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玉米品质现状、问题及发展优质食用玉米对策
    石德权 郭庆法; 汪黎明; 孟昭东 温义昌 郭珍
    2001, 9(2):003-007.
    [摘要](1537) [HTML](0) [PDF 0.00 Byte](3695) [Cited by](79)
    摘要:
    本文依据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出了我国玉米生产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的阶段.对我国玉米品质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食用玉米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发展优质食用玉米的对策.
    2  玉米根系活力TTC测定法的改良
    白宝璋;白崧 金锦子 黄丽萍
    1994, 2(4):044-047.
    [摘要](3839) [HTML](0) [PDF 0.00 Byte](10096) [Cited by](79)
    摘要:
    根系活力是研究玉米生长发育时常常需要测定的一项生理指标。本文比较了玉米根系活力TTC测定法的三种提取方法。结果表明,甲醇浸泡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
    3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鹏文 戴俊英 赵桂坤 刘鹏飞
    1996, 4(4):043-046.
    [摘要](1934) [HTML](0) [PDF 0.00 Byte](3218) [Cited by](70)
    摘要:
    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较大和较小的密度有利于玉米子拉脱水,使收获时含水量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子粒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在不同成熟阶段及收获时均呈下降趋势,而超出这一范围,这些物质的含量有所提高。玉米子粒中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低含量与高产密度相对应,但这些物质的高含量却不与较低产量的密度相对应。
    4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梁晓玲; 阿布来提; 冯国俊; 李进; 李铭东; 李维鼎 高慧慧
    2001, 9(1):016-020.
    [摘要](1522) [HTML](0) [PDF 0.00 Byte](3083) [Cited by](68)
    摘要:
    本试验选用本所选育和引进的17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各杂交种的产量、生育期和综合农艺性状的分析,选出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生育期适中的杂交种CX-711、中单9409、CX-649、CX-712、CX-777、CX751等。经过对产量、千粒重、出籽率。穗长、穗粗等11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千粒重(r=0.5411*),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粗(r=0.4767),出籽率(r=0.4067)和穗长(r=0.14)与产量的关系呈正相关。性状之间株高与穗位高和茎粗(r=0.8222**,(r=0.7606**)、穗长与行粒数(r=0.7065**)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指出提高千粒重,增加穗粗和穗长,提高出籽率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5  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张新春; 庄炳昌 张新春; 李自超
    2002, 10(1):050-056.
    [摘要](1188) [HTML](0) [PDF 0.00 Byte](3320) [Cited by](63)
    摘要:
    盐胁迫损害植物质膜的正常功能,造成植物气孔关闭,光合降低,耗能增加,养分离子吸收不平衡.目前已从许多植物中分离了一些盐胁迫诱导的基因及基因上游序列,但对植物耐盐分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渗透调节、拒盐机理、盐的区隔化、钾离子运输调控系统、水通道蛋白和光合途径改变等几种假说,有些耐盐基因已被成功转入植物中.研究表明,添加一些外源物质能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6  我国青贮玉米育种的策略与目标*
    潘金豹; 张秋芝; 郝玉兰 石德权
    2002, 10(4):003-004.
    [摘要](1076) [HTML](0) [PDF 0.00 Byte](2330) [Cited by](62)
    摘要:
    尽管青贮玉米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对青贮玉米的认识和研究刚刚起步,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青贮玉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最近几年的研究,对青贮玉米的概念、育种策略和育种目标进行了分析。
    7  发展我国特用玉米产业的意义、潜力与前景
    宋同明
    1996, 4(4):006-011.
    [摘要](947) [HTML](0) [PDF 0.00 Byte](2191) [Cited by](62)
    摘要:
    特用玉米包括甜玉米、糯玉米、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和高直链淀粉玉米等。这些玉米都是近代科技的产物,来自普通玉米又高于普通玉米。它们都具有较高的遗传附加值,故也叫“增值”玉米,增加的价值通过加工或饲料试验从终端产品体现出来。文章简要介绍了这些玉米的性质、特征和用途,国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也分析了我国特用玉米目前的状况,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潜力和前景,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8  中国玉米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划分与杂优模式研究
    王懿波; 王振华; 陆利行; 王永普; 张新; 田曾元
    1998, 6(1):009-013.
