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第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同核异质不育系与测验系杂交不同回交后代的育性观察
    曹墨菊 荣廷昭
    1998, 6(4):001-005.
    [摘要](1243) [HTML](0) [PDF 0.00 Byte](1216)
    摘要:
    本研究是以3个测交组合的不同回交世代为材料,对其育性表现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育性表现不仅受细胞质影响,也受细胞核影响,是质核互作的结果;分离世代的育性表现不符合孟德尔式的分离比例,随不育系核组成比例的不同而不同,育性表现为一种数量性状;育性恢复可能存在有杂种优势现象和配合力效应的问题。
    2  利用RAPD技术鉴别玉米自交系
    赵久然; 郭景伦; 孔艳芳; 尉德铭; 郭强
    1998, 6(4):006-009.
    [摘要](1258) [HTML](0) [PDF 0.00 Byte](1688)
    摘要:
    本文利用RAPD技术对我国28个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了分析,从300个引物中筛选出了40个多态性好的引物,结果发现:仅使用OPI10一个引物扩增的DNA指纹图谱就能区别开15个自交系,增加引物OPB7可以区分开26个自交系,再增加OPC19、OPG6、OPA7、OPI11、OPG14中的任何一个引物就可以将28个自交系完全区分开。研究还表明亲缘关系很近、利用同工酶方法无法区分的姊妹系材料如:478、488和3189,以及双105和双741都能够被明显的区分开,证明了利用RAPD技术进行玉米自交系鉴定完全可行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3  广东省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及其遗传参数分析
    王晓明; 刘建华; 李余良; 方志伟
    1998, 6(4):010-014.
    [摘要](580) [HTML](0) [PDF 0.00 Byte](1094)
    摘要:
    本文对广东省7个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泰苏黄、粤20-3-1等亲本有关数量性状具有较高的GCA,而泰苏黄×粤20-3-1等组合表现较高的SCA,有希望出现高配合力的组合。同时表明,广东省玉米杂种优势主要表现为单株产量的加性基因效应,因而在该省选育强优组合,应加强二环系的选育,组配出适应于本省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组合,是促进玉米生产的快速而有效途径。
    4  玉米育种基础材料库文件的建立
    曹靖生; 史桂荣; 郭小明; 张建国
    1998, 6(4):015-017.
    [摘要](1143) [HTML](0) [PDF 0.00 Byte](1424)
    摘要:
    利用Forpro计算系统软件,结合玉米育种工作的实际需要,将玉米育种自交材料、杂交种分别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通过自交材料名、杂交种名或性状值的双向查询系统,并可对杂交种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运算。
    5  黔西北山区玉米生态型及生态育种
    张志国
    1998, 6(4):018-022.
    [摘要](1298) [HTML](0) [PDF 0.00 Byte](1266)
    摘要:
    本文从黔西北的自然地理生态条件及玉米地方种质的特征特性分析入手,对玉米品种的生态类型进行了总结和分类。黔西北山区玉米的生态型可分为3个基本类型:大包谷类型(坝地型)、二季早类型(坡地型)和小包谷类型(高山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山区玉米种质改良及山区玉米生态育种问题进行了讨论。
    6  紧凑型玉米的抗逆潜力分析及研究方向初探
    杨仁义; 杨国华; 马令卉
    1998, 6(4):023-025.
    [摘要](972) [HTML](0) [PDF 0.00 Byte](1874)
    摘要:
    紧凑型玉米具有抗旱、耐瘠、高光效等合理的几何构造和生理生化功能。通过育种手段改良紧凑型品种资源本身存在的不合理农艺性状,提高抗病性,是干旱条件下提高玉米产量的一种途径。
    7  高稳系数法分析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性
    王江民; 李雁
    1998, 6(4):026-028.
    [摘要](1157) [HTML](0) [PDF 0.00 Byte](1435)
    摘要:
    对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性评价,都是用数个参数来综合评判。在评判中往往出现高产性与稳产性互不相关的结论。本文采用高稳系数法(HSC)评判玉米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结果表明其在玉米育种中切实可行。
    8  哲盟玉米杂交种的演变历程、差距和对策
    张晋纯
    1998, 6(4):029-032.
    [摘要](1068) [HTML](0) [PDF 0.00 Byte](1327)
    摘要:
    本文通过对哲盟地区玉米杂交种演变历史过程的剖析,分析并论述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了与选进省区试相比的差距,提出了今后哲盟玉米杂交种的发展措施及对策。
    9  美国玉米杂优模式在新疆的应用与改良
    程杰 李树成; 严公丁; 徐明忠
    1998, 6(4):033-035.
    [摘要](1476) [HTML](0) [PDF 0.00 Byte](1715)
    摘要:
    本文论述美国玉米杂优模式在中国新疆应用与改良。单交种B73×Mo17在73.58hm2面积上,创造平均单产16t/hm2高产记录。我们对单交种B73×Mo17进行了改良。
    10  玉米库源关系的研究
    陈国平; 郭景伦 王忠孝 陆卫平 饶春富 朱世明
    1998, 6(4):036-038.
    [摘要](1208) [HTML](0) [PDF 0.00 Byte](1065)
    摘要:
    1993~1994年在新疆石河子、北京大兴、山东济南和江苏扬州4种截然不同的生态条件下进行春播试验。采用多花型的掖单13和中花型的鲁玉10两个品种,于开花期间分别剪去1/2叶片和1/2果穗。试验结果表明,减源(剪叶)和减库(剪穗)都对产量造成巨大损失,但相比之下,减库对产量影响比减源更大。减源对产量影响呈多花品种>中花品种,减库对产量的影响则反之。
    11  夏玉米单产11000~12000kg/hm2试验示范
    袁宝玉; 楚爱香 韩向阳 戚永安 茹海江 谢红敏
    1998, 6(4):039-044.
