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8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山东省玉米质量型发展战略探讨
    董树亭; 宋建成 山西华
    2000, 8(1):003-007.
    [摘要](899) [HTML](0) [PDF 0.00 Byte](1198)
    摘要:
    2  改善玉米品质 推广优质玉米
    赵克明
    2000, 8(1):008-010.
    [摘要](1155) [HTML](0) [PDF 0.00 Byte](1941)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饲料生产大国,也是养猪最多的国家,是消化玉米的主渠道。因此,提高普通玉米营养品质,推广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降低饲料生产成本,推动养殖业的发展,建立建全具有自我特色的农工贸、种养加相结合的体系,使玉米生产走向稳步发展、良性循环之路。
    3  华玉4号雄性不育化育种过程及其种子生产体系
    刘纪麟; 李小琴; 李建生; 徐尚忠; 郑用琏; 涂光曙; 马克军; 季世国
    2000, 8(1):011-014.
    [摘要](1285) [HTML](0) [PDF 0.00 Byte](1443)
    摘要:
    华玉4号是华中农业大学玉米研究室育成的单交种,1998年3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1999年5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为了提高制种质量和节约种子生产成本,于1994~1997年进行并完成了华玉4号雄性不育化的育种过程。其母本系HZ85已转育成4种胞质类型的雄性不育系:HZ85cms唐徐、HZ85cms双、HZ85cmsS和HZ85cmsM,它们的雄花不育性稳定,其完全不育株率均>98%,高度不育株率<2%,无正常散粉株。转育成的4个雄性不育化组合:华玉4号唐徐、华玉4号双、华玉4号S和华玉4号M均属恢复型杂交种,它们F1代可育株率达到92%~100%,散粉结实正常,都可单独在生产中使用,不需与正常胞质的华玉4号掺合使用。它们的生产力和抗病性与华玉4号处于同一水平。文中介绍了华玉4号雄性不育化的育种过程;两段十区的不育化杂交种子生产体系;玉米胞质检测分类的生物分子技术方法;提出了利用玉米雄性不育胞质杂交种的一些见解。
    4  玉米抗病虫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进展
    李新海; 张世煌; 傅骏骅
    2000, 8(1):015-018.
    [摘要](1498) [HTML](0) [PDF 0.00 Byte](2000)
    摘要: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目标基因定位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在McMullen和Simcox(1995)的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近几年来玉米抗病虫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抗性基因或数量性状位点(QTL)均不同程度地连锁在一起,聚集成几群,位于染色体的特定区域。由于在同一聚群内经常发现不同抗性基因对不同病原菌(虫)的抗性反应,因此这些抗性基因间的功能关系目前还不清楚。研究抗病虫基因或OTL的染色体位置,发现许多抗性位点的产生与染色体片段重复有关。为应付快速演化的病原菌(虫)侵染,存在对新小种具有专化抗性的基因群是必要的。染色体上的特定区域在某一时期可能快速进化,以获得足够力量来抵抗共演化的病原菌(虫)的侵染。玉米抗病虫基因在染色体上聚群存在,可以用来提高克隆抗性基因的效率。
    5  植物诱变新技术及其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魏良明; 姜鸿勋; 胡学安; 赵发欣
    2000, 8(1):019-020.
    [摘要](1154) [HTML](0) [PDF 0.00 Byte](1418)
    摘要:
    根据文献资料,简述了石蜡油-EMS花粉诱变、离子束注入和空间诱变新技术的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及其在玉米育种中应用。
    6  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种质基础现状分析
    曹靖生
    2000, 8(1):021-022.
    [摘要](962) [HTML](0) [PDF 0.00 Byte](1223)
    摘要:
    通过对黑龙江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现状,及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来源和遗传基础分析,作者认为黑龙江省玉米种质遗传基础仍较狭窄,且缺乏骨干玉米自交系,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7  数值分类法在玉米品种资源上的应用
    吴高岭; 宋德凤 徐尚忠
    2000, 8(1):023-027.
    [摘要](1153) [HTML](0) [PDF 0.00 Byte](1239)
    摘要:
    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201份玉米品种资源的28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79.5%,以前7个主成分为综合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在遗传距离D2=1.50水平上聚成7大类;不同类群间的性状具有明显差异,而类群内特征相似;其中Ⅲ、Ⅴ、Ⅵ类为综合性状较好的种质类群。
    8  玉米杂交育种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许明学; 荆绍凌 苗万波
    2000, 8(1):028-030.
    [摘要](1312) [HTML](0) [PDF 0.00 Byte](1247)
    摘要:
    本文通过玉米杂交育种的历史回顾,阐述了玉米杂交育种的演变过程,对农业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并讨论了关键技术,提出了近期的育种目标以及有关问题。
    9  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指标与玉米基因型抗旱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孙彩霞; 沈秀瑛; 郝宪彬; 沈峰
    2000, 8(1):031-033.
