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11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玉米新品种DNA指纹库建立系列研究 Ⅰ. 玉米品种纯度及真伪鉴定中SSR技术标准实验体系的建立
    王凤格,赵久然,郭景伦,刘龙洲
    2003, 11(1):3-6.
    [摘要](1148) [HTML](0) [PDF 0.00 Byte](65)
    摘要:
    本研究从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等环节对SSR技术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一套完善的适用于玉米品种鉴定的SSR 标准体系。并以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纯度鉴定为例,探索了该体系在玉米杂交种鉴定中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2  利用基因枪法将Bt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
    张红梅 张红梅 贾利敏 谭振波 张红梅 王国英
    2003, 11(1):7-9.
    [摘要](610)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利用基因枪法将Bt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501和C111。轰击后的幼胚转至附加Bialaphos浓度为10 mg/L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筛选3轮,每轮3周。得到的抗性愈伤组织在不含Bialaphos的分化培养基上进行绿苗分化,501获得了20株转化再生植株,C111获得了10株转化再生植株,PCR鉴定结果表明Bt基因已整合到玉米自交系501和C111的基因组中。
    3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紫糯玉米遗传与育种的几个问题
    秦泰辰,卞云龙,王云翠
    2003, 11(1):10-11.
    [摘要](741) [HTML](0) [PDF 0.00 Byte](35)
    摘要:
    概述玉米子粒色素在糊粉层受多对基因控制。紫色糯玉米的遗传较为复杂,早年,麦克林托克(Mclintock?熏 B.)指出的跳跃基因,在80年代探明这类跳跃基因导致的玉米花斑色突变,实质上是受转座子控制。紫糯玉米青穗市场的需求与紫糯玉米色素的遗传形成了矛盾,难以克服。紫糯玉米的育种方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4  玉米主要抗旱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Ⅰ. 产 量 性 状
    于海秋 徐克章,陈学求,武志海 姜子涟 沈秀瑛
    2003, 11(1):12-18.
    [摘要](865) [HTML](0) [PDF 0.00 Byte](53)
    摘要:
    按Griffing双列杂交(Ⅳ)雪方法,分析了8个玉米自交系的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重、单株产量和百粒重等与抗旱性相关的性状在雨养地和水分胁迫下的GCA、SCA及遗传变量。结果表明:穗长、单穗重、穗行数、行粒数和单穗产量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穗粗、百粒重以非加性基因效应为主。6221、6620、5003及330能产生抗旱高产且产量性状良好的杂交组合,是有利用价值的亲本。6221×8902、6221×5003、6221×6270、6620×8902、6620×6270、6620×330、金599×8902和Mo17×330等组合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种植。产量性状在不同水分环境下的遗传特点存在一致性,对其遗传改进和产量潜力的选择宜在无胁迫条件下进行。
    5  PCR对转基因玉米MON810的鉴定检测
    曹际娟 曹远银
    2003, 11(1):19-21.
    [摘要](866) [HTML](0) [PDF 0.00 Byte](55)
    摘要: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MON810的筛选检测和品种鉴定的PCR方法。该方法根据玉米自身IVR基因作为内源特异参照基因扩增226 bp片段,检查模板DNA提取的质量,避免了假阴性结果;同时扩增CaMV35S启动子基因195 bp片段,可以对MON810转基因玉米进行筛选检测;此外,根据MON810品种设计的特异性鉴定检测引物,可扩增Maize genome/CaMV35S基因170 bp片段和HSP/CryIA(b)基因194 bp片段,具有很强的品种特异性,达到了对MON810转基因玉米的品种鉴定目的。PCR反应循环参数是94℃ 2 min;94℃ 40 sec,55℃ 60 sec,72℃ 60 sec,35次循环;之后72℃延伸5 min。
    6  山西省玉米种质基础分析与发展战略模式构建
    樊智翔,郭玉宏,王早荣,安 伟,米小红,马海林
    2003, 11(1):22-24.
    [摘要](50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结合山西地域、气候生态特点对50年来玉米生产状况和主要品种的种质基础及杂种优势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山西省玉米主要种质兼容于我国4大种质类群Reid、Lancaster、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主要杂种优势模式为Lancaster×塘四平头、Lancaster×旅大红骨、Reid×旅大红骨和Reid×塘四平头。山西独特的生态条件有利于玉米生产和良繁,但使玉米育种研究的自然选择压力严重不足,遗传基础狭窄,优良种质积累相当薄弱。今后要抓住机遇从玉米育种研究和种业开发上构建山西省玉米可持续发展综合战略模式,即:能力库(玉米育种研究网站)圹动力源[山西地域大型玉米良繁基地(集团)]圹效能1、效能2(普通玉米、专用玉米生产和良种供给)。促进山西玉米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7  K12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
    卢雪红,刘书林,赵秀霞
    2003, 11(1):25-25.
    [摘要](550) [HTML](0) [PDF 0.00 Byte](24)
    摘要:
    本公司研究以CA型不育胞质为背景采用回交转育的方式,完成了K12雄性不育自交系的选育,不育株率达99.9%,不育性稳定,符合目标要求,可投入杂交种子生产应用。
    8  十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何代元,吴广成,吕军杰,刘强 龙德祥
    2003, 11(1):26-29.
    [摘要](546) [HTML](0) [PDF 0.00 Byte](15)
    摘要:
    利用10份玉米自交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25个组合,对其主要数量性状的GCA、SCA和遗传变量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除穗位高、千粒重、出籽率和子粒产量的SCA外,其余各性状的GCA和SCA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H504、同系和82-2A等3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较优,可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
    9  玉米穗部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侯有良,卢宝红,钟改荣,陈喜明,赵篆芳
    2003, 11(1):30-32.
