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4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种质改良与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张世煌; 田清震; 李新海; 李明顺; 谢传晓
    2006, 14(1):001-006.
    [摘要](1781) [HTML](0) [PDF 0.00 Byte](4558)
    摘要: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新种质匮乏,已成为影响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产用种质的遗传脆弱性受到普遍关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综述了CIMMYT和美国玉米遗传资源的搜集、评价、改良和利用情况,玉米遗传多样性的演变趋势与动力,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进展,群体改良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及对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探索。Hallauer于2003年提出的两个杂种优势列(heterotic alignment)的概念,把对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认识从温带种质扩展到所有生态类型,为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两个群体间的相互轮回选择改良技术,是把种质资源大规模推向杂交育种应用的关键步骤。
    2  玉米抗虫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黎裕; 王天宇; 石云素; 宋燕春
    2006, 14(1):007-011.
    [摘要](962) [HTML](0) [PDF 0.00 Byte](1610)
    摘要:
    各种虫害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种质资源中的抗虫性进行抗虫育种是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通过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特别是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技术)对几种主要害虫(包括欧洲玉米螟、西南玉米螟、甘蔗螟和穗蠕虫等)的抗性进行了基因作图和标记,结合候选基因途径对抗虫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该领域目前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3  热带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与温带普通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研究
    番兴明; 陈洪梅; 谭静; 黄云霄; 段智利 刘峰 韩学瑞
    2006, 14(1):012-015.
    [摘要](996) [HTML](0) [PDF 0.00 Byte](1005)
    摘要:
    采用NCⅡ设计对4个热带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QPM)自交系和10个温带普通玉米优良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将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进行产量鉴定,以分析这些自交系的配合力,并研究热带亚热带QPM自交系与温带普通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关系。方差分析表明,地点和组合×地点方差达极显著水平,杂交组合、QPM自交系(P1)和普通玉米自交系(P2)的产量GCA方差以及P1×P2的产量S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多数自交系在昆明、保山、曲靖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产量GCA、SCA表现差异较大,表明产量GCA、SCA与环境存在互作。产量SCA效应值与产量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特殊配合力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较小。根据产量SCA相对值,结合自交系系谱来源,分析P1和P2之间遗传关系,结果表明,自交系LX9801、掖107与CML166遗传关系较近;K12、97P-69、97P-64与CML171和CML161遗传关系较近;陕五2134、H84-89-1、K22、云147、90211与CML194遗传关系较近。
    4  中国玉米优势群划分和利用研究
    孟义江; 高进军
    2006, 14(1):016-017.
    [摘要](1028) [HTML](0) [PDF 0.00 Byte](1292)
    摘要:
    根据我国玉米优势群划分结果,结合育种实践,将我国的玉米种质分为外引优势群、中国优势群和热带优势群3个;杂优模式为外引优势群×中国优势群、外引优势群×热带优势群和中国优势群×热带优势群。并对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及利用进行了探讨。
    5  玉米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张晓芳
    2006, 14(1):018-020.
    [摘要](1500) [HTML](0) [PDF 0.00 Byte](1349)
    摘要:
    对“十五”期间新收集、保存入国家种质库的1 380份玉米种质资源主要品质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1.83%、4.34%、68.80%和 0.30%。不同玉米品质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其中粗脂肪变异最大;其次为赖氨酸、粗蛋白、粗淀粉。不同种植区来源的玉米品质性状具有不同的特质。不同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4个主要品质性状两两相关极显著。通过鉴定,筛选出一批多项、双项或单项品质优良的玉米种质资源。
    6  吉林省玉米种质基础的分析与归纳
    焦仁海; 王绍萍; 孙发明; 刘文国; 刘兴贰; 徐艳荣
    2006, 14(1):021-025.
    [摘要](1150) [HTML](0) [PDF 0.00 Byte](1066)
    摘要:
    通过对1984~2003年吉林省种植面积前15位的玉米杂交种进行系谱分析,归纳整理出了20年中吉林省玉米常用种质的8大杂种优势群和13个杂种优势模式及演变历程,总结了目前吉林省常用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7  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及发展趋势
    刘文国; 王绍萍; 焦仁海
    2006, 14(1):026-029.
