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第2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品种性状遗传改进研究初报
    李玉田; 陈国平
    1994, 2(2):001-005.
    [摘要](701) [HTML](0) [PDF 0.00 Byte](779)
    摘要:
    2  灰色系统理论在玉米新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
    于树林
    1994, 2(2):006-008.
    [摘要](866) [HTML](0) [PDF 0.00 Byte](639)
    摘要: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估东北地区早熟组玉米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参试的9个品种.该方法可避免局限于以前的对产量的方差分析或稳定性分析.以前分析方法主要以产量性状为品种评审分析基础.决定品种优劣除产量性状外,还有其它性状,如早熟性、抗病性、抗倒性、稳产性、品质和经济产量等.因此,评估玉米新品种应客观综合诸因素.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法,可避免对品种评估造成偏差.
    3  玉米的边际效应指数及其在选育耐密品种上的应用
    樊景胜
    1994, 2(2):009-011.
    [摘要](1005) [HTML](0) [PDF 0.00 Byte](943)
    摘要:
    本文从育种角度探讨了玉米的边际效应指数.并研究了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穗部各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边际效应指数可以作为选择耐密品种的指标.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粒深、出籽率等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与产量边际效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穗行数的边际效应指数与产量边际效应指数相关不显著.
    4  模糊综合评判在玉米区域试验中应用初探
    党拥华; 徐占宏; 李克祥; 李淑霞; 逢桂兰
    1994, 2(2):012-014.
    [摘要](714) [HTML](0) [PDF 0.00 Byte](853)
    摘要:
    本文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1990~1992年吉林省玉米区域试验(晚熟组)6个杂交种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与杂交种的实际表现相一致,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是对玉米进行科学评价的有效方法.
    5  吉林省玉米高产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生育生理指标研究——第一报 公顷产量11250kg栽培技术
    吉林省玉米双高栽培技术课题组
    1994, 2(2):015-019.
    [摘要](833) [HTML](0) [PDF 0.00 Byte](899)
    摘要:
    在吉林省玉米高产区,公顷产量由原来的7000~8000kg提高到11000多公斤,是种植耐密型高产品种,合理密植、增施肥料、精耕细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品种的增产作用是主要的,适宜密度因品种而异,即中晚熟、晚熟、中、大穗型品种,公顷6.0万株左右,中熟、小穗型品种7~8万株;在施肥上,应增施氮肥、补施钾肥,公顷施氮量应增加到220~230kg,钾(K2O)应补施到70~150kg,磷(P2O5)要保持原来75~80kg即可;采用综合措施,将田间小穗株率控制在5%以内.
    6  新疆大田玉米物候与气候研究
    王秀珍; 黄敬峰
    1994, 2(2):020-026.
    [摘要](910) [HTML](0) [PDF 0.00 Byte](1918)
    摘要:
    本文利用1980年以来新疆气象局所属的2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所获得的玉米物候资料及相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玉米物侯期及其分布规律、玉米物候期间隔日数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纬度愈高,物候期愈晚;海拔高度愈高,物候期愈晚.春玉米各物候期间隔日数比夏玉米多.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所需积温南疆春玉米最多,其次为北疆春玉米,夏玉米为最少.从播种到成熟,夏玉米经历了高于最适平均气温、处于最适平均气温、低于最适平均气温三个阶段,春玉米经历了偏低、适宜略偏低、适宜、适宜略偏低、偏低于最适平均气温.
    7  玉米增库促源及增穗保叶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徐庆章; 王忠孝; 王庆成; 牛玉贞; 张军; 杜成贵
    1994, 2(2):027-029.
    [摘要](756) [HTML](0) [PDF 0.00 Byte](757)
    摘要:
    增库促源栽培途径与增穗保叶栽培技术是从群体库源关系若干规律中概括出的一种高产栽培技术,并已在大面积玉米高产开发中经受了检验,取得了成功.这项技术具有较广的适应性,无论是高产地区还是低产地区,都可根据这些原则去改变过去的种植习惯达到高产.
    8  不同生育时期喷施达尔丰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建华; 罗瑶年
    1994, 2(2):030-032.
