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第5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辽2(L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选育与利用
    陈庆华
    1997, 5(2):001-004.
    [摘要](1067) [HTML](0) [PDF 0.00 Byte](830)
    摘要:
    用自选新杂交组合(开24×替423)的种子,通过钴60γ射线诱变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经与有关轮回亲本连年回交育出不育系,其与有关测验种的杂交育性反应,不同于T、S、双及C型,定名为L2(辽2)型。测定结果表明,对该材料的胞质不育性,较易遇到天然恢复系,也较易找到保持系,便于三系配套应用。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L2型不育性属于一种抗T小种小斑病侵袭的新型抗病细胞质,可适用于全恢式、掺合式或半恢式利用。
    2  我国玉米种质的改良创新与利用
    彭泽斌; 张世煌; 刘新芝
    1997, 5(2):005-008.
    [摘要](1180) [HTML](0) [PDF 0.00 Byte](1172)
    摘要: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六五”以来我国玉米种质改良创新与利用的现状,介绍了国外种质改良的研究现状及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内玉米种质改良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地解决办法。
    3  玉米氮效率生理生化基础及遗传改良进展
    米国华; 刘建安; 张福锁
    1997, 5(2):009-013.
    [摘要](637) [HTML](0) [PDF 0.00 Byte](625)
    摘要:
    近20多年来,基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考虑,国际上对玉米氮素营养效率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及遗传改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初步用于育种实践。本文对这一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4  玉米花药培养能力的遗传分析
    宋建成; 姜丽君; 王启柏; 王守义; 郭风法
    1997, 5(2):014-016.
    [摘要](668) [HTML](0) [PDF 0.00 Byte](754)
    摘要:
    利用5×5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方法进行了玉米花药培养能力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胚状体和绿苗生产能力均是加性效应为主的部分显性性状,不存在基因工作效应。胚状体产量具有明显的胞质遗传效应,而绿苗产量正反交则无差异。胚状体产量的狭义遗传力估算值为95.76%,绿苗产量的遗传力则为96.42%。
    5  C478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
    刘学汉
    1997, 5(2):017-19.
    [摘要](1003) [HTML](0) [PDF 0.00 Byte](832)
    摘要:
    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玉米杂交种纯度逐年下降的原因。以本所育成的C478不育系为例,提出玉米雄性不育种子生产配套模式改良的具体规程。按此操作模式,可将我国一大批用478为母本,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玉米优良杂交种(掖单12、13、19、西玉3号、连玉9号、豫玉12、14、15、18等)进行不育化改良式种子生产,对提高我国玉米种子纯度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6  玉米杂交种绥玉6号(绥310)的选育与推广利用
    曹天昌
    1997, 5(2):020-022.
    [摘要](803) [HTML](0) [PDF 0.00 Byte](573)
    摘要:
    绥玉6号(绥310)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1990年育成,组合杂C546×L105.该品种属中早熟种,出苗至成熟115天(绥化市),需≥10℃活动积温约2400℃。1991~1995年在各类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在公顷5.0万株密度下,平均公顷产量7850.8kg,比对照品种东农248增产11.5%。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东部低湿区、第三积温带西部平原丘陵区及吉林省东部半山区种植。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为宜,种植密度每公顷4.5~5.0万株,肥水条件好的地区或地块每公顷保苗可达5.5万株。制种父母本可同期播种,父母本种植行比1:4。
    7  早熟高赖氨酸玉米发育进程中的形态差异及遗传分析
    郭晓明
    1997, 5(2):023-025.
    [摘要](962) [HTML](0) [PDF 0.00 Byte](655)
    摘要:
    通过对高赖氨酸玉米和普通玉米各8个早熟自交系,按Greffing4组配成28个杂交组合的研究,发现高赖氨酸玉米在生长发育进程中,特别是在苗期,表现为苗小、苗弱、株高、穗位高明显降低。遗传分析表明,决定普通玉米生长发育进程诸性状遗传效应中,喇叭口期叶面积、叶面积增长速率、出叶速率以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均很重要,而其余几个生长发育主要受制于非加性基因效应。
    8  骨干系配合力在测交试验中的表现
    张向群
    1997, 5(2):026-029.
