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11卷第zk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糯玉米育种现状、产业化前景及提请关注的几个问题
    谢孝颐
    2003, 11(zk2):003-005.
    [摘要](231) [HTML](0) [PDF 0.00 Byte](607)
    摘要:
    2  异隐纯合体杂交法与甜糯玉米育种
    吴子恺
    2003, 11(zk2):006-006.
    [摘要](333) [HTML](0) [PDF 0.00 Byte](661)
    摘要:
    筒述了目前我国甜糯玉米育种现状,提出了利用不同隐性纯合体彼此间杂交培育甜糯玉米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称之为异隐纯合体杂交法。它是利用遗传学原理使各种不同基因型甜糯的子粒能在同一果穗上得以同时表达,因而宴现了培育既甜又糯鲜食甜糯玉米的育种目标。报导了利用异隐纯台体杂交法培育甜糯玉米的初步进展,井讨论了今后培育甜糯玉米可能的发展方向。
    3  鲜食糯玉米的品种及其品质评价
    曾三省
    2003, 11(zk2):007-010.
    [摘要](221) [HTML](0) [PDF 0.00 Byte](590)
    摘要:
    4  西南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与改良研究
    荣廷昭; 黄玉碧; 田孟良; 刘永建
    2003, 11(zk2):011-013.
    [摘要](305) [HTML](0) [PDF 0.00 Byte](938)
    摘要:
    近年来作者对西南地区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农艺性状及品质成分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大的选择利用潜力。结合糯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选育实践.作者提出了合成育种用群体进行种质综合、回空改良及组配双列杂交进行糯玉米杂种优势群研究等育种策略,以期进步充分利用和有效改良西南地区懦玉米种质资源。
    5  糯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李新海; 白丽; 彭泽斌; 田志国; 张世煌
    2003, 11(zk2):014-016.
    [摘要](616) [HTML](0) [PDF 0.00 Byte](909)
    摘要:
    本文简进了糯玉米的起源、特征表现及其育种技术发展现状,指出回交转育法和二环选系是当前糯玉米育种的主流技术,新型技术正逐步应用于糯玉米种质改良和育种实践。为加强我国糯玉米新品种选育.应拓宽现有糯玉米种质基础.加陕种质改良与技术创新,注重高产、品质生理及遗传机理研究;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加强育种目标研究。
    6  利用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系选育甜糯玉米杂交种
    黄炳生
    2003, 11(zk2):017-019.
    [摘要](293) [HTML](0) [PDF 0.00 Byte](667)
    摘要:
    利用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累系育配制甜糯玉米杂交种,是使甜糯玉米相结台的育种制种技术。选用品质优良、配台力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甜玉米和糯玉米杂交—自交,选出甜糯双隐性自交系,利用不同类型的甜糯双隐性自变系杂交—自空,选出甜糯三隐性自交系,在选育甜橘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自交系的基础上,有9种组合方式,产生甜(杂结台)糯(纯结合)玉米杂交种,用这类杂交种生产的果穗,有糯质子粒,有甜质子粒,甜糯相间随机排列,保留糯性,增强甜度,提高品质,解决以往糯玉米不甜、甜玉米不糯的缺陷。
    7  利用二环系法选育糯质玉米
    李自学
    2003, 11(zk2):020-021.
    [摘要](383) [HTML](0) [PDF 0.00 Byte](937)
    摘要:
    依据糯玉米的隐性基因wx和隐性基因的表现型,采用二环系法选育,扩大糯玉米种质资源,通过实践认为是快捷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8  优质糯玉米杂交种中糯301选育报告
    田志国; 吴景锋; 吴景锋; 杨万深; 杜荣才; 孙玉春; 何建霞 郭保林; 王水江; 朱立英
    2003, 11(zk2):022-023.
    [摘要](491) [HTML](0) [PDF 0.00 Byte](677)
    摘要:
    中糯301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于1996年冬以两个自选系组配的白粒糯质玉米杂交种。经2002~2001年北京市特用玉米区城实验、生产试验和国家东华北区特用玉米区域试验,表现高产稳产、子粒淀粉含量高、果皮较薄、商品果穗率高等特点,在牛产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002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 编号:京审玉2002009),目前已申报国家审定,待审。
    9  五色糯玉米育种创新研究
    张学信; 王均邦; 徐书邢; 王宪水 张锡贤; 侯希瑞
    2003, 11(zk2):024-027.
    [摘要](539) [HTML](0) [PDF 0.00 Byte](784)
    摘要:
    本文通过中传统文化、中医学理沦、营养学观点与遗传育种学有机地结合,阐述了五色糯玉米育种思路,系列品种选育及其应用的理论和实践。以西星白糯1号为基础,引用其它不同颜色的种质资源通过基因重组、自交、回交交替、快速榆测、加速选育,创造了粒色交换转嫁式的育种力法。选育了农艺性基本一致、丰产性相似而子粒颜色各异的青、赤、黄、白、黑及花色系列品种,填补了国内外五色糯玉米育种的空白。论述了不同粒色的糯玉米对人体五脏六脏的营养保健作用,并对糯玉米开发应用的广阔前景提出了战略性的启示见解。
    10  糯玉米杂种主要性状遗传力、相关分析
    何代元; 吴广成; 刘强; 李岁劳
    2003, 11(zk2):028-029.
