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11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玉米新品种DNA指纹库建立系列研究Ⅱ.适于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指纹图谱绘制的SSR核心引物的确定
    赵久然; 王凤格; 郭景伦; 陈刚; 刘龙洲 廖琴; 孙世贤 陈如明
    2003, 11(2):003-005.
    [摘要](2637) [HTML](0) [PDF 0.00 Byte](9007)
    摘要:
    本项研究利用60个玉米自交系对初选出的158个SSR引物对进行进一步筛选,综合考虑PIC值大小、扩增带型统计的难易及引物的重复性高低,确定bnlg439、bnlg125、phi053、bnlg197、phi072、bnlg238、phi126、bnlg161、bnlg240、bnlg619共10个引物对作为构建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指纹库的核心引物;同时提出适用于计算玉米SSR指纹图谱概率的公式:P=1/N,对自交系N=n;对杂交种,N=Cn1+Cn2.n为所用引物的等位基因数。
    2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紫(黑)糯玉米育种与市场开拓的探讨
    秦泰辰; 邓德祥; 卞云龙; 蒋守华
    2003, 11(2):006-008.
    [摘要](712) [HTML](0) [PDF 0.00 Byte](1830)
    摘要:
    紫(黑)糯玉米问世倍受青睐.但欲育成青穗用与淀粉用的丰产的杂种,难以近期实现.其因是受转座子遗传效应和环境的影响.文中择要介绍了紫(黑)糯玉米的各殊育种途径,制种要点,并对市场开拓各色品种寄予瞻望.同时,还引用"阈值"(Threshold Value)与"潜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二词,阐明育种工作的问题,以引起育种者与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者们的关注。
    3  玉米主要抗旱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Ⅱ.植株性状
    于海秋 徐克章; 陈学求 马义勇; 齐晶 沈秀瑛
    2003, 11(2):009-015.
    [摘要](886) [HTML](0) [PDF 0.00 Byte](1950)
    摘要:
    按Griffing双列杂交(Ⅳ)方法,分析了8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叶片数、雄穗分枝数、茎粗和单株叶面积等与抗旱性相关的植株性状在雨养地和水分胁迫下的GCA、SCA及遗传变量.结果表明:6个植株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非加性基因效应作用较小.6221、6270、5003、8902表现较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6221×8902、6221×5003、8902×330等10个组合表现出了较合理的抗旱植株性状。
    4  利用基因枪法将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
    刘小红; 张红伟; 谭振波; 荣廷昭; 李晚忱
    2003, 11(2):016-018.
    [摘要](762) [HTML](0) [PDF 0.00 Byte](2087)
    摘要:
    利用基因枪法将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18-599红、18-599白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转化的愈伤组织在Bialaphos浓度为8 mg/L、10 mgL、5 mg/L的筛选压下经过三次抗性筛选后,分别再生出可育植株12株和6株.PCR检测结果表明18-599红和18-599白分别有10株和3株为阳性,说明CP基因已导入到玉米自交系中。
    5  影响超甜玉米子粒种皮厚度因子的关联分析
    禹玉华; 段俊 王子明 张旭林; 刘远星; 古汉明; 王鸿昌
    2003, 11(2):019-021.
    [摘要](1096) [HTML](0) [PDF 0.00 Byte](2333)
    摘要: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近年参加广东省超甜玉米区域试验的8个超甜玉米组合乳熟期鲜穗子粒种皮厚度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子粒种皮厚度与其他10个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排序为穗行数>行粒数>株高>单苞鲜重>穗粗>穗位高度>穗长>单穗鲜粒重>单穗净重>可溶性多糖含量.这说明穗行数对子粒种皮厚度影响最大;行粒数和株高以及单苞鲜重对子粒种皮厚度影响次之;而可溶性多糖含量对子粒种皮厚度影响最小。
    6  玉米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和利用进展
    孙庆泉 孙庆泉; 荣廷昭
    2003, 11(2):022-027.
