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第1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叶夹角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苏书文; 白琪林; 郭新林
    1993, 1(1):001-004.
    [摘要](1187) [HTML](0) [PDF 0.00 Byte](1090)
    摘要:
    这项研究于1991~1992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本所试验地进行。本文按Griffing的方法四、模型Ⅰ的双列杂交,估算了6份玉米的自交系及其轮配的15个组合叶夹角性状的一般和特殊配合力。结果指出,一般配合力明显高于特殊配合力,基因累加效应占遗传主导地位。在玉米时夹角受控于多基因体系中,平展叶型自交系一般配合力效应达极显著水准(P<1.01),上挺和直立叶型自交系一般配合力则呈负向效应。试验认为在上挺和直立叶型自交系的可能杂交中选配组合,及其后代选育自交系,可以获得叶夹角性状育种的满意效果。
    2  山东省玉米育种成绩斐然
    刘治先
    1993, 1(1):005-007.
    [摘要](918) [HTML](0) [PDF 0.00 Byte](930)
    摘要:
    3  玉米根系抗垂直拉力的双列分析
    许明学; 冯芬芬; 董海合; 王枚
    1993, 1(1):008-009.
    [摘要](1054) [HTML](0) [PDF 0.00 Byte](955)
    摘要:
    4  夏玉米亩产吨粮的理论与实践
    王忠孝; 王庆成; 牛玉贞; 张军; 徐庆章; 高学曾 李登海
    1993, 1(1):010-012.
    [摘要](1383) [HTML](0) [PDF 0.00 Byte](1222)
    摘要:
    本文提出了夏玉米亩产吨粮的主要生理指标和氮、磷、钾养分的需要量,认为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期的突破是实现亩产吨粮的重要生理基础;其主要措施是选用紧凑型良种,用最佳密度、足量施肥,及时浇水,精种细管。
    5  春玉米大面积亩产吨粮的产量构成因素浅析
    饶春富; 王友德; 田拴才
    1993, 1(1):013-016.
    [摘要](1158) [HTML](0) [PDF 0.00 Byte](1406)
    摘要:
    通过对新疆兵团近年出现的春玉米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以上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亩穗数是影响和决定产量的首要因素。欲亩产1000公斤首先必须创造足够大的群体,即每亩要有5000左右的收获穗数,同时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保证穗粒数和千粒重维持相当高的水平,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6  山西省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区划与效益的探讨
    徐桂玲; 刘克治
    1993, 1(1):017-019.
    [摘要](1005) [HTML](0) [PDF 0.00 Byte](1196)
    摘要: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多种农作物都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山西省在“七五”期间,曾以此项技术作为促进玉米大幅度增产的战略措施来抓,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全省平均从多年徘徊在公顷产3750公斤增加到公顷产4650公斤。但地膜覆盖和其它任何技术一样,是有一定条件和范围的。本省地形复杂,生态条件多变,采用地膜覆盖后的效果也不一样。从区域来看,以高纬度、高海拔和生育期短的地区效益最佳。
    7  早熟甜玉米留蘖增产技术研究
    史振声
    1993, 1(1):020-022.
    [摘要](888) [HTML](0) [PDF 0.00 Byte](1009)
    摘要:
    以早熟甜玉米为材料,研究了留蘖对主茎果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甜玉米留蘖并不存在以往认为的浪费土壤养分、水分和与主茎争夺营养而减产等问题。反而为主茎果穗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更大的营养体、叶面积、根量,成为主茎果穗的“源”。留蘖也改善了田间冠层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含水量增加14.5%。留蘖使鲜穗秃尖缩短58.2%,行粒数增加50.4%,穗重增加38.7%:使成熟果穗籽粒增产72.2%,每穗粒数增加66%,千粒重增加7.2%。认为早熟甜玉米保留分蘖是一种提高鲜穗产量和商品质量,提高种子产量和繁殖系数
    8  高产夏玉米与播期关系的研究
    刘培利; 刘绍棣; 东先旺; 辛淑亮; 于翠芳
    1993, 1(1):023-026.
    [摘要](1566) [HTML](0) [PDF 0.00 Byte](1131)
    摘要:
    本文以11250公斤产量水平的高产夏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山东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乃至全省范围内有关群体光合性能、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与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口期以后,群体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和总光合势与播期呈显著正相关;开花期以后,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随播期的推迟递减;大口期以后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强度与播期呈正相关。全省范围内,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随播期推迟递减。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区域比较,播期对穗粒数的影响程度,西部和东部明显高于中部;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程度,自西向东依次递减;播期对产量的影响程度,
    9  夏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对播种深度的适应性
    张建华
    1993, 1(1):027-028.
