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第2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复合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
    母秋华; 于树清; 李淑霞; 杜娟; 林振江; 田立国; 张新生
    1994, 2(4):001-007.
    [摘要](1115) [HTML](0) [PDF 0.00 Byte](1787)
    摘要:
    通过玉米花药培养、幼胚培养、化学药剂诱导孤雌生殖等复合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显著地提高了玉米组织培养和纯系的育成效率,从获得的135个纯系中筛选出14个有价值的突变系;30个高配合力系;配制出比对照增产10%~70%的组合85个,通过第二轮的花药培养和幼胚培养,分别获得了早熟、双穗、含糖量和含蛋白质高、配合力好的纯系V花91B,及抗倒、抗病的纯系e502GS等。经多次产量比较和两年的吉林省区域试验证明,V花91B×Mo17是一个适应性广、品质优良、抗寒性强的高产中早熟种,充分显示出玉米复合生物技术育种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巨大潜力。
    2  se突变体的遗传表现及其利用
    杨秀海 董云州
    1994, 2(4):008-011.
    [摘要](1384) [HTML](0) [PDF 0.00 Byte](1606)
    摘要:
    本文介绍了se突变体基因的遗传特性,着重阐述了se基因对玉米籽粒碳水化合物组分和籽粒脱水的影响,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指出如何来鉴别se突变体籽粒。为玉米遗传育种工作者充分利用se突变体基因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
    3  玉米自交系酯酶同工酶酶谱的聚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刘正蒙; 崔良国; 都森烈
    1994, 2(4):012-014.
    [摘要](869) [HTML](0) [PDF 0.00 Byte](1755)
    摘要:
    本文对25个常用玉米自交系的酯酶同工酶酶谱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5大类。对41个组合间酶谱距离与其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酶谱距离与其籽粒产量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4583。
    4  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史桂荣
    1994, 2(4):015-017.
    [摘要](629) [HTML](0) [PDF 0.00 Byte](910)
    摘要:
    5  吉林省玉米高产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生理指标研究──第三报 公顷产量11250kg需要的环境条件与高产潜力分析
    吉林省玉米双高栽培技术课题组
    1994, 2(4):018-022.
    [摘要](1056) [HTML](0) [PDF 0.00 Byte](1664)
    摘要:
    通过对吉林省玉米高产区1978~1993年16年的小区试验及高产示范田的产量结果分析,明确了公顷产量达到11250kg所需的环境条件是;上等肥力平地5~9月积温2900~2950℃·日、降水370~400mm,岗平地2900~2950℃·日、400~450mm,平洼地3000℃·日、370~400mm;中上肥力岗平地2950~3000℃·B、450~500mm;1060~1232小时日照能满足高产需要。在吉林省具备上述自然条件的玉米面积50万公顷左右,主要集中在长春、四平地区。其产量潜力可达到公顷13000kg。
    6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
    罗瑶年; 张建华
    1994, 2(4):023-025.
    [摘要](1347) [HTML](0) [PDF 0.00 Byte](1475)
    摘要:
    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因其受光条件不同表现在叶片衰老变化不同,密度增加群体内透光性减弱,促使叶片功能期缩短,衰老进程加快。密度达到65000株/公顷产量下降.电导率比其他生理指标更能够反应出随密度变化叶片衰老的变化规律。
    7  紧凑型夏玉米高产需水规律研究
    郑卓琳; 李伯航 张淑敏
    1994, 2(4):026-032.
    [摘要](1486) [HTML](0) [PDF 0.00 Byte](1862)
    摘要:
    本文通过对紧凑型玉米亩产700~800公斤耗水量研究,明确了该产量水平需水量为280~300立方米,其产量与耗水量呈二次函数关系。通过对耗水系数、水分生产率分析,明确了紧凑型玉米用水经济,对水分利用效益高。通过研究,明确了高产水平后期阶段耗水量大、耗水强度高,抽雄后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一半;籽粒形成期耗水强度与开花期近似,平均日耗水分别为3.81和3.95立方米/亩,灌浆期日耗水仍较高,达到2.5立方米/亩左右。故高产栽培必须重视后期灌水。
    8  改进玉米覆盖栽培技术高寒山区粮经效益显著
    余世学
    1994, 2(4):033-035.
