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12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玉米当代杂种优势研究回顾
    史振声 张喜华
    2004, 12(1):003-007.
    [摘要](1673) [HTML](0) [PDF 0.00 Byte](3009)
    摘要:
    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玉米当代杂种优势研究的历程,总结和归纳了该研究领域的一些主要成果,并对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做了探讨。
    2  青饲玉米品种的比较研究
    张吉旺; 胡昌浩; 王空军; 董树亭; 刘鹏
    2004, 12(1):008-009.
    [摘要](1082) [HTML](0) [PDF 0.00 Byte](1620)
    摘要:
    选用青饲玉米品种与普通玉米鲁单50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青饲玉米品种的特点不同,青科l号(Q-1)、Q-99-5和Q-99-6品种不仅生物产量高(即饲用物质产量高),而且子粒产量也较高.科多4号和科多8号的子粒产量较低,但属于多穗多蘖型,饲用物质产量显著地高于普通玉米品种。
    3  玉米单倍体诱导选系研究(简报)
    才卓; 徐国良; 刘向辉; 李淑华; 董亚琳; 代玉仙 赵共鹏
    2004, 12(1):010-011.
    [摘要](2131) [HTML](0) [PDF 0.00 Byte](2073)
    摘要:
    玉米单倍体诱导选系是一种新的快速育种方法.各国育种家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求得早日应用于育种实践.报道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利用单倍体诱导技术进行自交系选育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绩,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4  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
    胡建广; 李余良; 刘建华 王子明
    2004, 12(1):012-15.
    [摘要](1527) [HTML](0) [PDF 0.00 Byte](5720)
    摘要:
    我国甜玉米育种虽然起步较晚,但育种水平提高很快,在产量潜力和子粒含糖量等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由于甜玉米资源相对缺乏、研究力量薄弱和对产量的过分追求,甜玉米的食用品质与国外优良品种差距明显,缺乏耐热、耐寒品种.加强资源引进、创新与人才培养,坚持应用传统育种技术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生物技术的优秀成果,加快品质鉴定技术和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是我国甜玉米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
    5  常用玉米杂交种的耐旱性研究
    张凤路; 孙国伟; 郭江; 杨志良 魏书明
    2004, 12(1):016-017.
    [摘要](1180) [HTML](0) [PDF 0.00 Byte](1477)
    摘要:
    耐旱玉米种质的筛选是提高产量、保护自然资源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河北省生产上常用的14个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各种质的子粒产量、干物量、雌雄穗开花间隔、穗位高/株高、叶片衰老指数等指标进行了综合考察,得出各种质的综合耐旱指数,对进一步筛选耐旱玉米种质有一定指导意义。
    6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与玉米育种
    彭泽斌; 田志国
    2004, 12(1):018-020.
    [摘要](477) [HTML](0) [PDF 0.00 Byte](2183)
    摘要:
    群体改良是现代玉米育种的基础环节,非常重要,在国外被称作前育种(Pre-breeding),是玉米种质改良创新的核心技术.为了适应玉米杂交育种的需要,必须把群体改良技术转向相互轮回选择.CIMMYT已经全面转向相互轮回选择,而沿用了几十年的全同胞、半同胞、S1、S2及改良穗行法等已很少使用.美国、印度、津巴布韦、巴西等国也逐渐转向相互轮回选择.文章详细介绍了CIMMYT重点利用的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技术,并提出了对方法的优化及与育种结合的方案。
    7  玉米收获期子粒含水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及育种策略
    姜艳喜; 王振华; 金益; 张林; 鄂文弟
    2004, 12(1):021-025.
    [摘要](971) [HTML](0) [PDF 0.00 Byte](2086)
    摘要:
    收获期子粒含水量的高低严重影响玉米子粒的商品品质和生产成本.不同品种间收获期子粒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受品种、灌浆速率、生理成熟时的含水量、脱水速率和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收获期子粒含水量的遗传力高,狭义遗传力为77%,可进行直接选择,但在田间可通过某些相关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同时可借助RSE等选择指数选育高产、收获时含水量低的玉米杂交种。
    8  分子标记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李向拓; 毛建昌; 吴权明
    2004, 12(1):026-029.
    [摘要](1149) [HTML](0) [PDF 0.00 Byte](2339)
    摘要:
    简述了AFLP、RAPD、RFLP和SSR分子标记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了尽快将分子标记用于玉米育种,应提高分子标记的稳定性,降低所需费用,提高自动化操作程度,积极做好我国特有玉米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工作,以及与高产优质高抗有关的新基因鉴定、利用及其相关的标记和定位。
    9  中国农家玉米品种性状变异研究
    李凌雨; 邢雅静; 阎彩清; 王学雄; 郭高明; 赵怀生 张效梅
    2004, 12(1):030-032.
