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10卷第zk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两组玉米近亲交配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分析
    安红卫; 吕军杰; 黄克虎; 苏云林; 孙建红 胡清银
    2002, 10(zk):003-005.
    [摘要](331) [HTML](0) [PDF 0.00 Byte](625)
    摘要:
    通过对两组共8个部分近亲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分析,结果表明:9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特殊配合力方差,Ⅰ组的百粒重和穗位高、Ⅱ组的所有性状差异极显著;两组的杂种优势表现十分相似,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同,其中单株产量最高,而行粒数最小。
    2  两种方法对玉米几个形态性状遗传效应的比较分析
    许明陆; 霍仕平; 晏庆九; 张兴端; 张健 潘光堂
    2002, 10(zk):006-009.
    [摘要](279) [HTML](0) [PDF 0.00 Byte](564)
    摘要:
    本试验采用7个自选系、7个外引系、外杂选系和按NCⅡ组配的49个杂种F1组合为研究材料.对差异显著的6个形态性状应用混合线性模型、配合力两种分析方法对遗传方差和遗传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分析穗位叶长与叶宽仅揭示了显著的加加上位性与显性效应,苞叶长、苞叶数、苞叶重、果柄长等4个性状只揭示了显性和加性效应;而配合力分析是在加-显遗传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只能揭示加性和显性效应.两种分析方法所得各遗传方差分量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差异因性状而异.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方法对剩余方差分量或(和)加性遗传方差分量估算不同而引起的.广义遗传力差异大小是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而引起;狭义遗传力差异一部分是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另一部分却是两种方法所估算的加性(加加上位性)遗传方差不同而引起的。
    3  关于不完全双列杂交法估算配合力的研究
    张向群
    2002, 10(zk):010-013.
    [摘要](366) [HTML](0) [PDF 0.00 Byte](572)
    摘要:
    用亲本较多的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资料,研究了不完全双列杂交法估算配合力的效果.结果表明:①亲本≤15个时,不完全双列杂交法估算配合力的准确性极差;②三个高G测验种的"测用结合",既不能准确估算配合力,又难以配成最高产组合;③用不同配合力水平的自交系作测验种,有不同的效果.本文提出了如何选用高G自交系的方法。
    4  玉米品种间当代杂交优势测试和利用的初探
    孟庆平; 姚玉臣; 贾立车 印祥民
    2002, 10(zk):014-015.
    [摘要](348) [HTML](0) [PDF 0.00 Byte](627)
    摘要:
    本文以辽宁省生产上应用的9个品种,进行组配测试品种间当代杂交优势,证明了当代杂交优势在玉米多品种间混套种时的存在,进一步分析了当代杂交优势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通过本项试验,为今后玉米品种间当代杂交优势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5  糯玉米新品种山农花糯1号的选育与利用
    王启柏; 宋建成; 王守义; 郭凤法
    2002, 10(zk):016-017.
    [摘要](270) [HTML](0) [PDF 0.00 Byte](528)
    摘要: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选育的糯玉米新组合Wxn×Wxa,2001年4月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山农花糯1号.该品种夏播鲜穗采收期80 d,子粒成熟期92 d,鲜穗产量达15 000~18 000 kg/hm2,子粒产量7 500~12 000 kg/hm2.同果穗子粒颜色有多种,商品价值高.该品种株型紧凑,抗大小叶斑病、抗青枯、抗倒伏,是优质的青食玉米。
    6  玉米自交系“G39”的选育利用
    李艳天 丁朝瑞; 张运伟
    2002, 10(zk):018-019.
    [摘要](243) [HTML](0) [PDF 0.00 Byte](456)
    摘要:
    :"G39"选自一环系"凤白29"的"天然杂株",是用早代测验与晚代测配和连续自交系谱法育成的.测配时借鉴了"测用结合"与"杂优模式"的经验."G39"选配出的"莲丰1号(G39×136-87)",于2000年12月经大连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产上已推广1.3万多hm2。
    7  优质玉米杂交种太单32的选育
    高合明; 苏书文; 郭新林; 白琪林
    2002, 10(zk):020-020.
