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9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不同来源超甜玉米种质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
    程伟东; 时成俏; 覃兰秋
    2001, 9(3):003-007.
    [摘要](981) [HTML](0) [PDF 0.00 Byte](1109)
    摘要:
    采用Griffing的完全双列杂交模式1设计,将6个不同来源的超甜玉米种质自交系配成30个正反交杂交组合,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对株高、穗位高、果穗长、果穗粗、带苞叶和去苞叶小区果穗鲜重以及标准果穗鲜重和穗数等8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分别来自热带种质的B19、来自温带种质的B142和来自本地种质的B162等3个自交系在分析的8个性状中都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GCA),而特殊配合力效应(SCA)和配合力总效应(TCA)表现较好的杂交组合有B134×B162、B134×B142、B162×B137、B162×B142、B19×B168、B19×B142、B137×B142、B142×B168等,这些具有较高SCA和TCA的组合一般都符合本地种质与热带种质、本地种质与温带种质和热带种质与温带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
    2  玉米自交系辐照效应的研究
    周柱华; 邱登林; 张凤云; 许方佐; 祝清俊; 邢燕菊; 齐延芳; 徐立华
    2001, 9(3):008-011.
    [摘要](861) [HTML](0) [PDF 0.00 Byte](1370)
    摘要:
    用200Gy60Co-γ射线辐照玉米自交系"黄早4”干种子,会引起自交系各性状的较大变异.M1表现出明显的辐射生理损伤效应,M2、M3的质量性状未发现有明显的变异,但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等数量性状出现较高的突变频率;M3开始出现黄、白化苗、矮生株等隐性突变和雄性不育株,同时在粒色上也产生了有明显变异的个体.再次证明异花授粉作物的辐射诱发突变导致M2形成杂合的植株,而诱发突变大多为隐性的,需在M3纯合后才表现出来,M4代测交种试验结果表明,自交系经辐照后,有选择出高配合力个体的可能。
    3  关于玉米单倍体人工加倍方法及花粉活力测定的初步研究
    魏俊杰; 池书敏; 刘志增
    2001, 9(3):012-013.
    [摘要](1173) [HTML](0) [PDF 0.00 Byte](1048)
    摘要:
    以孤雌生殖诱导系高诱1号诱导的单倍体植株为材料,分别在6叶期和拔节期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配以二甲基亚砜(DMSO)注射处理茎尖生长点,对单倍体植株进行人工加倍,并对部分不散粉花药中的花粉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6叶期,以0.5%秋水仙素配以2.0%的DMSO处理效果最好,加倍率高达32.3%,是对照的4.8倍.在拔节期的处理随秋水仙素浓度的升高,药害株增多;测定的不散粉单倍体都具有活性花粉存在,花药中平均活性花粉为8.0%,最高者为20.0%。
    4  甲基磺酸乙酯(EMS)在创造玉米新种质中的应用
    祝丽英; 池书敏; 刘志增; 王静华
    2001, 9(3):014-017.
    [摘要](1222) [HTML](0) [PDF 0.00 Byte](1577)
    摘要:
    本文综述了EMS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及EMS在创造玉米新种质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对EMS在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利用前景进行了论述。
    5  分子标记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王彩洁; 徐冉; 王金龙; 陈存来
    2001, 9(3):018-020.
    [摘要](895) [HTML](0) [PDF 0.00 Byte](1106)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目标基因的标记、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QTL分析、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
    6  利用星座图法评价玉米自交系
    孟义江; 祝丽英; 池书敏; 刘志增
    2001, 9(3):021-022.
    [摘要](788) [HTML](0) [PDF 0.00 Byte](760)
    摘要:
    利用星座图聚类分析方法可将36份玉米自交系分为5大类群,分类结果与自交系的血缘无必然的联系,前三类自交系综合性状较好,在生产上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7  玉米种质类群划分的常用方法及评价
    史桂荣
    2001, 9(3):023-025.