    [摘要](1800) [HTML](0) [PDF 0.00 Byte](3997)
    摘要:
    玉米雄性不育材料是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种质资源,本文全面概述了玉米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和基因雄性不育材料自发现以来的研究和利用情况.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玉米雄性不育材料在玉米育种和制种中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利用。
    7  玉米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
    杜娟; 王罡
    2003, 11(2):028-031.
    [摘要](1036) [HTML](0) [PDF 0.00 Byte](2534)
    摘要:
    本文对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的育种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加以概述。
    8  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
    吴广成; 何代元 薛雁
    2003, 11(2):032-036.
    [摘要](966) [HTML](0) [PDF 0.00 Byte](2070)
    摘要:
    用13个玉米自交系按8×5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40个组合,对其子粒产量等12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是2321、212B、4H-1B3、5H-113和Y137.特殊配合力高的是Y137×5H-113、蒙系×H3-1A、T123×5H-113、2321×212B和9921×5H-1A1五个组合.出籽率等8个性状受加性基因效应的作用大.在育种工作中,玉米的生育期等8个性状应早代选择,而对子粒产量等4个性状应进行晚代选择。
    9  玉米果穗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王有芳; 李少勇; 王凌汉
    2003, 11(2):037-040.
    [摘要](694) [HTML](0) [PDF 0.00 Byte](1741)
    摘要:
    本文按Griffing提出的配合力分析方法4,模式1(固定模型)的程序,对玉米果穗主要性状进行配合力估算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是很重要的,凡一般配合力高的自交系相互组配,其特殊配合力亦高,它的高低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研究育种工作中,除根据田间自交系的性状表现外,更应通过对^gi效应的分析确定一个亲本的优劣.对指导亲本选配、自交系选育及制定杂交组合计划,提高玉米育种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10  玉米杂交种丹玉39(C8605-2×丹598)选育技术报告
    陈刚; 王孝杰; 景希强; 刘波; 王作英; 孙义; 佟圣辉; 陈丽; 陈忠 宋儒; 徐福春; 杨永华
    2003, 11(2):041-043.
    [摘要](1087) [HTML](0) [PDF 0.00 Byte](2188)
    摘要:
    丹玉39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外引系C8605-2为母本,自育系丹59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各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丹玉39比现在应用品种增产5%以上,具有多抗各种病害,抗倒伏,综合生产力水平高、适应性强等特点,已在北方几省春玉米区大面积推广种植,2001年12月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1  玉米的科学育种问题
    常华章 赵淑章 田佩占
    2003, 11(2):044-045.
    [摘要](677) [HTML](0) [PDF 0.00 Byte](1480)
    摘要:
    12  饲用玉米的育种进展与趋势
    扈光辉
    2003, 11(2):046-049.
    [摘要](1032) [HTML](0) [PDF 0.00 Byte](1673)
    摘要:
    本方分析了饲料玉米在我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对饲料玉米的种类及饲用价值,以及国外在营养品质的遗传变异、青贮玉米的消化率的遗传变异、收获时期的研究、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国内专用饲料玉米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提出我国当前选育优质专用饲料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3  普通玉米品质育种的现状分析与综合评价
    白永新; 陈保国; 张润生; 卢桂花; 王早荣; 李全泽
    2003, 11(2):050-053.
    [摘要](886) [HTML](0) [PDF 0.00 Byte](2504)
    摘要:
    本文通过对1998~2001年国审品种品质现状分析和比较,初步探明我国近年来普通玉米的个别品质性状有所改善.综合平均来看,淀粉含量在逐年提高,而蛋白质含量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脂肪含量逐步提高,赖氨酸含量则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提出了改善和提高普通玉米品质的几点建议,以供育种者参考。
    14  九个豫育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评价
    赵保献; 韩战敏; 雷晓兵; 韩卫红; 梁晓伟; 陈润玲 成明锁
    2003, 11(2):054-056.
