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第1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
    王玉兰; 乔春贵; 吴旭; 禹航; 田景池; 邢柏林
    1993, 1(3):001-003.
    [摘要](834) [HTML](0) [PDF 0.00 Byte](809)
    摘要:
    本文根据37个爆玉米优良杂交种的田间试验结果,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单株产量性状的遗传力、遗传变异幅度和遗传进度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既取决于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又决定于该性状遗传力的大小。就本试验所涉及的基因型而言,以秃尖度、百粒重、轴重、单穗粒重和单穗重的遗传改良潜力较大,宜直接选择;行粒数次之,其他产量性状相对较低。育种实践中应积极拓宽性状的遗传变异,提高遗传力,以期达到育种目标要求的选择效果。
    2  多叶型玉米选育进展
    李长文; 刘秀荣; 杨粤
    1993, 1(3):004-006.
    [摘要](911) [HTML](0) [PDF 0.00 Byte](1132)
    摘要:
    多叶玉米是一种新型的基因突变型,其表现型为穗位节上部功能叶片增加以至加倍,并具有遗传稳定性。多叶型玉米选育是将控制多叶性状的基因导入普通玉米骨干系中,创造出多叶型或超多叶型玉米新品系及杂交种。多叶玉米穗上叶片居7~12片,单株穗位上部叶面积自交系和杂交种分别在400和600cm2左右。多叶型玉米实现了在不增加密度的前提下,叶面积系数比普通玉米增加至加倍,并延长光合时间,加快灌浆速率,从而提高产量20~30%。多叶玉米具备了有效地拦截和利用太阳光能的生理、形态特征,是高光效育种的宝贵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利用价值。
    3  美国玉米育种与种子技术见闻——UNDP援助项目赴美考察报告
    1993, 1(3):007-010.
    [摘要](715) [HTML](0) [PDF 0.00 Byte](786)
    摘要:
    4  加强推广优质蛋白玉米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
    贾世锋; 郭庆法; 汪黎明; 都森烈
    1993, 1(3):011-011.
    [摘要](765) [HTML](0) [PDF 0.00 Byte](790)
    摘要:
    5  优质蛋白玉米育种动态(综述)
    庄铁成; 王月
    1993, 1(3):012-014.
    [摘要](1047) [HTML](0) [PDF 0.00 Byte](821)
    摘要:
    6  豫东平原夏玉米高产优质制种技术措施研究
    侯乐新 张慎举 李建华
    1993, 1(3):015-018.
    [摘要](934) [HTML](0) [PDF 0.00 Byte](1038)
    摘要:
    本文针对豫东平原夏玉米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根据1986~1989年较系统的试验研究资料,论述了提高夏玉米制种产量及种子质量的10项技术措施,为平原区夏玉米制种提供了技术指标和依据。
    7  桂南冬种玉米试验示范栽培技术总结
    杨为芳
    1993, 1(3):019-022.
    [摘要](584) [HTML](0) [PDF 0.00 Byte](868)
    摘要:
    桂南冬季具有优越的温光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适宜的冬闲田种植一槎玉米,对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增加饲料粮,促进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1972年试种成功后每年均有一定面积的种植,1990年后得到较大发展。各地通过多年的品比试验、播期试验及综合高产栽培研究,已初步积累了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冬玉米栽培经验,并涌现了一些高产典型。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范围内种植,只要选用适合的品种、合理确定播种期和加强栽培管理,冬种玉米即可获得成功,公顷产量可突玻3000kg。
    8  夏玉米最佳收获期试验研究
    鲍继友; 张金龙; 孙顶太
    1993, 1(3):023-025.
    [摘要](907) [HTML](0) [PDF 0.00 Byte](1013)
    摘要:
    选用掖单4号、掖单12两个品种为试材,通过连续两年进行夏玉米最佳收获期试验和灌浆速度测定。结果表明,在我市自然条件下,以吐丝后52~55天收获产量最高,比传统苞叶发黄时收获晚收6~9天,增产11.1%~20.2%,并建立两品种回归模型,找出最佳收获期及与积温、含水量关系。
    9  山旱地紧凑型玉米抗灾高产栽培实践与认识
    崔鸣
    1993, 1(3):026-028.