    [摘要](1092) [HTML](0) [PDF 0.00 Byte](1170)
    摘要:
    本文对我国近年来玉米种质类群划分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8  胚龄和2,4-D浓度对玉米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王雷; 张君; 于彦春; 王丕武
    2001, 9(3):026-028.
    [摘要](1414) [HTML](0) [PDF 0.00 Byte](1384)
    摘要:
    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相对于其它禾本科植物而言较为困难,其中胚龄和2,4-D浓度是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两个较为主要的因素.本文分析了胚龄和2,4-D浓度对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提出了玉米幼胚组织培养的最适的胚龄因自交系而异,对于吉853,吉842两种自交系胚龄以11~13d为宜,而4112自交系则以12~14d为宜;3种自交系诱导的适宜2,4-D浓度都为1mg/L,自交系间差异不大.为进一步研究能长期继代的玉米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建立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9  早熟高产玉米杂交种苏玉10选育报告
    谢孝颐; 蔡志飞; 薛林; 黄小兰; 陈国清; 陆虎华
    2001, 9(3):029-031.
    [摘要](843) [HTML](0) [PDF 0.00 Byte](841)
    摘要:
    继苏玉9号之后,注重选育在较高密度条件下抗病抗倒、株型紧凑、中秆、叶上冲,在强秆上结1个中等偏大果穗的杂交种,通过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导入,以拓宽育种种质基础,改进选系和测验方法,于1990年育成果穗较大而均匀、丰产性和抗性更为突出的苏玉10,199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定名后,又于1999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并于2000年被列为农业部首批推荐的适合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名特优玉米品种。
    10  黑龙江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筛选分析利用研究
    魏国才; 南元涛; 唐跃文; 姜军; 杨滨山; 刘宝海
    2001, 9(3):032-033.
    [摘要](815) [HTML](0) [PDF 0.00 Byte](635)
    摘要:
    通过对现有地方种质自交系的筛选和配合力的估算,选出一般配合力较高、性状优良的自交系.以4大系统中的骨干系作测验种,根据杂种优势指数的大小比较,划分优势类群,然后进行种质改良、创新,拓宽种质基础,选育出适合我省生态条件的杂优种质群。
    11  陕西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优模式研究
    安红卫; 苏云林 姚撑民; 赵小峰
    2001, 9(3):034-036.
    [摘要](857) [HTML](0) [PDF 0.00 Byte](1204)
    摘要:
    通过对陕西19个自育玉米品种的种质杂种优势群和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玉米的种质基础过于狭窄,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和塘四平头群×Mo17亚群是近20年陕西利用的主要杂交优势模式,应继续加强研究和利用,要注意自330亚群,旅大红骨群和其它种群的改良利用,并重新研究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塘四平头群×外杂选亚群和塘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这三个杂优模式,以突破现有的杂交优势利用模式,才可能使陕西玉米育种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12  玉米子粒性状的遗传研究
    杨伟光; 王奇; 包和平 修殿权
    2001, 9(3):037-039.
    [摘要](1287) [HTML](0) [PDF 0.00 Byte](1429)
    摘要:
    采用增广NCⅡ设计研究了玉米子粒长度、百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子粒长度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存在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百粒重则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更为重要;该二性状杂种F1代均有正向优势,其遗传为超显性遗传。
    13  优质高产半紧凑型超甜玉米杂交种湘玉超甜1号
    陈志辉; 陈松林; 黄虎兰
    2001, 9(3):040-041.
    [摘要](743) [HTML](0) [PDF 0.00 Byte](617)
    摘要:
    1994年湖南省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室组配出华8×湘2121超甜玉米杂交种,2000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湘玉超甜1号.该品种春播生育期85d,秋播80d,幼苗长势较强,整齐健壮,高抗大、小叶斑病、青枯病,抗倒伏,活秆成熟.一般单产鲜穗12000~15000kg/hm2,品质优,食味佳,是鲜食和加工的优良品种。
    14  普通玉米育种问题的研讨
    张学舜; 田守芳; 刘经纬; 刘俊恒
    2001, 9(3):042-044.
