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9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栽培措施对玉米根系生长状况影响
    吴春胜; 宋日; 李健毅; 牟金明; 徐克章
    2001, 9(2):56-058.
    [摘要](982) [HTML](0) [PDF 0.00 Byte](1124)
    摘要:
    本文通过用ABT生根粉4#、肥宝对玉米种子的不同处理及不同施肥水平试验观察结果为:ABT生根粉及肥宝对玉米有明显的促进生根作用,其根长、根重、根体积均比对照在同一生育期有显著增加,尤以生根粉+肥宝处理的效果最佳,表现明显互作正效应;不同施肥水平比较观察,在N、P2O5及K2O为2∶1∶1情况下施用中肥处理即:N∶P2O5:K2O为250kg∶125kg∶125kg/hm2为最佳,表现出根系强壮的特点.根重对维持叶绿素含量水平有一定作用.表现为根重大者,其叶绿素含量相对为高.
    2  我国玉米品质现状、问题及发展优质食用玉米对策
    石德权 郭庆法; 汪黎明; 孟昭东 温义昌 郭珍
    2001, 9(2):003-007.
    [摘要](1439) [HTML](0) [PDF 0.00 Byte](2346)
    摘要:
    本文依据我国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出了我国玉米生产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的阶段.对我国玉米品质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食用玉米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及发展优质食用玉米的对策.
    3  美国爆裂玉米的历史和发展
    史振声
    2001, 9(2):008-010.
    [摘要](1226) [HTML](0) [PDF 0.00 Byte](2084)
    摘要:
    本文纵观美国爆裂玉米的科研和产业发展历史,对美国爆裂玉米的品种资源、品种选育、种植面积、分布区域、产量和爆裂玉米工业发展以及爆裂玉米品质研究等方面做了介绍.
    4  玉米野生近缘种类玉米的研究和利用
    李冬郁; 梁英彩 郭乐群; 张忠; 谷明光
    2001, 9(2):011-013.
    [摘要](1208) [HTML](0) [PDF 0.00 Byte](2177)
    摘要:
    玉米的野生近缘植物类玉米有两个种,一为一年生墨西哥类玉米,一为多年生类玉米.多年生类玉米有两个变种,一为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一为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它们是玉米属中除玉米种之外的另外两个种.这些野生种在自然界的严酷竞争和自然选择条件下形成了许多优良特征、特性,特别在抗逆性、抗病虫害、品质等方面.将其有益基因导入到栽培玉米获得丰富的多样性的种质遗传资源,以创建新的基因库,是提高玉米育种水平和效率、加快育种进程的重要基础和途径.通过玉米与其野生类玉米杂交,我们正从其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大批在粮食用和饲料用等方面有利用价值的优良植株并建立株系,从中选育出了优良异源自交系并配制出优良杂交种用于生产.
    5  耐旱和低氮胁迫玉米种质筛选技术
    张凤路 D.Beck
    2001, 9(2):014-017.
    [摘要](1110) [HTML](0) [PDF 0.00 Byte](1095)
    摘要:
    耐旱和低氮胁迫玉米种质的筛选是提高产量、保护自然资源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在此方面的经验,便于我们借鉴.
    6  应用清蛋白PAGE技术进行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的初步研究
    陈景堂; 池书敏; 刘志增; 孟义江; 祝丽英 马占元
    2001, 9(2):018-021.
    [摘要](1075) [HTML](0) [PDF 0.00 Byte](1329)
    摘要:
    利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2个玉米自交系子粒清蛋白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24条谱带,其中公共谱带4条,占16.7%,多态性谱带20条,占83.3%,平均每个自交系分离出1.7条多态性谱带.通过电泳谱带进行聚类,可将12个自交系分为4大类:第Ⅰ类为478、8112、冀815和冀53;第Ⅱ类为黄早4、502、冀35、京404、81515和52106;第Ⅲ类为丹340;第Ⅳ类为Mo17.聚类结果与已知系谱来源基本吻合,表明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在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上的应用是基本可行的.
    7  我国化学诱导玉米孤雌生殖育种研究与进展
    王宏伟; 史振声; 王志斌
    2001, 9(2):022-025.
    [摘要](883) [HTML](0) [PDF 0.00 Byte](977)
    摘要:
    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结合作者的研究实践,对我国化学诱导玉米孤雌生殖育种研究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就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技术方法、理论、应用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等进行了讨论和探讨.
    8  热带、温带玉米自交系和贵州地方种选系的配合力及杂交组合组配方式的研究
    陈泽辉; 高翔
    2001, 9(2):026-029.
