2003年第11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基因组学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
    黎裕; 王天宇
    2003, 11(3):003-008.
    [摘要](1390) [HTML](0) [PDF 0.00 Byte](2654)
    摘要: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由于玉米在美国是第一大作物,研究基础非常雄厚,美国政府和科学界对玉米的基因组学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迄今为止,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另外,欧洲也在玉米的基因组学研究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但与美国相比,还相差很远.对目前国际上玉米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介绍,并提出我国在这个前沿领域的对策。
    2  玉米转基因和育种改良
    白云凤; 王国英
    2003, 11(3):009-012.
    [摘要](729) [HTML](0) [PDF 0.00 Byte](1580)
    摘要:
    玉米转基因技术的开拓和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育种改良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有些成果已进入商业应用阶段.论述了玉米转基因的研究进展,对在育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3  异隐纯合体杂交法与甜糯玉米育种
    吴子恺
    2003, 11(3):013-017.
    [摘要](1223) [HTML](0) [PDF 0.00 Byte](1942)
    摘要:
    简述了目前我国甜糯玉米育种现状,提出了利用不同隐性纯合体彼此间杂交培育甜糯玉米的新方法,称之为异隐纯合体杂交法,它是利用遗传学原理使各种不同基因型的甜糯玉米子粒能在同一果穗上得以同时表达,因而实现了培育既甜又糯玉米的育种目标.报道了利用异隐纯合体杂交法培育甜糯玉米的初步进展,并讨论了今后培育甜糯玉米可能的发展方向。
    4  玉米主要抗旱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Ⅲ.生育时期
    于海秋 徐克章; 陈学求 沈秀瑛
    2003, 11(3):018-022.
    [摘要](850) [HTML](0) [PDF 0.00 Byte](1231)
    摘要:
    按Griffing双列杂交(Ⅳ)方法,分析了8个玉米自交系的播种至散粉期日数、播种至吐丝期日数和散粉至吐丝间隔在雨养地和水分胁迫下的GCA、SCA及遗传变量.结果表明:三者均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选择时GCA较为重要;水分胁迫对生育时期的影响较大,对其遗传改进和选择应在正常条件下进行。
    5  玉米自交系耐低磷胁迫的基因型差异
    刘向生; 陈范骏; 春亮; 宋建兰; 米国华
    2003, 11(3):023-027.
    [摘要](992) [HTML](0) [PDF 0.00 Byte](1228)
    摘要:
    土壤缺磷是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限制因素,植物在磷的吸收利用方面存在着基因型差异.我国玉米种质资源丰富,但我国玉米自交系的磷吸收利用效率性状的差异报道较少.本研究利用磷肥长期定位田,通过两年试验,鉴定了100份自交系对低磷胁迫的反应,以产量和苗期缺素症为指标,选出部分磷高效玉米自交系,其中早熟型的有45(小白磁)、90(97-42-1)、46(早27)、33(陕综3号)和24(原黄81),中熟的有15(原引1号)、14(许1)和87(齐205).同时,初步探讨了玉米自交系成熟期、株型和耐低磷的关系。
    6  农杆菌介导优良玉米自交系Ⅱ型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余云舟; 王罡; 金宁一; 杜娟; 季静
    2003, 11(3):028-030.
    [摘要](747) [HTML](0) [PDF 0.00 Byte](2873)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8902、340、4112未成熟幼胚为材料,诱导、继代筛选出良好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用农杆菌(EHA105和LBA4404)介导法转化其愈伤组织.利用本室构建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中携带的GUS报告基因对农杆菌转化系统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如农杆菌的侵染浓度、菌种类型、侵染时间、A8(乙酰丁香酮)浓度及基因型等,建立了农杆菌介导优良玉米自交系Ⅱ型胚性愈伤组织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7  玉米Ht近等基因系的RAPD、SSR分子标记比较研究
    黄烈健; 向道权
    2003, 11(3):031-033.
    [摘要](952) [HTML](0) [PDF 0.00 Byte](1458)
    摘要:
    通过对玉米Ht近等基因系的RAPD、SSR分析研究,100对SSR引物中有4对引物表现差异,而100个RAPD随机引物均没有差异表现;这表明,在对玉米近等基因系进行差异研究时,SSR标记比RAPD标记更具有优越性,通过这4个SSR标记的定位结果,推测在玉米中可能具有类似小麦ph1基因作用的基因存在。
    8  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9810的间接利用价值研究
    李玉玲; 陶华; 台国琴
    2003, 11(3):034-036.
