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9卷第zk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东单8号选育技术研究
    蔡世斌; 李秀兰; 杨巍
    2001, 9(zk):001-004.
    [摘要](377) [HTML](0) [PDF 0.00 Byte](1197)
    摘要:
    1994年辽宁东亚种子科学研究院玉米育种所组配出LD175×LD53杂交种,2000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为东单8号.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32d(沈阳),需≥10℃积温2900℃·d,幼苗拱土能力强,长势健壮.一般单产9000~12000kg/hm2,较掖单13增产7.3%~14.6%,较沈单7号增产14.1%~26.8%;中抗(MR)小斑病,抗(R)丝黑穗病,高抗(HR)茎腐病,根系发达,抗倒伏,活秆成熟.子粒含粗蛋白9.70%,粗脂肪5.53%,粗淀粉70.48%,赖氨酸0.30%,超过国标普通玉米优质指标。
    2  玉米雄性不育系C天4ms的选育研究
    广成; 薛雁; 何代元
    2001, 9(zk):005-006.
    [摘要](613) [HTML](0) [PDF 0.00 Byte](805)
    摘要:
    用常规的回交转育法选育出玉米雄性不育系C天4ms.经田间鉴定其雄穗花药不外露,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用C天4ms配制的户单4号杂种一代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主要农艺性状与正常可育的户单4号基本相似,子粒产量比正常可育的户单4号增产6.9%.可以用掺合法在生产上利用C天4ms配制的户单4号杂交种。
    3  玉米种子杂种优势产生原因的探讨(玉米种子杂种优势利用续篇)
    赵文耀 尚明伟 宣润宏
    2001, 9(zk):007-009.
    [摘要](512) [HTML](0) [PDF 0.00 Byte](833)
    摘要:
    玉米自交系间杂交当代(种子)的基因型是杂合基因型.F1代具有杂种优势,杂交当代是F1代的一个发育阶段,所以杂交当代具有优势是顺理成章的.为探讨出产生种子杂种优势的具体直接原因,作了大量探讨试验证明:杂交当代子粒的母体株上叶绿素含量、酶的活性、光合作用产物均比母本自交株上叶增多、增强(源的功能效率).营养物质运送到子粒里运送速度和运送能力:加快、增多(流);抗性提高、经济系数提高(库),从而表现出杂交当代优质来。
    4  糯玉米杂交种筑糯5号的选育
    傅同良; 李承涛; 张厚平; 罗净; 徐燕春
    2001, 9(zk):010-012.
    [摘要](285) [HTML](0) [PDF 0.00 Byte](737)
    摘要:
    筑糯5号糯玉米是以金矮70和ZS31两个自交系分别作父本和母本组配的杂交种.糯性强、皮薄、口感好,一般公顷产鲜果穗15000kg左右、产干子粒约6750kg,播种至采收鲜果穗的生育期71~112d,出苗至子粒成熟的全生育期115d左右.株型较好,抗倒性强,子粒白色、硬粒。
    5  外引种质资源78599的应用潜力
    杨辉; 陈忠; 王亮; 陈德义; 李伟玲
    2001, 9(zk):013-014.
    [摘要](316) [HTML](0) [PDF 0.00 Byte](685)
    摘要:
    外引种质资源78599具有较强的综合抗性,它的改良与利用存在很大的潜力.本文就丹玉24等杂交种的选育成功谈谈其模式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6  早熟玉米自交系同303的选育与利用
    李育才; 岳焕荣; 李洪; 杨志斌; 刑宝龙; 李连梅
    2001, 9(zk):015-016.
    [摘要](578) [HTML](0) [PDF 0.00 Byte](788)
    摘要:
    在利用外引种质时,采用F1代复合双交,是一个简便、快速、有效的选育玉米自交系的方法,本所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地选育出了早熟优良玉米自交系同303.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同303表现出抗病、耐旱、配合力高等优良性状.从1998年应用以来,就受到省内玉米育种家的重视,并已组配成许多优良玉米新组合,特别是以它为父本组配的同单34,在5省区试验、示范都表现出极强的增产优势和广泛的适应性。
    7  黔西北山区玉米主要数量性状一般配合力间相关研究
    阮培均; 余永芬; 王国良; 罗仕文; 梁黔云
    2001, 9(zk):017-018.
    [摘要](340) [HTML](0) [PDF 0.00 Byte](955)
    摘要:
    本文对玉米主要数量性状一般配合力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与穗长、行粒数一般配合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而与其它性状一般配合力的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提高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的关键是穗长、行粒数一般配合力的提高;通过提高穗行数,千粒重一般配合力来提高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8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分析
    楚爱香 张要战 楚现周
    2001, 9(zk):019-021.