    [摘要](813) [HTML](0) [PDF 0.00 Byte](1235)
    摘要:
    研究了我国主要农家玉米品种的生育期、主茎叶数、株高、茎粗、穗位、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及出籽率1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并对其株型、穗型、穗轴颜色、子粒类型及子粒颜色5个质量性状变异进行了简要分析.我国农家玉米品种数量性状的变幅较大,特别是株高、穗粒重和穗位等性状.同时,农家品种也具有它们独特的优异性状,对于育种材料改良有着重要意义。
    10  玉米耐铝毒的基因型筛选
    许玉凤; 曹敏建; 王丹; 林凤 王文元
    2004, 12(1):033-035.
    [摘要](1208) [HTML](0) [PDF 0.00 Byte](1371)
    摘要:
    通过玉米发芽和溶液培养试验来研究筛选玉米耐铝酸的直接指标和测定方法.研究表明,不同的玉米基因型之间在耐铝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铝胁迫下,玉米幼苗主根明显缩短,并且侧根生长受到抑制.由于根系生长发育不良,导致地上部分茎、叶的生长受阻,造成整个植株的生物量下降,但耐铝玉米基因型下降的幅度比铝敏感基因型小,可以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基因型的筛选。
    11  欧洲玉米种质BC8241Ht的利用与改良
    晏庆九; 霍仕平; 许明陆; 张兴端; 张健; 向振凡 熊闻霞
    2004, 12(1):036-039.
    [摘要](967) [HTML](0) [PDF 0.00 Byte](1279)
    摘要:
    国外玉米种质的引进、利用与改良是我国玉米杂交育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育种成败的关键.选用从欧洲引进的21个玉米杂交种,在经过产量比较鉴定和农艺性状综合评判后,选取其中的BC8241H1作为选系基础材料,选育出了优良玉米自交系南21-3,并组配育成了5个优良玉米杂交种供我国西南山区推广应用.针对南21-3部分性状的缺陷,分别导入Tuxpeno、Lancaster和Reid种质对该系实施改良,并选育出了系列改良系.实践证明,BC8241Ht这份欧洲玉米种质是优良的,利用改良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12  白粒淀粉玉米及其选育
    卜俊周; 彭海成; 谢俊良; 李建兵; 何永杰
    2004, 12(1):040-040.
    [摘要](938) [HTML](0) [PDF 0.00 Byte](1046)
    摘要:
    白粒玉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论述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选育的白粒淀粉玉米自交系杂交种,以及取得的成就。
    13  用基因枪将GUS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瞬时表达
    袁鹰; 刘德璞; 郑培和; 温刚; 王玉民; 徐文静
    2004, 12(1):041-43.
    [摘要](919) [HTML](0) [PDF 0.00 Byte](2307)
    摘要:
    用基因枪法将带有GUS报告基因的PDM803转化接种3~5 d的东北常用自交系幼胚和已稳定的胚性愈伤组织.经过3~5 d恢复培养将转化的受体材料浸于GUS检测液中,结果均检测到蓝色斑点.同时研究了几个影响基因枪转化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因素.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受体材料预处理的与否、基因枪的射程和氦气压力等都能影响基因枪转化GUS的瞬时表达量。
    14  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冀玉9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郑积德; 张文英; 张动敏; 孟庆民; 陈铃; 武玉华; 李海军
    2004, 12(1):044-046.
    [摘要](898) [HTML](0) [PDF 0.00 Byte](1674)
    摘要:
    冀玉9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自选自交系冀15-22作母本,冀35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半紧凑型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育期短、品质优良、抗逆性好、丰产稳产、适应性广和制种产量高等优点,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15  优质青贮玉米新青1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梁晓玲; 阿布来提; 冯国俊; 李进; 李铭东 雷志刚
    2004, 12(1):047-049.
    [摘要](1187) [HTML](0) [PDF 0.00 Byte](1259)
    摘要:
    新青1号是新疆农科院粮作所培育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一般生物产量67 500~82 500kg/hm2.春播生育期110 d左右,复播生育期90~100d,适宜≥10℃有效积温2400℃·d以上地区种植.全株粗蛋白含量10.07%,粗脂肪3.02%,总糖11.65%,粗纤维8.38%,无氮浸出物32.42%,干物质含量49.94%.子粒容重828g/L,子粒粗蛋白13.19%,粗脂肪5.55%,赖氨酸含量0.34%.通过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即可获得高产
    16  优质玉米杂交种吉单255的选育与推广
    柳迎春; 许明学; 夏远峰; 刘爱华; 于明彦; 代秀云 刘喜尧
    2004, 12(1):050-051.
