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8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育种目标的诱导创新因素1,2
    张世煌; 胡瑞法
    2000, 8(3):003-007.
    [摘要](1261) [HTML](0) [PDF 0.00 Byte](1685)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投入品的相对稀缺是诱导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继续提高产量是技术采用的首要决定因素;但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会使其他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种质扩增、种质改良和种质创新是第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向。第二是改善玉米品质。第三是培育抗逆境的新自交系和杂交种。耐旱、抗病和适宜的生育期都是我国玉米育种必须优先考虑的重要目标。
    2  高产杂交种组配中马齿型亲本的选择与利用
    曾三省
    2000, 8(3):008-010.
    [摘要](1185) [HTML](0) [PDF 0.00 Byte](1527)
    摘要:
    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育种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含有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国外杂交种引入,二是群体改良工作取得进展。各地育种家从这两类材料中选获了不同类型的自交系,为组配高产强优势组合创造了条件。本文就是以具有国外血缘的硬粒型自交系与改良群体中选出的马齿型自交系为材料,进行双列杂交试验的结果,评价了马齿系在组配高产杂交种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马齿系金黄96B是一个配合力较高、综合性状较好的亲本,可在今后育种中进一步加以选择利用。
    3  贵州省玉米生产、育种及应用杂交种亲本的类群分析
    郭海鳌; 杨贤成; 阎加利
    2000, 8(3):011-013.
    [摘要](973) [HTML](0) [PDF 0.00 Byte](1336)
    摘要: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玉米育种和生产的现状,并对贵州当前主要应用的35份玉米杂交种进行分析,发现模式组合“地方种质×外引种质”在杂交种模式中占主导地位,占68%。这说明贵州复杂的生态环境需要地方种质的适应性、抗逆性,也需要外引种子来增大遗传差异,而获得更大的杂种优势。同时发现,自330类系及78599、Reid、旅大红骨子等类群中的个别系,温光反应较迟钝,能在贵州表现较好的适应性。
    4  玉米转基因研究进展
    赵久然; 郭景伦; 滕海涛; 尉德铭; 郭强
    2000, 8(3):014-017.
    [摘要](971) [HTML](0) [PDF 0.00 Byte](2489)
    摘要:
    玉米转基因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基因枪、PEG介导等方法,受体主要是愈伤组织和幼胚等生活较旺盛的部位。目前在玉米上的成功应用是抗玉米螟的Bt转基因玉米、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等种类。转基因技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关于环境和食物链的问题。也就未来玉米的转基因发展进行了讨论。
    5  玉米子粒性状种子和母体效应的遗传分析
    李玉玲 詹朝飞; 石新民
    2000, 8(3):018-022.
    [摘要](1310) [HTML](0) [PDF 0.00 Byte](1452)
    摘要:
    采用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以5个玉米自交系及其间配制的F1,F2,BC1,BC2世代为材料,研究了7个玉米子粒性状的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除粒厚外,各性状的遗传均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种子直接显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较小,细胞质基因对各性状均无显著影响,而环境效应极显著。除粒长的直接显性效应与母体显性效应间的协方差外,直接效应与母体效应间的协方差均较小,且不显著。因此,通过母体植株的遗传表现可对这些性状进行有效的直接选择。S22是改良粒重的优良亲本,而NO1,NO2,NO3对改良粒重不利。各部位子粒百粒重的直接显性效应、母体加性效应、母体显性效应及机误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直接选择粒较宽的分离类型,容易获得大粒的遗传材料,选择粒厚而宽的亲本组配杂交组合有利于提高F1粒重。
    6  玉米种质创新的技术途径
    滕海涛; 赵久然; 郭景伦; 郭强
    2000, 8(3):023-025.
    [摘要](760) [HTML](0) [PDF 0.00 Byte](1046)
    摘要:
    本文讨论了玉米种质创新的必要性以及花药培养、孤雌生殖、幼胚培养、远缘杂交、外源DNA导入、基因工程、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等技术特点及其在玉米种质创新中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技术在玉米种质创新中的结合途径。
    7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鲁单50的选育与推广
    叶金才
    2000, 8(3):026-027.
