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第1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体细胞培养与抗病变异体筛选
    周洪生
    1993, 1(4):001-003.
    [摘要](1008) [HTML](0) [PDF 0.00 Byte](1116)
    摘要:
    本文回顾了玉米体细胞培养的历史,综述了抗病筛选的进展,讨论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基础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应用前景。
    2  玉米灌浆特性的遗传研究
    任义忠; 王满富; 李洪; 张银牛; 张志炼
    1993, 1(4):004-007.
    [摘要](1182) [HTML](0) [PDF 0.00 Byte](1374)
    摘要:
    经10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的25个组合为材料,研究了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灌浆的动态变化过程表现为前快、后快和平缓三种类型。后快型亲本为大粒亲本。在各类型亲本构成的不同组配模式中,前快×后快型的灌浆速率及粒重的平均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高,其次为平缓×后快型,所以认为,以提高杂交种粒重为选择指标的自交系最佳组配模式为前快×后快型,其次为平缓×后快型。
    3  糯玉米杂交种选育和加工利用的研究
    许金芳; 贾世锋; 刘志先; 郭庆法
    1993, 1(4):008-010.
    [摘要](1003) [HTML](0) [PDF 0.00 Byte](1318)
    摘要:
    4  玉米姊妹交技术及其应用(综述)
    柯永培
    1993, 1(4):011-013.
    [摘要](1897) [HTML](0) [PDF 0.00 Byte](2337)
    摘要:
    玉米姊妹交技术是以遗传方法克服自交衰退的一种技术进步。用具有一定遗传差异的玉米姊妹系杂交,通过姊妹种配制改良单交种能大幅度增加繁育制种产量,显著提高种子生产效益;并可适当增加杂交种的产量及稳产性。选育玉米姊妹系的主要方法有自交分离法、回交转育法和杂交选育法。筛选玉米改良单交种应同时兼顾杂交种的杂种优势及其亲本姊妹种的增产效应,并必须经过多生态比较鉴定后才能使用。种子生产的技术核心是保证姊妹系的遗传纯度和姊妹种的种子质量。该项技术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5  高抗青枯病竖叶大穗型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豫玉9号”的选育
    王懿波
    1993, 1(4):014-016.
    [摘要](1375) [HTML](0) [PDF 0.00 Byte](1219)
    摘要:
    “豫玉9号”(郑单11号)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在1989~1991年河南省夏播玉米区试和省生产示范试验中比对照种分别增产11.9%和7.0%,名列前茅。在华北各省试验示范亦表现很好。植株、穗位适中,高抗多种病害,竖叶大穗,穗长18~20cm,粗5.2cm,16~18行,每行37粒,千粒重300~320g,纯黄粒,半马齿型,品质好。密度弹性大,适宜密度5.25~6.0万株/公顷,生育期100天左右。
    6  玉米不完全双列杂交测定自交系配合力的研究
    郭还威; 王黄英
    1993, 1(4):017-018.
    [摘要](1239) [HTML](0) [PDF 0.00 Byte](1218)
    摘要:
    本文用山西省玉米协作攻关组提供的试验资料,采用1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组合的产量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①本不完全双列杂交系设计方法适宜于协作攻关研究中,多个自交系的鉴定和选配优良组合,②在攻关组多点试验中,显示出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③在评价自交系的优劣时,首先考虑自交系应具备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然后结合考虑组合的特殊配合力。
    7  JZA和JZB群体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的直接和相关选择进展
    檀国庆; 刘兴贰; 董桂芳; 刘俊屏; 刘显华
    1993, 1(4):019-022.
    [摘要](475) [HTML](0) [PDF 0.00 Byte](762)
    摘要:
    在5个环境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三次重复,对吉综A(简称JZA)和吉综B(简称JZB)各轮改良群体及其杂交组合进行籽粒产量及农艺性状鉴定,以评价5轮相互轮回选择的直接选择进展和相关选择进展。联合方差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表明:JZA和JZB及其杂交组合直接选择性状产量进展显著,每轮增加0.29* *(4.6%)、0.16* *(2.4%)和0.37* *(5.6%)吨/公顷。其它性状的相关选择响应估测结果表明:JZA和JZB及其杂交组合穗长、株高、穗位随选择轮数增加而增加,群体间组合百粒重显著增加,抽丝日数有增加趋势。
    8  玉米杂交制种高产高效综合措施
    孙亚琴; 王满昌
    1993, 1(4):023-025.
