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12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不同普×爆后代群体膨爆特性的分离特征研究
    李玉玲; 吴锁伟; 董永彬; 张亚丽 李志强
    2004, 12(2):003-006.
    [摘要](938) [HTML](0) [PDF 0.00 Byte](1210)
    摘要:
    对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与4个爆裂玉米自交系组配的20个普×爆组合F2,BC1,BC23个世代的膨爆特性分析结果表明:F2代膨爆特性较差,难以采用常规系谱法从中选育出优良的膨爆玉米自交系;通过回交可以快速恢复其优良的膨爆特性,但不同组合及同一组合不同世代间的膨爆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提高后代的选育效果,首先要选配适宜的普×爆组合,其次是要确定具体的回交世代。
    2  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形态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王振华; 张新
    2004, 12(2):007-009.
    [摘要](1670) [HTML](0) [PDF 0.00 Byte](3417)
    摘要:
    通过对我国玉米54份骨干自交系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及生育期性状的分析评价,筛选出了各单个性状表现优良与较差的自交系,分析了四大杂优类群间在形态性状方面的差异,为我国玉米种质的改良与创新提供了依据.。
    3  P群种质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种质创新中的作用及展望
    王元东; 段民孝; 邢锦丰; 王继东; 张春原; 郭景伦; 赵久然; 陈绍江
    2004, 12(2):010-012.
    [摘要](949) [HTML](0) [PDF 0.00 Byte](1842)
    摘要:
    通过分析P群种质选育的品种,结合育种实践,认为P群种质是不同于我国原有4大杂种优势类群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优势群.总结出P群种质的主要杂种优势模式,即P群×Reid类群、P群×塘四平头类群、P群×旅大红骨类群和P群×其它种质类群.提出了P群种质在今后玉米育种和种质扩增中存在的问题和利用思路。
    4  玉米子粒铁含量的基因型差异
    米国华; 陈范骏; 刘向生; 春亮; 宋建兰
    2004, 12(2):013-015.
    [摘要](1012) [HTML](0) [PDF 0.00 Byte](1620)
    摘要:
    铁是影响动物及人类健康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其子粒铁含量是决定其子粒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了24个杂交种及78个玉米自交系的子粒铁营养状况.结果表明,杂交种子粒铁含量在(40.1±5.0)mg/kg,变异幅度较小.其中W517、唐抗5号和高油115的子粒铁含量较高.自交系子粒的铁含量在(32.9±7.4)mg/kg,变异幅度较大.其中鲁原92子粒的铁含量较高,达到61.4 mg/kg.子粒铁含量与产量之间相关性很低,说明通过选育既高产、铁含量又高的新品种是可行的。
    5  应用生理学方法和分子手段进行玉米抗旱育种
    黎裕; 王天宇; 石云素; 宋艳春
    2004, 12(2):016-020.
    [摘要](957) [HTML](0) [PDF 0.00 Byte](1892)
    摘要:
    干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玉米生产国家的重要农业灾害之一,解决干旱问题的有效途径包括培育抗旱型和节水型的玉米杂交种.多年来,通过常规手段进行玉米抗旱育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其育种效率没有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与此同时,对玉米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途径研究很多,其成果可以为抗旱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尤其是近年来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对玉米抗旱性进行了深入的遗传剖析,其研究结果也为玉米抗旱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同时评述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并讨论今后的发展趋势。
    6  对生玉米研究进展
    李凌雨; 闫彩清; 张名昌; 董民堂; 王学雄 赵飞
    2004, 12(2):021-025.
    [摘要](1028) [HTML](0) [PDF 0.00 Byte](1524)
    摘要:
    综述了对生玉米的植物学形态特征、遗传育种、植物生理及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对生玉米的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
    7  普通玉米单交种与高油玉米杂交当代子粒化学成分的遗传分析
    贾玉峰; 张新生; 赵明
    2004, 12(2):026-029.
    [摘要](804) [HTML](0) [PDF 0.00 Byte](1522)
    摘要:
    试验以吉林省主推的普通玉米单交种为母本,以高油玉米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研究双亲对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母本对杂交当代子粒脂肪含量的影响大于父本,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含量与其双亲的关系是:普通玉米单交种×高油玉米自交系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含量=0.60P1+0.40P2;普通玉米单交种×高油玉米单交种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含量=0.65P1+0.35P2;普通玉米单交种×高油玉米群体的杂交当代子
    8  浅谈我国玉米杂交种种质来源及其利用途径
    任转滩; 马毅
    2004, 12(2):030-033.
