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
    黎裕,王天宇
    2010, 18(5):1-8.
    [摘要](8822) [HTML](0) [PDF 0.00 Byte](14334)
    摘要:
    在回顾我国玉米育种种质来源(国内地方品种、国外自交系和国外杂交种及群体)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主要温带自交系可划分为6个群,即塘四平头群、兰卡斯特群、类兰卡斯特群、PA群、PB群和PC群,玉米的骨干亲本包括丹340、黄早四、自330、Mo17和掖478等。对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和骨干亲本研究提出了研究方向和重点工作。
    2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戴景瑞,鄂立柱
    2010, 18(1):1-5.
    [摘要](7384) [HTML](0) [PDF 0.00 Byte](10107)
    摘要:
    总结了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指出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玉米消费量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对玉米育种的挑战,分析了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玉米育种水平和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
    3  玉米自交系选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张铭堂,徐国良,才卓
    2010, 18(2):1-4.
    [摘要](6018) [HTML](0) [PDF 0.00 Byte](9658)
    摘要:
    选拔是生物演化(天然选拔)及动植物改良(人为选拔)的有效工具。生态环境的多元化差异、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不同变异方式以及与环境的互作是玉米育种的遗传学基础。本文依据多年形成的选系理论,对选系实践经验加以探讨。
    4  Ac/Ds转座子系统及其在玉米突变体库构建中的应用
    董雷 库丽霞 陈彦惠 李平华
    2015, 23(2):1-6.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201
    [摘要](5209) [HTML](0) [PDF 1.11 M](8707)
    摘要:
    Ac/Ds转座子系统是研究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工具。Ac/Ds转座子系统以其在基因组中的低拷贝、倾向插入基因外显子、可以在同一基因不同位点造成突变等独特优势, 在构建玉米突变体库和进行基因功能鉴定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综述了Ac/Ds转座子系统的插入特点、转座机制、在玉米突变体库构建中的应用以及我国玉米突变体库的现状, 并对我国玉米Ac/Ds突变体库的研究提出展望。
    5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陈国平;杨国航;赵明;王立春;王友德;薛吉全;高聚林;李登海;董树亭;李潮海;宋慧欣;赵久然
    2008, 16(04):1-4.
    [摘要](5161) [HTML](0) [PDF 0.00 Byte](4546)
    摘要: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左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生态条件优越地区,采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及时灌溉。
    6  玉米杂交诱导单倍生殖(单倍体)选育自交系技术规范(暂行版)
    才卓,徐国良,代玉仙,张铭堂,任军,董亚林,李淑华,于明艳
    2009, 17(5):1-4.
    [摘要](4769) [HTML](0) [PDF 0.00 Byte](7055)
    摘要:
    汇总国内外单倍体育种研究理论与经验,经美国著名单倍体育种家张铭堂指导,组装集成出本规范,供试用参考。本规范制定了杂交诱导单倍生殖方法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操作程序,将单倍体杂交诱导、子粒鉴选、植株确认、自然与人工加倍及双单倍体获得5个环节作出技术规定。在每个环节都还有技术关键(特别是人工加倍等多属商业机密范畴)在试用与待熟化。经多年实践验证,按此规范程序,只需2~3个生育世代即可批量选育出遗传高度纯合自交系。
    7  玉米育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张世煌;徐伟平;李明顺;李新海;徐家舜
    2008, 16(06):1-5.
    [摘要](4482) [HTML](0) [PDF 0.00 Byte](4994)
    摘要:
    中国玉米连年丰收,国内市场供应充足,但未来玉米需求会继续扩大,对玉米生产和育种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历史,中国玉米品种不断提高产量,得益于增强了抗逆(病)性。但在90年代以后,玉米育种目标和育种思路受到困扰。育种者要重视提高品种的抗逆性,通过循环育种和高密度抗逆育种途径培育配合力更高的优良自交系和抗逆性更强的杂交种
    8  美国转基因玉米的生产概况和发展趋势
    陈化榜
    2008, 16(3):001-003.
    [摘要](4227) [HTML](0) [PDF 0.00 Byte](5580)
    摘要: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 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居世界首位。转基因玉米自1996年引入生产以来,使玉米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前推广利用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基本上是抗虫和抗除草剂两种类型。抗虫是由在玉米体内表达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毒素结晶蛋白(cry蛋白)基因所致,除草剂的抗性(Herbicide tolerance, HT)是由外源的或改良的EPSPS基因在玉米体内表达来实现。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每年都稳步上升,转基因玉米的也由单一的Bt或HT转变为多基因多性状的叠加,将抗玉米螟和抗Rootworm结合,使玉米的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再加之抗除草剂基因的叠加,使得转基因品种在生产上更具竞争力。转基因玉米的抗虫和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并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接受。转基因玉米在短短10年间的应用和发展,还不能回答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和环境的长期影响等问题。因此,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和利用仍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对生物技术的热情而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无意的不可挽回的破坏。
    9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北方早熟春玉米育种中的利用研究
    苏俊,李春霞,龚士琛,闫淑琴,宋锡章,李国良,扈光辉,王明泉
    2010, 18(4):1-6.