    [摘要](476) [HTML](0) [PDF 0.00 Byte](20)
    摘要:
    研究了玉米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双亲生育期间隔长短与F穗粒重的关系以及穗部性状亲子相关。结果表明:穗粒重、穗重的杂种优势最大,其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为最小。F穗粒重杂种优势与双亲生育期间隔长短无关。杂交种穗粗、穗行数与母本穗粗、穗行数以及中亲值呈正相关,杂交种千粒重与中亲值呈正相关。
    10  玉米自交系丹9046和C8605-2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安红卫
    2003, 11(1):33-36.
    [摘要](984) [HTML](0) [PDF 0.00 Byte](23)
    摘要:
    丹9046和C8605-2是基础来源完全相同的两个优良玉米自交系,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的结果表明:丹9046和C8605-2 的表现各有所长。对于一般配合力,C8605-2的单株产量、百粒重、秃顶率、穗粗等4个性状都优于丹9046,而丹9046在出籽率、穗长和行粒数等3个性状上略高于C8605-2。而特殊配合力,应继续加强丹9046?穴C8605-2?雪×黄改系、丹9046?穴C8605-2?雪×旅大红骨等杂优模式的研究和利用。
    11  利用高稳系数法综合分析玉米新品种的研究
    刘海燕
    2003, 11(1):37-38.
    [摘要](719) [HTML](0) [PDF 0.00 Byte](31)
    摘要:
    本文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2000年黑龙江省玉米区域试验14个新组合的高产、稳产性,并进行了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x)雪、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和高稳系数(HSC)及稳定性参数(b)的分析,结果表明:S与HSC呈高度负相关(r=-0.99),CV与HSC呈中度正相关(r=0.87),S与HSC呈中度正相关(r=0.68),b与X基本不相关(r=0.009 3),b与S呈高度正相关(r=0.762),b与CV呈高度正相关(r=0.806),参试组合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回归系数与产量稳定性有关,与产量高低无关,而产量平均值只能反映产量大小,与产量稳定性无关,只有高稳系数,才能综合表示参试品种高产稳产性。
    12  优质蛋白玉米(QPM)忻单203试验初报
    米小红,郭玉宏,樊智翔,安伟
    2003, 11(1):39-39.
    [摘要](773) [HTML](0) [PDF 0.00 Byte](43)
    摘要:
    优质蛋白玉米忻单203由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用自选系于1995年组配选育而成。该品种为中晚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7 d左右。1997 ~ 2001年参加各类试验表现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种植密度每公顷留苗49 500株。
    13  高产、节水玉米杂交种石玉7号的选育研究
    许新敏,郭贵峰,冯健英,许洛
    2003, 11(1):40-42.
    [摘要](858) [HTML](0) [PDF 0.00 Byte](26)
    摘要:
    石玉7号(原代号:石94-2)夏播生育期95 d左右。该品种植株生长健壮,高产、抗倒、抗旱性强,品质优良。河北省区试和全国区试分别比对照品种冀单31、豫玉5号平均增产11.0%和13.4%;抗旱指数1.04;淀粉含量为73.92%,适合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夏播种植,一般单产7 500 ~ 9 000 kg/hm
    14  美国玉米自交系Mo17的突变株早17在新疆的应用
    彭云承,艾合买提江 马学明 何海明
    2003, 11(1):43-44.
    [摘要](716) [HTML](0) [PDF 0.00 Byte](28)
    摘要:
    美国著名玉米自交系Mo17具有很高的配合力,自从美国引入我国以后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组配出了很多有名的玉米杂交种,如中单2号、烟单14、丹玉13等有名品种。早17是从新疆伊犁州农科所Mo17的繁殖田里发现的一株突变株,进而选育而成的玉米自交系。本文对早17和Mo17两个玉米自交系的性状、配合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个自交系的性状基本相似,只是早17比Mo17早熟5~7 d,两者的配合力也基本一致,所以早17在新疆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15  爆裂玉米新品种吉爆3号
    祁新 王玉兰 牟瑛 李开忠
    2003, 11(1):45-45.
    [摘要](547)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吉爆3号是吉林农业大学特用玉米研究所1996年育成,组合为(吉812 × 吉704) × 吉508三系杂交种,该品种属爆裂型玉米,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7天左右(长春地区)。爆粒率97.1%,膨胀倍数25.2倍。2000 ~ 2001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同时进行生产试验,表现抗病、稳产、优质、适应性较广,制种产量高。4月下旬播种,公顷保苗5万株,一般肥水条件下,子粒公顷产量在3 500 kg以上。200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6  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巴单四号
    王瑞莲,张福成,韩凤英,温埃清,刘桂兰,付永盛,许有刚,刘芳珍,张海丽,赵春慧
    2003, 11(1):46-46.
    [摘要](774) [HTML](0) [PDF 0.00 Byte](26)
    摘要:
    17  不同粒型玉米种苗转化过程中的生理特性研究
    冯波,董树亭,高荣岐,胡昌浩,王空军
    2003, 11(1):47-52.
