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第5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光敏雄性不育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周洪生; 田志国; 吴景锋; 邓迎海
    1997, 5(3):001-003.
    [摘要](1100) [HTML](0) [PDF 0.00 Byte](1519)
    摘要:
    我们于1994年发现了玉米光敏雄性不育材料CA507,经过初步研究,认为该玉米光敏感雄性不育材料在短日照条件下表现雄性不育,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雄性可育,育性转换的临界日照长度是14~15h。光敏雄性不育性状表现隐性遗传。
    2  玉米果皮与胚直感现象的遗传研究
    罗大刚
    1997, 5(3):004-006.
    [摘要](1380) [HTML](0) [PDF 0.00 Byte](1998)
    摘要: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玉米果皮和胚直感现象的遗传表现,为该现象胚胎学、细胞学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  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的分析
    吴渝生
    1997, 5(3):007-010.
    [摘要](1297) [HTML](0) [PDF 0.00 Byte](1570)
    摘要:
    对34份玉米自交系10个农艺性状遗传参数的分析表明,行粒数、穗重、穗粒重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较高,遗传变异范围广泛,直接选择的效果最佳。9种性状组合的间接选择对提高自交系穗粒重和穗重效果显著。
    4  高产优质多抗糯玉米杂交种苏玉(糯)1号选育报告
    谢孝颐; 薛林; 石明亮; 蔡志飞; 黄小兰; 陈国清; 陆健; 袁春新; 唐明霞
    1997, 5(3):011-015.
    [摘要](1022) [HTML](0) [PDF 0.00 Byte](1048)
    摘要:
    苏玉(糯)1号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沿江地区农科所1986年育成,组合为通系5×衡白522。其育种设计思想、选育目标、基础材料的配制、选系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而且富有创造性。苏玉(糯)1号的育成,不仅解决了玉米育种界长期认为的利用自然授粉品种难以选育出高配合力自交系的问题,而且由于直接从糯质基础群体中选系,可保证糯性品质,使高产和优质在更高水平上结合起来。自1991年以来,苏玉(糯)1号已在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市推广6年,累计创社会效益6亿元,并被广泛应用于糯玉米加工业。
    5  夏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李军虎
    1997, 5(3):016-019.
    [摘要](903) [HTML](0) [PDF 0.00 Byte](1337)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夏玉米杂交种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往分析表明,果穗长、行粒数、千粒重在影响单株子粒产量诸因素中占主导地位。认为在育种实践中,以这3个农艺性状作为直接选择指标,并协调好行粒数与千粒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穗粗,可望选出单株产量较高的杂交种。
    6  玉米子粒含油量的遗传分析
    王玉杰 林秀云
    1997, 5(3):020-023.
    [摘要](787) [HTML](0) [PDF 0.00 Byte](1376)
    摘要:
    用7个玉米自交系(5个高油自交系,2个普通自交系)作完全双列杂交,并对配合力、方差成份和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效应与自交系的含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含油量高的组合出现在一般配合力效应高的自交系中,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无明显关系;自交系的含油量受环境影响较小,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99%,遗传方差中,加性方差占88%,表明含油量的加性方差在遗传变异中起重要作用;含油量有很高的遗传力。
    7  浅析高油玉米抗性育种中的细胞突变体筛选技术
    王桂范 都本俊 鲁振强; 马秀君
    1997, 5(3):024-025.
    [摘要](875) [HTML](0) [PDF 0.00 Byte](885)
    摘要:
    经过对7个高油玉米自交系的4年实验观察,筛选出了春123、春246等一批出愈率在90%以上的高油玉米基因型。接种的外植体为幼胚,诱导培养基为D、Ag、L1、L2,并经继代培养、状态调节和分化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分化能力区别明显;长期继代,筛选有用突变体的机率增加;经过致病毒素接种、筛选,有望得到理想的抗性胚性细胞团。
    8  配制玉米改良单交种及其利用效果
    漆光凡
    1997, 5(3):026-029.
    [摘要](675) [HTML](0) [PDF 0.00 Byte](989)
    摘要:
    从1987年引进玉米姊妹种配制改良单交技术以来,先后配制了中单2号、成单13、丹玉13和川农单交9号等7个改良单交种,结果都比配制相应的单交种增产38.88%-174.68%,其种子质量也好于相应单交种,其一代种又比相应单交种增产2.57%-6.19%。1989年以来,我县共推广改良单交种7.333万hm2,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9  玉米新杂交种豫玉20
    李玉玲
    1997, 5(3):030-030.
