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京科968等系列玉米品种“易制种”性状选育与高产高效制种关键技术研究
    王元东 赵久然 冯培煜 段民孝 张华生 王荣焕 陈传永
    2016, 24(2):11-1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203
    [摘要](1651) [HTML](0) [PDF 918.11 K](34557)
    摘要:
    分析京科968等系列玉米品种与易制种相关的农艺性状、典型制种高产田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京科968等系列玉米品种具有良好的易制种特性,单位面积制种产量大幅高于先玉335,与郑单958相当或略高。按单位面积有效商品子粒数计,京科968玉米品种较郑单958和先玉335具有明显优势。先进的育种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是易制种京科968等系列玉米品种选育成功的关键,集成和优化制种关键技术措施是其实现高产高效制种和产业化推广应用的基础。
    2  夏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对播种深度的适应性
    张建华
    1993, 1(1):027-028.
    [摘要](1917) [HTML](0) [PDF 0.00 Byte](27408)
    摘要:
    在土质为中壤土的地块上观察了玉米单交种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生长发育对播种深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从出苗率、出苗期、幼苗高度及幼苗干重等指标综合考虑,认为播种深度6~12cm均可。播种深度浅于6cm,种子出苗率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易受上层土壤的水分蒸发影响,深于12cm种子出苗率明显降低,因此认为在较为干旱又无灌溉的条件下,夏直播或套种玉米的播种深度可较常规深度增加,直至12cm。
    3  玉米不同粒位子粒容重与子粒物理性状的相关分析
    张丽 张吉旺 周伟 樊昕 刘鹏 董树亭
    2015, 23(2):64-6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213
    [摘要](3356) [HTML](0) [PDF 1.02 M](19586)
    摘要:
    以普通型品种农大108、郑单958和高淀粉型品种费玉3号、郑单18为试验材料, 研究玉米不同粒位子粒容重与子粒物理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高淀粉型玉米的容重高于普通型玉米, 不同粒位玉米子粒容重表现为下部子粒 >上部子粒 >中部子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子粒容重与比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单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与粒长、粒长/粒宽、单粒体积以及盛装效率呈正相关, 但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容重与漂浮率和子粒水分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 玉米上部、中部和下部子粒水分含量平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 子粒容重平均上升5.10、5.41和5.63 g/L。
    4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
    黎裕,王天宇
    2010, 18(5):1-8.
    [摘要](8848) [HTML](0) [PDF 0.00 Byte](14485)
    摘要:
    在回顾我国玉米育种种质来源(国内地方品种、国外自交系和国外杂交种及群体)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主要温带自交系可划分为6个群,即塘四平头群、兰卡斯特群、类兰卡斯特群、PA群、PB群和PC群,玉米的骨干亲本包括丹340、黄早四、自330、Mo17和掖478等。对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和骨干亲本研究提出了研究方向和重点工作。
    5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 Ⅷ. 爆裂玉米育种与应用技术探讨
    秦泰辰; 邓德祥; 卞云龙
    2006, 14(zk):1-4.
    [摘要](676) [HTML](0) [PDF 0.00 Byte](13410)
    摘要:
    爆裂玉米引入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作为休闲食品在我国尚未普及。着重介绍了爆裂玉米的来源与国外研究简况和产业发展的概况。同时简要说明我国爆裂玉米的生产、研究进展。对爆裂玉米的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做了概要的论述。并对爆裂玉米品质进行了评述,指出爆裂玉米品质应视为一种自然属性,其改良重点在于适口性和芳香味。
    6  转基因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刘小丹 李淑华 徐国良 XUE Yin-gen 才卓 XU Wen-wei
    2012, 20(6):1-8.
    [摘要](2839) [HTML](0) [PDF 607.87 K](12945)
    摘要:
    转基因性状包括抗虫、耐除草剂、耐干旱、雄性不育、高赖氨酸含量和耐热淀粉酶等。介绍了转基因玉米的转化途径、转基因玉米的功能基因及性状、转基因玉米的基因聚合方法以及目前美国市场上的主要转基因玉米性状、转基因玉米及其产品检测技术和转Bt基因玉米害虫的抗性治理,讨论转基因玉米基因专利失效以后的管理问题和转基因玉米基因发展趋势。
    7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戴景瑞,鄂立柱
    2010, 18(1):1-5.