    [摘要](66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以不同粒型的玉米为材料,研究其种苗转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及其与幼苗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种苗转化过程中,作为贮藏器官的胚乳和盾片趋向分解,重量逐渐减轻。而胚以合成结构物质为主,重量不断增加。同时,不同粒型的玉米在种苗转化过程中对贮藏物质的分解利用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大子粒的掖单22对贮藏物质的分解利用效率高于小子粒的掖单22,容易形成壮苗;小粒型的品种鲁原单14对贮藏物质的分解利用效率前期高于大粒型的品种掖单22,后期则低于掖单22,其幼苗前期早发,后期早衰;粉质型玉米鲁单50对贮藏物质的分解利用效率高于角质型玉米农大108,幼苗长势也显著好于后者,更容易形成壮苗。
    18  玉米萌芽期抗旱性研究
    徐明慧 张宝石 关义新,马兴林
    2003, 11(1):53-56.
    [摘要](666)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对4个自交系丹340、丹9046、丹598和Mo17组成的6个杂交组合进行了萌芽期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杂交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阻碍了胚芽和胚根的生长,降低了种子中贮藏物质的利用效率,也降低了胚乳中的淀粉酶活性。试验表明,不同杂交种在抗旱性上存在明显差异,抗旱性强的杂交种在水分胁迫下仍然保持较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贮藏物质的利用效率和淀粉酶活性下降的幅度较小。因此认为通过对上述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玉米杂交种萌芽期的抗旱性。
    19  夏玉米花丝解剖结构与受精结实能力的研究
    李金才,董海荣,王艳哲,张丽华,崔彦宏
    2003, 11(1):57-59.
    [摘要](697) [HTML](0) [PDF 0.00 Byte](15)
    摘要:
    花丝受精能力的强弱与维管组织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强弱密切相关, 特别是与韧皮组织的功能密切相关。当韧皮部的筛管、伴胞分化完成后,花丝即具有受精结实能力。当维管组织的功能丧失后,花丝丧失活力。
    20  夏玉米花丝解剖结构与受精结实能力的研究
    李金才; 董海荣; 王艳哲; 张丽华; 崔彦宏
    2003, 11(1):57-059.
    [摘要](946) [HTML](0) [PDF 0.00 Byte](3320)
    摘要:
    花丝受精能力的强弱与维管组织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强弱密切相关,特别是与韧皮组织的功能密切相关.当韧皮部的筛管、伴胞分化完成后,花丝即具有受精结实能力.当维管组织的功能丧失后,花丝丧失活力。
    21  套作对不同类型玉米苗期展开叶生长的影响
    焦念元,李增嘉,宁堂原,赵春
    2003, 11(1):60-62.
    [摘要](682) [HTML](0) [PDF 0.00 Byte](42)
    摘要:
    通过对四种类型玉米在套作条件下, 其苗期展开叶片生长特点的研究表明:套作与麦茬直播相比,其苗期的展开叶片变长、变窄,其长宽比增大,比叶重减小40% ~ 63%,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分别降低30.8% ~ 39.1%、32.1% ~ 42.3%。
    22  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关键防御酶系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
    孙彩霞 刘志刚,荆艳东
    2003, 11(1):63-66.
    [摘要](608)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本文对协同完成自由基清除的关键防御酶系中SOD、POD、CAT的酶活性及同工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内的SOD、POD、CAT的酶活性和同工酶谱均发生了变化。其中,POD同工酶谱的变化最为明显,谱带颜色深浅和条数均有变化,部分酶分子失去了酶活性而谱带消失,另一部分酶分子活性则明显提高或出现新的谱带。SOD、CAT同工酶谱的变化相对不强。同时POD、CAT同工酶谱在不同玉米基因型间差异较明显,SOD则无太大差异。说明从抗旱育种角度出发,可将其作为抗旱性鉴定的生化指标。
    23  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对夏玉米生理代谢的影响
    刘树堂,姜德峰,东先旺 赵永学
    2003, 11(1):67-68.
    [摘要](609)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利用大型活动式防雨旱棚,人工控制土壤不同的含水量,对夏玉米生育期间叶片ABA含量,硝酸还原酶的含量以及夏玉米生物性状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导致叶片ABA含量增高,硝酸还原酶的含量降低,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ABA含量和硝酸还原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高产夏玉米生育期间植株叶片ABA含量维持在120 ~ 250 μg/g·FW,硝酸还原酶含量在5 ~ 40 μg/g·FW·h,土壤相对含水量80%左右为宜。
    24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四单2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王绍萍,董亚琳,刘文国
    2003, 11(1):69-69.
    [摘要](768) [HTML](0) [PDF 0.00 Byte](44)
    摘要:
    四单29是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玉米所1996年育成的,组合为四-273 × 599。该品种需≥10℃积温2 850℃·d,属晚熟品种。在1997 ~ 2001年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多抗,高秆大穗,丰产潜力大,植株保绿性好,秸秆饲用价值高,该品种适宜在吉林省中西部新铁10、西单2等适应区种植,种植密度清种每公顷4.5万株,制种时父母本比例为1∶4。
    25  白玉219的生育特点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谢庆春,王歆,张伟,倪向群
    2003, 11(1):70-71.
    [摘要](541) [HTML](0) [PDF 0.00 Byte](32)
    摘要:
    白玉219是江苏省淮安市农科所用自选系H69为母本,沈219为父本杂交而成的白玉米单交种。经品比、区试、生产试验,表现出高产、优质、多抗的特点,具广阔推广前景。本文论述了白玉219的特征特性、生育特点、产量表现和关键的栽培技术。
    26  紧凑型玉米“登海3638”引进筛选及高产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王 嵩,聂晓文,胡建风,张荣达,王文秀,黄文林,肖 莉,成马丽 尚显祥
    2003, 11(1):72-75.
