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12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高油玉米群体之间的杂种优势模式研究
    范弘伟; 陈绍江; 宋同明
    2004, 12(4):003-005.
    [摘要](1236) [HTML](0) [PDF 0.00 Byte](2422)
    摘要:
    对BHO、AIHO、Syn.DO、RYD、ASK这5个高油玉米群体按Griffing方法2作完全双列杂交,根据中亲优势值表现,将其分为3个类群,即RYD群、Syn.DO群和AB群(含BHO、AIHO和ASK),3个类群间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AB群内的3个群体间杂种优势较小.并探讨了群体间杂交种产量与含油量之间的关系,认为加快RYD和Syn.DO群的选系,有可能和AB群内的选系测配出含油量达到15%的强优势组合。
    2  加甜型糯玉米的选育研究初报
    张胜恒; 蔡治荣; 杨华; 徐红智
    2004, 12(4):006-008.
    [摘要](1023) [HTML](0) [PDF 0.00 Byte](2038)
    摘要:
    采取部分基因修饰的方法,用不同的隐性基因纯合体杂交,使部分糯子粒被甜基因修饰而增甜,选育出又甜又糯的加甜型糯玉米--甜糯玉米.选育实践表明,正确筛选及鉴定目标甜、糯基因是自交系选育的关键技术.重庆及西南地区甜糯玉米选育应以选择su1、sh2等修饰基因,采取单基因修饰的方式,选育甜糯比例为1:3的加甜型糯玉米为主。
    3  青贮玉米的育种及发展趋势
    戴忠民; 高凤菊; 王友平; 张洪勇
    2004, 12(4):009-011.
    [摘要](759) [HTML](0) [PDF 0.00 Byte](2362)
    摘要:
    对青贮玉米育种的分类、主要性状、种质资源及当前的育种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青贮玉米的育种目标、原理和方法,并讨论了在青贮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青贮玉米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4  玉米穗部性状配合力的研究
    姜敏 刘静
    2004, 12(4):012-015.
    [摘要](792) [HTML](0) [PDF 0.00 Byte](1293)
    摘要:
    以分属四大杂种优势群的8个典型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不含反交)为试材,对玉米植株穗部性状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穗粗、穗行数、百粒重等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穗粒重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穗长、行粒数、秃尖等各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对于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亲本一般配合力与其在杂种中的特殊配合力间无必然联系;对于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表现一般配合力高,则特殊配合力也高的趋势.对于既受加性效应影响又受一定非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一般配合力影响特殊配合力,实际杂交组合的表现受二者共同影响.②要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对于穗部性状,大多数性状是与产量密切相关的,而且将带来较大的正效应,在自交系选育中,应以穗较粗且长,穗行数、行粒数较多,百粒重较大为主要选择指标。
    5  玉米营养品质的遗传研究与育种进展
    柯永培; 杨志荣; 石海春
    2004, 12(4):016-020.
    [摘要](754) [HTML](0) [PDF 0.00 Byte](1808)
    摘要:
    概述了我国玉米子粒营养品质的现状,对主要营养品质性状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及组成的遗传及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以及营养品质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国内玉米营养品质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  夏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岳尧海; 周小辉; 杨贤成; 任军 刘俊英
    2004, 12(4):021-022.
    [摘要](1391) [HTML](0) [PDF 0.00 Byte](2318)
    摘要:
    应用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法,通过对夏玉米10个单交种的7个数量性状与子粒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各产量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叶数>行粒数>株高>穗长>百粒重>穗行数.目的为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7  青饲(贮)玉米育种与优质蛋白玉米种质的商业化创新利用
    樊智翔; 安伟; 米小红; 马海林; 王计虎
    2004, 12(4):023-025.
    [摘要](903) [HTML](0) [PDF 0.00 Byte](1933)
    摘要:
    结合近30年来我国优质蛋白玉米(QPM)的发展演变,通过对国外青饲(贮)玉米部分标准的分析与国内优质蛋白玉米(QPM)、青饲(贮)玉米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促进我国优质蛋白玉米种质的经济实用化(商业化)创新利用,加快青饲(贮)玉米、粮饲型玉米育种发展步伐的优先序:青饲(贮)玉米--粮饲型玉米--优质玉米--优质蛋白玉米。
    8  贵州山区玉米种质的改良
    张志国
    2004, 12(4):026-028.
