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9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的快速创新
    宋同明
    2001, 9(4):003-005.
    [摘要](1021) [HTML](0) [PDF 0.00 Byte](1254)
    摘要:
    高油玉米具有常规玉米难以相比的优越性,有可能成为未来玉米栽培的主要类型.发展高油玉米的主要障碍是种质资源狭窄.快速创造出多个遗传背景的高油玉米种质资源,是保证高油玉米继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我国高油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始于1987年.利用日益精确的核磁共振测油技术,不断完善的选择方法,加上我们的科学态度和拼命精神,在短短十多年间,不仅创造了独具知识产权的BHO,AIHO,并把合法引进的SYN.D.O.和RYD高油群体含油量也成倍提高,使我国所掌握高油玉米种质资源之多和平均含油量之高,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  热带Suwan玉米群体遗传变异的研究
    郭国亮; 李培良; 张乃生; 钮笑晓; 张志慧; 赵建峰
    2001, 9(4):006-009.
    [摘要](1441) [HTML](0) [PDF 0.00 Byte](1575)
    摘要:
    对7个Suwan玉米群体在太原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田间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Suwan玉米群体具有较强的光周期敏感性,表现为成熟期过晚,植株高大,穗位偏高,叶片数增多,叶面积增大,抽雄、散粉、吐丝期推迟,导致空秆率高,结实性差,植株、穗部性状明显劣于温带对照种.但是群体内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及利用价值,通过对光周期反应敏感强的穗位高,雌雄开花间隔日数大等性状的选择和改良,可以拓宽现有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
    3  山东省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种质创新研究
    刘治先; 郭庆法; 汪黎明; 韩静 葛晓轩
    2001, 9(4):010-013.
    [摘要](1401) [HTML](0) [PDF 0.00 Byte](1570)
    摘要:
    本文对1990~1999年山东省主要推广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杂交优势模式以及种质改良创新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用玉米杂交种种质基本上由Reid、塘四平头、外杂选、Lan.和旅大红骨五大核心种质类群组成,种质基础更趋狭窄.有6种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但目前利用最多的有Reid×外杂选、Reid×旅大红骨和Reid×塘四平头3种模式.我省玉米种质的改良和创新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今后玉米种质的改良和创新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4  糯玉米杂交育种研究
    孟昭东; 韩静; 张发军; 郭庆法; 汪黎明; 刘治先; 张庆伟
    2001, 9(4):014-017.
    [摘要](904) [HTML](0) [PDF 0.00 Byte](1726)
    摘要:
    本文就糯玉米杂交育种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使用有限结实和无限结实两个概念对玉米的结实性进行了分类.作者认为:(1)有限结实习性对玉米的丰产、稳产和糯玉米的外观商品品质具有重要作用,(2)与株高穗位性状一样,果穗大小和子粒大小的一致性是体现各类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的另一重要因素,(3)吐丝快、花期协调可保证玉米果穗上子粒间的授粉、发育基本同步,从而使同一果穗上子粒间的养分竞争趋于平衡,在发育好的果穗上表现为子粒大小基本一致,少有小粒、瘪粒存在,从而为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以及糯玉米杂交种果穗的外观商品品质提供保障。
    5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
    秦泰辰; 邓德祥
    2001, 9(4):018-020.
    [摘要](1107) [HTML](0) [PDF 0.00 Byte](1888)
    摘要:
    简述玉米胚乳突变隐性基因的类别,效用、相互作用.讨论了这类隐性突变基因利用的原则和方法,并指出利用双隐性、三隐性突变基因的难度.同时结合当前育种实际与生物技术的进展阐明利用隐性单基因的若干策略。
    6  应用灰色系统评价新疆玉米新品种
    李鲁华 陈树宾
    2001, 9(4):021-022.
    [摘要](632) [HTML](0) [PDF 0.00 Byte](727)
    摘要: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对10个玉米杂交种从丰产性、稳产性、抗倒性、抗病性和早熟性五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加权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新玉8号>中南8号>八农706>新玉7号>西玉3号=652/2-14>91784>金03/大4044>八农708>八农705.新玉8号在各参试杂交种中表现最佳、其次为中南8号、八农706、新玉7号。
    7  以基因枪法将Bt杀虫蛋白基因导入常规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张艳贞; 季静; 张领兵; 张艳华; 魏松红; 王罡 魏松红
    2001, 9(4):023-026.