    [摘要](1129) [HTML](0) [PDF 0.00 Byte](1099)
    摘要:
    吉单255是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吉002为母本,S8-10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24 d,需≥10℃活动积温2 600℃·d左右.种子拱土能力强,早发性好,易抓苗.抗逆性、抗病性强,耐涝性突出.在各类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和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吉林省中晚熟区及晚熟区二洼地、辽宁省东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内蒙古东南部种植。
    17  玉米新品种豫玉31的丰产稳产性分析
    柳家友; 柏志安; 吴伟华; 贾延钊
    2004, 12(1):052-053.
    [摘要](744) [HTML](0) [PDF 0.00 Byte](1297)
    摘要:
    对1997~1999年河南省玉米区试、生产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豫玉31属高产、稳产型玉米新杂交种,广泛适宜于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种植.由于其子粒品质优良,推广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18  高产优质大穗型玉米杂交种新单2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张学舜; 周联东; 刘经纬; 刘俊恒
    2004, 12(1):054-055.
    [摘要](888) [HTML](0) [PDF 0.00 Byte](1584)
    摘要:
    新单22是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6年育成,组合为新358×新77.1997~2001年在各级试验中表现为中秆、紧凑型、大穗、高产和多抗综合性状好等特点.生育期100d,适宜在我国各主要玉米区种植,种植密度为45000~57000株/hm2,夏播一般单产8 250~9 750 kg/hm2,高者达13 500kg/hm2以上。
    19  运单19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技术与栽培措施
    王安乐; 陈朝辉; 孙振刚; 薛建兵; 魏国英
    2004, 12(1):056-056.
    [摘要](1086) [HTML](0) [PDF 0.00 Byte](1095)
    摘要:
    运单19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运系98-40作母本,H9-21改作父本育成的杂交种.该品种生育期春播130 d;夏播92 d,高产稳产,一般产量12 000kg/m2,最高可达15 000kg/hm2,子粒桔红色,品质佳.适用于华北地区春播和黄淮海区域夏播.在栽培措施上注意合理密植和后期追肥.
    20  高蛋白玉米、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品质的对比研究
    吴春胜; 贾士芳; 王成己; 牟金明
    2004, 12(1):057-060.
    [摘要](931) [HTML](0) [PDF 0.00 Byte](1883)
    摘要:
    通过对高蛋白玉米、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子粒产量方面高蛋白玉米和高油玉米分别比普通玉米低24.91%和12.49%,但高蛋白玉米蛋白质公顷产量比普通玉米高13.5%,高油玉米脂肪揪公顷产量比普通玉米高30.84%;高蛋白玉米和高油玉米子粒容重低于普通玉米,含水量高于普通玉米;在子粒大小和干物质积累方面,则是高蛋白玉米最大,普通玉米次之,高油玉米最小。
    21  超甜玉米营养品质分析
    王世恒 冯凤琴 徐仁政
    2004, 12(1):061-062.
    [摘要](1225) [HTML](0) [PDF 0.00 Byte](1797)
    摘要:
    对浙江省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超甜玉米品种(超甜3号、特甜1号和H5008)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与本省主栽杂交玉米品种掖单13和稻米的部分相关项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有被测的超甜玉米品种的蔗糖、脂肪、粗纤维、Vc、β-胡萝卜素、水解氨基酸及矿物质含量均较杂交玉米掖单13要高得多,超甜玉米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也很丰富,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接近或超过了杂交玉米和稻米的两倍,因此,超甜玉米的营养是非常丰富的。
    22  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李运朝; 崔彦宏; 王元东; 赵久然; 郭景伦; 段民孝; 杨国航; 邢锦峰
    2004, 12(1):063-068.
    [摘要](1184) [HTML](0) [PDF 0.00 Byte](4402)
    摘要:
    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玉米抗旱性鉴定原理、方法、指标、研究的现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作物遗传育种学的角度,指出了今后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的发展方向。
    23  育种与栽培相结合紧凑型玉米创高产
    李登海; 张永慧; 杨今胜; 柳京国
    2004, 12(1):069-071.
    [摘要](1032) [HTML](0) [PDF 0.00 Byte](1720)
    摘要:
    从探索我国玉米高产道路进行夏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开始,回顾了育种与栽培相结合培创玉米高产的研究过程.并通过紧凑型玉米与平展型玉米的株型比较试验,总结出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生理特征,证明了紧凑型玉米较平展型玉米的增产作用大,创造出16444.35 kg/hm2的夏玉米高产纪录,推动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研究事业的发展。
    24  夏玉米种植中水分问题的研究进展
    李全起; 陈雨海; 房全孝
    2004, 12(1):072-075.