    [摘要](325) [HTML](0) [PDF 0.00 Byte](507)
    摘要:
    太单32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所用自育系太961/海9-21为亲本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00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需≥10℃活动积温2 750℃·d.1997~1999年参加各类试验表现优质、高产、多抗,适宜春播中晚熟区高水肥地推广种植,密度45 000株/hm22.制种时父母本行比1:4种植,母本播后7天播父本。
    8  中早熟优质玉米杂交种哲单35的选育与推广
    额尔敦嘎; 张建华; 郭志明; 石春焱; 齐国祥; 高玉华; 杨凤玲
    2002, 10(zk):021-022.
    [摘要](647) [HTML](0) [PDF 0.00 Byte](639)
    摘要:
    哲单35由内蒙古通辽市农科所和通辽市扎鲁特旗原种场1988年联合育成,组合为917×143,该品种属中早熟玉米品种,从出苗至成熟115~120 d(扎旗),需≥10℃活动积温2 250~2 300℃·d.1991~1996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在每公顷4.5万株密度下,平均公顷产量7 650 kg,较中熟对照白单9增产7.9%,较早熟对照哲单32增产26.8%.哲单35农艺性状优良,品质优良,苗期耐低温.适宜在内蒙古通辽市、赤峰北部、兴安盟和呼盟、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河北省、山东省等部分夏玉米区种植.一般5月中旬播种为宜.制种时,母本917和父本143同期播种,父母本种植行比1∶4为宜。
    9  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沈农1号选育及特征特性
    李凤海; 史振声; 王志斌 张喜华
    2002, 10(zk):023-024.
    [摘要](481) [HTML](0) [PDF 0.00 Byte](470)
    摘要:
    沈农1号(原代号沈农T1)是由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选育的晚熟玉米杂交种.2001年6月18日通过辽宁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予以推广.该品种生育期125 d(沈阳),在1997~2000年的辽宁省各级试验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倒、抗旱和适应性强等优点,在保苗5万株/hm2密度下,单产9 000~12 000 kg/hm2.沈农1号子粒品质优良,属优质玉米.可在掖单13种植区种植,保苗5万株/hm2左右.制种田父母本同播,父母本行比为1:5。
    10  中早熟春玉米新品种赤单202的选育研究
    孟繁盛; 曲文祥; 慈艳华; 王蕴玉; 张玉萍; 林学功
    2002, 10(zk):025-027.
    [摘要](670) [HTML](0) [PDF 0.00 Byte](695)
    摘要:
    中早熟春玉米新品种赤单202是由赤峰市农科所玉米研究中心用自选半马齿型自交系赤126为母本,以国外自交系Mo17为父本杂交育成,1999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在赤峰种植生育日数为118 d,需≥10℃积温2 650℃·d,具有产量水平高抗病、抗倒伏及抗旱耐瘠能力强,适应性广的特点.适应在内蒙古干旱区域中肥水地区种植.到2000年赤单202已在内蒙的赤峰市、兴安盟、呼市、乌盟、伊盟、黑龙江的肇东、呼兰等地区累计面积0.85万hm2,已成为部分地区的主栽品种。
    11  多抗、优质玉米杂交种承玉5的选育和应用
    李自学; 李文阁; 张建光; 邵连存
    2002, 10(zk):028-029.
    [摘要](487) [HTML](0) [PDF 0.00 Byte](503)
    摘要:
    承玉5是河北省承德县种子公司玉米育种研究所以外引自交系853作母本,以1154作父本育成的多抗、优质玉米单交种.经品比、区试、生产试验和抗病虫鉴定,品质分析,适合于黄淮海区域种植.该品种2000年申办新品种保护,2001年国家审定通过,并推荐为2002年国家重点推广品种。
    12  优良玉米自交系丹340的选育与应用
    曲岗; 徐文伟; 陈得义; 李芳志; 时俊光; 刘旭; 宁家林
    2002, 10(zk):030-033.
