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1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我国青贮玉米育种的策略与目标*
    潘金豹; 张秋芝; 郝玉兰 石德权
    2002, 10(4):003-004.
    [摘要](1076) [HTML](0) [PDF 0.00 Byte](2330)
    摘要:
    尽管青贮玉米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对青贮玉米的认识和研究刚刚起步,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青贮玉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最近几年的研究,对青贮玉米的概念、育种策略和育种目标进行了分析。
    2  中国玉米自交系植株性状分析
    李凌雨; 阎彩清; 邢亚静; 王学雄
    2002, 10(4):005-007.
    [摘要](1026) [HTML](0) [PDF 0.00 Byte](1842)
    摘要:
    根据全国部分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分析资料,研究了生育期、叶片数、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穗行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出籽率1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同时,对其株型、穗型、粒型、粒色及穗轴颜色5个质量性状进行了简要分析。
    3  选育"四早号"系列杂交种的回顾
    郭海鳌
    2002, 10(4):008-009.
    [摘要](923) [HTML](0) [PDF 0.00 Byte](1255)
    摘要:
    4  "金皇后"等八个玉米群体产量配合力分析
    陈彦惠; 武安柱; 吴连成; 张向前; 吴建宇; 白锦雯
    2002, 10(4):010-012.
    [摘要](1193) [HTML](0) [PDF 0.00 Byte](1711)
    摘要:
    通过8个玉米群体双列杂交分析,研究其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之间差异极显著.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差异均极显著.群体豫综5号、黄墨49、金皇后、二南24群和自T36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群体黄墨49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金皇后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在8个群体中处于中等水平.BSSS和Lancaster群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偏低.金皇后×黄墨49产量最高.BSSS×自T36中亲优势最高.根据群体产量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初步筛选出豫综5号×自T36、豫综5号×二南24、金皇后×黄墨49和金皇后×自T36四个潜在的杂优组合模式。
    5  三峡库区玉米地方资源的Giemsa C-带及其与生育期相关性研究
    王久光; 蔡一林; 孙海燕; 王国强
    2002, 10(4):013-015.
    [摘要](1194) [HTML](0) [PDF 0.00 Byte](1635)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玉米地方资源的Giemsa C-带与生育期研究,发现玉米地方资源的Giemsa C-带存在着多态性,Giemsa C-带与生育期之间存在着相关(相关系数从0.447到0.585),而且达到0.01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但是Giemsa C-带与生育期之间的决定系数却较小(从0.22到0.34),因此我们在应用中要特别注意。
    6  鲜食型玉米育种目标和品种标准的探讨
    史振声 张喜华
    2002, 10(4):016-018.
    [摘要](1320) [HTML](0) [PDF 0.00 Byte](2005)
    摘要:
    本文根据鲜食型玉米的特殊性,结合我国鲜食型玉米科研和生产现状,就现阶段鲜食型玉米的育种目标和有关鲜食型玉米的品质、产量、抗性及有关农艺性状等品种标准问题进行探讨。
    7  玉米品种间产量性状遗传与生理指标的研究
    杜长玉 庞全国; 李东明
    2002, 10(4):019-021.
    [摘要](1107) [HTML](0) [PDF 0.00 Byte](1896)
    摘要:
    本试验收集了当地主栽的10个玉米品种,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生长发育和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与研究,其结果:产量随植株生育期的延长而提高;产量及产量性状随生理指标的增高而提高。
    8  几个玉米改良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的分析
    杨伟光; 张君; 赵欣欣; 李继竹; 吴云艳
    2002, 10(4):022-025.
    [摘要](1517) [HTML](0) [PDF 0.00 Byte](1860)
    摘要:
    采用NCⅡ设计,对几个玉米改良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388-2的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最高,为较好的改良系;7922×388-2、吉853×388-2、Mo17×389-1、Mo17×387-1的配合力总效应较高.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穗长、行数、秃尖长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百粒重、单株产量、穗重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
    9  利用数量性状多元遗传选育玉米自交系
    白艳凤
    2002, 10(4):026-028.