    [摘要](882) [HTML](0) [PDF 0.00 Byte](48)
    摘要:
    “登海3638”由山东省莱州农科所1995年以自交系1381为母本,9842为父本组配而成。1997年,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并进行连续3年的多点试验示范,于2000年11月,经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在进行试验示范的同时,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等试验,并结合大面积高产验证示范,提出了该组合在山区间套作条件下高产超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和栽培技术模式:Ⅰ. 产量目标10 500 ~ 11 250 kg/hm,每公顷种植密度67 152 ~ 70 704株,纯N施用量315.15 ~ 365.1 kg,P施用量231.45 ~ 259.05 kg,KO施用量243.15 ~ 272.1 kg;Ⅱ. 产量目标高于11 250 kg/hm,每公顷种植密度66 480 ~ 70 512株,纯N施用量308.4 ~ 373.95 kg,P施用量224.4 ~ 267.35 kg,KO施用量232.5 ~ 283.05 kg。
    27  玉米新品种绵单七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余先驹,刘昌明,王秀全,何丹,何勇 蒋玲玲
    2003, 11(1):76-79.
    [摘要](509) [HTML](0) [PDF 0.00 Byte](29)
    摘要:
    通过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玉米新品种绵单七号子粒产量与种植密度(X),施氮量(X),施磷量(X),施钾量(X),施锌量(X)的数学模型。经用计算机进行因子水平寻优,得出产量在8 550 kg/hm以上的栽培模式为:密度45 970 ~ 47 707株/hm,施纯氮263.9 ~ 271.5 kg/hm,施用P为113.77 ~ 121.4 kg/hm,施用KO为99.4 ~ 107.9 kg/hm,施用ZnO为8.0 ~ 9.7 kg/hm
    28  “双千五田”立体栽培中玉米密度的调查与研究
    乌瑞翔,李春峰,罗国军,曲晓勃,孟和 刘志军 黄国平 张勇 蔡秀芹
    2003, 11(1):80-82.
    [摘要](627) [HTML](0) [PDF 0.00 Byte](15)
    摘要:
    通过1995 ~ 2001年对“双千五田”立体栽培中玉米种植密度的调查,一套两作型的紧凑叶型品种60 000 ~ 80 000株/hm的比40 000 ~ 60 000株/hm的增产5.3%,四套五作型的紧凑叶型品种95 000 ~ 115 000株/hm的比65 000 ~ 90 000株/hm的增产24.1%。7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双千五田”立体栽培中紧凑叶型品种比平展叶型品种增产14.8%。按纯面积计算,紧凑叶型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为,一套两作型的中秆品种75 000株/hm左右,高秆品种68 000株/hm左右;四套五作型的中秆品种111 000株/hm左右,高秆品种100 000株/hm左右。
    29  游离脯氨酸在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郭红莲 陈捷,高增贵
    2003, 11(1):83-85.
    [摘要](811) [HTML](0) [PDF 0.00 Byte](27)
    摘要:
    在灰斑病菌侵染的6个抗、感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中,苗期和成株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品种的抗性成正相关,表明游离脯氨酸的变化是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30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
    晋齐鸣,沙洪林,李红,宋淑云 王晓鸣 王作英
    2003, 11(1):86-87.
    [摘要](894) [HTML](0) [PDF 0.00 Byte](20)
    摘要:
    2002年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本文作者受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良繁处委托,对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情况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发病面积近106.7万hm,占玉米总面积的19.5%。一般品种发病率在7%左右;感病品种发病率在10% ~ 40%;个别高感品种的发病率在50%以上。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缺乏抗病品种,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提出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对策。
    31  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田杂草种类及其优势种群调查报告
    吕跃星,王权,薛争,廖宇飞,韩宇姝,翟军
    2003, 11(1):88-89.
    [摘要](788) [HTML](0) [PDF 0.00 Byte](24)
    摘要:
    掌握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玉米田杂草发生种类及优势种群情况,对于制定杂草综合治理方案,科学选用化学除草剂及其配套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用倒“W”型9点取样法,对吉林省主要玉米产区的玉米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我省中部地区玉米田杂草种类有16个科,35种。相对多度较大的有稗草、苣荬菜等十余种。
    32  我国玉米种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李登海
    2003, 11(1):90-93.
    [摘要](69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本文分析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加入WTO后我国玉米种业的发展形势,玉米种业面临着历史性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分析了玉米种业面临的挑战,并就我国玉米种业健康高速发展提出作者的观点。
    33  刍议中国发展玉米生产的科技导向
    佟屏亚
    2003, 11(1):94-97.
    [摘要](792) [HTML](0) [PDF 0.00 Byte](30)
    摘要:
    34  “十五”期间玉米生产调控对策之建议
    才卓
    2003, 11(1):98-100.
    [摘要](833) [HTML](0) [PDF 0.00 Byte](24)
    摘要: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玉米生产现状,以及WTO相关规定的深入分析,明确了加入WTO后,给玉米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据此,提出“十五”期间调整我国玉米生产的政策建议。
    35  中国玉米新品种DNA指纹库建立系列研究Ⅰ.玉米品种纯度及真伪鉴定中SSR技术标准实验体系的建立
    王凤格; 赵久然; 郭景伦; 刘龙洲
    2003, 11(1):003-006.
    [摘要](1033) [HTML](0) [PDF 0.00 Byte](4695)
    摘要:
    本研究从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等环节对SSR技术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一套完善的适用于玉米品种鉴定的SSR标准体系.并以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纯度鉴定为例,探索了该体系在玉米杂交种鉴定中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36  利用基因枪法将Bt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
    张红梅; 贾利敏; 谭振波; 王国英
    2003, 11(1):007-009.