    [摘要](1378) [HTML](0) [PDF 0.00 Byte](1399)
    摘要: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10个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指标与玉米基因型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根干重、干物质胁迫指数,单株叶面积等指标与玉米抗旱指数的关联度较高,可将其作为玉米抗旱性鉴定的有效指标。可以认为,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用于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是有效的。
    10  大豆DNA直接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祁永红
    2000, 8(1):034-036.
    [摘要](1303) [HTML](0) [PDF 0.00 Byte](1067)
    摘要:
    本文报导了大豆DNA直接导入自交授粉后的玉米自交系中的实验结果,通过1994~1998年的5代观察:玉米自交授粉后22 h导入外源DNA所产生的变异率最高,其变异性状较丰富,既具有供体性状的类型,也有新产生的类型,且多数性状在D4代即能稳定,个别性状稳定较慢;实验表明:通过高蛋白材料DNA的导入可以改良受体的品质。
    11  耐旱丰产玉米育种的探讨
    肖荷霞; 陈建忠; 席国成
    2000, 8(1):037-039.
    [摘要](1048) [HTML](0) [PDF 0.00 Byte](1208)
    摘要:
    本文依据自己的育种实践,对耐旱丰产玉米育种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玉米的耐旱性和丰产性在适当的选择环境下,运用相应的选择方法是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在育种实践中,田间相对萎蔫度、ASI、RI(修)是评价材料耐旱性的有效方法。发现目前广泛应用的骨干系中不乏玉米耐旱基因。认为水旱平行交替环境是选育耐旱、高配自交系的必要条件。并对耐旱丰产玉米杂交种的性状特点进行了研究。
    12  几个玉米品种抗旱性的直接鉴定
    王黄英; 郭还威; 罗坤; 何雪峰
    2000, 8(1):040-041.
    [摘要](1063) [HTML](0) [PDF 0.00 Byte](965)
    摘要:
    对8个玉米品种进行抗旱性直接鉴定,测定其抗旱指数、株高、根干重、地上干物重、穗粒重等指标,并对各指标测定值用模糊数学隶属度的公式进行定量转换,用每一品种各项指标隶属度的平均值来评价各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忻抗6号为典型的抗旱品种,抗试2、抗试1为抗旱品种。
    13  较早熟抗病高产玉米新品种承单13选育
    方华; 马中义
    2000, 8(1):042-043.
    [摘要](1002) [HTML](0) [PDF 0.00 Byte](783)
    摘要:
    1991年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育种部组配出C279×1028杂交种,1997年1月通过河北省承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承单13。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15d,需≥10℃积温2 300℃·d,幼苗拱土能力强,长势健壮,高抗大小斑病,抗青枯病、抗倒伏、活秆成熟。一般单产7 500~9 750 kg/hm2,较龙单1号增产22.2%~64.4%,较东农248增产14.1%。
    14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巴单3号
    张福成; 王瑞莲; 韩凤英; 付永盛; 刘桂兰; 许有光; 韩东升
    2000, 8(1):044-045.
    [摘要](985) [HTML](0) [PDF 0.00 Byte](859)
    摘要:
    15  紧凑型玉米的生育特点与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李芳贤; 郑鑫; 徐光彬; 周善跃
    2000, 8(1):046-049.
    [摘要](1089) [HTML](0) [PDF 0.00 Byte](1359)
    摘要: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小区试验和高产示范研究,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了紧凑型玉米的生育特点,并探讨了高产的内在原因。其之所以易创高产,主要来源于它的6个方面的特点。即株型紧凑;叶面积指数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亦高;群体光合势大;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抗倒伏能力和较低的空秆率;灌浆速度快,千粒重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诸如适期播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合理增加密度,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配方施肥,足肥巧施;按需灌溉,满足高产用水;早管细管,为玉米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适时晚收,延长叶片的光合时间等。
    16  山东省不同生态区玉米高产途径的研究
    刘青海; 张俊梅; 苏波 董树亭
    2000, 8(1):050-054.
    [摘要](882) [HTML](0) [PDF 0.00 Byte](1316)
    摘要:
    本文研究了山东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夏玉米采取软盘育苗、小苗带土移栽与套种和直播的高产栽培途径的生育进程、产量表现和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采取改进的移栽方式可以解决麦田套种玉米整齐度差、夏直播玉米生育期不足和大苗移栽缓苗慢的矛盾,充分发挥当前生产上大力推广的紧凑大穗中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17  不同土壤类型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及其分布的影响
    杨青华; 高尔明; 马新明 王玉琴
    2000, 8(1):055-057.