    [摘要](624) [HTML](0) [PDF 0.00 Byte](941)
    摘要:
    凉山彝族自治州从1984年引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巩固玉米覆盖效益,1987年开始进行地膜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历经7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实践,逐步改单作全覆盖栽培为分带轮作套种马铃薯、豆类和光叶紫花苕,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粮增产、钱增收。1993年完成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6407公顷,每公顷产玉米6846公斤,每公顷增产2756公斤,新增总产45229吨;其中马铃薯套种4052公顷,套种豆类(芸豆、黄豆)7281公顷,套种光叶紫花苕4428公顷,增收马铃薯34220吨、豆类3713吨、光叶紫花苕青99630吨,新增总产值3477万元,新增纯效益1737.4万元。推动了高寒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发展。
    9  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光合作用、脂质过氧化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
    陈军 戴俊英
    1994, 2(4):036-040.
    [摘要](1080) [HTML](0) [PDF 0.00 Byte](1858)
    摘要:
    研究了不同耐旱性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下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脂质过氧化作用、膜系统伤害、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各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下降,SOD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膜透性增加,叶肉细胞的细胞器和质膜遭到严重破坏。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是造成细胞内膜系统紊乱和伤害的原因,而超微结构的破坏造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降低是导致作物减产的生理因素。
    10  玉米穗轴维管解剖结构及含水率对籽粒发育的影响
    王纪华; 王树安; 赵冬梅; 夏厚军
    1994, 2(4):041-043.
    [摘要](1644) [HTML](0) [PDF 0.00 Byte](1713)
    摘要:
    以典型的秃尖和不秃尖玉米品种为材料,探讨了穗轴维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含水率变化对籽粒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秃尖类型品种的单个维管束平均面积小,但维管束数目多;而不秃品种维管束数目少,但单位截面积大。维管束系统在两种类型品种穗轴顶部均分化发育到位。因此推测籽粒败育非穗轴维管系统解剖结构原因所引起。同时分析了授粉后28天内籽粒和穗轴的含水率动态变化,结果见到在同穗轴顶部和中部以及穗轴和籽粒间存在着两条平行的含水率梯度线。秃尖类型品种顶部籽粒和穗轴含水率在授粉后12天内一直居高不下,可能是导致其败育的生理原因之一。
    11  玉米根系活力TTC测定法的改良
    白宝璋;白崧 金锦子 黄丽萍
    1994, 2(4):044-047.
    [摘要](3839) [HTML](0) [PDF 0.00 Byte](10096)
    摘要:
    根系活力是研究玉米生长发育时常常需要测定的一项生理指标。本文比较了玉米根系活力TTC测定法的三种提取方法。结果表明,甲醇浸泡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
    12  玉米抽丝期与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相关分析
    闫淑琴; 李德新; 马宝新
    1994, 2(4):048-049.
    [摘要](1185) [HTML](0) [PDF 0.00 Byte](1727)
    摘要:
    通过对抽丝期与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抽丝期与穗行数、行粒数呈显著的直线相关,斜率分别为0.1228和0.5072;与百粒重、单株产量呈二次曲线相关,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并由回归方程确立本地玉米最适宜抽丝期为7月30日到8月3日。
    13  不同肥料分配方式下高产夏玉米氮、磷、钾吸收、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张智猛 郭景伦 李伯航; 戴良香
    1994, 2(4):050-055.
