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1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辅助选择优质蛋白玉米种质的ELISA方法
    丁占生 康继伟 张世煌; 傅俊骅; 李新海; 袁力行; 李明顺
    2002, 10(2):22-023.
    [摘要](1395) [HTML](0) [PDF 0.00 Byte](1141)
    摘要:
    基于玉米胚乳中赖氨酸含量与EF-1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利用ELISA技术定量检测胚乳中EF-1α含量,进而估测胚乳中赖氨酸含量,建立了辅助选择优质蛋白玉米种质的ELISA技术体系.通过对653份QPM家系的检测,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可有效辅助选择优质蛋白玉米种质。
    2  中国西南山区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霍仕平; 张健; 晏庆九; 张兴端; 许明陆; 宋光英 李雪树
    2002, 10(2):003-006.
    [摘要](956) [HTML](0) [PDF 0.00 Byte](1626)
    摘要:
    通过对近30年来我国西南山区应用推广的20个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的分析,发现其中多数杂交种都直接或间接含有西南山区玉米地方种血缘,其中又有60%的杂交种直接或间接含有乌江玉米和贵州晴隆五穗白或其中之一的血缘.表明以西南山区玉米地方种质为基础,经选系或改良,并采用改良Lancaster或改良Reid系×地方种质直选系或改良系的组配方式,可能是我国西南山区用玉米杂交种选育的主要途径。
    3  丹玉旅系的选育及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曲岗; 陈得义; 宁家林; 徐文伟; 徐峰; 李思烈
    2002, 10(2):007-010.
    [摘要](1039) [HTML](0) [PDF 0.00 Byte](1390)
    摘要:
    丹玉旅系是旅大红骨类群中主要自交系,其代表自交系旅28、旅9、旅9宽、E28、丹340等由于具有高配合力、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特点,被全国各育种单位广泛应用.自70年代以来,用丹玉旅系组配的玉米杂交种面积在6 667 hm2以上的有59个,累计种植面积达3 400万hm2以上,年最大种植面积529.6万hm2,已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重要的种质资源,确立了旅大红骨类群在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上的重要地位,在玉米杂交种生产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  品系内群体轮回选择——多抗、高产、稳产、优质、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育种的途径与方法探讨之二
    温振民
    2002, 10(2):011-013.
    [摘要](1184) [HTML](0) [PDF 0.00 Byte](2212)
    摘要: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多抗、高产、稳产、高配合力、优质育种目标的复杂性(所需聚合的优良基因对数很多)、必要性(竞争的综合目标不能简化降低)、迫切性(竞争形势要求育种速度必须很快),提出可逐步实现优良基因聚合与纯合、尽可能避免优良基因丢失漂变的群体轮回选择与目的性强、选育纯合速度快的系谱法选择结合运用的育种方案.根据育种实践结果,简要总结说明了在玉米二环系选育过程中,把自交系谱法选择与品系内群体轮回选择结合起来运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5  抗虫转基因玉米研究初报
    滕海涛; 赵久然; 郭景伦; 王元东; 邢锦锋; 段民孝
    2002, 10(2):014-016.
    [摘要](1043) [HTML](0) [PDF 0.00 Byte](1469)
    摘要:
    转基因抗虫玉米是控制危害玉米生产的玉米螟的新方法.本文就此对常规自交系进行抗虫性改良,转基因供体材料较常规自交系具有较高抗性.中度抗性材料对于玉米螟反应弹性比较大,容易受到大的危害.在转育世代中,抗性植株出现的比例较少,需要进行细致选择。
    6  青贮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王元东; 段民孝; 邢锦丰; 滕海涛; 郭景伦; 赵久然
    2002, 10(2):017-21.
    [摘要](1143) [HTML](0) [PDF 0.00 Byte](1454)
    摘要:
    本文对青贮玉米育种的主要性状、种质资源和主要性状的遗传等方面进行综述,对青贮玉米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7  玉米自交系秸秆粗蛋白质背景值研究
    陈素英; 王绍仁; 胡春胜
    2002, 10(2):024-026.
    [摘要](1007) [HTML](0) [PDF 0.00 Byte](1212)
    摘要:
    本文阐明了我国北方112个玉米自交系的秸秆粗蛋白质含量存在着明显差异,明确了差异因素虽与土壤肥力有关,但主要取决于玉米自交系的基因型差异.证实了玉米自交系秸秆和子实的粗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为今后筛选秸秆高蛋白型玉米自交系和选育优质的粮饲兼用玉米杂交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8  玉米种子清蛋白和球蛋白PAGE比较分析
    陈景堂; 祝丽英; 池书敏 宋占权
    2002, 10(2):027-029.