    [摘要](975) [HTML](0) [PDF 0.00 Byte](1622)
    摘要:
    对来自热带、温带和贵州地方种的各5个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4组配成105个杂交组合,进行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杂交组合组配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热带、温带和贵州地方种选系,都有一般配合力较高的自交系,其中表现较好的有黔3502、Fm9、53和独紫.热带自交系、温带自交系和地方种选系间组配杂交组合,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而同类自交系间杂交,杂种优势相对较弱,较难选出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
    9  玉米自交系花粉生活力研究
    侯有良; 宝红; 钟改荣; 陈喜明
    2001, 9(2):030-031.
    [摘要](1255) [HTML](0) [PDF 0.00 Byte](792)
    摘要:
    研究了3个玉米自交系的花粉在常温保存下,其中1个同时低温处理的生活力.结果表明:自交系花粉的生活力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自交系间在花粉生活力的降减变化上有差异,以采粉后2h以内授粉结实率最高.低温保存可显著延长花粉的生活力.
    10  东北春玉米区热带种质利用研究
    董海合; 李凤华; 任军; 周旭东; 冯芬芬 田讯
    2001, 9(2):032-034.
    [摘要](1066) [HTML](0) [PDF 0.00 Byte](938)
    摘要:
    种质基础狭窄,是当前玉米育种徘徊不前的主要因素.热带玉米种质具有许多温带种质所不具备的优良性状,是拓宽遗传基础的优良素材.但有关热带种质利用利弊的量化研究甚少.本文以热带和温带种质及其F1代为试材,对比分析了苗期净同化量,茎秆品质性状,叶绿素含量,灌浆速率等性状.结果表明,(1)热带种质有利于苗期繁茂,提高前期光能利用率;(2)热带种质能够明显改进温带种质的茎秆质量;(3)热带种质可改良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4)热带种质和温带种质杂交,灌浆速率优势明显.
    11  河北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分析
    孙海昆; 杨密珠; 焦宏业 孙海军 周进宝
    2001, 9(2):035-037.
    [摘要](848) [HTML](0) [PDF 0.00 Byte](957)
    摘要:
    通过对1980~1998年主要种植玉米杂交种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80年代以来,河北省种植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是以塘四平头群、兰卡斯特群、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四大系统为主,并且近几年有增加之趋势.四大系统中,塘四平头群变化不大,兰卡斯特群利用水平明显降低,改良Reid群利用水平明显增加.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主要是: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塘四平头群×其它种质群.
    12  不同性状对玉米种质优势类群划分结果的影响
    史桂荣
    2001, 9(2):038-040.
    [摘要](1577) [HTML](0) [PDF 0.00 Byte](1266)
    摘要:
    利用常用玉米自交系为材料,按Griffing4模式进行双列杂交.以单株粒重和6个性状的总配合力值为依据,对20个自交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状对聚类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13  灰色局势决策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吴学忠; 潘国元; 邓培延 阮培均
    2001, 9(2):041-043.
    [摘要](1043) [HTML](0) [PDF 0.00 Byte](1076)
    摘要: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局势决策原理,利用目标赋权获得加权局势决策方法,对1998年和1999年毕节地区杂交玉米坡地组区试结果进行分析,综合16个主要性状指标,排出了各参试品种的优劣,结果与生产实际一致.并探讨了灰色局势决策在玉米新品种评价中的应用,为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的分析方法.
    14  北方早熟玉米9个主要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王立秋
    2001, 9(2):044-046.
    [摘要](980) [HTML](0) [PDF 0.00 Byte](1334)
    摘要: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5个玉米杂交种(或组合)的9个主要性状(单株粒重、子粒率、叶片数、百粒重、子粒类型、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15  育苗移栽夏玉米灌浆特性研究
    范仲学; 王璞 M.Boening-Zileng; W.Claupein
    2001, 9(2):047-049.
    [摘要](589) [HTML](0) [PDF 0.00 Byte](866)
    摘要:
    以夏玉米唐抗5号为材料,研究了移栽、直播和耕后播种夏玉米的子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灌浆前期(授粉后16d以前),移栽玉米的子粒灌浆速率略低于直播和耕后播种处理;但灌浆中后期的灌浆速率显著高于直播,耕后播种处理的灌浆速率最低.移栽处理各发育时期提前10~15d,从而延长了子粒有效灌浆期的长度.移栽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从而提高了经济产量.