    [摘要](991) [HTML](0) [PDF 0.00 Byte](1955)
    摘要:
    本文设置不同肥料分配方式处理,研究了高产夏玉米氮、磷、钾吸收、积累和分配的变化情况,对肥料分配方式进行了探讨。在氮、磷、钾累进吸收量上,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t=0.05),前重高于前轻,主要表现在吐丝期以前;氮、磷、钾的阶段吸收量和吸收强度,前重高于前轻,但各阶段吸收养分的相对比例和变化动态基本不受肥料分配方式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夏玉米每公顷11250公斤产量以上水平,施肥宜采用前重方式。
    14  春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构成因素与追氮量关系研究
    张洪全; 齐沛君; 连成才; 王城; 郑天琪; 赵桂范
    1994, 2(4):056-058.
    [摘要](1184) [HTML](0) [PDF 0.00 Byte](1726)
    摘要:
    本文探讨了追氮量与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追氮量增加,平均灌浆速度、最大灌浆速度均增大,最大灌浆速度出现日期提前,百粒重增大,当追施尿素量小于231.75kg/ha时,追尿素量增加,每穗粒数增加,反之减少。
    15  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抗茎腐病鉴定及其间抗性遗传关系的研究
    苏俊; 张瑞英; 张坪; 钟占贵; 李春霞; 龚世琛; 宋锡章
    1994, 2(4):059-063.
    [摘要](1362) [HTML](0) [PDF 0.00 Byte](1758)
    摘要:
    1989~1993年利用当地主要致病菌──禾生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的新鲜菌剂,采用伤根法对436份自交系和53份杂交种进行了人工接菌试验及其杂交种与自交系间抗性遗传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亲缘的姊妹系对玉米茎腐病的抗性表现基本相同,利用含有一个高抗亲本的二环材料不一定能选出高抗新品系来,而应用含有两个抗病亲本的二环材料却易育成高抗系;玉米自交系对茎腐病的抗性与对其它病害的抗性无“拮抗”作用,杂交种F1代对茎腐病的抗病指数一般表现出优于其双亲平均抗病值;杂交种F1代对茎腐病的抗感病性多趋向于母本的抗感病性。
    16  玉米纹枯病发生和防治研究现状
    赵桂东; 刘荆
    1994, 2(4):064-065.
    [摘要](1055) [HTML](0) [PDF 0.00 Byte](1502)
    摘要:
    17  玉米包衣种子的贮藏技术研究
    尹燕枰; 高荣岐; 李圣福; 陈茂学
    1994, 2(4):066-071.
    [摘要](1203) [HTML](0) [PDF 0.00 Byte](1281)
    摘要:
    本试验以掖单13号玉米种子为材料,研究了贮藏条件、贮藏时间、包装材料和包衣后风干时间对玉米包衣种子发芽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包衣种子的耐藏性低于未包衣种子,自然风干的包衣种子较不风干或风干15分钟的耐藏性强。(2)编织袋包装优于塑料袋包装。(3)高温高湿(T=27~30℃RH=70%±)条件加速了种子劣变进程。(4)由于各因素间互作效应的存在,自然条件下编织袋包装短期(169天内)贮藏玉米包衣种子,以风干15分钟为宜;若贮期较长(169天以上),将包衣种子经自然风干后贮于塑料袋中利于保持种子活力。高温高湿条件下各因素间的互作效应表现与自然条件下的趋势一致,但安全贮藏期变短,最多不能超过52天。
    18  烘干玉米质量分析与控制
    卢利军; 赵中文; 刘晶; 林树仁; 居峰; 张少杰; 肖松
    1994, 2(4):072-075.
    [摘要](1434) [HTML](0) [PDF 0.00 Byte](1904)
    摘要:
    本文对烘干玉米的主要化学成份和几种重要的酶进行了测试,并与晾晒玉米进行了对照分析。分析了玉米在后期贮藏和使用中产生劣变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确保烘干玉米质量的有效措施。
    19  3yc─1型玉米根茬拔出测力仪、3yJ—1型玉米茎秆硬度计研究报告
    李景安 冯芬芬
    1994, 2(4):076-078.
    [摘要](1415) [HTML](0) [PDF 0.00 Byte](1832)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