    [摘要](680) [HTML](0) [PDF 0.00 Byte](915)
    摘要:
    为提高秦巴低山丘陵玉米营养钵矮化育苗移栽技术产量水平,从1989年引进掖单13等紧凑型玉米,开展高产技术开发。几年实践表明,掖单13采用营养钵矮化育苗移栽,较中单2号等平展型品种具有增加光照强度,植株矮健;增株增叶面积,光合时间长;经济系数和净同化率高;高产稳产,增产潜刀大等优势。安康地区1991~1992年示范推广紧凑型夏玉米营养钵矮化育苗移栽1.07万公顷、产量为5961.2kg/ha,增产量为2079.8kg/ha,增产幅度高达53.58%。
    10  地膜玉米早衰问题的探讨
    张明峰
    1993, 1(3):029-032.
    [摘要](546) [HTML](0) [PDF 0.00 Byte](1005)
    摘要:
    通过6年的症状观察与调查研究,确认地膜玉米早衰减产是在玉米抽雄期,由于脱肥造成的,而不是因覆膜后膜内高温和地膜阻碍降雨直接渗透,膜内水分不足所致。防止早衰要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巧施追肥,追肥做到:配方深施,以产定量、早追且前重后轻。
    11  紧凑型玉米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陈国平; 赵久然 李伯航 王忠孝 李维岳; 尹枝瑞
    1993, 1(3):033-038.
    [摘要](959) [HTML](0) [PDF 0.00 Byte](1134)
    摘要:
    与平展型玉米相比,紧凑型玉米具有叶面积系数大、光合势大、干物质积累强度大和灌浆速度快等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源自该品种类型株型紧凑和能耐密植。紧凑型玉米全生育期比平展型玉米多积累372Kg干物质,经济系数高4%,故每亩籽粒产量多167.kg或26.6%。
    12  玉米群体库源关系的研究——Ⅰ.不同类型玉米籽粒库充实度与最高产量的关系
    王忠孝; 徐庆章; 杜成贵 赵广玉
    1993, 1(3):039-042.
    [摘要](766) [HTML](0) [PDF 0.00 Byte](1193)
    摘要:
    1989~1990年,在不同密度下对不同类型11个玉米杂交种的成粒率、籽粒库充实度进行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的最适密度差异很大(变异系数为24.49%),但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成粒率(%)、籽粒库充实度(%)都趋于一定的值,分别为61.64±3.62(%)、57.60±2.55(%),且变异系数很小,为8.74%和6.60%。根据成粒率、籽粒库充实度,可以确定某品种在某目标产量条件下的最适密度,评判玉米群体的合理与否。
    13  不同密度玉米根系在大田土壤中的分布、重量的调节及与地上部分的关系
    李少昆; 张旺峰; 魏邦军; 杨刚 刘景德 赵海
    1993, 1(3):043-049.
    [摘要](1090) [HTML](0) [PDF 0.00 Byte](1233)
    摘要:
    在早熟玉米新玉4号和中晚熟玉米Sc704单株根系最大重量出现的吐丝期与乳熟末期,采用双向切片法对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挖根观察表明,玉米单株根重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减少,呈密函数关系,冠根比却与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77%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距植株0~20cm、深40cm的柱状土体内,但Sc704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比新玉4号集中。玉米群体在根量上存在着一定的自动调节作用,且Sc704比新玉4号的调节能力强。吐丝期玉米单株根量达最大值,其同成熟期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吐丝后上层根开始衰老,但深层根仍在不断增加。
    14  不同株型玉米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受光态势与产量的关系
    鲍巨松; 薛吉全; 杨成书; 郝引川
    1993, 1(3):050-054.
    [摘要](1026) [HTML](0) [PDF 0.00 Byte](1244)
    摘要:
    本文通过对紧凑型玉米掖单13号和平展型玉米陕单9号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系数和群体透光率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发现,紧凑型玉米能利用其株型结构上的特点,使群体内透光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变小,从而使叶面积系数的增产效应未受到较大的影响即品种的耐密性好。同时发现了玉米产量与大喇叭日期和吐丝期群体内透光率的关系可用y=(a+bx)/x2来表示,提出了高产条件下群体内光分布的适宜指标。
    15  单株和群体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的比较
    黄瑞冬
    1993, 1(3):055-058.
