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10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多抗、高产、稳产、优质、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育种的途径与方法探讨
    温振民
    2002, 10(1):003-005.
    [摘要](1188) [HTML](0) [PDF 0.00 Byte](1478)
    摘要: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多抗、高产、稳产、高配合力、优质育种目标的复杂性(所需聚合的基因对数很多)、必要性(竞争的综合目标不能简化降低)、迫切性(竞争形势要求育种速度必须很快),提出较简便、准确、可行的玉米杂交种竞争杂种优势评估与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高产稳产性综合评价方法,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高产稳产性育种途径与方法。
    2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 --糯玉米(wxwx)胚乳突变基因的效应和利用
    秦泰辰; 邓德祥; 卞云龙; 印志同
    2002, 10(1):006-009.
    [摘要](456) [HTML](0) [PDF 0.00 Byte](1304)
    摘要:
    叙述糯玉米的由来、传播与生产上应用简况.在论述糯玉米资源的同时,介绍糯玉米细胞遗传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研究的要点.最后讲述育种方法并结合株型与品质进行了讨论。
    3  玉米杂交种氮效率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
    陈范骏; 米国华; 崔振岭; 刘向生; 张福锁
    2002, 10(1):010-014.
    [摘要](722) [HTML](0) [PDF 0.00 Byte](1161)
    摘要:
    玉米过量施用氮肥可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和硝酸盐向地下水淋失,因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选育氮高效杂交种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本试验选用8个玉米杂交种,在高氮(纯N 200 kg/hm2)、低氮(不施氮)条件下分析了农艺性状决定氮效率高低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氮高效杂交种选育中,高氮条件下选育高产品种,应注意对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吐丝期生物量、穗三叶面积的选择,而对其它性状的要求放宽;低氮条件下选育耐低氮的高效品种,更应注重选择大穗型、穗行数多,且有较大成熟期生物量、大的穗三叶叶面积的品种。
    4  糯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陈永欣; 翟广谦; 李彦良; 张中东; 阮福林
    2002, 10(1):015-017.
    [摘要](918) [HTML](0) [PDF 0.00 Byte](1201)
    摘要:
    本文利用选自不同来源的5个糯玉米自交系,用Griffing方法(4)完全双列杂交.研究其株高、茎粗、穗位高、穗长、穗粒重、穗行数、小区产量等15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除穗长、穗行数的SCA外,其余各性状的GCA和SCA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穗行数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其余13个性状同时存在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且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在糯玉米的育种中,GCA高的自交系不一定能组配出SCA高的杂交组合,但高SCA的杂交组合中一定有GCA高的亲本.本试验材料中,GCA高的自交系为N9603、N9605、N9606,SCA高的杂交组合为N9605×N9604、N9608×N9606、N9608×N9603。
    5  玉米自交系7922幼胚愈伤组织诱导条件的优化
    王雷; 王丕武; 张君; 武丽敏; 刘金华
    2002, 10(1):018-020.
    [摘要](1130) [HTML](0) [PDF 0.00 Byte](1455)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7922的幼胚为外植体,全面探讨了影响其愈伤组织诱导的主要因素,如接种方式、4℃保存时间、碳源种类及其浓度、培养基成分、AgNO3等.结果表明:采用盾片侧向上的方式,取4℃保存时间不超过7天的幼胚,以8114、MB、MS、N6为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为40 g/L或用20 g/L的蔗糖+10 g/L的葡萄糖为较适宜的诱导条件.AgNO3对于愈伤组织的诱导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  玉米多育性研究
    赵明; 石桂春
    2002, 10(1):021-023.
    [摘要](903) [HTML](0) [PDF 0.00 Byte](1105)
    摘要:
    很多研究表明:玉米的多育性对提高产量潜力和氮肥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玉米多育性的遗传与控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玉米的多育性主要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单穗×双穗是玉米多育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主要形式,但是育种家如果能创造出对环境胁迫不敏感的玉米多育性基因型材料,那么利用双穗×双穗的杂交模式,就有可能培育出稳定表达双穗特性的超级杂交玉米。
    7  重视工业专用型高淀粉玉米品种的选育
    谷明光 黄克虎
    2002, 10(1):024-025.