    [摘要](711) [HTML](0) [PDF 0.00 Byte](1540)
    摘要:
    整理分析了373份我国各地育种家选育的优良自交系材料,这些优系均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推品种或苗头组合的亲本.通过研究,对我国育种家科学利用多种种质选育优系的成功经验加以探讨,以期为今后的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9  吉林省耐密型玉米育种现状及选育途径初探
    张志军; 刘文国; 张建新; 焦仁海 丁仕波
    2004, 12(2):034-036.
    [摘要](918) [HTML](0) [PDF 0.00 Byte](1883)
    摘要:
    简要地分析了吉林省主要推广的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的组配模式和种质的利用情况,并对耐密型杂交种的特征、组配原则及亲本自交系的选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0  优质蛋白玉米陕单17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杨引福; 李耀文; 张仁和; 岳瑞谦
    2004, 12(2):037-041.
    [摘要](773) [HTML](0) [PDF 0.00 Byte](1181)
    摘要:
    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1996年用高赖氨酸自交系Y77QPM为母本,高赖氮酸自选自交系Y76QPM为父本杂交育成.赖氨酸含量0.46%,蛋白质含量11.53%,较对照农大108早熟6 d,综合抗性好,产量与普通玉米对照接近,具子粒饲用和粮饲兼用等特点.适宜在陕西乃至黄淮海区夏播或春播地区推广种植.它的子粒品质是本届区试中惟一达到国家普通玉米一等、食用玉米一等、饲用玉米一等、优质蛋白玉米二等的品种,黄淮海夏播区新一代优质蛋白玉米接班品种,该品种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
    11  优质高产甜糯玉米杂交种泸玉糯1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杨跃华; 李永洪; 陈国民; 雍小平
    2004, 12(2):042-043.
    [摘要](775) [HTML](0) [PDF 0.00 Byte](1235)
    摘要:
    泸玉糯1号是用甜质自交系泸97-23和糯质自交系渝9741分别作母本和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种.甜糯结合、皮薄、口感好,一般产鲜果穗13047.0 kg/hm2左右.播种至采收鲜果穗的生育期为82~85 d.属黄白相间粒,甜糯结合大穗型玉米。
    12  青贮玉米品种龙辐单208的选育与开发
    王巍; 李春秋; 祁永红; 武博
    2004, 12(2):044-045.
    [摘要](1188) [HTML](0) [PDF 0.00 Byte](1719)
    摘要:
    龙辐单208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以自交系辐967-3为母本,自交系辐913-8为父本育成的青贮玉米品种.该品种在哈尔滨地区生育期127 d,需≥10.C积温2 700℃·d.1998~2002年在各级青贮产量试验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及抗逆性强等特点.作为青贮玉米而言,龙辐单208的适应区为≥10℃积温在2 400℃·d以上的地区.它适宜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吉林省和辽宁省的部分地区.清种密度一般公顷保苗55 000~60 000株为宜。
    13  玉米自交系长3的改良与利用
    龚士琛; 苏俊; 李春霞; 张坪; 宋锡章; 张瑞英; 钟占贵; 闫淑琴; 李国良; 扈光辉; 王明泉
    2004, 12(2):046-048.
    [摘要](1521) [HTML](0) [PDF 0.00 Byte](1854)
    摘要:
    以骨干自交系长3与5003杂交后与长3回交,选育出了配合力高、抗病性强、早熟和综合性状好的新自交系K10、HR25和HR3.用其作亲本,育成龙单13、龙单20和黑342等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K10已成为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的骨干自交系之一。
    14  黔西北山区高产广适玉米杂交种毕三3号的选育与应用
    梁黔云; 范厚明
    2004, 12(2):049-050.
    [摘要](646) [HTML](0) [PDF 0.00 Byte](1158)
    摘要:
    毕三3号是我所根据黔西北山区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于1991年用自选的玉米单交种毕单6号作母本,自选的地方系大青133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1999~2003年累计示范推广8 491.5 hm2,新增总产量525.96万kg,增加产值578.55万元。
    15  矮秆大穗型玉米新品种并单1号的选育及应用
    段运平; 刘守渠; 王贵彩
    2004, 12(2):051-051.