    [摘要](1048) [HTML](0) [PDF 0.00 Byte](1424)
    摘要:
    利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玉米种子清蛋白和球蛋白进行研究.结果用含有NaCl的球蛋白提取液Ⅰ提取5次蛋白质后,清蛋白和球蛋白几乎全部被提取;而用不含NaCl的清蛋白提取液Ⅱ提取4次蛋白质后,再用提取液Ⅰ提取,可得到球蛋白组分,而且在清蛋白中也有相同迁移位置的谱带存在.表明对球蛋白进行提取操作时,总有清蛋白相伴随,而对清蛋白进行提取分析时一般不会有球蛋白的存在;球蛋白的遗传组分较清蛋白少,并在清蛋白中一般都有相同分子量的组分存在。
    9  晋单(糯)41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翟广谦; 陈永欣; 李彦良; 胡奋山; 阮福林; 李文和 张亚波 武秀良
    2002, 10(2):030-032.
    [摘要](1446) [HTML](0) [PDF 0.00 Byte](1211)
    摘要:
    晋单(糯)41玉米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1996年以自选系N9603作母本,自选系N9605作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黄糯玉米杂交种,经1997~2000年的品比、生产试验、专家田间鉴定、抗病鉴定、品质分析,该品种生育期较短、抗逆性好、品质优良、高产稳产,适宜在我国玉米种植区种植,且可以单种,复(套)种,春、夏、冬播种,该品种是目前鲜食玉米青穗直接出售或速冻、真空包装保鲜加工以及糯玉米糁、糯玉米面、糯淀粉等深加工的理想品种,种植密度为每公顷45 000~52 500株[1]
    10  生物技术与产品产业化开发及生物安全管理
    刘仁东
    2002, 10(2):033-039.
    [摘要](742) [HTML](0) [PDF 0.00 Byte](958)
    摘要:
    11  玉米新品种四单158的选育与开发
    李凤任; 孙发明; 董亚琳; 郑怀东; 陶占山; 李长华; 陶国山; 张文君; 郭海鳌; 王绍萍; 孙志超; 焦仁海; 文贞顺
    2002, 10(2):040-041.
    [摘要](987) [HTML](0) [PDF 0.00 Byte](864)
    摘要:
    四单158由吉林省四平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1992年育成,组合D387×丹340-3.该品种属于晚熟品种,需≥10℃积温2 800℃·d.1993~1998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宜我省中、西部地区的西单2、新铁10、新铁12、吉单159、掖单19适应区内种植.种植密度一般每公顷4.5~5.0万株为宜。
    12  优质糯玉米杂交种烟糯6号选育报告
    龙丽萍; 汤国民; 夏德君; 袁堂玉; 鞠法远 王祚发
    2002, 10(2):042-044.
    [摘要](914) [HTML](0) [PDF 0.00 Byte](1170)
    摘要:
    烟糯6号是由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1995年以两个自选系组配的白粒糯质玉米杂交种.经过1999~2000年山东省糯玉米区域试验和几年的大面积生产示范,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抗倒、子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高、果皮薄、商品果穗率高等特点,生产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001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3  辽丹933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报告
    齐铁阳; 曲丰金; 李国斌; 齐钟程; 栾兵; 佟志强; 王建新; 姜国华; 曹世刚
    2002, 10(2):045-046.
    [摘要](774) [HTML](0) [PDF 0.00 Byte](747)
    摘要:
    辽丹933是辽宁东亚丹东种子有限公司1993年以外引系9046为母本,以自选系91-95为父本育成的晚熟玉米杂交种.根据品比、省、市区试、生产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该品种主要特点是抗病、抗倒、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生育期适中、制种产量高.2001年7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予以推广。
    14  优质高效糯玉米垦粘1号、垦粘2号及其开发利用
    张亚田; 刘晓广; 刘清海
    2002, 10(2):047-048.
    [摘要](797) [HTML](0) [PDF 0.00 Byte](771)
    摘要:
    15  密度对高油玉米298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
    王璞; 王伟东; 王启现
    2002, 10(2):049-052.