    [摘要](1174) [HTML](0) [PDF 0.00 Byte](948)
    摘要:
    目前提高玉米产量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就是大力推广应用玉米杂交种,充分发挥杂交种的增产优势。所以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的产量,提供大量优质的杂交种是当务之急。根据调查研究,采取保全苗、提高田间结实率、合理密植、科学管理等综合性技术措施,可提高玉米杂交制种产量,收到高产高效的效果。
    9  旱地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研究
    李岩华
    1993, 1(4):026-027.
    [摘要](1032) [HTML](0) [PDF 0.00 Byte](929)
    摘要:
    试验结果表明,膜侧晚播玉米,膜内种植早熟经济作物,一膜两作,为半湿润易旱区的旱地高产高效创出了一条新途径.
    10  推广玉米保护地栽培 发展玉米生产
    何达春; 窦大巍
    1993, 1(4):028-031.
    [摘要](961) [HTML](0) [PDF 0.00 Byte](1029)
    摘要:
    11  辽西丘陵半干旱区玉米覆膜栽培配套技术及效益
    刘洪学; 王会志
    1993, 1(4):032-034.
    [摘要](1016) [HTML](0) [PDF 0.00 Byte](989)
    摘要:
    地膜覆盖栽培玉米,我地区从1984年开始试验到今天大面积推广,历经了9年时间,在这9年间,通过试验、示范、高产开发研究及推广,都证明它具有增产幅度大,适应范围广,经济效益高,收效稳定等显著特点。在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中,采用“大、小三改一防”配套栽培技术,9年来,全区玉米覆盖地膜栽培面积5613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9716.96公斤,每公顷增产玉米3695.96公斤,共增产20746.5万公斤。纯增经济效益12447.9万元。
    12  胡麻套种玉米的理论基础与栽培实践
    杜守宇; 温敏 田恩平; 王占山
    1993, 1(4):035-038.
    [摘要](598) [HTML](0) [PDF 0.00 Byte](580)
    摘要:
    本文以胡麻套种玉米立体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在宁南山区灌溉农业区发展的可行性,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及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分析、鉴定和探索。结果表明,当地具备发展胡麻套种玉米的气候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在胡麻套种玉米的生态系统内,通过增加物质投入,优化技术组合其生物生产力、经济产值、人工辅助能转化效益、资源利用效率和物质循环通量可获同步提高;搭配品种、优化带型、肥水管理是胡麻套种玉米栽培技术的关键。
    13  玉米灌浆期籽粒脱水速率的研究进展(综述)
    霍仕平
    1993, 1(4):039-044.
    [摘要](655) [HTML](0) [PDF 0.00 Byte](914)
    摘要:
    在高纬或高海拔地区,成熟玉米收获的籽粒含水量是决定玉米能否安全采收的一项重要农艺性状。欧美玉米育种家和植物生理学家近百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决定收获时籽粒含水量,脱水速率品种间有差异,在遗传上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是高度遗传的;高温干旱和肥水供应不足,以及减少植株绿色叶面积的行为,都可能加快籽粒脱水速率,植株形态特征、农艺特性和籽粒油分与脱水速率有关;通过田间对某些相关性状,特别是生理成熟时果穗和籽粒含水量的直接选择,便可有效地改变籽粒脱水速率,从而得到高产而籽粒脱水速率较快的材料或品系。
    14  玉米群体库源关系的研究——Ⅱ.不同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库源潜力
    徐庆章; 王忠孝; 黄舜阶; 牛玉贞; 王庆成; 张军
    1993, 1(4):045-046.
    [摘要](337) [HTML](0) [PDF 0.00 Byte](624)
    摘要:
    本文提供了玉米群体库源潜力及产量潜力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7个杂交种的群体库源潜力,讨论了今后玉米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
    15  玉米畸形穗发生条件的初步研究
    徐航; 李维岳; 尹枝瑞
    1993, 1(4):047-049.
    [摘要](1002) [HTML](0) [PDF 0.00 Byte](1612)
    摘要:
    16  稀土对甜玉米种子萌发和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白宝璋; 田文勋; 赵景阳; 白崧; 匡亚兰; 闫洁坤; 孙晓秋 安立人
    1993, 1(4):050-052.
    [摘要](1140) [HTML](0) [PDF 0.00 Byte](1116)
    摘要:
    本文以甜玉米品种甜单1号为材料研究稀土对种子萌发、种苗初期生长和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稀土溶液对萌发和种苗生长有刺激效应,高浓度则具有抑制作用,对于甜玉米甜单1号种子的适宜处理浓度为500mg/kg,在这一浓度下促进种子萌发,刺激种苗生长,提高生理生化活性。
    17  不同质地土壤高产夏玉米氮肥追施技术研究
    李潮海; 李有田 荆棘; 侯松; 蔡东升
    1993, 1(4):053-056.
