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12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培育伴侣品种实现玉米杂交种间优势利用
    陈绍江
    2004, 12(3):003-005.
    [摘要](1841) [HTML](0) [PDF 0.00 Byte](2094)
    摘要:
    基于当代优势和花粉直感的特点,宋同明教授提出了普通玉米高油化三利用生产模式并已在生产上取得了成功.为配合这一优质化高产模式的推广,应该强化三利用模式中配套单交种的筛选,选育当代杂种优势和花粉直感效应均高的伴侣型杂交种,形成伴侣型玉米生产系统,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当代杂种优势和品质性状的花粉直感效应,实现玉米的高产和优质化生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油化后的普通玉米直接作为种子进行跨代利用的设想。
    2  利用杂交玉米F1代种子果皮组织鉴定母本真实性的SSR研究
    赵久然; 刘龙洲; 王凤格; 郭景伦; 王元东
    2004, 12(3):006-008.
    [摘要](1257) [HTML](0) [PDF 0.00 Byte](2435)
    摘要:
    玉米子粒的果皮是全部继承母本遗传信息的F1代组织[1].将玉米F1代种子的果皮分离并从中提取DNA,以160对SSR引物为基础对本单位自育和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5个玉米单交种及双亲进行特异引物的筛选.特异引物的标准是能同时区分双亲及杂交种.用这些特异引物对杂交种、亲本和从杂交种上分离的果皮DNA进行PCR扩增.实验表明,果皮中的DNA利用SSR分析,具有与杂交种母本完全相同的DNA指纹.可通过杂交种种子获得其母本的全套DNA及其DNA指纹图谱.在亲子鉴定、自交系DNA指纹库建立及品种权保护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3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Ⅴ.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效应与利用
    秦泰辰; 邓德祥; 蒋守华; 卞云龙
    2004, 12(3):009-012.
    [摘要](810) [HTML](0) [PDF 0.00 Byte](2822)
    摘要:
    简要说明甜玉米突变基因由来以及研究近况.甜玉米在碳水化合物中形成的隐性突变基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种源丰富,已育成多个品种.在育种技术方面,着重介绍新方法--转座子育种技术。
    4  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和新进展
    梁文科; 徐尚忠; 戚廷香
    2004, 12(3):013-015.
    [摘要](645) [HTML](0) [PDF 0.00 Byte](3129)
    摘要:
    介绍了单倍体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应用的概况,特别是在玉米育种中,对如何获得单倍体,如何进行单倍体的鉴别和加倍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Stock 6及其衍生的几个玉米单倍体诱导系,评述了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5  黑龙江省常用玉米杂交种光周期特性的研究
    史桂荣; 曹靖生; 郭小明; 张建国; 赵伟; 李树军
    2004, 12(3):016-018.
    [摘要](649) [HTML](0) [PDF 0.00 Byte](1204)
    摘要:
    选用黑龙江省的主栽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玉米的生育期间进行遮光处理,对其光周期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遮光处理的反应不同,且同一品种的不同性状反应也不同.9叶期至抽雄期的间隔时间长短是光周期的敏感性状。
    6  糯玉米新品种性状研究
    郭文忠; 王新勤; 李英 王彦龙 张连太
    2004, 12(3):019-021.
    [摘要](710) [HTML](0) [PDF 0.00 Byte](1215)
    摘要:
    通过对两年东华北鲜食春玉米组品种区域试验汇总结果的分析,探明了参试品种之间10个性状差异从易到难的顺序大致是:穗位高>小区产量>株高>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生育期>穗粗>出籽率;同一品种10个性状在不同地区产生的差异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产量>穗位>百粒重>出籽率>行粒数>穗长>株高>穗粗>生育期>穗行数.通过对抗病鉴定结果分析,提出丝黑穗病和纹枯病是糯玉米抗病育种的关键。
    7  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P1基因转化玉米的初步研究
    余云舟; 王罡; 金宁一; 季静; 王萍
    2004, 12(3):022-025.
    [摘要](1131) [HTML](0) [PDF 0.00 Byte](1906)
    摘要:
    实验在构建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结构蛋白P1基因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BI131SP1、pBI21P1和pBI121AP1)的基础上,以玉米自交系8902、340、4112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轰击法转化玉米,获得31株抗性再生植株.GUS染色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在玉米细胞和组织中得到了表达.PCR检测、Southem blotting鉴定证实目的基因P1已整合到再生植株的基因组中,共获得了13株转基因玉米植株,首次进行了FMDV抗原基因转化玉米的研究。
    8  SSR分子标记在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
    聂永心 张丽; 潘光堂; 荣廷昭
    2004, 12(3):026-029.
