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第3卷第zk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松辽平原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评估
    庞志超; 岳德荣; 任金平; 张秀文; 刘煜才; 胡吉成
    1995, 3(zk):001-003.
    [摘要](488) [HTML](0) [PDF 0.00 Byte](733)
    摘要:
    通过三次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专题研究攻关,形成了以多抗杂交种为基础、综合配套被术为主和以灾变动态为依据的三种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从目前农村生产水平、科技进步、技术可行性和防治效果看,这三种技术体系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繁简之别。因此以多抗杂交种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最简便易行而有效。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病虫种类的变化,必须不断培育和推广多抗性杂交种,多抗性杂交种是今后技术攻关重点任务之一。
    2  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中丝黑穗病灾变及对策
    张秀文; 吴新兰; 庞志超; 任金平; 刘煜才
    1995, 3(zk):004-006.
    [摘要](305) [HTML](0) [PDF 0.00 Byte](690)
    摘要:
    “八五”期间,有些推广杂交种丝黑穗病发病率仍超过10%,为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鉴定了92份杂交组合,筛选出21份高抗杂交种,占鉴定材料的22.83%;鉴定自交系778份,选出高抗的198份,占鉴定总数25.44%,它们是良好的抗源及亲本。对推广的较感病杂交种,采用种衣剂拌种,农村大面积推广防治效果:吉农1号为85.10%,吉农4号为77.09%~81.49%,吉农7号为92.81%,为“九五”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供了配套措施。
    3  吉林省玉米苗病发生为害及病原真菌种类调查
    任金平; 吴新兰; 庞志超; 张秀文; 刘煜才
    1995, 3(zk):007-009.
    [摘要](694) [HTML](0) [PDF 0.00 Byte](850)
    摘要:
    近年来玉米苗期病害为害加重,一般发病率为10%左右,感病杂交种发病率为20%~30%,少数重病地块发病率高达50%以上。造成断苗断条,甚至毁种。经多年分离鉴定,致病菌主要有: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炭黑蠕孢菌、立枯丝核菌及腐霉菌。其中以串珠镰刀菌占优势,其次为禾谷镰刀菌和炭黑蠕孢菌,立枯丝核菌及腐霉菌极少。有的病苗由两种病原真菌复合侵染发病。
    4  松辽平原春玉米区筛选兼抗和多抗的玉米新杂交组合和抗源自交系
    姜晶春; 潘顺法; 晋齐鸣
    1995, 3(zk):010-011.
    [摘要](411) [HTML](0) [PDF 0.00 Byte](815)
    摘要:
    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遭受三病一虫危害严重,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种植抗病丰产杂交种,为此“八五”国家攻关列题。我们承担筛选兼抗和多抗性新杂交组合和抗源自交系任务,采用院内田间人工接种(三病一虫)和院外不同生态区田间自然诱发条件下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多抗玉米材料217份,为育种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5  河北省玉米大斑病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研究
    刘爱国; 张成和
    1995, 3(zk):012-015.
    [摘要](421) [HTML](0) [PDF 0.00 Byte](854)
    摘要:
    1992~1993年从河北省6个地区采集玉米大斑病标样123分,分离出玉米大斑病菌株109份,经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1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65.1%,2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8.4%。2号生理小种在河北省已经普遍存在,其中唐山、承德、保定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36.4%、31.6%和30.4%.鉴定结果还可看出,从带Ht’单基因的玉米杂交种所采集的标样上2号小种出现频率较高为58.7%。2号生理小种的出现,已对带Ht’单基因玉米杂交种造成了严重威胁,应加强抗2号小种玉米自交系的鉴定筛选及杂交种选育工作。
    6  我国玉米小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刘克明; 王连生; 刘玉瑛; 苏海; 石洁
    1995, 3(zk):016-018.
    [摘要](439) [HTML](0) [PDF 0.00 Byte](15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对玉米雌性不有细胞质的分类以及细胞质质量与不育细胞质和抗病性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比较,并依据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的研究结果,讨论了生理小种的概念。
    7  “八五”期间玉米大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结果
    姜晶春; 潘顺法; 晋齐鸣
    1995, 3(zk):019-020.
    [摘要](318) [HTML](0) [PDF 0.00 Byte](601)
    摘要:
    从1991~1995年对松辽平原春玉米区六个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病菌生理小种种类、发生频率及分布进行研究,经4年院内温室玉米苗期接种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条件下,监测得出松辽平原春玉米区有玉米大斑病病菌2号小种,多数地区成为优势种,公主岭、四平地区为主要发生区,发生频率有地区间不同和年度间差异。
    8  玉米矮花叶病侵染导致玉米对大、小斑病抗性丧失的研究
    张成和; 刘爱国
    1995, 3(zk):021-024.
