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第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杂交不亲和性研究初探
    曾三省
    1998, 6(1):001-003.
    [摘要](1032) [HTML](0) [PDF 0.00 Byte](2369)
    摘要:
    利用国内发现的玉米杂交不亲和性材料Inco.1进行了正反交测交和回交试验 ,表明它不能接受除爆裂玉米外的任何一类玉米的花粉 ,因而果穗不结子 ,相反用它的花粉授到各类玉米花粉上 ,则能正常结子 ,说明它是一个单向杂交不亲和性材料 ,具有较强的花粉竞争优势 ,是由显性配子体基因Gas 控制的 ,这与国外认为所有的马齿玉米为ga因子控制的论点完全不同 ,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遗传材料。应用回交方法可以转育这种特性到其他类型的玉米上。
    2  玉米几个与产量和抗旱性有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加耶; 吴子恺
    1998, 6(1):004-008.
    [摘要](1285) [HTML](0) [PDF 0.00 Byte](1461)
    摘要:
    本试验利用来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GIMMYT)的UAEM黄双抗旱群体为材料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 ,利用NCI设计 (NorthCarolinaDesignI)对其群体的 14个与产量和抗旱性有关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散粉至抽丝间隔 (ASI)、散粉期、抽丝期、穗位高、叶数、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的加性遗传方差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 ,广义遗传力(h2B)的变异范围在45.98%~98.72%之间。 其余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虽然不显著 ,但它们的区组×母本的互作方差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表明这些性状受环境的制约较大。 另外可以看到 ,一些在育种中经常采用的、具较高遗传力的性状 ,如株高、穗长等的加性遗传方差都未达显著水平 ,表明本群体在水分胁迫环境条件下 ,不能仅依赖这些性状来作为选育指标 ,尤其对选育抗旱品种更是如此。
    3  中国玉米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划分与杂优模式研究
    王懿波; 王振华; 陆利行; 王永普; 张新; 田曾元
    1998, 6(1):009-013.
    [摘要](1979) [HTML](0) [PDF 0.00 Byte](3581)
    摘要:
    在1978~1994年中国玉米生产用主要种质中,改良Reid和旅大红骨的比重直线上升,Lancaster呈抛物线式下降,四平头趋于平稳,其它种质则显著减少,至1994年四大核心种质约占86.3%。“八五”期间我国审(认)定玉米主要品种的组成为:Reid和Lancaster各占25.6% ,四平头、旅大红骨分别占17.9%和10.7%,四大种质占79.9%,然而其骨干系多为改良系所代替,掺进了大量的其它种质,由此可见我国玉米种质改良取得了明显成效。 根据系谱关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等,将我国玉米主要种质划分为五大杂种优势群、九个亚群,即改良Reid、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Suwan、外杂选、综合种选和其它低纬度种质四个亚群)杂种优势群,总结探索出10种主体杂交优势利用模式、16种子模式 ,其中4种子模式应用较多,3种子模式发展趋势明显,4种子模式明显衰退,并对其利用及种质改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4  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顾晓红
    1998, 6(1):014-016.
    [摘要](1343) [HTML](0) [PDF 0.00 Byte](1989)
    摘要:
    对1986~1989年及1991~1994年国家种质资源库的,由全国26个省、市(区)农业科研单位繁殖提供的7609份玉米种质资源的主要品质进行了分析鉴定。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粗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1.92%,粗脂肪平均含量为4.8%,总淀粉平均含量为68.31%。其中2 537份玉米种质资源赖氨酸平均含量为0.289%,1060份玉米种质资源的直链淀粉含量为28.67%。粗蛋白质含量>15%,粗脂肪含量>7%,总淀粉含量>74%,赖氨酸含量>0.4% ,直链淀粉含量<2%的优质玉米品种的总筛选率分别为0.91%、0.47%、0.15%、1.02%和5.94%。
    5  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及标记基因的观察
    宋建成; 姜丽君; 王启柏; 王守义; 郭风法
    1998, 6(1):017-020.
