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7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的改良与杂优模式的利用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田曾元
    1999, 7(1):001-008.
    [摘要](1548) [HTML](0) [PDF 0.00 Byte](3259)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玉米生产和育种用种质的分析,发现我国玉米种质主要集中在四大杂优群,利用的主要模式有5种。重点讨论了各玉米区主要杂优群和杂优模式的选择、改良与利用等问题,并根据各地成功的经验和自己的育种实践,对其与地方种质、外来种质结合利用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  利用DNA指纹鉴定玉米杂交种纯度及其真伪技术的研究
    赵久然; 郭景伦; 尉德铭; 滕海涛 孔艳芳; 池书敏
    1999, 7(1):009-013.
    [摘要](1511) [HTML](0) [PDF 0.00 Byte](1913)
    摘要:
    从5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个在玉米上具有较好多态性的RAPD随机引物,并进一步筛选确定了适合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及其双亲的特异引物,建立了相应的DNA指纹图谱。杂交种的DNA指纹图谱表现为父、母本双亲带型的互补,均未出现互补带型之外的新带型。应用RAPD技术获得DNA指纹图谱的方法可以简便、快捷、经济、准确地鉴别玉米杂交种子纯度及真伪。目前已进行了上百份的检测实践,无一差错。
    3  爆裂玉米的品质及其选育
    曾三省
    1999, 7(1):014-017.
    [摘要](1657) [HTML](0) [PDF 0.00 Byte](1253)
    摘要:
    本文对爆裂玉米的品质及其测定作了介绍,并对影响爆裂玉米最重要的品质特征爆裂膨胀性的因素进行分析,还论及爆裂玉米品种的选育方法。
    4  玉米数量性状RFLP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杨俊品 荣廷昭
    1999, 7(1):018-024.
    [摘要](1094) [HTML](0) [PDF 0.00 Byte](1843)
    摘要:
    本文综述了玉米数量性状特别是产量性状的RFLP分子标记近10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所用群体类型及容量、标记图谱、主要QTL位点及其遗传效应。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5  玉米自交系的星座图聚类分析
    席章营; 吴建宇
    1999, 7(1):025-029.
    [摘要](997) [HTML](0) [PDF 0.00 Byte](1358)
    摘要:
    用星座图聚类的方法对28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计算所得的综合值可以客观地度量玉米自交系的综合性状,且玉米自交系的综合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②依综合值的大小,可以把28个参试玉米自交系划分为性状各异的6个类群或简单地划分为优良、一般、较差3个等级;③星座图聚类是表型性状的聚类,聚类结果与自交系间的血缘无必然的联系。
    6  吉林省玉米骨干自交系及主推杂交种指纹图谱的构建
    李启云; 王玉民; 庄炳昌; 王绍平; 方玉春; 陆静梅
    1999, 7(1):030-035.
    [摘要](1616) [HTML](0) [PDF 0.00 Byte](1571)
    摘要:
    本文以吉林省玉米骨干自交系及主推杂交种近50份为试材,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经过40个引物的重复筛选,构建了一套完整的DNA指纹图谱,其中仅用4个引物就可以完全区分开所有的供试材料,并与蛋白、同工酶等分子标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多种分子标记手段相结合,将使玉米种子纯度及品种鉴定更完善。
    7  南斯拉夫著名玉米专家L.科依奇博士荣获“天山奖”
    李维鼎
    1999, 7(1):035-035.
    [摘要](678)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8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发展历程及其遗传组成分析
    李春霞; 苏俊
    1999, 7(1):036-040.
    [摘要](1236) [HTML](0) [PDF 0.00 Byte](1527)
    摘要: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1980~1997年18年间种植面积在1.0万hm2以上的玉米杂交种情况及其遗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我省玉米品种的变化特点是:80年代中前期以自育、早熟品种为主,单、三、双交种同时并用,80年代后期应用的中晚熟品种(如四单8、吉单101等)多为从吉林、辽宁等省引入的;90年代应用的优良品种以四单19、本育9、龙单13为主。同时还可以看出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种的种质:在80年代集中在甸11、Bup44、大黄等几个骨干系上,90年代逐渐转向以Mo17类亚群、塘四平头群为主阶段
    9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敖君
    1999, 7(1):041-042.
