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获奖情况
出版道德规范
编委会
审查规范
编辑政策
征稿简则
费用及广告
编辑团队
联系我们
English
1995年第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导出
显示方式:
简洁模式
摘要模式
1
热带和亚热带高原种质的研究与利用
郭海鳌; 王玉杰; 刘家云
1995, 3(2):001-003.
[摘要]
(
94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030
)
摘要:
本文阐述了种植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高原玉米种质的特点及利用价值,并对如何利用这类资源来改良温带玉米的抗病性,拓宽遗传基础进行了经验性讨论。
导出
收藏
2
山东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系谱分析
史新海; 宋再华; 刘恩训
,
柳玉学
1995, 3(2):004-006.
[摘要]
(
772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313
)
摘要:
山东省八、九十年代推广的主要玉米杂交种的系谱是以黄早4,Mo17,8112,330和E28等骨干自交系及其衍生系为主,与其它自交系杂交,形成了较大的品种系谱群。这些玉米杂交种对山东省的玉米生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系谱分析还表明美国种质对山东省的玉米育种效果影响较大。今后要改进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选育推广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进一步加大密度,使玉米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导出
收藏
3
玉米体细胞愈伤组织植株后代的产量配合力分析
周柱华; 王秀梅; 胡世昌; 邢燕菊; 张凤云
1995, 3(2):007-009.
[摘要]
(
68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989
)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8112植株为试验基础材料,取其套袋自交授粉后的幼胚离体进行组织培养,将所得到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后代不同株系问的产量配合力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基础材料的再生植株后代不同株系间的产量配合力有明显的差异,其中能出现配合力较高的株系、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选育高配合力的自交系是玉米育种的一条新途径。
导出
收藏
4
玉米数量性状相关遗传力的研究
阮培均
1995, 3(2):010-013.
[摘要]
(
576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013
)
摘要:
本文对玉米28个双列杂交组合的8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穗粗在早代间接选择单株产量可达到对单株产量进行直接选择的效率,在选择强度相同时,而通过其它性状间接选择的效率均比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选择效率低。通径分析表明,通过稳行数、千粒重和株高在早代选择单株产量也可获得理想的效果.
导出
收藏
5
12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敖君
1995, 3(2):014-017.
[摘要]
(
698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847
)
摘要:
按(P
1
×P
2
)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12个中晚熟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重、单株产量、出籽粒、百粒重11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配合力的总效应,通过对配合力的分析筛选出5个优良自交系、10个优良组合,并对11个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了估算。表明每穗行数、穗粗的遗传力较高,在选育自交系时可在早代选择,而单株产量、每行粒数和单穗重的遗传力低,宜在高世代进行选择。
导出
收藏
6
玉米抗旱性的遗传和抗旱品种的性状选择
霍仕平; 晏庆九; 宋光英; 许明陆
1995, 3(2):018-020.
[摘要]
(
71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114
)
摘要:
玉米抗旱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加性效应是该性状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在干旱条件下,通过对与玉米抗旱性有关的形态、开花性状和产量构成性状的直接或间接选择,并进行综合评判,便可选育出既高产又抗旱的玉米品种。
导出
收藏
7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应用于玉米杂交种综合评判的初探
高素玲; 王文贤; 娄麦兰; 姜书贤
1995, 3(2):021-024.
[摘要]
(
730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973
)
摘要: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中的各参试杂交种进行了多性状的综合评判。分析结果表明:在注重产量,兼顾生育期、抗病性等情况下,所进行的综合评判结果与杂交种实际表现相吻合。
导出
收藏
8
丹玉21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与高产制种技术
宋协良
1995, 3(2):025-026.
[摘要]
(
50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756
)
摘要:
导出
收藏
9
抗旱高产玉米新品种──烟单17号
孙树礼
1995, 3(2):027-028.
[摘要]
(
40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618
)
摘要:
导出
收藏
10
不同基因型甜玉米采摘期的研究
徐明时; 顾宏辉; 褚田芬; 朱金庆
1995, 3(2):029-031.