    [摘要](779) [HTML](0) [PDF 0.00 Byte](968)
    摘要:
    河北省为玉米大、小斑病混合发生区,近年来玉米矮花叶病发病逐年加重。通过对河北省玉米生产上的11份主栽玉米杂交种和11份骨干玉米自交系对大、小斑病和矮花叶病的单独接种和复合接合鉴定结果看出,被玉米矮花叶病侵染的玉米对大、小斑病的抗性严重丧失,病级一般加重2~3级,病指增高40%以上,由抗病品种变成了感病品种,所以选育种植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时,必须同时兼抗玉米矮花叶病。
    9  吉林省玉米镰刀菌穗腐病和茎腐病病原菌传染循环研究
    任金平; 吴新兰 孙秀华
    1995, 3(zk):025-028.
    [摘要](812) [HTML](0) [PDF 0.00 Byte](901)
    摘要: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 sheldon )及腐霉菌(Pythium spp)中,可引起穗粒腐的只有禾谷镰刀菌及串珠镰刀菌两种。串珠镰刀菌是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而禾谷镰刀菌是茎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其传染循环是由种子和土壤带菌诱发苗病,再导致茎腐病,又通过体外传染至穗部,发生穗粒腐。
    10  玉米穗粒腐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
    孔令晓; 罗畔池
    1995, 3(zk):029-031.
    [摘要](383) [HTML](0) [PDF 0.00 Byte](604)
    摘要:
    河北省玉米穗粒腐病一般发病率为5%~30%。串珠镰刀菌是优势病原菌。禾谷镰刀菌在河北省北部出现频率较高。同种病原菌的菌株之间致病力不同。杂交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
    11  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玉米茎腐病综合防治技术
    罗畔池; 孔令晓 霍志清
    1995, 3(zk):032-035.
    [摘要](625) [HTML](0) [PDF 0.00 Byte](733)
    摘要:
    1986~1994年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共鉴定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127份,其中高抗的有52份,占41.0%;抗病的有48份,占37.8%。参加2~5年试验的玉米材料有38份,其中对三种主要病原菌(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抗或高抗的有29份。抗病品种不仅比感病品种发病率低73.9%~84.3%,发病晚5~10天,而且测产结果指出比生产品种中单2号、掖单2号依次增产9.8%~30.1%和5.1%~30.3%。玉米适期晚播发病率低。玉米与水稻轮作防治效果明显。因此。认为玉米茎腐病的防治应采用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本技术已示范2.5万多公顷,防病增产效果明显。
    12  玉米茎腐病病菌毒素的研究(Ⅱ)
    陈捷; 唐朝荣; 宋佐衡 秦利
    1995, 3(zk):036-037.
    [摘要](304) [HTML](0) [PDF 0.00 Byte](666)
    摘要:
    本文报道了两种茎腐病病菌均可以产生毒素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病菌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产毒素量增加,但与病菌致病力无线性关系.禾谷镰刀菌培养液中可能含有抑制毒素活性的因子.禾谷镰刀菌产生的毒素亲水性较强.
    13  玉米茎腐(青枯)病发病条件研究
    高卫东; 戴法超; 王晓鸣; 林宏旭
    1995, 3(zk):038-039.
    [摘要](400) [HTML](0) [PDF 0.00 Byte](795)
    摘要:
    玉米茎腐(青枯)病的发生与玉米品种的抗性、生育期、土质、降水和微生态演替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本文中作者对实验数据和调查资料进行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分析,对玉米青枯和茎腐症状的关系,PythiunFusarium Spp.在病害发生发展中的关系以及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均进行了讨论。同时指出,众多研究者在病株的不同采样和不同分离部位所分离出不同病原菌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14  辽宁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组成及优势种研究
    宋佐衡; 陈捷; 刘伟成; 王崇仁 陶福琛 许宝民; 张立志
    1995, 3(zk):040-042.
    [摘要](463) [HTML](0) [PDF 0.00 Byte](756)
    摘要:
    1991~1994年从辽宁省玉米茎腐病主要发生区采集病株标样493株,自茎基1~2节和根部取病组织做常规分离,经单孢或单菌丝纯化后,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Fusarium draminearumPythium sp.分离频率高,致病力强。F.moniliformeF.equiseti也具一定致病力,但分离频率较低。因此,认为F.graminearumPythium sp.是辽宁省玉米茎腐病的优势致病菌种类.
    15  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组成、分布和优势种研究
    晋齐鸣; 潘顺法; 姜晶春; 卢宗志
    1995, 3(zk):043-046.
    [摘要](478) [HTML](0) [PDF 0.00 Byte](785)
    摘要:
    1991~1995年在吉林省六个地区主要栽培品种上采集1016个病株标样.经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重分离验证,明确在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由(Fusarium sp.)和(Pythium sp.)组成.其中(Fusarium graminearum)是吉林省的优势种.其次为(Fusarium moniliforme)和(Pythium sp.)。病原菌的组成、分布存在区域间和年度间的差异。在吉林地区是以(Pythium sp.)为优势种。提出玉米茎腐病的研究工作应立足于本生态区内进行,以求达到控制和减少该病害发生危害的目的.