    [摘要](1117) [HTML](0) [PDF 0.00 Byte](1785)
    摘要:
    贵州山区玉米种质对贵州省的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有着重大贡献,但贵州山区玉米种质需要进行遗传改良和扩增,才能发挥良好作用.概述了贵州山区玉米种质的特点及其改良情况,并对贵州山区玉米种质的改良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9  玉米自交系材料耐高温特性鉴定筛选初报
    王安乐; 陈朝辉 赵德法
    2004, 12(4):029-030.
    [摘要](1171) [HTML](0) [PDF 0.00 Byte](2319)
    摘要:
    对来自国内外的816份玉米自交系及其资源材料进行耐高温特性的鉴定和筛选.将玉米的耐高温特性分为特耐、高耐、中耐、不耐四个级别.筛选结果为:特耐型2个,高耐型5个,中耐型20个,不耐型789个.试验表明,玉米自交系材料间的耐高温特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耐高温的材料太少。
    10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刘鹏; 任英 闫丽娜
    2004, 12(4):031-034.
    [摘要](1009) [HTML](0) [PDF 0.00 Byte](1691)
    摘要:
    利用12份玉米自交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32个组合,对其主要数量性状的GCA、SCA、TCA和遗传参数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99-78、99-41、99-14、99-6和99-11等自交系的综合性状较优,是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如99-78×99-41、99-14×99-41;而99-63和99-74等的综合性状较差,需进一步改良方能利用。
    11  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周小辉; 杨贤成; 岳尧海 高智勇
    2004, 12(4):035-038.
    [摘要](1107) [HTML](0) [PDF 0.00 Byte](1605)
    摘要:
    对来自东北、黄淮海和利用西南地方种质(在河南选育)的各5份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设计,组成105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分析了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10个性状的GCA、SCA、TCA以及各自交系的SCA方差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各自交系的GCA、SCA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Z684、Z141、Z442、昌7-2、246这5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是在黄淮海地区组配强优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
    12  部分玉米自交系的应用潜力研究
    崔振海 郑德刚; 金益; 杨雪峰
    2004, 12(4):039-040.
    [摘要](1146) [HTML](0) [PDF 0.00 Byte](1497)
    摘要:
    通过对7个玉米改良自交系所配部分杂交组合的表现,对抽丝期、生育日数、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平均单株产量、与对照品种的产量百分数(CK%)共10个性状进行了配合潜力效应值分析,并总结出这7个改良自交系的应用潜力.改良后表现优异的自交系为CO6833和CO6512,而CO1622经过改良后表现有高产特性。
    13  通过改良种质提高我国玉米杂交种的生产水平
    张磊; 王玺; 吕香玲; 王昌涛; 李春红; 张宝石
    2004, 12(4):041-044.
    [摘要](1180) [HTML](0) [PDF 0.00 Byte](2119)
    摘要:
    论述了改良种质对提高我国玉米杂交种生产水平的重要性,探讨了群体改良、杂优群与杂优模式、地方种质与热带亚热带种质资源的利用等进行种质改良的方法与途径。
    14  玉米多胞质雄性不育系6006的选育和恢复性研究
    马春红; 秦君; 孙世刚; 郭秀林;李广敏 李九云; 郑彦平 陈霞; 郑彦平
    2004, 12(4):045-046.
    [摘要](1291) [HTML](0) [PDF 0.00 Byte](1876)
    摘要:
    研究以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中S组的S、M、R、21A及C组的Rb、Es等多种细胞质为背景,采用回交转育的方式,完成了6006雄性不育自交系的选育,不育性稳定,符合目标要求,可投入杂交种子的生产应用。
    15  国审玉米新杂交种濮单6号的选育
    王晓莲; 赵继文; 亓文俭 李敬英
    2004, 12(4):047-048.
    [摘要](1396) [HTML](0) [PDF 0.00 Byte](2004)
    摘要:
    濮单6号于1997年由河南省濮阳农科所育成,组合为P97×9444.2000~2002年在国家西南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东华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区试及生产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多抗,较对照农大108增产显著.适宜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华北和黄淮海(河南、安徽、陕西等)玉米区推广种植。
    16  高产优质多抗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银河101的选育栽培及应用
    杨献才
    2004, 12(4):049-051.
    [摘要](690) [HTML](0) [PDF 0.00 Byte](1444)
    摘要:
    银河101是吉林省公主岭市种子公司1997年育成的,组合为YN95-2/148.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产量高,适应区域广,抗病,抗倒伏,子粒中含粗蛋白10.99%,成熟时保绿性好,是一个理想的粮饲兼用玉米品种。
    17  玉米杂交种苏玉18的选育技术报告
    袁建华; 陈艳萍; 张跃中; 陈殿青; 颜伟; 章履孝
    2004, 12(4):050-051.