    [摘要](1020) [HTML](0) [PDF 0.00 Byte](750)
    摘要:
    用亲本为15和20个玉米自交系的两组双列杂交试验资料,以双列杂交鉴定配合力的结果为标准,研究了骨干系配合力在测交试验中的表现。结果表明:5个骨干系测交法的鉴定结果准确性差,不能用来鉴定自交系的配合力。但经过选择的5个高G系作测验种,能准确鉴定被测系中高、中G系的一般配合力,从而使其在选择高产杂交种的同时,又可选择新的骨干系和搭配亲本。本文还提出了选择的方法和标准。
    9  玉米单交种与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敖君
    1997, 5(2):030-033.
    [摘要](922) [HTML](0) [PDF 0.00 Byte](884)
    摘要: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法,对21个玉米单交种8个与子实产量相关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单交种与产量相关各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穗粗>生育日数>穗行数>出子率>秃尖长度。依此为进一步选育高产玉米单交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判别尺度。
    10  元江玉米秋繁简述
    李钟; 郑祖平; 杜克柱; 刘代惠; 张国清
    1997, 5(2):034-036.
    [摘要](856) [HTML](0) [PDF 0.00 Byte](641)
    摘要:
    云南元江县属亚热带边缘气候.秋冬季温暖,是玉米南育的理想基地。异地育种,可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玉米秋繁应选择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旱地或成熟较早的晚稻田。播种以抽雄散粉期避开1月上、中旬的低温及大风为原则,施足底肥、增施磷肥,追肥“少吃多餐”,加强水分管理,及时防虫灭鼠,是元江玉米秋繁获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11  中熟玉米杂交种酒单289选育报告
    杨仁义; 杨国华; 马令卉; 顾龙年
    1997, 5(2):037-039.
    [摘要](734) [HTML](0) [PDF 0.00 Byte](725)
    摘要:
    酒单289由甘肃省酒泉地区农科所玉米组育成,组合为酒11—2×TS31。该品种属中熟玉米品种。从播种至成熟需≥10℃有效积温2650℃。1988~1994年在各类产量试验中表现稳产、抗病.在适宜密度69000株/hm2下比对照酒单3号增产14.5%。酒单289农艺性状优良,高抗丝黑穗病,中抗大斑病.适宜在河西走廊地区的沙漠绿洲地域及陇东平凉、甘肃中部地带的清水种植.制种产量可达4500kg/hm2,制种父母本行比1:5。
    12  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四单151选育报告
    金应世; 李凤任; 孙发明; 郑怀东; 董亚琳; 袁凤华
    1997, 5(2):040-041.
    [摘要](792) [HTML](0) [PDF 0.00 Byte](552)
    摘要:
    四单151由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玉米所1988年育成,组合412×M67。该品种为中晚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8天,需要≥10℃活动积温2650℃。1989~1995年参加各类试验均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倒伏。在每公顷5.0万株密度下,平均公顷产量9753.7kg,比中单2号增产12.7%。适宜在吉林省中部平原区及东部山间平地半湿润区中上等地块种植。清种密度一般每公顷4.5~5.0万株为宜。制和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1:4或2:6,父母本公顷保苗6.0万株。
    13  玉米自交系黄早4、Mo17改良系配合力及其与改良杂交种遗传关系的研究
    盖儒学; 刘家云; 闫加利; 马英杰; 林红; 潘丽艳
    1997, 5(2):042-046.
