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第4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多抗性玉米自交系E28的选育与利用
    吴纪昌; 陈刚; 张铁一; 刘春增; 马丽君; 王孝杰
    1996, 4(2):001-004.
    [摘要](956) [HTML](0) [PDF 0.00 Byte](942)
    摘要:
    E28是以A619Ht1为母本,旅9宽为父本,1977年组配,经与旅9宽回交三次,然后自交选育而成.试验、示范结果表明:E28抗大斑Ht1基因,抗病、抗虫、抗倒、配合力高,生育期适中.以E28为父本与Mo17Ht1、500U等为母本,配制成的丹玉13号、沈单7号杂交种,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应用推广,成为近年来国内同类研究水平中,应用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优良自交系.
    2  十个玉米自选系与省外系的配合力分析及利用*
    张彪 于香云; 朱小阳
    1996, 4(2):005-010.
    [摘要](732) [HTML](0) [PDF 0.00 Byte](1061)
    摘要:
    以10个省内和省外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研究了主要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所测性状一般配合力在被测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多数性状一般配合力符合育种要求的自交系有新18—7711和288,可在育种中直接利用,部分性状一般配合力有利的自交系有75-14高、5003和中黄65,可用来改良其它自交系或用作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材料,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与产量表现不一致,对于本试验中小区产量较高的组合有待进一步对其产量潜力和适应性进行多点鉴定,以便筛选出强优势组合供生产利用.
    3  几个常用玉米自交系优势群划分的初步研究
    宋锡章; 苏俊; 钟占贵; 李春霞; 张瑞英; 龚世琛; 张坪
    1996, 4(2):011-014.
    [摘要](746) [HTML](0) [PDF 0.00 Byte](873)
    摘要:
    对10个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完全双列杂交,以杂种优势距离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自交系可划分为5类,即818、330为一类群;Mo17、龙抗11、龙抗92为一类群;系14、龙抗31B、龙抗56A为一类群;8112和黄早四各成一类。各类群间有着不同的遗传背景,类群间平均优势值较高,类群内优势值较低.
    4  玉米热带资源的改良
    刘显华 牛桂琴
    1996, 4(2):015-017.
    [摘要](783) [HTML](0) [PDF 0.00 Byte](831)
    摘要:
    美国在玉米热带资源改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得到了产量超过B73Ht×Mo17Ht的一些双交组合、单交组合和一些配合力高的优良自交系,同时测定了许多群体的配合力。这些优良的组合、群体和自交系是: ①双交组合有(105.5×8101)×B73Ht/Mo17Ht,(105.5×304.54)×B73Ht/Mo17Ht,(105.5×155)×B73Ht/Mo17Ht,(105.5×155.504)×B73Ht/Mo17,(105.5×304.504)×B73Ht/Mo17Ht等13个。 ②单交组合有Tecpeno×B73Ht类型的16个组合。 ③群体有Bov582,Bov585,Gua110,San349,Gua597。 ④自交系有1408—3,1401—1.1411—1,1411—7,1424—3,1424—4,1425—3,1496—1,1497-1。
    5  玉米吉单304
    1996, 4(2):017-017.
    [摘要](556)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6  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及应用
    李九云; 李军虎
    1996, 4(2):018-022.
    [摘要](791) [HTML](0) [PDF 0.00 Byte](998)
    摘要:
    本研究在对玉米种质资源广泛搜集,深入鉴定的基础上,采用组建基因库和群体改良的方法,开展了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及应用的探讨,研究结果,(1)通过大量的鉴定和测配工作,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特点的优异种质,编入中国玉米品种志和国家玉米资源目录;(2)通过资源创新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资源创新成功的方法,选育出了一些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优良自交系,在育种和生产上得到了应用.
    7  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抗盐性的鉴定
    王春英; 张秀清; 王志武
    1996, 4(2):023-026.
    [摘要](502) [HTML](0) [PDF 0.00 Byte](886)
    摘要:
    1992~1995年对105份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进行了抗盐性鉴定.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受盐害后,植株干物质积累速度变慢;黄叶指数增多,干物重下降;根变粗,变短;侧根和根毛减少;节根条数增多;冠/根比值增大;叶细胞透性增大.在105份材料中,抗盐性强的玉米材料有15份,中抗的78份,不抗的12份.
    8  优质蛋白玉米和普通玉米灌浆特性的差异及其遗传分析
    史桂荣
    1996, 4(2):027-029.