    [摘要](1127) [HTML](0) [PDF 0.00 Byte](1806)
    摘要:
    采用Griffing Ⅳ设计,对河南省近年育成的9个玉米自交系的单株产量等13个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出籽率GCA、SCA及穗粗和粒厚的SCA外,其它各性状配合力在9个自交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以单株产量自交系配合力总效应为主要指标,结合其它性状配合力相对效应大小对9个自交系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潜力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自交系昌7-2的利用潜力最高,其次为洛06、济533、郑22、豫8701、中72、868,而洛1544、郑58的利用潜力较低。
    15  极早熟糯玉米新品种克粘1号的选育及应用
    谭福忠
    2003, 11(2):057-058.
    [摘要](946) [HTML](0) [PDF 0.00 Byte](1983)
    摘要:
    糯玉米起源于中国.目前我国推广的糯玉米品种较多,但克粘1号新品种是我国目前生产上已知推广应用的最早熟糯玉米单交种和玉米单交种,比冀承单3号早熟10天,具有极为特殊的应用前景。
    16  山东省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
    史新海; 赵格
    2003, 11(2):059-061.
    [摘要](1171) [HTML](0) [PDF 0.00 Byte](2042)
    摘要:
    通过对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山东省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增加了穗粒数、穗行数、穗长、千粒重、生育期和抗病性.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是,公顷产量、株高和千粒重呈上升趋势,小斑病和大斑病基本呈平稳发展趋势,穗位高、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和生育期的变化则无一定规律。
    17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研究
    侯爱民; 孟长先; 杨先文; 王新勤
    2003, 11(2):062-065.
    [摘要](937) [HTML](0) [PDF 0.00 Byte](1826)
    摘要:
    对玉米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整齐度与产量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10个农艺性状的整齐度与产量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其中株高、穗上叶片数、穗粗及穗行数的变异大小与产量相关较密切.玉米育种中启用高代、性状稳定的材料是培育高产组合的基础;在玉米制种生产中,利用高纯度亲本,严格去雄去杂,确保制种质量,是夺取高产的关键;在高产栽培中,培育生长均匀一致的单株,使个体间保持协调发展,是夺取高产的前提条件。
    18  我国玉米计算机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郑国清 张瑞玲 高亮之
    2003, 11(2):066-070.
    [摘要](1573) [HTML](0) [PDF 0.00 Byte](2589)
    摘要:
    玉米生长发育计算机模拟模型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首次全面系统地综述了我国玉米生长发育计算机模拟模型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玉米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我国玉米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
    19  关于保护性耕法的商榷
    边少锋; 何奇镜; 张健
    2003, 11(2):071-072.
    [摘要](972) [HTML](0) [PDF 0.00 Byte](1904)
    摘要:
    本文阐述了保护性耕法中:站秆覆盖、免耕播种、化学除草免中耕,集中表层施肥四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及其效果。
    20  玉米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受低温的影响
    龚士琛
    2003, 11(2):073-074.
    [摘要](1062) [HTML](0) [PDF 0.00 Byte](2957)
    摘要:
    低温可能引起细胞膜和内膜系统的透性及功能发生改变,也可能引起细胞代谢水平发生改变,这些改变都可引起细胞质中和NO3-HADH水平及ATP水平的改变,所以其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必然受影响.2叶期玉米受冷害后,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增加,并且有光冷害处理比无光冷害处理更有利提高叶片中硝酸还源酶的活性。
    21  不同施肥措施对风沙土区玉米产量影响数学模型的研究
    魏自民; 赵越; 周连仁
    2003, 11(2):075-077.
    [摘要](1134) [HTML](0) [PDF 0.00 Byte](2005)
    摘要: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区玉米子粒产量与氮肥、磷肥、钾肥、锌肥、硼肥5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肥料反应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总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求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本文得出风沙土区玉米高产栽培措施为:N:131.04~148.32 kg/hm2、P2O5:102.20~109.00kg/hm2、K2O:101.22~106.59 kg/hm2、Zn:92.36~102.64g/hm2
    22  华北区部分主栽玉米杂交种的氮效率分析
    陈范骏; 米国华; 张福锁; 王艳; 刘向生; 春亮
    2003, 11(2):078-082.