    [摘要](962) [HTML](0) [PDF 0.00 Byte](1287)
    摘要:
    本文观察比较了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的单倍体诱导频率、开花习性和农艺性状表现,以及几个标记性状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WS14和Stock6两个诱导系均能诱导产生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频率分别为3.06%和1.61%,分别比对照系提高35倍和18倍。但两个诱导系均存在植株矮小、生育期较短、生产能力较低,尤其是难以散粉等缺点,作为诱导系直接应用于玉米育种尚有较大困难。在观察的几个标记性状中,以显性基因Rnj和Pu联合应用效果最好,可有效地识别玉米孤雌生殖单倍体,单独应用则存在一定限制。隐性基因gl1识别可靠性较好,但需转育到育种材料中才能利用,而隐性基因lg1则由于可给育成自交系带来明显缺点性状而难以利用。
    6  加速山西玉米品种更换
    赵克明
    1998, 6(1):021-024.
    [摘要](695) [HTML](0) [PDF 0.00 Byte](1129)
    摘要:
    品种更换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山西玉米矮花叶病、粗缩病、青枯病等流行蔓延迅速,成为单产增长的障碍因素。我院新育成的5个农艺性状优良、综合抗病性强的品种已通过品种审定特别会议的审(认)定,为加速品种更换创造了有利条件。
    7  辐照玉米产量配合力不同世代测验的探讨
    周柱华; 邢燕菊; 单成钢; 许方佐; 胡世昌
    1998, 6(1):025-028.
    [摘要](1268) [HTML](0) [PDF 0.00 Byte](1407)
    摘要:
    采用连续测交的方法,对辐照玉米的4个不同世代、484个基本株的产量配合力的分离和稳定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自身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的群体内选株自交,获得高配合力自交系的机率较大,基本株之间的产量配合力差异显著。M2代分离严重,M4代以后趋于稳定,所以M3、M4是选择的重要世代。随着自交世代的加深,姊妹系间配合力的遗传力逐渐增高。
    8  浅谈抗旱耐深播高产玉米新品种的利用与开发
    钟改荣; 白永新; 孟俊文
    1998, 6(1):029-031.
    [摘要](802) [HTML](0) [PDF 0.00 Byte](1296)
    摘要:
    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玉米产量,而地处干旱少雨的华北地区,则由于十年九春旱,现有品种难以保证玉米适时下种、高产稳产,直接制约着旱地玉米生产的发展。我所利用具有长根茎特性的印地安蓝粒玉米种质,培育出的抗旱耐深播高产玉米新品种,播深20cm能正常出苗,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春播玉米生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春旱不误适时探墒深播保全苗,伏旱深层根系有水“喝”,从品种上解决了千百年来旱地玉米生产发展缓慢、产量不高不稳的老大难问题。
    9  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豫玉23
    申为民; 华福平; 刘海平; 卢道文; 宋志均 吕宁湘
    1998, 6(1):032-032.
    [摘要](783) [HTML](0) [PDF 0.00 Byte](1093)
    摘要:
    10  高产玉米新品种——闽单88
    林建新; 卢和顶; 薛珠政
    1998, 6(1):033-033.
    [摘要](809) [HTML](0) [PDF 0.00 Byte](1188)
    摘要:
    11  福建杂交玉米单作栽培技术研究
    蔡文振; 卢济事 官德义
    1998, 6(1):034-036.
    [摘要](1205) [HTML](0) [PDF 0.00 Byte](1284)
    摘要:
    在单因素与多因素正交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福建杂交玉米单作栽培的4项主要农艺措施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对杂交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呈负向线性关系,种植密度与播种期、施氮量、追肥方法之间存在着显著互作效应。福州地区每公顷5250kg以上的优化栽培组合方案是:7月25日至8月5日间适时早播,每公顷保苗基本苗75000~82500株,施氮素150~180kg,基肥:拔节肥:穗肥为3∶3∶4。
    12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研究
    孙占祥
    1998, 6(1):037-040.
    [摘要](461) [HTML](0) [PDF 0.00 Byte](984)
    摘要: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年平均降水为423mm,70%集中在7~8月份。本区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为:0~20cm为剧变层;20~60cm为缓变层,一般含水量>12%;60~100cm为稳定层,终年含水量>12%。本区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即冬季冻结、凝聚阶段;春季大量蒸发阶段;夏季大量蓄积阶段和秋季缓慢蒸发阶段。本区旱灾发生严重,春旱发生频率>70%,伏旱发生频率为50%左右,秋吊为30%。在本区玉米的田间耗水量为460~490mm。玉米的生理耗水量为390~400mm,且耗水高峰集中在抽雄———乳熟期。针对本区如上特点,本项研究提出了本区玉米抗旱高产栽培技术的五项措施,即:1.确定适宜品种;2.明确最佳播期;3.科学经济施肥;4.保证合理密度;5.伏前深度中耕。从而充分利用了本区4月份的无效降水,保证了玉米耗水高峰期与本区自然降水高峰期同步,并增加了土壤蓄水能力,实现了抗旱、增产的目的,为本区及北方旱农地区作物高产栽培提供了指导。
    13  玉米种子田地膜覆盖栽培的综合效应
    张大光; 闫晓艳; 边秀芝; 张玉迅; 姜忠林; 盖树森
    1998, 6(1):041-045.
