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第6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精密播种技术应用的探讨
    曹雨
    1998, 6(2):60-064.
    [摘要](824) [HTML](0) [PDF 0.00 Byte](1249)
    摘要:
    精密播种就是株(粒)距、行距和播种深度都受到严格控制的单粒播种。目前玉米的精密播种在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在我国还基本上处于试验研究、推广阶段。我国实现玉米精密播种的两个关键条件是玉米种子和精密播种机。玉米加密精密播种是由现行穴播向精密播种过渡的一种途径,其播种量是所需定苗株数的两倍,出苗后需间隔间苗,它具有现行穴播和精密播种的双重特点,与现行穴播相比,它具有节省种子、间苗方便省工、苗匀苗齐、幼苗生长好、可推迟间苗定苗时间以及增产和效益好等优点,是我国今后玉米播种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玉米精密播种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果,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大,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广阔前景。
    2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利用
    邓迎海; 周洪生
    1998, 6(2):001-005.
    [摘要](798) [HTML](0) [PDF 0.00 Byte](1741)
    摘要:
    本文回顾了玉米核雄性不育(又称基因雄性不育)研究和发展的历史,总结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围绕如何利用核雄性不育这一主题,比较分析了以核不育标记基因、双杂合系、光温敏不育基因和工程雄性不育基因为代表的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解决有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  玉米热导二环系“87”组配强优势组合的研究
    刘宗华; 陈伟程; 罗福和; 季良越; 汤继华; 胡彦民; 黄西林; 季洪强
    1998, 6(2):006-009.
    [摘要](919) [HTML](0) [PDF 0.00 Byte](1070)
    摘要:
    以热导二环系“87”作为亲本之一,与不同类群测验系杂交,所配组合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尤其豫单8703即综3×87-1优势最强。1993~1996年,在省内外区试、生产示范和多点试验中,豫单8703的产量连年排名第一。该组合表现高产、优质、抗病、持绿期长,是目前替换丹玉13的理想品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热导二环系组配强优势组合是利用热带资源快出品种的有效途径。
    4  化学诱变及其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周洪生; 邓迎海 薛守旺; 吕宗言
    1998, 6(2):010-013.
    [摘要](1189) [HTML](0) [PDF 0.00 Byte](1069)
    摘要:
    本文综述了化学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诱变剂的种类、作用机理、诱变材料的选择、处理方法等,比较了传统化学诱变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NG(或EMS)-石蜡油溶液诱变方法的优缺点。作者认为,化学诱变方法在特用玉米育种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  雄性不育系在玉米制种上的应用
    卞云龙; 邓德祥
    1998, 6(2):014-017.
    [摘要](1231) [HTML](0) [PDF 0.00 Byte](1541)
    摘要:
    近几年,我国玉米杂交种种子质量大幅度下降,且情形很严重,到了急待解决的境地。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玉米杂交种是提高玉米杂交种种子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结合作者近几年来不育化育种的工作体会,对雄性不育系在玉米制种上应用的方法、程序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了概述,以期对我国玉米杂交种种子质量有所改善。
    6  玉米二环系测交优势与其亲本杂种优势群的关系研究
    李玉玲 谈朗玉
    1998, 6(2):018-021.
    [摘要](653) [HTML](0) [PDF 0.00 Byte](590)
    摘要:
    本研究以来自不同杂种优势群自交系间7个单交基础材料的31个S3代选系与13个不同类群自交系组配而成的223个测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单交及同一单交不同S3代选系的测交优势及其与单交亲本杂种优势群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单交及同一单交不同S3代选系的对照优势存在明显差异;(2)除G外,各单交后代与其亲本的强优势群基本一致;(3)不同类群自交系间S3代选系穗粒重的对照优势表现为弱优势群间>R×L优势群间>其它优势群间>群内。因此,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并不是绝对的,应灵活运用,同时注重优异新种质的发掘、研究和利用。
    7  甜玉米品质性状与部分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王振华
    1998, 6(2):022-025.
    [摘要](1043) [HTML](0) [PDF 0.00 Byte](1302)
    摘要:
    通过对甜玉米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甜玉米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蔗糖。它与可溶性固形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嫩度值、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但水溶性多糖(WSP)与各品质性状相关均不显著,从而说明甜玉米含糖量选择中不会影响甜玉米的风味、嫩度等品质;进一步与部分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优质甜玉米应选择穗柄较短、苞叶较少、茎含糖较高的类型,分蘖的存在并不影响甜玉米的品质。
    8  玉米幼苗吸收硫酸盐(Na235SO4)亲和性的基因效应分析
    冯宗云; 高之仁; 荣廷昭
    1998, 6(2):026-029.
