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7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山东玉米良种产业化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胡昌浩; 董树亭
    1999, 7(2):001-005.
    [摘要](591) [HTML](0) [PDF 0.00 Byte](820)
    摘要:
    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规律的玉米良种产业化体系,实现全省范围内的育、繁、推一体化,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山东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全面论述了山东玉米良种产业化开发实施4年来的结果与体会,为发展我国玉米生产提供有益经验。
    2  玉米抗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吴建宇; 盖钧镒 席章营
    1999, 7(2):006-011.
    [摘要](944) [HTML](0) [PDF 0.00 Byte](876)
    摘要:
    几个遗传基础有限的玉米自交系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而进行品种更换是玉米病害有规律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我国在抗源鉴定、抗病遗传以及抗病育种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生产上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青枯病得到控制和缓解,但是取材、育种方法、种质资源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把长期的种质资源拓宽与近期的抗病育种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防止玉米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选配强优势玉米杂交组合的研究*
    赵久然; 郭景伦; 孔艳芳; 尉德铭; 卢柏山; 王元东; 腾海涛; 邢锦锋; 王继东
    1999, 7(2):012-015.
    [摘要](582) [HTML](0) [PDF 0.00 Byte](815)
    摘要: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我国46个重要玉米自交系及部分优良自选系相互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其杂交组合杂交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应用RAPD分子标记测得的自交系间遗传距离与其杂交优势显著正相关,即玉米自交系之间遗传距离越大,其杂交种子粒产量越高,杂交优势就越强。测得我国28个玉米主栽单交种双亲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6.1。根据不同遗传距离,组配72个单交组合,在单株潜力粒重>200g的29个组合中遗传距离≥6.0者占93.1%,而在遗传距离<6.0的40个组合中,单株潜力粒重>200g者只占5%。故遗传距离6.0可作为预测强杂交优势的临界值。
    4  玉米杂交诱导孤雌生殖单倍体研究进展
    刘志增; 宋同明
    1999, 7(2):016-019.
    [摘要](789) [HTML](0) [PDF 0.00 Byte](944)
    摘要:
    本文对玉米杂交诱导孤雌生殖单倍体的方法、诱导性的遗传、诱导机理和单倍体的加倍方法等进行综述,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5  玉米雄性不育性测交反应及恢复性遗传
    刘大文
    1999, 7(2):020-023.
    [摘要](1020) [HTML](0) [PDF 0.00 Byte](991)
    摘要:
    用16个玉米自交系同C型、Y型和Y型雄性不育系测交、回交,以了解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将C型不育系测交F1中的可育株自交,同时与C型不育系回交。以分析C型不育系恢复性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5003、330、白330、035-6、木6-11等5个自交系为C型不育系的恢复系,32-2、贞367、i-1等3个自交系保持C型不育系的不育性;TR3702、77-1、承10-9、5003、449、交51等6个自交系保持Y型不育系的不育性;贞367、107-1为YⅡ型不育系的恢复系,TR3702、青C2、035-6、330、5003等5个自交系保持Y型不育系的不育性。32-2对C型、承10-9对Y型、5003对Y型和YⅡ型的回交F1全部不育,可用连续回交法转育成新不育系。C型不育系测交F2出现可育与不育的3:1育性分离,回交一代出现1:1的育性分离,表明恢复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6  玉米高配合力亲本自交系、杂交种棒三叶的性状分析及叶面积的相关性研究
    白永新; 王早荣; 钟改荣; 郭还威
    1999, 7(2):024-026.
    [摘要](1197) [HTML](0) [PDF 0.00 Byte](1294)
    摘要:
    通过对15个高配合力亲本自交系及其组配的8个杂交种棒三叶有关性状及相关性的研究,揭示优良自交系的特征,探索亲本的搭配,予测杂种优势的大小。初步探明,自交系棒三叶中以穗位叶最长,上位叶最宽。棒三叶各叶面积大小差异不大,都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父本的叶面积对杂交种叶面积大小的贡献较大,杂交种棒三叶叶面积和与杂交种单株产量成正相关。
    7  多抗性玉米自交系丹341的选育与应用
    何晶; 景希强
    1999, 7(2):027-029.