    [摘要](1111) [HTML](0) [PDF 0.00 Byte](1301)
    摘要:
    吉林省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各项承诺的指标逐步落实和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的全面启动,作为玉米产业重中之重的玉米育种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全面了解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本文就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做简要回顾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8  78599在吉林省玉米育种中的杂交模式及其再利用
    张志军; 任军; 张建新; 焦仁海; 刘文国; 高坤
    2006, 14(1):030-032.
    [摘要](1040) [HTML](0) [PDF 0.00 Byte](931)
    摘要:
    78599在吉林省玉米育种中主要应用于晚熟和中晚熟杂交种的选育,其杂交模式:旅大红骨×78599、Reid×78599和Lan.×78599;用吉林省晚熟和中晚熟骨干自交系对78599种质进行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的改良,来钝化和弱化它的温光敏感反应,完善其不良的农艺性状,同时把78599优良的多抗基因充实到吉林省的骨干系中,来获得适应性好、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能力强的新种质,以达到充分挖掘78599的种质潜力和使其有效再利用的目的。
    9  辽宁省主要玉米自交系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肖木辑; 李明顺; 孙有位; 李新海; 张世煌
    2006, 14(1):033-036.
    [摘要](982) [HTML](0) [PDF 0.00 Byte](1046)
    摘要: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7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从85对SSR引物中筛选出70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这70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出260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7个,平均3.71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为0.157~0.813,平均为0.564。37份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9~0.89。UPGMA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7份供试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生产上主要推广杂交种的亲本大多来自不同的类群。
    10  SSR标记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孙琦; 孟昭东; 张发军; 丁照华; 张庆伟
    2006, 14(1):037-039.
    [摘要](768) [HTML](0) [PDF 0.00 Byte](1283)
    摘要:
    微卫星标记(SSR)是一种共显性标记,具有重复性好、可靠性高和多态性丰富等优点,在玉米的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阐述了SSR标记的原理与方法,概括了其在玉米种质资源多态性、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定位、品种纯度检测方面的应用。
    11  欧洲玉米种质BC8241Ht改良系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霍仕平; 张兴端; 向振凡; 晏庆九; 张健; 余志江; 张芳魁 彭方明 熊闻霞
    2006, 14(1):040-042.
    [摘要](1035) [HTML](0) [PDF 0.00 Byte](1109)
    摘要:
    以欧洲玉米种质BC8241Ht直选系南21-3及其改良系为材料,按NCⅡ杂交模式,分析了直选系南21-3及其改良系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长、每穗行数、每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9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经过遗传改良后获得的改良系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得以提高,少数性状变化相对较小,个别性状还有变劣的趋势;改良系单株产量的遗传增益明显提高。
    12  鲜食玉米渝糯7号DNA指纹图谱建立及应用研究
    雷开荣; 林清; 郝风; 吴红
    2006, 14(1):043-045.
    [摘要](1026) [HTML](0) [PDF 0.00 Byte](1555)
    摘要:
    利用RAPD-PCR分子标记技术,对鲜食玉米渝糯7号及其亲本的DNA指纹进行了分析研究,从2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个特征引物,构建了相应的DNA指纹图谱,用于渝糯7号、s147-1(母本)、s181(父本)的种子质量鉴定。
    13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马春红; 翟彩霞; 李广敏 李九云; 郑积德 郝桂琴; 陈霞; 李广敏
    2006, 14(1):046-049.
    [摘要](1068) [HTML](0) [PDF 0.00 Byte](1651)
    摘要:
    玉米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是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对玉米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包括玉米雄性不育的研究,应用概况,类型划分,玉米雄性不育应用的作用分析,应用类型及繁、制种程序,从而说明雄性不育在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4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nA的育性遗传分析及分组鉴定
    侯爱斌; 柳青山; 董良利; 李团银; 侯旭东; 梁笃
    2006, 14(1):050-052.
    [摘要](859) [HTML](0) [PDF 0.00 Byte](809)
    摘要:
    通过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nA的花药、花粉形态观察,恢保关系鉴定,F2代育性分离观察及F1代花粉碘液染色镜检,初步确定JnA应属于S组细胞质雄性不育。从JnA×恢313的F2出现少量不育株和半恢株的情况看,JnA不育性的恢复既受主效基因控制,又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细胞学观察发现,JnA的败育时期发生在单核晚期至二核花粉期,败育发生与绒毡层解体异常有关。
    15  爆裂玉米几个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王婷; 陈树宾; 王友德; 段震宇
    2006, 14(1):053-054.
