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9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单倍体高自然加倍种质快捷轮选方法及高加倍瑞德核心种质的创制
    才卓,徐国良,于明彦,任军,代玉仙,郭琦,刘小丹,李淑华,杜金洹,武阳春
    2021, 29(4):1-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01
    [摘要](528) [HTML](0) [PDF 1.38 M](1231)
    摘要:
    基于DH系表现水平的轮回选择已被证明是改良玉米单倍体加倍能力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通过试验证明,在单倍体DH0世代,基于优选单株组群开始轮回选择,同样也迅速提高了单倍体自然加倍能力。相比较基于DH系水平的轮回选择,每轮节约了1个世代,大幅度提升了选择效率。应用此方法构建了2个Reid群高加倍种质(群体及DH系),自然加倍率分别高达80%以上,已作为骨干核心种质应用于商业育种。“高自然加倍材料快捷创制方法”的成功突破,实现了高加倍种质与优异DH自交系同步创制。“瑞德类群高加倍核心种质的成功创制”,为构建快捷高效的“单倍体自然加倍双轮回育种技术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王聪,马青美,郭新梅,赵美爱,宋希云,裴玉贺
    2021, 29(4):9-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02
    [摘要](476) [HTML](0) [PDF 1.58 M](1035)
    摘要: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玉米自交系K12和A7110组配的正反交组合进行6个世代(P1、P2、F1、B1、B2、F2)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茎粗正交组合中的最适模型为D-1模型(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茎粗的反交组合的最适模型均为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茎粗在正交组合中表现出基因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反交组合中主基因互作效应较高,正反交组合中,多基因的遗传率大于主基因的遗传率,在B2、F2代达到最大值,分别达到78.74%、71.22%。抗推力的正反交组合最适模型为C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正交组合中回交世代多基因遗传率较低,分别为6.22%和19.94%;反交组合中回交世代多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68.81%和52.78%。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以多基因遗传为主控制的性状,在遗传率较高的世代进行轮回选择的方法富集目的基因,有利于提高育种效率。
    3  玉米C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张启明,石海春,余学杰,杨殊,赵长云,许秀兰,柯永培
    2021, 29(4):18-2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03
    [摘要](424) [HTML](0) [PDF 2.90 M](943)
    摘要:
    以不育系K932S和K169S、保持系K169和恢复系K932R为供试材料,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挖掘玉米CMS-C败育相关基因(ORFs)。结果表明,不育胞质K932S、K169S和K932R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739 676、739 723、739 765 bp,正常胞质K169为569 617 bp。注释到蛋白编码基因33个,tRNA基因15~16个和rRNA基因3~4个。大于100 bp重复序列在不育胞质和正常胞质基因组中分别为19、10个,小于100 bp重复序列差异不大。同源片段在3个不育胞质基因组中排列顺序一致,共线性达99%以上。正常胞质中3个片段反转,排列顺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相似度为95%。4个基因组中发现ORFs基因145~151个,其中,K169S与K169间差异基因(ORFs)高达13个,与K932S或K932R间差异仅1个,K169S特有ORFs基因8个。筛选出orf429(atp6-c)、orf104-s、orf410、orf349和orf246共5个ORFs,可能与CMS-C败育相关。
    4  SSR标记与田间种植鉴定玉米品种纯度的比较
    易红梅,张力科,葛建镕,张云龙,王凤格,赵久然,徐明良
    2021, 29(4):29-3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04
    [摘要](499) [HTML](0) [PDF 1.40 M](1614)
    摘要:
    从行业标准中筛选出8对适用于玉米品种纯度鉴定的引物组合,能区分90%以上的审定品种。96%的审定品种在8个引物组合中有4个以上的杂合位点,具有较高的杂合率和品种区分能力。38份来自全国种子市场的样品同时进行田间种植和SSR纯度鉴定,8对SSR引物组合检测出自交苗平均值为0.6%,异型株为1.8%,纯度为97.7%;田间种植鉴定检测出的自交苗平均值为1.4%,异型株为0.6%,纯度为97.9%,两种方法检测的纯度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田间鉴定出的自交苗、弱苗、异型株和典型株进行SSR鉴定,结果表明,自交苗、异型株与典型株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SSR能准确区分田间难以鉴定的弱苗和病株。7份SSR检测一致性为3~5级的样品,SSR基因型和田间表型均表现出明显的分离,样品一致性差引起的非典型株界于典型株和异型株之间,是品种纯度鉴定的难点。
    5  应用多重荧光PCR快速筛查作物中转基因成分研究
    邢珍娟,董立明,龙丽坤,刘娜,夏蔚,谢彦博,李葱葱,李飞武
