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8卷第zk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关于完全双列杂交法估算配合力实用意义的研究
    张向群
    2000, 8(zk):001-002.
    [摘要](291) [HTML](0) [PDF 0.00 Byte](571)
    摘要:
    2  提高玉米胚性细胞系诱导再生植株的研究
    杜娟; 季静; 贾玉峰; 吴颖; 张艳华; 王罡
    2000, 8(zk):003-003.
    [摘要](314) [HTML](0) [PDF 0.00 Byte](630)
    摘要:
    本实验以玉米G35×31、Tf幼胚培养的胚性细胞系为材料,用8114、MS和MN6、MB四种培养基诱导胚性细胞系再生绿苗,结果以MB培养基诱导率最高,为93.3%;在以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的生根培养,KT1.0mg/L(单位下同)+6BA0.5+NAA0.5+IBA 2的激素组合诱导生根效果最好,而其他三种激素组合未出现分化生根现象。
    3  玉米自交系丹598的选育与应用
    王孝杰; 佟盛辉; 陈丽
    2000, 8(zk):004-005.
    [摘要](444) [HTML](0) [PDF 0.00 Byte](641)
    摘要:
    玉米自交系丹598由丹东农科院于1995年育出,该系配合力特别高,高抗各种病虫害。其所配的丹科21系列新组合在1996~1998年各级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多抗等优点,适宜在我国北方各主要玉米产区种植。栽培及制种技术简单易行,制种产量高。
    4  超甜玉米主要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赵守光; 宋占平; 邓红生; 余春喜
    2000, 8(zk):006-008.
    [摘要](241) [HTML](0) [PDF 0.00 Byte](721)
    摘要: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超甜玉米的农艺性状间、经济性状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超甜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5  玉米区试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分析
    杜全武 罗卫平; 何志强
    2000, 8(zk):009-010.
    [摘要](192) [HTML](0) [PDF 0.00 Byte](579)
    摘要:
    6  利用大棚进行玉米冬繁加代初探
    吴明泉; 侯廷荣; 张桂阁; 李学杰; 曹修才; 张新
    2000, 8(zk):011-012.
    [摘要](253) [HTML](0) [PDF 0.00 Byte](637)
    摘要:
    7  玉米自交系选育过程中的几点见解
    李自学
    2000, 8(zk):013-014.
    [摘要](415) [HTML](0) [PDF 0.00 Byte](626)
    摘要:
    选育玉米自交系育种目标要明确,组配起点要高,播种面积和套袋数量要适当放大,要勤观察,掌握分离动向,抓住机遇不放。有利于选出符合育种目标,配合力高,纯度高,产量高,抗逆性强,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玉米自交系。
    8  玉米种子杂种优势的利用
    赵文耀 刘江义 吴广
    2000, 8(zk):015-018.
    [摘要](366) [HTML](0) [PDF 0.00 Byte](556)
    摘要:
    经多年研讨,种性不同的玉米杂交后所产生的种子比亲本自交产生的种子具有杂种优势,优势率10%左右,这种优势可应用到玉米生产上。利用方式:种性不同的杂交种间,混种和立体栽培,但在应用前要先进行组合试验,注意选择血缘关系远、粒色相同、株高差异不太大等优缺点互补的组配用于生产。
    9  选育高抗倒玉米杂交种有关问题的探讨
    杨秀玲 张东银
    2000, 8(zk):019-020.
    [摘要](245) [HTML](0) [PDF 0.00 Byte](736)
    摘要:
    在高水肥条件下,玉米杂交种抗倒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单产潜力的发挥。玉米杂交种的抗倒性取决于双亲的抗倒性及其合理搭配。由于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影响选择效果。试验表明玉米自交系的抗倒性受株型、根系形态、发育早晚、发育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根系形态依据根系的开张程度分为横展型、直立型和中间型三类,不同形态的根系其抗倒性也有所不同;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根系的性状分离时间长,稳定较慢,应引起重视。
    10  国内外几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
    艾合买提江; 马合木提提; 艾拉努尔
    2000, 8(zk):021-023.