    [摘要](481) [HTML](0) [PDF 0.00 Byte](1308)
    摘要:
    利用相关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对玉米12个数量性状进行分析.认为早代可对穗粗进行正向选择、容重进行负向选择,其它性状应高世代选择且要综合多世代表现,通过穗粗、容重间接选择单株产量高的系统比直接选择效率高。
    10  冀西北高寒地区玉米组合的生态适应性
    赵明; 甄兆敏; 李连禄; 张旭 张永江
    2002, 10(4):029-031.
    [摘要](1205) [HTML](0) [PDF 0.00 Byte](1736)
    摘要:
    86个极早熟玉米组合在冀西北坝上高寒地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表明,高产组合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苗期低温下生长快,孕穗期有利条件下发育进程提前,后期灌浆时间长.同时发现,和北京地区相比,坝上高寒生态条件下玉米组合的平均双穗率提高,平均单株穗鲜重增加,平均茎粗增大,对提高玉米的产量潜力和饲用价值极为有利。
    11  玉米穗位叶蛋白质含量等生理性状的变化研究
    郝玉兰; 潘金豹; 张秋芝; 张露
    2002, 10(4):032-034.
    [摘要](977) [HTML](0) [PDF 0.00 Byte](1935)
    摘要:
    研究不同时期穗位叶的部分生理性状表明:从吐丝期至其后42d,穗位叶的含水量、单位叶面积、蛋白质含量和单位叶面积蛋白质重量均呈现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穗位叶叶片干重和叶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时期穗位叶的蛋白质含量、单位叶面积蛋白质重量与子粒蛋白质含量无关,而吐丝期穗位叶干重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12  玉米芽苗期抗旱性研究进展综述
    徐明慧; 张宝石 关义新; 马兴林
    2002, 10(4):035-038.
    [摘要](1356) [HTML](0) [PDF 0.00 Byte](1961)
    摘要:
    玉米从播种到出苗这一阶段对水分十分敏感.这一时期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到萌发出苗,给玉米的播种、全苗、壮苗造成了很多困难.近些年来国内外对芽苗期抗旱性与抗旱机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水分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生理生化反应的伤害;玉米芽苗期抗旱性的评价;玉米芽苗期抗旱性的遗传及育种等.本文对以上研究报道做一综述。
    13  γ射线照射花粉后对玉米结实及生长影响的探讨
    周柱华; 齐延芳; 邱登林; 邢燕菊; 徐立华; 许方佐; 祝清俊
    2002, 10(4):039-041.
    [摘要](1009) [HTML](0) [PDF 0.00 Byte](1584)
    摘要:
    玉米杂交种(F1)的花粉用60Coγ射线照射后,采取自交的方法进行授粉,观测其结实情况及后代植株的状况,以探讨照射花粉对M1结实及后代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剂量(100Gy)照射花粉后,1的结实性受到极大的影响,外观正常的子粒极少,瘪粒和泡状物所占比例很高;用100Gy和50Gy的γ射线分别处理杂交种两个亲本的花粉,然后将花粉混合起来授粉,其性状的表现与单一剂量照射花粉植株无明显差异;M2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并出现雄穗花药、花粉发育不良的植株;M3植株仍表现出了照射的损伤作用,在主要调查性状中,它的变异幅度都大于对照,并出现有明显突变性状的个体,增加了育种选择的机会。
    14  紧凑型夏玉米后期增粒重六项关键技术措施
    李芳贤; 李兴明; 徐光彬; 柴树桔
    2002, 10(4):042-044.
