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13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同核异质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mRNA多态性分析
    曹墨菊; 朱英国; 荣廷昭
    2005, 13(3):003-005.
    [摘要](860) [HTML](0) [PDF 0.00 Byte](1623)
    摘要:
    应用cDNA-RAPD技术分析了玉米同核异质不育材料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小孢子发育的相同时期,引物S330在48-2背景下的不同胞质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时期差异表现不一;引物S330在黄早四背景下的不同胞质之间未检测到差异,并且小孢子发育的3个时期表现一致.对同核异质不育系和同质异核不育系的比较发现,核背景对mRNA转录的影响大于细胞质,不育胞质T、C、S在48-2背景和黄早四背景下的差异表现不一.根据S330在48-2背景下的扩增结果,发现基于mRNA多态性的相似性比较结果与不育细胞质的败育特点及败育时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配子体不育类型与保持系的相似性高于孢子体不育类型,孢子体不育类型之间的相似性高于孢子体不育与配子体不育的相似性。
    2  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
    罗高玲; 吴子恺
    2005, 13(3):006-009.
    [摘要](1039) [HTML](0) [PDF 0.00 Byte](1916)
    摘要:
    利用不同基因型多隐纯合体甜玉米材料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再同时种植这些杂交组合及其对应亲本,通过观测一系列农艺性状,灌浆期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结果如下:①授粉后18 d果皮厚度与青穗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余4个品质性状与青穗产量相关不显著,各主要品质性状间相关不显著.②干子粒收获期蛋白质含量与含油量相关不显著,胚重比值、胚油分含量与子粒含油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余11个性状与含油量相关不显著.穗粗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它性状与蛋白质相关不显著.③含糖量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其它品质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④除含水量外,其余各品质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3  玉米配子体基因研究进展
    何余堂; 张丽华; 赵大军 梁文科
    2005, 13(3):010-013.
    [摘要](1197) [HTML](0) [PDF 0.00 Byte](1745)
    摘要:
    玉米的杂交不亲和性是受单基因控制的,为配子体控制型,该基因位于玉米的第四染色体上.配子体基因可导致与其连锁的基因发生偏分离现象.大多数爆裂玉米为Galgal基因型,而北美马齿玉米和硬粒玉米为galgal基因型.在玉米属中存在两个杂交不亲和基因系统:GalGat系统.GalGat是独立起作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不亲和的,但并非绝对的不亲和,而是表现出较弱的不亲和性.Gal表现为部分显性,而Gat具有中等强度的杂交不亲和性.在玉米属中,既存在完全的杂交不亲和性,也存在程度不同的部分不亲和性.自然群体中,Ga基因具有生殖隔离作用.带有Ga基因的玉米,可使其它材料授粉结实,而其它玉米的花粉却不能使它正常结实,除非带有相同的显性基因;这种杂交不亲和性具有遗传隔离和防杂保纯的作用,可避免外来花粉的污染,保证种子纯度和发挥杂种优势。
    4  DNA分子标记与玉米种质研究
    张仁和; 薛吉全; 毛建昌; 李凤艳; 马国胜
    2005, 13(3):014-016.
    [摘要](1009) [HTML](0) [PDF 0.00 Byte](1861)
    摘要:
    DNA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类重要的遗传标记,已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广泛应用.介绍几种DNA分子标记的原理,综述了DNA分子标记在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鉴定、绘制指纹图谱、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和杂种优势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在玉米种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5  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刘帆; 石海春; 余学杰
    2005, 13(3):017-020.
    [摘要](1398) [HTML](0) [PDF 0.00 Byte](2349)
    摘要:
    对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间进行了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8个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除秃尖外,其余均为正值.其中,穗行数对子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达到1.300 42,行粒数达到0.903 82.因此,为获得高产玉米品种,应着重注意穗行数和行粒数较多的基因型,同时要协调好穗行数与穗长、粒深、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以及行粒数与秃尖和穗粗之间的关系。
    6  主成分分析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董海合; 李凤华; 张旭; 楼辰军; 钱芳; 杨兆顺
    2005, 13(3):021-024.