    [摘要](929) [HTML](0) [PDF 0.00 Byte](1248)
    摘要:
    以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优良玉米自交系7922为材料,以来源于其幼胚的Ⅱ型胚性愈伤为受体,经预实验选择标准制弹用量一半的金粉,通过基因枪轰击法,将Bt杀虫蛋白基因转入其细胞中,并再生了大量的转基因植株.抗性植株再生频率为78.40%,PCR分子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转入玉米中,转化频率为3.09%.优良自交系的转化成功为进一步培育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转基因玉米奠定了基础。
    8  东北早熟春玉米主要种质优势类群的划分
    史桂荣
    2001, 9(4):027-030.
    [摘要](1333) [HTML](0) [PDF 0.00 Byte](1627)
    摘要:
    将东北早熟春玉米常用20个自交系与中国主要四大类群代表系Mo17、黄早4、旅28、B73按Griffing4模式和NCⅡ模式分3组进行双列杂交,以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抽丝期、穗上叶数、株高等6个性状的总配合力效应值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将东北早熟春玉米主要种质初步划分为长3、Lancaster、红玉米、塘四平头等四大优势类群和其它类群。
    9  化学药物诱导玉米孤雌生殖研究初报
    文仁来; 阎飞燕; 吴翠荣; 谭强; 韦桂旺
    2001, 9(4):031-032.
    [摘要](1164) [HTML](0) [PDF 0.00 Byte](1107)
    摘要:
    采用4种药物配方、3种使用方法对不同类型玉米材料孤雌生殖诱导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物配方以2%二甲基亚砜诱导效果最好,其结实穗率是对照的2.8倍.3种使用方法间其诱导结果差异不大,以注射效果略好.不同类型材料间诱导结果显著不同,大小顺序为玉米群体>玉米杂交种>育种中间材料>自交系,同类材料不同品系间的诱导结果也大不一样,与材料的基因型或纯合程度有关。
    10  南联盟泽蒙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赵保献; 陈润玲; 韩卫红; 雷晓兵; 梁晓伟
    2001, 9(4):033-035.
    [摘要](1262) [HTML](0) [PDF 0.00 Byte](1573)
    摘要: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南联盟泽蒙玉米研究所提供的10份玉米自交系的单株粒重等9个数量性状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各性状配合力在ZP自交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ZPL10、ZPL09、ZPL08、ZPL04单株粒重GCA显著或极显著高于P1组亲本系平均值,可以直接应用于玉米育种.研究结果还表明,ZP自交系与黄早4类群自交系、旅大红骨类群自交系之间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11  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的模糊综合评价
    韩卫红; 赵保献; 陈润玲; 雷晓兵; 梁晓伟
    2001, 9(4):036-038.
    [摘要](1349) [HTML](0) [PDF 0.00 Byte](1551)
    摘要: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玉米区域试验品种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这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因子的定量化方面更加准确和可靠,所获得各品种的最终评价值,不仅能反映各品种之间的相对级别,而且也可直接反映出各单元的绝对等级。
    12  九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及应用潜力分析
    白艳凤
    2001, 9(4):039-042.
    [摘要](1038) [HTML](0) [PDF 0.00 Byte](1559)
    摘要:
    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用NCⅡ分析方法,对九个玉米自交系百粒重、穗长、穗粗、秃尖、行数、行粒数、小区产量等7个性状做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并计算出它们的遗传参数和九个自交系不同性状应用潜力顺序。
    13  玉米杂交F1代秃尖与亲本秃尖相关性研究
    王明泉
    2001, 9(4):043-044.
    [摘要](1453) [HTML](0) [PDF 0.00 Byte](1045)
    摘要:
    本文以农大玉米育种试验1999年的自交系试验圃和杂交鉴定圃为材料,运用相关及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33对玉米杂交组合的杂种F1与双亲的秃尖、双亲秃尖均值的相关性、双亲秃尖之差绝对值的相关性,并利用回归方程根据双亲秃尖,双亲秃尖均值,双亲秃尖之差绝对值的变化对F1代秃尖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
    14  玉米高淀粉品种达玉1号的选育和研究
    郭乐群; 张忠; 谷明光 魏刚; 邱一彪; 张玲
    2001, 9(4):045-046.
    [摘要](1156) [HTML](0) [PDF 0.00 Byte](988)
    摘要:
    达玉1号以忻1302选系为母本,以异源自交系540为父本,于1994年育成.2000年7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116 d(达州),需≥10℃积温2 400℃·d,属中熟杂交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抗逆性强、活秆成熟等特点,适宜我国各主要玉米产区推广种植.子粒粗淀粉含量达77.2%,比高淀粉玉米的子粒淀粉含量指标(75%)高出2.2个百分点,是一个高淀粉专用加工型玉米新品种。
    15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廊玉6号的选育与推广
    张佩兰; 阎玉基; 孙丹丽; 石宝玲; 张文勇
    2001, 9(4):047-048.