    [摘要](995) [HTML](0) [PDF 0.00 Byte](1543)
    摘要:
    以高油玉米298为材料,研究了密度对高油298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高油298的产量和含油率有显著影响,随密度增加,高油298的穗粒数、百粒重、子粒的含油率降低;吐丝期光合速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成熟期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子粒产量均在一定范围内先升后降.在本试验条件下,获得最高子粒产量的密度为60 000株/hm2,产量为7 472.4 kg/hm2,子粒含油率为9.84%,综合考虑子粒产量和含油率二因素,密度为60 000株/hm2时油产量最高,为643.2 kg/hm2
    16  玉米雌雄穗开花间隔影响穗粒数的潜在原因研究
    张凤路; 陈景堂 G. O. Edmeades
    2002, 10(2):053-055.
    [摘要](1224) [HTML](0) [PDF 0.00 Byte](1272)
    摘要:
    玉米的雌穗与雄穗开花的时间常不一致,导致了雌雄穗开花间隔(ASI)的产生.ASI的延长会导致玉米穗粒数的减少进而影响到产量.对同一品种而言,逆境会导致ASI的延长,但不同品种的反应并不一致.从植株内部的竞争、植株间的竞争、粒数与ASI的关系、花粉供应及雌花的适应度方面探讨了ASI影响穗粒数的潜在原因。
    17  玉米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谭振波; 刘昕; 曹鸣庆
    2002, 10(2):056-060.
    [摘要](1382) [HTML](0) [PDF 0.00 Byte](1451)
    摘要:
    低温不仅是限制冷敏植物分布及其生长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也是影响许多热带或亚热带作物生产的重要气候条件.近年来玉米抗寒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抗寒性在自交系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冷锻炼或ABA处理也能使抗寒性大为提高.玉米抗寒性的表现有着重要的生理基础,即抗氧化酶的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其同工酶的表达模式也相应改变;膜类脂降解的程度较轻、光系统II保持较高的活力、膜系统保持较好的通透性和完整性;叶片中ABA、水势和渗透压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玉米抗寒性的遗传分析以及有关基因的克隆和遗传转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抗寒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品种改良和生物技术能有效地提高玉米的抗寒性。
    18  糯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发展前景
    朱永平; 和凤美; 周苏文; 赵磊峰
    2002, 10(2):061-063.
    [摘要](1786) [HTML](0) [PDF 0.00 Byte](1617)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多样化的要求,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糯玉米以其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易消化吸收、饲用价值高、用途广泛和种植效益好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采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糯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对提高种植者和加工者的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19  豫玉22及其大面积应用实践
    刘宗华; 陈伟程; 汤继华; 胡彦民; 季洪强; 黄西林; 季良越; 罗福和
    2002, 10(2):064-066.
    [摘要](1081) [HTML](0) [PDF 0.00 Byte](1210)
    摘要:
    豫玉22是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型玉米杂交种,自审定以来,短短几年已在全国10多个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并成为一些省区的主栽品种.本文就其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以及大面积应用情况作简要介绍.该品种成功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拓宽种质资源,也将促进我国种子工程的实施。
    20  不同产量水平夏玉米杂交种对水分的生理响应研究
    王俊忠 栾丽敏; 李潮海 宁洪兴
    2002, 10(2):067-070.
    [摘要](843) [HTML](0) [PDF 0.00 Byte](1180)
    摘要:
    在大田条件下,通过两不同产量水平玉米杂交种生育后期对水分的生理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水分的生理响应差异明显.产量较高的郑单14(ZD14)对水分较为敏感,在足灌条件下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高的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较低的丙二醛(MDA)含量;而产量较低的丹玉13(DY13)的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在节灌时最高,其次为足灌,干旱时最低。
    21  双穗型玉米穗发育特点及其调节的研究
    王巍
    2002, 10(2):071-075.
    [摘要](1216) [HTML](0) [PDF 0.00 Byte](1322)
    摘要:
    高光效1号作为大有前途的半多育型玉米品种,主要问题是上下穗产量差异较大.据研究表明,造成玉米上下穗发育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早期穗发育过程造成的,而是由于上下穗在散粉期授粉先后不同引起的,可利用分期授粉和打顶技术来改变上下穗正常的授粉次序,来找到解决双穗问题的办法.得出的结论是分期授粉是目前达到双穗一致的最好手段。
    22  合玉杂交种及自交系合344在生产上的应用
    牛忠林
    2002, 10(2):076-077.
