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第4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黄早四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曾三省; 任蕤; 刘新芝
    1996, 4(1):001-006.
    [摘要](1152) [HTML](0) [PDF 0.00 Byte](1173)
    摘要:
    优良自交系黄早四是我国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中最重要的骨干材料之一,它具有配合力高、植株紧凑、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突出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近二十年来,由黄早四组配的杂交种,经省市以上审定推广的就有42个,黄早四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达6亿亩以上,每年种植面积在5千万亩以上,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它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株型紧凑或半紧凑,我国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黄早四还是我国重要的种质材料,一大批黄早四衍生系及其杂交种育成。本文还讨论了优良地方种质的重新筛选改良,杂种优势模式和建立自交系发放制度等问题。
    2  玉米核不育利用的历史、现状及其新途径──黄绿苗标记法
    周洪生
    1996, 4(1):007-008.
    [摘要](710) [HTML](0) [PDF 0.00 Byte](1654)
    摘要:
    本文简述了玉米雄性不育研究利用的历史、现状,并对核不育研究的诸多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核不育的方法──黄绿苗标记法,并构建了这一体系.我们找到一种3叶~4叶期表现黄绿色而后自动转为正常绿苗的基因,将其与不育基因导入同一优良玉米自交系中,二者紧密联锁。
    3  玉米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研究
    宋建成; 姜丽君; 王守义; 王桂荣
    1996, 4(1):009-012.
    [摘要](830) [HTML](0) [PDF 0.00 Byte](836)
    摘要:
    4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在同缘姊妹系决选中的应用
    石春焱; 张晋纯; 郭志明; 张建化; 张来厚
    1996, 4(1):013-014.
    [摘要](1101) [HTML](0) [PDF 0.00 Byte](902)
    摘要:
    从育种角度研究了同缘姊妹系的配合力效应值同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生育期、百粒重、粒行数、叶片数与各系配合力效应值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姊妹系决选的重要依据.
    5  玉米育种目标浅议
    王建革
    1996, 4(1):015-018.
    [摘要](631) [HTML](0) [PDF 0.00 Byte](1044)
    摘要:
    本文根据近年来有种实践和杂交种种植状况,对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浅见,认为自交系的自身产量和种植习惯是育种中不可忽视的育种目标.
    6  玉米自交系授粉后外源DNA的导入转化及性状变异的研究初报
    祁永红; 韩玉珠; 李春秋; 胡杰 雷勃君; 卢翠华; 钱华 刘长臣
    1996, 4(1):019-021.
    [摘要](1266) [HTML](0) [PDF 0.00 Byte](1212)
    摘要:
    本实验对外源DNA导入技术中花粉管通道技术在玉米自交系中的导入、转化及性状变异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取大豆DNA,在玉米自交系自交授粉后22小时、24小时、26小时导入,变异率在1.9×10-3~6.05×10-2,变异顺序为24小时>22小时>26小时,从变异性状上看,24小时的变异性状多表现为供体的早熟性状,且变异范围广。
    7  502玉米自交系超亲性状及配合力的研究
    东先旺; 刘绍棣 王均邦 刘春风
    1996, 4(1):022-025.
    [摘要](962) [HTML](0) [PDF 0.00 Byte](1012)
    摘要:
    本研究对优良玉米自交系502的超亲现象及配合力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502玉米自交系比其双亲340和黄早4穗位低,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高,经济产量形成阶段干物质积累强度大,产量性状优,抗病力强。与生育期相近的代表性黄改系比较,其高配合力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抗病等方面。
    8  玉米早熟性的相关和遗传研究
    博同良
    1996, 4(1):026-028.
    [摘要](1037) [HTML](0) [PDF 0.00 Byte](965)
    摘要:
    以包含11个早熟自交系的共24个自交系及由它们配成的含有正、反交组合的116个单交组合(1991年)和122个单交组合(1992年)为材料,研究了玉米早熟性及产量与有关性状的相关性、早熟性的遗传特点。结果为单交组合生育期与其小区产量呈正相关,但也有个别组合表现既早熟又较高产的;单交组合生育期与其株高、单株叶数均呈正相关;单交组合单株籽粒产量与株高、行粒数、百粒重呈正相关,与穗行数基本无相关;杂交组合生育期多数介于双亲生育期之间,并稍偏晚熟亲本,早熟的显性度为0.22(1991年)和0.37(1992年),杂交组合F1生育期与双亲生育期平均数(X)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10.9+1.17X,早熟性的正、反交组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9  玉米姊妹系改良单交制种技术的应用
    邵思金
    1996, 4(1):029-032.