    [摘要](937) [HTML](0) [PDF 0.00 Byte](1893)
    摘要:
    利用基因枪法将Bt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501和C111.轰击后的幼胚转至附加Bialaphos浓度为10 mg/L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筛选3轮,每轮3周.得到的抗性愈伤组织在不含Bialaphos的分化培养基上进行绿苗分化,501获得了20株转化再生植株,C111获得了10株转化再生植株,PCR鉴定结果表明Bt基因已整合到玉米自交系501和C111的基因组中。
    37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紫糯玉米遗传与育种的几个问题
    秦泰辰; 卞云龙; 王云翠
    2003, 11(1):010-011.
    [摘要](694) [HTML](0) [PDF 0.00 Byte](2699)
    摘要:
    概述玉米子粒色素在糊粉层受多对基因控制.紫色糯玉米的遗传较为复杂,早年,麦克林托克(Mclintock, B.)指出的跳跃基因,在80年代探明这类跳跃基因导致的玉米花斑色突变,实质上是受转座子控制.紫糯玉米青穗市场的需求与紫糯玉米色素的遗传形成了矛盾,难以克服.紫糯玉米的育种方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38  玉米主要抗旱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Ⅰ.产量性状
    于海秋 徐克章; 陈学求; 武志海 姜子涟 沈秀瑛
    2003, 11(1):012-018.
    [摘要](807) [HTML](0) [PDF 0.00 Byte](1654)
    摘要:
    按Griffing双列杂交(Ⅳ)方法,分析了8个玉米自交系的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重、单株产量和百粒重等与抗旱性相关的性状在雨养地和水分胁迫下的GCA、SCA及遗传变量.结果表明:穗长、单穗重、穗行数、行粒数和单穗产量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穗粗、百粒重以非加性基因效应为主.6221、6620、5003及330能产生抗旱高产且产量性状良好的杂交组合,是有利用价值的亲本.6221×8902、6221×5003、6221×6270、6620×8902、6620×6270、6620×330、金599×8902和Mo17×330等组合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种植.产量性状在不同水分环境下的遗传特点存在一致性,对其遗传改进和产量潜力的选择宜在无胁迫条件下进行。
    39  PCR对转基因玉米MON810的鉴定检测
    曹际娟 曹远银
    2003, 11(1):019-021.
    [摘要](700) [HTML](0) [PDF 0.00 Byte](2171)
    摘要: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MON810的筛选检测和品种鉴定的PCR方法.该方法根据玉米自身IVR基因作为内源特异参照基因扩增226 bp片段,检查模板DNA提取的质量,避免了假阴性结果;同时扩增CaMV35S启动子基因195 bp片段,可以对MON810转基因玉米进行筛选检测;此外,根据MON810品种设计的特异性鉴定检测引物,可扩增Maize genome/CaMV35S基因170 bp片段和HSP/CryIA(b)基因194bp片段,具有很强的品种特异性,达到了对MON810转基因玉米的品种鉴定目的.PCR反应循环参数是94℃2 min;94℃40sec,55℃60sec,72℃60sec,35次循环;之后72℃延伸5 min。
    40  山西省玉米种质基础分析与发展战略模式构建
    樊智翔; 郭玉宏; 王早荣; 安伟; 米小红; 马海林
    2003, 11(1):022-024.
    [摘要](859) [HTML](0) [PDF 0.00 Byte](1822)
    摘要:
    结合山西地域、气候生态特点对50年来玉米生产状况和主要品种的种质基础及杂种优势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山西省玉米主要种质兼容于我国4大种质类群Reid、Lancaster、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主要杂种优势模式为Lancaster×塘四平头、Lancaster×旅大红骨、Reid×旅大红骨和Reid×塘四平头.山西独特的生态条件有利于玉米生产和良繁,但使玉米育种研究的自然选择压力严重不足,遗传基础狭窄,优良种质积累相当薄弱.今后要抓住机遇从玉米育种研究和种业开发上构建山西省玉米可持续发展综合战略模式,即:能力库(玉米育种研究网站)←→动力源[山西地域大型玉米良繁基地(集团)]←→效能1、效能2(普通玉米、专用玉米生产和良种供给).促进山西玉米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41  K12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
    卢雪红; 刘书林; 赵秀霞
    2003, 11(1):025-025.
    [摘要](1216) [HTML](0) [PDF 0.00 Byte](1483)
    摘要:
    本公司研究以CA型不育胞质为背景采用回交转育的方式,完成了K12雄性不育自交系的选育,不育株率达99.9%,不育性稳定,符合目标要求,可投入杂交种子生产应用。
    42  十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何代元; 吴广成; 吕军杰; 刘强 龙德祥
    2003, 11(1):026-029.
    [摘要](947) [HTML](0) [PDF 0.00 Byte](1524)
    摘要:
    利用10份玉米自交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25个组合,对其主要数量性状的GCA、SCA和遗传变量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除穗位高、千粒重、出籽率和子粒产量的SCA外,其余各性状的GCA和SCA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H504、同系和82-2A等3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较优,可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
    43  玉米穗部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侯有良; 卢宝红; 钟改荣; 陈喜明; 赵篆芳
    2003, 11(1):030-032.