    [摘要](1208) [HTML](0) [PDF 0.00 Byte](1677)
    摘要:
    苏玉1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自选系苏95-1和苏195为亲本,于1999年组配成的玉米单交种.在两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比对照苏玉9号增产显著.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抗倒性强、耐旱、耐渍、适应性广等特点。
    18  高产抗旱优质玉米新品种吉玉8号的选育报告
    杨伟光; 徐克章; 吴春胜; 李继竹
    2004, 12(4):052-053.
    [摘要](1709) [HTML](0) [PDF 0.00 Byte](2142)
    摘要:
    吉玉8号是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于1999年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在3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显著.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旱性强、保苗好、适应性强等特点。
    19  玉米种子萌发阶段的吸水率研究
    霍仕平; 张兴端; 向振凡; 晏庆九; 张健; 余志江 彭方明 熊闻霞
    2004, 12(4):054-056.
    [摘要](1172) [HTML](0) [PDF 0.00 Byte](2478)
    摘要:
    研究采用13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的亲本自交系共32个基因型为材料,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种子萌发率达到60%以上时的吸水率.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吸水率差异很大,最低仅27.17%,最高达39.88%;一般情况下,自交系的吸水率高于杂交种的吸水率;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自交系的吸水率表现为多数杂交种低于双亲自交系,少数杂交种介于双亲自交系之间,1个杂交种比双亲自交系更高.双亲自交系吸水率高于相应杂交种的吸水率这一现象预示着种子萌发阶段吸水率的高低可能与基因型的抗旱性有关。
    20  低钾条件下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和根部性状的差异
    李娜; 曹敏建
    2004, 12(4):057-059.
    [摘要](1178) [HTML](0) [PDF 0.00 Byte](1688)
    摘要:
    以耐低钾与不耐低钾的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它们在光合特性和根部性状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低钾条件下,耐低钾玉米自交系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都明显高于不耐低钾的自交系。
    21  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对生物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方向前; 边少锋; 谭国波; 张丽华; 孟祥曌; 赵洪祥 徐克章
    2004, 12(4):060-061.
    [摘要](1371) [HTML](0) [PDF 0.00 Byte](2581)
    摘要:
    2000~2003年在吉林省桦甸市进行等离子体处理试验,得出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达到增产效果的最佳应用剂量,同时通过不同剂量生理试验,证明了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可提高种子的抗逆性。
    22  提高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关键技术措施研究
    吴春胜; 宋日; 王成己; 贾士芳; 谷岩
    2004, 12(4):062-066.
    [摘要](1257) [HTML](0) [PDF 0.00 Byte](1767)
    摘要: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和收获期作为决策变量,研究以上5个因素对四密25和中单9409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通过微机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解析,求出各因子对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影响的主次关系及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借助微机模拟试验,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栽培措施,为玉米优质栽培提供依据。
    23  玉米连作对中部农区主要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特征影响的研究
    孙淑荣; 吴海燕; 刘春光; 张桂芝
    2004, 12(4):067-069.
    [摘要](1340) [HTML](0) [PDF 0.00 Byte](1851)
    摘要:
    通过玉米连作对中部农区主要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影响的分析,明确了作物生长期间在高肥力条件下,非连作与连作相比,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了24.6%~32.8%,放线菌的数量增加不明显,真菌数量在成熟期有明显的提高,低肥土壤和高肥土壤分别增加29.6%和38.4%.说明非连作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以细菌占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较少.氮素生理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多,反硝化细菌次之,固氮菌和硝化细菌最少.玉米生长期间非连作和连作相比较,高肥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都有明显增加,固氮菌数量差异不显著。
    24  玉米新品种登海3号的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滕树川 王思见; 张且华; 肖昌志; 伍玉英; 雷兰英
    2004, 12(4):070-072.
    [摘要](1060) [HTML](0) [PDF 0.00 Byte](1662)
    摘要:
    通过正交试验结果得出,决定登海3号品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其次是肥料配方,第三是叶面喷肥、穗肥施用时期.该品种每公顷以48000株为最佳密度,本试验最优组合是A3B4C2D2,经济效益最高。
    25  种植密度对不同地点玉米杂交种中单9409子粒品质的影响
    常强; 马兴林 马兴林; 关义新 林治安
    2004, 12(4):073-076.