    [摘要](1096) [HTML](0) [PDF 0.00 Byte](2141)
    摘要: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20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从85对SSR引物中筛选出70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70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70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6个,平均3.86个,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化范围为0.26~0.80,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59.20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946~0.7711,平均为0.6601.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可分为5群,分类结果与系谱基本一致,划群后群间平均距离大于群内平均距离,群间平均产量大于群内平均产量.SSR标记可以进行玉米自交系遗传变异分析,并用于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9  糯玉米杂交种品质与产量综合评价的研究
    刘正; 刘小源
    2004, 12(3):030-032.
    [摘要](1385) [HTML](0) [PDF 0.00 Byte](2069)
    摘要:
    先用综合评定方法对鲜食糯玉米品质进行了评定,再用其结果对产量与品质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发现与用原始平均分排定的位次是不一致的,而且有较大的差距.研究认为用综合评定方法比用积分累加取平均值大小排序更为科学和合理。
    10  玉米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和对草丁膦抗性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姚丹; 王丕武; 刘占柱; 郝文媛; 关淑艳
    2004, 12(3):033-035.
    [摘要](1123) [HTML](0) [PDF 0.00 Byte](2535)
    摘要:
    以玉米自交系7922、P2和H99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愈伤组织对草丁膦的敏感性实验,确定愈伤组织适宜选择压,并探讨了不同激素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用带有质粒PGBIloxAp.Bt.35sp.bar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玉米愈伤组织,PCR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
    11  优质蛋白玉米(QPM)选育方法和发展策略
    李明顺; 张世煌; 李新海; 田清震; 白丽
    2004, 12(3):036-039.
    [摘要](1409) [HTML](0) [PDF 0.00 Byte](2308)
    摘要:
    目前我国优质蛋白玉米(QPM)发展面临着种质基础狭窄、自交系来源复杂、病害严重和经济价值不能体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①种质基础可通过直接利用CIMMYT现有种质,创建和利用半外来种质和将普通玉米自交系转为QPM近等基因系三种途径加以扩增.②根据种质特点、选育目标、抗穗腐病选育QPM自交系,发展多种类型的杂交种.③开发QPM的经济价值。
    12  玉米子粒容重的遗传分析
    赵延明 姜敏; 刘祥久; 王国宏
    2004, 12(3):040-042.
    [摘要](1258) [HTML](0) [PDF 0.00 Byte](1838)
    摘要: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玉米子粒容重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子粒容重遗传表达主要受胚乳基因效应(VAe+VDe)、胚基因效应(VAo+VDo)所控制,其中三倍体胚乳基因效应占重要地位.基因型×环境互作表现为胚显性×环境(VDoE)、胚乳加性×环境(VAeE)和胚乳显性×环境(VDeE)互作.在普通遗传率中,以胚乳遗传率h2Ge为主,其余为零.在互作遗传率中,以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为主。
    13  两种方法对几个玉米自交系遗传特性及育种潜势的比较分析
    许明陆; 霍仕平; 晏庆九; 张兴端; 张健 潘光堂
    2004, 12(3):043-046.
    [摘要](725) [HTML](0) [PDF 0.00 Byte](1685)
    摘要:
    试验采用7个自选系、7个外引系、外杂选系和按NCⅡ组配的49个杂种F1组合为研究材料.应用混合线性模型、配合力两种分析方法对单株粒重的遗传方差和遗传力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LUP两种效应值与两种配合力效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分析只揭示了显性和加加上位性效应;而配合力分析是在加-显遗传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只能揭示加性和显性效应.两种分析方法所得各遗传方差分量与遗传力都基本一致.分析LUP所预测的单株粒重的各遗传效应值表明:LUP加性效应各亲本系列(包括亲本效应)与一般配合力大小顺序完全一致;LUP的显性效应与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及超对照优势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0和r=0.93),特殊配合力与超对照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r=0.56)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14  玉米自交系株型和产量性状的关系及其利用研究
    王雅萍
    2004, 12(3):047-049.
    [摘要](1058) [HTML](0) [PDF 0.00 Byte](1888)
    摘要:
    以15个自交系为材料,按P(P-1)/2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株型和产量性状的遗传与相关.结果表明,近年育成的自交系,一般配合力有一定的改进,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有明显的提高,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在亲本间存在显著差异.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与单株叶数和穗粗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15  玉米杂交种沈单16主要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分析
    张振平; 甄广田; 张曼丽; 周永红; 李金凤 谷铁实
    2004, 12(3):050-051.