    [摘要](865) [HTML](0) [PDF 0.00 Byte](1035)
    摘要:
    鲁单50是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1990年育成,组合为鲁原92×齐319。该品种属中熟品种,需≥10℃积温2 400℃*d左右。1991~1997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在1995~1996年省区试和1997年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居首位。适宜在我国各主要玉米产区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6万株为宜,高产攻关田可种植到每公顷6.75~7.50万株。制种时,正反交均可,母本早播5~7d,父母本行比以1∶4为宜。
    8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改良研究进展
    刘治先
    2000, 8(3):028-032.
    [摘要](591) [HTML](0) [PDF 0.00 Byte](1077)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良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株高降低40%以上,收获指数从30%提高到50%左右。大多数墨西哥马齿型、加勒比马齿型和硬粒型是锈病的抗源;群体22、28和31是霜霉病的抗源;TZSR(W)和TZSR(Y)群体是条纹病的抗源;Sanata Rosa 8073、NB-6和NB-12群体是粗缩病的抗源;群体590、390和Cornell ECB群体是玉米螟的抗源;Tuxpeno Sequia 抗旱性突出;Composto Amplo、SA-4和SA-6具有耐贫瘠及铝毒的优良特性。这些特异性种质可用于扩增、改良我国玉米的种质基础,提高抗病虫能力和抗逆性能,挖掘产量潜力。
    9  玉米几个自交系组配高产紧凑型杂交种的研究
    张彪; 张启行; 兰发盛
    2000, 8(3):033-036.
    [摘要](1184) [HTML](0) [PDF 0.00 Byte](1388)
    摘要:
    以近年育成的部分玉米新自交系和骨干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其主要株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0078、32和152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高和叶夹角,改善F1的株型结构,可用来组配紧凑型杂交种。698-3和200B既能改善F1的株型,还能改进F1的部分产量结构,用其作亲本有利组配出高产紧凑型杂交种。新选系7613和273能显著改进F1的产量结构,其产量配合力显著高于平均效应,属于高配合力自交系,用其作亲本易配出高产杂交种,但其株型要视另一亲本的株型而定。
    10  几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杨克昌; 陈洪梅; 赵自仙; 李金城
    2000, 8(3):037-039.
    [摘要](1425) [HTML](0) [PDF 0.00 Byte](1756)
    摘要:
    8个骨干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4设计,配成28个单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分析了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千粒重、单株粒重、小区产量等11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变量。结果表明,除生育期的SCA外,其余各性状的GCA和SCA都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自交系8112、(素1×吉840)2222、云1-7、M丹1512的多数性状GCA较好,SCA表现较好的有8112×M丹1522、云1-7×M丹1522、云1-7×M丹1512、云143×M丹1512等组合。表现好的组合符合温带种质×热导系、地方选系×热导系的杂优模式。
    11  玉米超高产中土壤与气候作用的初步研究
    徐航; 尹枝瑞; 刘志全; 王玉贞; 张临杰; 李维岳
    2000, 8(3):040-045.
    [摘要](743) [HTML](0) [PDF 0.00 Byte](1335)
    摘要:
    为探索玉米超高产中土壤与气候的关系问题,我们将吉林省中北部农安的土壤和中南部公主岭的土壤相互对调,同时还进行了公主岭土壤大量添加有机物料培育超高产土壤的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农安土好于公主岭土,对产量的贡献穗粒数>千粒重,主要原因是细砂(0.2~0.02 mm)含量高。2.公主岭气候好于农安气候,千粒重高,主要是积温高和降雨量多。3.农安土+公主岭气候有正的交互作用,产量突出,接近吨粮。4.上层土壤(0~20 cm)或下层土壤(20~40 cm)掺入大量腐熟的有机肥,产量、植株和根系性状都有明显提高。5.提高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层根系数量及比例都大幅度提高,且衰老慢。6.高产的农安土和掺入大量有机物料的公主岭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土壤通透性好。
    12  河西灌区玉米间套作吨粮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石建国
    2000, 8(3):046-050.