    [摘要](285) [HTML](0) [PDF 0.00 Byte](684)
    摘要:
    采用P(P-1)/2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10个自交系的7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7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Mo17、B73、E28、5003、黄早4五个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对产量的有利基因位点多,是个现代高产杂交种的主要亲本,从特殊配合力看B73×Mo17是现代最理想的杂交种。
    11  山东省最新玉米杂交种聊玉93-1的主要特点及栽培技术要点
    侯廷荣; 曹修才; 张桂阁; 李学杰; 吴明泉; 张新
    2000, 8(zk):024-025.
    [摘要](280) [HTML](0) [PDF 0.00 Byte](621)
    摘要:
    12  竖叶大穗早熟豫玉16的选育
    程相文; 常建智; 秦贵文; 程立新; 张守林 季保平
    2000, 8(zk):026-028.
    [摘要](430) [HTML](0) [PDF 0.00 Byte](749)
    摘要:
    豫玉16(原名浚单12)高产、稳产、抗逆性强,耐密植,结穗和结实性强,生育期适中,品质优良。为中早熟种,夏播生育期96 d左右,适宜夏直播、麦垄套种,密度每公顷6.00~6.75万株。制种产量一般3000~4500 kg/hm2,父母本行比为1∶4。
    13  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杂交种——辽单24
    李刚; 潘荣光
    2000, 8(zk):029-029.
    [摘要](332) [HTML](0) [PDF 0.00 Byte](563)
    摘要:
    14  玉米植株形态生长的模拟
    姚运生 罗新兰; 王秉昆; 戴俊英
    2000, 8(zk):030-032.
    [摘要](327) [HTML](0) [PDF 0.00 Byte](861)
    摘要:
    在生长模拟的基础上,根据玉米各器官的同伸关系,各叶位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玉米生长发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开发了玉米植株形态生长的模拟系统。它能够模拟出玉米从出苗到吐丝期间的形态变化过程,在计算机上绘出植株形态图。
    15  收获期对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张吉旺; 王空军; 胡昌浩
    2000, 8(zk):033-035.
    [摘要](578) [HTML](0) [PDF 0.00 Byte](1099)
    摘要:
    单位面积上玉米子实和秸秆粗蛋白最大产量,是确定玉米最适收获时期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干物质含量在25%~30%,即玉米子粒蜡熟期为最适宜收获时期。收获时期对青贮玉米的pH值、干物质含量和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等营养指标有明显的影响。
    16  复播玉米产量与相关的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宁慧云; 连吉明; 段学艳
    2000, 8(zk):036-038.
    [摘要](426) [HTML](0) [PDF 0.00 Byte](793)
    摘要: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996年山西省复播区区域试验,在本所试验点的结果10个品种与产量相关的10个性状进行分析,关联度大小依次是百粒重>出籽率>穗粗>穗行数>生育期>行粒数>秃尖>穗位>穗长>株高。为复播玉米育种工作和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7  雨养农区套作玉米盖膜效应与方式研究
    刘永红; 何文铸; 冯君成; 柯国华
    2000, 8(zk):039-040.
    [摘要](404) [HTML](0) [PDF 0.00 Byte](604)
    摘要:
    两年试验表明:盖膜比不盖膜增产6.67%~17.96%,盖膜+育苗比直播增产23.48%~33.74%;不同盖膜方式差异显著,雨养农区首选膜侧栽培,它能增加根系干物重,集纳盖后降雨,降低成本,保墒增产增效。
    18  秦巴山区玉米间作魔芋试验研究
    崔鸣 吴廷新; 李琼
    2000, 8(zk):041-043.