    [摘要](1339) [HTML](0) [PDF 0.00 Byte](2117)
    摘要:
    沈单16是沈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自选的自交系沈137和外引自交系K12组配的普通玉米杂交种.沈单16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和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2000~2003年沈单16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300万hm2,是我国目前年种植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之一,并且仍然保持上升的趋势。
    16  浅谈78599种质杂种优势模式
    焦仁海; 刘兴贰; 孙发明; 张志军 齐瑞 高智明
    2004, 12(3):052-054.
    [摘要](1190) [HTML](0) [PDF 0.00 Byte](2274)
    摘要:
    介绍了78599种质的特征特性,通过78599种质与塘四平头、Reid、旅大红骨子、Lan.和其它5个类群的配合力分析,阐述了78599种质的杂优模式,认为应把78599种质从外杂选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群。
    17  17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杜茂林; 杨荣志; 吴全一; 蒲雪莉; 贺玉兰
    2004, 12(3):055-056.
    [摘要](819) [HTML](0) [PDF 0.00 Byte](1806)
    摘要:
    研究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成72个玉米单交组合,进行完全随机区组3次重复试验.通过对17个自交系8个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的分析,结果表明:除父本组的行粒数配合力方差不显著外,其余8个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农艺性状好、配合力较高的是自育系92115、81111、沃47和外引系78599-14、天4、540。
    18  玉米优异种质资源53自交系的选育及应用
    杨密珠; 孙海昆; 焦宏业; 孟庆树 周瑾; 付东; 魏同科
    2004, 12(3):057-059.
    [摘要](1194) [HTML](0) [PDF 0.00 Byte](2124)
    摘要:
    53自交系是利用9个优良自交系组成基础群体,经两次开放传粉后自交选育而成.试验示范结果表明,53高抗大小斑病和青枯病,抗玉米丝黑穗病,中抗玉米矮花叶病及粗缩病,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生育期适中,受到省内外育种家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河北、河南、山西和云南等省以53及其改良系作亲本已育成11个通过审定的杂交种.其中河北省的冀丰58及河南省的豫玉27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900万hm2
    19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杂交种济单7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
    刘法新; 岳竞之; 潘海龙; 刘小勤; 张莉; 张春荣; 杜空军; 李家富
    2004, 12(3):060-62.
    [摘要](1096) [HTML](0) [PDF 0.00 Byte](1913)
    摘要:
    济单7号是济源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5年以自育系济533为母本,外引系昌7-2②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属于中秆大穗中熟品种,1998~2001年在河南省、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性广等特点,一般产量在7500kg/hm2以上.适宜我国东华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
    20  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差异分析
    刘贤德; 李明顺; 李新海 李晓辉; 李文华
    2004, 12(3):063-065.
    [摘要](1289) [HTML](0) [PDF 0.00 Byte](55)
    摘要:
    在水分胁迫下,研究了18份玉米自交系苗期的植株性状表现.9份耐旱系(313、旱23、中自01、C8065、52106、自330、X178、P138和HC)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片相对含水量较高,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强,耐旱系数较大,胁迫解除后植株恢复生长.9份耐旱性较差的自交系(魯原92、豫12、中黄204、B73、金黄96B、S7913、S37、郑22和综31)随着胁迫强度增大,叶面积指数和叶片相对含水量迅速降低,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减少,复水后植株不能恢复生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耐旱系数是玉米苗期耐旱性的重要特征.随胁迫增强,耐旱性强的自交系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耐旱系数明显大于耐旱性弱的自交系.研究结果为苗期玉米耐旱种质筛选和改良提供了初步信息。
    21  不同玉米品种萌芽期及苗期抗旱性初步研究
    胡兴波; 曹敏建; 王学智; 冢田利夫; 侯玉慧
    2004, 12(3):066-067.
    [摘要](1007) [HTML](0) [PDF 0.00 Byte](14)
    摘要:
    对4个玉米杂交种辽单35、丹玉24、沈丹16、沈农87进行萌芽期和苗期的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在抗旱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水分胁迫下,抗旱性强的杂交种仍然保持较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苗期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较小。
    22  寡照地区玉米高产光合生理研究初探
    陈文俊; 张胜恒; 周汝平; 柯剑鸿; 岑道源
    2004, 12(3):068-070.
    [摘要](886)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通过对两品种在不同群体下光合生理参数、群体库源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寡照地区玉米高产必须增源扩库,即应适当提高叶面积指数,增加种植密度,扩大群体库容。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糯玉米鲜穗产量的影响
    郑贤陆; 邓小华; 蒋春月
    2004, 12(3):071-072.
