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7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广东省玉米科研与生产形势分析
    王晓明; 刘建华; 李余良; 方志伟
    1999, 7(4):001-007.
    [摘要](1170) [HTML](0) [PDF 0.00 Byte](1206)
    摘要:
    本文根据广东省光热水土资源潜力、政策优势、玉米科研生产现状以及面临的人口剧增和结构性缺粮的严酷现实,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资源,深入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了该省玉米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广东省玉米科研生产以及结构性缺粮、争创饲料工业和养殖业上新台阶的对策、措施和途径,试图达到推动全省玉米科研生产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之目的。
    2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杂交玉米育种技术
    番兴明; 陈洪梅
    1999, 7(4):008-010.
    [摘要](1196) [HTML](0) [PDF 0.00 Byte](1483)
    摘要: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 于1984 年开始进行杂交玉米研究,其研究表明热带、亚热带玉米的耐自交能力可以通过轮回选择的方法加以改良,并通过组建综合种来培育以选育自交系为目的的基础群体;用双列杂交或NC2杂交的方法鉴定测验种。CTMMYT 用轮回选择的方法把杂交种的选育和群体改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目前已选育出许多产量超过现有生产上用的品种的杂交种。
    3  山东省玉米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和杂交优势模式的研究
    史新海; 刘新志 孙旭亮 张竹青
    1999, 7(4):011-015.
    [摘要](1586) [HTML](0) [PDF 0.00 Byte](2083)
    摘要:
    1980~1997年山东省玉米主要种质中,BSSS系统系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兰卡斯特系统系呈逐渐下降趋势,塘4平头和旅大红骨子系统系呈波浪式变化。90年代,BSSS系统系占43.3% ,塘4平头系统系占30.0%,兰卡斯特系统系占10.0%,旅大红骨子系统系占6.7%,四大系统系共占90.0%。山东省玉米种质划分为五大杂种优势群,即兰卡斯特(主要含Oh 43亚群和C103亚群)、BSSS(主要含8112亚群和XL80亚群)、塘4平头、旅大红骨子和其它种质杂种优势群,总结探索出10种主体杂交优势利用模式和19种子模式,其中,利用最多的子模式有3种:8112亚群×塘4平头群、XL80亚群×塘4平头群和C103亚群×塘4平头群。
    4  爆裂与普通玉米杂交当代子粒灌浆特性的比较研究
    李玉玲 胡学安; 靳永胜 田纪锋
    1999, 7(4):016-018.
    [摘要](820) [HTML](0) [PDF 0.00 Byte](1052)
    摘要:
    对粒重不同的2个纯合稳定普通玉米自交系和2个爆裂玉米自交系及其间正、反交4个组合杂交当代的子粒灌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爆裂玉米自交系及其间杂交当代的百粒重及子粒灌浆速率均明显小于普通玉米,且授粉后30~40d灌浆速率即急剧下降;(2)各组合杂交当代的百粒重均高于母本自交系,超母本优势均为正值,平均及超父本优势取决于父、母本粒重的相对大小。杂交当代的百粒重与其父、母本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与母本的相关系数大于父本;(3)不同部位子粒百粒重均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且授粉后20d差异极小,之后差异增大;(4)灌浆速率的高低和有效灌浆期的长短是导致不同材料及不同部位子粒百粒重差异的主要直接原因,爆裂玉米子粒体积小可能是灌浆速率的限制因素。
    5  黑龙江主栽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贮藏蛋白图谱编码与品种鉴定
    苏萍
    1999, 7(4):019-021.
    [摘要](755) [HTML](0) [PDF 0.00 Byte](1170)
    摘要:
    本文采用三位编码对黑龙江主栽的18个玉米杂交种及28个自交系的贮藏蛋白质电泳图谱β、γ区进行编码,建立了黑龙江主栽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的品种档案,以利于玉米品种的鉴定。
    6  早熟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分析及配合力评价
    史桂荣
    1999, 7(4):022-024.
    [摘要](1156) [HTML](0) [PDF 0.00 Byte](1260)
    摘要:
    利用8个早熟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4模式进行双列杂交,共获28个杂交组合。对28个杂交组合的14个性状进行田间鉴定及室内考种,结果表明,穗位高、株高、叶面积增长速率、喇叭口期叶面积四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及狭义遗传力均较高;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高赖氨酸玉米的喇叭口期叶面积等7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达到显著水平,而苗期叶面积、苗期叶干重、拔节期叶干重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达到显著水平;遗传方差组成分析表明,喇叭口期叶面积等8个性状的加性效应在遗传中起主要作用,而苗期叶干重、拔节期叶干重、苗期叶面积三个性状非加性效应在遗传中起主导作用。此外,本文还对8个高赖氨酸玉米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方差进行了评价。
    7  一种玉米外源基因浸渍法——薄膜袋浸渍法
    王志刚; 黄丽叶 王军; 刘志勇 郭斌
    1999, 7(4):025-026.
