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9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配合力效应研究
    李新海 徐尚忠 李建生
    2001, 9(1):001-005.
    [摘要](1385) [HTML](0) [PDF 0.00 Byte](2410)
    摘要:
    以5个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效应及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两年研究结果表明,群体21、群体43和群体StayGreen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依次最高,利用潜力较大;参试的50个顶交组合中,Mo17×群体43、自330×群体43、丹340×群体21和Mo17×群体StayGreen4个组合特殊配合力较大,产量最高,对照优势最大。根据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结合一般配合力效应,将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初步划分5群,其中Tuxpeno群、StayGreen群和P500群一般配合力较高,为我国温带玉米育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3个杂种优势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这些外来种质提供了信息。
    2  玉米三种遗传效应研究现状与技术集成
    段民孝; 赵久然; 郭景伦; 王元东 宋同明; 滕文涛
    2001, 9(1):006-008.
    [摘要](1040) [HTML](0) [PDF 0.00 Byte](1646)
    摘要:
    通过大量详实资料,对玉米杂种优势、雄性不育、油分基因花粉直感等三种遗传效应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作了详细概述,根据相关的遗传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将三种遗传效应进行技术集成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种高产优质玉米生产模式,有可能是未来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
    3  对沈综(Co、HC2、FC3)群体在轮回选择作用下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的研究
    姚占军
    2001, 9(1):009-011.
    [摘要](885) [HTML](0) [PDF 0.00 Byte](1698)
    摘要:
    应用轮回选择方案对玉米(ZeaMaysL.)沈综HC2群体进行改良,将得到的全姊妹FC3群体与CoHC2群体种植于同一环境中,根据调查考种结果对各群体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群体产量获得了7.8%的遗传增益。单株粒重、穗粗、穗行数、子粒深度明显改良。伴随群体优良基因型的增多,多数与产量有关性状的变异系数略有下降。通径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群体产量的提高是控制单株粒重的性状得到合理的改善以及这些性状之间或与其它性状之间获得协调发展的结果。结果还证实了不同改良方案的轮换,可扩大对被改良群体不同基因位点的选择压力而有效地改良群体。
    4  玉米主要株型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霍仕平; 晏庆九; 许明陆; 张健
    2001, 9(1):012-015.
    [摘要](729) [HTML](0) [PDF 0.00 Byte](1430)
    摘要:
    本研究以植株外部形态差异较大的4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别组成两个F1、F2、B1、B2和相应的P1、P26个世代,研究了7个株型性状的遗传表达特点。结果表明,加性效应是7个株型性状世代间遗传变异的主导因子,其遗传贡献率在50%以上,亦即加性效应决定了7个株型性状一半以上的遗传变异,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对这些性状遗传变异的作用也很重要,但因性状及试材不同,非加性效应的重要程度有一定差异。在玉米株型育种中,对这些性状的选择应以亲本选配为主。
    5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梁晓玲; 阿布来提; 冯国俊; 李进; 李铭东; 李维鼎 高慧慧
    2001, 9(1):016-020.
    [摘要](1523) [HTML](0) [PDF 0.00 Byte](3083)
    摘要:
    本试验选用本所选育和引进的17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各杂交种的产量、生育期和综合农艺性状的分析,选出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生育期适中的杂交种CX-711、中单9409、CX-649、CX-712、CX-777、CX751等。经过对产量、千粒重、出籽率。穗长、穗粗等11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千粒重(r=0.5411*),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粗(r=0.4767),出籽率(r=0.4067)和穗长(r=0.14)与产量的关系呈正相关。性状之间株高与穗位高和茎粗(r=0.8222**,(r=0.7606**)、穗长与行粒数(r=0.7065**)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指出提高千粒重,增加穗粗和穗长,提高出籽率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6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的研究
    朱丹; 郑大浩; 蒋基建
    2001, 9(1):021-025.
    [摘要](1058) [HTML](0) [PDF 0.00 Byte](1626)
    摘要:
    用3个高油玉米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B2世代,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研究结果表明:高油玉米主要性状中叶片数、穗位高、抽丝期、株高等遗传力较高,可在早代进行选择。在5%选择强度下,对单穗重、穗位高、行粒数、穗行数、株高、叶片数进行选择,将会收到预期选择效果。
    7  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祁新; 赵颖君; 邬信康 权继斌
    2001, 9(1):026-030.