    [摘要](633) [HTML](0) [PDF 0.00 Byte](694)
    摘要:
    利用8个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和8个同型普通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4模式分别配制杂交组合.在生育期间测定其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普通玉米较高赖氨酸玉米在子粒鲜重、体积及干重等性状普遍为高.干重净生长速率普通玉米也较高赖氨酸玉米高,而鲜重、体积净生长速率表现为前期普通玉米普遍高于高赖氨酸玉米,而中、后期高赖氨酸玉米为高。配合力分析表明,普通玉米灌浆特性在遗传变异中非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高赖氨酸玉米灌浆特性在遗传变异中以加性效应为主.
    9  玉米吉单159
    1996, 4(2):029-029.
    [摘要](349)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10  玉米大粒自交系选育与灌浆速率关系的研究
    王河成; 段运平; 石红卫; 李凌雨
    1996, 4(2):030-032.
    [摘要](687) [HTML](0) [PDF 0.00 Byte](934)
    摘要:
    选育玉米大粒自交系,对提高杂交种粒重有着明显的作用.自交系大粒形成机制是不同的,除了种质遗传的作用外,一种是由灌浆速率高形成的大粒,遗传稳定性较强,另一种是由有效灌浆期延长形成的大粒,遗传稳定性较弱,受环境影响较大,选用高灌浆速率的大粒材料作选系亲本,在大粒选择压下,自交各代均可保持高灌浆速率遗传性,从而育成新的一般配合力更高的大粒自交系,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育成超大粒自交系.
    11  加强内蒙古玉米育种工作的几点建议
    张建华; 郭志明; 石春焱
    1996, 4(2):033-035.
    [摘要](776) [HTML](0) [PDF 0.00 Byte](918)
    摘要:
    本文简述了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品种演变历程,评述了玉米育种现状,分析了与玉米育种先进省市间存在的差距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内蒙古玉米育种工作的对策: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合理改良利用现有种质资源;积极引进外来资源,加强群体改良,拓宽种质基础;良种良法配套,建立合理的轮作体系。
    12  玉米四早6号稳定性、适应性的研究
    盖儒学; 刘家云; 张文君
    1996, 4(2):036-037.
    [摘要](584) [HTML](0) [PDF 0.00 Byte](611)
    摘要:
    本文选用7份早熟玉米杂交种,在我省县有代表性的7个试点按统一方案进行试验。运用参数法、综合法对其稳定性、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唯有四早6号两种分析结果吻合,稳定性、适应性优于其他6份杂交种。即四早6号对不良环境条件的忍耐力、抵抗力强;稳产性好、丰产性高、适应性广.
    13  晚熟玉米杂交种丹玉16的选育与推广
    陈刚; 王孝杰; 王作英; 孙义; 宋协良; 刘波; 佟胜辉
    1996, 4(2):038-039.
    [摘要](564) [HTML](0) [PDF 0.00 Byte](642)
    摘要:
    进入90年代以来,许多中晚熟玉米品种北移或越区种植。为充分利用我省的光能、晚熟玉米品种的选育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丹玉16以其晚熟、增产潜力大,高产、稳产和多抗深受农民的欢迎.该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实践为我省应用晚熟玉米品种提供了依据.
    14  晋单32玉米新品种选育报告
    张殿武
    1996, 4(2):040-041.
    [摘要](622) [HTML](0) [PDF 0.00 Byte](619)
    摘要:
    晋单32由山西省农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1985年育成,组合为大同84108—1×Mo17。该品种属中早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3天(大同),需≥10℃活动积温2315℃。1986~1993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比对照种烟单14、晋单18等平均增产10%以上。晋单32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性强、子粒品质好。适宜在山西省春播早熟区播种、南部复播及烟单14推广的地区种植。种植密度一般公顷6.0万株为宜,肥水充足地区公顷6.75万株为宜。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行比以1:4为宜。
    15  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分析
    任宪国
    1996, 4(2):042-045.
    [摘要](693) [HTML](0) [PDF 0.00 Byte](996)
    摘要:
    利用方差分析、F测验以及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试验调查结果和室内考种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了在一定的耕作和栽培水平条件下,四种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产量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产量差异显著.各种株型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叶向值均不呈相关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单位叶面积产量、穗长、单株生产力、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百粒重呈明显正相关,并且相关显著。通过紧凑型和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群体冠层结构的分析,证明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群体冠层结构较为理想,试验结果表明,在我省现有的耕作和栽培水平条件下,可以大面积种植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16  反交制种在玉米种子生产上的应用
    晋宏
    1996, 4(2):046-047.
    [摘要](513) [HTML](0) [PDF 0.00 Byte](621)
    摘要:
    17  紧凑型春玉米高产栽培优化农艺措施的研究
    冯勇 候旭光
    1996, 4(2):048-052.