    [摘要](655) [HTML](0) [PDF 0.00 Byte](659)
    摘要:
    丹340是1979年以旅9(白轴)为母本,有稃玉米为父本组配,1980年经钴60γ射线2万R剂量处理(剂量率为264R/min),然后自交选育而成的中晚熟玉米自交系.丹340抗病、抗倒、配合力高、生育期适中,自育成以来得到广泛应用.到目前组配杂交组合44个,通过审(认)定的杂交种29个.截止到1998年,累计种植面积在66.7万hm2的杂交种有掖单13,丹玉15,吉单159,铁单10.丹340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应用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优良玉米自交系之一.1999年由省内外专家鉴定认为此项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2000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3  新疆南疆玉米品比试验
    付星海; 徐惠平 马春晖
    2002, 10(zk):034-035.
    [摘要](191) [HTML](0) [PDF 0.00 Byte](411)
    摘要:
    14  玉米杂交种庆单2号选育报告
    刘忠双; 张志发 张子宽 张伟; 张洪文; 石静 潘向东
    2002, 10(zk):036-037.
    [摘要](191) [HTML](0) [PDF 0.00 Byte](416)
    摘要:
    庆单2号(庆发1817)由黑龙江省大庆市庆农西瓜研究所1994年育成,组合为庆系21×庆系28.该品种属中熟种,出苗至成熟123 d,需≥10℃活动积温2 600℃·d.在各级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比对照品种四单19平均增产10%以上.庆单2号性状优良,根系发达,抗旱、抗倒伏、抗病性强,适合我省第一积温带下限、第二积温带上限种植.种植密度4.5万株/hm2,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行比1∶4为宜。
    15  积极推广本地自育新品种 提高陇东玉米生产效益
    姚志龙
    2002, 10(zk):038-039.
    [摘要](282) [HTML](0) [PDF 0.00 Byte](502)
    摘要:
    本文在近年来陇东地区频繁出现的灾害性气候条件下,对许多外引品种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地主推种植的部分外引品种和本地自育品种田间生长及产量表现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一些外引品种在气候状况年际变化较大的条件下,适应能力较差,增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地发挥,稳产性差,生产效益低下;本地自育品种抵御灾害性气候的能力较强、丰产性和稳产性都较好.提出了严格引种程序,谨慎推广外引品种,扩大自育品种的种植规模,节资增收的种植策略.近年来,陇东地区玉米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玉米生产的风险加剧,对种植品种的适应性要求也愈加严格,在这种特殊生态环境下,品种不但要抗旱、抗寒、抗病、抗风倒及适期成熟,而且对生育期内各种反常的气候因素要有较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16  2000年优质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总结
    高广金
    2002, 10(zk):040-041.
    [摘要](403) [HTML](0) [PDF 0.00 Byte](560)
    摘要:
    17  玉米优良自交系D黄212的选育研究
    张冬梅; 王文田; 贾荣革
    2002, 10(zk):042-045.
    [摘要](222) [HTML](0) [PDF 0.00 Byte](747)
    摘要:
    以11个国外亲缘白粒玉米中晚熟地方品种或品系为基础群体,人工合成D团综合种选系集团,利用集团选系自D114与黄早4杂交,经10a分离选择,育成D黄212自交系.D黄212唐山夏播生育期88~90 d,一般产量4 500~5 250 kg/hm2,接种鉴定大、小斑病0.5-1级,青枯病株率0~16.5%,矮花叶病株率0,粗缩病0级.用该系选配杂交种15个,表现早熟、高产、抗病,其中已通过审定的品种4个,主要分布于冀、京、津、豫、鲁、辽、吉、蒙、黑、新等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100万hm2
    18  高产、大穗、抗病玉米新品种——豫玉24
    张文英; 王金平; 张桂堂; 王东彬 华福平; 申为民
    2002, 10(zk):046-046.