    [摘要](3920) [HTML](0) [PDF 0.00 Byte](4482)
    摘要:
    试验选用地方常用自交系甸骨11A、红玉米、长3、Mo17(未改良自交系)和导入热带玉米种质选育的8份自交系(改良自交系),每份改良自交系分别选定2个测验种,配制16个杂交种(改良杂交种),未改良系与选定2个测验种组配的杂交种(未改良杂交种)作为改良杂交种的相邻对照,对比法设计。改良自交系和未改良自交系、改良杂交种和未改良杂交种的性状观测值作为一对数据,按成对资料统计方法分析,t测验。结果表明:甸骨11A导入Suwan1、5-56的改良自交系与红玉米杂种优势较高,红玉米导入Suwan1、EVT5的改良自交系与甸骨11A杂种优势较高,长3导入Suwan1、墨黄9的改良自交系与海014的杂种优势较高。改良自交系主要性状变化表现为生育时期延后、单株产量增加。未改良自交系熟期越早,改良自交系及改良杂交种生育时期延后时间越长,改良自交系单株产量增加幅度越大。改良自交系及其改良杂交种的玉米大斑病、茎腐病的抗性有了较大提高。
    10  对超级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与推广的思考
    李登海;杨今胜;柳京国;张永慧;李旭华
    2008, 16(05):1-2.
    [摘要](3755) [HTML](0) [PDF 0.00 Byte](3005)
    摘要:
    Super maize was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enhancing maize cultivars yield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maize heterosis utilization at presen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super maize breeding,indicating that the objective of super maize should consider the approved efficiency of cultivar,the character of high yield and stable yield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yield index in high yield tackling field,except"super high yield,high-quality,multi-resistant,wide-suitable,easy production of seed",also propose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germplasm-innovation,plant type selection and plant characters.Aiming at present status of super maize popularization,suggesting that we should accelerate to establish reginal trial appoved criteria,pay attention to finy varieties with suitable cultivation method,high-yield demonstration and high-yield tackling trial.
    11  玉米根系活力TTC测定法的改良
    白宝璋;白崧 金锦子 黄丽萍
    1994, 2(4):044-047.
    [摘要](3647) [HTML](0) [PDF 0.00 Byte](5279)
    摘要:
    根系活力是研究玉米生长发育时常常需要测定的一项生理指标。本文比较了玉米根系活力TTC测定法的三种提取方法。结果表明,甲醇浸泡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
    12  一个玉米F2:3群体主要性状的变异及相关分析
    余学杰; 石海春; 柯永培; 高家旭; 袁继超; 李奇; 李莹
    2008, 16(3):022-025.
    [摘要](3625) [HTML](0) [PDF 0.00 Byte](1632)
    摘要:
    用自交系201与698-3杂交,创建了一个玉米F2:3群体,共233个家系。分析了该群体的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深、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生产力等9个性状的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度均很大,在不同家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除秃尖长外,频率分布均呈正态分布。各性状与单株生产力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粒深和出籽率对单株生产力的贡献最大。利用该群体中的变异性状,结合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选择,可选育出新的高产玉米自交系。
    13  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与前瞻
    董春水 才卓(通讯作者)
    2012, 20(1):1-9.
    [摘要](3588) [HTML](0) [PDF 978.59 K](3271)
    摘要:
    过去的30年里玉米育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子标记、生物技术、双单倍体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方法发生了飞跃。本文就分子育种技术、后代选择方法、转基因育种技术、双单倍体技术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并展望未来10~20年玉米育种技术发展的前景。
    14  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改良系与黑龙江省部分种质杂种优势关系分析
    刘长华 于天江 张林 王振华
    2015, 23(2):14-19.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203
    [摘要](3417) [HTML](0) [PDF 926.32 K](3323)
    摘要:
    以14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获得的45个改良系为材料, 与黑龙江省部分早熟玉米种质的5个自交系按照NCⅡ设计组配测交组合, 经多点鉴定研究加拿大早熟群体改良系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 群体EP6、EP7、EP8、EP14和EP15的改良系SW1030、SW1052、SW1271、SW1274、SW1183、SW1072、SW1054、SW1069单株产量等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较好;45个改良系分属于兰卡斯特、瑞德、塘四平头、PA和大黄种质群;群体改良系多与Lancaster类群、Reid类群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
    15  玉米不同粒位子粒容重与子粒物理性状的相关分析
