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8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基因定位和辅助选择中的应用
    王天宇; 黎裕
    2000, 8(4):003-008.
    [摘要](1295) [HTML](0) [PDF 0.00 Byte](2029)
    摘要:
    本文评述了近一、二十年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玉米重要基因的作图和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并提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策略。
    2  高油玉米花粉直感等遗传效应对普通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空军; 刘鹏; 张吉旺; 宋建成; 董树亭; 胡昌浩 宋同明
    2000, 8(4):009-011.
    [摘要](1270) [HTML](0) [PDF 0.00 Byte](1608)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筛选出了高油玉米为普通玉米单交种授粉来达到增产和提高普通玉米含油量、蛋白质含量的组合。所筛选出的3个组合(SN3×HO115、SN3×HO298、SN98-1×HO298)中,与普通玉米自身相比较,子粒产量分别提高1 457.6、1 465.1和1 363.1 kg/hm2,油产量分别提高296.1、323.3和300.8 kg/hm2,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296.0、15.6和389.6 kg/hm2。高油玉米的花粉直感及与普通玉米杂交的杂交优势效应在大田玉米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
    3  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Zea Diploperennis)是有价值的新种质资源
    郭乐群; 张忠; 谷明光
    2000, 8(4):012-014.
    [摘要](970) [HTML](0) [PDF 0.00 Byte](1033)
    摘要:
    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原产于墨西哥高寒山区,是栽培玉米的野生近缘种。它的根系发达,具有再生长和无性繁殖能力。它的抗逆性强,如抗旱、抗涝、抗寒,最突出的是抗病,抗多种病毒病,是其中3种病毒病的唯一免疫源,除此,还抗大小斑病,茎腐病以及抗虫等。它的子粒蛋白质含量高为玉米的3倍。它是转移玉米野生近缘属种质到栽培玉米的天然遗传桥梁。它与玉米具有相同数目(2n=20)的染色体和核型,与玉米杂交、染色体正常配对。我们利用它已经选育出玉米杂交种遗单6号和青饲类玉米品种“8493”。
    4  早熟春玉米新品种龙单13的选育及利用
    苏俊; 李春霞; 龚士琛; 宋锡章; 张坪; 钟占贵; 张瑞英
    2000, 8(4):015-017.
    [摘要](839) [HTML](0) [PDF 0.00 Byte](872)
    摘要:
    早熟春玉米新品种龙单13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抗病育种室选用半马齿型改良自交系K10为母本,以自育二环系龙抗11为父本杂交育成,1994年春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12~115d(哈尔滨),需≥10℃积温2320℃*d,具有产量水平高、抗病抗逆性强,子粒商品品质好,适应性广的特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和第二积温带下限以及吉林山区、半山区、内蒙古东北部旗(县)、河北部分市(县)等早熟春玉米区种植。到1999年龙单13累积推广面积已达173.82万hm2,已成为北方早熟春玉米区主栽品种之一。
    5  RAPD技术在国内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赵剑峰; 杨庆凯
    2000, 8(4):018-019.
    [摘要](1020) [HTML](0) [PDF 0.00 Byte](892)
    摘要:
    简要叙述了RAPD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如选择实验样品的研究、实验程序优化的研究及自交系的鉴别等方面。
    6  转基因玉米的研究现状与未来
    黎裕; 王天宇; 石云素
    2000, 8(4):020-022.
    [摘要](1122) [HTML](0) [PDF 0.00 Byte](1646)
    摘要: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世界上在转基因玉米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玉米的转化、转基因的表达及目前转基因针对的主要性状等。最后对将来转基因玉米研究的发展方向及我国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7  玉米花培早期添加秋水仙碱共培养的研究初报
    文仁来; 阎飞燕; 吴翠荣; 谭强; 程伟东
    2000, 8(4):023-024.
    [摘要](1343) [HTML](0) [PDF 0.00 Byte](1116)
    摘要:
    采用了5种玉米基因型材料、2种培养基在玉米花药培养后不同时期添加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共培养,结果表明:在接种后10 d添加秋水仙碱,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接近于对照;每管添加0.3 mg秋水仙碱效果最好,愈伤组织诱导率与对照差异不大。两种培养基的效果以Ⅲ为好,5种材料以倍69培养效果最好,其次为倍22。
    8  早熟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及评价
    史桂荣
    2000, 8(4):025-027.