    [摘要](843) [HTML](0) [PDF 0.00 Byte](1622)
    摘要: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36个普通甜玉米(su)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值可以用来表述全部性状的信息.第一主成分为品种的生育期因子,第二主成分为糖分因子,第三主成分为赖氨酸因子,第四主成分为口感因子,第五主成分为鲜果穗产量和外观品质因子.36个甜玉米品种可以分成5类,根据各类的特点可对品种进行集中选择.12个性状可以分成6类,同一类性状可以通过其中的一个进行相关选择。
    7  基因枪轰击成熟花粉粒转化玉米的研究
    刘丹梅 杨君
    2005, 13(3):025-027.
    [摘要](733) [HTML](0) [PDF 0.00 Byte](2040)
    摘要:
    研究了利用基因枪轰击花粉粒再授粉的基因转化途径,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成功导入玉米受体中.卡那霉素筛选结果表明,非转化植株经1 000 mg/kg卡那霉素溶液处理后白化、死亡,余下大量健壮、可育的抗性植株,转化率约1.59%.通过对抗性植株进行PCR和PCR-Southem检测,初步确定CpTI基因已导入玉米基因组.饲虫实验结果表明,转化植株具有较强的抗虫性。
    8  东北春玉米骨干自交系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研究
    袁鹰; 王玉民; 郝文媛; 谭化;刘德璞 曲喜云 张光弟
    2005, 13(3):028-031.
    [摘要](1009) [HTML](0) [PDF 0.00 Byte](1740)
    摘要:
    东北玉米骨干自交系在诱导愈伤组织和植株再生中,基因型差异非常显著.自交系7922最高愈伤诱导率达89.1%,芽苗率为66.4%;而最低的921诱导率仅有18.9%,芽苗率为0.再生途径主要有两种:7922主要以体胚发生途径为主,4122、8902主要以器官发生途径为主.2,4-D是体胚诱导不可缺少的植物生长激素,适当的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诱导4112、8902不定芽的产生.而且,再生途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9  吉林省专用型玉米品种现状及育种对策
    于明彦; 代秀云; 夏远峰; 许明学; 柳迎春; 刘爱华
    2005, 13(3):032-034.
    [摘要](825) [HTML](0) [PDF 0.00 Byte](1649)
    摘要: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育成的各类优质专用型玉米品种及生产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提出了我省专用型玉米品种选育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指出专用型玉米品种育种要加强专用玉米资源创新、专用玉米品质分析及加强改进育种方法研究。
    10  我国鲜食玉米育种现状及进展分析
    汪黎明; 孙琦; 孟昭东; 张发军; 丁照华; 郭庆法
    2005, 13(3):035-038.
    [摘要](1278) [HTML](0) [PDF 0.00 Byte](2106)
    摘要:
    通过对2002~2003年国家甜玉米、糯玉米区试结果进行分析,从品质、产量和抗病性上总结了我国鲜食玉米育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1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现状研究
    林红; 潘丽艳; 孙德全; 李绥艳; 马延华
    2005, 13(3):039-040.
    [摘要](1110) [HTML](0) [PDF 0.00 Byte](2612)
    摘要:
    当前我省玉米育种素材多为二环系,种质基础十分狭窄,严重制约了突破性杂交种的选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匮乏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不完善是我省近10年来玉米单产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利用我省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学的种质创新技术,拓宽、创新种质资源是提高我省玉米育种水平和突破杂交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玉米单产、稳定总产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审糯玉米新品种及其种质分析
    张胜恒; 蔡治荣; 徐红智
    2005, 13(3):041-043.
    [摘要](1028) [HTML](0) [PDF 0.00 Byte](1818)
    摘要:
    自2000年开展国家鲜食糯玉米区试以来,通过国审玉米新品种达14个,其食用品质、产量、抗病性、农艺性状等均明显优于上世纪末的主推品种,不仅育种水平有较大提高,而且研究内容得到拓宽,使我国糯玉米育种上了新台阶.通过对国审品种的种质分析说明,利用普通玉米的优良种质对糯玉米遗传改良是目前糯玉米选育的主要方法,其中应重点对地方种质资源进行改良,选育二环系目前还不宜作为糯玉米选育的主要方法.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开展糯玉米群体改良工作。
    13  可去除选择标记的转CpTI基因抗虫玉米研究
    于海清; 渠柏艳; 付凤玲; 李晚忱
    2005, 13(3):044-046.