    [摘要](1917) [HTML](0) [PDF 0.00 Byte](27407)
    摘要:
    在土质为中壤土的地块上观察了玉米单交种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生长发育对播种深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从出苗率、出苗期、幼苗高度及幼苗干重等指标综合考虑,认为播种深度6~12cm均可。播种深度浅于6cm,种子出苗率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易受上层土壤的水分蒸发影响,深于12cm种子出苗率明显降低,因此认为在较为干旱又无灌溉的条件下,夏直播或套种玉米的播种深度可较常规深度增加,直至12cm。
    10  试论玉米的精密播种
    裴攸
    1993, 1(1):029-031.
    [摘要](1016) [HTML](0) [PDF 0.00 Byte](1162)
    摘要:
    1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宋凤斌 孙忠立; 汪立群
    1993, 1(1):032-034.
    [摘要](1683) [HTML](0) [PDF 0.00 Byte](1097)
    摘要:
    玉米杂交种丹玉13号在苗期、抽雄始期和灌浆期喷施0.01%的“喷施宝”、0.01%的“叶面宝”及蒸馏水各一次;在始花期和起苞期喷施0.01%的“植保素”和蒸馏水各一次;在始花期和起苞期喷施0.01%的“植保素”和蒸馏水各一次。生育中期和后期与不喷施任何物质的对照相比,玉米的叶色、株高变化不明显,穗位、茎粗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倒伏率、螟虫危害率和极腐病率均较对照有所降低,成熟期比对照提前2~3天,喷蒸馏水与对照的无差别。考种表明,百粒重、行粒数、穗长与对照相比有所增加,几乎不发生秃尖,喷蒸馏水的和对照无明显变
    12  论玉米在农田生态中的地位 Ⅱ.玉米秸秆和根茬在农田生态中的重要地位
    姜岩; 王兴礼; 李超
    1993, 1(1):035-040.
    [摘要](887) [HTML](0) [PDF 0.00 Byte](1207)
    摘要:
    玉米不仅粮食产量高,秸秆、根茬的数量也很大。玉米的秸秆、根茬还田后在土壤中发挥着非腐解有机物的培肥作用,不仅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给源,而且使土壤中已渐老化的腐殖物质得到更新,从而保持地力常新。这对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农业认为刨除根茬才算“精耕细作”的观念要改变,建立根茬还田(保留根茬)的农作制度,以充分发挥玉米在农田生态中的积极作用。
    13  关于玉米籽粒生长发育分期的探讨
    刘玉敬; 高学曾; 王忠孝; 罗瑶年; 许金芳
    1993, 1(1):041-043.
    [摘要](892) [HTML](0) [PDF 0.00 Byte](1201)
    摘要:
    14  玉米根系生长及其所含营养物质成分的研究
    李少昆; 涂华玉; 张旺峰
    1993, 1(1):044-047.
    [摘要](1005) [HTML](0) [PDF 0.00 Byte](1124)
    摘要:
    随着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推移,单株根重呈单峰曲线变化,于吐丝期(Sc704)至乳熟末期(石单早)达最大值;根系N、P、K养分的百分含量则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呈波动性变化,于拔节前和吐丝期出现两个峰值;游离氨基酸含量表现为未入土气生根>已入土并长出侧根的气生根>地表下30~50cm深层的根样,且三者在成熟期均大于吐丝期;此外,本文还测算了玉米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归还量。
    15  高产夏玉米硫的吸收与再分配研究
    崔彦宏; 张桂银; 郭景伦; 李伯航
    1993, 1(1):048-052.
    [摘要](888) [HTML](0) [PDF 0.00 Byte](1059)
    摘要:
    在高产条件下,就两种株型夏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对硫的吸收、积累及硫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了测定分析。玉米植株相对含硫量在一生中呈前期高后期低的变化趋势。植株硫在吐丝前主要分配到叶片、茎秆和叶鞘中,吐丝后硫的分配重点则转向籽粒。玉米对硫的吸收有两个高峰期,平展型品种分别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和籽粒形成期;紧凑型品种分别在大喇叭口至吐丝期和灌浆盛期。形成百公斤籽粒吸硫0.152~0.156公斤。籽粒中的硫有30.9%~46.52%来自于其它器官硫的再分配,向籽粒转移硫量最多的器官是茎秆和叶片。
    16  玉米连作黑土培肥效果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孙宏德; 李军; 尚惠贤; 朱平; 刘淑环; 安卫红; 吴广礼
    1993, 1(1):053-056.