    [摘要](631) [HTML](0) [PDF 0.00 Byte](732)
    摘要:
    10  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鲁玉16
    刘恩训; 史新海; 宋再华
    1997, 5(3):031-031.
    [摘要](803) [HTML](0) [PDF 0.00 Byte](778)
    摘要:
    11  高产稳产玉米杂交种—冀单29
    孙海昆; 杨密珠; 李景春
    1997, 5(3):032-032.
    [摘要](452) [HTML](0) [PDF 0.00 Byte](772)
    摘要:
    12  旱地春玉米公顷产10500kg栽培技术模型研究与实践
    方继友 徐海光; 藏士国; 周厚均 陈宝祥; 张树军
    1997, 5(3):033-036.
    [摘要](837) [HTML](0) [PDF 0.00 Byte](918)
    摘要:
    本文根据1990-1994年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论述了旱地春玉米单产10500kg/hm2的生态条件、品种选择、“一早赶三前”播种技术、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防治病虫草害等关键技术。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公顷产10855.2kg,增产率达26.4%。
    13  寒地玉米“大双覆”高产机理及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赵作民
    1997, 5(3):037-039.
    [摘要](843) [HTML](0) [PDF 0.00 Byte](1005)
    摘要:
    本文论述了玉米“大双覆”先进综合栽培技术特点,增产原理机制及如何把玉米“大双覆”进一步在我省玉米主产区试验示范推广,急待解决的几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玉米高产再高产创出一条新路。
    14  夏玉米新杂交种─郑单14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初探
    郭怀峰; 郭兴文; 武风安; 刘素连; 王洪玉
    1997, 5(3):040-042.
    [摘要](717) [HTML](0) [PDF 0.00 Byte](1027)
    摘要:
    通过试验对郑单14在冀南地区的适应性及丰产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该杂交种为冀中南地区“吨粮田”配套的理想品种,并探讨出能充分发挥该杂交种高产潜力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15  玉米立体栽培中当代杂交优势利用的初探
    孟庆平; 吴凤林; 刘彦; 苗淑荣; 李翠霞 郭江 郭锋 殷元海
    1997, 5(3):043-045.
    [摘要](1111) [HTML](0) [PDF 0.00 Byte](1295)
    摘要:
    “三层楼”米麦立体栽培是康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91-1993年研制的。当代杂交优势是此项技术的增产机理之一,经对2500余穗玉米的测定分析,玉米当代杂交优势主要表现在百粒重、穗粒数、穗粒重等几方面,当代优势强弱变化为杂交>自由授粉>自交(姊妹交)。当代杂交优势的测定,对指导今后立体栽培中玉米组合的选用具有重要作用。
    16  不同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郭小强; 赵明; 李少昆
    1997, 5(3):046-049.
    [摘要](797) [HTML](0) [PDF 0.00 Byte](1174)
    摘要:
    通过对20个玉米自交系单叶光合速率的研究表明:(1)玉米自交系间单叶光合速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2)玉米自交系的光合速率随生育时期的推延而呈单峰曲线变化,以抽雄吐丝期为最大。自交系间的差异则随着生育时期的推延而逐渐增大。(3)在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海南和北京,不同自交系光合速率值高低的稳定性变差。(4)聚光分析的结果表明,自交系在光合性能两个主要性状—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方面表现出多种类型。
    17  6-BA,IAA促进玉米叶片伸长机理研究
    韩建民; 商振清; 董永华; 李广敏
    1997, 5(3):050-052.
    [摘要](963) [HTML](0) [PDF 0.00 Byte](1120)
    摘要:
    以盆栽玉米(掖单4号)幼苗为材料,在土壤缓慢干旱条件下研究了6-BA,IAA对玉米叶片伸长速度、叶基部ψw,ψs和ψp的影响。结果表明:软化细胞壁是6-BA,IAA促进叶片伸长生长的重要原因。
    18  玉米生长的动力模式研究
    姚运生 王秉昆; 戴俊英
    1997, 5(3):053-057.
    [摘要](795) [HTML](0) [PDF 0.00 Byte](875)
    摘要:
    在国内外近年来玉米生长模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随生育进程变化规律、见展叶差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研究了玉米冠层光分布、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动力模拟模式。经模拟检验,该模式能够较好地反映作物的生长机理,且能够较合理地反映群体的自动调节能力。
    19  低温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宋立泉
    1997, 5(3):058-060.
