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7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
    玉米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课题组
    1999, 7(3):001-008.
    [摘要](793) [HTML](0) [PDF 0.00 Byte](995)
    摘要:
    2  高寒山区几个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余永芬; 阮培均; 罗仕文
    1999, 7(3):009-012.
    [摘要](882) [HTML](0) [PDF 0.00 Byte](1672)
    摘要:
    利用9个玉米自交系,按 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4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进行试验。对主要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配合力总效应以及各自交系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411的一般配合力最高,自交系405和琼180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其配制的组合配合力总效应高,系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
    3  早熟超高产玉米杂交种苏玉9号选育报告
    谢孝颐; 薛林; 蔡志飞; 石明亮; 黄小兰; 陈国清; 陆虎华
    1999, 7(3):013-015.
    [摘要](866) [HTML](0) [PDF 0.00 Byte](1588)
    摘要:
    苏玉9号由江苏 省农业科学院沿江地区农科所于1988年育成,组合为414×812。苏玉9号的育成,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早熟、株型紧凑而不耐密和高产而不耐瘠的矛盾,迅速成为江苏的玉米当家品种,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苏玉9号的高产群体特征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可为其它玉米品种的高产栽培提供借鉴。
    4  利用桥接组合的转育方法提高玉米花药培养诱导率的研究
    杜娟; 母秋华; 贾玉峰; 田立国; 张新生
    1999, 7(3):016-018.
    [摘要](958) [HTML](0) [PDF 0.00 Byte](2130)
    摘要:
    本试验证明:1.使用桥接组合的转育方法,能够使符合当地育种目标的玉米材料哲白2、B79、Mo17、A619Ht等由原来出愈率为0,分别提高到62.6%、24.35%、10.22%、8.94%,绿苗分化率分别为0.82%、1.85%、0.44%、1.94%。2.以高诱导率的玉米单复953为“桥”和甜玉米杂交,F1进行花药培养,甜玉米的出愈率0~0.25%桥接后提高到22.36%。 由此可见,利用有性杂交使有利基因型重组后进行花药培养从而快速获得玉米纯系,建立了单倍体育种的新体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存在着巨大的生产潜力。
    5  玉米产量育种综合选择模式研究
    陈建忠; 肖荷霞; 席国成
    1999, 7(3):019-023.
    [摘要](815) [HTML](0) [PDF 0.00 Byte](1473)
    摘要:
    本文用生态类型区连续5年的试验材料,按照改进列联表的计算程序,参考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的平均表现及当前的育种目标,建立起一套玉米组合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模式。检验结果这种方法在玉米育种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可用性。
    6  21份玉米抗冷自交系配合力的分析及利用
    许崇香; 付建江; 杨粤; 叶旭斌; 李长文
    1999, 7(3):024-027.
    [摘要](930) [HTML](0) [PDF 0.00 Byte](1431)
    摘要:
    本文以“八五”期间筛选的21份玉米抗冷自交系为被测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12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被测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吉880等5个自交系的综合性状较优,可在育种中直接利用;而吉906等4个自交系的综合性状较差,需改良后方可利用;其余自交系部分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优,可用来改良其它自交系或作为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材料。被测系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且多数性状的遗传力小于50%,环境方差偏大。
    7  几个优良玉米自交系在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分析
    向春阳; 董炳友; 田秀萍; 郑玉龙; 杜吉道
    1999, 7(3):028-031.
    [摘要](712) [HTML](0) [PDF 0.00 Byte](904)
    摘要:
    本研究选用8个优良玉米自交系,对15个组合F1的几个重要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应用潜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各自交系在育种上应用潜力大小顺序是:合344、南5、四单12-1、大四-1、南无名-5、丰金、冬10、冬96。本试验所得穗长和穗位的遗传力较高h2N分别是68.94%、63.33%,株高和百粒重的遗传力中等,h2N分别是46.57%、42.15%,小区产量的狭义遗传力是6.24%。
    8  穗甜1号生育特点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宋占平; 邓镇华; 陈伟钊; 赵守光; 邓红生
    1999, 7(3):032-033.