    16  糯玉米自交系、杂交种棒三叶与产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陈永欣; 翟广谦; 李彦良; 王计虎
    2001, 9(2):050-052.
    [摘要](936) [HTML](0) [PDF 0.00 Byte](1026)
    摘要:
    通过对15个稳定的糯玉米自交系和所组配的杂交组合棒三叶性状、叶面积及单株产量调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无论是自交系还是杂交种,棒三叶中下位叶最长、上位叶最宽,棒三叶叶面积大小差异不大.亲本与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988**r♂=0.990**;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与单株产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996**;6对正反交组合中,母本棒三叶叶面积大的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大,产量高;反交杂交组合棒三叶叶面积偏小,产量偏低.在组配组合时,棒三叶叶面积大的作母本,有利于高产.
    17  黑龙江省38个玉米自交系生理成熟期及子粒自然脱水速率的分析
    王振华; 张忠臣; 常华章; 金益; 王立丰
    2001, 9(2):053-055.
    [摘要](1624) [HTML](0) [PDF 0.00 Byte](1617)
    摘要: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38个玉米自交系生理成熟期及子粒自然脱水速率的研究,表明中晚熟材料生理成熟期在抽丝后50~60d,此时含水量在23%~35%;中早熟材料生理成熟期在抽丝后45~50d,此时含水量在28%~35%;供试自交系间子粒自然脱水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变幅为0.326%~1.371%,其中中晚熟组的吉846、吉16和中早熟组的龙抗11、杂C546、东91为脱水较快的玉米自交系,可作为快速脱水材料加以利用.
    18  玉米株型与穗部某些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张慧丽; 曲力涛; 李景文; 杨德光
    2001, 9(2):059-060.
    [摘要](998) [HTML](0) [PDF 0.00 Byte](923)
    摘要:
    1998年对6个玉米品种的穗位叶叶长,穗位叶及穗位叶上一、二叶,下一、二叶的茎叶夹角,玉米果穗直径,穗轴直径,穗粒列数性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穗位叶叶长与果穗直径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r为0.9561,即穗位叶长的品种表现出穗的直径大,穗粗.近穗位叶茎叶夹角平均值与穗轴直径及穗的子粒列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25和-0.9369.茎叶夹角大的品种穗轴直径小,穗的子粒列数少.茎叶夹角小的品种,穗轴直径大,穗的子粒列数多.
    19  玉米和小麦间作农田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武志杰; 王仕新; 张玉华
    2001, 9(2):061-063.
    [摘要](972) [HTML](0) [PDF 0.00 Byte](1146)
    摘要:
    本文讨论了清种玉米、清种小麦、玉米和小麦间种比例分别为4∶1、3∶1和2∶2农田的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小麦和玉米的强烈竞争和相互影响使作物的农田水分动态变化和作物耗水量产生变异,以及受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最终导致不同处理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出现明显差异.其中3∶1间种具有较好的综合效果.小麦产量达到2707.2kg/hm2,玉米产量达到11191.5kg/hm2,而清种小麦和清种玉米的产量分别为2355kg/hm2和10153.5kg/hm2.
    20  水肥耦合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秋英; 刘晓冰; 金剑; 李艳华; 王光华
    2001, 9(2):064-067.
    [摘要](1467) [HTML](0) [PDF 0.00 Byte](1542)
    摘要:
    利用可精确控制水分条件的水肥平衡场,在不同水肥耦合处理的条件下,研究了水肥耦合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处理的条件下,玉米的光合速率有所不同,气孔导度的变化与光合速率的变化表现基本一致,而对蒸腾速率、细胞间CO2浓度影响不大.其中,在自然降水条件下,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有利于玉米子粒灌浆期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表现出良好的产量潜力.充足水条件下,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表现较低,表现产量有所下降,说明供水量与施肥量之间有一个平衡系数.表明黑龙江省北部黑土区自然生态条件下,为充分发挥玉米的产量潜力,最佳的管理措施是增施无机肥和有机肥的配合.
    21  玉米牡单10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傅迎军
    2001, 9(2):068-069.
    [摘要](737) [HTML](0) [PDF 0.00 Byte](792)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玉米杂交种牡单10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建立了单株干物重与子粒干重的"S”型函数模型及相应的日增量模型,为玉米高产优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22  玉米粗缩病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关系的测定及经济阈值的研究
    刘忠德; 刘守柱; 郑星; 季敏; 李明; 蒋仁棠; 谈文瑾
    2001, 9(2):070-071.