    [摘要](1071) [HTML](0) [PDF 0.00 Byte](1271)
    摘要:
    高淀粉玉米是指玉米子粒粗淀粉含量在75%以上的工业加工专用型玉米.在我国淀粉工业中玉米淀粉约占其产量80%以上.在我国根据对国家资源库长期保存的7 609份玉米资源和目前选育推广的88个杂交种的分析,玉米子粒粗淀粉含量平均为68%左右,比美国玉米偏低2~3个百分点.当前在生产上仅有的少数几个品种的子粒粗淀粉含量达到75%左右,只有科玉10达到了77.2%的新高度.这说明了加速专用加工型高淀粉玉米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简述了高淀粉玉米在工业上的加工用途。
    8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及品种情况分析
    李春霞
    2002, 10(1):026-028.
    [摘要](1302) [HTML](0) [PDF 0.00 Byte](907)
    摘要:
    通过对黑龙江省20年来玉米主栽品种的情况及杂优模式分析,反映出黑龙江省玉米杂优模式单一,原有的地方综合种×外杂选亚群模式逐渐衰退,种质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地方种质资源应用越来越少.指出今后应注意地方种质资源改良利用,组建黑龙江省核心种质,确立当地的杂优模式。
    9  玉米子粒淀粉研究进展
    段民孝; 赵久然; 王元东; 滕海涛 邢锦丰; 宋同明; 王利明; 范弘伟
    2002, 10(1):029-032.
    [摘要](1050) [HTML](0) [PDF 0.00 Byte](1390)
    摘要:
    本文综述了玉米淀粉生物合成途径和子粒胚乳遗传变异研究进展,阐述了发展高淀粉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并探讨了利用淀粉修饰型胚乳突变体进行淀粉品质育种的策略和方法。
    10  EMS玉米花粉诱变的M1代生物学效应
    祝丽英; 池书敏; 刘志增; 孟义江; 陈景堂 宋占权
    2002, 10(1):033-035.
    [摘要](1231) [HTML](0) [PDF 0.00 Byte](1694)
    摘要:
    本试验通过对EMS玉米花粉诱变所得种子及M1后代植株性状的观察,对EMS对M1的结实率、出苗率、抽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EMS处理浓度的增加,M1的结实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M1群体的出苗率低,出苗迟缓,持续时间长,每天出苗百分比表现出一种由少至多再至少的平缓发展规律.M1群体的抽雄期表现出早熟、晚熟及同时具有早熟和晚熟变异3种类型.M1苗期变异以叶色变异为主,而成株期以雄穗结构变异为主。
    11  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t杀虫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王罡; 杜娟; 张艳华
    2002, 10(1):036-037.
    [摘要](1495) [HTML](0) [PDF 0.00 Byte](987)
    摘要:
    本文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以生产上优良玉米自交系7922、340、444、4112、吉853、8902、吉835、吉846、Mo17为材料,将Bt杀虫蛋白基因导入这9个玉米自交系中,在D1代对转基因的800株植株进行PPT(300X)筛选,转基因植株成活率为30%,对其中60株进行PCR分子检测,得到3株抗性转化植株,证明目的基因已转入玉米中,转化率为0.375%。
    12  早熟玉米新品种陕单972高产生理特性及配套技术研究*
    薛吉全; 马国胜; 路海东 崔鸣 李运方 刘厚群
    2002, 10(1):038-040.
    [摘要](930) [HTML](0) [PDF 0.00 Byte](1140)
    摘要:
    不同生态条件下陕单972的品种比较试验、密度定额试验和示范推广等表明,陕单972具有早熟高产的特点,植株叶片上挺,叶向值大,株型紧凑,产量表现突出,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通过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保证一定总粒数,增加吐丝后干物质生产能力,维持一定库源比值和成粒率是陕单972高产的关键,根据试验研究总结出陕单972产量达到9 000 kg/hm2以上的生理指标和配套技术。
    13  生态环境因素对玉米子粒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淑云; 董树亭; 胡昌浩
    2002, 10(1):041-045.