    [摘要](1078) [HTML](0) [PDF 0.00 Byte](2273)
    摘要:
    玉米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不但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生产成本提高,而且还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选用氮高效作物品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试验利用华北地区主栽的8个杂交种在高、低氮条件下研究了产量、吸氮量、氮效率及其生理基础.两年结果表明,不同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氮效率和不同生育期吸氮量都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农大108高、低氮条件下都有较高产量,且吸氮量高,成熟期茎秆氮残留多.中单2996在两个氮水平和两种土壤条件下,吸氮量相对较高,茎秆残留少,氮转移率较高.通径分析表明,吸收效率对
    23  钾高效玉米遗传规律的研究
    阎洪奎; 曹敏建; 胡兴波
    2003, 11(2):083-085.
    [摘要](1049) [HTML](0) [PDF 0.00 Byte](2101)
    摘要:
    利用筛选得到的钾高效玉米自交系,以耐性指数为指标,进行钾效率的数量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钾效率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存在加性、显性和互作现象,极耐与中等耐性基因型的遗传差异以负显性和加显互作为主;极耐与不耐基因型间所有效应均存在,而且有显性的正向互作现象;负显性效应和加性互作是钾低效的主要原因。
    24  旱地玉米施用有机肥的定位研究
    刘玉涛
    2003, 11(2):086-088.
    [摘要](1052) [HTML](0) [PDF 0.00 Byte](1793)
    摘要:
    7年定位研究在旱地土壤进行.结果表明:连年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增强保水性能,改善土壤结构;连年施用化肥,土壤有机质逐年减少;玉米根茬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施用化肥配施有机肥并根茬还田,对增强旱地土壤供肥、保水能力、提高玉米产量起促进作用。
    25  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学研究进展
    王海光; 马占鸿
    2003, 11(2):089-092.
    [摘要](1350) [HTML](0) [PDF 0.00 Byte](2183)
    摘要: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上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毒病害之一.近40年来,国内外关于玉米矮花叶病的研究文献多达800余篇.本文从发生危害、品种(自交系)抗性、病原及其传播方式、栽培管理、环境条件、流行的时空动态、预测方法等方面综述了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2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测定及药剂防治
    梅丽艳; 李志勇; 郭梅
    2003, 11(2):093-095.
    [摘要](1244) [HTML](0) [PDF 0.00 Byte](1863)
    摘要: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与玉米品种及弯孢菌菌株密切相关,相同菌株对不同玉米品种及不同菌株对相同玉米品种产量影响有差异,产量损失幅度为10.10%~48.6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影响玉米产量构成,使玉米穗变短、细,百粒重减少.通过药剂防治试验结果看出,药剂防治能有效地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70%代森锰锌WP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达95.46%。
    27  模糊数学在超甜玉米食用品质综合评价上的应用
    乐素菊; 王晓明; 张璧
    2003, 11(2):096-098.
    [摘要](930) [HTML](0) [PDF 0.00 Byte](2069)
    摘要:
    以3个超甜玉米品种的不同采收期为评价单元,通过选用合适的隶属函数对评价因素进行描述以及赋予评价因素适当的权重,对超甜玉米食用品质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指数不仅体现品种之间食用品质的优劣程度,也直接反映不同采收期之间食用品质的优劣次序.利用这一方法对超甜玉米食用品质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28  中国玉米杂交种蛋白质、赖氨酸、脂肪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李凌雨; 阎彩清; 邢亚静; 董民堂; 王学雄
    2003, 11(2):099-102.
    [摘要](939) [HTML](0) [PDF 0.00 Byte](2026)
    摘要:
    根据对我国229份玉米杂交种的分析资料,研究了蛋白质、赖氨酸、脂肪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同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它们与植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