    [摘要](654) [HTML](0) [PDF 0.00 Byte](1380)
    摘要: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小区试验和潍坊市紧凑型夏玉米单产9 750~11 250 kg/hm2的高产实践,总结出了促进紧凑型夏玉米后期增粒重创高产的6项关键技术措施.即:及时锄地灭草,减少土壤养分无效消耗;增施攻粒肥,促穗大增粒重;浇足灌浆水,加快营养物质向果穗中运转;及时去雄,改变养分分配方向;禁止割叶削顶,形成较多光合产物;适当晚收,增加光合积累等.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潍坊市夏玉米大面积增产,增产率达13.72%以上。
    15  夏玉米花丝生长发育动态的研究
    李金才; 崔彦宏; 董海荣; 王艳哲; 张丽华
    2002, 10(4):045-049.
    [摘要](1460) [HTML](0) [PDF 0.00 Byte](1460)
    摘要:
    以不同穗型的玉米品种为材料,对玉米花丝生长发育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丝的发生首先开始于果穗中下部,其次是基部和中部,顶部花丝出现最晚;花丝出现集中在开始出现后的最初两天.吐丝后第三天生长速率最大.中下部花丝最先抽出苞叶,其次是基部和中部,顶部最晚.前两天的吐丝总量超过50%,尤以第二天吐丝百分率最高.衰亡过程也开始于中下部,基部和中部其次,顶部最晚;每一根花丝从基部开始衰亡,然后向顶部逐渐推移.果穗短粗型的品种花丝发育比较集中、吐丝较快;果穗细长型的品种花丝发育较缓慢,吐丝期延长,发育较晚的顶部花丝不易吐出苞叶。
    16  鲜食玉米及优质高产栽培
    李鲁华 陈树宾; 王婷; 王友德
    2002, 10(4):050-051.
    [摘要](624) [HTML](0) [PDF 0.00 Byte](822)
    摘要:
    17  玉米宽窄行种植的土壤环境变化研究
    刘武仁; 边少锋; 郑金玉; 刘凤成; 冯艳春; 杨双; 张丽华; 朱晓丽; 何志; 李勇; 裴攸; 曹雨 高德全
    2002, 10(4):052-055.
    [摘要](1512) [HTML](0) [PDF 0.00 Byte](1904)
    摘要:
    经过1995~2001年7年的定位试验,重点研究了玉米宽窄行种植的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硬度及其它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提出了玉米宽窄行种植土壤环境变化的量化指标,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8  陇东旱作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野宏巍
    2002, 10(4):056-058.
    [摘要](1168) [HTML](0) [PDF 0.00 Byte](1198)
    摘要:
    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栽培试验和高产示范研究,提出了陇东地区旱作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诸如适期播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合理密植,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配方施肥,提高施肥水平;集雨节灌,补充高产用水;加强田间管理,促控结合,确保玉米健壮生长。
    19  玉米穗粒腐病抗病资源鉴定
    陈威; 吴建宇 袁虹霞
    2002, 10(4):059-060.
    [摘要](1495) [HTML](0) [PDF 0.00 Byte](1792)
    摘要:
    通过人工接种串珠镰刀菌,进行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鉴定.从90份玉米自交系中筛选出15份高抗材料和27份中抗材料.结合血缘追踪发现,78599和78698等先锋海外种子公司育成的玉米杂交种的衍生自交系普遍具有较高的抗性。
    20  玉米丝黑穗病的研究进展
    王振华; 姜艳喜; 王立丰; 金益 李新海; 石宏良
    2002, 10(4):061-064.
    [摘要](2876) [HTML](0) [PDF 0.00 Byte](2843)
    摘要: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本文首次系统地综述了丝黑穗病的危害、病原、防治措施、抗源鉴定和抗性遗传研究进展,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应加强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源鉴定与抗性遗传研究,为抗病育种及种质改良提供技术基础。
    21  中玉4号对两种玉米病毒病的抗性及其生产应用
    程兆榜; 周益军; 范永坚 丁志宽 韦春彬 姜春义 吕凤金
    2002, 10(4):065-066.