    [摘要](1179) [HTML](0) [PDF 0.00 Byte](1266)
    摘要:
    地膜覆盖的早熟增产作用,解决了困扰我国北方玉米种子生产的种子成熟度与安全降水的矛盾,明显提高玉米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地膜覆盖对土壤含水量和全生育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数值的系统观测与分析,揭示了在当地条件下覆膜使5、6月份0~25cm土层平均地温提高1℃,5月份5cm地温提高2℃,10~15cm提高1℃以上,晴天白昼0~20cm土层平均地温提高31℃。5、6月份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20%,表层含水量增加较多,5月份0~5cm土层含水量增4.5%。5、6月份土壤速效养分有明显增加,5月份土壤碱解氮增加8.9mg/kg,速效磷增加1.8mg/kg。在北方春旱、低温条件下,覆膜为保全苗,早生快发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覆膜对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很大。覆膜与不覆膜相比,一般可增加2片叶令,条件差的地块(洼地、坡地)可增加4片叶令,单株鲜重、干重为不覆膜的3倍以上,单株叶面积为不覆膜的2倍多,早抽丝3~5d,一般早熟7~10d,收获时种子含水量降低5.4%~14.2%,百粒重增加4.3~9.2g,常年增产20%以上,低温年或涝洼地增产60%~70%。
    14  玉米化控综合高产技术探讨
    周凤兰; 张吉川; 陈泽光; 孙太升; 杨继余; 田淑芳
    1998, 6(1):046-048.
    [摘要](1455) [HTML](0) [PDF 0.00 Byte](1732)
    摘要:
    玉米化控技术在逆境条件下和高产再高产条件下更能显示其潜力。本文探讨玉米单产9000~12000kg/hm2、12000~15000kg/hm2技术措施。其技术关键是:在正常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地块和品种,增肥增密,在生育中期喷施一次玉米壮丰灵,从而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为我省玉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单产提供参考。
    15  维他灵2号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和增产效果
    王伟中; 徐建明 张坚勇
    1998, 6(1):049-051.
    [摘要](844) [HTML](0) [PDF 0.00 Byte](1289)
    摘要:
    据“气候障碍的化学疗法”理论,利用维生素类物质为主体复配研制的“维他灵”2号。在玉米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维他灵”2号的最佳喷施时期为大喇叭口后期。最佳使用量为375ml/hm2。对玉米植株性状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株高矮化29.2cm、穗位高降低10.9cm、茎基粗直径增加0.29cm、气生根增多26.3条。同时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增产22.42%。增产表现在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
    16  玉米耐密性的数学表达及其应用
    苏方宏
    1998, 6(1):052-054.
    [摘要](1289) [HTML](0) [PDF 0.00 Byte](1284)
    摘要:
    本文依据系统控制论中的“黑箱原理”确立了玉米耐密性的概念,并由此出发提出了表征玉米品种耐密性的数学表达式。即:N =y1(D2-D1)/D1(y1-y2)×y2/y,其中N为耐密系数,D1、D2分别为低、高两个密度水平,y1、y2分别是低、高两种密度下的单株产量,y为高密度时各品种的平均单株产量。本文还利用该式对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30年间16个代表性玉米杂交种的耐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后期选育品种的耐密性有所提高,但对品种耐密性的重视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
    17  玉米育苗移栽栽培技术研究
    王晓梅; 崔坤; 梁永海; 范文中; 张春艳; 周岚; 刘喜才; 郭树义; 元明浩
    1998, 6(1):055-057.