    [摘要](1979) [HTML](0) [PDF 0.00 Byte](3581) [Cited by](59)
    摘要:
    在1978~1994年中国玉米生产用主要种质中,改良Reid和旅大红骨的比重直线上升,Lancaster呈抛物线式下降,四平头趋于平稳,其它种质则显著减少,至1994年四大核心种质约占86.3%。“八五”期间我国审(认)定玉米主要品种的组成为:Reid和Lancaster各占25.6% ,四平头、旅大红骨分别占17.9%和10.7%,四大种质占79.9%,然而其骨干系多为改良系所代替,掺进了大量的其它种质,由此可见我国玉米种质改良取得了明显成效。 根据系谱关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等,将我国玉米主要种质划分为五大杂种优势群、九个亚群,即改良Reid、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Suwan、外杂选、综合种选和其它低纬度种质四个亚群)杂种优势群,总结探索出10种主体杂交优势利用模式、16种子模式 ,其中4种子模式应用较多,3种子模式发展趋势明显,4种子模式明显衰退,并对其利用及种质改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9  中国玉米新品种DNA指纹库建立系列研究Ⅱ.适于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指纹图谱绘制的SSR核心引物的确定
    赵久然; 王凤格; 郭景伦; 陈刚; 刘龙洲 廖琴; 孙世贤 陈如明
    2003, 11(2):003-005.
    [摘要](2637) [HTML](0) [PDF 0.00 Byte](9006) [Cited by](57)
    摘要:
    本项研究利用60个玉米自交系对初选出的158个SSR引物对进行进一步筛选,综合考虑PIC值大小、扩增带型统计的难易及引物的重复性高低,确定bnlg439、bnlg125、phi053、bnlg197、phi072、bnlg238、phi126、bnlg161、bnlg240、bnlg619共10个引物对作为构建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指纹库的核心引物;同时提出适用于计算玉米SSR指纹图谱概率的公式:P=1/N,对自交系N=n;对杂交种,N=Cn1+Cn2.n为所用引物的等位基因数。
    10  超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
    黄智鸿; 王思远; 包岩; 梁煊赫; 孙刚; 申林; 曹洋; 吴春胜
    2007, 15(3):095-098.
    [摘要](1429) [HTML](0) [PDF 0.00 Byte](2677) [Cited by](50)
    摘要:
    以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高的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高产和超高产品种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期和后期,玉米植株个体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变化;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小喇叭口以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之后转为茎、叶;散粉后,各器官干物质开始向子粒转移,高产品种子粒产量主要来源于生育后期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即成为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 ,并与抽雄后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持续时间较长密切相关。
    11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戴景瑞,鄂立柱
    2010, 18(1):1-5.
    [摘要](7626) [HTML](0) [PDF 0.00 Byte](18768) [Cited by](49)
    摘要:
    总结了60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成功的主要经验,指出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对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玉米消费量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制约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对玉米育种的挑战,分析了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存在的问题,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玉米育种水平和育种创新能力的举措。
    12  高油玉米前途光明
    宋同明; 苏胜宝; 陈绍江; 赵永亮
    1997, 5(3):073-077.
    [摘要](1186) [HTML](0) [PDF 0.00 Byte](2483) [Cited by](48)
    摘要:
    高油玉米育种从40年代开始,一直未曾间断,但在80年代之前进展不大。种质资源的匮乏和创造资源的艰难是两个基本原因。高油玉米的遗传增值表现在能量水平的提高和营养成分的改善,主要反映在较高的饲养效率和加工产值。80年代以来,随着种质资源的拓宽和育种技术的改进,高油玉米已经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我国高油玉米也从引进资源阶段步入了独立发展新时期。十几年来,无论在资源创新和杂交种选育均有所建树。新育成的杂交种不仅含油量居世界前列,而且在抗病、抗倒及丰产潜力方面均有突破。它把优质、高产、多用途和高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13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
    朱玉芹; 岳玉兰
    2004, 12(3):106-108.