    [摘要](323) [HTML](0) [PDF 0.00 Byte](802)
    摘要:
    通过对玉米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单株产量的提高贡献最大,其相关系数达到0.81296,通径系数达到0.9872.穗长、穗粗、百粒重、出籽率、粒行数、行粒数与单株产量均相关极显著,但以百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Pi=0.5354,而穗长、穗粗、出籽率、粒行数、行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则是通过穗粒数的增加而实现的.因此,选育高产品种应注意大穗,大粒型品种的选择.穗长、穗粗与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相关显著或极显著,棒三叶面积又与株高,穗粒,叶片数相关极显著,但与生育期相关不显著,由此可见,可能选育出生育期较短而单株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但不易选出株高和穗位均低而单株产量又高的玉米品种。
    9  杂交玉米新品种宜单8号选育研究
    罗加友; 张有秀; 黄宁
    2001, 9(zk):022-023.
    [摘要](234) [HTML](0) [PDF 0.00 Byte](696)
    摘要:
    10  利用错期播种提高不同熟期玉米品种选育效果的研究
    张桂华; 郭志明; 额尔敦嗄; 白乙拉图 张德玉 徐春华
    2001, 9(zk):024-026.
    [摘要](294) [HTML](0) [PDF 0.00 Byte](584)
    摘要:
    利用错期播种法,在晚熟区选育的早熟材料,更接近相应早熟区的选育目标,有利于玉米品种选育.由于播期的不同,选育材料生长所需的温度、光照、水肥不同,直接影响玉米植株性状和果穗性状.试验表明,株高、穗位、……、百粒重等性状随着播期的不同,呈抛物线变化,其相对最大值即接近相应早熟区种植表现,最大值对应的播期是晚熟区选育相应早熟材料的最佳播种时间.随着品种生育期变化,此最大值也在变化,所以选择不同熟期的玉米品种,要在不同时间播种.在通辽地区,选中晚熟品种,按正常播4月25日到5月5日,选中早熟品种应在5月5日到5月15日播种。
    11  CIMMYT亚热带玉米种质的引进试验
    陈玉水; 卢川北
    2001, 9(zk):027-028.
    [摘要](298) [HTML](0) [PDF 0.00 Byte](731)
    摘要:
    通过多重复的随机区组试验,探讨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进的13个亚热带玉米优良种质在本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试验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引进的玉米杂交种CML78×CML264和CML312×CML315的子粒产量分别为5895.97kg/hm2和6240.47kg/hm2,分别比我省常规栽培玉米杂交种掖单13增产67.22%和76.99%,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
    12  优质蛋白玉米引进与开发初报
    石明辉; 王维明; 杨国华; 杨文霞; 夏成明
    2001, 9(zk):029-030.
    [摘要](506) [HTML](0) [PDF 0.00 Byte](926)
    摘要:
    优质蛋白玉米是优质的畜禽饲料.优质蛋白玉米品种新玉7号和中单9325在酒泉地区11个点次的区域试验中,分别比对照中单2号增产10.9%和6.6%.用其替代普通玉米品种配制的饲料饲喂肥育猪,日增重提高64g.通过栽培试验和两年的生产示范,形成了栽培要点,并在产后开发上初见成效。
    13  优质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秦单4号
    安红卫; 苏云林 张文超; 刘全林
    2001, 9(zk):031-032.
    [摘要](443) [HTML](0) [PDF 0.00 Byte](713)
    摘要:
    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秦单4号,生产试验单产8295kg/hm2,大面积生产示范产量9190kg/hm2.高抗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商品性好。
    14  突破性早熟玉米杂交种南玉3号
    毛金雄; 郑祖平; 何川; 杜克柱
    2001, 9(zk):033-033.
    [摘要](249) [HTML](0) [PDF 0.00 Byte](556)
    摘要:
    15  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
    赵化春; 韩萍
    2001, 9(zk):034-038.
    [摘要](354) [HTML](0) [PDF 0.00 Byte](712)
    摘要:
    16  山区旱地间套种春玉米的覆盖效果研究
    顾宏辉; 朱金庆 吕周林 邓建平
    2001, 9(zk):039-041.
    [摘要](324) [HTML](0) [PDF 0.00 Byte](767)
    摘要:
    3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栏肥、秸秆、地膜和杂草覆盖对山区旱地间套种春玉米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效作用,增产幅度18.1%~36.4%,其中以秸秆覆盖最为明显,且以前作秸秆全部覆盖最好.栏肥、秸秆和杂草覆盖保水效果好,具增降温的双重功效,并能明显提高土壤肥力,而地膜覆盖保水抗旱效果差,又耗地力,不利于山区旱地的可持续生产。
    17  榆树市三熟期玉米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高玉亮 付生山; 李学深; 庄铁成
    2001, 9(zk):042-044.