    [摘要](1130) [HTML](0) [PDF 0.00 Byte](907)
    摘要:
    主要介绍合玉号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及自交系合344的应用.合344是用五霜与Mo17进行回交转育育成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其早熟、抗病、抗虫、配合力较好.在北方高寒地区近年得到广泛应用。
    23  超甜玉米美甜9号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邢跃先; 田志来; 毛刚 张妤
    2002, 10(2):078-079.
    [摘要](939) [HTML](0) [PDF 0.00 Byte](933)
    摘要:
    本文通过对超甜玉米美甜9号综合农艺性状介绍及相应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总结,为甜玉米栽培者提供了一条科学合理的栽培途径。
    24  浅析玉米宽窄行耕作栽培技术
    谭国波; 边少锋; 刘武仁; 郑金玉; 马虹; 张丽华; 冯艳春
    2002, 10(2):080-083.
    [摘要](1244) [HTML](0) [PDF 0.00 Byte](1521)
    摘要:
    玉米宽窄行耕作栽培技术创造了松紧兼备、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在协调耕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方面有良好的效果;打破犁底层,不翻转耕层,不破坏耕层结构,蓄水保墒;精密播种,省种省工;留高茬还田,培肥地力;苗带轮换,隔年休闲,用养结合;改变了种植方式,改善农田环境,增强玉米生产后期的通风透光性,发挥了边行优势;便于中后期田间管理,为植物中后期采取各种调控技术措施,提供便利条件。
    25  硅肥对玉米的增产效果及增产机理初探
    任军; 郭金瑞; 袁震霖 邢秀琴 戚光
    2002, 10(2):084-086.
    [摘要](1618) [HTML](0) [PDF 0.00 Byte](1633)
    摘要:
    在淡黑钙土和黑钙土上,硅对玉米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平均增产8.6%.施硅(1)促进了玉米养分的吸收与运转,改善了玉米体内的营养状况;(2)抑制了玉米植株体内水分的蒸腾作用,提高了体内水分的利用率;(3)增加水分吸收量3.6%~9.4%,改善了植株体内的水分状况.玉米施硅增产的主要机理为上述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26  钼对玉米吸收氮磷钾、子粒产量和品质及苗期生化指标的影响
    杨利华; 郭丽敏; 傅万鑫 姚华
    2002, 10(2):087-089.
    [摘要](1189) [HTML](0) [PDF 0.00 Byte](1445)
    摘要:
    适量施Mo(施H2MoO4:0.33 kg/hm2),可以促进玉米对NPK的吸收,提高NPK肥料利用率(分别增加23.38%、26.52%和65.21%),增加单产(增产4.35%)及改变子粒品质;过量施用有抑制NPK在植株体内积累的趋势,与产量无益.玉米苗期营养体内全糖、可溶性糖和纤维素含量与施Mo水平呈正相关,蛋白N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
    27  氢醌在玉米上应用效果的研究
    王玉峰
    2002, 10(2):090-092.
    [摘要](933) [HTML](0) [PDF 0.00 Byte](1280)
    摘要:
    在相同施氮情况下,施用适量的氢醌,可减少氮的损失量,从而增加玉米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为56.79 kg/hm2 、11.84 kg/hm2和38.36 kg/hm2,并可提高玉米产量9.3%。
    28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王庆华; 尹小燕; 张举仁 杨继良
    2002, 10(2):093-096.
    [摘要](1116) [HTML](0) [PDF 0.00 Byte](1420)
    摘要:
    DNA分子标记是研究植物抗病基因的有效方法,本文概述了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进展,主要包括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OTL定位等方面。
    29  四种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卢宗志; 刘洪涛
    2002, 10(2):097-098.
    [摘要](1071) [HTML](0) [PDF 0.00 Byte](1088)
    摘要:
    本试验利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4种用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对该病进行防治效果的对比性试验.结果表明,15%黑穗净防效最高,达81.9%,17%吉农4号次之,为63.7%,其余两种种衣剂效果则不足50%。
    30  发展玉米科技型企业几点认识
    赵克明 温义昌
    2002, 10(2):099-102.
    [摘要](932) [HTML](0) [PDF 0.00 Byte](1206)
    摘要:
    31  玉米新品种秦龙九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王爱华; 张雪君
    2002, 10(2):103-103.
    [摘要](734) [HTML](0) [PDF 0.00 Byte](748)
    摘要:
    32  国家玉米重点示范新品种浚单18
    2002, 10(2):104-104.
    [摘要](432) [HTML](0) [PDF 0.00 Byte](835)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