    [摘要](631) [HTML](0) [PDF 0.00 Byte](855)
    摘要:
    通过对8个(9810×国内系)后代选系与国内属于不同优势类群的4个骨干自交系杂交组配的32个测交组合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南斯拉夫自交系9810具有较高的间接利用价值,在8个优良后代选系中,有2个选系的GCA为显著和极显著正值,具有较高的直接组配利用价值.在32个测交组合中,有8个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6.6%~26.0%。
    9  在玉米自交系的选育中淘汰是推动选育新自交系的动力
    李自学
    2003, 11(3):037-038.
    [摘要](305) [HTML](0) [PDF 0.00 Byte](492)
    摘要:
    淘汰与选择在玉米新品种选育、生产过程中是并存和缺一不可的.人们都重视选择,忽略淘汰,实际上淘汰在新品种育成中起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10  玉米杂交种灰色综合评判方法的研究
    郭瑞林; 鲁道文 吴向峰 张玉凤
    2003, 11(3):039-041.
    [摘要](968) [HTML](0) [PDF 0.00 Byte](1585)
    摘要:
    将杂交组合灰色综合评判原理与方法应用于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的分析之中.评价出的优良杂交种已在大面积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于指导杂交种区域试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11  西南地区玉米杂交种主要生物性状分析
    刘玉旭; 王黎明; 刘必善; 向发洪; 冯春福 李求文
    2003, 11(3):042-044.
    [摘要](863) [HTML](0) [PDF 0.00 Byte](1147)
    摘要:
    对西南地区主要玉米杂交种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和子粒性状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出该区大多数玉米杂交种株高、穗位、叶片数、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出籽率和千粒重等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主要分布区间和变异系数,并对株型、子粒形状和颜色等典型质量性状进行了调查,为今后玉米科研、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参数。
    12  重庆三峡农科所玉米育种50年
    霍仕平; 晏庆九; 张兴端; 许明陆; 张健
    2003, 11(3):045-047.
    [摘要](886) [HTML](0) [PDF 0.00 Byte](1392)
    摘要:
    概述了重庆三峡农科所50年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与育种成就,浅谈了育种的经验和体会,以便和国内玉米育种界同仁共勉。
    13  调整玉米育种方向 加强专用玉米品种选育
    夏瑛光; 陈梅英
    2003, 11(3):048-049.
    [摘要](1088) [HTML](0) [PDF 0.00 Byte](1232)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玉米作为国民主食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全方位主攻的普通玉米高产育种方向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亦难有效抵御我国加入WTO后世界玉米市场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巨大冲击。迅速调整玉米育种方向,全面转入专用玉米育种,重点突破出高赖氨酸和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选育,兼顾人们实用和工业用玉米育种,并对各类玉米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发,可促进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改善国民的膳食结构,有效地缓解加入WTO后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冲击。
    14  玉米高淀粉品种秦单5号的选育研究
    郭乐群; 谷明光; 张忠 黄克虎; 安红卫; 吕军杰
    2003, 11(3):050-051.
    [摘要](1151) [HTML](0) [PDF 0.00 Byte](1271)
    摘要:
    玉米新品种秦单5号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夏播生育期87~90 d,比当地主栽品种户单4号早2~8 d,属早熟杂交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倒、抗病、抗逆性强、活秆成熟等特点,适宜陕西关中地区和黄淮海区域同类生态条件地区种植.子粒粗淀粉含量达到75.98%,属于工业原料用途的加工型玉米新品种。
    15  高产抗病优质玉米杂交种吉玉4号选育报告
    杨伟光; 徐克章; 李继竹 常化章
    2003, 11(3):052-053.
    [摘要](1198) [HTML](0) [PDF 0.00 Byte](1288)
    摘要:
    吉玉4号是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以自选系J5918为母本,外引系8415为父本,于1998年组配成的玉米单交种.在3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吉单180增产显著.该品种具有抗病、产量高、活秆成熟、品质优良等特点。
    16  高产玉米杂交种鲁单981选育研究
    孟昭东; 郭庆法; 汪黎明; 刘治先; 张发军; 丁照华; 韩静; 张庆伟
    2003, 11(3):054-056.