    [摘要](1382) [HTML](0) [PDF 0.00 Byte](1150)
    摘要:
    本文以11个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4模式进行双列杂交,得到55个杂交组合。对55个组合的17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同一性状的不同自交系间及同一自交系的不同性状之间,G.C.A均有一定差异。自交系甸11、长3、K10、合344、龙抗11、169的G.C.A较高;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有些自交系的个别性状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应注重后代选择。
    9  玉米新品种四早154的选育与推广
    李凤任; 孙发明; 陶占山; 董亚琳; 郑怀东; 李长华
    2000, 8(4):028-029.
    [摘要](1041) [HTML](0) [PDF 0.00 Byte](797)
    摘要:
    四早154由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玉米所1991年育成,组合D801×444。该品种属于中早熟品种,需≥10℃积温2 300℃.d。1992~1996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宜我省东部半山区及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内蒙古兴安盟地区种植。种植密度一般以每公顷5.0~5.5万株为宜。
    10  西藏高原引种玉米新杂交种试验研究
    王庆祥; 钟蓉军; 刘翠花; 大次卓嘎; 胡书银 何国斌
    2000, 8(4):030-032.
    [摘要](793) [HTML](0) [PDF 0.00 Byte](796)
    摘要:
    本文对从东北三省引进的27个玉米杂交种在西藏林芝和拉萨试验种植的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拔3 000 m的林芝27个杂交种基本都能正常成熟,而在海拔3 700 m的拉萨,有19个杂交种能正常成熟,四单19,本育9等杂交种有进一步引进繁育推广的价值。
    11  15份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何川; 李钟; 毛金雄; 郑祖平; 杜克柱
    2000, 8(4):033-036.
    [摘要](988) [HTML](0) [PDF 0.00 Byte](1049)
    摘要:
    利用15份玉米自交系组配试验,对其主要数量性状的GCA、SCA、TCA以及各自交系的SCA方差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各自交系的GCA、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P6C1-2-1、Y65-941-1、6166、中黄6441等4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较优,系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
    12  玉米子粒水分与品种性状相关性研究初报
    李艳杰; 史纪明; 鞠成梅; 朱晶
    2000, 8(4):037-038.
    [摘要](1351) [HTML](0) [PDF 0.00 Byte](1020)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玉米收获前(吐丝后60 d)子粒水分与品种生育日数、百粒重、轴粗、穗粗等性状的相关性及脱水速度与粒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子粒水分相关程度的顺序是生育日数>轴粗>百粒重>穗粗。齿型品种脱水速度快于硬粒型品种。因此在解决“水苞米”问题时,首要考虑的是选用合适熟期的品种;其次熟期相近的品种,要选穗轴较细、粒重偏低的品种,这样有利于降低子粒水分,提高品质。
    13  晚熟玉米单交种丹玉24选育报告
    陈忠; 杨辉; 李芳明; 李伟玲; 王亮
    2000, 8(4):039-040.
    [摘要](1063) [HTML](0) [PDF 0.00 Byte](912)
    摘要:
    丹玉24丹东农业科学院玉米所1991年育成,组合为599×340,该品种为晚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33 d,1992~1993年参加各类试验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倒,种植密度为公顷保苗37 500株,父母本行比为1∶6种植,母本播后6~7 d播父本。
    14  保绿型玉米的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何萍; 金继运
    2000, 8(4):041-044.
    [摘要](1246) [HTML](0) [PDF 0.00 Byte](1103)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保绿型玉米营养生理的研究进展,包括玉米保绿性的标准、玉米保绿性与植株含水量的关系、玉米保绿性与叶面积功能期的关系、保绿型玉米的营养生理基础及影响叶片保绿性的基因与环境因子等。
    15  玉米子粒胚乳细胞增殖与库容充实的关系
    李绍长; 陆嘉惠; 孟宝民; 董志新
    2000, 8(4):045-047.
