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10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爆裂玉米科研和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
    史振声
    2002, 10(3):003-006.
    [摘要](1229) [HTML](0) [PDF 0.00 Byte](1547)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爆裂玉米科研与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并根据作者在爆裂玉米研究与产业开发方面的多年经验,面对加入WTO的挑战,对我国爆裂玉米科研和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见解。
    2  玉米转化增值有效途径的探讨
    苏秀侠 邱山
    2002, 10(3):007-010.
    [摘要](696) [HTML](0) [PDF 0.00 Byte](981)
    摘要:
    玉米转化增值应从多方面考虑,要做到多层次加工、全部利用、不断增值.在稳步发展大众化玉米工业的同时,不断推出玉米加工新产品,特别是各种玉米精制食品;在玉米主产区要大力发展配合饲料工业,变销售玉米原粮为销售优质畜禽产品;在牛羊饲养量较大地区,建立青贮玉米种植、青贮饲料加工和优质牛羊饲养密切结合的高效农牧业示范基地,逐渐扩大普及;对以玉米秸秆为主的玉米副产物加工业要大力支持。
    3  三个自选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小斑病C小种接种鉴定
    曹墨菊; 荣廷昭
    2002, 10(3):011-012.
    [摘要](691) [HTML](0) [PDF 0.00 Byte](971)
    摘要:
    本研究对包括T、C、S三大组别及三个自选不育胞质G、类2、类3在内的一组玉米同核异质系进行C 小种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C小种对C组内C、ES、G、类2、类3胞质具有不同的致病力,其中C胞质最敏感,其它几种胞质相对较弱.C小种除对C胞质有致病力外,对T、S及正常胞质也有一定的致病力。
    4  玉米开花期耐旱相关性状的遗传及育种策略
    刘贤德; 李新海; 张世煌 刘贤德
    2002, 10(3):013-018.
    [摘要](1058) [HTML](0) [PDF 0.00 Byte](1136)
    摘要:
    玉米对干旱的反应取决于新陈代谢能力、形态结构和生育阶段.开花期逢遇干旱使玉米产量下降幅度最大.随着产量下降,环境方差所占比例增大,遗传力降低,直接选择效率不高.在干旱条件下,寻找遗传力高且与产量高度相关的第二类性状,构建选择指标,可提高耐旱选择效率.雌雄开花间隔天数(ASI)和单株穗数是可供利用的第二类性状,对其选择所获得的产量增益,在干旱和正常水分条件下均可表现出来.耐旱育种目的在于改变基因型对干旱环境的反应,实现耐旱丰产目标.根据目标环境特征,设计适宜的耐旱选择程序,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鉴定和利用现有优良耐旱种质和CIMMYT耐旱群体,是我国进行耐旱育种和种质改良的可选途径。
    5  丹玉30(丹3130×丹341)选育技术报告
    何晶; 景希强; 宋光茂; 宁家林; 曹祖波; 高洪敏; 于兵; 邱景煜; 杨瑞华
    2002, 10(3):019-022.
    [摘要](937) [HTML](0) [PDF 0.00 Byte](1189)
    摘要:
    6  广东超甜玉米新组合主要性状分析与评价
    王子明; 叶翠玉 禹玉华; 段俊 叶锦锐; 刘远星; 张旭林
    2002, 10(3):023-026.
    [摘要](1008) [HTML](0) [PDF 0.00 Byte](1195)
    摘要:
    对1999~2000年广东省超甜玉米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我省选育的超甜玉米新组合鲜苞单产水平有较大提高,抗病性与适应性较强,但品质的改良进展较缓慢;要选育优质、高产和多抗的超甜玉米新品种,在不断引进国外优异品种资源的同时,应加强种质创新研究,以拓宽育种亲本的遗传基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加快品质育种进程,培育出具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是当务之急。
    7  O2基因的转入对玉米形态性状的影响
    史桂荣
    2002, 10(3):027-028.
    [摘要](810) [HTML](0) [PDF 0.00 Byte](893)
    摘要:
    8  玉米新杂交种综合评价(第二报)
    刘俊明 宋宝辉; 董文中; 沈新中
    2002, 10(3):029-032.
    [摘要](618) [HTML](0) [PDF 0.00 Byte](991)
    摘要:
    9  玉米8个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广成; 薛雁; 苟升学
    2002, 10(3):033-035.
    [摘要](1194) [HTML](0) [PDF 0.00 Byte](1430)
    摘要:
    组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的90个组合用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对玉米穗长等8个产量组成因素与子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8个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结实性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未达0.05的显著水平,千粒重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其余6个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8个产量组成性状对子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结实长>穗粗>出籽率>千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结实性>穗长.选育夏播高产杂交种时,要重视选择果穗结实长、果穗粗、出籽率高的类型。
    10  利用EMS化学诱变改造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李海军; 池书敏; 刘志增; 陈景堂; 路鹏; 张丽华 李艳天 丁朝瑞; 张运伟; 李继昌; 黄玉禄; 赵文龙
    2002, 10(3):036-037.