    [摘要](877) [HTML](0) [PDF 0.00 Byte](1035)
    摘要:
    本文论述了鲜食型超甜玉米杂交种穗甜1号的特征特性、生育特点、产量表现和以科学施肥、合理密植、早追肥早管理为关键的栽培技术。
    9  张单251等玉米杂交种在沿山冷凉灌区的高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赵文; 杨宏; 袁克录
    1999, 7(3):034-036.
    [摘要](873) [HTML](0) [PDF 0.00 Byte](1073)
    摘要:
    选用张单251等6个玉米杂交种,在张掖沿山(海拔1700~2100m)冷凉灌区进行两年9点次试验,并用各点(年)产量的差异显著性测定度量品种的丰产性,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适定性参数、高稳系数及回归系数等综合评价品种的稳产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张单251高产稳产性好,酒单2号适应范围广,可作为沿山冷凉灌区海拔1900m以下(张单251)及2100m以下(酒单2号)区域的主栽品种,张单1103亦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可在适宜区域搭配种植。
    10  早熟玉米新杂交种绥玉7号的选育及特点
    南元涛; 唐跃文; 姜军; 魏国才; 黄元璜
    1999, 7(3):037-038.
    [摘要](1144) [HTML](0) [PDF 0.00 Byte](1181)
    摘要:
    11  稻田春玉米不同育苗方式的效应
    陈志辉 唐国廉 何政义; 邓序稳; 王春林
    1999, 7(3):039-041.
    [摘要](670) [HTML](0) [PDF 0.00 Byte](905)
    摘要:
    在稻田春玉米进行不同育苗方式与露地直播(CK)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育苗移栽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快,能提早成熟5~9d;降低株高10.0~18.2cm,穗位高14.8~16.2cm;并且增加单株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显著增加产量和经济收益。本试验结果为稻田春玉米品种选择最适密度的确立提供技术参考。
    12  不同杂交玉米组合的农艺措施效应
    梁秀兰; 朱芳华
    1999, 7(3):042-044.
    [摘要](741) [HTML](0) [PDF 0.00 Byte](886)
    摘要:
    采用3个杂交玉米组合、3种密度、不同穗肥用量和不同基肥处理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4个因素中,种植密度是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为穗肥与基肥处理,3个杂交玉米组合产量差别不明显。高产的最优组配是南玉847、密度75000株/hm2、穗肥施尿素120kg/hmhm2与基肥用绿肥压青。
    13  麦套夏玉米高产栽培优化措施数学模型的建立
    张彩霞
    1999, 7(3):045-048.
    [摘要](894) [HTML](0) [PDF 0.00 Byte](1097)
    摘要:
    在前几年单项试验的基础上,1995~1996年从品种、密度、肥料等主要农艺措施进行了探讨,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建立麦套玉米产量与密度、氮肥用量、氮肥追施时期、磷肥用量、钾肥用量综合措施的数学模型。筛选高产、低耗优化栽培方案。模型寻优选择:产量大于7500kg/hm2,利润大于6750元/hm2,优化方案农艺措施:选用紧凑型品种种植密度72375~73875株/hm2,平均为73125株左右。氮肥施用量555~705kg/hm2,1/3氮肥追施时间以出苗后6~8d追施,磷肥703.5~759kg/hm2,钾肥87.0~130.5kg/hm2
    14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推广
    范玉良; 奚宗耀; 籍平 王文杰; 吴常恕; 宋宝森 那春芳 陈俊英
    1999, 7(3):049-050.
    [摘要](1107) [HTML](0) [PDF 0.00 Byte](1502)
    摘要:
    玉米大垅双行栽培是合理密植的新形式,1991~1996年在沈阳市进行试验、示范,一致认为这项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增产幅度大,得到了有关农业专家的认同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1997年已在全市推广6.6万hm2。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推广价值。为我市玉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单产提供参考。
    15  玉米高矮秆立体间作新模式研究
    赵佰仁; 梁亚超; 张树权; 刘玉涛; 杨殿荣
    1999, 7(3):051-053.
    [摘要](777) [HTML](0) [PDF 0.00 Byte](1178)
    摘要:
    16  不同株型玉米光能利用状况的研究
    刘建栋; 樊广华; 毕建杰
    1999, 7(3):054-057.