    [摘要](766) [HTML](0) [PDF 0.00 Byte](666)
    摘要:
    研究了爆裂玉米生育期、叶片数、株高、穗位高、穗长、子粒产量的遗传力、杂种优势及其亲子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叶片数、单株穗位高遗传力最高,穗长、子粒产量次之,生育期最低。研究的6个性状均具有较强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双亲性状平均值与杂交种对应性状的相关性比单亲更为密切。
    16  一个新的玉米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及其初步遗传分析
    徐小逊; 荣廷昭; 曹墨菊
    2006, 14(1):055-058.
    [摘要](914) [HTML](0) [PDF 0.00 Byte](1167)
    摘要:
    研究从农杆菌介导法所获得的转Bt基因再生植株后代中得到大量不育株。用受体自交系18(红)授粉保种后,获得稳定不育的株系。通过两年、两点的种植,并结合与18(红)的多代回交以及与多个自交系的测交鉴定,对其遗传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不育性状表现稳定,呈现出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PCR检测及田间鉴定表明,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受体基因组内与不育性状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出现可能是组织培养过程所形成的体细胞克隆变异。
    17  关于超级玉米育种的目标、选材与方法探讨
    温振民
    2006, 14(1):059-060.
    [摘要](854) [HTML](0) [PDF 0.00 Byte](954)
    摘要:
    研究探讨了超级玉米育种的目标、基础材料的选择与超级玉米的育种方法。总结提出了超级玉米育种的各种具体目标、选择基础材料与杂交后代的标准及提高育种效率的超级玉米育种方法。
    18  普通玉米3个子粒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樊庆琦; 杨克诚; 乔善宝
    2006, 14(1):061-063.
    [摘要](877) [HTML](0) [PDF 0.00 Byte](907)
    摘要:
    为了研究与产量和商品品质有关的子粒性状的遗传机制,利用子粒性状差异明显的6个自交系在加性-显性模型下对子粒长度、子粒容重、HKWI 3个子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个子粒性状在多数组合中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存在上位性效应,其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显著存在,加性效应除子粒长度在多数组合中表现为减效,其余性状为增效;3个子粒性状的显性效应均为增效,且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因材料而异。根据3个子粒性状的遗传特性,通过自交系的选育对其进行选择应该是有效的,一般应在较高世代进行单株选择,同时还应重视亲本间的组配。
    19  用Stock6杂交诱导的单倍体鉴定方法初探
    韩学莉; 唐祈林; 曹墨菊; 荣廷昭
    2006, 14(1):064-066.
    [摘要](1312) [HTML](0) [PDF 0.00 Byte](2500)
    摘要:
    试验以Stock6杂交诱导种子为材料,对单倍体鉴定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表型性状如子粒Navajo标记、紫色植株标记、株高都可用于鉴定单倍体,综合应用这些方法时株高鉴定最准确。子粒Navajo标记和紫色植株标记鉴定可淘汰掉大量杂交二倍体;在无紫色植株标记的绿色植株中,株高相对较矮的是单倍体,生长发育正常的植株可能是纯合二倍体或杂交二倍体,需进一步通过单倍体子代果穗子粒Navajo标记鉴定,所获子粒均无子粒Navajo标记的是纯合二倍体,有子粒Navajo标记的是杂交二倍体;细胞学鉴定直接验证了其它表型鉴别方法的鉴定准确性。总之,这些单倍体鉴定方法各有优缺点,综合应用它们可以提高单倍体鉴定效率,加快单倍体育种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0  灰色关联分析在黔西北特殊生态区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王显立; 申流柱; 漆咏雪
    2006, 14(1):067-069.
    [摘要](767) [HTML](0) [PDF 0.00 Byte](971)
    摘要: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对贵州省玉米区试“2003年黔西北特殊生态区G组”新参试的9个玉米新组合的数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黔西北特殊生态区,玉米各数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程度的顺序为:穗位高>千粒重>株高>出籽率>穗粗>穗行数>穗长>行粒数>生育期。在该生态区选育(引进)新品种,应选择千粒重大、出籽率高、植株矮和穗位低的组合,并兼顾有较多的穗行数、行粒数与适宜的生育期。
    21  几个新选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
    宋自仁
    2006, 14(1):070-072.