    [摘要](871) [HTML](0) [PDF 0.00 Byte](901)
    摘要:
    通过对单株和群体条件下玉米个体植株生长发育的比较,发现二者在拔节后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各生理指标在群体条件下受到削弱的程度不同,其中以净同化率受削弱最剧,对干物质及产量形成影响最大。群体条件下还使株高增加,茎粗降低,不利于玉米的高产稳产。在生产实践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玉米生长发育的不良性改变,这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16  玉米叶片生长过程中蛋白氮、非蛋白氮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王庆成; 牛玉贞; 张军; 王忠孝
    1993, 1(3):059-062.
    [摘要](1029) [HTML](0) [PDF 0.00 Byte](985)
    摘要:
    玉米7叶和13叶(果穗叶)中的蛋白氮、非蛋白氮含量均随叶龄的增长有规律的下降,果穗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在衰亡前下降幅度不大。增加种植密度或提高施肥量均可使叶片中碳/氮比减少,增加密度或减少肥量,叶片中的蛋白氮和可溶性糖含量都有所下降。
    17  缺Ca处理对玉米生育影响的研究
    史芝文; 李桂芳; 李桂琴; 桂明珠
    1993, 1(3):063-066.
    [摘要](745) [HTML](0) [PDF 0.00 Byte](989)
    摘要:
    利用营养液培养,对缺Ca处理的玉米植株进行了形态、解剖和生理指标的观测表明:玉米缺Ca处理与正常植株在形态上发生明显变化,植株矮小,幼叶与生长点死亡,叶片干枯下垂,根系不发达,根的表面发生粘化现象;产生症状部位的解剖特点是,根尖没有分区现象,细胞排列不规整,大部分细胞遭致破坏。叶片失绿部分,叶肉细胞空虚无物,叶绿体遭破坏。严重的叶片各组织萎缩在一起,分不清细胞轮廓;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干物重等指标,均明显地低于对照。
    18  玉米抗茎腐病育种的研究
    许明学; 冯芬芬; 柳迎春
    1993, 1(3):067-070.
    [摘要](762) [HTML](0) [PDF 0.00 Byte](765)
    摘要:
    19  玉米抗螟性遗传规律的研究——Ⅱ.玉米对二代玉米螟抗性遗传规律的初步分析
    许文娟; 陈瑞清
    1993, 1(3):071-073.
    [摘要](533) [HTML](0) [PDF 0.00 Byte](650)
    摘要:
    本试验利用选择指数法对每株虫孔数、单株幼虫数、每穗幼虫数及蛀道长度进行了综合评定,同时按Hayman双列杂交法对综合指数进行了遗传参数的估计。初步分析结果认为:玉米对二代螟抗性的综合指数的遗传受多基因控制,且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也不可忽视。
    20  三种综合评判法对自交系评估效果的研究
    徐占宏; 程砚玺; 党拥华; 王铁成
    1993, 1(3):074-076.
    [摘要](1036) [HTML](0) [PDF 0.00 Byte](955)
    摘要:
    本文分析比较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概率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自交系综合评估的效果,初步认为:三种方法评估的结果,总的趋势基本一致,与自交系的实际表现完全相符.而灰色关联度与一般配合力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6707*,表明该方法对选育高配合力自交系更为有效,是综合评判自交系的最佳方法。
    21  玉米单株叶面积的快速测定
    胡小平 薛永祥
    1993, 1(3):077-078.
    [摘要](1150) [HTML](0) [PDF 0.00 Byte](958)
    摘要:
    经对玉米幼苗前期、幼苗后期、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前5天和抽雄期单株各叶位上叶片面积与同期单株总叶面积的相关分析,寻求出了一种快速测定单株叶面积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测量叶片少、计算量小、省工省时、速度快的特点。
    22  玉米田间试验缺株收获计产方法研究初报
    姜书贤; 王文贤; 高素玲
    1993, 1(3):079-080.
    [摘要](870) [HTML](0) [PDF 0.00 Byte](885)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