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第3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玉米杂交种发展的主要历程、差距和对策
    吴景锋
    1995, 3(1):001-005.
    [摘要](1693) [HTML](0) [PDF 0.00 Byte](1667)
    摘要:
    我国从3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玉米杂交种,50年代末期双交种在生产中试用,70年代初期大力推广单交种。随着单交种面积的扩大,玉米单产显著提高,发展速度之快居世界先列.8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系遗传基础较为狭窄,育成的高配合力自交系少,组配出突破性的强化组合难,当杂交种的面积达到一定程度,再扩大受到限制时,玉米单产出现了徘徊,与美国玉米生产相比,以及同国家需求之间的差距都较大.育成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玉米杂交种,难在选系重在组配,关键是筛选、创造优异的玉米种质乃至核心种质,具有遗传基础广阔、配合力高、符合育种目标多样性、广泛性、优良基因可控性传递力强的基础材料。应采取鉴评筛选、优异性状聚合扩大新基因源的群体改良;温带、亚热带及热带玉米种质互导;野生近缘正属基因导入;诱变创造有益突变体和导入外缘基因等,组建新种质的新方法新途径。组织精悍的攻坚队伍,予以较强的经费支持力度,承认其发明成果,促使玉米优良种质和自交系公开发放,推动全国玉米杂交种的组配和应用的发展.
    2  玉米10个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吴子恺
    1995, 3(1):006-011.
    [摘要](1335) [HTML](0) [PDF 0.00 Byte](1403)
    摘要:
    利用世代均数分析法估计了由11个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组配的10个杂交组合,各6个群体(P1,P2,F1,B1,B2,F2)的与株高、生育期和籽粒产量有关的10个性状的基因效应值。结果表明,大部分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第一果穗着生节节间长、抽雄期、抽丝期、果穗重、轴重、单株籽粒重等8个性状的显性效应都达显著或极显著。大部分组合的株高、穗位高、第一果穗着生节节间长、抽雄期、抽丝期,第一和第二果穗抽丝间隔以及单株双穗率等性状的加性效应也都这显著成极显著。在株高、穗位高、抽雄期、抽丝期、果穗重、轴重和单株籽粒产量等性状中,出现显著上位性效应组合的频率也较高。通过利用由抽丝间隔、株高、穗位高以及抽丝期建立的选择指数进行选择,将利于同时改良产量、株高和生育期.
    3  玉米理想株型育种生理形态研究概况
    于洪飞; 戴俊英; 沈秀瑛; 张烈
    1995, 3(1):012-017.
    [摘要](1022) [HTML](0) [PDF 0.00 Byte](1790)
    摘要:
    通过对玉米株型的研究,阐述了玉米理想株型育种的三个发展阶段:几何形态株型育种、生理形态株型育种、优势利用与生理形态相结合的理想株型育种.分析了反映玉米株型的生理参数变化,指出玉米理想株型是以植株形态、杂交优势、生理、生态为综合指标的高光效性状组合类型,首先具有较强杂交优势和高光合能力的生理形态,为株型创造了良好的生理特性和遗传基础.其次具有合理光合产物的分配效率和生长发育优势,再次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以保持对环境优良的适应性,最终创造更高的经济产量.最后对理想株型育种理论及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4  甜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研究
    王玉兰; 王庆钰; 禹航 彭永林 汤丽清
    1995, 3(1):018-021.
    [摘要](1004) [HTML](0) [PDF 0.00 Byte](1181)
    摘要:
    应用Griffing方法(一)研究了六个甜玉米及到杂交后代的配合力表现.结果表明,穗行数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穗长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其余大部分数量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同时存在。含糖量的反交效应明显,在育种实践中应予以重视.对于这些性状而言,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容易产生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但也不排除从一般配合力都不高的双亲获得较高特殊配合力组合的可能性。根据配合力互补原理可望从这六个亲本间选配出高产高糖组合。
    5  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及其与株型和配合力关系的研究
    金明华; 矫树凯; 刘兴贰; 王树春
    1995, 3(1):022-027.
    [摘要](1345) [HTML](0) [PDF 0.00 Byte](1354)
    摘要:
    本研究通过99份玉米自交系的密度试验、不同耐密型自交系组配的六份杂交种的密度试验,对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及其与株型和配合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的耐密性是一个综合性状,涉及产量、结实性、株型、茎秤等几方面,株型是重要性状之一;自交系的耐密性和配合力,是有效地选育优良耐密型杂交种的基础.因此,严密准确的自交系耐密性鉴定以及耐密型优良杂交种选育,均应通过密度试验的实际测定比较来进行。
    6  玉米杂交种吉单180选育报告
    1995, 3(1):028-032.