    [摘要](1385) [HTML](0) [PDF 0.00 Byte](1649)
    摘要:
    采用生长分析法和细胞计数法研究了掖单13和石单3号两个玉米品种子粒灌浆与胚乳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粒重的差异是由灌浆速度决定的,而不同品种粒重的差异则是灌浆持续期的长短造成的。胚乳细胞数与灌浆速度和灌浆持续期均呈极显著相关,表明胚乳细胞数的不同是引起粒重不同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库容提出新的表达式。
    16  垦粘1号青食玉米的高效栽培技术
    井旭源; 李艳杰; 张伟; 管宽元 王连河 乔连成
    2000, 8(4):048-049.
    [摘要](1502) [HTML](0) [PDF 0.00 Byte](880)
    摘要:
    根据垦粘1号的特征特性,及作为青食玉米的特殊品种,怎样才能低投入高效益,在我院进行了多年试验研究,掌握了保持该品种的种性、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技术。并能使农民和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
    17  尿素对玉米种子发芽的影响
    欧阳西荣
    2000, 8(4):050-052.
    [摘要](1103) [HTML](0) [PDF 0.00 Byte](1169)
    摘要:
    试验结果表明,尿素可降低玉米种子发芽率,低活力种子所受的影响更显著。种子发芽过程中根茎的生长速度受尿素的影响而显著减慢,而以根的生长所受影响更大,发芽后期,幼根生长进一步减慢并逐步腐烂,从而降低出苗率。尿素使玉米种子的蛋白酶活性增加,使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酶活动平衡受到破坏。本试验这些不良影响是尿素本身的作用,而并非是缩二脲的毒害作用。
    18  灌水量与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关系
    东先旺; 刘光亮; 张海燕 殷玉楼
    2000, 8(4):053-056.
    [摘要](1577) [HTML](0) [PDF 0.00 Byte](1227)
    摘要:
    利用大型防雨设施池栽,研究灌水量与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水量与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呈高度正相关,不同灌水量对群体光合速率、单叶光合速率、光合速率日变化、叶面积发展动态、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生产率产生显著差异,并随生育进展而加剧。根据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夏玉米13 500 kg/hm2产量水平的耗水量在630 mm左右,9 000 kg/hm2产量水平的耗水量在490 mm左右,200 mm左右为夏玉米经济产量形成的耗水临界值。穗期、花粒期土壤水分状况不同是导致产量及光合性能差异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保证夏玉米中、后期水分适宜是提高光合性能及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19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研究初报
    苏新宏; 李潮海; 孙敦立; 张怀志
    2000, 8(4):057-060.
    [摘要](1396) [HTML](0) [PDF 0.00 Byte](1056)
    摘要:
    连续两年(1997~1998)的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试验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杂交种合理间作有利于高产和稳产。吐丝后叶面积指数大于相应的单作或增加幅度较大,绿叶面积持续时间长,对穗粒数、粒重提高显著,而且田间株高整齐度趋于一致。
    20  地膜覆盖对玉米制种田亲本花期调节作用的研究
    孙振纲; 王安乐; 陈朝晖; 魏国英
    2000, 8(4):061-062.
    [摘要](824) [HTML](0) [PDF 0.00 Byte](889)
    摘要:
    在玉米制种时因父母本生育期不同需要错期播种,但往往使一些亲本不能选择最佳时期和墒情下种,造成缺苗断垄和发育不良等现象。利用地膜覆盖可以调节温湿度这一有利条件,分年度采用自交系模拟盖膜和制种田盖膜两种试验方案,从而提出利用地膜覆盖可以使父母本抽雄(丝)期相差在10天内的亲本同期播种,但需按理论公式来确定晚熟材料盖膜时间,从而达到花期良好相遇之目的。
    21  豫玉28及高产栽培技术
    袁宝玉; 韩向阳; 付国占; 韩如光; 郑跃进; 王黎明
    2000, 8(4):063-063.
    [摘要](1038) [HTML](0) [PDF 0.00 Byte](952)
    摘要:
    22  耐低氮胁迫玉米的筛选与评价
    曹敏建; 衣莹 佟占昌 宫国安
    2000, 8(4):064-069.