    [摘要](733) [HTML](0) [PDF 0.00 Byte](2108)
    摘要:
    研究了玉米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双亲生育期间隔长短与F1穗粒重的关系以及穗部性状亲子相关.结果表明:穗粒重、穗重的杂种优势最大,其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为最小.F1穗粒重杂种优势与双亲生育期间隔长短无关.杂交种穗粗、穗行数与母本穗粗、穗行数以及中亲值呈正相关,杂交种千粒重与中亲值呈正相关。
    44  玉米自交系丹9046和C8605-2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安红卫
    2003, 11(1):033-036.
    [摘要](736) [HTML](0) [PDF 0.00 Byte](1254)
    摘要:
    丹9046和C8605-2是基础来源完全相同的两个优良玉米自交系,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的结果表明:丹9046和C8605-2的表现各有所长.对于一般配合力,C8605-2的单株产量、百粒重、秃顶率、穗粗等4个性状都优于丹9046,而丹9046在出籽率、穗长和行粒数等3个性状上略高于C8605-2.而特殊配合力,应继续加强丹9046(C8605-2)×黄改系、丹9046(C8605-2)×旅大红骨等杂优模式的研究和利用。
    45  利用高稳系数法综合分析玉米新品种的研究
    刘海燕
    2003, 11(1):037-038.
    [摘要](628) [HTML](0) [PDF 0.00 Byte](1352)
    摘要:
    本文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2000年黑龙江省玉米区域试验14个新组合的高产、稳产性,并进行了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x)、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和高稳系数(HSC)及稳定性参数(b)的分析,结果表明:X与HSC呈高度负相关(r=-0.99),CV与HSC呈中度正相关(r=0.87),S与HSC呈中度正相关(r=0.68),b与X基本不相关(r=0.009 3),b与S呈高度正相关(r=0.762),b与CV呈高度正相关(r=0.806),参试组合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回归系数与产量稳定性有关,与产量高低无关,而产量平均值只能反映产量大小,与产量稳定性无关,只有高稳系数,才能综合表示参试品种高产稳产性。
    46  优质蛋白玉米(QPM)忻单203试验初报
    米小红; 郭玉宏; 樊智翔; 安伟
    2003, 11(1):039-039.
    [摘要](463) [HTML](0) [PDF 0.00 Byte](910)
    摘要:
    优质蛋白玉米忻单203由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用自选系于1995年组配选育而成.该品种为中晚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7 d左右.1997~2001年参加各类试验表现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种植密度每公顷留苗49 500株.
    47  高产、节水玉米杂交种石玉7号的选育研究
    许新敏; 郭贵峰; 冯健英; 许洛
    2003, 11(1):040-042.
    [摘要](574) [HTML](0) [PDF 0.00 Byte](1360)
    摘要:
    石玉7号(原代号:石94-2)夏播生育期95 d左右.该品种植株生长健壮,高产、抗倒、抗旱性强,品质优良.河北省区试和全国区试分别比对照品种冀单31、豫玉5号平均增产11.0%和13.4%;抗旱指数1.04;淀粉含量为73.92%,适合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夏播种植,一般单产7 500~9 000kg/hm2
    48  美国玉米自交系Mo17的突变株早17在新疆的应用
    彭云承; 艾合买提江 马学明 何海明
    2003, 11(1):043-044.
    [摘要](934) [HTML](0) [PDF 0.00 Byte](1015)
    摘要:
    美国著名玉米自交系Mo17具有很高的配合力,自从美国引入我国以后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组配出了很多有名的玉米杂交种,如中单2号、烟单14、丹玉13等有名品种.早17是从新疆伊犁州农科所Mo17的繁殖田里发现的一株突变株,进而选育而成的玉米自交系.本文对早17和Mo17两个玉米自交系的性状、配合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个自交系的性状基本相似,只是早17比Mo17早熟5~7 d,两者的配合力也基本一致,所以早17在新疆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49  爆裂玉米新品种吉爆3号
    祁新; 王玉兰 牟瑛 李开盅
    2003, 11(1):045-045.
    [摘要](585) [HTML](0) [PDF 0.00 Byte](1019)
    摘要:
    吉爆3号是吉林农业大学特用玉米研究所1996年育成,组合为(吉812×吉704)×吉508三系杂交种,该品种属爆裂型玉米,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7天左右(长春地区).爆粒率97.1%,膨胀倍数25.2倍.2000~2001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同时进行生产试验,表现抗病、稳产、优质、适应性较广,制种产量高.4月下旬播种,公顷保苗5万株,一般肥水条件下,子粒公顷产量在3 500kg以上.200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50  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巴单四号
    王瑞莲; 张福成; 韩凤英; 温埃清; 刘桂兰; 付永盛; 许有刚; 刘芳珍; 张海丽; 赵春慧
    2003, 11(1):046-046.
    [摘要](715) [HTML](0) [PDF 0.00 Byte](1167)
    摘要:
    51  不同粒型玉米种苗转化过程中的生理特性研究
    冯波; 董树亭; 高荣岐; 胡昌浩; 王空军
    2003, 11(1):047-052.
    [摘要](951) [HTML](0) [PDF 0.00 Byte](1443)
    摘要:
    以不同粒型的玉米为材料,研究其种苗转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及其与幼苗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种苗转化过程中,作为贮藏器官的胚乳和盾片趋向分解,重量逐渐减轻.而胚以合成结构物质为主,重量不断增加.同时,不同粒型的玉米在种苗转化过程中对贮藏物质的分解利用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大子粒的掖单22对贮藏物质的分解利用效率高于小子粒的掖单22,容易形成壮苗;小粒型的品种鲁原单14对贮藏物质的分解利用效率前期高于大粒型的品种掖单22,后期则低于掖单22,其幼苗前期早发,后期早衰;粉质型玉米鲁单50对贮藏物质的分解利用效率高于角质型玉米农大108,幼苗长势也显著好于后者,更容易形成壮苗。
    52  玉米萌芽期抗旱性研究
    徐明慧; 张宝石 关义新; 马兴林
    2003, 11(1):053-056.