    [摘要](7403) [HTML](0) [PDF 0.00 Byte](10227)
    摘要:
    总结了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指出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玉米消费量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对玉米育种的挑战,分析了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玉米育种水平和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
    8  我国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姜昱;王玉民;王中伟;林秀峰;康岭生;刘志铭
    2008, 16(06):48-51.
    [摘要](1443) [HTML](0) [PDF 0.00 Byte](9904)
    摘要:
    介绍了我国玉米单倍体产生途径、鉴定方法以及加倍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概述。
    9  玉米自交系选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张铭堂,徐国良,才卓
    2010, 18(2):1-4.
    [摘要](6036) [HTML](0) [PDF 0.00 Byte](9770)
    摘要:
    选拔是生物演化(天然选拔)及动植物改良(人为选拔)的有效工具。生态环境的多元化差异、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不同变异方式以及与环境的互作是玉米育种的遗传学基础。本文依据多年形成的选系理论,对选系实践经验加以探讨。
    10  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杜何为,,戴景瑞,李建生
    2010, 18(6):1-7.
    [摘要](2561) [HTML](0) [PDF 0.00 Byte](9044)
    摘要:
    基于孤雌生殖诱导系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在玉米育种中被广泛应用,极大加快了育种进程。综述了玉米单倍体获得的途径和加倍的方法,讨论了孤雌生殖诱导系产生单倍体的机理以及单倍体的应用价值,最后分析了单倍体育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1  中国玉米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
    郭庆海,
    2010, 18(1):139-145.
    [摘要](2242) [HTML](0) [PDF 0.00 Byte](8977)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玉米主产区进入了较快的演变与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一系列特点。玉米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是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和比较收益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近年来玉米主产区面临着优良品种支撑力不足、经营规模狭小、水资源约束、流通体系不相适应、缺少发展战略设计等问题。从玉米主产区的发展趋势看,种植面积扩大的空间越来越小;内涵发展是主产区发展的根本出路;玉米内部种植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优化;核心产区将建成中国的玉米产业基地。
    12  Ac/Ds转座子系统及其在玉米突变体库构建中的应用
    董雷 库丽霞 陈彦惠 李平华
    2015, 23(2):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201
    [摘要](5245) [HTML](0) [PDF 1.11 M](8843)
    摘要:
    Ac/Ds转座子系统是研究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工具。Ac/Ds转座子系统以其在基因组中的低拷贝、倾向插入基因外显子、可以在同一基因不同位点造成突变等独特优势, 在构建玉米突变体库和进行基因功能鉴定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综述了Ac/Ds转座子系统的插入特点、转座机制、在玉米突变体库构建中的应用以及我国玉米突变体库的现状, 并对我国玉米Ac/Ds突变体库的研究提出展望。
    13  玉米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田清震; 谢传晓; 李新海; 李明顺; 张世煌
    2006, 14(3):001-005.
    [摘要](2000) [HTML](0) [PDF 0.00 Byte](8779)
    摘要:
    简要介绍了玉米基因组学发展背景,概述了玉米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在结构基因组学方面,新发展的DNA编码序列富集与过滤技术大大推动了玉米基因组学测序工作的进展,目前已获得基因组中80%的编码序列。功能基因组学在EST计划、Mu-tagging技术、芯片技术和TILLIING技术的推动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水稻和拟南芥等的比较基因组学,有助于解读基因组序列,推测未知基因的功能,并促进了基因作图。生物信息学则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库并呈指数增加,新软件开发、数据的解读和图谱的整合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讨论了基因组学发展对玉米育种的影响。
    14  美国玉米生产技术特点与启示
    李少昆
    2013, 21(3):1-5.
    [摘要](2809) [HTML](0) [PDF 1.33 M](8350)
    摘要:
    从玉米品种熟期选择、农事操作及玉米生育进程、土壤耕作类型与整地、灌溉与施肥、绿色覆盖作物及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介绍美国玉米生产的技术特点,并比较分析中美玉米生产的气候条件、生育进程差异,提出高产与高效协同发展、简化农事操作、推进子粒收获等建议。
    15  我国北方部分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龚士琛,张瑞英,宋锡章,闫淑琴,李国良,扈光辉,关海涛,王伟威,曹士亮
    2010, 18(3):11-15.