    [摘要](1732) [HTML](0) [PDF 0.00 Byte](1104)
    摘要:
    以张掖市农科所自育的9个自交系按照Griffing D4模型双列杂交,从产量上进行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的分析。得出:①9个自交系之间,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②以Z801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为0.69,Z910次之为0.55,Z936居第3为0.27;③特殊配合力效应较高的组合有Z866×Z911、Z851×Z936、Z853×Z895和Z801×Z936共4个,其效应值超过0.70;④以Z866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值为0.68,Z936次之为0.60,Z895居第3为0.49;⑤Z936不仅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还有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将是一个很理想的自交系。
    22  辽宁省晚熟区域试验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陈得义; 刘旭; 李芳志; 曲岗; 徐文伟; 时俊光; 李思烈
    2006, 14(1):073-075.
    [摘要](898) [HTML](0) [PDF 0.00 Byte](658)
    摘要:
    对1981~2004年辽宁省晚熟区域试验参试组合的产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从整体上看,24年来参试组合的平均产量、最高组合产量和对照种产量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从目前的产量水平看,现有参试组合的产量水平没有大的突破,抗逆性和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矮生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和利用
    李钟; 郑祖平; 张国清; 何川
    2006, 14(1):076-078.
    [摘要](809) [HTML](0) [PDF 0.00 Byte](1310)
    摘要:
    有两套遗传体系决定矮生玉米的节间长度,即多基因矮生体系和单基因矮生体系。矮生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方法主要有系谱法、回交法和聚合选择法。矮生玉米自交系的利用主要有“矮秆×矮秆”和“矮秆×高秆”两种模式,其中“矮秆×高秆”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矮生玉米自交系利用的主要模式。
    24  玉米三交育种在高纬寒地应用的初探
    吕晓丽
    2006, 14(1):079-080.
    [摘要](821) [HTML](0) [PDF 0.00 Byte](887)
    摘要:
    自90年代后,玉米主要以单交育种为主,但双交、三交也有一定的应用。以88-307、88-9040、9030-130这3个自交系组配的优良三交种“边三1号”,具有植株整齐度高、穗较长、偏硬粒型、产量相对较高、能够适应高纬寒地等特点。同时阐述了玉米三交种的杂交方式在高纬寒地的应用,探讨了三交种育种中的几个问题及其优劣势。
    25  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吉东17的选育及应用
    刘伟; 张世英; 于艳
    2006, 14(1):081-083.
    [摘要](965) [HTML](0) [PDF 0.00 Byte](720)
    摘要:
    吉东17是吉林省吉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自选系D35为母本,D64为父本于2000年冬在海南岛选育而成。经过3年的省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吉林省的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1 284.5 kg/hm2,较对照吉单180增产13.7%,位于参试品种的第1位。在2004年的玉米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9 680.5 kg/hm2,较对照吉单180增产18.4%,位于参试品种的第1位。该品种高产、优质,含淀粉74.01%,高抗玉米各类叶斑病和茎腐病,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一般产量可达9 680.5 kg/hm2
    26  高蛋白高淀粉高产玉米杂交种正红102的选育
    柯永培; 袁继超; 杨克诚; 石海春; 余学杰; 赖仲铭; 杨志荣
    2006, 14(1):084-086.
    [摘要](631) [HTML](0) [PDF 0.00 Byte](860)
    摘要:
    以美国玉米杂交种2021为基础材料,利用南北穿梭同步定向育种法,用自交系156作测验种,在S3 和S5分离世代连续选择优良单株进行配合力测定和定向选育,同步育成玉米新自交系K305及其杂交种正红102。该杂交种区试平均产量为8 077.5 kg/hm2,比对照增产9.7%;子粒粗蛋白和粗淀粉含量分别高达11.9%和79.2%;具有抗病、抗倒、耐旱力强、株型好、适应性较广等特点。正红102适宜平坝、丘陵及部分山区种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及综合加工利用前景。
    27  玉米杂交种吉单261的选育研究
    夏远峰; 许明学; 柳迎春; 于明彦; 代秀云; 刘爱华
    2006, 14(1):087-089.
    [摘要](871) [HTML](0) [PDF 0.00 Byte](1153)
    摘要:
    吉单261是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选育的中熟玉米杂交种,组合为W9706×吉853。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和熟期适宜等优点,适宜我国东北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28  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新饲玉1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夏春兰; 饶春富; 殷小龙; 陈焰; 蒋建华; 陈威振 范锦胜; 薛尚昆; 岳小东; 杨彦泽; 李平; 石德权
    2006, 14(1):090-091.