    [摘要](685) [HTML](0) [PDF 0.00 Byte](1051)
    摘要:
    并单1号玉米杂交种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用自选自交系20-1118作母本,太系3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属于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需≥10℃积温2 300℃·d,植株叶片上举,株型紧凑,矮秆抗倒,抗病,耐旱,适宜密植.2000~2002年在各级产量试验示范中表现高产稳产、果穗均匀、无秃尖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制种父母本比例1:5,同期播种.该品种适宜于山西省南部、黄淮海及京津唐地区复播,山西省玉米早熟期春播。
    16  高油、高淀粉玉米杂交种主要生育特点研究与分析初报
    金明华; 苏义臣; 刘向辉; 王秀芬; 李淑华; 徐国良; 苏桂华
    2004, 12(2):056-059.
    [摘要](1189) [HTML](0) [PDF 0.00 Byte](1680)
    摘要:
    对比研究分析了高油、高淀粉玉米杂交种与普通杂交种的主要生育特点.结果表明,两者产量和品质有差别,高油杂交种的产量主要限制性状是千粒重低,灌浆和中后期脱水速度相对较慢,成熟时子粒含水量偏高,油分积累效率高,但完成全程油分积累的时间滞后,抗衰老能力偏弱.高油种质遗传基础狭窄问题较为突出;高淀粉杂交种乳熟中期前灌浆速度相对较慢,乳熟中后期淀粉积累效率较高.同时探讨了培育高油、高淀粉玉米杂交种的主攻目标性状。
    17  提高玉米子粒脂肪含量关键技术措施研究
    吴春胜; 王成己; 牟金明; 贾士芳; 谷岩; 包岩
    2004, 12(2):060-064.
    [摘要](1098) [HTML](0) [PDF 0.00 Byte](1344)
    摘要: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和收获期作为决策变量,研究以上5个因素对四密25和吉油1号脂肪含量的影响,通过微机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解析,求出各因子对玉米子粒脂肪含量影响的主次关系及因子问的交互作用,借助微机模拟试验,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栽培措施,为玉米优质栽培提供依据。
    18  不同熟期玉米套作夏玉米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形成
    申加祥 宁堂原; 李增嘉; 焦念元; 赵春; 张光辉
    2004, 12(2):065-068.
    [摘要](1055) [HTML](0) [PDF 0.00 Byte](1718)
    摘要:
    试验以早、中、晚熟代表品种鲁原单14(LD14)、掖单22(YD22)和掖单13(YD13)为对象,两两相互套作,研究春夏玉米套种体系中夏玉米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与经济产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全株可溶性糖含量在大口期、吐丝期与产量成显著负相关,乳熟期、成熟期则与产量成显著正相关: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吐丝期与产量成正相关,乳熟期和成熟期成负相关;叶鞘与茎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相同,均表现为:乳热期与产量成负相关,吐丝期与成熟期成正相关;
    19  不同发育时期玉米种子蛋白质组分分析
    吴承来; 张春庆; 李圣福 刘中琰
    2004, 12(2):069-070.
    [摘要](1045) [HTML](0) [PDF 0.00 Byte](1805)
    摘要:
    利用蛋白质电泳对两个玉米自交系和两个杂交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子粒蛋白质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子粒发育10~35 d过程中干物质积累与发育天数成正比.随子粒发育各蛋白质组分开始合成,授粉15 d的种子中具备了成熟种子中的所有蛋白质组分.子粒发育后期蛋白质量随子粒干重的积累而增加,但百分含量无明显变化。
    20  RE种衣剂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曹加颖 王淑玲; 姜河; 修英涛 刘延增
    2004, 12(2):071-072.
    [摘要](1424) [HTML](0) [PDF 0.00 Byte](1709)
    摘要:
    研究表明:RE种衣剂处理有抑制玉米苗期地上部伸长生长,缩短叶片、叶鞘长度;促进地下根系生长,使根数增多、根长增长;促进茎加粗生长,起到控长壮苗作用.电镜观察显示,处理后叶片叶绿体中基粒数量增加,叶鞘机械组织增强,输导组织发达。
    21  玉米苗期抗旱性评定方法探讨
    李壮; 许文娟; 薛兵东; 曹萍
    2004, 12(2):073-075.