    [摘要](1593) [HTML](0) [PDF 0.00 Byte](8229)
    摘要: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我国北方部分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从79对SSR核心引物目录中,选出43对引物对52份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共检测到174个等位基因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4.35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593。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份自交系划分为兰卡斯特群、瑞德群、旅大红骨群、塘四平头群和综合种群5个类群。生产上主要推广杂交种的亲本大多来自不同的类群。
    16  玉米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王艳哲,崔彦宏,张丽华,李金才
    2010, 18(3):173-176.
    [摘要](2457) [HTML](0) [PDF 0.00 Byte](7858)
    摘要:
    采用碘-碘化钾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及离体萌发法对花粉活力进行了室内测定,并与大田测定结果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碘-碘化钾法不适合于测定玉米花粉活力,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及离体萌发法能有效测定玉米花粉活力,TTC法来测定花粉的活力最为简单、准确。
    17  粮饲兼用型玉米青贮产量形成及调控研究
    朱霞; 杨文钰; 任万君
    2005, 13(2):090-093.
    [摘要](1191) [HTML](0) [PDF 0.00 Byte](7456)
    摘要:
    试验选用了在四川当地适合作青贮的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川单21、成单22、雅玉8号、燎原青贮玉米2号与从新疆引进的专用青贮玉米品种新青2号作对比试验,研究其产量形成规律及适宜的种植密度与收割时期.结果表明,鲜物质、干物质产量以及果穗产量均以粮饲兼用型玉米较高,其中以雅玉8号表现最优;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27 500株/hm2;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的适宜收获期在抽丝后35~42 d,专用型青贮玉米新青2号在抽丝后28~35 d。
    18  玉米杂交诱导单倍生殖(单倍体)选育自交系技术规范(暂行版)
    才卓,徐国良,代玉仙,张铭堂,任军,董亚林,李淑华,于明艳
    2009, 17(5):1-4.
    [摘要](4776) [HTML](0) [PDF 0.00 Byte](7125)
    摘要:
    汇总国内外单倍体育种研究理论与经验,经美国著名单倍体育种家张铭堂指导,组装集成出本规范,供试用参考。本规范制定了杂交诱导单倍生殖方法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操作程序,将单倍体杂交诱导、子粒鉴选、植株确认、自然与人工加倍及双单倍体获得5个环节作出技术规定。在每个环节都还有技术关键(特别是人工加倍等多属商业机密范畴)在试用与待熟化。经多年实践验证,按此规范程序,只需2~3个生育世代即可批量选育出遗传高度纯合自交系。
    19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白向历,孙世贤,杨国航,刘明,张振平,齐华
    2009, 17(2):60-63.
    [摘要](766) [HTML](0) [PDF 0.00 Byte](7037)
    摘要: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的研究结果表明,任何生育时期的土壤干旱均会导致玉米减产,其中抽雄吐丝期水分胁迫减产最重,其次是拔节期,苗期相对较轻。苗期水分胁迫使玉米子粒的“库”形成受到一定阻碍,但由于后期仍维持较大的绿叶面积,复水后可迅速补偿由于前期水分胁迫所减少的生长量,减产较轻。拔节期水分胁迫导致植株矮化,穗位高降低,从而使产量降低。抽雄吐丝期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干旱可导致散粉至吐丝期间隔(ASI)加大,致使花期不遇,穗粒数大幅度下降,从而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20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玉米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许波 张伟强 冯晓曦 王成业 张海申 许海涛 王友华 张今瀚
    2014, 22(1):67-72,78.
    [摘要](2527) [HTML](0) [PDF 881.70 K](6824)
    摘要:
    随着功能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转录组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且应用相对广泛。玉米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有力地推动着玉米转录组结构的注释和功能的深入解析。简述玉米基因组研究概况以及GS FLX、Solexa GA Ⅱx、SOLiD等测序技术的发展,回顾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玉米新基因挖掘、分子标记开发、代谢网络、分子进化、miRNAs等相关研究领域上的应用,为玉米复杂农艺性状的分子机制、不同发育阶段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乃至分子设计育种等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