    [摘要](644) [HTML](0) [PDF 0.00 Byte](1294)
    摘要:
    新饲玉1号是山西北方种业股份公司和新疆康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育成的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新品种。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35 d,适宜≥10℃有效积温3 200℃·d以上的地区种植。2001~2003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生物产量高、稳产、优质、抗病、抗倒和适应性强等特点,一般生物产量90 000~120 000 kg/hm2。种植密度75 000株/hm2,子粒乳线下移至2/5~3/5时即可收获青贮。
    29  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陕单19的选育研究
    杨引福 魏爱茹; 邹军建; 惠东静
    2006, 14(1):092-093.
    [摘要](1141) [HTML](0) [PDF 0.00 Byte](939)
    摘要:
    粮饲兼用玉米单交种陕单1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1997年用自选自交系Y75作母本,本所自交系武308作父本杂交育成。经过2000~2002年陕西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生产示范试验,表现出结实性好、适应性强、综合抗性突出、活秆成熟、子粒产量高、茎叶产草量高、可子粒饲用和粮草兼用等特点,适用于陕西乃至黄淮海区夏播或华北春播地区推广种植。
    30  玉米不同抗旱杂交组合的抗旱性和丰产性研究
    张卫星; 赵致; 柏光晓; 付芳婧
    2006, 14(1):094-098.
    [摘要](829) [HTML](0) [PDF 0.00 Byte](1041)
    摘要:
    通过田间干旱直接鉴定,采用模糊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选出2个强抗、6个抗、3个中抗的玉米抗旱高产杂交组合,进一步通过品比试验研究各杂交组合的丰产性。结果表明,这11个组合均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达到10 500 kg/hm2以上,平均11 142.90 kg/hm2。经方差分析显示各组合与我省区试对照种兴黄单89-2产量水平相当或增产,是可以在生产上应用的抗旱高产杂交组合。不同玉米抗旱高产杂交组合表现高产的原因在于光合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和光合生产性能好。
    31  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与产量的关系
    李明; 刘钢; 王刚; 李文雄 杨克军
    2006, 14(1):099-103.
    [摘要](995) [HTML](0) [PDF 0.00 Byte](867)
    摘要:
    试验采用4因素最优试验设计,探讨寒地高产玉米的源库特点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显示,群体条件下高产处理的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均高于低产处理。高产玉米的光合势始终高于低产处理,而且花后光合势与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891**)。花后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对经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10和0.028。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对经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38和0.374。高产处理玉米截获更多的光能,子粒光能利用率比低产处理平均提高37.6%。建立花后平均LAI和单位粒数与产量的回归模型(复相关系数R=0.970 1**),分析表明,在库或源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增源或增库均明显提高产量,随着库或源水平的逐渐提高,增源或增库的增产效果逐渐降低,当库或源水平较高时,提高源或库水平均导致产量的降低。
    32  复合群体中玉米光合特性日变化研究
    何海军; 王晓娟
    2006, 14(1):104-106.
    [摘要](917) [HTML](0) [PDF 0.00 Byte](903)
    摘要:
    通过对小麦/玉米复合群体中玉米的光合速率、光合有效辐射、蒸腾系数、水分利用率、相对湿度、叶室温度、叶片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生态生理指标在一日内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Pn、PAR、Ct、Lt和Tr的日变化均为“单峰型”曲线,其变化趋势一致。CO2浓度和RH%的日变化不明显,Sr的日变化也为“单峰型”曲线,但与Pn的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光合速率(Pn)与PAR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r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n与Sr呈显著负相关,PAR与Ct、Lt、Tr呈显著相关。在水肥满足的条件下,影响群体Pn的主要生态因子是PAR,要提高复合群体中玉米的经济产量主要靠调整群体结构来完成,即选择株型紧凑的玉米品种不仅能保证光合面积,而且还可改善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从而提高群体的光合能力和经济产量。
    33  土壤高铝低磷胁迫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林英春 梁秀兰; 年海; 解丽霞
    2006, 14(1):107-110.