    [摘要](1299) [HTML](0) [PDF 0.00 Byte](1389)
    摘要:
    本项试验根据系统工程学最佳模拟配合法的原理,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选择玉米密度(X1)、小麦播量(X2)、玉米施N量(X3)、施P2O5量(X4)作为主要影响目标函数(Y)的决策变量,经田间试验将结果利用计算机运算分析,建立小麦∥玉米间套作高产函数模型,并进行模拟寻优获得667 m2产量≥1000 kg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结合传统栽培技术和经验,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模式图表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3  玉米品种和氮肥对联合固氮工程菌Enterobacter gergoviae-7接种效应的影响*
    隋文志; 卢林纲; 钟鄂荣; 唐颖; 卢明锋; 王焱; 林琳 李久蒂; 李永兴
    2000, 8(3):051-053.
    [摘要](692) [HTML](0) [PDF 0.00 Byte](895)
    摘要:
    1997~1998年采用砂培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玉米品种和氮肥对耐铵型玉米联合固氮工程菌Enterobacter gergoviae-7(E7)接种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对E7接种的反应不同,大多数玉米品种表现出正效应,少数玉米品种表现出负效应;9个玉米品种的试验结果,接种E7对地上干重的影响为-12.7%至30.0%,平均为9.0%,对地下干重的影响为-15.3%至50.9%,平均为16.4%;接种E7比接种E57-7使玉米地上干重提高7.7%,地下干重提高9.3%;接种E7能刺激玉米分根,使根条数增加;接种E7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出品种间的接种效应差异,施氮量不同对E7的接种效应同样表现出影响。
    14  玉米公顷产量超15000 kg配套技术研究
    何天祥; 夏明忠; 蔡光泽; 赵益强 宋刚; 童正新; 莫色友坡 肖春
    2000, 8(3):054-056.
    [摘要](1294) [HTML](0) [PDF 0.00 Byte](1521)
    摘要:
    采用成单19为参试品种,在四川省喜德县海拔1700 m的孙水河谷冲积土壤上进行试验、采用营养土软盘育苗,定向栽培,施足底肥、配方施肥、化肥深施、防治病虫、人工辅助授粉,剔除老叶,授粉结束后,去雄花等配套技术。经实际验收,公顷产达到15235.5kg。创造了凉山州乃至四川省玉米高产纪录。
    15  浙糯玉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高优抗”杂交玉米选育课题组
    2000, 8(3):057-058.
    [摘要](401) [HTML](0) [PDF 0.00 Byte](666)
    摘要:
    16  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光合的活性氧限制
    杨德光 沈秀瑛; 赵天宏; 马秀芳
    2000, 8(3):059-061.
    [摘要](1287) [HTML](0) [PDF 0.00 Byte](1526)
    摘要:
    玉米植株叶片在水分胁迫下,活性氧代谢平衡失调。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O-2和H2O2大量产生,导致叶绿素氧化破坏。光合受抑在中度至重度胁迫时,非气孔因素中活性氧伤害起主导作用。抗旱杂交种抵御活性氧伤害的能力强于干旱敏感杂交种。
    17  玉米的重金属胁迫及其抗性
    杨锦忠
    2000, 8(3):062-066.
    [摘要](1321) [HTML](0) [PDF 0.00 Byte](1424)
    摘要:
    随着工业“三废”排放而加重的土壤污染,对玉米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从影响玉米吸收重金属的因素、重金属在植株体内的运输与分布、重金属对植株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从沉淀作用、植物络合素、酶适应及种内差异等角度介绍了玉米对重金属胁迫的抗性。
    18  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进展
    李新海; 张世煌 韩晓清 王振华
    2000, 8(3):067-072.