    [摘要](835) [HTML](0) [PDF 0.00 Byte](1161)
    摘要:
    本文以来源不同的9个玉米自交系及其按双列杂交组合的36个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玉米幼苗根系对硫酸盐(Na235SO4)亲和性(Km)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Km的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Km的基因作用方式为超显性,显性作用大于加性作用,显性方向指向减效。亲本中正、负效基因的分布不等,显性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隐性等位基因的频率。自交系合二和292含显性基因较多,认为这二个自交系是改良根系对营养吸收亲和性的优良亲本材料。
    9  宜昌地区玉米品种资源的分类研究
    吴高岭; 魏亚萍; 徐尚忠
    1998, 6(2):030-034.
    [摘要](645) [HTML](0) [PDF 0.00 Byte](781)
    摘要:
    运用以穗部性状特征为基础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宜昌地区77份玉米品种资源进行分类,结果分为9大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资源的28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77%。以前7个主成分为综合指标进行系统聚类,77份品种资源被分成3大类。两种分类方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吻合性。
    10  关于高赖氨酸玉米选育方法的探讨
    高树仁; 王振华; 董炳友
    1998, 6(2):035-037.
    [摘要](860) [HTML](0) [PDF 0.00 Byte](879)
    摘要:
    利用3个普通玉米自交系和6个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进行双列杂交,分析了不同类型杂交组合的产量、赖氨酸含量和其它几个子粒性状的表现,并且通过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了各组合的优劣,以探讨用普通玉米和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组配单交种选育高赖氨酸玉米的可行性。从平均值看,普×高组合在产量、粒重、容重和收获时子粒含水量方面均优于高×高组合,普×高组合的子粒赖氨酸含量低于高×高组合,但两者的单位面积赖氨酸产量相近。灰色关联度法评价出的前10个组合中有7个是普×高组合,3个是高×高组合,并且第1、2、4、5、6位组合都是普×高组合。因此,用普通玉米自交系作母本与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组配杂交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种选育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的有效途径。
    11  玉米新质源YW血缘自交系选育方法研究
    崔俊明 张进忠
    1998, 6(2):038-040.
    [摘要](684) [HTML](0) [PDF 0.00 Byte](708)
    摘要:
    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与拓宽是选育具有突破性进展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重要方法。本文总结了我们近10年在玉米种质方面的创新,改良的研究结果及利用建议。 1)采用相同雄亲交叉遗传设计导入亚热带玉米种质的选育方法和应用;2 )运用双轮回骨干亲本交替回交导入亚热带玉米种质改良自交系的方法及应用;3)新质源YW血缘自交系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配合力高 ,容易配出强优势杂交组合。
    12  玉米新品种豫玉12的选育与推广
    陈梅英; 刘学汉; 赵启学
    1998, 6(2):041-043.
    [摘要](864) [HTML](0) [PDF 0.00 Byte](1046)
    摘要:
    豫玉12(新黄单904)由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1989年育成,组合478×京7黄。该品种属中熟品种,需≥10℃积温2 500℃左右。1990~1993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 ,在省、国家区试及生产示范中,产量获三个第一名。适宜在我国各主要玉米产区种植。种植密度一般以每公顷6万株为宜,高产攻关田公顷6.75~7.5万株为宜。制种时,母本早播4~5天,父母本行比以1:4~6为宜。已采用不育系改良配套模式制种,效果明显。
    13  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育特性演进规律研究Ⅰ产量性状的演进
    胡昌浩; 董树亭; 王空军; 孙庆泉
    1998, 6(2):044-048.
    [摘要](518) [HTML](0) [PDF 0.00 Byte](948)
    摘要:
    随着我国玉米品种的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产量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体现在:穗粒数增多,果穗变长、变粗,穗行数、行粒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在中密度条件下对产量提高相对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DPC=1.0844),对穗粒数贡献最大的是穗长(DPC=2.302)和穗行数(DPC=0.7791);在各密度处理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构成要素—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相比较,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公顷粒数(DPC=0.7212),其次是千粒重(DPC=0.3860)。植株和穗位变高、茎秆变粗,耐密性增强,抗病、抗倒伏能力增强,当代品种更具高产稳产特性。
    14  玉米子粒败育的综合调控模式研究
    张风路; 王志敏; 赵明 王树安; 赵久然; 郭景伦
    1998, 6(2):049-051.