    [摘要](1310) [HTML](0) [PDF 0.00 Byte](1172)
    摘要:
    收集了国内外应用的玉米自交系和自选的二环系161个,农家玉米品种15个,北方地区主栽的玉米品种71个,在低氮土壤上种植,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农家品种、杂交品种(系)分别对低氮胁迫耐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23  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演化规律的研究
    孙宏德; 朱平; 任军; 刘淑环; 尚惠贤; 吴海燕; 刘翔; 李军
    2000, 8(4):070-074.
    [摘要](1052) [HTML](0) [PDF 0.00 Byte](1294)
    摘要:
    本研究于1990~1998年在国家黑土肥力和肥料监测基地进行,监测研究了不同处理间黑土肥力演化规律、增产效益和化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和提高地力,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益。
    24  玉米粗缩病(MRDV)的发生危害与防治对策
    李芳贤
    2000, 8(4):075-078.
    [摘要](1327) [HTML](0) [PDF 0.00 Byte](1280)
    摘要:
    本文简述了玉米粗缩病(MRDV)的初侵染源、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和危害损失等情况。明确了玉米粗缩病(MRDV)的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播种时期、品种抗病性差、自然界天敌减少等诸多因素有关。并提出了调整播期和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等,就可以减少玉米粗缩病(MRDV)的发生与危害。
    25  玉米矮花叶病毒对玉米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
    姜华 赵延明; 白元俊 刘维志
    2000, 8(4):079-081.
    [摘要](1218) [HTML](0) [PDF 0.00 Byte](1022)
    摘要:
    以抗性不同的10个玉米品种人工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B),研究在大田和温室条件下接毒和对照植株农艺性状,发现病毒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危害大于对株型性状的危害,株型性状损失率平均为9.8%,穗部性状损失率平均为34.7%。病毒可使株高降低15.8%、茎粗减少7.6%、叶长缩短6.5%、叶宽减窄9.4%、百粒重降低14.8%、穗重减轻51.7%、穗长减少32.5%、穗粗减少16.2%、穗粒数减少42.4%、穗粒重减轻50.5%。玉米生产上选择抗病品种至关重要。
    26  玉米黄斑病菌产毒条件及毒素稳定性研究
    杨军玉 臧少先 刘淑香
    2000, 8(4):082-084.
    [摘要](1345) [HTML](0) [PDF 0.00 Byte](1244)
    摘要:
    玉米黄斑菌(Curvularia lunata)是一具有产毒作用的半知菌。通过试验表明,不同的培养条件菌丝体的产毒量不同,产毒以15~20 d达到高峰,产毒的适宜pH值为6,适宜温度15~20℃,并且黑暗和静止条件相对于光照和振荡条件产生毒素量较多;玉米黄斑菌毒素对热稳定,在黑暗条件下利于毒素保存。
    27  多功能种衣剂对旱地玉米萌发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刘玉涛
    2000, 8(4):085-086.
    [摘要](1126) [HTML](0) [PDF 0.00 Byte](978)
    摘要:
    本文以哲单36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多功能种衣剂对旱地玉米种子包衣后种子萌发、苗期生长和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多功能种衣剂对旱地玉米包衣种子有促进萌发,提高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促进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改善品质和增产作用;多功能种衣剂对旱地玉米增产效果优于普通型种衣剂。
    28  玉米吨粮田的发展概况及技术措施
    韩萍; 赵化春 张玉欣 郭长贵
    2000, 8(4):087-091.
    [摘要](795) [HTML](0) [PDF 0.00 Byte](799)
    摘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各地吨粮田的自然条件,产量构成因素,生育进程及干物质积累动态;提出创吨粮田的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灌溉等技术措施。
    29  论黑玉米的开发利用
    杜连起 韩连军
    2000, 8(4):092-094.
    [摘要](784) [HTML](0) [PDF 0.00 Byte](889)
    摘要:
    黑玉米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特种谷物。本文主要介绍了黑玉米的营养价值,以及黑玉米的综合开发利用途径和产业化开发的重点。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