    [摘要](1066) [HTML](0) [PDF 0.00 Byte](1930)
    摘要:
    介绍了优良玉米杂交种鲁单981的选育思路及其过程.结合育种实践,作者提出了玉米雌穗存在有限结实和无限结实[1]的观点,强调了玉米有限结实和较高的生物产量对实现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和增强抗逆性的重要性,提出了解决黄淮海区域玉米育种中高产与早熟之间矛盾的途径。
    17  高油玉米杂交种吉星油199的选育及利用
    李凤任; 孙发明; 陶占山; 焦仁海; 郭海鳌; 郑怀东; 金明华; 陶国山; 才卓; 王绍萍; 苏义臣
    2003, 11(3):057-059.
    [摘要](1087) [HTML](0) [PDF 0.00 Byte](1008)
    摘要:
    中晚熟高油玉米杂交种吉星油199(四油199)是由吉农公司北方农作物优良品种开发中心于1997年以外引GY246高油系作母本,以外引系C8605-2为父本杂交育成.该品种生育日数127 d(国家区试结果),需要≥10℃活动积温2 650℃@d.种子拱土能力强,早春易抓苗.在国家东华北特用区试、生试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穗大、穗匀、子粒深厚、百粒重高、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粗脂肪含量9.4%(高油一等).适宜在河北东北部(春播)、山西南部、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中东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种植。
    18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胡兴波; 曹敏建;塚田利夫;李娜
    2003, 11(3):060-062.
    [摘要](1328) [HTML](0) [PDF 0.00 Byte](1349)
    摘要:
    研究了8种土壤耕作措施对春季土壤含水量及玉米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5~10 cm耕层内,秋起垄(秋整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与春整地的耕作措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11~15 cm耕层内,早春顶凌复垄措施的土壤含水量高,与其它6项耕作措施存在显著差异.秋翻地秋起垄早春顶凌复垄和不翻地秋起垄早春顶凌复垄的土壤耕作措施,玉米出苗率达到了88.7%以上。
    19  玉米宽窄行种植产量与效益分析
    刘武仁; 冯艳春; 郑金玉; 刘凤成; 朱晓丽; 何志; 李勇; 裴攸; 曹雨
    2003, 11(3):063-065.
    [摘要](1167) [HTML](0) [PDF 0.00 Byte](1888)
    摘要:
    1997~2001年通过对玉米宽窄行种植的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宽窄行种植可促进生长发育,根系数量增多,叶面积大,干物重增加,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玉米产量。
    20  烯效唑浸种对玉米壮苗的形态效应
    李青苗; 杨文钰
    2003, 11(3):066-069.
    [摘要](1182) [HTML](0) [PDF 0.00 Byte](1534)
    摘要:
    研究了烯效唑浸种对玉米苗期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对叶片和叶鞘的伸长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第7叶时抑制效应明显减弱,且抑制效应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烯效唑处理的植株粗壮,比叶重、叶宽和茎基宽增加,根数增多,根长显著高于对照,根于重增加,根冠比和苗粗壮度提高,表现出明显的壮苗长相;对根系的促进作用10~40 mg/kg范围内随浓度增大而增强,当浓度达到80 mg/kg时,促进作用显著减弱。
    21  玉米耐低钾胁迫鉴定指标的筛选
    阎洪奎; 曹敏建; 胡兴波; 李娜
    2003, 11(3):070-073.
    [摘要](894) [HTML](0) [PDF 0.00 Byte](1229)
    摘要:
    在缺钾土壤上种植耐性不同的玉米杂交组合,进行耐低钾鉴定指标的筛选试验.以穗粒重胁迫指数为标准,对玉米植株和穗部性状胁迫指数等参考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苗期叶片症状指数与穗粒重胁迫指数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采用苗期叶片症状指数作为鉴定指标,具有快速鉴定、早期筛选、省工省时、节约试验用地等优点。
    22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玉米自交系诱变效应的研究
    安学丽; 蔡一林; 王久光; 王国强; 孙海燕
    2003, 11(3):074-075.
    [摘要](1285) [HTML](0) [PDF 0.00 Byte](2591)
    摘要:
    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处理玉米自交系082的种子,研究了该诱变剂对玉米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甲基磺酸乙酯对玉米自交系种子是一种有效的化学诱变剂,在M1代引起了较大的生理损伤和生物学效应,M2代质量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异,但株高、穗位高、茎周长和穗上叶片长等数量性状出现了较高的突变频率,其中株高的负突变增加明显。
    23  玉米不同品种根系分布和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研究
    戚廷香; 梁文科; 阎素红; 王俊娟; 杨兆生; 张文生
    2003, 11(3):076-079.