    [摘要](1181) [HTML](0) [PDF 0.00 Byte](1228)
    摘要:
    以鲁玉10号为试验材料,在济南东郊进行了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达尔丰”试验.结果表明:在10片展开叶时叶面喷施0.2%的达尔丰,可有效地防止倒伏、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提高14.7%,增产显著.
    9  夏玉米喷施玉米健壮素的增产效果与使用技术研究
    李芳贤; 刘溪源; 李述曾; 高素霞; 武恩吉
    1994, 2(2):033-037.
    [摘要](1314) [HTML](0) [PDF 0.00 Byte](1170)
    摘要:
    采用小区和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玉米健壮素对玉米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等.3年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健壮素能使植株矮化、健壮、增根、抗倒和增产.其最佳喷施适期为玉米雌穗小花分化末至抽雄始期,即田间植株抽雄率为2%~3%时.每公顷用健壮素15支(每支30ml,兑水15~20kg),用背负式喷雾器均匀喷施于玉米植株上部叶片,能明显抑制茎节伸长,降低植株高度和提高玉米产量等.3年不同密度的处理株高分别比对照降低44.48cm、51.34cm、54.84cm、58.22cm、60.05cm,控长率为18.77%、20.88%、21.53%、22.07%、22.32%;每公顷增产玉米875.40kg、1080.75kg、1368.75kg、1384.35kg、1503.90kg,增产率为13.77%、15.66%、16.98%、16.62%、17.46%.
    10  不同耕作条件下夏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刘荆; 赵桂东
    1994, 2(2):038-040.
    [摘要](846) [HTML](0) [PDF 0.00 Byte](855)
    摘要:
    11  推广玉米拱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解决贫困山区温饱问题
    崔鸣
    1994, 2(2):041-044.
    [摘要](895) [HTML](0) [PDF 0.00 Byte](726)
    摘要:
    玉米拱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是安康地区针对秦巴贫困山区玉米生产上的春寒低温和阴雨秋涝等主要自然灾害,研究和摸索出的一套抗灾丰产综合配套技术,现已在秦巴山区广泛应用.仅安康地区几年来累计推广15.78万公顷,平均产量3259.5kg/ha,较对照增产1936.5kg/ha,增产幅度高达146.4%.累计增产粮食30557.9万公斤,基本解决了这一区域多年来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摆脱山区粮食生产困境的路子.
    12  夏玉米增加播量和间苗次数对群体整齐度及产量影响的探讨
    孙月轩; 姜先梅; 张作木; 陈昱 鲍继友; 张金龙
    1994, 2(2):045-047.
    [摘要](589) [HTML](0) [PDF 0.00 Byte](549)
    摘要:
    本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播量和多次间苗,有利于玉米个体的同步生长,对提高整齐度与产量效果显著;同时指出,随着整齐度的提高,空秆率下降,穗大、粒多、穗重、穗匀.并进一步证实,玉米中后期的整齐度是由前期所决定的,狠抓前期的平衡生长是玉米创高产的关键.
    13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高产潜力及特征的研究
    鲍巨松; 薛吉全; 杨成书; 马国胜
    1994, 2(2):048-051.
    [摘要](1043) [HTML](0) [PDF 0.00 Byte](789)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采用优良杂交种是获得玉米高产的关键.高产田玉米具有株型与密度配合良好,适宜叶面积系数和光合势大,能保证较高的光能截获量,且库源关系协调等特征.
    14  紧凑型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与产量关系分析
    崔彦宏; 罗蕴玲; 李伯航
    1994, 2(2):052-057.
    [摘要](933) [HTML](0) [PDF 0.00 Byte](1250)
    摘要:
    通过对高产条件下紧凑型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群体光合特性与同化产物积累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灰色关联分析,明确了籽粒产量在吐丝以前各生育时期与叶面积系数关系最为密切,在吐丝以后的各生育时期主要依赖于同化产物的积累,各生育时期同化产物的积累则主要同叶面积系数密切相关,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对籽粒产量的关键作用时期为吐丝至吐丝后15天.同化产物积累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作用随生长发育的进行而逐渐增大.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与拔节至吐丝期间的叶面积系数关系最为密切;穗粒数和千粒重则主要依赖于大喇叭口期或吐丝期以后的同化产物积累.