    [摘要](717) [HTML](0) [PDF 0.00 Byte](1483)
    摘要:
    将组成型表达的玉米泛素启动子与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连接,插人根癌农杆菌双T-DNA质粒,构建一个T-DNA结构域含有抗潮霉素选择标记基因hyg;另一个T-DNA结构域含有抗虫基因的双T-DNA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用以转化农杆菌菌株,再通过共培养转化玉米胚性愈伤组织.通过潮霉素培养基抗性筛选,用特异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检测,从分化再生的T0代植株中,鉴定出7个转化CpTI基因的阳性植株.目前,正结合进行田间分离纯合和DNA分子鉴定,培育去除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抗虫玉米自交系。
    14  夏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结构分析和高产育种探索
    岳竞之; 张莉; 张春荣; 李家富; 牛燕燕
    2005, 13(3):047-049.
    [摘要](843) [HTML](0) [PDF 0.00 Byte](1739)
    摘要:
    利用17个玉米杂交种通过对7个穗部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长、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较大;出籽率、结实长、千粒重、穗粗、穗长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为正值且较大.因此,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出籽率、结实长和千粒重,提高出籽率和千粒重,增加结实长兼顾其它穗部性状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15  玉米优良种群性状的综合筛选
    郑金玉; 刘武仁; 冯艳春; 刘凤成; 罗洋 陈思远; 于文利
    2005, 13(3):050-052.
    [摘要](1064) [HTML](0) [PDF 0.00 Byte](1582)
    摘要:
    对吉林省应用的27个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性状的综合筛选,优选出中晚熟、晚熟两个熟期组的优良玉米种群,并对其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玉米品种各性状级别的划分标准。
    16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商品品质及遗传关系的研究
    张建国
    2005, 13(3):053-055.
    [摘要](730) [HTML](0) [PDF 0.00 Byte](1425)
    摘要:
    对黑龙江省玉米前期发育规律与玉米生长后期之间的关系、玉米子粒生长发育进程与玉米商品品质的关系、玉米商品品质的遗传规律及与环境、遗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明确玉米商品品质的变化规律及与遗传、环境的关系。
    17  鲜食黑糯玉米新品种闽紫糯1号的选育技术报告
    卢和顶; 陈山虎; 童川拉; 林建新; 纪荣昌
    2005, 13(3):056-057.
    [摘要](556) [HTML](0) [PDF 0.00 Byte](1464)
    摘要:
    闽紫糯1号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耕作轮作研究所和福建省种子总站以闽糯系9413为母本,晋糯系9415为父本组配而成的黑糯玉米单交种.具有抗倒、抗病、优质,子粒紫黑、色泽光亮、嫩香爽滑等鲜食玉米特点,采青生育期84~92d,平均鲜穗产量13 105.9 kg/hm2,适宜种植密度57 000株/hm2
    18  玉米新杂交种安玉13的选育及示范推广
    崔俊明; 卢道文; 宋长江; 裴振群; 刘智萍; 芦连勇; 孙海潮; 牛勇峰; 郑丽敏 杨海燕 胡文生 张太平
    2005, 13(3):058-059.
    [摘要](1311) [HTML](0) [PDF 0.00 Byte](1623)
    摘要:
    玉13(AY8512)由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0年育成,该杂交种属中熟类型,株型半紧凑,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种植密度45000~52 500株/hm2.需≥10℃积温2500℃·d左右.2000~2003年在各地、各级的试验和示范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目前正在加速示范推广。
    19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登海3660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
    杨今胜; 柳京国; 毛丽华; 刘少坤; 贾春兰; 毛书平
    2005, 13(3):060-060.
    [摘要](1665) [HTML](0) [PDF 0.00 Byte](2361)
    摘要:
    玉米新品种登海3660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紧凑大穗型高产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在多年试验中表现产量高,稳产性好,果穗均匀,不秃尖,品质优良,抗病,活秆成熟.适宜在辽宁、吉林省中南部晚熟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北京、天津及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
    20  铅胁迫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曹莹; 黄瑞冬; 曹志强
    2005, 13(3):061-064.
    [摘要](1362) [HTML](0) [PDF 0.00 Byte](3288)
    摘要:
    通过盆栽研究了不同浓度铅胁迫对玉米叶片的质膜透性、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铅浓度升高,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质膜透性升高.低浓度铅处理对玉米生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高浓度铅处理对玉米生长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21  多雨寡照年份不同玉米杂交种生育后期光合特性比较
    张永恩; 赵亚丽; 王群; 李潮海
    2005, 13(3):065-068.