    [摘要](787) [HTML](0) [PDF 0.00 Byte](1177)
    摘要:
    玉米品质除受基因型的影响外,生态环境因素对玉米品质也产生很大影响.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论述了生态环境,(以温度和CO2为主)和土壤(矿质营养)因素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玉米子粒品质研究提供参考。
    14  玉米子粒库容潜力研究进展
    王璞; 魏亚萍 陈才良
    2002, 10(1):046-049.
    [摘要](1186) [HTML](0) [PDF 0.00 Byte](1482)
    摘要:
    本文综述了玉米子粒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建成过程及内外影响因素,讨论了子粒库容的研究方向。
    15  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张新春; 庄炳昌 张新春; 李自超
    2002, 10(1):050-056.
    [摘要](1079) [HTML](0) [PDF 0.00 Byte](2062)
    摘要:
    盐胁迫损害植物质膜的正常功能,造成植物气孔关闭,光合降低,耗能增加,养分离子吸收不平衡.目前已从许多植物中分离了一些盐胁迫诱导的基因及基因上游序列,但对植物耐盐分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渗透调节、拒盐机理、盐的区隔化、钾离子运输调控系统、水通道蛋白和光合途径改变等几种假说,有些耐盐基因已被成功转入植物中.研究表明,添加一些外源物质能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16  玉米抗旱性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王晓琴; 袁继超; 熊庆娥
    2002, 10(1):057-060.
    [摘要](1401) [HTML](0) [PDF 0.00 Byte](1731)
    摘要:
    本文从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生物膜结构、激素调节、干旱诱导蛋白等方面综述了干旱胁迫对玉米的伤害及玉米抗旱性的生物学机理,简要介绍了当今玉米抗旱性研究的动向。
    17  高油、高淀粉玉米产量、品质与群体生理特性的研究
    刘开昌 胡昌浩; 董树亭; 王空军 翟吉庆; 徐晓娟 刘波
    2002, 10(1):061-063.
    [摘要](1318) [HTML](0) [PDF 0.00 Byte](1173)
    摘要:
    高产条件下探讨了高油、高淀粉玉米的群体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相同产量水平下,高油玉米收获指数低,形成单位重量子粒所需的生物量高,粒叶比低;而高淀粉玉米则相反,收获指数高,形成单位重量子粒所需的生物量相对低,粒叶比高.在11 250 kg/hm2左右的产量水平下,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的生物产量分别为26 000、23 000 kg/hm2;抽丝至成熟期的平均叶面积分别为50 280、41 550 m2/hm2;叶面积持续期分别为270、220万m2·d/hm2左右.保持花后较高的叶面积、叶面积持续期,防止植株早衰是实现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18  甜玉米N×T品种及超早熟高密度高产值栽培技术
    陈绍慧; 杨振山
    2002, 10(1):064-066.
    [摘要](907) [HTML](0) [PDF 0.00 Byte](1100)
    摘要:
    甜玉米N×T株高矮小,适宜79 500~90 000株/hm2高密度栽培,品质优良,可作水果生食.在终霜期前25~30 d温室育苗,后1~2 d移栽到地膜覆盖的田块露天栽培,55 d即可满足植株所需1 751℃*d积温,青穗超早上市,纯效益每公顷达27 000元。
    19  沟谷地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的研究
    阎翠萍; 张虎; 王建军; 支虎明; 党建友
    2002, 10(1):067-071.
    [摘要](734) [HTML](0) [PDF 0.00 Byte](1491)
    摘要:
    1996~1998年在山西省隰县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进行了沟谷地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植株个体干物质积累与生育进程间的关系呈S形曲线变化.春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小喇叭口以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中,之后转为茎、叶;散粉后,各器官干物质开始向子粒转移,果穗成为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在栽培上,应使各器官向子粒转移的干物质总量控制在20%以下。
    20  玉米新品种锦单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许子良
    2002, 10(1):072-073.