    [摘要](1146) [HTML](0) [PDF 0.00 Byte](1583)
    摘要: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普通玉米4个品质性状(淀粉、油分、蛋白质、赖氨酸含量)的GCA和SCA及其相关进行了分析。同一品质性状不同亲本的GCA差异较大,同一自交系不同品质性状的GCA也有差异,同一品质性状因组合不同而SCA也不一样。亲本自交系的GCA和SCA对杂种的品质性状有重要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8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遗传分析
    王向东; 高根来; 张风琴
    2001, 9(1):031-033.
    [摘要](1078) [HTML](0) [PDF 0.00 Byte](1599)
    摘要:
    通过对8个中晚熟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进行双列杂交分析,表明各个自交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玉米杂交种F1的产量构成受到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共同作用,用特殊配合力对F1的作用大于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高低与一般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关系。因此在玉米杂交种组配与自交系改良工作中,既要兼顾双亲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又要保持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与选系模式的种质关系。
    9  玉米品种区试资料的非参数度量
    何川; 毛金雄; 李钟; 郑祖平; 杜克柱
    2001, 9(1):034-036.
    [摘要](1135) [HTML](0) [PDF 0.00 Byte](1555)
    摘要:
    应用秩次变量nij和n′ij,非参数统计量Pi、P′i,Si和Dj描述1999年四川省玉米品种区试资料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V5是丰产性最佳品种,产量稳定性最好的品种为V7,V1为丰产性与稳定性优良的品种;对品种差异具有较高分辨力的试点有10个,分辨力最高的试点为L8,发现了81%的差数为显著。
    10  东北玉米自交系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袁鹰; 刘德璞; 郑培和; 陈一斌; 温钢
    2001, 9(1):037-038.
    [摘要](1047) [HTML](0) [PDF 0.00 Byte](1116)
    摘要:
    取授粉10~15d的幼胚,经常规消毒灭菌,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15d后愈伤诱导率可达92%以上,但胚性愈伤诱导率因幼胚基因型、幼胚放置方向、大小、培养基成分及激素种类、配比等不同而有明显差异,2.4-D是诱导愈伤组织必不可少的。适时的将幼胚夹碎和及时的继代可显著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11  7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施开鸿; 郭其茂 黄玉莲
    2001, 9(1):039-042.
    [摘要](1196) [HTML](0) [PDF 0.00 Byte](1692)
    摘要:
    本文按双列杂交法(D4)分析了7个自交系的生育期、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百粒重、出籽率、单株子粒重11个性状的GCA、SCA及遗传参数。结果表明:8个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非加性基因效应作用较少。8112、1302、掖107在我市表现较好,是有利用价值的亲本。8112×1302、8112×岩自38、掖107×86-11、1302×掖107等组合,可在我市示范种植。
    12  玉米苞叶几个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及其遗传研究
    何丹; 王秀全; 刘昌明; 余先驹; 陈光明; 张超英; 何勇
    2001, 9(1):043-45.
    [摘要](894) [HTML](0) [PDF 0.00 Byte](1624)
    摘要:
    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玉米成熟果穗苞叶的几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通过配合力分析研究了它们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苞叶层数与苞叶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苞叶总长、苞叶总宽、苞叶总面积、苞叶干重相互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苞叶的几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控制,因此通过亲本的选择改良可以有效地改良其苞叶农艺性状。
    13  杂交玉米研究中的自交系选育技术
    杨峻芸; 谭静
    2001, 9(1):046-048.
    [摘要](1148) [HTML](0) [PDF 0.00 Byte](1571)
    摘要:
    杂交玉米研究中,自交系选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完成自交系选育,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选育方法,可供玉米育种工作者参考。
    14  极早熟优质甜玉米杂交种东甜3号的选育及特点
    王振华; 张永林; 金益; 王云生; 王殊华; 陈雪冬; 常华章
    2001, 9(1):049-049.