    [摘要](1018) [HTML](0) [PDF 0.00 Byte](1563)
    摘要:
    在多雨、寡照的异常气候条件下,研究了4个玉米杂交种在高、低水肥条件下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多雨、寡照的异常气候条件下不同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水肥条件、叶面积的发展动态、本身的光合能力等密切相关,但各因素的影响力差别较大.多雨、寡照的异常气候对不同水肥条件下玉米杂交种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功能期的影响与正常条件下的一致,但对产量、光合速率等的影响与正常气候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别。
    22  玉米苗期叶片卷曲度配合力分析
    毛建昌; 李发民; 李向拓; 杨金慧; 张仁和
    2005, 13(3):069-071.
    [摘要](1108) [HTML](0) [PDF 0.00 Byte](2072)
    摘要:
    在干旱条件下,玉米苗期根冠比越大,耐旱性越强,叶片卷曲程度就轻.结果表明:515、226和524等自交系的耐旱能力最好,所配杂交组合的耐旱能力也较强,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较低;而260、540和438等自交系的平均耐旱能力最差,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较高.自交系苗期叶片卷曲度的遗传力达到66.3%.具有较高的遗传特性。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花期调节效果的研究
    王双玉; 史振声; 陈凤玉; 王志斌
    2005, 13(3):072-074.
    [摘要](1130) [HTML](0) [PDF 0.00 Byte](2265)
    摘要:
    以辽单35的双亲自交系为试材,用多种配方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不同时期作喷施和灌心处理.结果表明:①促进剂可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面积.其中喷施GA+N+P+K+AAS对提高叶绿素含量效果最明显,GA+BR灌心增加叶面积的作用最大.②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调节玉米的生长发育,从大喇叭口期开始处理,多数的促进剂对吐丝都有促进作用,其中用GA+N+P+K灌心的作用最大;不同时期处理的效果不同,大喇叭口期最好.③S3307对吐丝时间有推迟作用,50 kg/mg的处理效果最明显.④在本试验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花期的调节效果并不理想,最多仅为1~2 d。
    24  烯唑醇超微粉体玉米种衣剂应用技术研究
    李宝英; 郑铁军; 郭玉莲
    2005, 13(3):075-077.
    [摘要](1057) [HTML](0) [PDF 0.00 Byte](1673)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和区域试验,研究烯唑醇种衣剂使用剂量、处理方法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烯唑醇微粉种衣剂1:200~300包衣,可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在接种条件下,田间小区防效为51.5%,区域试验平均防效为85.2%,增产11.4%.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对玉米的安全性依次为干包>催包>浸包。
    25  乙烯利-缩节安复配剂对夏玉米根系伤流液的影响
    李建民; 董学会; 何钟佩; 胡晓军; 段留生; 李召虎
    2005, 13(3):078-080.
    [摘要](829) [HTML](0) [PDF 0.00 Byte](1838)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根系伤流量在吐丝期前后达到高峰,其后随着植株的衰老成熟不断下降,伤流液中各种营养元素和内源激素流量基本与伤流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大喇叭口期叶面喷施乙烯利-缩节安复配剂后,根系伤流量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明显;在吐丝期或子粒形成初期前,复配剂处理的大量和微量元素流量要略高于对照,其后则明显低于对照;内源激素流量在吐丝期前高于对照,其后则略低于对照.上述结果表明,乙烯利-缩节安复配剂具有调控根系伤流量、营养元素和内源激素流量的作用。
    26  玉米新品种陕单8806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马国胜; 薛吉全; 路海东
    2005, 13(3):081-083.
    [摘要](1323) [HTML](0) [PDF 0.00 Byte](1855)
    摘要:
    对陕单8806玉米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的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单8806玉米具有早熟、丰产、保绿性好的特点,其在关中夏玉米区种植的适宜密度为6.32万株/hm2左右,适宜叶面积指数为5.91,全生育期总光合势336.12万m2·d/hm2,平均净同化率为5.04g/(m2·d),作物生长率应为150.87 kg/(hm2·d),产量可达到8 223.0kg/hm2
    27  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杂交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马兴林; 王庆祥; 关义新; 凌碧莹; 逄焕成
    2005, 13(3):084-086.