    [摘要](961) [HTML](0) [PDF 0.00 Byte](1221)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变化及分布影响较大。(1)砂姜黑土玉米干物质积累较多,且向雌穗、子粒中转运效率也高。(2)砂姜黑土玉米整个根系在土壤中分布较均,下扎较深,深层根量较多;而潮土玉米整个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0~20cm土层,下扎较浅,深层根量较少。(3)砂姜黑土玉米单产较高,较潮土玉米增产23.55%。
    18  鄂玉笋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秦慧豹; 黄金鹏; 黄荣华; 李宝珍
    2000, 8(1):058-059.
    [摘要](563) [HTML](0) [PDF 0.00 Byte](1041)
    摘要:
    鄂玉笋1号(原代号“玉笋01”)是湖北省农科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92年育成的玉米笋专用品种,组合为B8801×P8810,1996年由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定名。该品种具有植株矮、根系发达、抗倒伏、耐密植等优点,单株平均产笋4.5个以上,出笋迅速(5天内出齐)、笋形适中,笋长8.9cm ,笋粗1.2cm,长∶粗=7.3∶1,笋尖发育正常,笋路排列整齐。在湖北省及华中地区适合春、夏、秋播。栽培技术上要搞好计划种植、合理密植、增施专用肥、彻底去雄、及时采收加工上市等关键环节。
    19  玉米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郭相平 孙景生
    2000, 8(1):060-062.
    [摘要](1030) [HTML](0) [PDF 0.00 Byte](1153)
    摘要:
    本文综述了国内玉米节水灌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着重介绍了玉米节水灌溉的几项新理论和新技术,并分析了该领域内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20  内单4号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冯勇; 侯旭光
    2000, 8(1):063-066.
    [摘要](1037) [HTML](0) [PDF 0.00 Byte](1267)
    摘要:
    以内单4号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方案,通过建立相应的产量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主要栽培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当地生产条件下,内单4号公顷产量11250kg的优化栽培措施为:密度6.885~7.065万株/hm2,种肥N 30kg/hm2,种肥P2O596.75~108.15kg/hm2,种肥K2O 66.75~74.4kg/hm2,拔节肥N 131.85~145.65kg/hm2,穗肥N102.0~117.3kg/hm2;产量构成为:公顷穗数(68250±750),穗粒数(505±10),百粒重(34.8±0.5)g。
    21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深松蓄水耕作技术研究
    边少锋; 马虹; 薛飞; 杨双; 谭国波
    2000, 8(1):067-068.
    [摘要](1016) [HTML](0) [PDF 0.00 Byte](936)
    摘要:
    深松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2~3个百分点,使耕层土壤松紧度趋于一致,具有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有利于玉米根系向深层伸展,20~40cm耕层的玉米根重增加19%以上,玉米产量提高10%。深松的第二年仍有一定的蓄水增产效果。条带深松平作蓄水效果更明显。
    22  联合固氮菌剂拌种对玉米苗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施振云 王德君
    2000, 8(1):069-071.
    [摘要](1157) [HTML](0) [PDF 0.00 Byte](873)
    摘要:
    通过2年田间试验及3年示范推广,结果表明,在玉米播种时,1hm2播量(52.5kg)玉米种子用750mL联合固氮菌剂对水52.5kg后进行拌种的方法,能够明显提高玉米苗期素质,改善玉米的经济性状而获显著增产,增产率可达7.5%。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联合固氮菌剂增产效果的制约因素,一般在富含有机质的湿润土壤中,使用联合固氮菌剂拌种,能够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在少雨干旱年份,玉米小行间覆盖稻草,可有保墒增加联合固氮菌剂增产效果的作用。
    23  营养复合型生物种衣剂包衣处理玉米种子效益初报
    怀雁 吴河元 汪尔正
    2000, 8(1):072-073.
    [摘要](1160) [HTML](0) [PDF 0.00 Byte](1138)
    摘要:
    营养复合型生物种衣剂是生物制剂与不同营养成分相复合而成的种衣剂。本试验把三种营养复合型生物种衣剂与生物型种衣剂和空白对照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复合型种衣剂CF3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24  不同玉米基因型对钾素吸收利用的研究
    郭强; 赵久然; 滕海涛; 郭景伦; 尉德铭; 邢锦锋
    2000, 8(1):074-076.
    [摘要](1090) [HTML](0) [PDF 0.00 Byte](1210)
    摘要:
    本项研究对60个杂交玉米组合钾素的吸收利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基因型对钾素营养吸收利用有着很大的差异。以产量为指标将其聚类为低、中、高产三类,子粒含钾量有随产量的提高下降的趋势。在秸秆含钾量上,低产基因型由于向子粒中的转化能力低,而使秸秆中含钾量较一般基因型的高;而高产基因型为了支持更高的子粒产量,需要有更强大的茎秆,所以含钾量也较高。低产基因型杂交种钾素利用效率不到中、高产基因型杂交种的50%,中、高产基因型杂交种吸收钾量的20%用于子粒生产。而低产基因型只有10.3%。高产基因型杂交种较一般类型的杂交种可从土壤中多吸收27%以上的钾素,钾的吸收效率高是其高产的原因之一。
    25  不同叶龄期施用穗肥对夏玉米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周青; 施作家; 汪浩才 孟庆堂 陈兰金
    2000, 8(1):077-079.
