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京科968等系列玉米品种“易制种”性状选育与高产高效制种关键技术研究
    王元东 赵久然 冯培煜 段民孝 张华生 王荣焕 陈传永
    2016, 24(2):11-1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203
    [摘要](1818) [HTML](0) [PDF 918.11 K](38890)
    摘要:
    分析京科968等系列玉米品种与易制种相关的农艺性状、典型制种高产田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京科968等系列玉米品种具有良好的易制种特性,单位面积制种产量大幅高于先玉335,与郑单958相当或略高。按单位面积有效商品子粒数计,京科968玉米品种较郑单958和先玉335具有明显优势。先进的育种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是易制种京科968等系列玉米品种选育成功的关键,集成和优化制种关键技术措施是其实现高产高效制种和产业化推广应用的基础。
    2  夏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对播种深度的适应性
    张建华
    1993, 1(1):027-028.
    [摘要](2023) [HTML](0) [PDF 0.00 Byte](30283)
    摘要:
    在土质为中壤土的地块上观察了玉米单交种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生长发育对播种深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从出苗率、出苗期、幼苗高度及幼苗干重等指标综合考虑,认为播种深度6~12cm均可。播种深度浅于6cm,种子出苗率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易受上层土壤的水分蒸发影响,深于12cm种子出苗率明显降低,因此认为在较为干旱又无灌溉的条件下,夏直播或套种玉米的播种深度可较常规深度增加,直至12cm。
    3  玉米不同粒位子粒容重与子粒物理性状的相关分析
    张丽 张吉旺 周伟 樊昕 刘鹏 董树亭
    2015, 23(2):64-6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213
    [摘要](3480) [HTML](0) [PDF 1.02 M](27764)
    摘要:
    以普通型品种农大108、郑单958和高淀粉型品种费玉3号、郑单18为试验材料, 研究玉米不同粒位子粒容重与子粒物理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高淀粉型玉米的容重高于普通型玉米, 不同粒位玉米子粒容重表现为下部子粒 >上部子粒 >中部子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子粒容重与比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单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与粒长、粒长/粒宽、单粒体积以及盛装效率呈正相关, 但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容重与漂浮率和子粒水分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 玉米上部、中部和下部子粒水分含量平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 子粒容重平均上升5.10、5.41和5.63 g/L。
    4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
    黎裕,王天宇
    2010, 18(5):1-8.
    [摘要](9318) [HTML](0) [PDF 0.00 Byte](23278)
    摘要:
    在回顾我国玉米育种种质来源(国内地方品种、国外自交系和国外杂交种及群体)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主要温带自交系可划分为6个群,即塘四平头群、兰卡斯特群、类兰卡斯特群、PA群、PB群和PC群,玉米的骨干亲本包括丹340、黄早四、自330、Mo17和掖478等。对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和骨干亲本研究提出了研究方向和重点工作。
    5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戴景瑞,鄂立柱
    2010, 18(1):1-5.
    [摘要](7623) [HTML](0) [PDF 0.00 Byte](18765)
    摘要:
    总结了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指出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玉米消费量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对玉米育种的挑战,分析了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玉米育种水平和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
    6  玉米自交系选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张铭堂,徐国良,才卓
    2010, 18(2):1-4.
    [摘要](6185) [HTML](0) [PDF 0.00 Byte](17756)
    摘要:
    选拔是生物演化(天然选拔)及动植物改良(人为选拔)的有效工具。生态环境的多元化差异、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不同变异方式以及与环境的互作是玉米育种的遗传学基础。本文依据多年形成的选系理论,对选系实践经验加以探讨。
    7  Ac/Ds转座子系统及其在玉米突变体库构建中的应用
    董雷 库丽霞 陈彦惠 李平华
    2015, 23(2):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201
    [摘要](5647) [HTML](0) [PDF 1.11 M](17467)
    摘要:
    Ac/Ds转座子系统是研究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工具。Ac/Ds转座子系统以其在基因组中的低拷贝、倾向插入基因外显子、可以在同一基因不同位点造成突变等独特优势, 在构建玉米突变体库和进行基因功能鉴定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综述了Ac/Ds转座子系统的插入特点、转座机制、在玉米突变体库构建中的应用以及我国玉米突变体库的现状, 并对我国玉米Ac/Ds突变体库的研究提出展望。
    8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 Ⅷ. 爆裂玉米育种与应用技术探讨
    秦泰辰; 邓德祥; 卞云龙
    2006, 14(zk):1-4.