    [摘要](1477) [HTML](0) [PDF 0.00 Byte](1253)
    摘要:
    高度重视种质创新和外源种质导入,丰富种质基础,保持遗传多样性,是搞好普通玉米育种之关键.要选育高配合力、高产、高抗的玉米自交系,按类群精选素材,保持其遗传特点.育种目标应是"竖叶、大穗、优质、高产、早熟、多抗”.按5大类群在强杂交优势类群间选配亲本,质量性状要求双亲互补,数量性状双亲应尽可能接近育种目标.对新组合在田间要反复观察,慎重"破格升级”,缩短育种年限.重视其水平抗性、耐密性及抗倒性的提高,并对其它育种问题作了研讨。
    15  发展专用品种提高玉米效益
    宋锡章
    2001, 9(3):045-048.
    [摘要](1206) [HTML](0) [PDF 0.00 Byte](1061)
    摘要:
    根据当前及未来农业生产发展对玉米生产的需要,分析了黑龙江省专用玉米品种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对育种及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阐述,提出切合实际的育种发展战略。
    16  豫审高产优质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濮单4号的选育及应用
    卓德众; 王晓莲; 亓文俭; 姬社林
    2001, 9(3):049-050.
    [摘要](801) [HTML](0) [PDF 0.00 Byte](672)
    摘要:
    濮单4号是濮阳农科所1995年育成,组合为9401×9212.该组合属中熟品种,需≥10℃积温2400℃·d左右.在1995~2000年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且粮饲兼用,该品种适宜在我国黄淮玉米产区夏播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5.25万株为宜,高产攻关田可种植到每公顷6.0~6.75万株。
    17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豫玉31的选育与示范推广
    贾延钊; 柳家友; 董家朴; 马林凌; 卓海勋; 王丽霞
    2001, 9(3):051-052.
    [摘要](942) [HTML](0) [PDF 0.00 Byte](855)
    摘要:
    豫玉31(漯单97-1)是河南省漯河农科所用自选系漯12作母本,外引系丹340作父本育成的竖叶大穗中早熟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夏播生育期96d.1997~1998年河南省夏玉米区域试验平均单产7695.0kg/hm2,比对照种豫玉12增产13.5%.两年20点次试验证明,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套种或直播种植.种植密度45000~60000株/hm2.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或父本浸种后与母本同期播种,行比1:5~6。
    18  玉米新品种晋单39
    孙振纲; 王安乐; 陈朝辉; 魏国英
    2001, 9(3):053-053.
    [摘要](1017) [HTML](0) [PDF 0.00 Byte](707)
    摘要:
    晋单39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组合为运系98-1、运系98-4.该品种夏播生育期90~93d(运城),属早熟品种.1997~1999年山西省南部复播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669.5kg,比对照晋单34增产13.7%.试验证明,晋单39表现高产、稳产、农艺性状好、抗旱能力强、抗病性好.适宜山西南部及黄淮海地区复播.种植密度复播每公顷67500~75000株,春播每公顷52500~60000株.制种时母本浸种30h与父本同期播种,父母本比例为1∶5~6,制种产量可达每公顷3750~5250kg。
    19  华玉4号生产力试验研究
    杨国正; 刘纪麟 刘铣初 唐崇伟; 周守文 杨宗霓 刘传友
    2001, 9(3):054-057.
    [摘要](1119) [HTML](0) [PDF 0.00 Byte](1089)
    摘要:
    选用施肥量和种植密度两个因素,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在贵州遵义、湖南慈利和湖北仙桃不同生态环境(分别代表山区、丘陵、平原)条件下,华玉4号的生产力水平及相关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①华玉4号的产量在试验中的两种施肥水平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不同密度间、不同生态环境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山区产量最高,平原次之,丘陵最低.②华玉4号的其它有关性状在两种肥力水平间也无显著差异;而有的与密度和(或)生态环境有关,有的则与二者无关.文章最后提出了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
    20  玉米不同产量水平下穗粒结构分析
    田守芳; 张学舜; 刘经纬; 刘俊恒 王凯胜
    2001, 9(3):058-060.