    [摘要](920) [HTML](0) [PDF 0.00 Byte](822)
    摘要:
    以酸性红壤为基质,研究酸性土壤中铝毒和低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铝低磷胁迫下,玉米总根长变短,根直径、根表面积减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均降低。铝敏感基因型受铝毒的影响较大,而耐铝性强的基因型受影响较小。
    34  玉米耐铝机理研究初报
    李必富; 曹敏建; 刘蓓; 吴晓东
    2006, 14(1):111-113.
    [摘要](1115) [HTML](0) [PDF 0.00 Byte](1165)
    摘要:
    以两个具有不同耐铝能力的玉米自交系为研究材料,对玉米的耐铝机理做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铝主要通过抑制根系的伸长生长,降低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从而抑制整个植株的生长。
    35  不同类型青饲青贮玉米的比较研究
    杨国虎; 程晋龙; 李新; 王承莲; 罗湘宁
    2006, 14(1):114-116.
    [摘要](698) [HTML](0) [PDF 0.00 Byte](873)
    摘要:
    对7个分蘖、高油和高蛋白型青贮玉米特性和品质的比较。结果表明:独秆晚熟品种中北410、青试01和农大647适宜作为春季播种的青贮玉米,解决冬春季饲料不足;多蘖型的新育01和新育02适宜作为春夏季青饲玉米种植,供给夏秋季青饲料;独秆中熟的高蛋白玉米中原单32品质优,适宜作为在6月底到7月上中旬播种的青饲或青贮玉米种植;同时根据品种的生理特性研究栽培技术,指导各类型青贮玉米种植,满足不同青饲青贮需要。
    36  混合液浸提法测定玉米叶绿素含量的研究
    李得孝; 员海燕; 郭月霞; 穆芳; 龚小艳; 张敏
    2006, 14(1):117-119.
    [摘要](2110) [HTML](0) [PDF 0.00 Byte](1584)
    摘要:
    比较了不同有机溶剂直接浸提法和Arnon法从冷冻处理前后的玉米叶片中提取叶绿素的效率。结果表明:在室温(10℃)下浸提和冷冻处理后浸提,丙酮和乙醇(甲醇)的混合液比同类含水的提取液要好,其中丙酮∶乙醇为1∶1提取液提取叶绿素快而完全,表现最好;丙酮∶乙醇∶水为4.5∶4.5∶1提取液最慢,丙酮∶甲醇∶水为4.5∶4.5∶1提取液提取量最少;冷冻处理后叶绿素效率明显提高,其中丙酮∶乙醇为1∶1提取液提取速度加快最明显。在玉米田间大量样本叶绿素测定时进行冷冻处理,既能提高叶绿素浸提的效率,又能适当储存,调节用工高峰,值得推广使用。
    37  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苗期形态特征及抗旱能力的影响
    吴晓东; 曹敏建
    2006, 14(1):120-122.
    [摘要](1059) [HTML](0) [PDF 0.00 Byte](1181)
    摘要:
    用不同药剂对玉米种子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各处理对玉米苗期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和PEG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植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变化、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EM、旱地龙、木醋液、蒸馏水浸种的种子在苗期形态特征和各项抗旱生理指标都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EM、旱地龙浸种后植株的抗旱能力的提高要好于蒸馏水、木醋液,并且植株的形态结构趋于优化。
    38  种子包膜处理对延迟玉米种子发芽的作用机理研究
    蔡万涛; 侯立白; 刘恩才; 蒋文春
    2006, 14(1):123-126.
    [摘要](1041) [HTML](0) [PDF 0.00 Byte](1159)
    摘要:
    试验对3种玉米种子进行了3种包膜处理,研究了包膜延迟种子吸水的作用机理。3种包膜均能有效地延迟种子吸水,保证了经过长期低温条件处理包膜种子的田间出苗率。
    39  我国玉米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
    赵敏 周淑新 崔彦宏
    2006, 14(1):127-131.
    [摘要](1289) [HTML](0) [PDF 0.00 Byte](1319)
    摘要:
    用频度统计和综合归纳的方法,对近30年来国内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生产中应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有生长促进剂、生长延缓剂、生长抑制剂和乙烯利类,但以延缓剂应用居多。在各类用途中,以抗倒伏和抗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较多,且抗旱成为抗逆研究的主要内容。
    40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增产效果试验初报
    李艳杰
    2006, 14(1):132-133.