    [摘要](978) [HTML](0) [PDF 0.00 Byte](1658)
    摘要:
    综述了夏玉米种植中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农艺节水措施、水分对产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等,并综述了模型的应用,提出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种植中应加强对前茬底墒水的研究。
    25  旱地秋覆膜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的特性研究
    王勇; 高育锋
    2004, 12(1):076-078.
    [摘要](961) [HTML](0) [PDF 0.00 Byte](1499)
    摘要:
    旱地秋覆膜玉米子粒灌浆特性主要表现在LAI增加,生物产量提高.花后5~10d为子粒形成阶段,35~40 d为灌浆强度骤增阶段,45~55 d为子粒失水成熟阶段.秋覆膜玉米表现出较高的转换率和较大的移动量,粒/叶(cm2)比值高.在"源一库"器官同化物合成与转运中,各器官转换率大小为秋覆膜玉米茎>叶>穗轴>苞叶>鞘,露地玉米为茎>叶>苞叶>穗轴>鞘.叶是合成同化产物的主要源器官,茎鞘具有多次转移功能,苞叶和穗轴表现出一次中转特性。
    26  北疆麦田套种玉米生态区划及高产栽培
    郭斌; 王友德; 王文静; 段震宇 温亚鸣 赵忠祥
    2004, 12(1):079-081.
    [摘要](778) [HTML](0) [PDF 0.00 Byte](1208)
    摘要:
    详细分析了北疆主要农区的光热资源条件,根据北疆麦田套种玉米所需的≥10℃的活动积温、无霜期和后茬套种玉米子粒灌浆关键生育时期日平均气温≥15℃三个基本条件的要求,我们将北疆麦田套种玉米的生产进行了科学区域划分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27  小麦-玉米连作条件下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高凤菊; 戴忠民; 朱金英; 崔光泉; 王友平
    2004, 12(1):082-085.
    [摘要](828) [HTML](0) [PDF 0.00 Byte](1312)
    摘要:
    试验探索了不同肥力条件下浇水、密度、有机肥、氮肥和磷肥五因素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经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了小麦-玉米连作条件下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型。
    28  春、秋季不同播种期对糯玉米采收期的影响研究
    陈志辉; 黄虎兰; 陈松林
    2004, 12(1):086-088.
    [摘要](642) [HTML](0) [PDF 0.00 Byte](1176)
    摘要:
    以中糯301为供试品种,通过3个地点春、秋季分期播种试验认为:①春玉米提早播种期对调节采收期的能力有限,特别是2月中旬至3月初播种太早的播期.②秋玉米播种期对调节采收期的能力较强,但应注意较迟播期不利于玉米正常成熟的风险.③春玉米与秋玉米鲜穗产量均随播期推迟而明显呈递减趋势.④综合各播种期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春糯玉米采用地膜覆盖育苗,中糯301以3月上旬播种的最为适宜,如考虑到分期分批采收,加工上市,适宜播种期可在2月下旬至3月底;秋糯玉米中糯301以7月上旬、中旬露地直播的最为适宜,如考虑到分期分批采收
    29  丹玉27高产栽培技术与应用前景分析
    赵文媛; 刘日尊; 鲁宝良
    2004, 12(1):089-089.
    [摘要](894) [HTML](0) [PDF 0.00 Byte](917)
    摘要:
    论述了丹玉27的显著特点.丹玉27生育期比本育9号早熟3~5 d,株型清秀,品质优良,产量比本育9高10%左右.可作为瓜菜、草莓等保护地的下茬.通过探讨丹玉27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延长丹玉27的使用年限,并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30  玉米大斑病菌对广州地区甜玉米的致病性观测
    周伯扬; 谢伟烈 谢壮锋; 特拉康
    2004, 12(1):090-092.
    [摘要](893) [HTML](0) [PDF 0.00 Byte](1334)
    摘要:
    通过对桂甜和华珍两个甜玉米品种的玉米大斑病病斑扩展速率及病情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病斑的产孢特性显示,病斑首次产孢量显著高于再次产孢量.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的菌丝生长量,分析出广州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主要构成属于高温型。
    31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
    唐海涛; 杨俊品 荣延昭
    2004, 12(1):093-096.