    [摘要](969) [HTML](0) [PDF 0.00 Byte](1663)
    摘要:
    对4个自交系丹340、丹9046、丹598和Mo17组成的6个杂交组合进行了萌芽期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杂交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阻碍了胚芽和胚根的生长,降低了种子中贮藏物质的利用效率,也降低了胚乳中的淀粉酶活性.试验表明,不同杂交种在抗旱性上存在明显差异,抗旱性强的杂交种在水分胁迫下仍然保持较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贮藏物质的利用效率和淀粉酶活性下降的幅度较小.因此认为通过对上述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玉米杂交种萌芽期的抗旱性。
    53  套作对不同类型玉米苗期展开叶生长的影响
    焦念元; 李增嘉; 宁堂原; 赵春
    2003, 11(1):060-062.
    [摘要](876) [HTML](0) [PDF 0.00 Byte](1560)
    摘要:
    通过对四种类型玉米在套作条件下,其苗期展开叶片生长特点的研究表明:套作与麦茬直播相比,其苗期的展开叶片变长、变窄,其长宽比增大,比叶重减小40%~63%,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分别降低30.8%~39.1%、32.1%~42.3%。
    54  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关键防御酶系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
    孙彩霞 刘志刚; 荆艳东
    2003, 11(1):063-066.
    [摘要](1040) [HTML](0) [PDF 0.00 Byte](1930)
    摘要:
    本文对协同完成自由基清的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内的SOD、POD、CAT的酶活性和同工酶谱均发生了变化.其中,POD同工酶谱的变化最为明显,谱带颜色深浅和条数均有变化,部分酶分子失去了酶活性而谱带消失,另一部分酶分子活性则明显提高或出现新的谱带.SOD、CAT同工酶谱的变化相对不强.同时POD、CAT同工酶谱在不同玉米基因型间差异较明显,SOD则无太大差异.说明从抗旱育种角度出发,可将其作为抗旱性鉴定的生化指标。
    55  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对夏玉米生理代谢的影响
    刘树堂; 姜德峰; 东先旺 赵永学
    2003, 11(1):067-068.
    [摘要](745) [HTML](0) [PDF 0.00 Byte](1300)
    摘要:
    利用大型活动式防雨旱棚,人工控制土壤不同的含水量,对夏玉米生育期间叶片ABA含量,硝酸还原酶的含量以及夏玉米生物性状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导致叶片ABA含量增高,硝酸还原酶的含量降低,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ABA含量和硝酸还原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高产夏玉米生育期间植株叶片ABA含量维持在120~250μg/@FW,硝酸还原酶含量在5~40 μg/g@FW@h,土壤相对含水量80%左右为宜。
    56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四单2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王绍萍; 董亚琳; 刘文国
    2003, 11(1):069-069.
    [摘要](538) [HTML](0) [PDF 0.00 Byte](1046)
    摘要:
    四单29是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玉米所1996年育成的,组合为四-273×599.该品种需≥10℃积温2 850℃@d,属晚熟品种.在1997~2001年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多抗,高秆大穗,丰产潜力大,植株保绿性好,秸秆饲用价值高,该品种适宜在吉林省中西部新铁10、西单2等适应区种植,种植密度清种每公顷4.5万株,制种时父母本比例为1:4。
    57  白玉219的生育特点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谢庆春; 王歆; 张伟; 倪向群
    2003, 11(1):070-071.
    [摘要](924) [HTML](0) [PDF 0.00 Byte](1344)
    摘要:
    白玉219是江苏省淮安市农科所用自选系H69为母本,沈219为父本杂交而成的白玉米单交种.经品比、区试、生产试验,表现出高产、优质、多抗的特点,具广阔推广前景.本文论述了白玉219的特征特性、生育特点、产量表现和关键的栽培技术。
    58  紧凑型玉米"登海3638"引进筛选及高产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王嵩; 聂晓文; 胡建风; 张荣达; 王文秀; 黄文林; 肖莉; 成马丽 尚显祥
    2003, 11(1):072-075.
    [摘要](963) [HTML](0) [PDF 0.00 Byte](1618)
    摘要:
    "登海3638"由山东省莱州农科所1995年以自交系1381为母本,9842为父本组配而成.1997年,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并进行连续3年的多点试验示范,于2000年11月,经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在进行试验示范的同时,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等试验,并结合大面积高产验证示范,提出了该组合在山区间套作条件下高产超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和栽培技术模式:Ⅰ.产量目标10500~11250 kg/hm2,每公顷种植密度67 152~70 704株,纯N施用量315.15~365.1 kg,P2O5施用量231.45~259.05 kg,K2O施用量243.15~272.1 kg;Ⅱ.产量目标高于11250 kg/hm2,每公顷种植密度66 480~70 512株,纯N施用量308.4~373.95 kg,P2O5施用量224.4~267.35 kg,K2O施用量232.5~283.05 kg.
    59  玉米新品种绵单七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余先驹; 刘昌明; 王秀全; 何丹; 何勇 蒋玲玲
    2003, 11(1):076-079.