    [摘要](316) [HTML](0) [PDF 0.00 Byte](831)
    摘要:
    报告了黑土平岗地上,在严重叶斑病及早霜等不利条件下,对3个熟期玉米品种实现产量超10060kg/hm2的生育性状、产量构成等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玉米栽培不宜越区种植,要实现高产,必须在选用耐密型高产品种的前提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行科学种田。
    18  室内模拟气温测定玉米种子发芽率方法研究
    刘继祖; 刘克菊
    2001, 9(zk):045-047.
    [摘要](445) [HTML](0) [PDF 0.00 Byte](814)
    摘要:
    通过分析比较国标法与室内模拟气温法测定玉米种子发芽率的结果在反映种子田间出苗真实状况方面的差异程度,提出对直观状况正常的种子(新种子)一般应采用国标法测其发芽率,而对直观状况特别的种子(陈种子)最好采用室内模拟气温法。
    19  夏玉米不同品种抗倒能力调查分析
    张修亭; 耿忠立; 朱德军; 丰宗朋; 张祥海; 徐民; 王秋芹; 孔颖
    2001, 9(zk):048-050.
    [摘要](282) [HTML](0) [PDF 0.00 Byte](738)
    摘要:
    1999年7月26日我市玉米遭受暴风雨袭击.风力6~7级,风后降雨48mm.大部分玉米发生严重倒伏,当时玉米生长发育正值抽雄期.收获期就不同品种倒伏对穗部性状和产量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从中选择出适应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玉米新品种(系)。
    20  论玉米群体产量结构规律及其高产前景
    雷永昌
    2001, 9(zk):051-052.
    [摘要](357) [HTML](0) [PDF 0.00 Byte](641)
    摘要:
    根据玉米群体产量结构原理及其结构规律认定:构成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穗、粒、重三因素各数据相加的和数越大、三因素间的差数越小的群体产量结构型,能够引导玉米单位百积产量高产更高产.预计21世纪里,以公顷为单位的玉米产量可期望3万kg以上。
    21  赣北地区双季稻田春玉米种植技术
    张平; 冷培根; 罗贤富
    2001, 9(zk):053-055.
    [摘要](388) [HTML](0) [PDF 0.00 Byte](761)
    摘要:
    1998年,我们市、县、镇三级农技人员在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的20 hm2双季稻田进行了净种春玉米的示范,旨在探讨将我区双季稻田传统的"早稻--晚稻”种植模式改变为新的"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促进由单一口粮型产粮结构向"口粮型”与"饲料粮型”并重的产粮结构转变,以提高粮食转化率和种粮效益.通过示范,基本摸清了我区的双季稻田春玉米生育状态(春玉米7月中旬可以成熟,季节上不影响二季晚稻)、产量表现(最高单产为6540kg/hm2,平均单产为4684kg/hm2,高于同期的早稻产量)、病虫害等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总结出"因地制宜选择田块,开沟吊地创造春玉米旱作环境,选用中熟玉米单交种,运用营养钵双膜覆盖培育壮苗,早播早栽争早熟,合理密植,足肥勤中耕,防治玉米病虫害”等一整套适合我区双季稻田春玉米生产的栽培技术。
    22  山东省菏泽地区玉米产量徘徊不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袁士忠; 赵忠亭; 曹凤格 李继生
    2001, 9(zk):056-057.
    [摘要](392) [HTML](0) [PDF 0.00 Byte](681)
    摘要:
    本文对山东省荷泽地区玉米生产现状及低产原因的分析,提出选用高产抗病抗倒紧凑型品种,合理增密,科学配方施肥,精细管理,提高整齐度,防后期早衰,适当晚收的高产配套技术。
    23  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对我市玉米生产的影响
    耿忠立; 王秋芹; 张祥海; 张黎立
    2001, 9(zk):058-060.
    [摘要](411) [HTML](0) [PDF 0.00 Byte](837)
    摘要:
    玉米是本地区的主要秋季粮食作物之一.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科学新技术是保持玉米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课题研究,通过示范推广和大量的试验专题调查,总结并探讨了包衣玉米种子的增产机理与效果,以期为种子包衣技术在我市乃至条件类似地区玉米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依据。
    24  玉米杂交制种果穗缺粒成因及对策
    刘广亮
    2001, 9(zk):061-062.
    [摘要](278) [HTML](0) [PDF 0.00 Byte](730)
    摘要:
    本文论述了玉米杂交制种果穗缺粒的原因:人为的、自然的及自交系本身特性几个方面造成的;防治措施为确保父本花粉供应量,花期能够良好相遇,合理施肥、灌水、加强人工辅助授粉等。
    25  浅谈连作玉米的主要栽培措施
    滕树川; 雷松琴; 雷长富; 吴定洪; 易继红; 卢美秀; 杨丽
    2001, 9(zk):063-064.