    [摘要](735) [HTML](0) [PDF 0.00 Byte](992)
    摘要:
    本文从源库调节、内源激素变化动态等方面综述了前人在玉米子粒败育研究方面的进展,尤其对乙烯与玉米子粒败育关系进行探讨。本文提出了导致玉米子粒败育的结合调控模型。
    15  玉米田间整齐度、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的相关分析
    翟广谦; 陈永欣; 田福海
    1998, 6(2):052-055.
    [摘要](1227) [HTML](0) [PDF 0.00 Byte](1257)
    摘要:
    通过8112×关17-1、晋单27两个玉米品种六种密度试验的各生育期株高及成株期穗部性状调查,用量化指标对玉米田间整齐度、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田间整齐度在玉米生育进程中有逐渐提高的趋势;株高整齐度与单株生产力呈极显著正相关,8112×关17-1的相关系数r为0.9274,晋单27的相关系数r为0.9214,二者均随密度的提高而降低;群体产量首先服从于密度的压力,不同的品种,其密度极限值不同,8112×关17-1的适宜密度为6.75万株hm2,晋单27的适宜密度为6万株hm2;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整齐度与群体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9665**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春玉米上应用效果研究
    王国琴; 尹枝瑞; 王振宝; 王玉贞; 刘志全
    1998, 6(2):056-059.
    [摘要](1008) [HTML](0) [PDF 0.00 Byte](1043)
    摘要:
    壮丰灵和翠竹牌玉米专用型生长调节剂在春玉米上试验结果,具有降低株高、减轻倒伏、叶面积系数吐丝期减小、成熟期增大(成熟期植株绿叶数增多0.5~0.7片)和保绿作用,并使群体田间透光率提高。在不倒伏情况下,对产量影响不稳定,三年中,两年减产,一年增产。对倒伏品种或倒伏田块有减轻产量损失的作用。可以作为一项抗倒减灾保产措施采用。
    17  吉林中部玉米高产施肥与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
    李伟波; 张效朴
    1998, 6(2):065-068.
    [摘要](984) [HTML](0) [PDF 0.00 Byte](1141)
    摘要:
    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现代高产施肥技术比当地大田玉米增产40%~115%,抗灾能力较强,年际间的产量变异较小;高产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化肥施用量,N素为255kg/hm2较合理,而配施P2O590kg/hm2,K2O 135kg/hm2产量较高,同时N肥利用率可以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40%以上,土壤残留N较少,环境负荷小。
    18  玉米高产施肥的依据、计算模式与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张效朴
    1998, 6(2):069-071.
    [摘要](913) [HTML](0) [PDF 0.00 Byte](858)
    摘要:
    作者通过十余年对淮北砂姜黑土区以高产施肥为中心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主要从土壤供肥特点、玉米需肥特点、玉米对肥料的利用率以及对不同肥料的反应规律等方面阐述了玉米高产施肥的原则和依据,提出了简便易行的计算模式,拟定了不同产量指标的高产施肥方案,并扼要地介绍了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要点,以供有关的研究者和生产者讨论和参考。
    19  玉米高产施肥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何萍; 金继运; 林葆
    1998, 6(2):072-076.
    [摘要](955) [HTML](0) [PDF 0.00 Byte](1037)
    摘要:
    本文综述了玉米高产施肥营养生理研究最新进展,内容包括:受施肥调控的玉米源库动态与养分吸收;受施肥调控的玉米光合特性;受施肥调控的玉米氮素代谢;施肥与玉米衰老的关系等。最后评述了玉米高产施肥研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0  承德旱地春玉米钾肥肥效研究初报
    方继友; 陈宝兴
    1998, 6(2):077-086.
    [摘要](598) [HTML](0) [PDF 0.00 Byte](742)
    摘要:
    本文分析了承德市土壤肥力水平和施肥现状,论述了在不同年份以及覆膜栽培和露地直播条件下,旱地春玉米增施钾肥的不同增产效果,证明随着单产水平的提高,钾素将成为限制旱地春玉米提高产量的关键养分因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