    [摘要](1358) [HTML](0) [PDF 0.00 Byte](983)
    摘要:
    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5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秃尖、穗粗、行数、行粒数、轴粗、穗重和单株产量9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秃尖、行粒数、轴粗和穗重主要受加性基因影响,其余5个性状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同时存在。
    10  昭通不同生态区玉米育种探讨
    吴启坤
    1999, 7(1):043-045.
    [摘要](847) [HTML](0) [PDF 0.00 Byte](95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昭通处于复杂的农业生态区的玉米育种历史,生态区的大致划分、气候特点、育种目标、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利用,以及近年来玉米育种取得的成就。(1)引进群改种Tux-penol直接应用于大面积生产;(2)以热带、亚热带、温带种质资源为选系基础材料,选育出高配合力,抗病性强的SC122、墨181、276、W8等自交系在育种生产上的应用;(3)育成分别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扎单201、鲁三2号、鲁单1号、通单2号、昭三1号等单(三)交种,促进了山区玉米生产的发展。
    11  玉米单交种牡单10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任海祥; 吕邦民; 敖君; 于树林; 孙殷会; 邵广忠
    1999, 7(1):046-047.
    [摘要](992) [HTML](0) [PDF 0.00 Byte](1014)
    摘要:
    12  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龙单14
    龚士琛; 苏俊; 李春霞; 宋锡章; 张瑞英; 张坪; 钟占贵; 李国良
    1999, 7(1):048-050.
    [摘要](1175) [HTML](0) [PDF 0.00 Byte](1182)
    摘要:
    龙单14(黑309)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中心抗病室1988年育成,组合龙抗56A×413。该品种属中早熟品种,需≥10℃积温2400℃左右。1991~1994年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在全省区试、生试中均获第1位。适宜在我省二、三积温带种植。种植密度一般以每公顷4.5万~5.0万株为宜。
    13  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豫玉26
    刘法新; 孔祥智; 李艳; 张莉
    1999, 7(1):051-051.
    [摘要](998) [HTML](0) [PDF 0.00 Byte](937)
    摘要:
    14  高原特早熟玉米新品种阿七三交
    吴全一; 杜茂林; 蒲雪莉; 贺玉兰
    1999, 7(1):052-052.
    [摘要](951) [HTML](0) [PDF 0.00 Byte](880)
    摘要:
    15  玉米高产栽培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研制
    王远景; 金忠华 张烈
    1999, 7(1):053-058.
    [摘要](1258) [HTML](0) [PDF 0.00 Byte](1376)
    摘要:
    本研究应用视觉语言:Visual C、Visual B、数据库系统“ACCESS”、C++,专家系统推理机、玉米生长模拟模型“CERES”建立了包括玉米栽培专家系统、玉米栽培模拟系统的玉米高产栽培多媒体信息系统[2]Mulitimedia Information Systemfor High Yeild on Maize(MISHYM)。该软件充分体现了集各种研究成果为一体的玉米高产栽培多媒体信息系统的优势。模拟结果与实际的生产情况吻合较好。MISHYM预测功能
    16  玉米子粒败育过程的早期特征及物质动态
    张风路; 王志敏; 赵明 王树安; 赵久然; 郭景伦
    1999, 7(1):059-061.
    [摘要](1222) [HTML](0) [PDF 0.00 Byte](1358)
    摘要:
    通过对不同类型玉米子粒发育动态比较研究发现,败育粒在授粉前期其子房长度及重量就明显低于正常子粒。随授粉后天数的增加,其差距日渐扩大,约在授粉后8~12d(8-12DAA)停止发育转向衰退。子粒败育过程可区分为两个阶段:0-8DAA为败育诱导期,8-16DAA为表观衰败期。在子粒败育诱导期,糖分及蛋白质浓度并不低。研究认为,顶端子粒的败育可能与其库活性较低有关。
    17  有效微生物群在玉米生产中作用机理研究
    任大明; 王术; 刘江; 金钟华; 戴俊英 李素艳
    1999, 7(1):062-064.
    [摘要](1221) [HTML](0) [PDF 0.00 Byte](1413)
    摘要:
    有效微生物群(EM)对萌发种子中酶活性有较大影响。除EM原液外,各种浓度的EM稀释液浸种都能不同程度提高a-淀粉酶活性和CAT活性。叶面喷施EM能显著提高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及干旱条件下SOD和CAT活性,具有促生长和抗旱作用。EM还能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