    [摘要](864) [HTML](0) [PDF 0.00 Byte](787)
    摘要:
    21  分蘖型多穗青贮专用玉米--新多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雷志刚; 丁敏 梁晓玲
    2002, 10(1):074-074.
    [摘要](587) [HTML](0) [PDF 0.00 Byte](541)
    摘要:
    22  玉米氮素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研究进展
    向春阳; 关义新; 凌碧莹 张宝石
    2002, 10(1):075-077.
    [摘要](1174) [HTML](0) [PDF 0.00 Byte](1037)
    摘要:
    玉米氮素效率基因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综述了玉米氮素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为玉米氮高效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3  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氮肥合理施用研究
    肖焱波; 段宗颜; 苏凡; 金航; 孔令明; 雷宝坤 张福锁; 陈新平
    2002, 10(1):078-080.
    [摘要](1405) [HTML](0) [PDF 0.00 Byte](1198)
    摘要:
    本文就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玉米不同氮肥用量的产量效应、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和生产率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移栽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和生产率都比直播玉米的高,玉米产量和施氮量以线性加平台模型为最优,通过线性加平台得到祥云移栽玉米的最佳施氮量为250 kg/hm2,沾益直播玉米最佳施氮量为190 kg/hm2,表明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通过适当的模型选择,氮肥用量可以减少而不致于影响产量的下降,从而减少由于过量施用氮肥带来的环境负效应。
    24  玉米施用硅肥的增产效果及其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周青; 潘国庆; 施作家 孟庆堂 谢宜成
    2002, 10(1):081-083.
    [摘要](1226) [HTML](0) [PDF 0.00 Byte](1290)
    摘要:
    试验表明,玉米上施用硅肥具有促进叶片生长,改善叶系构成;促进茎秆发育,提高抗倒能力;促进气生根发生,增强吸收能力;促进果穗发育,增加粒数;提高吐丝后群体的干物质积累能力等作用,使群体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增产达5.27%~19.52%。
    25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矮花叶病鉴定研究
    姜华 白元俊; 赵延明 刘维志
    2002, 10(1):084-087.
    [摘要](1192) [HTML](0) [PDF 0.00 Byte](1194)
    摘要:
    以田间人工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B)和自然感染相结合方法,鉴定了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100份,筛选出543、2125、2026、CY119等自交系和沈试29、87-1×L105、444×87-1、丹408-2、吉单321等杂交种高抗材料13份.对部分玉米材料以温室苗期接毒鉴定与大田接毒鉴定比较,多数品种温室鉴定比田间鉴定发病率高1倍左右,但部分品种仍表现出与田间一致的抗病性.温室鉴定应该与大田鉴定相结合以缩短鉴定年限,使鉴定结果更加可靠.大田鉴定播期不同,同一品种的抗病性表现有别,播期晚病率高、病情重;接毒后抗性品种潜育期长、显症慢。
    26  玉米茎基腐研究进展
    杨典洱; 王岳光; 陈翠霞; 王斌 张承亮; 陈绍江
    2002, 10(1):088-090.
    [摘要](1089) [HTML](0) [PDF 0.00 Byte](991)
    摘要:
    本文对玉米茎基腐的致病菌分离鉴定、致病过程,玉米发病、抗病机制及抗病规律研究等进行了评述,并对玉米茎基腐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27  玉米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的回顾和展望
    方继友
    2002, 10(1):091-093.
    [摘要](1095) [HTML](0) [PDF 0.00 Byte](1038)
    摘要:
    28  高油玉米产业化开发在黑龙江省发展前景
    孙德全
    2002, 10(1):094-095.
    [摘要](579) [HTML](0) [PDF 0.00 Byte](707)
    摘要: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高油玉米一方面有着普通玉米高产稳产的特性,同时又具有高油性,玉米油是一种有益健康营养丰富的优质油.高油玉米作为饲料,可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产业化开发高油玉米是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的重要措施,同时可促进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发展。
    29  高产抗病玉米新杂交种济单7号
    2002, 10(1):096-096.
    [摘要](942) [HTML](0) [PDF 0.00 Byte](680)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