    [摘要](1019) [HTML](0) [PDF 0.00 Byte](1976)
    摘要:
    对辽宁省推广的5个抗旱性不同的玉米品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和室外盆栽试验,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测定了与抗旱性有关的芽率、芽势和叶面积等16项鉴定指标.以种子萌发抗旱指数与幼苗反复干旱抗旱指数的乘积作为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参考数列,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各指标与苗期抗旱性的关系,从中筛选出关联度较大的10个指标,然后通过隶属函数法对这10项指标进行分析,定量地评价5个玉米品种苗期的抗旱。
    22  CIMMYT玉米种质AC8328BNC1的耐瘠性研究
    高翔; 陈泽辉; 祝云芳
    2004, 12(2):076-078.
    [摘要](839) [HTML](0) [PDF 0.00 Byte](1365)
    摘要:
    采用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玉米品种和施肥水平两因素试验,对玉米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作变异度分析,对小区产量作方差分析和对单位产量作差数百分率分析,以系统鉴定CIMMYT玉米种质AC8328BNC1的耐瘠性.结果表明:①AC8328BNC1具有较强的耐低氮和低磷能力,有良好的丰产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是一个优良的国外玉米种质资源,应加大研究和利用力度;②在低肥力土壤上,更应重视玉米科学合理施肥的重要性和追第二次肥的必要性。
    23  玉米质量与产量协同提高的关键技术研究
    刘武仁; 冯艳春; 郑金玉; 刘凤成 赵福仁
    2004, 12(2):079-081.
    [摘要](660) [HTML](0) [PDF 0.00 Byte](944)
    摘要:
    选择高产、优质和熟期适中同一类型的优良品种群,确定适宜密度区间的下限;采用经济最佳施肥量,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科学的土壤调控技术,可实现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协同提高。
    24  山区玉米当家品种川单15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马太和; 杨胜辉; 彭家明; 马英; 魏刚
    2004, 12(2):082-085.
    [摘要](997) [HTML](0) [PDF 0.00 Byte](1300)
    摘要:
    选择生产实践中对玉米子粒产量影响较大的5项因素:播种期(X1)、密度(X2)、施N肥量(X3)、施锌肥量(X4)和施攻穗肥比例(X5);作为主要影响目标函数(y)的决策变量,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山区玉米当家品种川单15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型.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因子水平寻优,得出单产700kg/666.7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播种期为3月25日,密度为4 82
    25  玉米育苗移栽对群体特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林建新; 陈山虎; 卢和顶; 童川拉; 纪荣昌
    2004, 12(2):086-088.
    [摘要](833) [HTML](0) [PDF 0.00 Byte](1623)
    摘要:
    玉米乳苗移栽能提高植株整齐度,增加单株和群体叶面积,促进叶片净同化率(NAR)和作物生产率(CGR)的提高;提高成穗率6.31%左右,增产显著,提早成熟5 d左右。
    26  浅谈玉米精密播种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前景
    姚杰
    2004, 12(2):089-091.
    [摘要](820) [HTML](0) [PDF 0.00 Byte](1418)
    摘要:
    从精密播种机械的研究、种子质量的提高和精密播种技术的示范推广等方面论述了我国玉米精密播种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指出随着玉米精密播种技术的逐步完善、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玉米精密播种技术在全国的应用推广将会出现高潮。
    27  运单系列玉米品种的生理特性及栽培措施研究
    王安乐; 陈朝辉; 孙振纲; 薛建兵; 魏国英 赵德法
    2004, 12(2):092-093.
    [摘要](1173) [HTML](0) [PDF 0.00 Byte](1505)
    摘要:
    运单系列玉米品种是指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运城为选育基地育成的晋单39、晋单46、运单19和运高油1号等玉米单交种.这些品种与其它品种比较具有耐寒性差、耐高温性好、生长速度快、叶片光合效能强和产量突出等生理特性.在栽培管理上要求推迟播种时间(早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提早施肥,一促到底,补施灌浆肥.提倡在易发生持续高温天气的地区种植运单系列玉米品种。
    28  安全高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种衣剂的研制
    晋齐鸣; 沙洪林; 李红; 宋淑云; 张伟
    2004, 12(2):094-096.