    [摘要](1167) [HTML](0) [PDF 0.00 Byte](1022)
    摘要:
    本文对黄早4及6个改良系、Mo17及6个改良系的配合力及其与改良杂交种遗传关系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352、565、444三个黄早4改良系在子粒品质、抗病性上优于黄早4;751、412而个Mo17改良系花期正常相遇,并在较多性状上一般配合力优于Mo17;黄352、565、444、751、412五个改良系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在单株产量、百粒重、健株率、穗长、行粒数等性状上高于原系,即好于黄早4、Mo17;黄352×751、565×412、444×412三个完全改良杂交组合均表现高抗玉米青枯病,分别比黄早4×Mo17增产34.6%、29.4%、27.1%,均达极显著水平,且熟期(生育日数)相近,可以代替黄早4×Mo17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14  麦田套种紧凑型玉米应掌握的五项关键技术
    李芳贤; 李玉兰; 王龙堂; 刁希强
    1997, 5(2):047-049.
    [摘要](844) [HTML](0) [PDF 0.00 Byte](710)
    摘要:
    本文根据1993~1994年的小区试验和潍坊市麦套紧凑型夏玉米大面积单产8250~1125kg/hm2的高产实践,总结出了麦田套种紧凑型夏玉米应掌握的五项关键技术.即合理增株,扩大群体;苗期早管,促进幼苗均衡生长;增加肥料投入,合理运用肥水;防虫治虫,为玉米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适当晚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试验与生产实践表明,运用上述五项关键技术措施,可使紧凑型夏玉米增产25.38%~32.57%。
    15  玉米种衣剂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郑铁军
    1997, 5(2):050-052.
    [摘要](675) [HTML](0) [PDF 0.00 Byte](604)
    摘要:
    本文以黑301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种衣剂对玉米干种子及催芽后包衣种子萌发、种苗初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衣剂对干种子包衣的种子有促进萌发、提高发芽势、发芽率、促进生长和增产作用;对催芽后包衣玉米种子降低发芽势,影响出苗日期,但有增产作用。
    16  夏玉米耗水特性与灌水指标的研究
    东先旺; 刘培利; 刘树堂; 刘绍棣; 刘鹏起
    1997, 5(2):053-057.
    [摘要](958) [HTML](0) [PDF 0.00 Byte](628)
    摘要:
    夏玉米经济产量与耗水量呈二次函数关系。玉米苗期阶段吸水范围主要在0~20cm土层,中、后期吸水范围主要在0~40cm土层。大口期以后缺水,穗粒数和千粒重与0~100cm深土层绝对含水量的关系呈二次函数变化。夏玉米耗水量前期少,后期多,9000kg/hm2产量水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6750mm/hm2左右,平均耗水强度69.5mm/hm2·d,拔节期~大口期67.7mm/hm2·d,大口期~开花期81.2mm/hm2·d,开花期~乳熟期78.5mm/hm2·d。乳熟期~成熟期65.7mm/hm2·d.阶段耗水量动态分布为:苗期阶段990mm/hm2,穗期阶段2175mm/hm2,花粒期阶段3639mm/hm2,生育前半期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46.5%,后半期占53.5%。模系数分布动态为:苗期阶段14.6%,穗期阶段31.8%,花粒期阶段53.5%。各生育阶段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为:播种~拔节田间相对持水量70%~60%,拔节~大口70%~75%,大口~开花70%~80%,开花~乳熟80%左右,乳熟~成熟80%~705。夏玉米灌溉水分生产效率表现为报酬递减规律,底墒水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其次为开花水,9000kg/hm2夏玉米的水分生产效率为60kg/mm·hm2。夏玉米灌水最佳经济效益有一个适度,9000kg/hm2左右的适度值为1800~2400mm/hm2左右。正常年份夏玉米全生育期浇4水为宜,灌水定额以底墒水450mm/hm2,开花水、乳熟水、蜡熟水各675mm/hm2为宜。
    17  主要增产措施对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王崇桃; 李少昆; 赵明
    1997, 5(2):058-060.