    [摘要](1081) [HTML](0) [PDF 0.00 Byte](1227)
    摘要:
    选用生产上的玉米骨干自交系,使用不同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其成熟花粉.处理后代采用系谱法种植;在后代群体选择早熟、晚熟和各种有利用价值的株型变异;通过M1、M2代两代田间选择和M3代田间鉴定, 从多个自交系中选出了已稳定的早熟、晚熟突变体和一个有利用价值的株型突变体;并得出浓度为0.667×10-3的EMS-石蜡油有利于早熟突变的发生,而大于10-3的EMS-石蜡油有利于晚熟突变的发生.由于所得自交系为原自交系的等基因突变体,因此该技术在育种实践和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11  玉米新品种四单167的选育及利用
    李凤任; 孙发明; 陶占山; 董亚琳; 郑怀东; 陶国山; 李长华; 张文君; 郭海鳌; 王绍萍; 孙志超; 焦仁海
    2002, 10(3):041-042.
    [摘要](840) [HTML](0) [PDF 0.00 Byte](822)
    摘要:
    晚熟春玉米新品种四单167是由吉林省原四平市农科院玉米所1993年用近缘种D300为母本,以外引系丹340-3为父本杂交育成.2001年3月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准予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30 d左右(公主岭),需≥10℃积温2 750℃*d,种子拱土能力强,早春易抓苗.在试验、示范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穗大、穗匀、无秃尖,子粒深,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吉林省四平、长春、松原、辽源等地区以及内蒙古通辽市等晚熟春玉米区种植.到2001年底四单167累计推广面积3万hm2.四单167已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
    12  12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黄开健; 杨华铨; 吴永升; 谭华
    2002, 10(3):043-045.
    [摘要](827) [HTML](0) [PDF 0.00 Byte](1231)
    摘要:
    12个自选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4双列杂交模式设计,组配66个单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进行试验,分析了株高、穗位高、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等7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桂99、桂422、桂517、桂A200等4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较优,系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桂340综合性状最差,需进一步改良方能利用.其它自交系也有各自突出某一性状的优势,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到有目的地选择利用.桂9804产量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其次是桂A200、桂422和桂517,它们均有可能选育出极端高产杂交组合。
    13  多因素综合评判玉米品种
    孔祥丽; 曹连莆; 罗晓东 冯国俊
    2002, 10(3):046-047.
    [摘要](1012) [HTML](0) [PDF 0.00 Byte](1149)
    摘要:
    根据区域试验结果,运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对12个玉米品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9881综合性状最好,其次是9511,Cx743综合性状最差,并且该方法适用于玉米品种的综合评估,计算简便易行,结果客观、全面,更接近品种的实际表现。
    14  利用田间种植鉴定法验证室内玉米盐溶蛋白PAGE电泳法的准确性
    方玉春; 张兴和; 刘俊平; 冯德举; 黄庭军; 班秀丽
    2002, 10(3):048-049.
    [摘要](687) [HTML](0) [PDF 0.00 Byte](605)
    摘要:
    本文利用田间种植鉴定法对室内玉米盐溶蛋白PAGE速测法测定杂交玉米纯度的准确性进行了研究.针对田间和室内两种方法结果的成组数据、利用平均数差值和标准误差进行了差异显著性t测验,结果两种方法没有差异.表明室内盐溶蛋白PAGE速测法可以作为测定玉米纯度的可靠方法加以应用。
    15  对玉米的耐密性及选育耐密品种的探讨
    樊景胜; 阎淑琴; 马宝新; 李德新; 连永利; 刘海燕; 孙善文
    2002, 10(3):050-051.
    [摘要](1161) [HTML](0) [PDF 0.00 Byte](1111)
    摘要:
    本文从育种角度探讨了玉米的耐密性及玉米的边际效应指数,并研究了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穗部各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玉米的耐密性是重要的农艺性状,选育耐密品种已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边际效应指数可以作为选择耐密品种的指标.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粒深、出籽率等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与产量边际效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穗行数的边际效应指数与产量边际效应指数相关不显著。
    16  玉米新品种哲单37选育报告
    张建华 张军; 白志刚 戴明智
    2002, 10(3):052-053.