    [摘要](501) [HTML](0) [PDF 0.00 Byte](678)
    摘要:
    10  丹玉13的改良与应用
    陈刚
    1996, 4(1):033-034.
    [摘要](950) [HTML](0) [PDF 0.00 Byte](636)
    摘要: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北方春玉米区由于受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2号的危害,丹玉13由原来的抗病变为感病,产量和种植面积受到很大影响。通过对丹玉13玉米杂交种亲本的抗性改良及杂交种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出:改良丹玉13比原来大斑病抗性提高一级左右,产量提高5%~10%左右。制种技术基本和原丹玉13相同.
    11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李春霞; 苏俊; 钟占贵; 龚士琛; 宋锡章; 张瑞英; 张坪
    1996, 4(1):035-038.
    [摘要](962) [HTML](0) [PDF 0.00 Byte](1214)
    摘要: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10个玉米杂交种的6个相关因素与子粒产量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其相关因素的关联次大小顺序为:生育期γ1>抽丝或γ2>穗长γ3>穗粗γ4>百粒重γ6>粒行数γ5,明确了各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和主次关系。玉米子粒产量主要取决于与其关联度较高的生育期、抽丝期、穗长等主要因素。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EM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作用研究初报
    王鹏文; 黄瑞冬; 戴俊英; 华秀英; 马鸿图; 顾宜睛
    1996, 4(1):039-042.
    [摘要](779) [HTML](0) [PDF 0.00 Byte](919)
    摘要:
    春玉米开花期喷施液体EM,夏玉米苗期追施固体EM,改善了玉米植株的生理特性,提高了玉米子粒产量。EM处理使春玉米叶绿素含量平均增加了26.2%,夏玉米叶绿素含量平均增加了33.3%;使春玉米的比叶重平均增加了4.9%;使夏玉米的叶片气孔阻力平均下降了57.5%,蒸腾速率提高169.2%,明显增强了玉米植株的代谢机能。结果施用EM使春玉米增产幅度达2.7%~20.1%,夏玉米达30%。
    13  土壤干旱下玉米叶片游离脯氨酸的累积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关义新 戴俊英 陈军 徐世昌
    1996, 4(1):043-045.
    [摘要](1134) [HTML](0) [PDF 0.00 Byte](1171)
    摘要:
    玉米植株叶片在土壤干旱下可迅速大量累积游离脯氮酸,游离脯氨酸的累积量与叶片的水分状况密切相关,随着叶片水势的降低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减少,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的累积量逐渐增多。干旱下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的累积与品种的抗旱性没有必然的联系.游离脯氨酸的累积可能作为植株适应干旱,增强抗旱性的方式之一,对植株的生存适应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不能最终决定品种的抗旱性,不宜直接将之作为鉴定品种抗旱性的指标。
    14  夏玉米去叶对果穗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胡寅华
    1996, 4(1):046-049.
    [摘要](1024) [HTML](0) [PDF 0.00 Byte](975)
    摘要:
    玉米吐丝后去叶,除对穗长无不良影响外,其他穗部性状均受影响。秃央加长、败育粒增多、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去叶时间越早影响越大,5天>15天>25天。25天去叶,对穗部性状几呼无不良影响。从对产量的影响看,去棒3叶减产大于去果穗叶和顶3叶,去叶时问越早去叶量越大,减产越重,去各部位叶趋势相似。故保持吐丝后25天之内穗位以上叶片有较高的功能对获取玉米高产极为重要。
    15  山东省早熟夏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分析
    史新海; 乔业胜; 王玉杰; 刘恩训
    1996, 4(1):050-053.
    [摘要](844) [HTML](0) [PDF 0.00 Byte](1060)
    摘要:
    分析了山东省1981~1994年14年早熟组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共51个杂交种的产量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产量在每公顷6000公斤以下时,起主主作用的是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其次是穗行数和双穗;当产量在每公顷6000公斤以上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千粒重、穗行数,其次是穗粒数和双穗.由此认为,在选育早熟高产(6000 kg/hm2以上)玉米杂交种时,需协调好千粒重、穗行数和穗拉教的关系,使千粒重保持在270g的前提下,应着重对穗行数和穗粒数的选择。
    16  “八五”期间玉米新品种获奖成果
    韩萍
    1996, 4(1):053-053.