    [摘要](942) [HTML](0) [PDF 0.00 Byte](1341)
    摘要:
    通过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玉米新品种绵单七号子粒产量与种植密度(X1),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钾量(X4),施锌量(X5)的数学模型.经用计算机进行因子水平寻优,得出产量在8 550 kg/hm2以上的栽培模式为:密度45 970~47 707株/hm2,施纯氮263.9~271.5 kg/hm2,施用P2O5为113.77~121.4 kg/hm2,施用K2O为99.4~107.9 kg/hm2,施用ZnO为8.0~9.7 kg/hm2
    60  "双千五田"立体栽培中玉米密度的调查与研究
    乌瑞翔; 李春峰; 罗国军; 曲晓勃; 孟和 刘志军 黄国平 张勇 蔡秀芹
    2003, 11(1):080-082.
    [摘要](1148) [HTML](0) [PDF 0.00 Byte](1115)
    摘要:
    通过1995~2001年对"双千五田"立体栽培中玉米种植密度的调查,一套两作型的紧凑叶型品种60000~80000株/hm2的比40000~60000株/hm2的增产5.3%,四套五作型的紧凑叶型品种95000~115000株/hm2的比65000~90000株/hm2的增产24.1%.7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双千五田"立体栽培中紧凑叶型品种比平展叶型品种增产14.8%.按纯面积计算,紧凑叶型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为,一套两作型的中秆品种75000株/hm2左右,高秆品种68000株/hm2左右;四套五作型的中秆品种111000株/hm2左右,高秆品种100000株/hm2左右。
    61  游离脯氨酸在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郭红莲 陈捷; 高增贵
    2003, 11(1):083-085.
    [摘要](627) [HTML](0) [PDF 0.00 Byte](1371)
    摘要:
    在灰斑病菌侵染的6个抗、感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中,苗期和成株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品种的抗性成正相关,表明游离脯氨酸的变化是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62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
    晋齐鸣; 沙洪林; 李红; 宋淑云 王晓鸣 王作英
    2003, 11(1):086-087.
    [摘要](1200) [HTML](0) [PDF 0.00 Byte](2521)
    摘要:
    2002年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本文作者受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良繁处委托,对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情况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发病面积近106.7万hm2,占玉米总面积的19.5%.一般品种发病率在7%左右;感病品种发病率在10%~40%;个别高感品种的发病率在50%以上.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缺乏抗病品种,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提出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对策。
    63  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田杂草种类及其优势种群调查报告
    吕跃星; 王权; 薛争; 廖宇飞; 韩宇姝; 翟军
    2003, 11(1):088-089.
    [摘要](757) [HTML](0) [PDF 0.00 Byte](2291)
    摘要:
    掌握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玉米田杂草发生种类及优势种群情况,对于制定杂草综合治理方案,科学选用化学除草剂及其配套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用倒"W"型9点取样法,对吉林省主要玉米产区的玉米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我省中部地区玉米田杂草种类有16个科,35种.相对多度较大的有稗草、苣荬菜等十余种。
    64  我国玉米种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李登海
    2003, 11(1):090-093.
    [摘要](1751) [HTML](0) [PDF 0.00 Byte](2266)
    摘要:
    本文分析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加入WTO后我国玉米种业的发展形势,玉米种业面临着历史性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分析了玉米种业面临的挑战,并就我国玉米种业健康高速发展提出作者的观点。
    65  刍议中国发展玉米生产的科技导向
    佟屏亚
    2003, 11(1):094-097.
    [摘要](550) [HTML](0) [PDF 0.00 Byte](1239)
    摘要:
    66  "十五"期间玉米生产调控对策之建议
    才卓
    2003, 11(1):098-100.
    [摘要](507) [HTML](0) [PDF 0.00 Byte](888)
    摘要: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玉米生产现状,以及WTO相关规定的深入分析,明确了加入WTO后,给玉米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据此,提出"十五"期间调整我国玉米生产的政策建议。
    67  正交试验法在玉米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张君; 王丕武; 武丽敏; 吕长宝; 王雷
    2003, 11(1):101-103.
    [摘要](1235) [HTML](0) [PDF 0.00 Byte](1874)
    摘要:
    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培养基、2,4-D、蔗糖、脯氨酸、水解酪蛋白(CH)5个因素及组合对玉米自交系4112和P1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探讨了正交设计应用于玉米培养基筛选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对4112诱导胚性愈伤的最优组合是8114培养基、2,4-D 4 mg/L、蔗糖80g/L、CH 500mg/L,对P1最优组合是蔗糖N6培养基、2,4-D 1 mg/L、蔗糖20 g/L、脯氨酸1 400mg/L、CH 500mg/L;2)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幼胚需要不同的糖浓度和培养基;3)适宜的2,4-D浓度可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4)脯氨酸和水解酪蛋白对愈伤组织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68  正交试验法在玉米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张君,王丕武,武丽敏,吕长宝,王雷
    2003, 11(1):101-103.
    [摘要](796)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培养基、2,4-D、 蔗糖、脯氨酸、水解酪蛋白(CH)5个因素及组合对玉米自交系4112和P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探讨了正交设计应用于玉米培养基筛选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1)对4112诱导胚性愈伤的最优组合是8114培养基、2,4-D 4 mg/L、蔗糖80 g/L、CH 500 mg/L,对P最优组合是蔗糖N6培养基、2,4-D 1 mg/L、蔗糖20 g/L、脯氨酸1 400 mg/L、CH 500 mg/L; 2)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幼胚需要不同的糖浓度和培养基; 3)适宜的2,4-D浓度可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4)脯氨酸和水解酪蛋白对愈伤组织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