    2021, 29(4):35-4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05
    [摘要](279) [HTML](0) [PDF 1.14 M](882)
    摘要:
    通过对我国批准进口的和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转化体的序列分析发现,除DAS40278-9和BLVA430101外,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Cry1Ab/Ac基因和pat基因覆盖了21种玉米转基因转化体。通过引物组合筛选、反应体系优化、灵敏度测试、适用性测试等实验,建立了基于4个通用筛选元件及zSSIIb内源基因的五重荧光PCR和基于转化体特异性序列的二重荧光PCR检测转基因成分方法体系。方法参数测定结果表明,此方法特异性强、稳定性好,检测灵敏度达到0.05%。同时,此方法体系不仅适用于转基因玉米成分筛查,对大豆、水稻等多种作物进行转基因成分筛选鉴定也有良好的适用性。
    6  玉米rboh基因家族鉴定及非生物逆境表达分析
    赵长江,彭晶晶,董洁静,王超,杨克军,李佐同,徐晶宇
    2021, 29(4):43-5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06
    [摘要](603) [HTML](0) [PDF 2.20 M](1210)
    摘要:
    在玉米基因组水平鉴定13个rboh蛋白基因,分别定位于6条染色体上。家族蛋白被分成3个亚组,第2亚组成员ZmrbohB、ZmrbohDZmrbohG基因均含有14个外显子、定位叶绿体;其余两个亚组成员具有不同亚细胞定位,其中第1亚组基因间具有较强的正向选择压力。Zmrbohs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不同,其中ZmrbohD、ZmrbohEZmrbohM为组成型高表达,ZmrbohCZmrbohL在花药特异表达。通过转录测序数据分析,ZmrbohB、ZmrbohD、ZmrbohE、ZmrbohG、ZmrbohI、ZmrbohKZmrbohM等7个基因不同程度参与对低温、高温、盐、紫外和干旱胁迫的应答。
    7  转基因耐除草剂玉米ZZM030对草铵膦、草甘膦及非靶标除草剂的耐受性评价
    谢彦博,谭喜昌,邢珍娟,夏蔚,李葱葱,龙丽坤,李飞武,刘娜
    2021, 29(4):51-55.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07
    [摘要](397) [HTML](0) [PDF 940.73 K](1686)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鉴定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对转基因玉米ZZM030和对应的非转基因对照祥249进行不同用量的草甘膦、草铵膦及非靶标除草剂的喷施处理,分别在用药后7、14、28 d调查和记录成苗率、植株高度、药害症状,评价该转基因玉米品系的目标性状有效性和对非靶标除草剂耐受性。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ZZM030对草铵膦和草甘膦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对玉米田其他常用除草剂阿特拉津和烟嘧磺隆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不耐受玉米敏感型除草剂精喹禾灵和稀禾啶。
    8  亚精胺提高玉米幼苗抗寒性的研究
    刘丹,刘美艳,孙健,潘子旺,李凯,张健,周利平
    2021, 29(4):56-6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08
    [摘要](359) [HTML](0) [PDF 1.38 M](1311)
    摘要:
    以玉米品种农大108为试验材料,当玉米幼苗2叶1心时,一部分在常温下(25℃/18℃)培养,另一部分在低温下(10℃/4℃)培养,以叶片喷施0.4 mmol/L亚精胺为处理组,喷施蒸馏水为对照组,研究亚精胺在玉米幼苗冷胁迫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抑制了幼苗生长,加剧了叶片中超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产生,提高了膜脂过氧化水平,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叶片喷施亚精胺,显著缓解了冷胁迫导致的生长抑制、叶绿素含量下降、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提高了幼苗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使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此外,亚精胺处理提高了冷胁迫条件下幼苗热激蛋白HSP70和HSP9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外源亚精胺能提高玉米幼苗的抗寒性。
    9  拔节至大喇叭口期高温胁迫对夏玉米穗粒形状的影响
    吴伟华,王秋岭,张运栋,闫海霞,袁刘正,付家锋,李腾,王蕊,刘康,柳家友
    2021, 29(4):62-6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09
    [摘要](362) [HTML](0) [PDF 1.21 M](1140)
    摘要:
    以漯玉16等11个玉米杂交种为研究材料,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通过智能温室模拟高温环境进行处理,对穗长、穗粗、子粒体积指标(粒长、粒宽和粒厚)、穗粒体积指标(穗周粒宽和有效穗长)和穗粒重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夏玉米拔节至大喇叭口期的耐高温能力。结果表明,拔节至大喇叭口期高温胁迫导致夏玉米的雌穗发育受阻,穗长变短、穗粗变细,子粒长度变短,有效穗长度和穗周粒宽度变小,穗粒体积变小,穗粒重下降。综合子粒体积指标(穗长和穗粗)和穗粒体积指标(穗周粒宽和有效穗长)的耐高温系数构成的隶属函数值,试验品种拔节至大喇叭口期的耐高温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漯玉16、漯玉197、绿源9号、郑单958、漯玉172、漯玉18、漯玉19、漯玉186、先玉335、漯玉171、漯玉182。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李宏,张作刚,薛金爱,李友莲