[摘要]
(
726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717
)
摘要:
对不同基因型甜玉米乳熟期籽粒可溶性精含量、含水量以及与有效积温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表明:超甜玉米(shzshz)的适宜采摘期有效积温为310~400℃,普甜玉米(su1su1)为260~320℃;普甜玉米适宜采摘期比超甜玉米早,但适宜采摘期限要比超甜玉米短.这是由于超甜玉米存在一个含水量平稳期,并恰好在适宜采摘期内,而普甜玉米不存在。本文认为,采用有效积温法判断甜玉米的适宜采摘期是准确可靠的,也是简便易行的。
导出
收藏
11
旱地分带套作的小麦带距与玉米密度对地膜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荣达; 左文涵; 黄勇
1995, 3(2):032-036.
[摘要]
(
68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740
)
摘要:
本文采用二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麦带距、玉米密度对地膜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二因素与玉米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模拟优化提出了适合黔西北山区应用的地膜玉米高产的小麦带距和玉米密度方案。
导出
收藏
12
玉米空秆的成因及防止对策
曹修才; 侯廷荣
1995, 3(2):037-038.
[摘要]
(
857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728
)
摘要:
本文通过1992~1994三年的调查研究,从栽培学角度阐述了玉米群体空秆率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
导出
收藏
13
紧凑型玉米掖单12号高产栽培及性状指标试验研究
胡小平
1995, 3(2):039-041.
[摘要]
(
60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888
)
摘要: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优选出了掖单12号每公顷产量7500kg以上的栽培措施:每公顷施N2O3.7kg,施P
2
O
5
91.7kg,留苗80418株。相应的有关性状指标:叶面积系数7叶展期0.71、11叶展期2.14、抽雄期4.60、吐丝期4.21、灌浆期3.72、成熟期2.54,每公顷收获穗数79506个,穗粒数577粒,秃顶率6.7%,千粒重246.6g。
导出
收藏
14
豫西山区玉米地膜覆盖吨粮栽培技术的研究
杨恒山; 周书有; 卢瑞华; 王雪侠
,
李文志; 任文曾; 马起超
1995, 3(2):042-044.
[摘要]
(
67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980
)
摘要:
为了探索豫西高寒山区玉米地膜覆盖亩产吨粮高产栽培技术,1998年以来,我们在海拨1430米的太平镇乡桦树盘村进行试验研究,采用高产耐密抗倒的竖叶型品种郑三3号和郑单八号,1992年11亩平均亩产达1188公斤,其中2亩单产达1384.4公斤。初步模索出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和技术指标,为高寒山区玉米地膜覆盖实现吨粮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导出
收藏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冷凉山区春玉米上应用效果研究
赵共鹏; 马中义; 方继友; 姜建权
,
贾海森; 王宏俊
1995, 3(2):045-046.
[摘要]
(
866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755
)
摘要:
导出
收藏
16
高产玉米营养诊断指标探讨
李金洪; 崔彦宏; 李伯航
1995, 3(2):047-050.
[摘要]
(
105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017
)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诊断玉米植株营养状况的几种指标,评价了各种指标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其中重点为叶片养分临界含量和综合诊断施肥法(DRIS);提出了黄淮海地区玉米亩产750公斤以上时植株N、P、K、Ca、Mg、S、Zn、Mn、Cu、Mo、B和Fe的养分临界含量,作为该地区高产玉米营养诊断指标;介绍了DRIS的特点、应用效果及DRIS指数计算公式。
导出
收藏
17
不同株型玉米叶片形态结构的研究
陶世蓉; 初庆刚; 东先旺; 刘绍棣
1995, 3(2):051-053.
[摘要]
(
1626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228
)
摘要:
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叶片形态结构有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紧凑型玉米叶表皮气孔数目多于平展型。上表皮多17.0%,下表皮多11.5%。紧凑型玉米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差别比平展型小。紧凑型玉米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44%,而平展型多50%。两种株型玉米叶片维管束鞘中的叶绿体均位于细胞外方,呈半圆形排列。紧凑型玉米比平展型玉米叶片维管束鞘中叶绿体含量较多。两种株型玉米叶片中脉有一定差异,紧凑型玉米叶片中脉较宽且向叶正面凹陷较深。
导出
收藏
18
干旱对玉米幼苗PE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董永华; 史吉平; 韩建民
1995, 3(2):054-057.