    [摘要](359) [HTML](0) [PDF 0.00 Byte](532)
    摘要:
    19  鲜食黑玉米杂交种通黑玉1号的选育
    徐培华; 苏建平; 严军; 宗式群; 范广太; 李文裕
    2002, 10(zk):047-047.
    [摘要](186) [HTML](0) [PDF 0.00 Byte](445)
    摘要:
    20  高产、优质高原玉米新品种阿单9号的选育与推广
    吴全一; 杜茂林; 蒲雪莉; 柯定荣; 贺玉兰; 吴钢
    2002, 10(zk):048-048.
    [摘要](426) [HTML](0) [PDF 0.00 Byte](561)
    摘要:
    阿单9号是四川省阿坝州农科所以446为母本,92115为父本,于1994年杂交育成,属高原中熟种,需≥10℃积温2 300℃·d左右,在1996~1997年州区试和1998~1999年生产试验示范中,产量雄居首位,适宜高海拔2 500 m左右种植,密度以8.25万株/hm2为宜,制种时,母本五叶一心时播父本,父母行比以1:4为宜。
    21  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绵单4号的选育与推广
    刘昌明; 王秀全; 余先驹; 何丹; 陈光明; 何勇; 张超英
    2002, 10(zk):049-050.
    [摘要](550) [HTML](0) [PDF 0.00 Byte](542)
    摘要:
    绵单4号是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育成,组合为Y-3-1×139.该品种属中熟品种,需≥10℃积温2 500℃·d左右,1994~1998年在各级产量试验和示范推广中表现优质、高产、稳产、多抗.适宜在我省盆周山区和盆地丘区种植,同时适宜与四川生态相类似的云、贵、陕南、陇南、鄂西等省区种植.种植密度一般为4.0~4.5万株/hm2
    22  DK656杂交玉米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王宏伟 解立杰 张胜
    2002, 10(zk):051-051.
    [摘要](284) [HTML](0) [PDF 0.00 Byte](470)
    摘要:
    23  山区半紧凑型玉米生育、生理特性和高产技术研究
    吴盛黎; 赵致; 宋碧; 江龙; 张邦昆 张荣达 兰静; 徐琴; 周启江; 丘文元
    2002, 10(zk):052-058.
    [摘要](571) [HTML](0) [PDF 0.00 Byte](943)
    摘要:
    采用半紧凑型玉米杂交种S9914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在贵州黔西北山区生态条件下适宜种植半紧凑型玉米S9914,大面积单产可达9 052~10 717.5 kg/hm2;小面积单产可达11 797.8~12 994.6 kg/hm2.密度试验显示,S9914适宜密度范围为每公顷61 500~85 500株.产量结构:每公顷59 603~78 035穗;穗粒数475~444粒;千粒重347~312.5g.最大叶面积系数4.27~5.48,生物产量17 205~21 876 kg/hm2,经济产量9 559.5~10 639.5 kg/hm2,经济系数0.6 ~0.49.生育期中对主要生育特性和生理特性即生育期、株高、总叶数、叶面积、干物质、光合势、净同化率、叶绿素、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进行了调查、测定和分析.并对相关气候资源和田间小气候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同时研究了半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和组装。
    24  干旱条件下玉米产量的主要相关性状研究
    郑常祥; 杨文鹏; 舒世德 傅良中
    2002, 10(zk):059-061.
    [摘要](407) [HTML](0) [PDF 0.00 Byte](580)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干旱条件下玉米产量的主要相关性状.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玉米产量主要与果穗性状即千粒重、穗长、穗粗有正相关,与株高也有正相关,但产量与出苗至吐丝日数为负相关.据此,作者提出了玉米杂交种抗旱的3个指标,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1994年提出的玉米5个抗旱指标一道构成了较完善的玉米抗旱指标体系。
    25  西藏高原引种玉米新杂交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王庆祥 钟蓉军; 刘翠花; 张格杰; 大次卓嘎; 胡单
    2002, 10(zk):062-063.