    [摘要](361) [HTML](0) [PDF 0.00 Byte](693)
    摘要:
    在秦巴山区,改摩芋清种为春玉米间作魔芋,既增收了一季玉米,又通过玉米的遮荫作用,减轻魔芋病害的发生。田间适宜荫蔽度为55%~60%。150 cm带型,单行玉米间作双行魔芋,田间发病绝收率较低,公顷产值和纯收入均为最高,纯收入较魔芋清种增加2.01倍,此带型可在生产上扩大示范应用。
    19  夏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与推广
    庞淑萍; 刘效文; 肖俊忠; 孙伦学 谢洪亮
    2000, 8(zk):044-046.
    [摘要](322) [HTML](0) [PDF 0.00 Byte](648)
    摘要:
    本文对1996~1998年三年的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几年夏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建议。
    20  玉米不同移栽时期对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王晓梅; 崔坤; 程哲; 陈凯锋; 刘希才
    2000, 8(zk):047-048.
    [摘要](571) [HTML](0) [PDF 0.00 Byte](687)
    摘要:
    本试验重点研究玉米不同移栽时期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时期对玉米叶龄、生长时期都有明显影响。4月20日移栽比4月24日和4月28日移栽叶龄增加1.0。抽雄期提早4~6 d。最佳移栽时期为5 cm土层温度稳定10~12 ℃时期。这个时期移栽产量最高。
    21  玉米花生立体间套规格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陈宗法; 沃淮河; 陈太留; 姜兴余; 范辉; 张旭东
    2000, 8(zk):049-050.
    [摘要](406) [HTML](0) [PDF 0.00 Byte](768)
    摘要:
    本文从玉米花生不同的套种规格,不同的栽培密度进行研究,通过对其产量和性状的考察,初步得出:不同套种规格、不同栽培密度,产量差异显著,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立体间套栽培管理的对策。
    22  烯效唑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汪惠芳
    2000, 8(zk):051-052.
    [摘要](584) [HTML](0) [PDF 0.00 Byte](823)
    摘要:
    玉米经低浓度(20~30 mg/L)的烯效唑药液浸种处理后,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提高,种子的染菌霉变率明显降低。烯效唑浸种对玉米幼苗影响主要是降低幼苗生长的速度,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根冠比,防止移栽后败苗等生物学效应。
    23  地膜覆盖玉米高产制约因素及配套技术探讨
    李崇德
    2000, 8(zk):053-054.
    [摘要](221) [HTML](0) [PDF 0.00 Byte](515)
    摘要:
    24  不同播种期对冬玉米产量的影响
    段鸿飞
    2000, 8(zk):055-057.
    [摘要](526) [HTML](0) [PDF 0.00 Byte](847)
    摘要:
    本文通过对冬玉米主产区播期试验的分析,提出在无霜区和基本无霜区冬玉米播种的最佳时间,趋利避害,夺取冬玉米高产。
    25  糯玉米的生育特点及实践应用
    于维忠
    2000, 8(zk):058-059.
    [摘要](208) [HTML](0) [PDF 0.00 Byte](575)
    摘要:
    26  玉米高产攻关技术研究
    陈学才; 余世学
    2000, 8(zk):060-062.
    [摘要](331) [HTML](0) [PDF 0.00 Byte](705)
    摘要:
    采用黑色微膜全生育期覆盖栽培,先后选用雅玉2号、雅玉2号B、成单11、成单14、川单15、618(泰国引进)进行生产适应性和高产攻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黑色膜有除草、保温、保墒的作用,能够延长玉米的灌浆期,对创高产极为有利。
    27  岩单1号选育与主要栽培技术
    施开鸿; 兰贵喜; 郭其茂
    2000, 8(zk):063-063.
    [摘要](203) [HTML](0) [PDF 0.00 Byte](573)
    摘要:
    28  外引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
    陈玉水; 卢川北
    2000, 8(zk):064-066.