    [摘要](901) [HTML](0) [PDF 0.00 Byte](1231)
    摘要:
    本文通过二次通用旋转设计试验,对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紧凑型春玉米高产栽培的主要农艺措施,进行计算机模拟寻优和系统分析,确立了紧凑型春玉米亩产750kg的高产高效综合农艺措施为:密度5150~5310株/亩,种肥氮4.79~5.40kg/亩,种肥磷4.78~5.39kg/亩,追肥氮9.64~11.0kg/亩,追肥以攻穗肥为主。
    18  氮肥运筹对“二旱一水”玉米群体质量影响的研究
    邱荣生; 朱国权; 沈海根; 莫美英 陆卫平 卢家栋
    1996, 4(2):053-057.
    [摘要](985) [HTML](0) [PDF 0.00 Byte](977)
    摘要:
    1993~1994年,在江苏吴江对“二旱一水”玉米采用不同氮肥运筹方式研究其对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水平22.5kg/667m2条件下,基肥、穗肥、粒肥运筹以45:45:10或30:60:10的比例产量高.主要是促进了壮苗早发,使群体植株各叶尤其是倒9~7叶更好地生长,在吐丝期获得较高的适宜叶面积指数,提高光合势,促进壮秆形成减少空秆,提高总粒数,增加粒叶比而高产.
    19  三江平原地区影响玉米产量因素及调节措施初探
    梁嘉陵
    1996, 4(2):058-061.
    [摘要](610) [HTML](0) [PDF 0.00 Byte](740)
    摘要:
    玉米是三江平原地区主栽大田作物之一,长期以来因低温冷害因扰,造成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低温年份平均减产14.2%,严重低温年份减产20.2%.究其原因主要是6月份的温度高低,直接影响玉米发苗.据统计分析,玉米当年产量与6月份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极显著.因此,采取一些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调节,对提高玉米产量,增加三江平原地区的粮食总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  玉米新品种──四密21
    1996, 4(2):061-061.
    [摘要](472) [HTML](0) [PDF 0.00 Byte](16)
    摘要:
    21  玉米株高整齐度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曹修才; 侯廷荣; 张桂阁; 李学杰
    1996, 4(2):062-064.
    [摘要](776) [HTML](0) [PDF 0.00 Byte](760)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玉米株高整齐度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分析,明确了玉米株高整齐度与单株产量、穗长及每行粒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秃尖长度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而,栽培上必须把株高整齐度作为衡量玉米群体生育均衡性的指标给以足够的重视.
    22  高新玉米杂交种“豫单15”号简介
    李玉玲; 苏祯禄; 陈彦惠
    1996, 4(2):064-064.
    [摘要](54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23  玉米子粒和果穗离体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张风路; 王志敏; 赵明; 王树安
    1996, 4(2):065-06.
    [摘要](720) [HTML](0) [PDF 0.00 Byte](981)
    摘要:
    本文对玉米籽粒离体培养技术及其在子粒发育生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果穗离体培养方法.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张培英; 张志双; 焦光纯; 胡国良; 李振华
    1996, 4(2):070-073.
    [摘要](967) [HTML](0) [PDF 0.00 Byte](1121)
    摘要:
    1992~1993年于哈尔滨采用四单19号玉米杂交种,进行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25  6─BA提高玉米幼苗抗旱性机理初探
    董永华; 史吉平; 李广敏; 池书敏
    1996, 4(2):074-077.
    [摘要](984) [HTML](0) [PDF 0.00 Byte](943)
    摘要:
    叶面喷施10-5mol/L的6─BA可以提高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光合效化酶及细胞保护酶活性,降低气孔阻力和MDA含量,减轻水分胁迫下活性氧对膜的伤害,增强玉米幼苗的抗旱性.
    26  玉米新品种──吉单303
    1996, 4(2):077-077.
    [摘要](454)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27  玉米和高粱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特点比较
    黄瑞冬; 马鸿图 于学勇
    1996, 4(2):078-080.
    [摘要](1016) [HTML](0) [PDF 0.00 Byte](940)
    摘要:
    在相同的生态条件下,进行了玉米和高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特点的比较研究.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快于高粱,并且较早地进入直线增长阶段.玉米在干物质积累的直线增长阶段中,营养器官生长阶段较短,而高粱的营养器官生长阶段则持续时间较长.玉米子粒灌浆期长于高粱.两作物干重在营养器官上的差异均小于生殖器官上的差异,结果高粱的经济系数小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与株高有密切的关系.植株越高营养体所占比例越大.全株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发展,但用Logistic模型模拟不能真正反映干物质积累的双峰或多峰现象,应进一步研究更适宜的干物质积累模拟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