    [摘要](664)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试验表明,种植鲜食糯玉米采用方块营养土薄膜保温育苗带土定向移栽的全膜覆盖栽培比露地直播鲜穗平均单产增加47.79%.它能提早播种季节、错开销售旺季、延长供应季节、增加鲜穗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新途径。
    24  水分胁迫对玉米萌芽期保护酶系活力影响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徐明慧; 于晓东 马兴林; 关义新 焦仁海
    2004, 12(3):073-075.
    [摘要](1031)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玉米种子在萌发出苗阶段,水分胁迫诱导了POD和CAT活性的升高.但POD与CAT的活性水平与品种萌芽期的抗旱性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不宜作为萌芽期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
    25  玉米高产潜力开发技术研究
    张永科; 何仲阳; 马永平 孙茂; 张雪君
    2004, 12(3):076-079.
    [摘要](1222) [HTML](0) [PDF 0.00 Byte](51)
    摘要:
    用直立叶型玉米杂交种作试材,就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处理的玉米杂交种产量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 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增产显著.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 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无水分和土壤营养胁迫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当代玉米高产开发中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农业生态经济意义。
    26  杂交玉米制种花期的调节与不遇的对策
    牛道平; 姚亚妮; 雍海虹 张兆丽 李生平 刘裕
    2004, 12(3):080-081.
    [摘要](993) [HTML](0) [PDF 0.00 Byte](28)
    摘要:
    根据杂交玉米制种特点,熟悉自交系特性,准确预测花期,增加父本播种次数,设置父本采粉区等调节花期,综合运用水肥促控、人工剪苞叶、切根和辅助授粉等措施,克服花期不遇造成的大面积减产损失。
    27  玉米自交系北种南育若干性状的变化规律研究及种植管理
    刘海燕
    2004, 12(3):082-083.
    [摘要](1064) [HTML](0) [PDF 0.00 Byte](32)
    摘要:
    玉米自交系的南育是玉米育种的有效方法,极大地缩短了育种时间,提高了育种效率.对北方玉米自交系南育和北育的一些性状进行了对比,总结出在南育过程中玉米自交系性状变化规律及选择依据,并对种植管理进行了总结。
    28  原单22制种高产技术研究
    焦明峰; 刘巍; 王立文; 于长贵 高博
    2004, 12(3):084-085.
    [摘要](1033) [HTML](0) [PDF 0.00 Byte](27)
    摘要:
    玉米新品种原单22是以吉853为母本、丹9046为父本的单交种.为了提高制种产量,保证种子质量,吉原农业发展公司在生产上应用地膜覆盖机械平播技术,实行反交制种获得了成效,解决了在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下原单22制种难的问题,为原单22的繁育制种提供技术保障。
    29  超甜玉米科湘甜玉1号特征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
    盛良学; 贺喜全
    2004, 12(3):086-088.
    [摘要](650) [HTML](0) [PDF 0.00 Byte](25)
    摘要:
    超甜玉米单交种科湘甜玉1号是以自选系HT01作母本,自选系HT02作父本育成.根据品比试验、多点试验、生产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早熟、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强等特点,适宜湖南及周边地区种植.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求适时播种,湖南一般春播在3月中旬至4月初,隔离种植,种植密度45 000~54000株/hm2,合理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加强田间管理,授粉后19~24d采收鲜穗。
    30  玉米新品种克单1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王巍; 刘兴焱; 谭福忠; 杨广东
    2004, 12(3):089-089.
    [摘要](770) [HTML](0) [PDF 0.00 Byte](26)
    摘要:
    玉米新品种克单11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以自交系KL3为母本,以HR10为父本组配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在各级试验中表现产量高,稳产性好,果穗均匀,不秃尖,品质优良,抗病,抗旱,耐涝,活秆成熟.适合黑龙江的北部、吉林的长白和敦化地区、内蒙古的呼盟和兴安盟、河北省的阶坝等地区种植。
    31  合玉16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与施氮量
    牛忠林
    2004, 12(3):090-091.
    [摘要](897)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通过对合玉16的种植密度与施氮量的试验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合玉16玉米在常规种植方式下密度与施氮量上可以适当加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本品种的生产力,同时也为合玉16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32  科学管理与调控钾肥,实现玉米高产稳产
    王秀芳; 张宽; 王立春; 张国刚; 谢佳贵
    2004, 12(3):092-095.