    [摘要](1149) [HTML](0) [PDF 0.00 Byte](1016)
    摘要:
    利用相关及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18年夏玉米区试255个杂交种的产量和穗部性状进行分析.认为7500kg/hm2以下的杂交种,起主要作用的依次是千粒重、穗长、行粒数、出籽率、穗粗、穗行数.在选择7500kg/hm2以上的杂交种时,除了要稳定、提高穗粗、穗行数外,必须重点对千粒重、穗长进行正向直接选择,其次是行粒数和出籽率;对秃尖、轴粗进行负向直接选择;同时要协调好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关系。
    21  甜玉米的生育特点与高产栽培技术
    于维忠 李玉道 姜善涛
    2001, 9(3):061-061.
    [摘要](851) [HTML](0) [PDF 0.00 Byte](675)
    摘要:
    甜玉米为玉米种中的一个亚种,(Ieamayssaccharata)系隐性基因(Su1或Sh2)控制,乳熟期子粒中的蛋白质、赖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矿物质及脂肪等含量均高于普通玉米,甜玉米用途广泛,经济效益很高。
    22  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地膜玉米及其前作产量的影响
    黄勇; 黄文林; 成玛丽; 蒋燕
    2001, 9(3):062-063.
    [摘要](698) [HTML](0) [PDF 0.00 Byte](776)
    摘要:
    通过对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地膜玉米及其前作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目前玉麦分带轮作应采取多条途径,采用多种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形成早熟小麦+中晚熟玉米的旱地分带轮作种植模式,做到既能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节,又能保证小麦玉米适种适收,实现两茬作物的高产稳产。
    23  玉米有效营养面积研究
    韩秉进; 陈渊; 赵殿臣
    2001, 9(3):064-068.
    [摘要](1044) [HTML](0) [PDF 0.00 Byte](1092)
    摘要:
    提出作物有效营养面积新概念,并用回归理论对此进行试验研究.通过玉米试验研究建立玉米植株个体营养面积与产量关系的模型,优化解析出玉米有效营养面积为0.3355~0.3550m2,即有效株行距为0.51~0.58m.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0.67~0.70m的垄作,已超过玉米的有效株行距,造成了土壤资源等的浪费。
    24  促进麦套夏玉米创高产的五肥追施技术
    李芳贤
    2001, 9(3):069-071.
    [摘要](1002) [HTML](0) [PDF 0.00 Byte](1017)
    摘要:
    本文根据多年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高产实践,总结出了促进麦套夏玉米创高产的五肥追施技术.即配方施足底肥,培育高产土壤;早施提苗肥,促苗早发培育壮苗;巧施拔节肥,为高产搭好骨架;重施孕穗肥,扩库增粒重;酌施攻粒肥,促流壮子粒等.多年的小区试验与生产实践反复证明,麦套夏玉米及时追好五肥,是夺取夏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与保证,亦是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中最关键的一环。
    25  稻田春玉米氮、磷、钾配方施肥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贺喜全; 童成立; 盛良学
    2001, 9(3):072-075.
    [摘要](699) [HTML](0) [PDF 0.00 Byte](902)
    摘要:
    采用氮、磷、钾三因素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稻田春玉米--杂交晚稻种植制度中玉米产量--施肥量,玉米生产利润--施肥量数学模型:分析了氮(X1)、磷(X2)、钾(X3)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它们对产量的影响为氮>钾>磷.筛选出玉米产量≥8250kg/hm2的最优方案为:N394.96~401.25kg/hm2、P2O5116.99~121.8kg/hm2、K2O 232.29~237.06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3.4∶1∶2.并筛选出玉米利润≥6800元/hm2的最优方案为:N380.60~385.55kg/hm2,P2O5104.73~108.03kg/hm2、K2O222.20~225.12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3.6∶1∶2.1。
    26  玉米专用复合肥肥效试验研究
    张玉华; 武志杰; 王仕新; 刘春萍 齐汉丰; 李国志; 崔建春 兰景春; 闫涛; 王立谦
    2001, 9(3):076-078.