    [摘要](785) [HTML](0) [PDF 0.00 Byte](1048)
    摘要:
    利用美国LI-188B辐射量子照度仪,对掖单4号、掖单13和沈单7号3种不同株型玉米叶片及群体光能利用状况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3种玉米品种叶片辐射吸收系数存在一定差异:掖单4号为0.75,掖单13为0.73,沈单7号为0.71。利用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玉米群体中太阳总辐射及反射辐射分布状况,给出了不同品种玉米群体中吸收辐射随高度分布特征,发现在玉米叶片光合能力最大的80~180cm处,掖单4号吸收辐射最大,因而从理论上证实了紧凑型玉米品种光能利用效率最高,与当前高产实践相一致,并为玉米高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17  掖单22超高产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研究
    东先旺; 刘树堂
    1999, 7(3):058-061.
    [摘要](1063) [HTML](0) [PDF 0.00 Byte](1403)
    摘要:
    对夏玉米掖单22超高产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掖单22产量水平达到13500kg/hm2,适宜密度为75000株/hm2左右,产量结构为75000穗/hm2左右,穗粒数480左右,千粒重380g左右,经济系数0.52。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花前快、花后稳、蜡熟后衰减缓,最大叶面积系数(LAI)5.5左右,成熟期保持2.5左右;总光合势(LAD)330万m2·d/hm2开花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5%;群体光合速率(CAP)全生育期平均6.5gCO2/m2·h开花期高峰值10gCO2/m2·h左右;净同化率(NAR)全生育期平均7.8g/m2·d左右;干物质积累总量26000kg/hm2以上,开花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总量的60%左右;干物质生产率平均250kg/hm2·d以上。
    18  不同生态型玉米生长特点的研究
    唐永金; 陈见超; 侯大斌
    1999, 7(3):062-067.
    [摘要](911) [HTML](0) [PDF 0.00 Byte](1324)
    摘要:
    在海拔600m处夏播玉米,对平丘紧凑型(A)、平丘平展型(B)、低山中熟型(C)、中山晚熟型(D)和高山早熟型(E)5个生态型玉米品种生长特点的研究表明:(1)D生态型的植株和穗位最高、穗高系数最大、叶数最多、单叶和单株面积最大、生育期最长、单株干物重最大,E生态型的这些值最小,其他生态型介于它们之间;(2)后期时间系数、后期干物质积累系数和后期净同化率的变化规律是E型>A型>B型>C型>D型;(3)收获指数A型>B型、E型>C型>D型,分配指数B型>C型>A型>E型>D型。不同生态型玉米品种具有不同的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特点,这与各品种的地域来源、所适应的生态环境以及所处的育种阶段有关。
    19  氮钾互作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动态及模式的影响
    何萍; 金继运
    1999, 7(3):068-072.
    [摘要](675) [HTML](0) [PDF 0.00 Byte](1424)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与植株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氮钾配比下春玉米养分吸收动态及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氮钾配比下春玉米氮磷钾绝对量的积累均符合Logistic方程,肥料用量与比例可明显影响到玉米养分吸收最大速率及其出现日期。用量及比例适宜可获得较高的养分最大吸收速率,且其最大速率出现日期相对较早;玉米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在中后期,应注意氮肥的分次施用。每生产100kg玉米子粒,适宜氮(N)、磷(P)、钾(K)的吸收量分别为1.954、0.376和1.390kg。植株养分吸收适宜比例为1:0.19:0.71。
    20  不同锌水平对玉米生长发育和锌吸收的影响
    王景安; 张福锁
    1999, 7(3):073-076.
    [摘要](994) [HTML](0) [PDF 0.00 Byte](1011)
    摘要: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锌对玉米生长发育和锌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液中的锌以10-6mol/L对玉米生长最适宜、高锌(10-4mol/L)和缺锌(O)均使生长受阻,叶片形成减慢,低锌(10-8mol/L)比缺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更严重,且使玉米受害乃至枯死,不同基因型的玉米所受的影响程度不同,锌对玉米的这种影响与影响其体内的锌浓度及锌吸收量有关。
    21  利用付里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快速测定玉米子粒中蛋白质的含量
    赵环环; 严衍禄
    1999, 7(3):077-079.
    [摘要](800) [HTML](0) [PDF 0.00 Byte](1647)
    摘要:
    利用付里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和PLS算法相结合,对玉米子粒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分析,预测样品相关系数Rp=0.982,预测标准差SEP=0.587%。该技术可以用于农作物品质快速分析中。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