    [摘要](1249) [HTML](0) [PDF 0.00 Byte](41) [Cited by](47)
    摘要:
    论述了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概况及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作用.秸秆还田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秸秆还田后,大豆、玉米和小麦等作物增产6.1%~14.3%.秸秆还田要确定适宜的翻压时间、翻压数量、补氮数量,并要保证秸秆粉碎。
    14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的改良与杂优模式的利用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田曾元
    1999, 7(1):001-008.
    [摘要](1548) [HTML](0) [PDF 0.00 Byte](3259) [Cited by](45)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玉米生产和育种用种质的分析,发现我国玉米种质主要集中在四大杂优群,利用的主要模式有5种。重点讨论了各玉米区主要杂优群和杂优模式的选择、改良与利用等问题,并根据各地成功的经验和自己的育种实践,对其与地方种质、外来种质结合利用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5  矿质营养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李金洪; 李伯航
    1995, 3(3):054-058.
    [摘要](1132) [HTML](0) [PDF 0.00 Byte](2499) [Cited by](4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氮、磷、钾、锌、锰、铜、硒及稀土对普通玉米、高赖玉米和甜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适量施肥可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单独施氮肥虽然能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却降低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氮、磷、钾配合使籽粒品质明县改善、普通玉米和高赖玉米籽粒品质对矿质养分的反应有差别.
    16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
    薛珠政; 卢和顶; 林建新; 杨人震
    1999, 7(2):052-054.
    [摘要](1516) [HTML](0) [PDF 0.00 Byte](3186) [Cited by](41)
    摘要: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单株和群体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情况及产量的变化,探讨单株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只有保持单株和群体之间的平衡,即在一定的密度下保持较高的单株生产力,品种方能获得高产稳产。
    17  铅胁迫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曹莹; 黄瑞冬; 曹志强
    2005, 13(3):061-064.
    [摘要](1362) [HTML](0) [PDF 0.00 Byte](3288) [Cited by](40)
    摘要:
    通过盆栽研究了不同浓度铅胁迫对玉米叶片的质膜透性、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铅浓度升高,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质膜透性升高.低浓度铅处理对玉米生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高浓度铅处理对玉米生长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18  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
    胡建广; 李余良; 刘建华 王子明
    2004, 12(1):012-15.
    [摘要](1650) [HTML](0) [PDF 0.00 Byte](10090) [Cited by](39)
    摘要:
    我国甜玉米育种虽然起步较晚,但育种水平提高很快,在产量潜力和子粒含糖量等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由于甜玉米资源相对缺乏、研究力量薄弱和对产量的过分追求,甜玉米的食用品质与国外优良品种差距明显,缺乏耐热、耐寒品种.加强资源引进、创新与人才培养,坚持应用传统育种技术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生物技术的优秀成果,加快品质鉴定技术和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是我国甜玉米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
    19  玉米种质改良与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张世煌; 田清震; 李新海; 李明顺; 谢传晓
    2006, 14(1):001-006.
    [摘要](1937) [HTML](0) [PDF 0.00 Byte](8851) [Cited by](39)
    摘要: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新种质匮乏,已成为影响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产用种质的遗传脆弱性受到普遍关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综述了CIMMYT和美国玉米遗传资源的搜集、评价、改良和利用情况,玉米遗传多样性的演变趋势与动力,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进展,群体改良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及对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探索。Hallauer于2003年提出的两个杂种优势列(heterotic alignment)的概念,把对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认识从温带种质扩展到所有生态类型,为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两个群体间的相互轮回选择改良技术,是把种质资源大规模推向杂交育种应用的关键步骤。
    20  改善玉米品质 推广优质玉米
    赵克明
    2000, 8(1):008-010.
    [摘要](1155) [HTML](0) [PDF 0.00 Byte](1941) [Cited by](38)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饲料生产大国,也是养猪最多的国家,是消化玉米的主渠道。因此,提高普通玉米营养品质,推广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降低饲料生产成本,推动养殖业的发展,建立建全具有自我特色的农工贸、种养加相结合的体系,使玉米生产走向稳步发展、良性循环之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