    [摘要](1120) [HTML](0) [PDF 0.00 Byte](953)
    摘要:
    本文通过玉米专用复合肥肥效试验,阐明了玉米专用复合肥对玉米产量性状和生育性状的影响,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长效专用复合肥具有肥效高,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具有推广价值。
    27  新疆玉米三点斑叶蝉发生消长规律及防治对策
    于江南; 李刚; 马德英 曲丽红; 赵珠连
    2001, 9(3):079-081.
    [摘要](885) [HTML](0) [PDF 0.00 Byte](1006)
    摘要:
    玉米三点斑叶蝉Zyginasalina Mit是新疆玉米上一重要虫害,近几年来在新疆危害愈来愈重,已经成为新疆玉米产区的主要虫害之一.通过1999~2000年的系统研究,揭示了玉米三点斑叶蝉在我区的发生发展规律,主要天敌的发生消长,提出了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对策。
    28  玉米多堆柄锈菌的生物学特性
    阮义理 胡务义; 何万娥
    2001, 9(3):082-085.
    [摘要](944) [HTML](0) [PDF 0.00 Byte](1005)
    摘要:
    根据症状和夏孢子形状、大小和颜色等,将浙江省淳安县等地近年来流行的玉米锈病鉴定为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多堆锈病.该菌夏孢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6℃;夏孢子发芽还必须有水滴和空气.有自然光时夏孢子发芽率最高,其次为黑色和蓝色光,而黄、红、绿色光发芽最少.在适宜条件下,夏孢子经7h发芽率达最高.夏孢子存活期,在-15℃时不到5d,12~20℃时鲜病叶为10d,风干病为15~30d.喷雾毛笔刷、手指涂孢子悬浮液和手指擦干孢子粉4种接种方法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相似.玉米苗期到乳熟期接种的发病率可达98%~100%,发病严重度和病害潜育期随生育期提高而减轻和延长。
    29  山东省玉米生产和育种工作的进展及其展望
    史新海; 王茂广 刘存辉 赵尧先; 李孝先
    2001, 9(3):086-088.
    [摘要](941) [HTML](0) [PDF 0.00 Byte](669)
    摘要:
    通过对1970~1999年山东省玉米生产和育种工作的进展分析表明:30年来,山东省玉米的栽培面积、产量和种植密度的发展速度较快;玉米育种方法变化不大,一直以杂交育种为主;70年代全部利用普通玉米,从80年代开始,逐渐利用了专用玉米;70年代单、三、双交种综合利用,80年代以单交种为主,辅以少量的三交种,90年代实现单交种化;70年代推广的玉米品种全部是平展型,80年代紧凑型和中间型品种占47.6%,90年代紧凑型和中间型品种占77.2%。
    30  山区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彭忠华; 戴保威; 顾金春
    2001, 9(3):089-092.
    [摘要](1253) [HTML](0) [PDF 0.00 Byte](1013)
    摘要:
    本文分析了山区玉米生产现状、主要制约因素、玉米生产潜力,指出山区玉米生产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31  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玉米发展战略
    李劲松
    2001, 9(3):093-095.
    [摘要](569) [HTML](0) [PDF 0.00 Byte](740)
    摘要:
    玉米生产是山区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在目前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能力弱的情况下,要满足社会对粮食生产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以玉米为重点的粮食生产在结构调整中面临着提高单产与提高品质的双重压力,任务极其艰难.因此,发展山区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是:一立足两围绕三转变四提高五优化”,其主要措施:保证基本面积,大抓农田改造,推广高优品种,开发特用玉米,狠抓关键技术,加强科学试验,促进农民参与,走产业化之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