    [摘要](835) [HTML](0) [PDF 0.00 Byte](1502)
    摘要:
    通过田间和室内人工模拟低温条件,重复再现了烯唑醇产生药害的症状,首次明确了烯唑醇药剂产生药害的原因,找出了解决的办法.研制出安全、高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Hc",克服了烯唑醇遇低温易产生药害问题,试验示范防治效果达88.6%。
    29  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李富华 叶华智 王玉涛 熊绵平
    2004, 12(2):097-101.
    [摘要](1422) [HTML](0) [PDF 0.00 Byte](1797)
    摘要:
    米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玉米主要病害.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病性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今后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研究方向。
    30  江汉平原玉米施用磷肥效果研究
    鲁剑巍 鲁君明 陈防;余常兵
    2004, 12(2):102-104.
    [摘要](1181) [HTML](0) [PDF 0.00 Byte](1401)
    摘要:
    在江汉平原布置3个玉米磷肥用量试验,以确定该地区种植玉米施磷效果和适宜的磷肥用量.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明显增加玉米叶片数和株高,在不同磷肥用量时3个试验点的子粒最大增产幅度分别为15.4%、18.8%和39.9%,磷增产效果显著.结果还显示,磷肥对子粒的增产作用大于其它部分,足量磷肥施用有助于子粒产量的形成.磷肥施用能有效地提高经济收益,施磷处理的产投比均>2.0,表明江汉平原玉米施磷是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磷肥用量结果表明,第一个和第三个试验点在施磷(P2O5)
    31  玉米淀粉分支酶基因的克隆和反义载体的构建
    柴晓杰; 王丕武; 张君; 关淑艳
    2004, 12(2):105-107.
    [摘要](1043) [HTML](0) [PDF 0.00 Byte](1662)
    摘要: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扩增了玉米淀粉分支酶的cDNA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MD18-Tvector载体上,对重组子进行PCR检测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并测定了DNA全序列.结果表明:克隆片段全长为1 698 bp.将该基因反向插入到pCAMBIA1301的CaMV35S启动子之后,构建了反义表达载体。
    32  优质蛋白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田清震; 李新海; 李明顺; 姜伟; 张世煌
    2004, 12(2):108-110.
    [摘要](1760) [HTML](0) [PDF 0.00 Byte](2251)
    摘要:
    综述了应用于优质蛋白玉米种质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提出了优质蛋白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通过对回交家系赖氨酸分析和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对该技术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考虑到成本核算和可操作性,认为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应用于育种实践是非常经济有效的。
    33  玉米单粒和单叶片DNA快速提取及SSR标记分析
    李新海 高文伟 李晓辉
    2004, 12(2):111-113.
    [摘要](1318) [HTML](0) [PDF 0.00 Byte](2288)
    摘要:
    优化建立了玉米单粒种子胚和单叶片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琼脂糖凝胶检测结果表明,提取的DNA主带清晰,无降解现象,质量好,可以满足SSR-PCR分析的需要.结合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此DNA提取方法可有效地用于玉米种子纯度检验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34  玉米DNA的小量快速提取
    杜何为; 黄敏; 张祖新
    2004, 12(2):114-115.
    [摘要](1348) [HTML](0) [PDF 0.00 Byte](1842)
    摘要:
    以玉米的幼叶为实验材料,用小量快速法提取玉米总DNA.提取的DNA经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发现DNA质量较好,所得的DNA可用于RAPD和DNA酶切等技术.此法具有提取速度快、DNA质量好和经济实用等优点,为玉米及其他植物DNA的提取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的途径。
    35  玉米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
    石海春; 柯永培; 佘跃辉; 余学杰
    2004, 12(2):116-118.
    [摘要](1250) [HTML](0) [PDF 0.00 Byte](2083)
    摘要:
    通过用标准发芽试验、低温发芽试验、高温发芽试验和田间播种试验(CK),测定了两个玉米品种(组合)的种子活力情况,以寻求测定玉米种子活力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组合)的种子活力指数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其结果是不一致的;对不同品种(组合)的种子活力比较,这几种方法均可采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