    [摘要](242) [HTML](0) [PDF 0.00 Byte](649)
    摘要:
    选用12个糯玉米杂交种,在陕西夏播条件下,对株高、穗位高等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变异力和相关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性状问遗传变异力差异较大,其值大小为穗行数>株高>生育期>干粒重>穗位高>穗粗>行粒数>穗长;②诸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中,以粒重最为密切,其次为穗粗和行粒数。
    11  白糯玉米鲜穗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何晓明; 谢大森
    2003, 11(zk2):030-032.
    [摘要](284) [HTML](0) [PDF 0.00 Byte](660)
    摘要:
    对10个白糯玉米的鲜穗产量等15个主要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鲜穗产量分别与株高、穗位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R=0. 7195*和0.7411**),与单穗重、净穗承的棚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R=0.7900**、O.9298**),与穗磺径的相关系数达显著水下(rR=0.6312*);穗横径与穗行数呈显著正相关(R=0.7398*):果穗 重与穗长、穗横径间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12  重庆市农科所糯玉米及甜糯玉米选育进展
    张胜恒; 杨华
    2003, 11(zk2):033-033.
    [摘要](212) [HTML](0) [PDF 0.00 Byte](564)
    摘要:
    13  糯玉米系列食品研制开发
    许金芳; 孙立荣; 吴建军; 李星华; 郭玉秋; 阮怀军
    2003, 11(zk2):034-036.
    [摘要](198) [HTML](0) [PDF 0.00 Byte](526)
    摘要:
    本文根据糯玉米的营养特点,主要阐述了速冻糯玉米捧、粒,速食(真空包装)糯玉米棒,糯玉米糁、粉, 糯玉米汤圆粉和淀粉等产品的加工技术要点及用途,以期推动我国糯玉米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
    14  关于糯玉米有效穗标准的探讨
    赫明涛
    2003, 11(zk2):037-038.
    [摘要](274) [HTML](0) [PDF 0.00 Byte](571)
    摘要:
    国家鲜食(甜、糯)玉米记载项目和标准中,双穗株率的标准为成熟后调查植株结有双穗(第二穗为成品率)的株数占全小区植株数的百分率。而什么样的穗算是“成品”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鲜食玉米成品”的范畴鲜盘玉米的生产目的是向市场提供鲜食果穗,只有在市场上能够销售出去的果穗才具有经济价值,才能视为成品”
    15  糯玉米3类产量与株高整齐度的关系研究初
    赵守光; 宋占平; 邹集文
    2003, 11(zk2):039-040.
    [摘要](309) [HTML](0) [PDF 0.00 Byte](624)
    摘要:
    糯玉米鲜穗产量、鲜粒产量、干粒产量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它们与株高整齐度相关显著或极显著,3类产量随株高整齐度的提高而增加。
    16  晋糯205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王宏伟; 杨志跃; 李风娥; 郭晓刚; 杨世臣
    2003, 11(zk2):041-042.
    [摘要](470) [HTML](0) [PDF 0.00 Byte](575)
    摘要:
    本人全面介绍了晋懦205甜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历程,适宜栽培区域和主要栽培、加工技术。晋糯205玉米新品种不仅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多种病害.产量高.品质好,食口性佳;同时,商品性好,商品率高,高抗倒伏,栽培技术简便易行,加工用途广泛,具有较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17  优质糯玉米新品种万粘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周海; 郭英; 任文彬; 丁守斌; 王海龙
    2003, 11(zk2):043-044.
    [摘要](174) [HTML](0) [PDF 0.00 Byte](533)
    摘要:
    18  关于糯玉米石彩糯1号的产业化前景
    许新敏
    2003, 11(zk2):045-046.
    [摘要](426) [HTML](0) [PDF 0.00 Byte](622)
    摘要:
    石彩襦1号玉米新品种,夏播生育期95天左右,采收鲜果穗为80天左右。该品种植株生长健壮、抗病、抗虫性较强,果穗均匀、适口性好。商品价值高,一般公顷产鲜果穗l1250kg左右。经2001年产品试销,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9  早熟优质丰产抗病糯玉米新品种广糯1号的选育
    赵守光; 徐勋志; 邹集文; 陈伟雄 宋占平
    2003, 11(zk2):047-049.
    [摘要](218) [HTML](0) [PDF 0.00 Byte](608)
    摘要:
    广糯1号是广州市农科所以自选自交系WX-2-2-1为母本、木-3l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糯玉米新品种。在省品比试验中,广糯1号产量位居第一,比对照种香白糯增产19.94%-2l.66%;食昧、糯性口感较好;穗大、均匀、果彤好;生长健壮,茎粗抗倒,叶色青绿,未发现糯玉米在本省常见的花叶病、大小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历年品比试验和试种示范均表明,广襦l号性状优良,早熟、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该种2001年通过专家鉴定,2002年3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现已参加国家区试。
    20  糯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周海; 任文彬; 郭英; 丁守斌
    2003, 11(zk2):050-051.
    [摘要](177) [HTML](0) [PDF 0.00 Byte](595)
    摘要:
    21  华穗种业有限公司特用玉米品种简介
    2003, 11(zk2):052-053.
    [摘要](218) [HTML](0) [PDF 0.00 Byte](559)
    摘要:
    22  粮、经、果、饲兼用型糯玉米新品种
    京科糯(审定名京科糯)
    2003, 11(zk2):054-055.
    [摘要](412) [HTML](0) [PDF 0.00 Byte](799)
    摘要:
    23  江南花糯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
    江苏省农科院玉米研究室
    2003, 11(zk2):056-056.
    [摘要](204) [HTML](0) [PDF 0.00 Byte](485)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