    [摘要](450) [HTML](0) [PDF 0.00 Byte](675)
    摘要:
    本文对从东北引进的东农249、四单19和本育9等3个玉米杂交种在西藏林芝进行了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3000 m的林芝3个杂交种的子粒产量可以达到7 500~12 000 kg/hm2,施肥方式可以采用一次性基施,也可以采用追肥,密度应达到55 000~60 000株/hm2为宜。
    26  玉米不同时期缺水胁迫对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杜长玉 庞全国; 李东明
    2002, 10(zk):064-065.
    [摘要](277) [HTML](0) [PDF 0.00 Byte](449)
    摘要:
    玉米不同时期缺水胁迫对产量影响极大,而且对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和生理指标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其实质由于缺水胁迫使植株光合速率降低,有机物积累减少,生理功能和各项指标降低,生长发育停滞.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拔节期干旱,其次是抽雄期,再次是苗期,并都达到极显著标准。
    27  玉米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王建迎; 张慧兰 杨宏
    2002, 10(zk):066-067.
    [摘要](387) [HTML](0) [PDF 0.00 Byte](572)
    摘要: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我省晚熟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其相关性状的关联顺序依次为:千粒重>穗长>生育期>秃尖>穗行数>株高>行粒数。
    28  夏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技术的探讨
    滕树川; 杨朝勇; 王正国; 田沁
    2002, 10(zk):068-069.
    [摘要](226) [HTML](0) [PDF 0.00 Byte](421)
    摘要:
    在伏旱及秋旱严重的地区,采用小麦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保水能力.试验得出覆盖区比对照区土壤含水量提高3.1~4.2个百分点,使玉米在干旱季节能正常生长发育,经济性状表现良好因而产量就高.结果是覆盖区比对照增14.6~19.4个百分点,公顷增收783.56元,经济效益显著。
    29  本试验结果表明: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玉米杂交种四单19在西藏林芝和拉萨均可种植,其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较高;在西藏林芝首次进行四单19(吉444×Mo17)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试验,初步取得了成功,在933 m2土地上生产出95.2 kg杂交种和74.2 kg父本自交系。
    刘翠花; 王庆祥; 田晓梅; 大次卓嘎; 张格杰
    2002, 10(zk):070-072.
    [摘要](430) [HTML](0) [PDF 0.00 Byte](576)
    摘要:
    本试验结果表明: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玉米杂交种四单19在西藏林芝和拉萨均可种植,其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较高;在西藏林芝首次进行四单19(吉444×Mo17)玉米杂交种繁育制种试验,初步取得了成功,在933 m2土地上生产出95.2 kg杂交种和74.2 kg父本自交系。
    30  早熟玉米新玉9号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
    郭斌; 王友德
    2002, 10(zk):073-076.
    [摘要](509) [HTML](0) [PDF 0.00 Byte](733)
    摘要:
    对新玉9号的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玉9号产量水平达到9 837.3 kg/hm2,适宜密度为82 500株/hm2,产量结构为82 500穗/hm2,穗粒数441,千粒重270.4 g,经济系数0.50左右.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前慢,中快,后衰缓.总光合势(LAD)201.2万m2·d/hm2,净同化率(NAR)全生育期平均为7.49 g/m2·d,干物质积累总量19 659.8 kg/hm2,全生育期平均群体生产率为173.94 kg/hm2·d.
    31  早熟春玉米新品种苏玉13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薛林; 蔡志飞; 黄小兰; 陈国清; 陆虎华
    2002, 10(zk):077-077.
    [摘要](243) [HTML](0) [PDF 0.00 Byte](457)
    摘要:
    早熟春玉米新品种苏玉13系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采用自选系274作母本,自选骨干系414的姐妹系A6作父本杂交育成.2000年春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该品种春播出苗至成熟约97~98 d,需≥10℃积温2 320℃·d,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倒性强、抗病性好等特点,适宜江苏及东南玉米产区春播纯作或套作种植.一般露地直播以4月初开播为宜,也可在3月中旬育苗移栽或3月下旬地膜覆盖栽培,种植密度一般纯作以每公顷7.5万株左右为宜。
    32  玉米新品种—农大108的试种表现及栽培要点
    斯尚松 蒋焕良 史法祥; 杨开祥; 傅华灿; 赵立均
    2002, 10(zk):078-079.