    [摘要](761) [HTML](0) [PDF 0.00 Byte](1131)
    摘要:
    本试验重点研究玉米育苗移栽几个关键技术措施,同时进行0.5hm2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在吉林地区最适播期为4月17日左右;品种应选生育期为140~145d,积温2900℃晚熟品种。如丹703品种;营养土配比可采用60%豆田土+20%草炭土+20%EM堆肥(用0.2%EM菌处理鸡粪)或腐熟鸡粪;育苗方式采用营养方(8cm×8cm)。生产示范比大田增产17.07%。
    18  高油115玉米的引进与开发初报
    陈喜洲; 王力; 范玉良 崔钦; 张凤英; 蔡玉宽
    1998, 6(1):058-060.
    [摘要](932) [HTML](0) [PDF 0.00 Byte](1383)
    摘要:
    高油115玉米在沈阳市8个县区自1994~1996年累计进行了24个点次品比试验,比沈单7、掖单13等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06%。并通过栽培试验和两年大面积生产示范,初步形成了“一早二晚三长效”高产栽培模式,在产后开发上初见成效。
    19  钾肥对玉米的增产增收效果与利用率
    吴巍; 张宽; 王秀芳 孙淑荣; 王立春
    1998, 6(1):061-65.
    [摘要](930) [HTML](0) [PDF 0.00 Byte](1459)
    摘要: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钾对玉米有较显著的增产作用。以施用K2O 50~100kg/hm2可以获得最大产量和最高收益。钾肥在风沙土上增产、增收效果好于淡黑钙土和黑土,在黑钙土上好于黑土。施钾量与玉米产量关系式为y=a+bx+cx2。土壤有效钾含量与施钾最大增产量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y=3491.5-23.00x。玉米施钾可提高植株和子粒含钾量和干物质产量,因而明显提高吸钾量。在中肥力黑土上施用100kg/hm2钾(K2O)的利用率为37.56%。
    20  玉米高产栽培的钾素生理作用
    曹敏建; 孙国娟
    1998, 6(1):066-068.
    [摘要](1209) [HTML](0) [PDF 0.00 Byte](1613)
    摘要:
    本文从玉米高产栽培角度探讨了钾肥对玉米高产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钾能增强玉米的耐密性,玉米欲获高产必须有足够的密度,但是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群体内光照状况恶化,叶片光合强度下降,钾能增加玉米叶片的光合强度,尤其对于因高度密植而处于弱光条件下的中、下部叶片的光合强度更具促进作用;②在一定范围内,玉米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且生物产量中的茎叶重量增加幅度大于子粒,玉米吸收的钾素近80%都集中在茎叶之中。因此,高产高密的玉米,对钾素的需求量增大。
    21  玉米施肥试验研究
    梁秀兰; 朱芳华
    1998, 6(1):069-072.
    [摘要](1430) [HTML](0) [PDF 0.00 Byte](1477)
    摘要:
    以穗肥不同施用量、绿肥压青作基肥和叶面喷施生多素三个因素进行试验,结果穗肥以公顷施180kg尿素较施270kg尿素的产量高44.55kg;绿肥压青作基肥优于没有绿肥压青;喷施生多素的效果不明显。三个因素的交互效应,以穗肥 180kg尿素+绿肥压青+喷生多素效果较好。
    22  玉米矮花叶病的药剂防治
    杜志强; 周广和
    1998, 6(1):073-076.
    [摘要](846) [HTML](0) [PDF 0.00 Byte](1573)
    摘要:
    综合温室浸种、保护剂和治疗剂试验以及田间小区试验结果,供试药剂DHT、灭毒灵、病毒A、A21、三功苄、三功苄 1号及黄枯绿等对玉米矮花叶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0.3%DHT和0.3%灭毒灵效果较好,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病毒A300倍、A21 200倍效果也比较好,可以配合使用,黄枯绿作为治疗剂、保护剂以及浸种剂都有一定效果,值得进一步利用。三功苄及三功苄1号浸种无效,但作为治疗剂和保护剂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三功苄2号作为浸种剂和保护剂有一点作用,无治疗作用,应用前景不大。
    23  玉米田杂草现状与治理的发展前景
    许秀杰; 张相权 赵国华
    1998, 6(1):077-080.
    [摘要](1033) [HTML](0) [PDF 0.00 Byte](1329)
    摘要:
    本文阐述了玉米田杂草发生时期、杂草危害种类及对玉米产量影响等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因地制宜地将一切可以利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措施有机地组成治草综合体系。将杂草控制在其生态及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达到成本低、防效高、不污染环境的目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