    [摘要](841) [HTML](0) [PDF 0.00 Byte](1049)
    摘要:
    本文研究了病情指数(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呈正相关,其回归数学模型为:Y=4.7260+1.0917X(r=0.9596n=9p<0.001),并结合当前玉米生产实际,获得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经济允许损失率,计算出了生产上适用的经济阈值为病指2.5.
    23  玉米茎腐病接种方法的研究
    李春霞; 苏俊; 龚士琛; 宋锡章; 李国良; 扈光辉; 王明泉
    2001, 9(2):072-074.
    [摘要](1080) [HTML](0) [PDF 0.00 Byte](1261)
    摘要:
    本文利用黑龙江省玉米茎腐病的两种主要致病菌腐霉菌(Pythium spp.)和镰刀菌(Fusarium spp),分别用土埋伤根法和茎基注射法进行接种效果方法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病原菌致病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两种接种方法差异不显著;两种调查方法:全株调查与剖茎调查计算病情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与对照差异极显著。
    24  生物制剂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研究
    季宏平
    2001, 9(2):075-076.
    [摘要](899) [HTML](0) [PDF 0.00 Byte](739)
    摘要:
    经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亿/g白僵菌粉剂防治玉米螟能降低玉米的被害株率,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效为73.0%~86.2%,并能提高玉米产量5.4%~18.6%,在生产中建议以7.5~11.25kg/hm2用量为宜.
    25  50%杀草特2号乳油防治玉米田杂草药效的研究
    王晓丽; 张晓波; 张柏香; 孔祥梅; 李洪刚; 张晓翔
    2001, 9(2):077-079.
    [摘要](905) [HTML](0) [PDF 0.00 Byte](983)
    摘要: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由乙草胺和2,4-D丁酯复配而成的50%杀草特2号乳油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小区药效试验,施用杀草特2号乳油3kg/hm2对玉米田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防治效果达90%,持效期70~80d,对作物安全,比人工除草增产5.5%~19.3%.
    26  吉农4号种衣剂防治玉米病虫害药效评价
    许秀杰; 王广祥; 王义生; 吴畏
    2001, 9(2):080-082.
    [摘要](780) [HTML](0) [PDF 0.00 Byte](961)
    摘要:
    经过两年省内外药效试验,17%克·福·醇(吉农4号)种衣剂防治玉米苗期病害效果为70%,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达到93.2%~100.0%,防治地下害虫效果在75%左右.药效期达50d,保苗率提高10%以上,玉米增产明显。
    27  美国玉米加工业的历史与现状
    石桂春
    2001, 9(2):083-084.
    [摘要](1339) [HTML](0) [PDF 0.00 Byte](2035)
    摘要:
    美国玉米加工业始建于1848年,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刺激了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并使美国玉米加工企业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本世纪50年代前,美国玉米加工业就已实现了综合利用,并开发了多种变性淀粉.60年代以后实现了从淀粉到生物技术产品的转化.首先,玉米高果糖浆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成为目前玉米加工业的主要产品.此外,以葡萄糖为原料,生产有机酸、醇等化工原料.目前,美国加工业正致力于开发替代石油制品的玉米深加工产品。
    28  青贮饲料进口发酵剂中优势菌分离和鉴定
    南喜平; 孙洪斌; 王勇 李丽君; 张春锋
    2001, 9(2):085-086.
    [摘要](1124) [HTML](0) [PDF 0.00 Byte](804)
    摘要:
    本项工作是以进口青贮饲料发酵剂为研究对象,依据微生物学理论和微生物学检验等知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发酵剂中优势的菌株为木糖乳杆菌.从而证明木糖乳杆菌在国外青贮饲料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决定着饲料的质量。
    29  PCR检测转基因玉米及其粗加工食品
    曹际娟; 陈明生; 卢行安; 王秀芬
    2001, 9(2):087-091.
    [摘要](1194) [HTML](0) [PDF 0.00 Byte](1244)
    摘要:
    本研究应用PCR技术对转基因(GM)玉米及其粗加工食品如:爆玉米花、熟玉米棒、速溶玉米片中通常转入的基因构建元件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外源抗虫GryIA(b)目的基因进行检测;对GM玉米的检测低限可达到0.1%;设计征服玉米自身醇溶贮藏蛋白(ZEIN)基因的扩增和阳阴性样品对照、试剂空白质控,可避免假性结果。
    30  深切怀念李竞雄先生
    庄铁成
    2001, 9(2):092-094.
    [摘要](663) [HTML](0) [PDF 0.00 Byte](920)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