    [摘要](887) [HTML](0) [PDF 0.00 Byte](1268)
    摘要:
    对四个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的根系分布动态及其干物质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根系分布具有相似的规律,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在0~40 cm耕层占总根量的50%~60%,41~70 cm占25%~30%,71 cm以下深层相对较少;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以株为中心由里向外逐渐减少,1/4行距处为40%~45%,1/2株距处为25%~30%,1/2行距处为20%~25%;但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也各有特点,掖单22的根系相对比较集中,可以减少行距和株距,增加密度;豫玉22根系分布比较分散,利于充分利用水肥条件,具有
    24  作保灵对磺酰脲类除草剂解毒效应的研究
    栾凤侠; 陶波
    2003, 11(3):080-081.
    [摘要](852) [HTML](0) [PDF 0.00 Byte](1130)
    摘要:
    利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保护剂对磺酰脲类除草剂解毒效应.作保灵浸种和拌种处理能保护玉米免受豆磺隆残留药害,而且拌种处理优于浸种处理;玉米不同品种对绿磺隆残留反应不同,不同品种间作保灵对绿磺隆解毒作用有差异;作保灵拌种对玉米生长发育无任何影响。
    25  增铵营养对玉米品质影响初探
    李彩凤
    2003, 11(3):082-084.
    [摘要](997) [HTML](0) [PDF 0.00 Byte](1074)
    摘要:
    试验利用盆栽,选用远征808(收敛型)和四单19(平展型)作试验材料,研究了增铵营养对玉米子粒中蛋白质、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在氮素水平一致的条件下,设6个处理,NO3--N和NH4+-N比例分别是3:0、2:1、1:1、1:2、0:3及对照(不施氮).试验表明,增铵营养可以提高玉米子粒中蛋白质含量,但不同类型品种表现有差异,远征808在NO3--N和NNH4+-N比例为2:1时蛋白质含量最高,而四单19在1:2时
    26  高新技术育种研究知识产权种子企业
    温振民
    2003, 11(3):084-097.
    [摘要](984) [HTML](0) [PDF 0.00 Byte](958)
    摘要:
    27  玉米自交系苗期耐低磷基因型的筛选
    李绍长; 龚江; 王军
    2003, 11(3):085-089.
    [摘要](1154) [HTML](0) [PDF 0.00 Byte](1445)
    摘要:
    在土沙混合基质中设置高磷(97.66μg/g速效磷)、低磷(17.11μg/g速效磷)两种供磷水平,对所收集的4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苗期耐低磷营养特性的分析.结果发现,在低磷胁迫下,供试材料大多数属于磷中低效吸收和低效利用型,只有1个自交系具有高效吸收和高效利用型特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玉米种质资源中耐低磷胁迫基因型的缺乏。
    28  优化施肥和传统施肥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李志勇 王璞 Marion Boening-Zilkens; W.Claupein
    2003, 11(3):090-093.
    [摘要](1096) [HTML](0) [PDF 0.00 Byte](1179)
    摘要:
    中国农业大学和德国霍恩海姆大学(Hohenheim University of Germany)中德合作项目"华北平原作物高产高生产力条件下环境可承受的持续农业研究"2000~2001年度北京试验基地研究结果的一部分.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和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夏玉米株高、基部节间直径、同一时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穗部基本性状,如穗长、穗粗、秃尖长、产量结构及产量与传统施肥无显著性差异,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在优化施肥条件下,夏玉米棒三叶总叶面积略微减少,生育后期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下降稍快,吐丝至收获干物
    29  发展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糯玉米
    陈永欣; 翟广谦; 李彦良; 韩永明; 董立红; 张丽虹; 李文和 段宜英 范成文
    2003, 11(3):098-101.
    [摘要](1418) [HTML](0) [PDF 0.00 Byte](1477)
    摘要:
    介绍了糯玉米的国内外生产历史与现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糯玉米已经成为一项产业.分析几年来糯玉米的发展情况,阐述了糯玉米产业化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建议在糯玉米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国情,因时、因地、逐步扩大.进行多用途糯玉米的育种,使糯玉米向纵深方向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