    [摘要](896) [HTML](0) [PDF 0.00 Byte](860)
    摘要:
    吉单180由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1986年育成,组合为吉853×Mo17。该品种属中晚熟种,出苗至成熟128天(公主岭),需≥10℃活动积温约2670℃.1987~1993年在各类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适宜密度范围宽,在公顷4.5万株密度下,比对照中单2、吉单131等平均增产10%以上;在公顷6.0万株密度下,比黄417、掖单51等平均增产15%左右。吉单180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性强,籽粒品质好。适宜在吉林省、内蒙通辽、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及部分复播区种值,种植密度一般公顷5.0万株为宜,肥水充足地区公顷可达6.0万株,制种以Mo17为母本较好,制种产量可达公顷3000公斤以上,父母本行比1:4.
    7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高原玉米研究
    杨斌
    1995, 3(1):033-034.
    [摘要](813) [HTML](0) [PDF 0.00 Byte](822)
    摘要:
    8  杂种优势模式对玉米育种的影响
    王建革
    1995, 3(1):035-037.
    [摘要](1235) [HTML](0) [PDF 0.00 Byte](1256)
    摘要:
    本文论述了杂种优势模式对玉米育种工作的巨大影响,指出只有不受杂种优势模式的束缚,才能使育种工作产生大的突破。
    9  玉米新品种吉单204
    1995, 3(1):037-037.
    [摘要](821) [HTML](0) [PDF 0.00 Byte](40)
    摘要:
    10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昌单10号生育特点及栽培技术
    王有芳; 李东源; 孙献玉; 王同刚
    1995, 3(1):038-039.
    [摘要](818) [HTML](0) [PDF 0.00 Byte](754)
    摘要:
    11  生根粉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及应用技术的研究
    陈国平; 高质; 孙政才; 赵久然; 杨洪友; 尉德铭
    1995, 3(1):040-046.
    [摘要](1776) [HTML](0) [PDF 0.00 Byte](1028)
    摘要:
    四年的系统研究证明,用生根粉4号拌、浸种,能提早出苗2天,明显地促进根系发育和地上部的生长.结果平均每穗增加24.5~32.4粒,千粒重提高9.7~12.1克,每亩增产40公斤(9%)以上,投产比为1:100。生根粉在玉米上最好用于浸种或拌种,最适的浓度,拌种是35~40mg/kg,浸种是15~20mg/kg,最适浸种时间为8~12小时,生根粉可以与农药和包衣剂混用。
    12  玉米使用翠竹牌植物生长剂的增产效果及使用方法研究综述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生长剂实验小组
    1995, 3(1):047-052.
    [摘要](803) [HTML](0) [PDF 0.00 Byte](757)
    摘要:
    玉米使用翠竹牌植物生长剂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加快出叶速度,提前进入雌穗分化期;促进叶片生长,叶片内叶绿素增多,叶也加深,促使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提高,增产幅度6%~26%。玉米使用翠竹牌植物生长剂能提高叶片气孔阻力,减少蒸腾强度,降低叶水势,对于提高玉米的抗旱强度有一定作用.在生产中使用植物生长剂的浓度为8000倍液,在拨节后抽雄两次叶面喷施效果较好.如果播前用8000倍液浸种6小时处理种子,结合叶面喷施,增产效果更佳。
    13  玉米新品种吉单209
    1995, 3(1):052-052.
    [摘要](716) [HTML](0) [PDF 0.00 Byte](101)
    摘要:
    14  积极开发“三高”玉米,迅速形成规模效益
    庄铁成; 魏凤乐; 王佐会; 孙玲; 修维忠; 姜岩; 马玉波
    1995, 3(1):053-054.
    [摘要](856) [HTML](0) [PDF 0.00 Byte](757)
    摘要:
    15  浅析密度、氮肥对苏玉(糯)一号高产栽培的作用
    刘正; 王波 谢孝颐
    1995, 3(1):055-057.
    [摘要](878) [HTML](0) [PDF 0.00 Byte](899)
    摘要:
    运用二次通用回归旋转设计,分析了密度、氮肥对糯玉米杂交种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模拟优化的密度、氮肥实施方案。
    16  适宜寒地种植的笋玉米品种及生产技术
    滕桂荣; 矫江; 白良明; 任鹏; 梁继江
    1995, 3(1):058-059.