    张丽 张吉旺 周伟 樊昕 刘鹏 董树亭
    2015, 23(2):64-68.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213
    [摘要](3342) [HTML](0) [PDF 1.02 M](19484)
    摘要:
    以普通型品种农大108、郑单958和高淀粉型品种费玉3号、郑单18为试验材料, 研究玉米不同粒位子粒容重与子粒物理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高淀粉型玉米的容重高于普通型玉米, 不同粒位玉米子粒容重表现为下部子粒 >上部子粒 >中部子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子粒容重与比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单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与粒长、粒长/粒宽、单粒体积以及盛装效率呈正相关, 但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容重与漂浮率和子粒水分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 玉米上部、中部和下部子粒水分含量平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 子粒容重平均上升5.10、5.41和5.63 g/L。
    16  BcWRKY1 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邸宏 王术敏 朱仲佳 曾兴 王振华
    2015, 23(2):36-40.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208
    [摘要](3275) [HTML](0) [PDF 984.43 K](2375)
    摘要:
    采用盐碱土壤盆栽方法, 以T7代转BcWRKY1 基因玉米株系WL-1、受体自交系LH1037、常规自交系K10为试材, 分析其在不同生长时期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播种后20、40、60、80 d对根际土壤进行检测, 转BcWRKY1 基因玉米与受体亲本自交系和普通玉米自交系对照相比, 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不存在差异显著性, 个别取样点对土壤蔗糖酶、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电导率均无显著差异, 在个别取样时期对土壤pH值和SAR值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显著性差异只在个别取样时期短暂存在, 没有持续出现, 且受体自交系与普通自交系不同品种间也具有显著差异, 很难确定说明这些差异是由转基因玉米本身造成。
    17  高诱1号及改良系对热带玉米种质的单倍体诱导研究
    江禹奉 周锦国 谭贤杰 覃兰秋 曾艳华 谢和霞 谢小东 程伟东
    2015, 23(2):20-24.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204
    [摘要](3210) [HTML](0) [PDF 877.68 K](2594)
    摘要:
    以高诱1号及8份改良系作父本诱导6份热带玉米材料, 考察诱导率及Navajo鉴定准确率, 探讨高诱1号及8份改良系在热带玉米种质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 高诱1号对热带玉米种质的诱导率为0.29%~2.74%, 平均1.66%;Navajo鉴定准确率11.11%~100%, 平均40.57%。8个改良系的平均诱导率1.80%~4.64%, 平均Navajo鉴定准确率31.3%~53.6%。4个改良系在某些性状上优于高诱1号, 诱导率提高2~3倍, 子粒鉴定更准确, 植株更高、雄花更发达等农艺性状的改善更利于在热带种质的育种应用。
    18  甜玉米单倍体浸种方法优化研究
    李高科 郑锦荣 胡建广 韩福光 刘建华
    2015, 23(2):52-56,63.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211
    [摘要](3163) [HTML](0) [PDF 1.47 M](2391)
    摘要:
    以“粤甜13号”单倍体种子为材料, 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直接浸泡单倍体种子, 同时设置加倍时间及加倍温度两个因素, 并对单倍体浸种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 秋水仙素浓度、加倍时间和加倍温度均会影响甜玉米单倍体加倍效果, 通过秋水仙素直接浸泡甜玉米单倍体种子, 可显著提高甜玉米单倍体加倍率。如不考虑各因素间互作, 最适加倍浓度、处理时间及加倍温度分别为0.02%、30 h、32℃;若考虑各因素间互作, 0.02%浓度, 24℃处理32 h可获得较高的单倍体结实率, 药害率低, 且均优于自然加倍和常规秋水仙素处理。
    19  基于DH 系的种质基础和秋水仙素浓度对玉米单倍体加倍效果的研究
    姜龙 南楠 慈佳宾 崔学宇 张野 孙贵星 杨伟光
    2015, 23(2):28-32. DOI: 10.13597/j.cnki.maize.science.20150206
    [摘要](3129) [HTML](0) [PDF 903.38 K](2723)
    摘要:
    以先玉335为母本、高频孤雌生殖诱导系G5为父本杂交诱导产生的单倍体为实验材料, 研究秋水仙素浸芽加倍处理玉米单倍体的最佳浓度和时间。结果表明, 秋水仙素浓度为0.7 mg/mL、浸芽8 h处理下的玉米单倍体加倍率最高, 高达14.4%;秋水仙素浓度为0.8 mg/mL、浸芽8 h处理下的单倍体加倍率次之, 为12.1%。以自交系PHB1M、PH4CV、PH6WC、PHGJ4和DH系Z2、Z8为亲本组配的PHB1M×PH4CV、PHB1M×Z2、PH4CV×DZ2、PH6WC×PHGJ4、PH6WC×Z8、PHGJ4×Z8组合为母本, 以G5为父本, 研究玉米DH系对杂交后代加倍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PH4CV×Z2(26.2%)、PHB1M×Z2(25.8%)、PHGJ4×Z8(23.3%)和PH6WC×Z8(21.3%)的单倍体加倍率显著高于PHB1M×PH4CV(13.5%)和PH6WC×PHGJ4(8.4%), 以DH系为亲本组配选系基础材料可显著提高玉米杂交组合的单倍体加倍率。
    20  玉米的起源与演化
    唐祈林; 荣廷昭
    2007, 15(4):001-005.
    [摘要](3117) [HTML](0) [PDF 0.00 Byte](5075)
    摘要:
    “玉米的祖先是谁”至今是一个富于争论的科学难题。经过几个世纪的探索与研究,产生了许多有关玉米起源与演化的理论假说。对几个影响较大的玉米起源与演化理论假说包括有稃野生玉米起源假说、共同起源假说、三成分起源假说、大刍草直向进化起源假说、大刍草异常突变起源假说、摩擦禾—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起源假说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并对各个理论假说存在的问题及其合理性解释作简单评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