    [摘要](1039) [HTML](0) [PDF 0.00 Byte](61)
    摘要:
    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吉林省202个土壤样品化验分析和生物诊断.结果表明,土壤缺钾位序由70年代的N、P、Zn、K演变为N、K、Zn、P,钾肥在我省春玉米的平衡施肥中起着重要作用;各品种玉米对土壤和肥料中钾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吸收钾的数量差异悬殊.钾肥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对玉米增产数量有较大差异,在黑土上增产15.1%,淡黑钙土上增产20.4%,风沙土上增产38.8%.试验还得出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与施钾最大增产量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y=3491.5-23.0X)。
    33  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土壤环境背景状况与绿色玉米生产
    朱平; 彭畅; 高洪军; 刘淑环; 李长玺
    2004, 12(3):096-099.
    [摘要](998) [HTML](0) [PDF 0.00 Byte](28)
    摘要:
    对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对照国家绿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8项污染指标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土壤环境要求,其中土壤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达到或超过Ⅰ级标准,土壤质地达到Ⅱ级标准,土壤全N含量均达到Ⅲ级以上水平。
    34  有机无机肥互作对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特性的影响
    李宗新; 董树亭; 胡昌浩; 王空军; 张吉旺; 刘鹏
    2004, 12(3):100-102.
    [摘要](945) [HTML](0) [PDF 0.00 Byte](30)
    摘要:
    以两个不同类型玉米科多4号和鲁单50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有机肥无机肥互作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鸡粪肥配施氮肥可以显著地提高玉米的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当年增产效果不显著,但能显著地改善耕层土壤的理化性质,两个杂交种对各处理的反应基本一致。
    35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高产田适宜施肥量初探
    任军; 边秀芝; 刘慧涛; 袁振林
    2004, 12(3):103-105.
    [摘要](1044) [HTML](0) [PDF 0.00 Byte](33)
    摘要:
    本项研究通过设置在吉林省东部冷凉湿润区、中部半湿润区及西部半干旱区的12个田间试验及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生态区玉米氮、磷、钾化肥的适宜用量及施肥效果.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最大效益施氮量和施磷量均呈西高东低趋势,而最大效益施钾量呈两端高中间低趋势.最大效益产量条件下的氮、磷、钾比例为东部1:0.57:0.64,中部1:0.52:0.48,西部1:0.56:0.54.施用氮肥的增产效益是中部>西部>东部;施用磷、钾肥的增产效益均为东部>西部>中部.最大效益产量东、中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品种对养分的敏感性差异明显。
    36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
    朱玉芹; 岳玉兰
    2004, 12(3):106-108.
    [摘要](1249) [HTML](0) [PDF 0.00 Byte](41)
    摘要:
    论述了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概况及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作用.秸秆还田后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秸秆还田后,大豆、玉米和小麦等作物增产6.1%~14.3%.秸秆还田要确定适宜的翻压时间、翻压数量、补氮数量,并要保证秸秆粉碎。
    37  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田间杂草防除试验初报
    张海申; 王成业; 许波; 王友华
    2004, 12(3):109-110.
    [摘要](707) [HTML](0) [PDF 0.00 Byte](25)
    摘要:
    利用50%的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在播种后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以探讨乙草胺对春夏播自交系及杂交种的玉米田间杂草防除效果及药害表现情况,以便为玉米育种、制种单位和玉米大田生产提供参考.试验表明:乙草胺对春夏播杂交种及自交系玉米田间杂草防除效果良好,但对春播自交系在低温多雨的天气条件下易产生药害而出现死苗现象.夏播自交系和春播杂交种也会产生轻微药害,夏播杂交种施用乙草胺比较安全。
    38  对我国专用特用玉米科研与产业开发问题的思考
    史振声
    2004, 12(3):111-112.
    [摘要](858) [HTML](0) [PDF 0.00 Byte](29)
    摘要:
    在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专用、特用玉米已被提到突出位置.首先从定义和概念上进行了探讨,同时就我国目前专用、特用玉米科研、管理、新品种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39  拓展玉米产业经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王同刚; 王凌汉; 付春
    2004, 12(3):113-115.
    [摘要](917) [HTML](0) [PDF 0.00 Byte](26)
    摘要:
    玉米是我国乃至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独具"粮-饲-经"三元结构属性.在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由二元型向三元型转换调整中,玉米获得了稳定发展.玉米产业经济横跨农业之一、二、三产业,牵动整个农村经济.拓展玉米产业经济是全面建设我国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40  我国糯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
    彭泽斌; 田志国
    2004, 12(3):116-118.
    [摘要](818) [HTML](0) [PDF 0.00 Byte](25)
    摘要:
    糯玉米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养殖业和淀粉加工业.其子粒淀粉是食品工业、医药、纺织、酿造、造纸、地矿等工业的极好原料.我国鲜糯玉米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新兴产业.糯玉米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生产基地,上规模,创品牌,走育、繁、推、种、加、养一体化的综合开发道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