    [摘要](843) [HTML](0) [PDF 0.00 Byte](757)
    摘要:
    17  湖南旱地发展杂交玉米的主要技术措施
    舒友林; 范华周 唐国廉; 吴泽军 张清学
    1995, 3(1):060-062.
    [摘要](473) [HTML](0) [PDF 0.00 Byte](778)
    摘要:
    玉米生产是湖南省的主要旱粮作物之一.随着饲料工业和加工业的迅速兴起,仅饲料用粮每年就需要玉米8亿公斤以上,而本省目前生产能力仅2.5亿公斤左右,每年大量从外省调入,既增加了运输负担,又提高了成本。为了努力提高湖南的玉米生产水平,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栽培技术上总结出一套适宜的技术措施。
    18  玉米花粉超低温长期保存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表现
    张志娥; 石思信; 肖建平
    1995, 3(1):063-065.
    [摘要](1047) [HTML](0) [PDF 0.00 Byte](1038)
    摘要:
    玉米自交系黄早4和郑1142的花粉在超低温(-196℃)保存一年后,花粉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没有变化,保持原自交系花粉酶谱的特征.冷冻花粉产生的第一代种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同原自交系种子的酶谱一致也没有差异,保持了原自交系特征。
    19  玉米光合性能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王庆成; 王忠孝; 杜成贵; 郭庆法
    1995, 3(1):066-070.
    [摘要](928) [HTML](0) [PDF 0.00 Byte](1269)
    摘要:
    为搞清玉米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关系,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叶面积、日照时数、叶片光合速率、光合量、呼吸量和收获指数与单株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拔节期单株干重分别与当时的单株叶面积、累积日照时数、地上部呼吸量是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叶片光合速率相关性最差;收获指数与单株籽粒产量相关性最好,吐丝期穗下叶光合量对单株籽粒产量的贡献最大。苗期的栽培措施应有利于扩大叶面积,育种实践中应注重收获指数的选择。
    20  渗透胁迫对玉米幼苗不同叶片、叶位水分状况及SOD、POD活性的影响
    韩建民; 史吉平; 商振清
    1995, 3(1):071-074.
    [摘要](1176) [HTML](0) [PDF 0.00 Byte](1367)
    摘要:
    本文以泰合一号玉米幼苗为材料,在聚乙二醇(PEG—6000)Hongland溶液模拟的渗透胁迫条件下,研究了第二叶(正在生长的叶片)和第一叶(已停止生长叶片)、第二叶基部(生长叶片的生长部位)和第二叶央部(生长叶片的停止生长部位)含水量、SOD、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叶片含水量明显下降,但第二叶的含水量始终高于第一叶,第二叶基部含水量高于尖部。未胁迫条件下,各叶片间含水量无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渗透胁迫时间延长而增强.24小时活性达最大,以后下降。两种酶活性及增加幅度均以第二叶基部最大,尖部次之,第一叶最小。未胁迫条件下,第二叶基部SOD、POD活性最小,尖部次之,第一叶最大.随苗龄增加,两种酶活性均略有增强。
    21  亚洲玉米螟化性类型的初步研究
    鲁新; 李建平; 王蕴生
    1995, 3(1):075-078.
    [摘要](1176) [HTML](0) [PDF 0.00 Byte](1548)
    摘要:
    本文对自然发生的亚洲玉米螟的一代越冬型和二代越冬型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和临界光周期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26℃、16小时光照条件下,一代越冬幼虫的滞育后发育历期是:雌虫54.88±1.14天,雄虫53.59±1.42天.二代越冬幼虫的滞育后发育历期是:雌虫28.14±0.99天,雄虫28.47±1.24天。一代越冬型的冬蛹重为0.0757±0.0036克,二代越冬型的冬蛹重为0.0593±0.0021克。在26℃条件下,一代越冬型的临界光周期为14小时30分钟.二代越冬型的临界光周期为13小时40分钟。在26℃、15.50小时光照条件下,一代越冬型的发育历期是:幼虫17.7284±0.2664天,蛹8.3276±0.9930天,二代越冬型的发育历期是:幼虫15.9500±0.2235天,蛹重7.7129±0.1102天.经分析认为,公主岭地区自然发生的亚洲玉米螟存在一化性类型和二化性类型,这两种化性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以区分开.对此项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决亚洲玉米螟大发生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的疑难问题。
    22  玉米施肥技术探讨
    王培顺
    1995, 3(1):079-080.
    [摘要](664) [HTML](0) [PDF 0.00 Byte](765)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