    [摘要](427) [HTML](0) [PDF 0.00 Byte](766)
    摘要:
    为了尽快选育出适应于福建沿海地区的多抗、优质、高产玉米新种质,我们直接从CIMMYT引进了24个玉米杂交种,以掖单13为对照在漳州市进行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种质间的产量达到极显著差异,24个玉米杂交种的小区产量为0.45~2.31 kg,平均1.89 kg,而掖单13为1.68 kg,其中CMT975249、CMS975009和CMT935035的产量显著高于掖单13,与掖单13比较,CMT975249的穗数和穗粒数比较多,果穗、穗粒和子粒均较重;CMS975009的穗数较多,果穗、穗粒和子粒均较重;
    29  配方施肥对紧凑型玉米的增产效果试验研究
    李焕玲; 张翠珍; 邵长泉; 孟凯 马秀云
    2000, 8(zk):067-068.
    [摘要](518) [HTML](0) [PDF 0.00 Byte](810)
    摘要:
    根据土壤供肥特点,肥料性能和紧凑型玉米需肥规律,对氮、磷、钾及锌肥进行了不同处理和不同比例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对氮、磷、钾及锌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最佳,与不施肥的和其它处理相比,产量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30  黄泛沙土地区玉米施钾效应的研究
    庄迎春; 陈宗法; 杨沛; 杨国兆 高行学; 钱先国; 张耀
    2000, 8(zk):069-070.
    [摘要](491) [HTML](0) [PDF 0.00 Byte](722)
    摘要:
    本试验对黄泛沙土玉米、小麦轮作田的玉米进行施钾效应的研究,试验研究表明:玉米、小麦两季分别施用氯化钾180 kg/hm2,玉米产量较两季均未施钾肥的增加1596kg/hm2,增产29.8%;土壤速效钾含量比试验前增加0.5 mg/kg,玉米单季施用氯化钾360kg/hm2(小麦不施钾)的,玉米产量较两季未施钾的增加1623 kg/hm2,增产30.4%,土壤速效钾增加2.3 mg/kg,玉米单季不施钾,前茬小麦单季施钾
    31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姜林平; 徐晓东; 刘淑卿; 叶春生; 唐立海; 张燕; 陈济军
    2000, 8(zk):071-072.
    [摘要](311) [HTML](0) [PDF 0.00 Byte](594)
    摘要:
    田间试验和调查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山东省胶东半岛地区重病区病株率高达50%以上。玉米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中越冬,高温高湿,连作重茬、管理粗放易诱发病害发生。病害发生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同一年度主要取决于种植制度、土壤类型及不同的农业技术措施。综合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健身栽培为目标,种子处理为重点,药剂防治为手段。
    32  玉米抗粗缩病品种的探讨
    苏智宗; 仝岗山; 王邦文 吉贞芳; 王安乐
    2000, 8(zk):073-074.
    [摘要](410) [HTML](0) [PDF 0.00 Byte](758)
    摘要:
    通过试验表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媒体灰飞虱世代交替,呈现规律性波浪式的起伏;玉米品种不同,粗缩病发生的轻重也不同,病株率品种间差异达显著;玉米粗缩病与产量的关系甚为密切,且成反比。即随着病株率的增大而单产随之减少,单产品种间亦达显著;中育5号,自选系×黄早4两品种抗粗缩病较差,H9601、临单13和晋单34三个品种抗粗缩病较好。
    33  广东甜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
    邓镇华; 吴宇军; 王佛娇; 陈伟钊
    2000, 8(zk):075-077.
    [摘要](446) [HTML](0) [PDF 0.00 Byte](716)
    摘要:
    广东甜玉米每年种植面积2万 hm2左右;品种类型以本地选育的超甜玉米组合为主;全年春、夏、秋均可种植,粤西地区还可冬种;经济效益高,1hm2产值达2~3万元。今后应加强品种选育,提高种子质量,贯彻良种良法,研究保鲜加工,使其更大发展。
    34  改良陕单902与陕单902的蛋白酶谱研究
    胡辉林
    2000, 8(zk):078-078.
    [摘要](221) [HTML](0) [PDF 0.00 Byte](589)
    摘要:
    35  浅谈高油玉米的发展前景及利用
    高凤菊; 戴忠民
    2000, 8(zk):079-080.
    [摘要](221) [HTML](0) [PDF 0.00 Byte](588)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