    [摘要](828) [HTML](0) [PDF 0.00 Byte](1168)
    摘要:
    1996~1997年在江苏省东辛农场和黄海农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叶龄施用穗肥对夏玉米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6~14叶期公顷施180kg纯氮作穗肥可显著提高吐丝以后群体干物质的生产积累量;降低空秆率、提高中后期群体有效叶指和高效叶指;在叶面积适宜的基础上提高粒/叶和粒重/叶值;增加茎粗系数、促进茎秆充实、提高茎鞘干重;增加气生根数量和重量;改善穗部性状、增加每穗粒数、提高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
    26  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特性的遗传基础及轮回选择效应研究
    王安乐; 赵德发; 陈朝辉; 王娇娟; 邵新胜; 魏国英
    2000, 8(1):080-082.
    [摘要](786) [HTML](0) [PDF 0.00 Byte](1354)
    摘要:
    通过定向轮回选择对玉米自交系进行抗粗缩病特性改良,不仅能提高玉米自交系的抗病性,也随之提高了其组成杂交种的抗性水平。玉米抗粗缩病的性状为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所控制。一般自交系的抗病基因都不太纯合,这是抗病改良的基础。对自交系进行定向轮选的过程,是微效抗病基因向个体集中和量值增加的过程。
    27  江苏盐城地区玉米粗缩病暴发原因分析
    程兆榜; 周益军; 范永坚; 张文荟; 吴淑华 成长庚; 赵阳
    2000, 8(1):083-085.
    [摘要](983) [HTML](0) [PDF 0.00 Byte](1166)
    摘要:
    通过对盐城地区8个县(市)的调查研究发现,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与当地灰飞虱发生数量、玉米播期、品种和播种方式、种植结构、耕作习惯及当年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灰飞虱的数量和玉米的播期是决定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的主要因子,其它方面都通过影响这两个因子而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轻重。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方式的多样化等因素有利于灰飞虱的发生,玉米感病品种的连片种植及播期的不规范等有利于灰飞虱传毒危害是导致玉米粗缩病大发生的主要因素。
    28  正交优化设计在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刘忠德; 蒋仁棠; 谈文瑾; 刘守柱; 郑星; 李锋
    2000, 8(1):086-087.
    [摘要](820) [HTML](0) [PDF 0.00 Byte](869)
    摘要:
    本文首次采用正交优化设计原理,在品种、播期、药剂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科学地证明了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播期,其次是药剂防治措施,再次是玉米品种,以产量为指标时,品种的作用大于药剂防治措施。并在此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适宜的综合防治新技术。
    29  宝成玉米田除草试验报告
    康岭生; 王广祥; 才秀华
    2000, 8(1):086-090.
    [摘要](976) [HTML](0) [PDF 0.00 Byte](1015)
    摘要:
    本文为1997~1998年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试验小区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25%宝成干悬浮剂,每公顷60~120g,在玉米苗后茎叶处理,防除玉米田一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效果在90%以上,优于生产上使用的玉农乐除草效果,对玉米安全,一次施用可控制整个生育期杂草危害。
    30  玉米自交系资源对大斑病抗病性鉴定
    赵宝荣
    2000, 8(1):091-092.
    [摘要](682) [HTML](0) [PDF 0.00 Byte](766)
    摘要:
    选用了国内外自交系49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大斑病抗病性鉴定,其结果,高抗系、抗病系只占1%~11.7%,感病系43.8%,高感系43.5%。
    31  有效微生物群在玉米秸秆利用中的研究
    张烈 戴俊英; 金忠华; 任大明; 顾宜晴
    2000, 8(1):093-094.
    [摘要](682) [HTML](0) [PDF 0.00 Byte](806)
    摘要:
    本文对有效微生物群在玉米秸秆利用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还田和根茬还田中使用EM,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态养分含量,增加玉米产量,而且EM处理还表现明显的后效作用。
    32  速冻鲜食玉米穗加工技术
    杨引福
    2000, 8(1):095-096.
    [摘要](968) [HTML](0) [PDF 0.00 Byte](860)
    摘要:
    本文通过对青嫩玉米穗市场的浅析,提出特种玉米开发的原则是:采用农户—公司—集团的经济模式,适度、规模,按品种区域发展,产后加工创名牌,出口创汇增效益。指出了适合速冻青嫩玉米穗加工的系列专用品种(甜玉米类、糯玉米类、高营养玉米类、特色香型玉米等),详述了系列青鲜玉米速冻加工的工艺流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