    [摘要](915) [HTML](0) [PDF 0.00 Byte](1137)
    摘要:
    浸渍法是一种玉米导入外源基因的常用方法。本文通过实践应用,对此法加以改进,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薄膜袋浸渍技术,该方法克服了原浸渍法外源DNA用量大,浸润不均匀,污染率高的缺点,具有外源DNA用量少(0.5~2.0mL),易固定,且花丝浸润均匀,污染率低的优点,可供各位同行借鉴。
    8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和杂种优势分析
    黄开健; 杨华铨; 黄艳花; 谭华; 韦国能
    1999, 7(4):027-031.
    [摘要](951) [HTML](0) [PDF 0.00 Byte](1325)
    摘要:
    本试验选用9个性状已稳定的自交系基因型,按Criffing4模式配制36个杂交组合,并分析了11个性状的配合力和产量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双M9、新415、5公在产量及产量重要构成因素的穗长和行粒数上都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利用它们作亲本较容易测配出长穗型高产组合。47822、黄C-7002、478选具有降低株高、穗位高和提早成熟的作用,是改善株型结构的好材料。36个组合的产量特殊配合力表现为正向和负向两类,其产量高低的趋势多半与特殊配合力大小一致,但也有截然相反的。试验结果配合力总效应顺序与产量高低基本相吻合。同时初步筛选出3个强优势组合:双M9×47822、双M9×黄C-7002、双M9×5公,待进一步鉴定。
    9  玉米克单8号高产栽培技术
    刘兴焱 崔风石
    1999, 7(4):032-033.
    [摘要](1164) [HTML](0) [PDF 0.00 Byte](1165)
    摘要:
    10  玉米新杂交种合玉18选育报告
    王立秋; 田心久; 任宪国; 蒋佰福; 牛忠林; 王谦玉
    1999, 7(4):034-034.
    [摘要](640) [HTML](0) [PDF 0.00 Byte](734)
    摘要:
    11  旱地玉米高产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于桂霞 王继才
    1999, 7(4):035-039.
    [摘要](1305) [HTML](0) [PDF 0.00 Byte](1855)
    摘要:
    本试验研究用系统工程方法和高等数学原理,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并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的高速模拟功能,建立数学模型。剖析了播期(X1)、密度(X2)、氮肥(X3)、磷肥(X4)四项综合农艺措施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它们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是:密度>氮肥>磷肥>播期。并筛选了每公顷产量8200~9000kg以上,其最优组合方案农艺措施是:播期5月5日~5月10日,密度公顷4.8~5.4万株,氮肥(纯N)每公顷155.93~168.53kg,磷肥(纯P)每公顷64.8~87.7kg。确定了置信区间,为旱地玉米高产综合运用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2  川中丘陵紫色土旱区耐旱型玉米高产栽培措施研究
    李钟; 杜克柱; 郑祖平; 刘代惠; 程学敏
    1999, 7(4):040-043.
    [摘要](922) [HTML](0) [PDF 0.00 Byte](1380)
    摘要: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耐旱型玉米子粒产量与密度(x1)、播期(x2)、氮肥(x3)、磷肥(x4)、钾肥(x5)五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密度、播期、肥料反应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本文得出的耐旱型玉米高产栽培措施为:每公顷植6~9万株,3月15日~30日播种,每公顷施尿素450~675kg、磷肥(过磷酸钙)675.0~1012.5kg、钾肥(氯化钾)112.5~225.0kg。
    13  连作双季玉米生育特征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吴魁; 郑建初
    1999, 7(4):044-046.
    [摘要](941) [HTML](0) [PDF 0.00 Byte](1223)
    摘要:
    本文针对江苏双季玉米种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用优良品种苏玉9号,适期播种,管理得当,沿江及其以南地区可以连作,并获得高产,同时省工较多,利于推广。通过对连作双季玉米生育特性的研究,提出了初步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4  增产菌在玉米上应用的效果
    曲力涛; 白容霖; 张慧丽; 张晓波; 王文众
    1999, 7(4):047-049.
    [摘要](1140) [HTML](0) [PDF 0.00 Byte](1101)
    摘要: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增产菌处理玉米种子,可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的产量比对照增产15%,玉米子粒中总氨基酸含量比对照增加42.1%。
    15  机收麦套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王永普 陈梅英 孙银华; 胡国华; 李松鹤
    1999, 7(4):050-052.
    [摘要](1123) [HTML](0) [PDF 0.00 Byte](1213)
    摘要:
    将玉米、小麦共生期压缩到最低限度,利用窄行清茬、宽行麦秸覆盖还田这一新的麦垄套种方式,(1)以抑制杂草生长;(2)减少水分蒸发简化管理环节;(3)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4)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不断培肥地力。在高效节能的前提下取得玉米连年高产。
    16  不同紧凑株型玉米灌浆特性比较
    崔俊明; 肖敬德; 马翠平; 刘智平; 郭素英 张进忠 王立义 王燕峰
    1999, 7(4):053-056.