    15  不同株型高产玉米蒸腾作用的研究
    王庆成; 王忠孝; 牛玉贞 李登海
    1994, 2(2):058-060.
    [摘要](1246) [HTML](0) [PDF 0.00 Byte](1686)
    摘要:
    在夏玉米亩产吨粮的研究中,测定了平展型玉米各单40和紧凑型玉米掖单6号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不同叶位不同密度的蒸腾速率(Tr)及其日变化.结果看出:鲁单40的Tr高于掖单6号,大喇叭口期Tr高于吐丝期.玉米前期上部展开或即将展开的叶Tr较高,后期中部和上部较高.Tr的日变化为单峰曲线,中午最高.增加种植密度使Tr减少,鲁单40玉米的Tr受密度影响较大.
    16  对几个夏玉米品种丰产性、适应性和稳定性的分析及评价
    张安邦; 王玉甲; 宋训才
    1994, 2(2):061-064.
    [摘要](994) [HTML](0) [PDF 0.00 Byte](853)
    摘要:
    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引进的几个夏玉米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掖单12、掖单4号及沈单7号表现较好,掖单13虽然高产,但稳定性较差.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按不同的生产水平和栽培条件,选择种植不同丰产性、稳定性的品种,以发挥其增产潜力.
    17  夏玉米氮、磷、钾积累和分配态势研究
    佟屏亚; 凌碧莹
    1994, 2(2):065-069.
    [摘要](762) [HTML](0) [PDF 0.00 Byte](796)
    摘要:
    紧凑型玉米掖单12号每公顷产10410公斤,需吸收N183.75公斤、P2O569.9O公斤和K2O118.5公斤,每100公斤籽粒需要N1.76 公斤、P2O50.67公斤和K2O1.13公斤,氮素吸收量最多,钾次之,磷最少.高产夏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强度,均在玉来抽雄受精期前后达到最大值,茎秆和叶片对产量形成做出的贡献最大.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变化与植株氮、磷、钾的吸收积累进程之间无明显相关,但增施肥料,培肥地力,乃是获取玉米高产极其重要的措施之一.
    18  玉米追肥方法的研究
    肖玉江; 鞠秀平; 吴儆红; 潘巨文; 王洪兵; 李春梅
    1994, 2(2):070-073.
    [摘要](1132) [HTML](0) [PDF 0.00 Byte](1034)
    摘要:
    本文通过追肥方法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追肥方法对玉米产量与肥效、玉米根系生长与分布、土壤中氨挥发损失及肥料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垄沟深追肥土壤中氨挥发少,肥料利用率高,玉米根系分布广,下扎得深且须根多,既能增强玉米吸肥吸水能力,又能增强玉米耐旱抗倒伏能力,达到增产增收.此外,玉米垄沟深追肥省工省力,追肥均匀,简便易行,是一项高产、节能、高效的技术措施.
    19  速冻保鲜甜玉米的营养品质分析
    王玉兰; 乔春贵 孙占林; 朱祥林; 袁淑云; 张丽萍
    1994, 2(2):074-076.
    [摘要](1151) [HTML](0) [PDF 0.00 Byte](815)
    摘要: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实测普通玉米、甜玉米完熟果穗、鲜穗和速冻保鲜果穗的主要感官营养品质成分,以探讨速冻保鲜处理对甜玉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冻保鲜处理后甜玉米的Vc含量、含糖量,以及赖氨酸、色氨酸等主要氨基酸含量稍有降低,基本上与鲜果穗相近.感官品质也符合要求.
    20  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快速测定
    白宝璋; 朱广发; 陈颖; 董贵华; 白崧
    1994, 2(2):077-079.
    [摘要](1596) [HTML](0) [PDF 0.00 Byte](1086)
    摘要:
    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是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旨在介绍:(1)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2)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计算公式.
    21  秋糯玉米生长发育观察简报
    林平; 潘振静
    1994, 2(2):080-080.
    [摘要](335) [HTML](0) [PDF 0.00 Byte](424)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