    [摘要](741) [HTML](0) [PDF 0.00 Byte](1086)
    摘要:
    本文根据河南省的生态条件,论述了夏玉米单产11000~12000kg/hm2的主要栽培技术和当前生产中应该加以改进的措施。
    12  抗寒剂在玉米幼苗上应用效果的研究
    王连敏; 王立志; 张国民; 陈香兰; 李月梅
    1998, 6(4):045-047.
    [摘要](1410) [HTML](0) [PDF 0.00 Byte](1557)
    摘要:
    本文比较分析了叶片喷施抗寒剂A和耐苗期低温能力,结果表明,喷施抗寒剂A的植株叶片的光合能力,叶绿素含量、可溶糖含量、电导率等项指标均优于稀土和清水,抗寒效果较好。
    13  低湿地玉米超大垄台田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赵作民
    1998, 6(4):048-051.
    [摘要](1092) [HTML](0) [PDF 0.00 Byte](1476)
    摘要:
    本文论述了玉米在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新的耕作栽培方法、农机农艺结合,改造玉米中低产田,挖掘玉米增产潜力,在玉米高产再高产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产量,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4  爆裂玉米的生育特点与高产栽培技术
    于维忠; 于波
    1998, 6(4):052-053.
    [摘要](1249) [HTML](0) [PDF 0.00 Byte](1156)
    摘要:
    爆裂玉米在一定的温湿条件下,膨胀倍数较大,可制成多种膨化食品,爆裂玉米因受隐性多基因控制,生产上要进行隔离。
    15  玉米使用ABT生根粉浸种试验小结
    徐丽红 邓建平
    1998, 6(4):054-056.
    [摘要](603) [HTML](0) [PDF 0.00 Byte](876)
    摘要:
    16  40%杀草特乳油防治玉米田杂草药效的研究
    张晓波; 王晓丽; 张柏香; 李廷绪
    1998, 6(4):057-061.
    [摘要](1377) [HTML](0) [PDF 0.00 Byte](1347)
    摘要: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由乙草胺、2,4-D丁酯、扑草净复配而成的40%杀草特乳油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小区及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施用杀草特4.0kg/hm2对玉米田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防治效果达90%以上,一次施用可控制作物整个生育期杂草危害,对作物安全,比人工除草增产4.3%~16.3%。
    17  甘肃省玉米矮花叶病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郭满库; 陈雨天; 朱福成
    1998, 6(4):062-064.
    [摘要](1040) [HTML](0) [PDF 0.00 Byte](1292)
    摘要: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玉米病毒病害。在我省90年代初回升以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日趋加重,目前在我省的所有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感病品种田间发病株率在50%~100%,大田产量损失20%~30%,制种田产量损失在50%左右。本文从毒源积累,种子带毒,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种植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繁殖基地,扩大地膜覆盖种植面积,及早拔除种子带毒苗和早发病株等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8  玉米自交系材料抗粗缩病鉴定筛选初报
    王安乐; 陈朝辉; 邵新胜; 卫国英
    1998, 6(4):065-066.
    [摘要](719) [HTML](0) [PDF 0.00 Byte](789)
    摘要:
    对来自全国的384份玉米自交系材料进行抗粗缩病鉴定和筛选的结果是:免疫的材料2个,高抗的3个,中抗的15个,感病的364个。试验表明:材料间的抗病性差异十分显著。
    19  玉米加工利用的现状与途径
    石桂春; 刘熙
    1998, 6(4):067-069.
    [摘要](1733) [HTML](0) [PDF 0.00 Byte](2122)
    摘要:
    我国玉米资源丰富,现阶段玉米加工主要产品是淀粉,其次为纤维、蛋白粉和胚油。这些产品不仅可直接用作食品原料,经深加工生产的多种产品,在食品、医药、饲料、纺织、造纸等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玉米深加工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玉米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0  简明玉米杂交种信息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宋崇平; 杨朝日; 宋儒; 金镛; 宁家林; 于兵
    1998, 6(4):070-072.
    [摘要](1138) [HTML](0) [PDF 0.00 Byte](1600)
    摘要:
    简明玉米杂交种信息咨询系统,可根据品种名称、品种别名、育成单位、完成人员、亲本名称等在数据库中查找所有满足查询条件的已有记录,同时本系统还提供了根据自交系的名称、别名、育成单位、完成人员、主要特征特性等进行玉米自交系信息查询的功能。系统结构紧凑,全部文件可存放于一张1.2M或1.44M的软盘中,便于携带、安装,使用灵活方便。
    21  甜玉米速冻加工技术研究
    陈永欣; 翟广谦; 田福海
    1998, 6(4):073-076.
    [摘要](1152) [HTML](0) [PDF 0.00 Byte](1605)
    摘要:
    1994~1996年我们进行了甜玉米速冻加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甜玉米速冻加工保鲜期达6~8个月的关键技术是:鲜穗适采期为授粉后24~27d;漂烫比蒸煮效果好,时间为18min,冷点温度≥90℃;速冻温度为-38~-45℃;贮藏温度为-18℃。
    22  第六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总结报告
    赵明
    1998, 6(4):077-078.
    [摘要](345) [HTML](0) [PDF 0.00 Byte](611)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