    [摘要](965) [HTML](0) [PDF 0.00 Byte](1041)
    摘要:
    本文论述了由东北农业大学玉米育种研究室育成的鲜食型极早熟优质普通甜玉米东甜3号的选育经过和主要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及推广情况。
    15  玉米新品种湘玉11的选育与特征特性
    盛良学; 安瑞春; 贺喜全
    2001, 9(1):050-051.
    [摘要](1036) [HTML](0) [PDF 0.00 Byte](1254)
    摘要:
    湘玉11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以自选自交系H152作父本,以外引自交系齐8112作母本育成的紧凑型玉米单交种,根据品比、区试、生产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该品种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好,品质优良,丰产稳产,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于1999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予以推广。
    16  中早熟优质玉米杂交种庆单1号
    刘忠双; 苗万波 张志发; 张伟; 张洪文; 石静 潘向东
    2001, 9(1):052-053.
    [摘要](992) [HTML](0) [PDF 0.00 Byte](1368)
    摘要:
    庆单1号(原代号庆发92-4609)由大庆市庆农西瓜研究所1992年育成,组合为庆系9×庆系105,该品种属中早熟玉米品种,从出苗至成熟115d(大庆市),需≥10℃活动积温约2490℃.d。在1994~1999年参加的各类试验中均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在每公顷4.5万株密度下,平均公顷产量8565.4kg,比对照品种四早6增产9.4%。庆单1号农艺性状优良,品质极佳,苗期较耐低温。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四早6种植区域)种植。一般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为宜。种植密度每公顷4.5万株。制种父母本可同期播种,父母本种植行比1∶4。
    17  高油115引进研究与种植
    王国峰 邢海忠 张秀芬; 孙久欣; 于富
    2001, 9(1):054-056.
    [摘要](775) [HTML](0) [PDF 0.00 Byte](1088)
    摘要:
    高油玉米(HOM)115”是含油量超普通玉米一倍左右的粮、经、饲多用途的“高值玉米”(VEC),还是开发“绿色食品”的龙头玉米品种。本文着重介绍“高油115”玉米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及开发的重要意义。
    18  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最佳密度和施肥量研究
    黄开健; 杨华铨; 谭华; 韦国能
    2001, 9(1):057-059.
    [摘要](1303) [HTML](0) [PDF 0.00 Byte](1649)
    摘要:
    本研究采用7个密度,4个施肥水平在地力5100kg/hm2条件下进行半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肥料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不同剂量施肥水平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高肥条件下未能引起产量显著下降,供试品种桂单22具有一定的耐肥性。玉米产量开始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密度增至一定程度时,产量不显著上升,也不显著下降。高产栽培技术的组配是密度6.0万株/hm2,氮磷钾纯养分315~420kg/hm2,氮磷钾比3∶1∶3。
    19  部分玉米品种或品系在黑龙江垦区的表现
    常大军; 刘淑玲
    2001, 9(1):060-064.
    [摘要](1486) [HTML](0) [PDF 0.00 Byte](1325)
    摘要:
    本文对国内外部分新审定的玉米品种和苗头品系,在黑龙江垦区选能代表其生态特性和区划的14个试验点,经1998~2000三年的田间及室内鉴评试验,选出在垦区东部局表现较好的玉米品种有绥玉7、四早11,其次为垦玉6和红玉12;北部局表现较好的是卡皮托尔和孚尔拉,其次为克单8;同时又筛选出一些适合垦区应用的优良品系。这对垦区各局、场直播玉米品种的选用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20  早熟高产玉米杂交种制种与推广利用探讨
    张作峰
    2001, 9(1):065-066.
    [摘要](617) [HTML](0) [PDF 0.00 Byte](878)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玉米杂交种边3-22育成以来的制种推广利用情况进行剖析,并对生产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探明该品种育成后推广速度缓慢的原因,为以后玉米杂交种的推广利用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搞好玉米杂交种的制种和推广利用工作。
    21  山区玉米覆膜育苗制种技术
    谢世学
    2001, 9(1):067-068.