    2021, 29(4):70-7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10
    [摘要](359) [HTML](0) [PDF 1.38 M](1265)
    摘要:
    通过免耕(MF)、传统旋耕(CK)、深松+旋耕(SS)和深松深施肥+旋耕(SF)4种耕作处理方法,对比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玉米根系分布、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SS处理较CK和MF处理能够降低土壤紧实度,在0~4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由9 948.1 kPa降低到909.8 kPa,土壤容重从2.31 g/cm3降到1.28 g/cm3;在41~60 cm土层中,SS处理根系占总根重的23.55%以上,增加农田>30 cm深层土壤中的总根量。玉米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SF>SS>CK>MF处理,最大产量2019年为15 517.8 kg/hm2。SS和SF处理比CK处理分别增加净收益20.16%和12.54%,单位产出效益显著高于CK (P<0.05);MF处理净利润较CK降低了24.93%。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耕作可有效打破土壤犁底层,增加深层土壤养分,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效益。
    11  保水剂与锌肥协同施用对旱地春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李娜,孙占祥,张哲,白伟,李纯乾,李凤鸣
    2021, 29(4):78-8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11
    [摘要](223) [HTML](0) [PDF 1.08 M](956)
    摘要:
    2015~2016年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设置两种水分处理,正常供水(W1)为田间持水量的75%~85%,干旱(W2)处理为田间持水量45%~55%,同时施加保水剂(B)和锌肥(Zn),对照处理(CK)不添加保水剂与锌肥,研究保水剂与微量元素锌对辽西地区玉米生理形态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施加保水剂和Zn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拔节期的增高速率,在W2处理下,Zn1B (低锌+保水剂)处理较CK处理在拔节期的增高速率提高52.2%,且效果极显著。使用保水剂时适当的施用锌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根冠比,在正常供水和干旱两种水分处理下,Zn1B (低锌+保水剂)处理较CK处理产量分别提高15.3%、17%。因此保水剂与锌肥配施对于辽西地区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增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2  不同玉米品种抗蚜性室内鉴定
    孙丹丹,陈瑜,何康来
    2021, 29(4):83-8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12
    [摘要](316) [HTML](0) [PDF 1.40 M](1131)
    摘要:
    采用环境气候室人工接蚜虫鉴定和累计蚜情指数(Iaa)评判法,对22份玉米品种进行抗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差异显著,在抗性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为负增长,产生的有翅蚜少;在感虫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并伴随大量有翅蚜产生。Iaa值从高抗蚜品种的1.1到高感品种的31.4。高感或感蚜品种9个,占比41%;中抗和抗蚜品种4个,占比18%;高抗品种9个,占比41%。生产上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京科968和先玉335等具有中等抗蚜水平,郑单958等高感蚜虫。
    13  河西走廊灌溉玉米田病虫草害发生和农药使用现状与减量对策
    王春明,张锦伟,周天旺,靖俊杰,张小杰,郭成,贾春虹
    2021, 29(4):88-9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13
    [摘要](349) [HTML](0) [PDF 1.39 M](979)
    摘要:
    2017~2019年系统调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灌溉春玉米田的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和生产中农药的投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明确茎腐病(Pythium spp.&Fusarium spp.)、普通锈病(Puccinia sorghi)和穗腐病(Fusarium spp)是重点病害,蚜虫(Rhopalosiphum spp)和红蜘蛛(Tetranychu cinnabarinus&T.trtuncantus&T.urticae)是重点害虫,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藜(Chenopodium album)和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是主要杂草。使用的农药有效成分至少33个,普遍存在生产者盲目加大农药使用频率和使用量,甚至超范围使用农药的现象。
    14  新疆玉米有害生物发生、施药现状及减药对策分析
    王志慧,贾尊尊,付开赟,王小武,吐尔逊·阿合买提,何江,丁新华,郭文超
    2021, 29(4):97-10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14