    [摘要](2200) [HTML](0) [PDF 0.00 Byte](1166)
    摘要:
    哲单37由哲盟扎旗原种场和哲盟农科所以自交系合344做母本,自交系扎461为父本育成的玉米单交种,生育期110~115d,根据品比、区试、生产试验结果,该品种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好等特点,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哲盟、赤峰北部、兴安盟中北部及呼盟、乌盟中南部,黑龙江,河北,山东等部分地区种植.于1997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蒙单6号。
    17  晋单33玉米杂交种选育报告
    苏申酉; 解晓青; 杨俊文
    2002, 10(3):054-055.
    [摘要](1138) [HTML](0) [PDF 0.00 Byte](1025)
    摘要:
    晋单33玉米杂交种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于1992年以自选系VG187-4为母本,旱21-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属坚秆大穗杂交种,全生育期需≥10℃积温3 100℃·d左右.1993~1996年在各级产量试验示范中均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居参试品种第一位。
    18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垦单5号的选育及应用
    张亚田; 刘晓广; 刘清海
    2002, 10(3):056-057.
    [摘要](955) [HTML](0) [PDF 0.00 Byte](808)
    摘要:
    19  高产优质早熟玉米杂交种豫审濮单3号的选育及应用
    王晓莲; 亓文俭; 姬社林; 卓德众; 聂红民
    2002, 10(3):058-059.
    [摘要](1204) [HTML](0) [PDF 0.00 Byte](989)
    摘要:
    濮单3号(P9734)是河南省濮阳农科所1995年育成,组合为P97×9212.该组合属中早熟品种,需≥10℃积温2 300℃·d左右.1995~2000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宜在我国黄淮及东华北春玉米产区种植.种植密度以每公顷5.25~6.00万株为宜,高产攻关田可种植到每公顷6.75万株左右。
    20  温度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张旭; 赵明; 李连禄; 李学会
    2002, 10(3):060-062.
    [摘要](1018) [HTML](0) [PDF 0.00 Byte](1365)
    摘要:
    温度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影响着玉米的很多生理生化特性.本文着重介绍了玉米温度因子中低温冷害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玉米深层根系对地上部营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宋日; 吴春胜; 王成己 宋日; 郭继勋
    2002, 10(3):063-066.
    [摘要](915) [HTML](0) [PDF 0.00 Byte](986)
    摘要:
    采用切断土柱根系方法,研究了在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时土表20 cm和40 cm以下根系对玉米杂交种四密21和掖单19地上部营养生长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断根相比,在抽雄期切断20 cm深处根系,使四密21和掖单19株高分别降低37.1 cm和32.1 cm,叶绿素总量降低20.0%和37.0%,光合速率降低21.6%和19.6%,百粒重降低12.1%和9.0%,穗粒数减少18.8%和17.5%,产量降低26.2%和20.0%.切断土层40 cm深处根系,株高分别下降23.5 cm和23.6 cm,百粒重下降10.1%和5.2%,穗粒数减少13.1%和12.0%,产量降低21.5%和18.6%.拔节期断根使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切断20 cm深处根系使四密21和掖单19叶绿素降低13.6%和25.2%,切断40 cm深处根系使叶绿素下降10.4%和14.2%.切断根系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抽雄期大于拔节期。
    22  利丰收对春玉米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宁堂原; 李增嘉; 焦念元; 赵春
    2002, 10(3):067-068.
    [摘要](1018) [HTML](0) [PDF 0.00 Byte](863)
    摘要:
    利丰收处理,春玉米幼苗生长量较小,但根冠比大于对照;株高前期降低,抽雄后比对照高,呈显著差异;叶面积指数拔节期、小口期比对照高,大口期、抽雄期比对照略低,但棒三叶叶面积明显高于对照;产量比对照提高13.30%,达极显著水平,这主要得益于行粒数的显著增加。
    23  营养钵育苗移栽对玉米增产效果的影响
    张喜林; 周宝库 吴永英
    2002, 10(3):069-070.
    [摘要](1325) [HTML](0) [PDF 0.00 Byte](1109)
    摘要:
    小区试验表明,使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可以使玉米成活率达到95%以上,玉米产量增加11.2%,增产效果显著.营养钵育苗移栽提高了育苗移栽的安全性,为玉米的增产、稳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4  杂交玉米引种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邓小华
    2002, 10(3):071-073.
    [摘要](930) [HTML](0) [PDF 0.00 Byte](1118)
    摘要:
    通过对9313、3333、3119等7个玉米杂交种的引种高产栽培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宜我市自然条件下春玉米种植的高产玉米杂交种3个.实践证明我市春玉米每667m2可突破吨粮大关,为发展永州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5  玉米茎秆的力学模型及抗倒伏分析
    袁志华; 李云东; 陈合顺
    2002, 10(3):074-075.