    [摘要](1020) [HTML](0) [PDF 0.00 Byte](1006)
    摘要:
    针对秦巴山区的特殊气候特点,为提高玉米杂交种制种产量。提出了以品种选择,选地为基础,适时早播,覆膜育苗,规格移栽,全田制种。合理错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收获等一系列技术对策。
    22  生态因素对玉米子粒发育影响及调控的研究
    郑洪建 董树亭; 王空军; 胡昌浩; 张吉旺 郭玉秋
    2001, 9(1):069-073.
    [摘要](941) [HTML](0) [PDF 0.00 Byte](1578)
    摘要:
    通过播期、覆膜调控,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的生长发育,重点研究生态因素对玉米花后子粒发育的影响。试验主要结果如下:高温少光条件影响子粒灌浆,表现在灌浆期持续时间短、灌浆速率相对较低。晚熟品种灌浆期长而灌浆速率相对较低,早熟品种灌浆期短而灌浆速率相对较高,是正常年份两类品种都能取得高产的原因。子粒体积变化与干重变化趋势一致。适宜生态条件下,玉米穗粒性状变异系数小,果穗发育整齐一致。掖单13穗长较大,易于形成大果穗,高产潜力大,但高温少光条件下,穗粒性状变异系数大,果穗不整齐,产量低。高温少光条件下,子粒呼吸速率明显降低,高值持续时间短;同时CTK含量较低。ABA含量变化规律性不强,子粒生长受多种内源物质协调调控。
    23  夏玉米超高产群体水分蒸腾指标的研究
    东先旺 张道玉; 陈维新
    2001, 9(1):074-077.
    [摘要](974) [HTML](0) [PDF 0.00 Byte](1429)
    摘要:
    利用大型防雨设施池栽,池面覆膜密封,系统测定了夏玉米超高产群体水分蒸腾动态及有关指标,结果表明,夏玉米超高产群体全生育期蒸腾总量425mm左右,棵间蒸发总量175mm左右,蒸散量600mm左右,蒸腾量占蒸散量的70%左右,蒸发量占30%左右。苗期阶段以蒸发耗水为主,占该阶段蒸散量的70%以上,穗期及花粒期阶段转向蒸腾为主,蒸腾量占蒸散量的75%以上。不同生育阶段群体蒸腾量分别为:出苗至拔节18.6mm,占总蒸腾量的4.4%;拔节至小口23.9mm,占5.6%,小口至大口48.3mm,占11.3%,大口至开花67.5mm,占15.8%;开花至乳熟109.4mm,占25.6%,乳熟至蜡熟100.4mm,占23.5%,蜡熟至成熟59.3mm,占13.9%,蒸腾强度呈现一抛物线,出苗至拔节最低,开花至乳熟最高,全生育期平均4.32mm.d-1,各生育阶段分别为1.24mm.d-1、2.66mm.d-1、5.37mm.d-1、6.75mm.d-1、7.29mm.d-1、5.02mm.d-1和3.95mm.d-1。全生育期水分蒸腾效率平均4.0kg.DW/mm左右,蒸腾系数平均170左右。生物产量耗水系数240左右,经济产量耗水系数440左右,控制棵间蒸发强度是超高产群体节水的主要途径之一,经济产量形成阶段充分供水对经济系数具明显的正效应。
    24  玉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功酶研究
    任大明; 迟乃玉; 刘少霞
    2001, 9(1):078-079.
    [摘要](1049) [HTML](0) [PDF 0.00 Byte](1021)
    摘要:
    本文对不同品种玉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同功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SOD活性品种间差异较大,大部分品种SOD活性在400~500U.g-1.DW之间,沈单7、丹玉16等活性较高,达到530U.g-1.DW以上。同功酶组成分析可把玉米SOD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包括SOD-1、SOD-2、SOD-3、SOD-4、SOD-5,Ⅱ型包括SOD-1、SOD-2、SOD-3、SOD-5、SOD-6、SOD-7,Ⅱ型品种玉米SOD活性高于Ⅰ型,并证明玉米胚是SOD的主要存在部位,且包含所有SOD同功酶组份。
    25  玉米矮花叶病预防性育种和抗病遗传研究标准化问题的商榷
    吴建宇 盖钧镒
    2001, 9(1):080-082.