    [摘要](370) [HTML](0) [PDF 1.35 M](1096)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种植大户及田间实地调查等方式,对新疆玉米主产区玉米有害生物发生与用药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明确新疆玉米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农药使用水平,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减药对策,从而为新疆玉米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控及化学农药增效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新疆玉米主要病害6种、害虫36种、杂草38种,主要以“6虫6草”为主。玉米有害生物防治常用农药共26类,其中杀虫剂14类,主要为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及生物源类;除草剂12类,主要为三氮苯类、磺酰脲类及酰胺。农药使用频次为2~6次/年,制剂施用量为1.938~6.193 kg/hm2,其中,昌吉州农药使用频次和制剂施用量最高,分别为5~6次/年、4.033~6.193 kg/hm2;喀什地区农药使用频次和制剂施用量最低,分别为2~3次/年、1.938~3.356 kg/hm2
    15  东北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农药使用现状与分析
    常雪,刘文哲,王义生,杜磊,王凤乐,王大川,任文艺,白全江,黄俊霞,张国红,丁岩,赵东芳,杨丽莉,高月波
    2021, 29(4):104-10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15
    [摘要](741) [HTML](0) [PDF 2.46 M](1727)
    摘要:
    2015~2018年对东北中西部春玉米区玉米病虫草害防治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玉米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占农药总使用量的99%以上。吉林省玉米田农药年均用量为3 216.45 g a.i./hm2,内蒙玉米田化学农药年均用量为1 133.44 g a.i./hm2。各类化学农药按照使用量排序依次为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使用量占农药总用量的75%以上。苗后除草剂用量显著低于苗前除草剂用量,选择苗后除草的农户比例和应用面积逐年增加,各类苗后除草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量应用现象。提出通过以草优化配方,减少长残留除草剂用量、明确苗后施药关键时期、升级施药器械、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结合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农药减施综合技术模式。
    16  甘肃武威市凉州玉米产区截形叶螨对3种杀螨剂的敏感性测定
    常壮壮,孙荆涛
    2021, 29(4):110-11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16
    [摘要](254) [HTML](0) [PDF 1.26 M](870)
    摘要:
    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的害螨。目前对截形叶螨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本研究通过室内浸液法测定截形叶螨成螨、若螨对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螨剂乙唑螨腈、联苯肼酯和螺螨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乙唑螨腈的毒力最强,对雌成螨和若螨24 h的LC50分别为0.033 mg/L、0.070 mg/L;联苯肼酯的毒力最低,对雌成螨和若螨24 h的LC50分别为0.685 mg/L、0.210 mg/L。3种杀螨剂对产卵量的影响均显著。乙唑螨腈可作为田间防治截形叶螨的最佳备选药剂。
    17  桶混助剂在玉米田除草剂减施增效中的应用
    张春华,张宗俭,姚登峰,刘开宇
    2021, 29(4):115-121.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17
    [摘要](590) [HTML](0) [PDF 1.10 M](1076)
    摘要:
    桶混助剂是农药使用时与制剂产品搭配使用、现混现用的一种助剂。玉米田除草剂使用中合理添加桶混助剂能明显提高防治效果。介绍农药桶混助剂的定义、功能,并介绍玉米田化学除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桶混助剂对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土壤处理除草剂的减施增效作用,展望桶混助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市场前景。
    18  用黄色粘虫板监测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和蚜虫种群动态与诱杀效果研究
    王连霞,王克勤,赵秀梅,郑旭,袁明,于运凯
    2021, 29(4):122-12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18
    [摘要](403) [HTML](0) [PDF 1.70 M](1037)
    摘要:
    2018和2019年7~9月在齐齐哈尔地区通过在玉米田间悬挂黄板(40 cm×25 cm),设距地面1.0 m和玉米雌穗上2种悬挂高度,每7 d更换,调查其对双斑萤叶甲、蚜虫诱杀作用及对主要天敌昆虫的诱集影响。结果表明,黄板对双斑萤叶甲成虫具有显著的诱杀作用,高峰期周平均最多诱杀188头/板。平均单板诱虫量变化反映出双斑萤叶甲7月初始发,8月中旬为盛发期,9月上旬为盛发末期。黄板对有翅蚜有一定的诱杀效果,平均单板诱集有翅蚜量与田间单株玉米上无翅蚜种群密度呈显著线性相关。蚜虫种群密度高峰期,黄板诱杀区单株平均蚜量比不挂黄板(对照区)显著减低44.8%~45.3%(2018)和21.0%~28.3%(2019)。黄板对瓢虫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对草蛉、食蚜蝇等天敌基本无显著诱集作用。在齐齐哈尔地区黄板既可以用于田间监测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和蚜虫的种群发生动态,又具有诱杀和防治的潜力。