    [摘要](1201) [HTML](0) [PDF 0.00 Byte](2299)
    摘要:
    2002年在吉林省梨树,以中单9409、郑单18和哲单14为试材,在30 000、60000、90000和12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产量的种植密度效应基本相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升后降.随种植密度增加,高淀粉玉米郑单18的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逐渐下降,淀粉含量上升,而蛋白质、油分、淀粉含量之和(POSC)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普通玉米哲单14蛋白质含量和POSC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上升,淀粉含量下降,而油分含量呈现降-升-升趋势.优质蛋白玉米中单9409随种植密度增加POSC和油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变化较为复杂.以上表明,玉米子粒养分含量在不同种植密度时品种间具有很大的差异。
    28  玉米密植和营养改良之研究Ⅰ.密度对玉米产量和营养的效应
    张永科; 何仲阳; 马永平 孙茂; 张雪君; 吴金平
    2005, 13(3):087-090.
    [摘要](1183) [HTML](0) [PDF 0.00 Byte](2443)
    摘要: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个种植行距(67cm等行条播、50 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其次为行距,再次为品种;在试验实施的密度、行距、品种各因素处理中,玉米杂交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玉米营养面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变小。
    29  不同耕作措施对夏玉米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影响
    李洪勋 吴伯志
    2005, 13(3):091-093.
    [摘要](645) [HTML](0) [PDF 0.00 Byte](1503)
    摘要:
    通过2002~2003年夏玉米田问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后B2容重减少较多;2003年9月份各个坡度秸秆下B2的0~10 cm、11~20cm两土层的平均容重比对照分别降低13.39%和13.41%;2003年9月份各个坡度秸秆下B2的0~1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固相率比对照降低13.38%,平均土壤液相和气相的比例提高了19.72%和10.64%;耕作后B2的土壤养分增加也较多。
    30  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研究Ⅰ.中耕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丛艳君; 黄瑞冬; 许文娟; 王进军; 丛志坚
    2005, 13(3):094-097.
    [摘要](1066) [HTML](0) [PDF 0.00 Byte](1882)
    摘要:
    2002~2003年在0~3次中耕条件下研究了中耕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中耕增大了玉米倒伏率,降低了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株高及各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对花粒期玉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少中耕有增产的趋势,并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31  沈糯3号鲜食玉米新品种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史振声; 王志斌; 李凤海; 王宏伟; 陈志斌
    2005, 13(3):098-099.
    [摘要](972) [HTML](0) [PDF 0.00 Byte](1648)
    摘要:
    沈糯3号是沈阳农业大学以两个自选系育成的白粒鲜食型糯玉米新品种,具有生育期短、适口性和商业品质好、抗性强、产量高等优点,适合辽宁及相似地区春播和夏播。
    32  施用聚天冬氨酸增加玉米产量的研究
    冷一欣 芮新生 何佩华
    2005, 13(3):100-102.
    [摘要](1017) [HTML](0) [PDF 0.00 Byte](1726)
    摘要:
    聚天冬氨酸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绿色化学品,在农业中可用作肥料增效剂.试验显示,施用聚天冬氨酸可使玉米水培的生物学产量增加53.8%,玉米盆栽生物学产量增加13.4%.施用肥料增效剂聚天冬氨酸对土壤性质无明显影响。
    33  植物氨基酸液肥浸种对甜玉米幼苗生理及生长的影响
    吴玉群; 史振声; 陈凤玉; 王志斌; 王超楠 李荣华
    2005, 13(3):103-105.
    [摘要](853) [HTML](0) [PDF 0.00 Byte](2002)
    摘要: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植物氨基酸液肥浸种对甜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后提高了幼苗的根数、根干重、根冠比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过氧化物酶(POD)含量提高,膜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说明用植物氨基酸液肥浸种处理甜玉米,不仅有壮苗效果,还有稳定膜结构、延缓衰老、增强幼苗抗逆性的作用。
    34  吉林省玉米锈病发病规律若干问题的研究
    刘国宁 温嘉伟; 见德宝; 姜兆远; 高洁
    2005, 13(3):106-108.
    [摘要](1274) [HTML](0) [PDF 0.00 Byte](1661)
    摘要:
    对吉林省玉米锈病发生规律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以下问题:玉米植株在生育后期对锈菌的侵染抵抗能力要明显强于生育前期;玉米不同叶位的叶片抗侵染能力有明显差异,老叶抗病性强于新叶;增施N肥和P肥,可削弱玉米对锈病的抵抗能力,但增施K肥可增强玉米对锈病的抵抗能力;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差异显著,自交系2L637、2L725、单交种铁15、辽单33、丹玉3、铁12抗性较好。
    35  玉米瘤黑粉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
    张春民;刘玉英;石洁;张老章
    2005, 13(3):109-111.