    [摘要](1330) [HTML](0) [PDF 0.00 Byte](1050)
    摘要:
    廊玉6号是河北省廊坊师院(原廊坊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1995年育成,组合为廊系1×5237.该品种属于中早熟品种,需≥10℃积温2 300℃·d左右.1996~1998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早熟.适宜在我国各主要玉米产区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6万株为宜.制种时父母本可同期播种。
    16  玉米杂交种丹玉26选育技术报告
    陈刚; 孙义; 吴纪昌; 王孝杰; 王作英; 刘波; 佟圣辉; 景希强; 陈丽; 陈忠; 张强; 李思烈
    2001, 9(4):049-052.
    [摘要](1561) [HTML](0) [PDF 0.00 Byte](1982)
    摘要:
    丹玉26(丹2100)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丹9046为母本,丹59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属晚熟品种,需≥10℃积温3 100℃·d左右.1995~1999年在各级各类区域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抗病、抗倒、耐旱、适应性强.一般单产9 750 kg/hm2以上,比各地主栽品种增产8%以上.适宜在吉林南部、辽宁大部及华北春玉米区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43 500株为宜,比空和清种均可
    17  合玉19玉米新品种选育
    王立秋; 任宪国; 孟凡祥; 田心久; 蒋佰福; 朱忠林; 王谦玉
    2001, 9(4):053-053.
    [摘要](1326) [HTML](0) [PDF 0.00 Byte](1110)
    摘要:
    合玉19(合96-7064)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1993年育成,组合南5×东北虎.该品种属于中早熟品种,需≥10℃积温2 340.13℃·d.1995~1999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宜在我省第二积温带及第三积温带上限地区种植,种植密度一般以每公顷4.5~5.0万株为宜.制种时,父母本可同期播种,父母本种植比例为1∶4。
    18  不同玉米种质对长光周期反应的初步研究
    张凤路 S.MUGO
    2001, 9(4):054-056.
    [摘要](1454) [HTML](0) [PDF 0.00 Byte](1515)
    摘要:
    以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原玉米种质为材料,采用人工延长光照的方法,观测了各类种质对长光周期的反应.结果表明,随光周期由13.3 h延长至17.5 h,不同生态型玉米种质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株高、穗位高增加,雄穗开花期及叶片衰老期延迟,雌雄穗开花间隔加长,单株穗数降低,总叶片数增多.不同生态类型种质对长光的敏感性表现为温带玉米<高原玉米<亚热带玉米<热带玉米.该研究对温带地区玉米种质的引进及改良具有指导意义。
    19  玉米的群体光合作用
    王庆成; 刘开昌; 张秀清; 王春英
    2001, 9(4):057-061.
    [摘要](1536) [HTML](0) [PDF 0.00 Byte](2101)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群体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群体光合速率与子粒产量的关系及高产栽培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文中分析了紧凑型玉米群体结构的光合生产特性和株型的增产原因。
    20  新疆春玉米源库性状的群体调节作用
    李绍长 魏国庆; 李承; 吴新波; 赵彦江
    2001, 9(4):062-064.
    [摘要](1265) [HTML](0) [PDF 0.00 Byte](1489)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玉米在不同密度下单株及群体的源库性状的调节能力.结果表明,玉米源性状的调节能力较弱,且随生育进程的发展和群体压力的逐渐增加,叶面积的调节能力逐渐增强.种植密度对主要群体中后期的光合面积、光合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群体的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种植密度增加对库性状的影响主要是削弱了库器官的建成(结实粒数)和充实(粒重)。
    21  高油玉米品种“高油115”在四川省的适应性试验和生产示范
    高世斌; 李晚忱
    2001, 9(4):065-066.
    [摘要](1121) [HTML](0) [PDF 0.00 Byte](1629)
    摘要:
    适应性试验表明,高油玉米品种“高油115”能够适应四川各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要求,产量与现行推广品种基本持平.密度比较试验表明,在四川省推广"高油115"以52 500 株/hm2的密度较为适宜."高油115"的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品种,粗蛋白含量和总能量也稍高于普通品种."高油115花粉直感对普通玉米含油量提高的效应明显,但不同品种的反应差异较大,最高可达54.8%。
    22  寒地玉米早密栽培法研究
    邓良佐; 史纪明; 李艳杰; 井旭源; 栗艳霞
    2001, 9(4):067-067.