    19  异噁唑草酮·噻酮磺隆在玉米不同种植区应用的除草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于海燕,王广祥,崔海兰,魏守辉,刘煜财,陈景超,李香菊
    2021, 29(4):128-135,14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19
    [摘要](960) [HTML](0) [PDF 1017.92 K](1306)
    摘要:
    2016~2017年在东北春玉米种植区和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设立田间试验基地,研究除草剂异噁唑草酮·噻酮磺隆悬浮剂在不同区域玉米田播后苗前处理的杀草谱及除草效果、对玉米安全性及对下茬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6.7%异噁唑草酮·噻酮磺隆悬浮剂141.75~283.5 g ai/hm2在玉米播后苗前使用,对东北春玉米种植区主要杂草稗草、狗尾草、藜、反枝苋、苘麻、刺儿菜和黄淮海玉米种植区主要杂草马唐、牛筋草、反枝苋、马齿苋、铁苋菜等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均有理想效果,药后40~45 d,异噁唑草酮·噻酮磺隆上述处理对杂草鲜重防效仍在95%左右,可实现一次施药控制玉米全生长期的杂草,在玉米田具有较好的除草增产作用;对后茬播种的小麦、大豆、花生、油菜、菠菜生长无影响。
    20  新疆塔城地区滴灌玉米施肥现状与减施对策
    张皓禹,孟超然,白如霄,赵海蓓,吕小凡,危常州,张新疆
    2021, 29(4):136-14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20
    [摘要](520) [HTML](0) [PDF 2.03 M](1436)
    摘要:
    对新疆塔城地区滴灌玉米生产施肥现状进行3年的农户调研,分析玉米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解决途径。调研结果表明,化肥平均施用量为N 378 kg/hm2,P2O5 189 kg/hm2,K2O 56 kg/hm2,氮磷投入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氮肥偏生产力44.2 kg/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磷肥基施农户平均占比54.0%,滴灌水肥一体化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存在肥料种类单一、有机肥施用比例低等问题。建议采用水肥一体化和水溶肥、降低磷肥作基肥比例、降低氮磷比、提高有机肥施肥比例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效率。
    21  减施氮磷条件下微生物肥料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李可可,陈腊,米国华,胡栋,隋新华,陈文新
    2021, 29(4):144-15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21
    [摘要](371) [HTML](0) [PDF 1.37 M](966)
    摘要:
    在吉林黑土地区,在减氮肥50%、减磷肥100%条件下,评价15种商业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肥50%处理减产3.6%~5.5%;不施磷肥减产0.6%~4.1%。在减氮条件下,33.3%的微生物肥料稳定增产,增产率为15.7%~35.5%(平均增产25.6%);在不施磷条件下,26.7%的微生物肥料稳定增产,增产率为9.7%~21.5%(平均增产15.6%)。生物有机肥的增产效果优于菌剂接种。含有链霉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及木霉菌等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增产效果较好。
    22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东北玉米田杂草发生的影响
    王玉娜,米国华
    2021, 29(4):155-16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22
    [摘要](295) [HTML](0) [PDF 947.63 K](900)
    摘要:
    利用吉林省梨树县黑土区氮肥长期定位试验田(施氮水平为0、60、120、180、240、300 kg/hm2),2019~2020两年调查玉米田杂草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及其与玉米生物量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玉米田杂草主要是禾本科杂草,尤其是水稗草Echinochloa oryzoides。与不施肥相比,60 kg/hm2施氮量增加杂草密度和生物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杂草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在180 kg/hm2供氮量时,杂草的密度和生物量达到最低,分别比60 kg/hm2施氮量的最大值下降81%~94%和90%,玉米产量达到最大。与180 kg/hm2施氮量相比,进一步增加施氮量,玉米产量不增加,杂草的密度和生物量也不再减少。因此,从施肥经济效益和杂草防控两个方面结合考虑,该地区最优施肥量为180 kg/hm2
    23  吉林省玉米化肥投入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袁静超,蔡红光,刘剑钊,张洪喜,梁尧,程松,刘松涛,李德忠,任军
    2021, 29(4):161-16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23