[摘要]
(
117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132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土壤干旱过程中及复水后玉米幼苗PEP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量由21.0%降至6.1%时,PEP羧化酶活性由0.352μmolCO
2
/mg·pro.min降至0.063μmolCO
2
/mg·pro·min,复水后其活性恢复很慢,即使叶水势恢复到干旱前水平(-0.3MPa),此酶活性才恢复到0.17μmolCO
2
/mg·pro·min,仅为干旱前的47.4%。光合速率先升后降,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水势的变化与PEP羧化酶相
导出
收藏
19
紧凑型玉米高产生理基础及高产栽培
陈举林
1995, 3(2):058-060.
[摘要]
(
852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476
)
摘要:
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相比,具有稳上部叶夹角小、株型紧凑、耐密植、叶向值大、叶面积系数大、光合势高、净光合产物多、群体库容量大、经济系数高的特点,这是紧凑型玉米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改进制种技术,争取制种高产稳产)是紧凑型玉米推广应用重要的种质基础。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必须充分发挥其耐密性特点,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扩大群体库容量,加强田间管理,延长功能叶的有效期,增强源的供应能力。
导出
收藏
20
玉米株高整齐度及其测定方法的比较
黄瑞冬; 李广权
1995, 3(2):061-063.
[摘要]
(
155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844
)
摘要:
同一群体内玉米单株产量与株高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提高田间植株的整齐度是高产栽培的一项措施。自然株高、生理株高和叶枕株高在作物生长分析中具有相似的效果,可以互相代替。然而自然株高易受风等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测定的准确性较差;生理株高测定结果较为精确,但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测定有较大的困难;叶枕株高准确而容易测定,是高秆作物株高的理想测定参数。
导出
收藏
21
高产玉米施硫增产效应与机制研究
刘培利; 林琪; 姜国勇; 隋方功
,
孙作启
1995, 3(2):064-067.
[摘要]
(
120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162
)
摘要:
对11250kg/ha产量水平的高产玉米施硫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可达14.6%。施硫肥玉米根层数和根条数增加,根系活力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硫肥还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并使籽粒灌浆速度加快。
导出
收藏
22
玉米锌素营养基因型差异及遗传特性初探
任军; 袁震霖; 张淑芬
,
杨生财
1995, 3(2):068-070.
[摘要]
(
100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167
)
摘要:
本文以19个单交种和15个自交系为材料,对玉米不同基因型品种的抗缺锌性能及其分级指标、与其亲本自交系的遗传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在供试的单交种之间锌素营养特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同时发现:玉米单交种对缺锌的敏感性与其亲本自交系有密切的遗传关系,可以通过选用不同敏感性的自交系有目的地选育对某些营养具有一定敏感性的品种,为通过育种手段解决营养问题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律。
导出
收藏
23
沿江高沙土地区磷、钾肥配比施用对玉米群体质量的影响
栾春荣; 鞠章纲; 王建如
,
卢家栋
1995, 3(2):071-073.
[摘要]
(
1060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821
)
摘要:
本文以紧凑型玉米品种掖单13号为材料,通过在一定量施氮水平下,磷、钾肥的不同用量及其比例的研究,明确磷、钾肥的配比施用对玉米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从而为玉米高产栽培中科学施肥,获得最佳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导出
收藏
24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致病性及侵染规律的研究
晋齐鸣; 潘顺法; 姜晶春; 卢宗志
1995, 3(2):074-078.
[摘要]
(
839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846
)
摘要:
利用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禾生腐霉菌(
Pythium graminicola
)和链状腐霉菌(
Pythium catenulatum
)3种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通过两年的试验进行了对玉米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致病性和侵染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自然条件下,3种病原菌对玉米植株均有致病性.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禾生腐霉菌和链状腐霉菌。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在植株散粉盛期以前的侵染规律符合苗期致病性试验的结果。二者侵染致病作用的
导出
收藏
25
夏玉米大斑病发生规律及影响病害消长因素的研究
赵桂东; 刘荆
,
陆化森
,
王维新
1995, 3(2):079-080.
[摘要]
(
86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718
)
摘要:
玉米大班病70年代在我省曾严重发生,80年代发生较轻,一般不需防治,近年来又有所回升,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993年大暴发、大流行,江苏省仅夏玉米损失就达7亿公斤左右,减产严重,农民反映强烈,本研究旨在探明夏玉米大斑病田间发生规律及影响病害消长的因素,为病害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导出
收藏
当期目录
年第
卷第
期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