    [摘要](1189) [HTML](0) [PDF 0.00 Byte](1430)
    摘要:
    1995~1996年对4个不同紧凑株型玉米杂交种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紧凑株型玉米在灌浆期子粒体积增长动态彼此间表现差异显著;粒重增长的动态符合自然生长模式y=c/1+ea-bx,彼此间也表现差异显著;子粒体积和粒重呈高度正相关;子粒体积、粒重和穗粒数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
    17  氮钾互作对春玉米生物产量及其组分动态的影响
    金继运; 何萍
    1999, 7(4):057-060.
    [摘要](1037) [HTML](0) [PDF 0.00 Byte](1620)
    摘要: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钾配比下春玉米生物产量及其组分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氮钾配比下春玉米总生物量及粒重的增长均符合Logistic方程;营养体干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axebx;生物产量依子粒产量和营养体干重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exp(a+b1x1+b2x2)。适宜的氮钾配比及施肥技术促进玉米植株生育前期总生物量的积累以及生育后期干物质从营养体向子粒的转移,从而获得较高的子粒产量。
    18  夏玉米施用惠满丰有机复混肥的增产效果
    陈建勋; 田伟; 宋忠利; 王红霞; 郭振升
    1999, 7(4):061-063.
    [摘要](1007) [HTML](0) [PDF 0.00 Byte](1322)
    摘要: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惠满丰有机复混肥能明显改善夏玉米的穗部性状,与对照相比,公顷施惠满丰450~1050kg,能使果穗秃顶减少0.6~0.7cm、千粒重提高4.7~5.9g,公顷产量增加591.0~1650.0kg,平均1186.5kg;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公顷施惠满丰有机复混肥750~1050kg为好。
    19  豫西旱地夏玉米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智润芳; 赵保献; 陈润玲; 张巧红; 韩卫红
    1999, 7(4):064-066.
    [摘要](1176) [HTML](0) [PDF 0.00 Byte](1342)
    摘要: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确立了豫西旱地夏玉米产量与N、P、K施用量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对各因素的单独反应规律及其互作效应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分析得出玉米产量最高时N、P、K的配施量为每公顷施纯N221.1kg、P2O5199.7kg、K2O135.7kg。按纯N3.4元/kg、P2O53.2元/kg、K2O3.0元/kg,玉米1.20元/kg计算得出N、P、K最佳配施量为每公顷施纯N181.5kg、P2O5130.5kg、K2O94.5kg。
    20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对玉米细胞CAT酶活性的影响
    董金皋; 闫淑娟; 杨娟
    1999, 7(4):067-072.
    [摘要](1390) [HTML](0) [PDF 0.00 Byte](1488)
    摘要:
    HT-毒素可抑制玉米叶片细胞CAT酶活性。粗毒素(含组分Ⅳ)处理后,供试2个玉米自交系叶片细胞的CAT酶活性虽都受到抑制,但毒素处理6h时自交系Oh43Ht1受抑制极其明显;而此时用毒素组分I和标准毒素I处理后Oh43的相对酶活性又明显低于Oh43Ht1。即HT-毒素对不同Ht基因玉米叶片细胞CAT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表现了一定的寄主选择活性。试验发现,标准毒素补加H2O2后,Oh43的CAT酶活性在12h内急剧上升(12h达最大值:11.0568mg/g·FW·min),之后又迅速下降;相反,Oh43Ht1的CAT酶活性却急剧下降(12h达最小值:1.7000mg/g·FW·min),之后活性上升,可见毒素处理早期,H2O2可刺激Oh43玉米细胞CAT酶的活性,却抑制Oh43Ht1玉米细胞CAT酶的活性。此外,玉米幼茎细胞受HT-毒素胁迫后,各处理的CAT酶活性基本类似,即活性早期下降,后期上升。
    21  种衣剂防治玉米病虫害试验
    纪明山; 陈捷; 程根武 宋亚坤
    1999, 7(4):073-075.
    [摘要](1460) [HTML](0) [PDF 0.00 Byte](1425)
    摘要:
    1997年在辽宁省的三个地区进行了3种种衣剂防治玉米病虫害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17%呋·多种衣剂以1∶50包衣对玉米安全,可有效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平均防效分别达68.91%和71.35%,适宜在辽宁北部地区使用。17%克·多·酮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为54.26%,适宜在辽宁中部和南部地区推广。
    22  Btm等防治玉米全蚀病室内筛选及大田防效
    张翠云; 毕君; 苏波; 张新 侯秀涛 陈吉霞
    1999, 7(4):076-078.
    [摘要](1025) [HTML](0) [PDF 0.00 Byte](1277)
    摘要:
    Btm是我们从大气中发现的对玉米全蚀病菌有较强颉抗作用的细菌。本文报道了Btm与荧光93室内筛选、田间防治玉米全蚀病的试验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这两个细菌对玉米全蚀病菌都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分别使病情指数下降84.41%和89.32%,玉米增产16.23%和17.16%,Btm是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生防细菌。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