    [摘要](1542) [HTML](0) [PDF 0.00 Byte](1041)
    摘要:
    本文建立了玉米茎秆的力学模型.根据该模型,利用力学理论推导出:对于玉米茎秆,在横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空心秆比实心秆抗倒伏能力强。
    26  皖玉7号玉米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
    蔡士兵; 周素英; 卓越; 魏平民; 张交华; 伯庆英
    2002, 10(3):076-077.
    [摘要](1488) [HTML](0) [PDF 0.00 Byte](976)
    摘要:
    皖玉7号由濉溪县农科所1997年育成,原代号濉9739,组合A26×沈137.该品种属中早熟单交种,淮北夏播全生育期98 d.1997~1999年不同产量试验中表现抗旱、抗病、抗倒性强,丰产稳产性好,在公顷保苗52 500株密度,产量7 500 kg以上.制种一期父本与母本同播,二期父本推迟2~3 d,公顷保苗75 000株,父母本比例1∶5。
    27  秦巴高海拔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薛吉全; 马国胜; 路海东 崔鸣 李运方 刘厚群
    2002, 10(3):078-081.
    [摘要](921) [HTML](0) [PDF 0.00 Byte](1242)
    摘要:
    通过在秦巴高海拔春玉米山区2个海拔条件下(海拔分别1 300 m和1 050 m进行氮磷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试验,建立了高海拔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产量和效益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多目标解析,明确了氮磷2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大小,确定了不同地点春玉米最高产量施肥量、经济施肥量、合理施肥区、最佳配比、高产施肥模式、高效低耗施肥模式和高产高效施肥模式。
    28  高产夏玉米施用硫肥对矿质元素吸收影响的研究
    刘存辉 董树亭; 胡昌浩
    2002, 10(3):082-086.
    [摘要](942) [HTML](0) [PDF 0.00 Byte](1238)
    摘要:
    每公顷基施:0(CK)、36.3(S1)、413.85(S2)kg硫时,玉米每公顷产量分别为9 784.5、10 639.5、11 322 kg,处理分别比对照增产8.73%和15.71%,并提高了果穗长度,增加了穗行数、行粒数,对千粒重影响不大.单株对氮、磷、钾、锰、锌、镁的吸收量表现为S2>S1>CK.施入(NH4)2SO4后,0~20 cm、21~40 cm、41~60 cm土层的pH值降低,收获后有所回升,各处理各土层的pH值均表现为CK>S1>S2.施入硫肥后,0~60 cm土层全氮含量降低,速效钾的含量提高,0~2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有所提高,21~40 cm土层变化不大,41~6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降低。
    29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重要流行环节的初步研究——孢子萌发、侵染、潜育、显症
    郑鈜爽; 翟凤艳; 郭小勤; 杨信东
    2002, 10(3):087-089.
    [摘要](869) [HTML](0) [PDF 0.00 Byte](1108)
    摘要:
    弯孢菌孢子在清水中或可直接萌发,或不能直接萌发,玉米花粉粒及叶面渗出物质对弯孢菌孢子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萌发孢子遇超过30 s的干燥即丧失侵染能力.弯孢菌在15℃至35℃都可对玉米形成侵染,以25℃左右为最适侵染温度.叶面结水时间需超过7 h才能形成侵染.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弯孢菌叶斑病的潜育期为3~4 d,持续显症时间为4~5 d,温度是影响潜育期的重要因子,病斑扩展的最大直径为1~2 mm。
    30  高淀粉玉米及其开发利用
    王振华; 张新 亢伟民
    2002, 10(3):090-092.
    [摘要](890) [HTML](0) [PDF 0.00 Byte](1057)
    摘要:
    本文依据淀粉玉米的营养特点,系统地总结了高淀粉玉米在食品、医药等方面的广泛用途,分析了种植高淀粉玉米的经济效益,提出了高淀粉玉米的育种方法,试图推动我国的高淀粉玉米育种工作。
    31  糯质玉米子粒食用加工技术
    贾志森; 郑联寿; 霍丽萍; 智建奇; 贾春花
    2002, 10(3):093-094.
    [摘要](904) [HTML](0) [PDF 0.00 Byte](831)
    摘要:
    本文通过对糯质玉米加工利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糯质玉米子粒食用加工的新途径,筛选出了适宜加工的新品种,详述了子粒食用加工的工艺流程,并介绍了几种加工产品的食用方法。
    32  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26
    刘政群; 史泽琪
    2002, 10(3):095-095.
    [摘要](751) [HTML](0) [PDF 0.00 Byte](862)
    摘要:
    33  玉米新品种三北6号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
    张雪君; 王爱华 刘奇
    2002, 10(3):096-096.
    [摘要](867) [HTML](0) [PDF 0.00 Byte](883)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