    [摘要](1155) [HTML](0) [PDF 0.00 Byte](2375)
    摘要:
    玉米纹枯病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其危害日趋严重.系统地综述了玉米纹枯病的症状表现、病原菌及致病因子、发病传播、危害损失、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研究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选育、鉴定综合性状好、高抗的玉米品种是防治玉米纹枯病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应加强玉米纹枯病抗性机制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加强玉米纹枯病抗病基因的定位、克隆的研究,同时广泛开展抗病性鉴定,为选育包括纹枯病在内的多抗性玉米杂交种提供依据。
    32  钾及钾锌配施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党建友; 裴雪霞; 王娇爱; 姬虎太; 张定一
    2004, 12(1):097-099.
    [摘要](768) [HTML](0) [PDF 0.00 Byte](1549)
    摘要: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施钾量的条件下,钾及钾锌配施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钾肥增产553.0~2 292.0 kg/hm2,配施钾锌肥可增产1 062~2 692.5 kg/hm2.经回归分析,单施和配施的最佳施肥量(K2O)分别为275.8 kg/hm2和283.5 kg/hm2.与单施钾肥相比,配施更能有效的促进夏玉米生长发育,增加次生根数,降低秃尖,改善穗部性状,提
    33  不同玉米自交系氮效率的分析
    关义新; 马兴林; 凌碧莹 向春阳
    2004, 12(1):100-102.
    [摘要](945) [HTML](0) [PDF 0.00 Byte](1374)
    摘要:
    试验在4个氮处理水平上对8个玉米自交系的氮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在产量、生物量和氮累积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据氮效率分析,黄C属低氮、高氮处理下产量均较高的双高效型,340属低氮高效型自交系,00冬属高氮高效型自交系,C8605属低氮、高氮处理下产量均较低的双低效型自交系.通径分析表明,在3个施氮处理中氮吸收效率对氮效率的作用均大于氮利用效率对氮效率的作用,且低氮下吸收效率对氮效率的作用大,高氮下利用效率对氮效率的作用大。
    34  抓住机遇,振兴玉米栽培学科,为提高我国玉米国际竞争力做贡献
    赵久然
    2004, 12(1):103-105.
    [摘要](865) [HTML](0) [PDF 0.00 Byte](1219)
    摘要:
    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玉米产业现状,概括总结了玉米的三大类:子粒用、鲜食和青贮;三冠王:高产之王、饲料之王和加工原料之王;三种产销关系:自给有余、自给自足、自给不足;四元利用:粮、经、果、饲;六区一带:即我国6个玉米产区和一条从东北经黄海至西南形成的主产区玉米带;3个竞争优势:市场区位、食品安全和成本空间;3个竞争劣势:规模小效益低、水分高商品品质差和流通体制不完善.指出了由于我国目前生态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突显,使玉米栽培学科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栽培学科本身应融入到整个玉米产业链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面向生产
    35  《玉米科学》论文作者群浅析
    张瑛; 赵化春
    2004, 12(1):106-110.
    [摘要](1257) [HTML](0) [PDF 0.00 Byte](735)
    摘要:
    文章对1993~2002年10年出版的<玉米科学>论文作者群进行了发展状况、合作度、合作率、合作类型、论文作者的系统分布、地区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作者群分析对定量评估学科体系、建设高水平的核心作者队伍,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均有一定意义。
    36  糖液预处理对提高玉米花培诱导率的研究
    付迎军; 任海祥; 白艳凤; 王延峰; 孙殷会; 黄艳胜; 邵广忠; 孙广权
    2004, 12(1):111-113.
    [摘要](832) [HTML](0) [PDF 0.00 Byte](1264)
    摘要:
    对不同材料用蔗糖溶液预处理花药,使之产生质壁分离,再接种于不同蔗糖浓度的培养基上.探讨了玉米花药胚状体(愈伤组织)产生情况,指出胚状体(愈伤组织)与基因型关系很大,用25%浓度蔗糖预处理花药6~7min及培养基中加15%浓度蔗糖诱导频率最高。
    37  玉米秸秆能量指标的测定和利用研究
    库丽霞; 陈彦惠; 吴连成 岳建芝; 张百良
    2004, 12(1):114-118.
    [摘要](833) [HTML](0) [PDF 0.00 Byte](2178)
    摘要:
    通过对15个杂交种及其22个亲本自交系的茎秆热值及其化学组分的测定,结果表明:秸秆热值与秸秆产量和子粒产量关系密切;不同材料间、同一材料不同部位间的热值及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存在差异;同一材料的热值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从上部到下部逐渐增多,半纤维素含量逐渐减少;热值与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间有密切相关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0 523.6+13 273.4X1+15 908.9X2,初步确定纤维素、木质素作为秸秆的主要能量指标;根据热值、产量性状结果,认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