    [摘要](1137) [HTML](0) [PDF 0.00 Byte](906)
    摘要:
    本文对潮土类砂壤、中壤和轻粘三种土壤上高产夏玉米氮肥追施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不同质地土壤宜采用的追氮方式。在砂壤土上,应采用种肥10%、拔节肥30%、穗肥40%、粒肥20%4次施肥法,中壤土上采用拔节肥30%、穗肥50%、粒肥20%3次施肥,轻粘土应采用拔节肥60%、穗肥40%2次施肥。本文对不同质地土壤上追氮方式对玉米叶面积的发展动态及植株有关性状的影响作了表述。
    18  黄淮海平原玉米矿质营养综合诊断指标及决定因素
    张军; 王庆成; 牛玉贞; 王忠孝; 徐庆章
    1993, 1(4):057-061.
    [摘要](1069) [HTML](0) [PDF 0.00 Byte](1084)
    摘要:
    利用黄淮海平原玉米栽培试验结果,按三个产量段分别建立了玉米叶片中N、P、K、Ca、Mg、Fe、Mn、Zn、Cu九种矿质营养元素的综合诊断指标,并应用DRIS技术进一步研究了土壤肥力、品种类型和施肥措施对这些指标的决定作用。
    19  关于掖单号玉米最佳密度及施肥量的探讨
    刘凯 蒋耀文; 孙淑艳 徐桂芝; 王贵满
    1993, 1(4):062-064.
    [摘要](971) [HTML](0) [PDF 0.00 Byte](1140)
    摘要:
    20  湖北省紧凑型杂交玉米氮、磷、钾平衡施肥研究
    吕忠贵; 熊桂云
    1993, 1(4):065-068.
    [摘要](861) [HTML](0) [PDF 0.00 Byte](882)
    摘要:
    在湖北省西北部岗地上,于1991~1992年进行了杂交玉米氮、磷、钾单因子和氮、磷、钾三因子共12个肥料试验,研究氮、磷、钾经济施肥量及配比,建立了氮、磷、钾单因子和氮、磷、钾三因子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991年黄褐土杂交玉米经济施N、P2O5、K2O量分别为163~168.5kg/ha、113.7kg/ha和74~97kg/ha,1992年分别为213.4kg/ha、114.7kg/ha和112.6kg/ha。1992年潮土杂交玉米经济施N、P2O5和K2O量分别为167.gkg/ha、108.6kg/ha和163.6kg/ha。作者认为,在黄褐土上N:P2O5:K2O比例以1:0.55~O.65:0.55为宜,在潮土上N、P、K三因子试验中,NK、PK呈正交互作用,NP呈负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情况下,潮土类土壤适当考虑加大N肥用量,减少磷肥投入。所有试验均超过国际粮农组织规定的产投比大于2的标准。
    21  夏玉米高产优化施肥技术的初步研究
    孙月轩; 朱礼祥; 姜先梅; 仲济道; 孙淑娟; 王继续
    1993, 1(4):069-072.
    [摘要](1279) [HTML](0) [PDF 0.00 Byte](954)
    摘要:
    本研究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以氮、磷、钾用量为试验因子,玉米籽粒产量和净产值为目标函数,分析了高产玉米的肥料效应,并模拟出夏玉米亩产≥650kg,亩净产值≥130元的高产、高效益优化施肥方案:亩施纯氮(N)19.14~21.95kg,纯磷(P2O5)3.49~4.37kg,纯钾(K2O)11.53~16.34kg。
    22  玉米全蚀病在不同土质类型条件下发病程度的研究
    陈吉霞; 王玺仁; 毕君; 张翠云
    1993, 1(4):073-074.
    [摘要](438) [HTML](0) [PDF 0.00 Byte](589)
    摘要:
    通过室内不同土质类型的土壤接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土质类型条件下玉米全蚀病的发生程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沙土、壤土发病重,粘土发病轻。
    23  玉米穗腐病研究初报
    任金平; 吴新兰; 庞志超; 张秀文; 刘煜才
    1993, 1(4):075-079.
    [摘要](811) [HTML](0) [PDF 0.00 Byte](846)
    摘要:
    吉林省玉米穗腐病逐年严重,全省平均发病率达13.79%。其病原菌有13属19种,主要菌为串珠镰刀菌、串珠镰刀菌胶孢变种、禾谷镰刀菌和炭黑蠕孢,优势种为串珠镰刀菌。除米黑孢外,所有分离菌都能通过接种引起发病,牙签接种和喷雾接种的病情指数较高,四种主要菌的致病力均较强。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和不同自交系对穗腐病的抗性具有明显差异。优势病原菌串珠镰刀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菊糖、山梨糖、果糖、乳糖及天门各酸钠是最好的碳氮营养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