    [摘要](773) [HTML](0) [PDF 0.00 Byte](17285)
    摘要:
    爆裂玉米引入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作为休闲食品在我国尚未普及。着重介绍了爆裂玉米的来源与国外研究简况和产业发展的概况。同时简要说明我国爆裂玉米的生产、研究进展。对爆裂玉米的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做了概要的论述。并对爆裂玉米品质进行了评述,指出爆裂玉米品质应视为一种自然属性,其改良重点在于适口性和芳香味。
    9  转基因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刘小丹 李淑华 徐国良 XUE Yin-gen 才卓 XU Wen-wei
    2012, 20(6):1-8.
    [摘要](2936) [HTML](0) [PDF 607.87 K](16977)
    摘要:
    转基因性状包括抗虫、耐除草剂、耐干旱、雄性不育、高赖氨酸含量和耐热淀粉酶等。介绍了转基因玉米的转化途径、转基因玉米的功能基因及性状、转基因玉米的基因聚合方法以及目前美国市场上的主要转基因玉米性状、转基因玉米及其产品检测技术和转Bt基因玉米害虫的抗性治理,讨论转基因玉米基因专利失效以后的管理问题和转基因玉米基因发展趋势。
    10  中国玉米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
    郭庆海,
    2010, 18(1):139-145.
    [摘要](2340) [HTML](0) [PDF 0.00 Byte](16302)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玉米主产区进入了较快的演变与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一系列特点。玉米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是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和比较收益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近年来玉米主产区面临着优良品种支撑力不足、经营规模狭小、水资源约束、流通体系不相适应、缺少发展战略设计等问题。从玉米主产区的发展趋势看,种植面积扩大的空间越来越小;内涵发展是主产区发展的根本出路;玉米内部种植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优化;核心产区将建成中国的玉米产业基地。
    11  美国玉米生产技术特点与启示
    李少昆
    2013, 21(3):1-5.
    [摘要](2950) [HTML](0) [PDF 1.33 M](15769)
    摘要:
    从玉米品种熟期选择、农事操作及玉米生育进程、土壤耕作类型与整地、灌溉与施肥、绿色覆盖作物及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介绍美国玉米生产的技术特点,并比较分析中美玉米生产的气候条件、生育进程差异,提出高产与高效协同发展、简化农事操作、推进子粒收获等建议。
    12  我国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姜昱;王玉民;王中伟;林秀峰;康岭生;刘志铭
    2008, 16(06):48-51.
    [摘要](1551) [HTML](0) [PDF 0.00 Byte](13985)
    摘要:
    介绍了我国玉米单倍体产生途径、鉴定方法以及加倍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概述。
    13  玉米单向异交不亲和基因研究进展及其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赵贤容 李松 陈智斌 陈化榜
    2014, 22(2):1-4.
    [摘要](3135) [HTML](0) [PDF 668.69 K](13314)
    摘要:
    玉米单向异交不亲和基因是一种配子体基因(Gametophyte factors,Ga)。Ga基因是影响单倍体配子有性传递的遗传因子,许多带有Ga基因的爆裂玉米可以给不带有Ga基因的马齿型和硬粒型玉米正常授粉结实,反交则通常不结实。Ga基因的这种特性在生产上可以用于特用玉米与普通玉米以及非转基因玉米与转基因玉米之间的生殖隔离,在基础理论上可以用于研究玉米授精过程中的基因互作、信号传导以及雌雄配子间的不亲和机理。
    14  玉米单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杜何为,,戴景瑞,李建生
    2010, 18(6):1-7.