    [摘要](832) [HTML](0) [PDF 0.00 Byte](918)
    摘要:
    玉米使用W-HE生物表面活化剂、CHE3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宝、丰产宝、生根粉、丰收素能促进玉米前期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双穗率,对植株有较明显的活化和调节作用,增产效果明显。
    41  双吉尔与其它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夏玉米上的应用对比试验
    李学杰; 侯廷荣; 吴明泉; 张桂阁; 李武建; 于建强
    2006, 14(1):134-135.
    [摘要](619) [HTML](0) [PDF 0.00 Byte](499)
    摘要:
    3年(2002~2004年)试验结果表明:双吉尔6号处理比对照(清水处理)增产12.59%(极显著),比ABT4号、喷施宝和绿风95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增产;双吉尔8号处理比对照增产10.99%(极显著),比喷施宝处理和绿风95处理增产极显著,比ABT4号处理增产不显著;ABT6号处理的产量高于双吉尔8号处理。增产原因在于促进了根系生长发育,植株生长加快,果穗变大,千粒重提高。
    42  蔗糖基聚合物对夏玉米增产效果的试验研究
    何英姿; 魏远安; 姚评佳 吕鸣群
    2006, 14(1):136-137.
    [摘要](853) [HTML](0) [PDF 0.00 Byte](879)
    摘要:
    在夏玉米不同生长期用2%浓度的蔗糖基聚合物作叶面喷施处理。结果表明,蔗糖基聚合物能够提高子粒千粒重,增加玉米产量,尤以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共喷施3次的处理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27.8%。
    43  30%已·乙水剂对玉米产量和茎秆质量的影响
    董学会; 段留生; 何钟佩; 李召虎 孟繁林
    2006, 14(1):138-140.
    [摘要](1229) [HTML](0) [PDF 0.00 Byte](1225)
    摘要:
    30%已·乙水剂处理极显著缩短穗下部节间长度,降低了植株和果穗的重心,提高了子粒形成期和灌浆期穗下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极显著提高穗下部节间折断时的最大载荷和径向的碾碎强度,增加了穗下各茎节的粗度,总体提高玉米茎的抗倒伏性能。同时,化控处理降低了空秆率和秃尖长,提高了行粒数和穗粒重,显著提高了产量,化控措施使玉米子粒产量与茎秆质量得到了协同改善。
    44  利用玉米穗粒性状三要素估测产量水平
    曹冬梅; 孙艳春; 王秀艳
    2006, 14(1):141-143.
    [摘要](1153) [HTML](0) [PDF 0.00 Byte](1074)
    摘要:
    玉米穗粒性状与穗粒重间均有固定的对应数学关系。以穗长、穗粗、粒长三个要素求得穗粒体积约数,其排序位次与穗粒重的排序位次有较高的一致性。两组试材体积约数与粒重的极显著高度正相关的相关程度是一致的。因此,可用三要素求得的体积约数排序位次,判断粒重的排序位次。用这一方法在新组合初试的田间,即可快捷、准确地评价各参试组合的产量位次趋势。
    45  地膜玉米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规律对产量的影响
    程炳文; 王勇; 罗世武; 买自珍
    2006, 14(1):144-145.
    [摘要](676) [HTML](0) [PDF 0.00 Byte](838)
    摘要:
    地膜玉米不同种植方式集水、保水作用差异显著,膜上栽培与膜侧栽培二元处理分别较一元处理生育期集水效率提高9.8%和6.2%,膜上二元、膜侧二元分别较对照增产14.3%和7.5%,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6.1%和9.7%;同时对耕层土壤温度产生不同影响,膜上种植二元处理土壤温度因覆草而较一元处理降低,而膜侧栽培二元处理较一元处理土壤温度增高,从而影响了玉米的产量。
    46  玉米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初报
    于永梅; 李艳杰; 何小华; 高锦荣 朱晶
    2006, 14(1):146-148.
    [摘要](945) [HTML](0) [PDF 0.00 Byte](1152)
    摘要:
    研究比较了垄上覆膜、行间覆膜、大垄直播、小垄直播4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大垄行间覆膜比直播能显著提高玉米子粒重,提高产量,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生育期提前,减少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使产量提高13.58%。
    47  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吉单137综合分析
    于明彦; 许明学; 代秀云; 柳迎春; 夏远峰; 刘爱华
    2006, 14(1):149-149.