    16  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与品种抗性
    吕国忠; 陈捷; 刘伟成; 周永力; 赵廷昌; 梁景颐; 白全铠
    1995, 3(zk):047-051.
    [摘要](294) [HTML](0) [PDF 0.00 Byte](600)
    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了目前国内外对玉米茎腐病(青桔病)致病菌的类群、地区优势菌种及所争论的问题焦点。提出了不同致病菌闻存在病菌演替和地区生态种群.并讨论了玉米品系的抗病遗传问题.玉米抗性属枝基因遗传,不受细胞质基因控制,为多基因数量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也存在上位性和昱性或部分显性效应.
    17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方法研究
    孙秀华 冯芬芬 姜晶春; 尹志; 胡吉成
    1995, 3(zk):052-054.
    [摘要](412) [HTML](0) [PDF 0.00 Byte](740)
    摘要:
    本文阐述了茎髓接种能体现品租抗病菌扩展能力,土壤根部接种能表明抗侵入的作用。大量抗病资源或杂交初世代抗病性筛选。可用土壤根部接种或重茬病圃鉴定。高世代材科或抗病遗传性研究,最好用单一菌种进行髓和根部接种。
    18  玉米种质对茎腐病的抗病性和抗病资源筛选研究
    冯芬芬 孙秀华 姜晶春; 胡吉成
    1995, 3(zk):055-058.
    [摘要](280) [HTML](0) [PDF 0.00 Byte](663)
    摘要:
    茎秆硬度和根系拉力强度与发病率有密切相关性,强者表现抗病。可用此性状作为抗病鉴定方法和指标。通过2480份(次)种质资源抗病性筛选.高抗的自交系占43.91%,杂窀种占26.89%,可以通过抗病育种途径防治茎腐病。
    19  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种类的分布
    姜晶春 孙秀华; 张春山; 孙亚杰 尹志; 胡吉成
    1995, 3(zk):059-061.
    [摘要](265) [HTML](0) [PDF 0.00 Byte](641)
    摘要:
    我省玉米茎腐扁三种病原菌的分布受降水量的影响有地域性,年度问也有差异,东南部腐霉菌略多,中部禾备镰77菌梢多。西部则串珠镰刀菌偏多干其它两种。一般是两种以上病原菌复合侵染。吉林省玉米堇腐病的症状主要是黄桔类型.
    20  玉米纹枯病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徐培桢; 何荣蓉 卿九龄; 陈昌兰; 王克钰; 黄成文
    1995, 3(zk):062-063.
    [摘要](582) [HTML](0) [PDF 0.00 Byte](812)
    摘要:
    采用不同病级小区产量对比试验和各级病株单株产量损失测定,以研究玉米纹枯病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害级别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r=0.9613*,关系式为y=-13.782+12.145x,不同病级(1~5级)的平均产量损失率顺次为3.18%、8.56%、17.55%、31.4%、52.6%,进而计算出在目前公顷单产4500kg的玉米田,采用摘除病叶加喷施井岗霉素防治时,其防治指标为心叶期病株率的22%。
    21  玉米全蚀病病菌侵染过程及其毒素的初步研究
    宋蒙娜; 李秀琴; 姚建民
    1995, 3(zk):064-067.
    [摘要](348) [HTML](0) [PDF 0.00 Byte](796)
    摘要:
    玉米全蚀病菌(G.g.m)浸染寄主初期,匍匐菌丝在玉米根表纵向生长,然后产生侵染菌丝穿透根表皮向深层扩展,并形成大量附着枝。寄主根细胞对病菌穿透的反应是形成封闭的木质管鞘包围侵染菌丝。管鞘内菌丝穿透管鞘末端,向更深层细胞扩展,并重复同样的过程。病菌能侵染中柱,使中柱变褐坏死,但未见菌丝。 首次从玉米全蚀菌中提取到毒素.产毒条件试验表明,在碎玉米粒上。25℃黑暗条件下培养40天达到产毒高峰.随时间延长。变化不大。产毒最佳pH7.2。 培养物经石油醚去杂。甲醇浸提、蒸发。再经活性碳拄吸附层析。获初提纯毒素.该毒素对玉米根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幼苗种子根、离体叶和活体叶有致萎作用,并扭伤玉米叶片和根细胞膜、鳗柱体、叶绿体等超徽结构,经活体提取的毒素对胚根也有抑制作用。 初步鉴定,初提纯毒素含蛋白质和糖类物质。蛋白质占主要地位,其组分经分析确定含18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酸性氧基破含量高于碱性氯基酸。
    22  玉米抗螟性室内鉴定新技术──虫粪圈法
    高云霞; 文丽萍; 王振营; 周大荣
    1995, 3(zk):068-069.