    [摘要](1049) [HTML](0) [PDF 0.00 Byte](1440)
    摘要:
    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它原产热带,是一种喜温的C4植物。由于它对温度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在生长期内受到低温冷害的侵袭,常造成大幅度的减产。不少学者从气象、栽培的角度对低温下玉米生育期延迟、产量下降等做过详细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玉米生育期(芽期、四展叶期、小孢子形成期和灌浆期)中黑龙江省冷害年经常出现的低温对玉米光合作用、小孢子分化的影响,为有效地防御低温冷害,保证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20  山东省玉米病毒病严重发生情况考察报告
    王寿伦; 邵振润 郭振中; 迟新之; 杨万海
    1997, 5(3):061-065.
    [摘要](809) [HTML](0) [PDF 0.00 Byte](1046)
    摘要:
    玉米病毒病近年明显回升,1996年在北方部分地区暴发流行。通过赴山东省的实地考察,了解到病毒病对玉米生产的威胁比较大。山东省玉米的病毒病主要是玉米粗缩病,在不同地区、不同田间环境、不同种植方式和播种期,其发生特点和发病程度明显不同。初步分析,在玉米品种不抗病的情况下,目前的种植制度有利于灰飞虱发生和粗缩病毒(MRDV)完成侵染循环,这是玉米粗缩病在一个时期内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年度间发病程度的差异,则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了目前病毒病监测和治理的应急措施。
    21  耐密型玉米的需肥特性初探
    闫晓艳; 边秀芝; 张大光
    1997, 5(3):066-069.
    [摘要](953) [HTML](0) [PDF 0.00 Byte](908)
    摘要:
    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化验分析,已初步摸清了耐密型玉米的需肥特牲。玉米一生中干物质积累为“S”型曲线,秸秆干物质积累为对数曲线,子粒干物质积累为一直线。玉米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耐密型玉米普遍高于平展型玉米。玉米一生中氮积累为“S”型曲线,磷积累呈直线增加,钾积累为对数曲线。耐密型玉米一生中氮积累比平展型高20%以上,磷积累与平展型玉米基本一致,钾的积累耐密型玉米直至成熟达到最大值,平展型玉米灌浆中期达到最大值。无论是耐密型玉米还是平展型玉米,它们对氮、磷、钾吸收速度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均为氮、钾吸收速度是
    22  不同产量类型春玉米养分吸收特点及其分配规律的研究
    张颖
    1997, 5(3):070-072.
    [摘要](1115) [HTML](0) [PDF 0.00 Byte](1276)
    摘要:
    为提高化肥利用率,使有效的化肥在玉米增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玉米高产栽培试验,探讨了不同产量类型春玉米养分吸收特点及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玉米产量的提高,氮、磷、钾素的绝对吸收量增加,高、中、低产玉米田氮素吸收量每公顷分别为573.75kg、445.35kg和283.05kg;磷素吸收量为93.6kg、76.2kg和49.65kg;钾素吸收量为455.25kg、392.25kg和310.05kg。进入成熟期高产田氮素吸收仍在40%,而中、低产田只维持在35%-20%左右,磷、钾的吸收差异不大。
    23  高油玉米前途光明
    宋同明; 苏胜宝; 陈绍江; 赵永亮
    1997, 5(3):073-077.
    [摘要](1185) [HTML](0) [PDF 0.00 Byte](2483)
    摘要:
    高油玉米育种从40年代开始,一直未曾间断,但在80年代之前进展不大。种质资源的匮乏和创造资源的艰难是两个基本原因。高油玉米的遗传增值表现在能量水平的提高和营养成分的改善,主要反映在较高的饲养效率和加工产值。80年代以来,随着种质资源的拓宽和育种技术的改进,高油玉米已经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我国高油玉米也从引进资源阶段步入了独立发展新时期。十几年来,无论在资源创新和杂交种选育均有所建树。新育成的杂交种不仅含油量居世界前列,而且在抗病、抗倒及丰产潜力方面均有突破。它把优质、高产、多用途和高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24  国外玉米品种类群杂种优势研究的回顾
    王琳
    1997, 5(3):078-080.
    [摘要](1128) [HTML](0) [PDF 0.00 Byte](1584)
    摘要:
    玉米杂种优势是育种工作最重要的概念。玉米品种间或类群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经过90年来国外玉米育种者的深入研究,建立了杂种优势的理论和概念,明确了南、北美洲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图谱关系。本文通过对国外玉米育种家们所进行的杂种优势研究工作的回顾,旨在了解和掌握国外玉米种质类群间的杂种优势模式,对于有目的的引进和改良利用国外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