    [摘要](767) [HTML](0) [PDF 0.00 Byte](563)
    摘要:
    通过玉米生产中常用增产措施──更换品种、合理密度、大口期追肥和齐苗对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①5个供试品种间虽产量达极显著差异,但单叶光合速率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同一基因型内,种植密度和大口期追肥两种措施对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进而导致产量的不同.且光合速率对增密的反应较叶面积更敏感.②随植株密度增加,株间光合速率间的变异增大。③在株间雌穗库差异较大的状态下,叶片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18  La3+对玉米渗透胁迫缓解效应的研究
    冯文新; 张玉娥; 王玉国
    1997, 5(2):061-062.
    [摘要](695) [HTML](0) [PDF 0.00 Byte](552)
    摘要:
    La3+能缓解渗透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渗透势的降低,增加脯氨酸的含量,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在叶片中的积累减少,并且抗旱品种和不抗旱品种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19  山区海拔高度与坡向对玉米产量、株高和生育期的影响
    唐永金; 董玉飞 陈见超; 侯大彬
    1997, 5(2):063-065.
    [摘要](1202) [HTML](0) [PDF 0.00 Byte](743)
    摘要:
    通过四个玉米组合(品种)和四个海拔高度的阴阳坡研究表明:(1)海拔高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组合(品种)不同而异;(2)阴坡和阳坡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与海拔高度及玉米组合(品种)有关;(3)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玉米株高降低,但生育期延长,(4)同一海拔高度下,阴坡玉米比阳坡的植株较高,生育期较长。
    20  吉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毒素的研究
    胡南 章红
    1997, 5(2):066-068.
    [摘要](1014) [HTML](0) [PDF 0.00 Byte](1154)
    摘要: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吉林省田间玉米穗腐病病原真菌中镰刀菌类占80%。本实验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气—质联用法对分离自穗腐病的9株镰刀菌进行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和串珠镰刀菌素的定性检测。结果在4株禾谷镰刀菌和一株木贼镰刀菌玉米培养物中检测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3株禾谷镰刀菌玉米培养物中检测到了玉米赤霉烯酮;在所有被检菌株中均未测到串珠镰刀菌素。
    21  多媒体玉米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
    庄铁成; 陈桂芬; 李葵花; 王月; 佟宇
    1997, 5(2):069-071.
    [摘要](1037) [HTML](0) [PDF 0.00 Byte](939)
    摘要:
    本文利用专家系统生成工具,获取领域专家知识和成熟的科研成果,研制开发了多媒体玉米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该系统由数据库、知识库、图像库组成,通过对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图像、文字、数据的描述和知识库的运行,实现对玉米病虫害的诊治咨询。
    22  玉米种子携带MDMV的检测
    马占鸿; 李怀方; 袭维蕃 李桂珍; 陈柏柱; 李济晨
    1997, 5(2):072-076.
    [摘要](1097) [HTML](0) [PDF 0.00 Byte](809)
    摘要:
    采用苗期症状观察、ELISA和回接试验测定了几个玉米品种种子携带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的情况,并对采自河北承德制种田的玉米品种掖单2号种子带毒部位进行了ELISA检测和侵染活性的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各部位携带病毒及其侵染活性差异显著。其中种表携带较多的丧失了侵染活性的MDMV;种皮携带病毒的侵染活性较低;胚乳带毒率和其侵染活性均较高;胚不带毒。此外,种子质量不同,其带毒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证明,种子处理和精选可以作为玉米矮花叶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
    23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细胞膜透性和Vc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董金皋; 韩建民; 李竹
    1997, 5(2):077-080.
    [摘要](997) [HTML](0) [PDF 0.00 Byte](836)
    摘要:
    本文以土培盆栽玉米幼苗为试材,研究了玉米大斑病菌粗毒素和标准毒素(5—羟甲基—2—呋喃甲醛)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和叶片内Vc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毒素处理12小时,玉米幼苗叶片内Vc氧化酶活性下降,PPO活性升高,而且升高和降低的程度与毒素浓度呈正相关;毒素处理24小时,两种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在恢复。试验结果还发现,HT—毒素处理玉米叶片后,细胞膜透性增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