    [摘要](2688) [HTML](0) [PDF 0.00 Byte](13252)
    摘要:
    基于孤雌生殖诱导系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在玉米育种中被广泛应用,极大加快了育种进程。综述了玉米单倍体获得的途径和加倍的方法,讨论了孤雌生殖诱导系产生单倍体的机理以及单倍体的应用价值,最后分析了单倍体育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5  玉米育种理论技术新拓展与商业育种实践
    董占山 高玉峰 柴宇超 赵广远 卢洪 才卓
    2016, 24(1):1-7.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60101
    [摘要](2975) [HTML](0) [PDF 1.45 M](13156)
    摘要:
    一套功能健全的商业育种技术体系是商业育种研发流水线的保障。新世纪伊始,各种玉米育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例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品种精确评价技术和高通量数据采集技术等,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商业育种研发流水线的效率。本文从我国玉米种业的研发现状出发,分析育种新技术在加速商业育种进步中的作用,提出切实可行的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体系,该体系整合了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品种精确评价技术、高通量数据采集技术和育种大数据管理技术在内的先进商业育种技术,构建了玉米规模化种质资源创新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加速我国玉米商业育种的进程。
    16  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加倍技术研究进展
    黎亮,李浩川,徐小炜,陈绍江
    2010, 18(1):12-14.
    [摘要](2394) [HTML](0) [PDF 0.00 Byte](13149)
    摘要: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能显著加快育种进程。单倍体高效率加倍是单倍体技术能否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的关键因素。综述了单倍体加倍的主要方法,介绍常用的秋水仙素化学加倍技术,对其他细胞分裂抑制剂也做了简要介绍,并对今后的单倍体加倍研究进行了展望。
    17  玉米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田清震; 谢传晓; 李新海; 李明顺; 张世煌
    2006, 14(3):001-005.
    [摘要](2269) [HTML](0) [PDF 0.00 Byte](13022)
    摘要:
    简要介绍了玉米基因组学发展背景,概述了玉米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在结构基因组学方面,新发展的DNA编码序列富集与过滤技术大大推动了玉米基因组学测序工作的进展,目前已获得基因组中80%的编码序列。功能基因组学在EST计划、Mu-tagging技术、芯片技术和TILLIING技术的推动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水稻和拟南芥等的比较基因组学,有助于解读基因组序列,推测未知基因的功能,并促进了基因作图。生物信息学则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库并呈指数增加,新软件开发、数据的解读和图谱的整合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讨论了基因组学发展对玉米育种的影响。
    18  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机理探析
    王丽娜,,徐国良,代玉仙,任军,李淑华,于明彦,才卓
    2010, 18(6):27-30.
    [摘要](2500) [HTML](0) [PDF 0.00 Byte](12872)
    摘要:
    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机制还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支持无融合生殖——假受精的单倍体诱导机制假说。通过研究异雄核受精对杂交诱导单倍体的影响,发现在单倍体诱导过程中发生了受精的延迟,而受精的延迟是引起较高异雄核受精率的原因,进而导致诱导率下降。不同诱导系诱导同一自交系产生的单倍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推测这种差异可能源自于与诱导系的部分杂交。通过这些与上述诱导机制不一致的结果,对杂交诱导单倍体机理进行了进一步探析。
    19  玉米耐寒性生理生化机理与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马延华 王庆祥 陈绍江
    2013, 21(3):76-81,86.
    [摘要](1998) [HTML](0) [PDF 877.09 K](12801)
    摘要:
    玉米是对低温逆境较为敏感的重要禾谷类作物。早春低温冷害是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从膜脂过氧化、光合作用、外源激素以及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方面阐述玉米耐寒性生理生化机理研究进展,简述近年来对玉米耐寒性QTL定位和分子信号转导以及基因克隆转化方面的研究概况,对玉米耐寒性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20  玉米转基因技术研发与应用现状及展望
    黎裕 王天宇
    2018, 26(2):1-15,2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80201
    [摘要](1756) [HTML](0) [PDF 1.02 M](12679)
    摘要: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玉米育种的重要手段,其产业化为全球玉米种业发展和玉米生产方式带来变革,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给予了重要保障。本文针对玉米遗传转化和新产品创制进展进行评述,对今后我国玉米转基因技术研发及其应用进行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