    [摘要](1125) [HTML](0) [PDF 0.00 Byte](1216)
    摘要:
    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一种世界性病毒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危害越来越重,已经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是MDMV-B株系,至今尚未发现MDMV-A株系。感染MDMV的症状因寄主抗病能力、生育时期及环境条件而不同。根据显症叶片数及叶绿素被破坏的程度,参考病株高度、单株产量等指标,提出了5级分级标准用以记载植株的发病级别。MDMV可以种子传毒,农田杂草为病毒的积累和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初侵染源为病害发生、流行创造了条件。MDMV是一种借蚜虫传播的非持久性病毒,实践证明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助以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防治MDMV的有效途径。目前在我国主要的玉米种质资源中,只有塘四平头和获白系统抗或高抗MDMV,而具有国外或旅大红骨血缘的材料基本感MDMV。国外学者对MDMV-A株系的抗性遗传研究较深入,我国则需加强对MDMV-B株系的抗源筛选及抗性遗传研究工作。
    19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
    张秀文
    2000, 8(3):073-075.
    [摘要](915) [HTML](0) [PDF 0.00 Byte](1463)
    摘要:
    本文重点介绍吉林省玉米主要病虫害研究概况,单项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提高。简述了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发展,组建了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20  玉米粗缩病(MRDV)研究现状及展望
    陈景堂; 池书敏; 刘志增; 王静华; 孟义江; 宋占权
    2000, 8(3):076-078.
    [摘要](1139) [HTML](0) [PDF 0.00 Byte](1360)
    摘要:
    本文对玉米粗缩病症状特点、病原、传播方式、病害流行原因、玉米抗性鉴定以及生物技术在作物抗病毒病育种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玉米抗粗缩病研究进行展望。
    21  山西省玉米病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王富荣; 石秀清 石银鹿
    2000, 8(3):079-080.
    [摘要](770) [HTML](0) [PDF 0.00 Byte](1025)
    摘要:
    山西省玉米病害呈明显上升趋势,病毒病害暴发成灾,土传病害危害严重,叶斑病害上升,种传病害扩展。其原因是病原致病力提高导致品种抗性丧失,栽作栽培制度改变,环境条件利于发病等。防治上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实行科学耕作栽培管理,合理使用农药的综合治理对策。
    22  玉米粗缩病播期避病作用的研究
    成长庚; 赵阳; 林付根 周益军; 程兆榜
    2000, 8(3):081-082.
    [摘要](1152) [HTML](0) [PDF 0.00 Byte](1073)
    摘要:
    玉米粗缩病发生与否,与玉米获毒叶龄期关系密切。目前种植的杂交玉米,播期弹性较大。据灰飞虱的消长、传毒规律,合理确定玉米播种期,使感病叶龄期与灰飞虱传毒盛期最大限度的避开,可避免或大幅度减轻玉米粗缩病的严重发生。
    23  玉米的综合加工与利用
    胡新宇; 宁正祥
    2000, 8(3):083-089.
    [摘要](1197) [HTML](0) [PDF 0.00 Byte](1425)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玉米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长期以来,由于受种种因素困扰,我国的玉米工业一直未得到良好发展。本文对国内外玉米工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方向进行了介绍、分析,并针对我国玉米工业的生产状况探讨了玉米综合加工与利用的途径。
    24  糯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
    翟广谦; 陈永欣; 李彦良
    2000, 8(3):090-092.
    [摘要](674) [HTML](0) [PDF 0.00 Byte](1498)
    摘要:
    糯玉米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做到优质与高效确非易事。我们从1993年开始对糯玉米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进行了研究。本文阐述了糯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合理加工利用途径。
    25  论江西玉米生产及其发展途径
    黄国勤
    2000, 8(3):093-096.
    [摘要](1087) [HTML](0) [PDF 0.00 Byte](1591)
    摘要:
    玉米具有多种用途。玉米生产在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及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国40多年来,江西玉米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着面积小、单产低、总量不足、波动较大及发展不平衡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江西玉米生产的不断向前发展,作者提出了大力发展玉米生产的若干条途径,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