    [摘要](619) [HTML](0) [PDF 0.00 Byte](32)
    摘要:
    “八五”期间玉米新品种获奖成果“八五”期间国内27个科研单位承担了“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选育”研究课题,广大科技人员努力攻关,协同作战,取得了丰硕成果。
    17  壮丰灵对玉米叶片结构及功能调控初步研究
    周凤兰; 张吉川; 陈泽光; 张宝权; 金石芬; 田淑芳; 刘金明; 赵光翠; 陈东明
    1996, 4(1):054-058.
    [摘要](802) [HTML](0) [PDF 0.00 Byte](760)
    摘要:
    从叶面积指数、群体叶面积变化、光合势、叶片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叶片自身结构与光合速率、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等几个方面,研究了玉米壮丰灵对玉米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从而说明了玉米壮丰又可以适度控制玉米中期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塑造理想的丰产株型,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光合势,提高光合速率。因而可以增肥增密并能大幅度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18  营养液育苗移栽玉米的品种选择及移栽期确定
    霍兆发; 何平; 胡湘韩
    1996, 4(1):059-062.
    [摘要](966) [HTML](0) [PDF 0.00 Byte](756)
    摘要:
    营养液育苗移栽是一项新的玉米栽培技术.选用的玉米品种是由玉米营养液育苗移栽所能争得的积温和当地的热量条件决定的,经试验研究求得玉米营养液育苗移栽能争得≥10℃的积温200~300℃,选择的品种所需的积温为当地80%保证率≥10℃的积温加上200~300℃.育苗期是培育适宜移栽的大苗壮苗的保证,育苗期由玉米幼苗生长发育速度及当地移栽期早晚决定的,从玉米籽摆盘到幼苗达4~5叶需20~25天,由当地气候适宜移栽期向前倒推20~25天即为育苗期,此时开始育苗幼苗长到4~5叶时当地即可达到气候适宜移栽期.气候适宜移栽期是移栽成活率高,不受霜冻危害的保证;气候适宜移栽期是由幼苗的抗寒能力及当地回暖早晚决定的.经试验和调查研究,玉米幼苗的冻死温度为-3℃。当空气最低温度(距地面1.5米处的气温)为0℃时,玉米幼苗的环境温度、即地面温度为-2.8~-2.9℃,所以,空气最低温在≤0℃绝对通过的日期即为气候适宜移栽期.
    19  北方春玉米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张颖
    1996, 4(1):063-065.
    [摘要](1415) [HTML](0) [PDF 0.00 Byte](752)
    摘要:
    北方春玉米在抽雄期以后大量吸收氮、磷、钾素,分别占全生育期的55.24%,64.51%,48.52%;干物质积累灌浆至成熟期占积累总量的53.20%,茎、叶、穗中先、磷、钾养分的积累高峰在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
    20  化控调节剂浸种对春玉米增抗效应的研究
    刘党校; 董彦卿
    1996, 4(1):066-070.
    [摘要](1162) [HTML](0) [PDF 0.00 Byte](893)
    摘要:
    四种化控调节剂浸种,以生长活化剂MS增抗效应最好.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根系生长,调控株型,增加光合面积和产物。有利于旱地春玉米抗逆增产.
    21  玉米四种不同种植方式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张军钱; 林秀峰; 景东田
    1996, 4(1):071-073.
    [摘要](897) [HTML](0) [PDF 0.00 Byte](790)
    摘要:
    本文根据2年试验结果,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原理,对玉米地膜覆盖、地膜撮种、营养钵育苗移栽、露地栽培4种不同种植方式优劣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各种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22  夏玉米大、小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赵桂东; 刘荆; 朱海波 陆代森 王维新
    1996, 4(1):074-075.
    [摘要](1187) [HTML](0) [PDF 0.00 Byte](848)
    摘要:
    夏玉米大、小斑病盛发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发生程度与气喉、品种、种植密度、播期、茬口、土质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病级夏玉米的产量损失变幅范围为4.97%~38.43%。卫福200FF100 ml/亩和10%施宝灵胶悬剂25 ml/亩田间喷雾,30天后对大、小斑病的复合防效分别为72.33%和65.00%。
    23  夏玉米田作物蒸腾与棵间土壤蒸发模拟计算方法研究
    孙景生; 陈玉民 康绍忠; 熊运章
    1996, 4(1):076-080.
    [摘要](977) [HTML](0) [PDF 0.00 Byte](1128)
    摘要:
    本文依据能量平衡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提出了作物蒸腾与棵间土壤蒸发的估算模式,并对参数的估算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利用试验区实测资料,通过田间水热耦合运移的数值模拟,对夏玉米田作物蒸腾棵间土壤蒸发模型及其模拟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和模拟计算方法是有效而实用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