    [摘要](703) [HTML](0) [PDF 0.00 Byte](795)
    摘要:
    室内抗螟性离体鉴定,采用虫粪圈法测定根据粪圈系数大小确定玉米抗螟性的强弱,凡系数大,幼虫发育良好,虫体重,且田间心叶期鉴定验证,食叶级别亦高,抗螟性差.系数与幼虫体重、与田间食叶级别均是显著正相关。比室内离体鉴定幼虫秤体重法,简便易行.不需要电子天平,更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23  亚洲玉米螟雌雄蛾对不同光波的趋性
    杨桂华; 王蕴生
    1995, 3(zk):070-071.
    [摘要](450) [HTML](0) [PDF 0.00 Byte](737)
    摘要:
    亚洲玉米螟雌雄蛾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不同波长的光趋性不同.从整体上看,雄蛾的趋光性强于雌蛾。相对而言,雌蛾对紫外至蓝光区波长的光有强烈的趋性,对375、410、430和474nm 波长光的反应率分别为64.7%、57.1%、71.4%和73.3%,而对550nm 波长的光反应率仅为9.0%,雄蛾的趋光范围较广,延伸至绿光区,对313、340、375、430、454、474和550 nm 波长的光反应率分别为80.0%、68.4%、75.0%、70.6%、83.3%、60.0%和57.9%,对410 nm 波长光的反应率仅为38.5%。
    24  影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一代发生区发生量长期预测的关键因子──Ⅰ.发生程度与天敌及虫源基数的关系
    李建平; 谢为民; 鲁新; 王蕴生; 杨桂华
    1995, 3(zk):072-074.
    [摘要](381) [HTML](0) [PDF 0.00 Byte](834)
    摘要: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越冬种群的天敌和虫源基数密切相关,对越冬种群影响比较大的天敌有玉米螟厉寄蝇、玉米螟长距茧峰、细菌和白僵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白僵菌,在5月末至6月下旬发病,寄生率在不同年度间变化很大,变化范围在4.5%~90%以上,对虫源基数有重大影响。玉米螟大发生必须有足够的有效虫源,在吉林省一代为主的发生区,6月份的越冬虫量为有效虫源,在不考虑降雨的情况下,6月中旬的百秆活虫量与7月份性诱蛾量及秋季百株虫量均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3和0.869,构成大发生的有效上源数至少为每百秆有30头以上;7月份的累计单盆诱蛾量在300头以上。
    25  影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一代发生区发生量长期预测的关键因子Ⅱ.发生程度与降雨及种群质量的关系
    李建平; 鲁新; 谢为民; 王蕴生; 杨桂华
    1995, 3(zk):075-078.
    [摘要](285) [HTML](0) [PDF 0.00 Byte](988)
    摘要:
    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5~8月初的降雨和种群质量密切相关,降雨主要影响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羽化、成虫的活动及3令前幼虫的存活,5~6月份特别干旱不利于越冬种群的复苏、化蛹和羽化.对成虫的产卵量有影响;7月份的干旱或大暴雨严重影响成虫的活动、卵的孵化和3令前幼虫的存活。不同年度间一、二化种群在越冬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影响越冬种群的质量,在以一化种群为主时,玉米螟繁殖力强、发生晚,危害重。
    26  松毛虫赤眼蜂连代防治玉米螟技术研究
    杨长成; 丛斌 郑文华
    1995, 3(zk):079-081.
    [摘要](267) [HTML](0) [PDF 0.00 Byte](615)
    摘要:
    应用常规和人工诱导滞育的松毛虫赤眼蜂对一、二代玉米螟进行连代防治,一代放蜂两次,二代放蜂一次,每代每公顷用蜂150000头,可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危害.防治区,一代螟卵寄生率提高61.9%,田间玉米被害率减少69.2%;二代螟卵寄生率提高43%,秋末玉米螟百株虫量和蛀孔数分别减少86.2%和81.8%。每公顷挽回玉米350kg。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防治一代螟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放蜂对田间螟卵的有效覆盖,防治二代螟的关键是控制前期的田间卵量.
    27  我国二代玉米螟发生区利用赤眼蜂防治亚州玉米螟的总体治理策略初探
    丛斌; 杨长成; 邹庆道
    1995, 3(zk):082-083.
    [摘要](454) [HTML](0) [PDF 0.00 Byte](1165)
    摘要:
    本文报道1989~1993年间在东北二代玉米螟发生区的辽宁省,利用工厂化生产的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以及人工诱导滞育的赤眼蜂防治一、二代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的试验结果并据此提出在二代玉米螟发生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总体防治策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