    [摘要](681) [HTML](0) [PDF 0.00 Byte](1706)
    摘要:
    比较了不同接种方法、接种时期、接种量及接种液预处理方法对大田玉米瘤黑粉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玉米瘤黑粉病的最佳接种时期为6叶1心期,最佳接种方法为孢子液注射法和菌沙法,注射法最适宜接种孢子浓度为7~8×103个/mL,孢子液预处理能明显提高接种效果。
    36  禾谷镰刀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特性研究
    高洪敏;何晶;宁家林;于兵;刘君;哈娟 陈捷
    2005, 13(3):112-113.
    [摘要](1124) [HTML](0) [PDF 0.00 Byte](2320)
    摘要: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mearum<\i>)是引起玉米茎腐病、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病原菌在活体外能产生PG、PMG、PGTE和PMTE四种细胞壁降解酶,这些酶都具有酶的典型性动力学特性。细胞壁降解酶是F.gramimearum<\I>致病的一个重要因子。
    37  四川玉米纹枯病菌致病性研究
    严吉明; 叶华智; 郑达; 秦芸; 伍光庆
    2005, 13(3):114-116.
    [摘要](1135) [HTML](0) [PDF 0.00 Byte](1631)
    摘要:
    从四川不同生态区采集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i> spp.)症状的玉米叶鞘,经分离、鉴定,选取16个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i>)AG1-IA的菌株和2个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zeae<\i>)菌株作为供试菌。在玉米成株期用PDA菌丝圆片定位接种于玉米叶鞘内侧,测定供试菌株在玉米植株上的垂直扩展情况(病斑高度、日均扩展速度),区分病菌的致病性.还研究了AG1-IA不同致病性菌株体外产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与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属于两个种的18个供试菌株均能侵染玉米,在潜育期上没有差异;病斑高度和病斑日均扩展速度能很好反映出菌株间致病性的差异,R.solani<\i> AG1-IA菌株间的致病性有明显差异,R.zeae<\i>菌的致病性显著低于R.solani<\i> AG1-IA菌株,体外产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大小与致病性有关联。
    38  玉米灰斑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李富华 吴炯波 王玉涛
    2005, 13(3):117-121.
    [摘要](890) [HTML](0) [PDF 0.00 Byte](2312)
    摘要: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crosporazeae-maydis<\i> Tehon&Daniela)引起的一种病害,最早于1924年在美国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发现,该病现在美国普遍发生。我国陈刚于1991年在辽宁省发现该病,至今该病在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均有发生,并已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从症状、病原、流行规律、发病条件、抗源鉴定、抗性机制、抗性遗传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同时探讨了今后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39  计算机在玉米资源管理上的应用
    庄铁成; 王佐会 于连军; 杨阳
    2005, 13(3):122-125.
    [摘要](931) [HTML](0) [PDF 0.00 Byte](1633)
    摘要:
    玉米资源主要包括早代材料、群体、自交系和杂交种,群体是选育自交系的重要资源,早代材料是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原料,优良的自交系是选育优良杂交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显然,玉米资源的收集、观察、分析、整理和研究对玉米育种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在对众多纷纭的玉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时,不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采用MicrosoftAccess 2000创建各种数据库和基本表格,应用程序是采用Delphi7.0编写完成的。
    40  关于玉米品种DUS测试的几点思考
    王凤格; 赵久然; 邢锦丰; 郭景伦
    2005, 13(3):126-129.
    [摘要](1175) [HTML](0) [PDF 0.00 Byte](2027)
    摘要:
    针对玉米品种DUS测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标准品种、测试性状、对照品种、繁殖材料提供、特异性、分子标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部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释或解决方法。
    41  玉米DUS测试概述
    张瑞英
    2005, 13(3):130-132.
    [摘要](2400) [HTML](0) [PDF 0.00 Byte](2091)
    摘要:
    概述了玉米DUS测试的基本含义、玉米DUS测试指南制定的依据、玉米DUS测试的性状、测试中近似品种的选择、试验设计、试验田的基本要求及性状的观察与判别等基本方法,分析了目前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