    [摘要](1365) [HTML](0) [PDF 0.00 Byte](994)
    摘要: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活性有机质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的贮备和供应强度。与单施化肥区比,土镶N·P·K增加4%~11%。土壤物理性状趋于好转,总孔隙度、田间持水孔隙、通气孔隙增加3%~27%,容重下降12%~17%。土壤微团聚体发育良好,颗粒边缘光滑,疏松多孔,呈松散柔和的絮状分布。土壤生物活性提高,酶活性增强,土壤微生物活跃。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增加25%~124%,微生物总量高8%~27%。玉米高产稳产,公顷产玉米8500kg左右,比单施化肥提高10%以上。籽粒蛋白质和8
    17  土壤通透性与夏玉米高产关系的研究
    李连; 徐源连 郭丕伦
    1993, 1(1):057-060.
    [摘要](850) [HTML](0) [PDF 0.00 Byte](733)
    摘要:
    18  亚洲玉米螟危害玉米产量损失估算方法研究
    谢为民; 王蕴生; 杨桂华; 李建平; 张荣
    1993, 1(1):061-064.
    [摘要](1076) [HTML](0) [PDF 0.00 Byte](889)
    摘要:
    经1987~1989年3年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受玉米螟危害形成的不同被害状,对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而秋季调查的植株含虫量与被害状常存在不完全相符的现象。据此提出估算玉米螟危害玉米的产量损失,依据被害状比依据虫量准确。在以一代为主的地区及一代区,当前可根据玉米被害状的调查,参照本项试验测产结果,估算玉米螟危害玉米的产量损失情况。
    19  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生理小种2号的分布与防治
    陈刚
    1993, 1(1):065-066.
    [摘要](1085) [HTML](0) [PDF 0.00 Byte](877)
    摘要:
    1984~1990年,在玉米产区的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贵州等省的20多个县区,采集并分离出126个玉米大斑病菌标样,接种在具有Ht1、Ht2、Ht3单基因抗性的鉴别寄主上。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2号已由辽宁丹东地区蔓延传播到全省及吉林和河北局部地区。田间病斑类型调查证明:生理小种2号的发生频率已由1982年的0.22%上升到1984年的10%;1986年上升到85%以上;1990~1991年大田调查,几乎达100%;已成为
    20  玉米茎腐病研究若干问题浅议
    晋齐鸣; 潘顺法; 姜晶春
    1993, 1(1):067-070.
    [摘要](710) [HTML](0) [PDF 0.00 Byte](665)
    摘要:
    21  玉米自交系抗茎腐病的鉴定研究
    苏俊; 张瑞英
    1993, 1(1):071-073.
    [摘要](949) [HTML](0) [PDF 0.00 Byte](875)
    摘要:
    1989~1991年利用当地主要致病菌——禾生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的新鲜菌剂,采用伤根法土壤接菌,对155份优良亲本自交系进行玉米茎腐病人工接菌鉴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亲缘的姊妹系对玉米茎腐病的抗性表现基本相同;利用含有一个高抗亲本的二环材料不一定能选出高抗新品系来,而应用含有两个抗病亲本的二环材料确易育成高抗系;玉米自交系对茎腐病的抗性与其它病害的抗性无“拮抗”作用;同一自交系在不同地区对茎腐病的抗感性能有一致趋势。
    22  夏玉米应用ABT_4生根粉试验简报
    孙月轩; 姜先梅; 朱礼祥; 王来善
    1993, 1(1):074-075.
    [摘要](760) [HTML](0) [PDF 0.00 Byte](626)
    摘要:
    23  论玉米在吉林省的战略地位及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途径
    石桂春 赵明
    1993, 1(1):076-078.
    [摘要](770) [HTML](0) [PDF 0.00 Byte](827)
    摘要:
    24  发展玉米生产 改革育种体制
    赵克明
    1993, 1(1):079-081.
    [摘要](679) [HTML](0) [PDF 0.00 Byte](793)
    摘要:
    山西省发展玉米生产有较大的优势,建国42年间,无论是面积、总产、单产都稳步增长。玉米种植面积60余万公顷,占粮食作物面积18%,总产占粮食总产30%以上,预计2000年玉米总产可占粮食总产1/2。玉米产量增长过程中品种的遗传改进的作用居首位。改革现行育种体制,改进育种方法,提高种质利用的针对性,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行实质性的协作攻关,组织优秀队伍,发挥技术优势及育种材料优势,有限经费合理使用等措施是提高育种水平所必需的。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玉米育种的特点是水平和时间的竞争,竞争的落脚点是品种开发的效益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