    [摘要](1228) [HTML](0) [PDF 0.00 Byte](1198)
    摘要:
    试验表明,中玉4号对玉米两种最主要的病毒病都有较好的抗性,在江苏地区试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其中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一般均在90%以上,可以直接作为抗病品种应用;对玉米粗缩病也有40%~80%的抗病效果,且随着苗龄的增大品种抗性增强,可适当提前播期15~20天或与化学药剂防治灰飞虱结合使用,具有显著的防病效果。
    22  玉米抗丝黑穗病遗传特性研究
    张文忠; 宋殿珍; 赵晋锋; 栗红生; 刘景秀; 杨国英 张武云
    2002, 10(4):067-069.
    [摘要](1563) [HTML](0) [PDF 0.00 Byte](1612)
    摘要:
    1999~2000年,对选育自交系及杂交组合,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进行抗性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受遗传因子和土壤带菌特性共同作用;抗性的遗传特点属核遗传,不受胞质基因控制;杂交种的抗性与双亲关系密切。
    23  我国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失效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构建
    刘艳 郑鈜爽
    2002, 10(4):070-072.
    [摘要](1015) [HTML](0) [PDF 0.00 Byte](16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玉米粗缩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就其发生通过病原、传毒介体、寄主植物以及环境因子组成的复杂的玉米粗缩病病害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失效分析.并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了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24  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渠元春
    2002, 10(4):073-074.
    [摘要](1444) [HTML](0) [PDF 0.00 Byte](1559)
    摘要:
    玉米黑粉病在有些地区已上升为玉米主要病害,发病损失很重,成为当地玉米生产的一大障碍.本文对该病的发生特点进行了叙述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并提出了只有培育种植抗病品种才是根本地、彻底地解决黑粉病为害的方法。
    25  长治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栗建枝; 李齐霞; 武志兴
    2002, 10(4):075-076.
    [摘要](1821) [HTML](0) [PDF 0.00 Byte](1394)
    摘要:
    2001年玉米丝黑穗病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发生严重,造成发病面积约2 000hm2,玉米产量损失严重.本文对该病发生概况、症状、发生原因进行了叙述,结合当地调查结果,提出了防治对策。
    26  种子包衣及丸粒化技术
    韩萍; 杨双; 朱玉芹; 赵化春 郑福贵
    2002, 10(4):077-080.
    [摘要](977) [HTML](0) [PDF 0.00 Byte](1793)
    摘要:
    27  碳水化合物的分配在玉米杂交种耐低氮中的作用
    陈范骏; 米国华; 张福琐 曹敏建
    2002, 10(4):081-084.
    [摘要](1512) [HTML](0) [PDF 0.00 Byte](1486)
    摘要:
    探明玉米耐低氮的生理机制有利于促进氮高效遗传改良的进度.本试验选用对氮反应有典型差异的两个玉米杂交种西玉3号和高光效1号,采用盆栽试验,设3个氮水平,探讨了苗期玉米对低氮环境的适应性机制,结果表明:两品种在高低氮条件下的地上部干物重差异都不显著,但冠/根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低氮下西玉3号的根长、根表面积及根重增加幅度大,超过高光效1号,因而它具有较强的截获氮素养分的能力,以适应低氮环境.低氮下西玉3号有较大的叶面积,可产生大量的光合产物.其叶片光合产生的可溶性糖向根系的大量运输,即有利于根系生长,又可以为氮的吸收同化提供充足的能量和碳架。
    28  寒地旱作玉米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邓良佐; 李艳杰; 史纪明; 井旭源; 栗艳霞 侯新华; 王明君; 傅永政 张长勇
    2002, 10(4):085-087.
    [摘要](1315) [HTML](0) [PDF 0.00 Byte](1488)
    摘要:
    玉米对氮肥十分敏感,影响肥效除生态因素外有三大项,即施肥量比、时期和位置.从这三方面在主要土类上开展此项研究,结果表明:适应的量比施肥时期和位置,可提高氮肥利用率,达到39.20%~57.75%,比当前的利用率30%~35%提高7.4~22.7个百分点,增产显著.在生产中已广泛应用,严防浅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