    [摘要](866) [HTML](0) [PDF 0.00 Byte](676)
    摘要:
    玉米自交系丹341是我院1983年开始采用复合杂交与连续自交的方法选育出的一个晚熟优良玉米自交系。通过几年的育种实践,该系表现抗病、抗倒,气生根发达,耐旱能力强,配合力高,米质较好。由于其遗传基础丰富,用它组配的杂交种在生产中表现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几年来,该系在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组配成许多优良玉米新组合。其中,以它为父本组配的丹玉20,1994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还有一部分新组合进入省市区域试验,该系将在今后的育种和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8  电击法玉米转基因技术
    曹靖生
    1999, 7(2):030-032.
    [摘要](1187) [HTML](0) [PDF 0.00 Byte](12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电击法转化玉米原生质体的原理、方法及转基因玉米鉴定的方法等。在离体条件下,将欲转入的靶基因与载体质粒重组构建重组DNA分子,同时,用去壁液处理玉米未成熟胚的悬浮细胞制备原生质体。将20~40μg的超螺旋重组DNA分子与1.5~3×106个玉米原生质体细胞混匀后,置于强电场环境中,用500~750V/cm的高电压处理5min,使原生质体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并使重组分子进入到受体细胞内。在选择培养基中,选择已转入并稳定表达外源基因的转化细胞,再经组织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并再生成转基因玉米植株,最后用适当的方法对再生植株进行鉴定。
    9  外引玉米种质资源选系方法研究
    袁宝玉; 韩如岩 刘杰
    1999, 7(2):033-035.
    [摘要](998) [HTML](0) [PDF 0.00 Byte](1186)
    摘要:
    本文作者利用从贵州引进的泰国玉米种质资源Suwan-1为材料,进行了外引玉米种质资源在本地选育适合当地利用的自交系的方法研究,并认为在生态类型差异大的地区引种,在本地须导入适生的品种资源,对Suwan-1采用“外×本”的后代再姊妹交后进行自交分离,从中选出了基本具有双亲优点的自交系。
    10  玉米区试品种稳定性分析
    蒋佰福
    1999, 7(2):036-038.
    [摘要](737) [HTML](0) [PDF 0.00 Byte](881)
    摘要:
    本文采用“Eberhart和Russell(1966)稳定参数法”对1997年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中部平原区玉米区试品种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区试品种间产量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稳产性较好的有4个:海942、佳试24、东禾1、绥北2103,以绥北2103稳产性最佳,高产不稳产品种有2个,低产不稳产品种有6个。
    11  玉米新品种农单5号
    宋占权 孟义江; 池书敏; 刘志增; 陈景堂
    1999, 7(2):039-040.
    [摘要](2192) [HTML](0) [PDF 0.00 Byte](1012)
    摘要:
    农单5号由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玉米育种室1993年育成,组合为农系531×农系110。该品种夏播生育期105d(保定),属中早熟品种。1996~1997年河北省区域试验平均单产7923.9kg/hm2,比对照冀单29增产13.3%。试验证明,农单5号表现高产、稳产,农艺性状优良,抗病、抗倒、抗旱性好。适宜黄淮海地区夏直播或套播及东华北地区春晚播。种植密度以57000株/hm2比以1:4~5为宜。
    12  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大单1号
    王理银; 张宗德; 吕宗荣; 邵明才; 贾仕康
    1999, 7(2):041-042.
    [摘要](916) [HTML](0) [PDF 0.00 Byte](713)
    摘要:
    大单1号是云南省大关县农技中心玉米组育成,组合为墨181×木6。该品种属中晚熟玉米品种。从播种至成熟需>10℃活动积温2680℃。在1987~1996年各类产量试验和示范推广中表现高产稳产,品质好,食味佳,抗逆性强。在适宜密度45000~52500株/hm2下比对照墨白1号增产28.6%。适宜在云南省滇东北二半山及其以下墨白1号种植区或类似气候地区推广种植。制种父母本错期播种,父母本行比1:4或1:5,制种产量可达3000~4500kg/hm2
    13  高产优质玉米新单交种庆单40
    姚志龙; 郭其龙; 卢启科
    1999, 7(2):043-044.