    [摘要](1229) [HTML](0) [PDF 0.00 Byte](1038)
    摘要:
    通过1990~1995年试验示范推广,采用早熟品种、增加密度、公顷株数达75 000~82 500株,提高匀度、施肥达到中量级以上,增产率为9.6%~11.0%,降低子粒含水率9.3~10.5个百分点,解决秋天子粒脱水难,改善了品质、提高了效益。
    23  嫩单7号玉米吨田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姚卫华
    2001, 9(4):068-069.
    [摘要](816) [HTML](0) [PDF 0.00 Byte](726)
    摘要:
    通过"选良种,盖地膜;秋整地,多施肥;小比例,大密度;催大芽,坐透水;防虫害,细管理"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试验,使嫩单7号玉米在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连续三年亩产突破吨田大关,总结出一套小垄单行地膜覆盖亩产吨田的栽培技术模式。
    24  玉米对小斑病T小种抗性的遗传模型分析
    陈建国 秦泰辰; 邓德祥; 徐明良
    2001, 9(4):070-072.
    [摘要](1433) [HTML](0) [PDF 0.00 Byte](1524)
    摘要:
    用广义遗传模型方法,研究了玉米对小斑病T小种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玉米对小斑病T小种的核抗性主要受加性和显性效应控制,以显性效应为主.3个病害指标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性主要归因于加性效应,病斑数和病级之间还有显著的显性遗传相关.另外,根据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供试亲本作了评价。
    25  抗黑粉病优质、高产夏玉米品种的田间鉴别
    庞淑萍
    2001, 9(4):073-074.
    [摘要](1117) [HTML](0) [PDF 0.00 Byte](1087)
    摘要:
    近年来我区夏玉米发生黑粉病有逐年加重趋势,产量损失很大.2000年引进了部分优良杂交种与当地优质品种一起进行了抗黑粉病玉米品种的田间筛选试验,从中选出了6237、6238、沈单10、农大108和3303等5个适合我区种植且抗黑粉病等病害能力较强的优质、高产品种,为本地区今后有效减轻夏玉米黑粉病等的危害打下了坚实基础。
    26  施肥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宋日; 吴春胜; 赵立华; 吴桂淑
    2001, 9(4):075-076.
    [摘要](1146) [HTML](0) [PDF 0.00 Byte](1233)
    摘要:
    采用土柱模拟法研究施肥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追肥促使玉米根系向纵深发展,与传统的垄面撒施覆土相比,垄沟施肥3cm深处理的中层根和深层根干重分别增加8.9%~9.4%和26.6%~45.8%,总根重增加6.0%~8.5%,而百粒重和产量增加不显著.垄沟施肥8cm的中层根和深层根干重分别增加19.6%~22.6%和59.3%~91.7%,总根重增加12.3%~13.8%,百粒重增加13.9%~16.3%,产量增加10.6%~11.8%.表明玉米追肥的最佳方式为垄沟深追肥。
    27  玉米与莴苣有效施用锌肥的研究
    李楠; 龚长虹; 宋健国; 刘伟
    2001, 9(4):077-079.
    [摘要](1193) [HTML](0) [PDF 0.00 Byte](1272)
    摘要:
    本试验研究施锌对莴苣和玉米毒害的临界水平及施锌对铜、锰、铁、磷、氮、钾的影响问题.近期有关锌和其他微量元素营养研究的文献综述较多,而对其毒害水平及其机理报道较少,因此进行了本试验研究。
    28  高油玉米发展回顾与展望
    陈绍江
    2001, 9(4):080-083.
    [摘要](1814) [HTML](0) [PDF 0.00 Byte](1760)
    摘要:
    高油玉米是育种家经百年努力创造的一种新型优质玉米,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未来高油玉米的发展将在创新和扩增种质,选育高水平自交系和杂交种以及开展三利用的同时,向技术集成化、产业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29  四川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张彪
    2001, 9(4):084-088.
    [摘要](1595) [HTML](0) [PDF 0.00 Byte](1534)
    摘要:
    目前,四川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遇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适应南方生态和生产条件的突破性杂交种少,玉米育种缺乏管理、研究秩序混乱,种子生产经营管理不力、市场混乱,重品种、轻投入、忽视因种栽培,部分区试点条件和人员素质差,新品种知识产权难保护.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机构,做到政企分开,加强对育种和生产经营的管理,加快国有育种科研和种业体制改革,组建大型种子企业集团,彻底实现育、繁、销一体化。
    30  浅谈玉米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现状与发展
    阎淑琴
    2001, 9(4):089-091.
    [摘要](1067) [HTML](0) [PDF 0.00 Byte](1308)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