    [摘要](193) [HTML](0) [PDF 1.43 M](1132)
    摘要:
    基于吉林省东、中、西3个区域51个县(市)的3 060个农户的实证调查,分析玉米化肥投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化肥投入量为245~655 kg/hm2,其中东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11.0%、29.4%和34.6%;中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18.9%、21.9%和39.2%;西部高、中、低地力水平化肥投入量比推荐施肥分别高41.7%、62.1%和74.3%。吉林省东、中、西部3个区域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1.1、41.9和38.9 kg/kg,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10.0、108.1和94.4 kg/kg,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02.5、103.4和83.0 kg/kg。吉林省氮、磷、钾肥在减肥增效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优化土壤作物管理系统,实现作物产量与效率的协同提高。
    24  河西走廊灌溉玉米施肥现状评价与减肥对策
    赵建华,孙建好,陈亮之,马明生,张绪成,孙宁科
    2021, 29(4):169-17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24
    [摘要](363) [HTML](0) [PDF 1.14 M](955)
    摘要:
    选取河西走廊灌溉玉米典型种植区张掖,连续2年进行农户调查玉米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两年平均为12 589 kg/hm2,两年均是中产等级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最高。氮肥投入处于偏高(438~584 kg/hm2)和很高(>584 kg/hm2)等级以上的占比为47%(2018年)和76%(2019年),磷肥投入处于偏高(187~250 kg/hm2)和很高(>250 kg/hm2)等级以上的占比为88%(2018年)和38%(2019年),钾肥投入处于偏低(104~208 kg/hm2)和很低(<104 kg/hm2)等级的占比为26%和68%(2019年);两年平均N 525.3 kg/hm2、P2O5 236.3 kg/hm2、K2O 87.1 kg/hm2,平均N、P2O5、K2O的肥料偏生产力(PFP)分别为25.0、53.5、102.6 kg/kg,远低于全国平均。调研结果表明,河西灌溉玉米氮磷肥施用严重过量,钾肥投入盲目,有机肥不受重视。应通过优化田间管理、选用新型肥料、配施有机肥等措施,有效减少化肥投入,实现玉米绿色可持续生产。
    25  收储制度改革下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研究
    许鹤,顾莉丽,刘帅
    2021, 29(4):175-18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25
    [摘要](193) [HTML](0) [PDF 939.50 K](835)
    摘要:
    利用2008~2019吉林省玉米相关数据,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吉林省的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仍保持稳定,玉米优势产区在收储制度改革前后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较稳定,非优势产区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又出现复种现象。玉米流通性增强,流通成本增加。玉米价格的下跌激活了下游玉米加工企业活力,提高了开工率,企业转亏为盈,但盈利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吉林省内玉米加工企业仍以玉米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足。针对吉林省玉米产业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26  政策管控背景下我国玉米进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王常君,曲阳阳,王萌
    2021, 29(4):181-19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210426
    [摘要](263) [HTML](0) [PDF 1.48 M](1296)
    摘要:
    在进口关税配额、国营贸易垄断和产业政策变动的前提下,应用引力模型,以向我国有玉米(替代物)出口的国家2001~2019年相关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管控状态下,传统双边贸易因素中的产量在玉米进口中依然符合理论预期,贸易国之间距离的作用并不符合理论预期。产业支持政策(玉米生产者补贴+市场化收购价格制度)、自贸协定等因素在我国玉米(替代物)进口中具有显著性影响,但产量和距离因素在所有替代物进口中影响并没有得到一致估计。同时,根据构造的玉米进口贸易替代指数的测算结果,2001~2009年间,小麦与大麦在玉米进口替代上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关系。2009~2014年间玉米进口与替代物进口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2017~2019年,呈现出明显的替代关系。政策管控只是改变了我国玉米进口来源国的构成,并没有扭曲我国玉米进口。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实施积极有效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国内产业政策十分必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