    [摘要](809) [HTML](0) [PDF 0.00 Byte](626)
    摘要:
    14  夏玉米耗水规律及水分胁迫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孙景生; 肖俊夫; 段爱旺; 张淑敏; 张寄阳
    1999, 7(2):045-048.
    [摘要](699) [HTML](0) [PDF 0.00 Byte](1039)
    摘要:
    依据灌溉试验资料,研究夏玉米生育期内的耗水规律及植株蒸腾与棵间蒸发变化规律,分析水分胁迫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适宜处理的夏玉米,生育期耗水量425.25mm,各时段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4.34%、10.49%、10.43%、15.70%、27.16%、13.63%和8.25%,相应的日平均耗水强度分别为4.064、2.973、2.958、4.452、7.699、3.860和2.192mm/d;玉米田的棵间蒸发量较大,约占其整个生育期总耗水量的35%~38%;各生育时段遭受水分胁迫均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其中尤以抽雄吐丝前后40d左右缺水影响最大,其次是拔节期缺水。
    15  吉林省东部半山区耐密品种试验报告
    李勇; 孟祥兆; 方向前; 张力 王铁成; 赵红; 马维清 王玉林 柴寿江
    1999, 7(2):049-051.
    [摘要](912) [HTML](0) [PDF 0.00 Byte](961)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四密21、四密25两个耐密品种,在东部半山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以及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主要产量性状、单株叶面积、光合势和光合生产率。
    16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
    薛珠政; 卢和顶; 林建新; 杨人震
    1999, 7(2):052-054.
    [摘要](1437) [HTML](0) [PDF 0.00 Byte](2040)
    摘要: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单株和群体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情况及产量的变化,探讨单株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只有保持单株和群体之间的平衡,即在一定的密度下保持较高的单株生产力,品种方能获得高产稳产。
    17  羧甲基壳聚糖(NCMC)对玉米种子蛋白质合成与积累的影响
    师素云; 薛启汉; 刘蔼民; 练兴明
    1999, 7(2):055-057.
    [摘要](1076) [HTML](0) [PDF 0.00 Byte](1268)
    摘要:
    用羧甲基壳聚糖处理抽穗期玉米穗轴和花丝,与未处理对照相比,玉米种子贮藏蛋白的含量提高10.8%,其中醇溶蛋白含量提高33.8%,这一结果表明,天然来源的羧甲基壳聚糖,可以作为一种新型蛋白质生物调节剂,用以提高作物蛋白质产量和改进蛋白质量。
    18  DA型脱水剂对玉米子粒脱水效果研究
    陶波 张相英
    1999, 7(2):058-060.
    [摘要](1213) [HTML](0) [PDF 0.00 Byte](1363)
    摘要:
    DA型脱水剂能明显促进子粒快速脱水,促进干物质向子粒快速运输,有利于产量的形成。不同时期处理其降低含水量作用效果不同,在玉米收获前10~30d范围内,应用时期越早,降水效果越明显,并随着剂量增加降水作用增强,平均含水量降低10%~20%,促进作物早熟2~4d,增产作用明显。
    19  降低寒地玉米子粒水分的高产技术研究
    李艳杰; 史纪明; 鞠成梅
    1999, 7(2):061-064.
    [摘要](811) [HTML](0) [PDF 0.00 Byte](820)
    摘要:
    经3年的研究,降低寒地玉米子粒水分的有效措施:一是选择优良品种适区种植。二是农艺技术:催芽播种,增施钾肥,适时早播,大垄双行及扒皮、割晒、去顶,成熟后站秆晾晒等。各单项技术使用可以降低子粒水分0.6~6.1个百分点,综合农艺措施可以降低子粒水分4~9个百分点。上述研究为寒地玉米高产低含水率配套技术形成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  发展玉米生产的对策措施
    周日明; 王宣山 顾龙林; 符广群 周庆柱
    1999, 7(2):065-066.
    [摘要](800) [HTML](0) [PDF 0.00 Byte](620)
    摘要:
    盐城是江苏省玉米生产大市,玉米面积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农业新形势,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发挥玉米大市的优势,作者在分析玉米生产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发展玉米生产的对策措施,提出了普及紧凑型杂交品种、推广群体质量栽培、发展立体高效种植、开发优质特用玉米等技术关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