    [摘要](443) [HTML](0) [PDF 0.00 Byte](437)
    摘要:
    33  玉米新品种鄂玉15的选育及种植技术
    黄声东; 田甫焕; 孙劲松; 许贵明
    2002, 10(zk):080-081.
    [摘要](539) [HTML](0) [PDF 0.00 Byte](605)
    摘要:
    鄂玉15是湖北省宜昌市农科所1995年育成的玉米新品种,适宜密植,耐旱耐瘠,抗逆能力强,千粒重高,增产潜力大,亲繁制种产量高,最适宜湖北省低山、平原、丘陵地区作春玉米种植.本文介绍了鄂玉15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主要生产示范、试种情况,并简要介绍了鄂玉15的种植技术。
    34  肥料三要素对玉米杂交制种的生理作用
    王立华 孙杰 杜永江
    2002, 10(zk):082-085.
    [摘要](656) [HTML](0) [PDF 0.00 Byte](797)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玉米杂交制种的缺少氮、磷、钾肥条件下,与氮磷钾充足条件相比较,其种子产量,幼苗生理素质、叶面积指数(LAI)、净同化率(NAR)、光合势、子粒灌浆速度以及植株体和子粒中氮磷钾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肥料中的氮磷钾三要素对玉米杂交制种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其生理学机制在于这些营养元素能够显著地影响玉米杂交制种的幼苗生理素质、光合作用、物质形成与积累、养分吸收与存贮,从而影响制种产量.这种因缺乏某些主要营养元素而影响玉米杂交制种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最终导致种子产量变化的机制符合植物生理学关于"主要营养元素作为植物体内成分并调节植物生理功能"的一般原理,为完善玉米杂交制种的施肥技术,提高其施肥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35  鄂玉10追施氮肥方法的初步研究
    郭元平
    2002, 10(zk):086-087.
    [摘要](286) [HTML](0) [PDF 0.00 Byte](507)
    摘要:
    对鄂玉10玉米新品种进行了追施氮肥时期、追施氮肥配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鄂玉10适宜6叶期重追苗肥,12叶期稳追穗肥;苗肥:穗肥配比适宜为2∶1。
    36  当前内蒙古玉米育种形势分析
    张建华; 石春焱; 额尔敦嘎; 高玉华; 杨凤玲; 齐国祥
    2002, 10(zk):088-090.
    [摘要](389) [HTML](0) [PDF 0.00 Byte](656)
    摘要:
    本文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结合,目前玉米育种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分析内蒙古玉米育种现状,提出今后10年玉米育种发展趋势:仍然以高产育种为目标;充分利用地方品种和低纬度玉米资源,加强群体选育,创造构建新的杂优模式;重视不育系的选育;加大对饲料、高油、高蛋白等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引种试验力度。
    37  玉米深加工及其综合利用
    高阳; 杨石嶂; 王勇
    2002, 10(zk):091-092.
    [摘要](370) [HTML](0) [PDF 0.00 Byte](677)
    摘要:
    概述了我国目前玉米生产和加工的现状及国外玉米深加工的状况,提出了我国玉米深加工应以方便、营养的玉米食品作为开发重点,并介绍了几种现有的玉米食品。
    38  我国鲜食型玉米科研与产业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史振声; 李凤海; 王志斌; 王宏伟
    2002, 10(zk):093-096.
    [摘要](464) [HTML](0) [PDF 0.00 Byte](617)
    摘要:
    39  四川省“九五”玉米联合育种成效显著
    邱一彪
    2002, 10(zk):097-097.
    [摘要](230) [HTML](0) [PDF 0.00 Byte](482)
    摘要:
    40  我国历年各地育成的玉米杂交组合一览表
    赵克明
    2002, 10(zk):098-118.
    [摘要](167) [HTML](0) [PDF 0.00 Byte](431)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