    [摘要](887) [HTML](0) [PDF 0.00 Byte](705)
    摘要:
    吉单137是高产、优质、多抗、大穗型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审定推广几年来,受到了农民和加工企业的欢迎。通过对其遗传基础、特征特性、高产稳产性、高产栽培、适宜区域及市场应用前景的分析,结果表明,吉单137遗传基础丰富,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是促进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粮食加工生产的理想品种。
    48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的氮肥运筹研究
    路海东; 薛吉全; 马国胜; 张仁和
    2006, 14(1):150-152.
    [摘要](880) [HTML](0) [PDF 0.00 Byte](818)
    摘要:
    针对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在N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我们通过不同时期和不同的施肥比例试验发现: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增加氮肥的施用比例有利于饲用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且不同类型玉米施氮的侧重时期不同,青贮型玉米侧重于大喇叭口期,粮饲兼用型玉米侧重于拔节期。
    49  玉米瘤黑粉病的研究进展
    鄂文弟; 王振华; 张立国; 张林; 王霞; 孙广权
    2006, 14(1):153-157.
    [摘要](1139) [HTML](0) [PDF 0.00 Byte](2383)
    摘要: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症状和危害、防治措施、接种方法、评价标准、抗性资源和抗性遗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应加强对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源鉴定与抗性遗传研究,为抗病育种及种质改良提供技术基础。
    50  河西走廊玉米穗粒腐病侵染规律及发病因子研究
    陈广泉
    2006, 14(1):158-160.
    [摘要](810) [HTML](0) [PDF 0.00 Byte](964)
    摘要:
    根据田间调查和病原菌鉴定,明确了河西走廊玉米穗粒病是由8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其中Fusarium moniliformeF.graminearum共同组成了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菌种。探明了玉米穗粒腐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环境条件、种植密度、施肥量及虫害之间的关系。
    51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
    赵茂俊; 张志明; 李晚忱; 潘光堂
    2006, 14(1):161-164.
    [摘要](850) [HTML](0) [PDF 0.00 Byte](1194)
    摘要:
    玉米纹枯病已成为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严重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系统地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机理、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以及玉米纹枯病抗性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抗玉米纹枯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
    52  从山西省玉米发展状况浅议“超级玉米”
    赵克明
    2006, 14(1):165-167.
    [摘要](1198) [HTML](0) [PDF 0.00 Byte](923)
    摘要:
    超级玉米是在现有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的基础上,研究内容有创新、产量潜力有突破、历史时间段有跨越,最终体现在社会经济的提升。明确我国现有品种的增产潜力,探索出不同生态区高产栽培模式,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使玉米育种遗传基础理论创新,将领先于国际水平的育种项目在应用中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生产潜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玉米生产增值效果的跨越。
    53  有关“超级玉米”“超高产”问题之商榷——兼论中国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
    佟屏亚
    2006, 14(1):168-170.
    [摘要](1082) [HTML](0) [PDF 0.00 Byte](964)
    摘要:
    玉米在饲料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在保证“数量安全”的前提下再议“优化品质”。在全国上下大抓粮食高产的形势下,热门一时的“品质育种”、“专用玉米”逐渐淡化,科研人员又提出了培育“超级玉米”实现“超高产”的口号。研究表明,品种在玉米增产诸因素中起20%~30%的作用,发展玉米生产仍需采用综合配套的适用技术。
    54  甜玉米粒粒羹稳定性的研究
    董文明; 焦凌梅; 邵金良
    2006, 14(1):171-172.
    [摘要](998) [HTML](0) [PDF 0.00 Byte](1120)
    摘要:
    以甜玉米为原料,用各种悬浮剂(琼脂、卡拉胶、魔芋精粉和黄原胶)综合研究悬浮饮料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黄原胶+魔芋精粉+β-环状糊精的复合悬浮剂效果最好,其最佳用量为0.04%+0.02%+0.02%。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甜玉米粒粒羹的加工工艺和技术。
    55  《玉米科学》主要文献计量指标及分析
    张瑛
    2006, 14(1):173-177.
    [摘要](1265) [HTML](0) [PDF 0.00 Byte](1127)
    摘要:
    介绍了我国主要文献计量指标的含义和统计方法,分析了《玉米科学》主要计量指标近几年在《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排序以及在全国农学、农作物类核心期刊中的位置。编辑部可根据这些指标情况,找出影响《玉米科学》学术质量的因素及解决的基本途径,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调整编辑出版策略,目的是提高《玉米科学》在我国学术交流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