    [摘要](449) [HTML](0) [PDF 0.00 Byte](707)
    摘要:
    为了充分的利用光能及地力,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我所从1999年开始从事连作玉米的试验研究,春玉米采用地膜覆盖提早了播种时间,采取两次去雄处理,调节了田间小气候,为春季玉米创高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二茬玉米在增加密度的同时喷施抗旱保水剂,使二茬玉米增强了抗旱能力,促使生长良好,为高产提供了保障.验收结果两季玉米产量总和11658kg/hm2相当于全县玉米单产的两倍,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6  玉农乐防治夏玉米田杂草技术初探
    赵桂东; 李茹; 周玉梅; 朱海波
    2001, 9(zk):065-066.
    [摘要](429) [HTML](0) [PDF 0.00 Byte](729)
    摘要:
    40%玉农乐悬浮剂系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生产的玉米田专用除草剂.试验表明:公顷单用40%玉农乐1125~1500mL或公顷用40%玉农乐750mL+40%莠去津750mL于杂草3~5叶期作茎叶处理,药后10d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达100%,对阔叶草的防效达85.5%以上.一次用药可有效防除夏玉米田杂草。
    27  陇南玉米优势病害调查与防治
    谢俊贤
    2001, 9(zk):067-069.
    [摘要](324) [HTML](0) [PDF 0.00 Byte](723)
    摘要:
    通过1998~2000年近3年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基本上掌握了陇南玉米生产上的主要优势病害,初步摸清了各种病害的发生危害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防治实践,总结出了较为可行有效的防治方法。
    28  玉米种子包衣处理效果试验
    刘淑香; 郝艳茹 杨军玉 杨春山
    2001, 9(zk):070-071.
    [摘要](634) [HTML](0) [PDF 0.00 Byte](892)
    摘要:
    本文通过试验表明玉米种子经过种衣剂包衣后对发芽率的影响,随着施药量的增加,芽率逐渐降低,要做到既能防虫增产又能减少药害,以1:40的药种比比较合适,通过试验还发现,玉米种包衣后对幼苗和成株的生长速度,抗虫性,长势长相以及产量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9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孙振纲; 王安乐; 陈朝晖; 魏国英
    2001, 9(zk):072-073.
    [摘要](328) [HTML](0) [PDF 0.00 Byte](637)
    摘要:
    玉米粗缩病近年在北方玉米产区发生十分严重,本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有一定规律性,并且与播期和品种间关系密切.用化学药剂防治和增施磷肥对此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1996~1997年试验6个播期,发现在5月5、15日播种的发病重.1998~2000年试验4个品种发现差异很明显.喷药和施肥防病措施对抗病和耐病类型作用不大,而对感病类型有明显防病效果。
    30  蚜虱净拌种防治玉米粗缩病试验
    吴国明 迟美芳; 姜好胜; 冷德训
    2001, 9(zk):074-075.
    [摘要](477) [HTML](0) [PDF 0.00 Byte](764)
    摘要:
    5%蚜虱净乳油按种子量0.1%、0.2%、0.4%、0.6%和1%拌种、20%呋、甲种衣剂按种子量5%拌种及不施药对照防治玉米粗缩病的对比试验结果:蚜虱净按种子量0.4%~1.0%拌种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效和玉米的产量均显著地优于呋@甲种衣剂,防效达86%以上.最佳拌种剂量为种子量0.4%,且苗期要喷5%蚜虱净乳油1500倍液(亩喷药液40kg)防治玉米蓟马和灰飞虱。
    31  双季玉米施肥技术与培肥途径的研究
    李久进; 陈良; 秦德梅 刘田; 陈中锦 陈璋峰; 陈亚琴
    2001, 9(zk):076-078.
    [摘要](304) [HTML](0) [PDF 0.00 Byte](630)
    摘要:
    试验结果表明,高沙土种植双季玉米,磷肥的增产幅度与后茬效应大于钾肥和氮肥,N:P205:K20以1:0.8:0.5为宜,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增产与培肥土壤,饼肥、厩肥,玉米秸秆全量覆盖与半量覆盖处理间相比较,以30000kg/hm2,厩肥或春玉米秸秆全量覆盖,并配施450kg/hm2尿素、450kg/hm2过磷酸钙、225kg/hm2氯化肥,增产效果与培肥土壤效果最好。
    32  作物化控工程研究与应用概况
    韩萍; 赵化春
    2001, 9(zk):079-085.
    [摘要](252) [HTML](0) [PDF 0.00 Byte](684)
    摘要:
    33  农民惜售:能否对未来玉米市场形成冲击?
    2001, 9(zk):086-086.
    [摘要](259) [HTML](0) [PDF 0.00 Byte](591)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