    [摘要](1173) [HTML](0) [PDF 0.00 Byte](1832)
    摘要:
    在简要分析造成当前我国玉米抗病育种被动局面与短期行为的思想及问题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可行性出发,提出下一步玉米抗病遗传育种,应树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开展与当前进行的生产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抗病育种相结合的预防性育种工作及抗病遗传研究,并建立玉米对矮花叶病抗病遗传研究方法的标准化体系,该体系包括采用株系的依据、调查的性状和标准、亲本的要求及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等。
    26  辽宁省玉米矮花叶病毒原鉴定及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姜华; 陆敏 安利佳 韦石泉; 刘维志
    2001, 9(1):083-087.
    [摘要](879) [HTML](0) [PDF 0.00 Byte](1518)
    摘要:
    田间采集玉米矮花叶病标样,常规摩擦接种检测,几个分离物寄主范围局限于禾本科植物,可汁液摩擦、蚜虫(棉蚜和桃蚜)传毒、种子带毒(带毒率3%)。病叶汁液体外稳定性测定稀释限点(DEP)为10-3~10-4、失毒温度(TIP)为55~60℃、体外存活期(LIV)为1~2d。病毒粒子线状约430~750×13~15nm,病叶超薄切片内可见风轮状、环状内含体。病毒提纯制剂紫外最大吸收为262nm,最小吸收为245nm,A260/A280=1.2,病毒提纯制剂制备抗血清与MDMV-B(对照为北京分离物)和所采集的其它分离物均呈阳性反应。以朝阳、大连两分离物病毒RNA为模板,按文献报道的MDMV-B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合成引物反转录PCR,cDNA序列分析表明,和已报道的MDMV-B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同源率达98.7%,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存在2个氨基酸差异,其同源率为99.4%。通过病原鉴定及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克隆与cDNA序列分析,结果认为引起辽宁地区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病毒是MDMV,其流行株系为B株系。
    27  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及其抗虫性研究进展
    杨春英; 宋建成
    2001, 9(1):088-093.
    [摘要](1386) [HTML](0) [PDF 0.00 Byte](1934)
    摘要:
    本文从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的培育及商品化,Bt毒蛋白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的遗传分离与整合、对玉米螟及其它害虫的杀虫效果、对天敌种群数量和玉米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玉米螟对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产生抗性及解决措施、应用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潜在的生态风险性等方面对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8  夏玉米品种间粗缩病抗性差异研究
    庞淑萍
    2001, 9(1):094-095.
    [摘要](1232) [HTML](0) [PDF 0.00 Byte](1072)
    摘要:
    近年来,临淄区玉米粗缩病有逐年加重态势,已成为玉米安全生产的障碍,1999年又在夏玉米上普遍大发生,造成产量损失约740万kg。本文对引进一批新品种的对比试验结果进行认真总结,综合评价和分析,筛选出了生育性状优良、高抗玉米粗缩病的品种农大108和3303。
    29  夏玉米应用普利复合生物肥增产效果的初步探讨
    姜书贤; 郑富祥; 娄麦兰; 万松华
    2001, 9(1):096-097.
    [摘要](1072) [HTML](0) [PDF 0.00 Byte](1266)
    摘要:
    本试验结果证明,夏玉米基施或苗期追施普利复合生物肥450~1500kg/hm2,均有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达极显著增产的作用。其中以基施或追施1500kg/hm2效果最好,分别增加穗粒数147粒、99粒;千粒重提高21g、18g;增产34.2%和33.8%。并比基施或追施975kg/hm2、450kg/hm2的处理,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30  中国玉米编年史
    佟屏亚
    2001, 9(1):098-107.
    [摘要](1123) [HTML](0) [PDF 0.00 Byte](1374)
    摘要:
    编年史,或称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记述体裁,按年、月、日编排史实,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本篇所称的编年史,实际上是“玉米大事记”,逐年逐月记述20世纪玉米生产和科研方面值得记录的大事、要事。“大事记”初稿编拟于1985年,以后逐年补充、增加、修改;先后承蒙吴绍马 癸、李竞雄、郑长庚、苏献忠、魏鸿钧、黄舜阶、谢道宏、景希强等专家修正补充,逐步翔实。现将1900~2000年中国玉米编年史奉献同行,敬请指正。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