    [摘要](1434) [HTML](0) [PDF 0.00 Byte](1833)
    摘要:
    在吉林梨树、山西寿阳和山东禹城,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中单9409子粒品质的影响.同一种植密度不同地点子粒营养成分差异显著.在3万株/hm2下(接近单株水平),子粒蛋白质含量为梨树点>寿阳点>禹城点,子粒淀粉含量为寿阳点>禹城点>梨树点,子粒油分含量为梨树点>禹城点>寿阳点.子粒蛋白质、淀粉和油分三者总含量(POSC)为寿阳点>梨树点>禹城点.在3万~12万株/hm2范围内,梨树、寿阳和禹城3点随种植密度增加,子粒蛋白质含量分别出现降-升-降、升-平-平和降-升的趋势,淀粉含量分别出现升-降-升、升-降-升和升-升的趋势,油分含量分别出现降-降-降、降-降-升和降-降的变化趋势.梨树点容重随密度增加稍有增加趋势,寿阳点容重从3万~6万株/hm2,稍有增加,之后随密度增加而下降,而在禹城点密度对子粒容重基本没有影响.这表明种植密度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可因地理生态环境的改变而不同,考察玉米子粒品质的种植密度效应时应注意分析其它生态因素的影响。
    26  夏玉米密度及氮磷用量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
    宋清斌; 郑延海; 崔广泉 贾爱君 张鑫
    2004, 12(4):077-078.
    [摘要](1433) [HTML](0) [PDF 0.00 Byte](1970)
    摘要:
    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氮肥、磷肥、密度3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型,获得了夏玉米产量高于9000 kg/hm2,同时净产值超过3 750元/hm2的优化栽培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3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密度>氮肥>磷肥。
    27  黑龙江省旱作玉米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邓良佐; 李艳杰; 史纪明; 井旭源; 栗艳霞 侯新华; 王明君; 傅永政; 毕淑华
    2004, 12(4):079-080.
    [摘要](744) [HTML](0) [PDF 0.00 Byte](1236)
    摘要:
    在主要土类上经过5年多点试验研究,获得了黑龙江省旱作玉米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参数.采用目标产量法,以N定P2O5,并提出了使用该技术时应注意的事项.此项技术经过大面积示范效果良好,平均增产率为16.8%。
    28  氮肥长效剂(肥隆)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
    张维琴; 李景云; 马彦昆; 赵立群; 刘国权
    2004, 12(4):081-083.
    [摘要](1132) [HTML](0) [PDF 0.00 Byte](1524)
    摘要:
    肥料利用率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氮肥长效剂肥隆与氮肥配合施用,变多次施肥为一次基施,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素的需要,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增产幅度205.5~1 360.0kg/hm2,增产率为2.2%~15.3%.肥隆多点大面积应用的结果,为我国缓(控)释肥料的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9  旱地玉米秋施肥技术研究
    郑联寿; 栗利元; 李泉泽; 郭耀东; 张未芳
    2004, 12(4):084-085.
    [摘要](1103) [HTML](0) [PDF 0.00 Byte](2615)
    摘要:
    旱地玉米秋施肥可有效地蓄积丰富的秋水供春用,改善土壤墒情,为玉米种子的萌动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秋施肥后,玉米苗全、苗壮,单位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增加.秋施肥较传统施肥水分利用率提高0.5%~3.8%,增加玉米产量432.0~1003.5 kg/hm2,增加纯收入348.6~935.3元/hm2
    30  碳、氮源不同浓度对玉米纹枯病菌的影响
    王波; 杜鹏飞
    2004, 12(4):086-088.
    [摘要](1255) [HTML](0) [PDF 0.00 Byte](1765)
    摘要:
    研究了碳源(淀粉)和氮源(天门冬酰胺)的不同浓度配比对安徽玉米纹枯病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粒数、菌核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碳源浓度40.0~42.5 g/L、氮源浓度2.59~2.78g/L为该菌生长最佳浓度组合范围。
    31  玉米鼠耳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李小珍; 刘映红; 李雪燕
    2004, 12(4):089-091.
    [摘要](1159) [HTML](0) [PDF 0.00 Byte](1696)
    摘要:
    玉米鼠耳病是一种重要的玉米病害,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发病.毒源、感病品种和介体叶蝉是该病害发生的基本条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这三者达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引起该病害发生流行.栽培抗病品种、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毒源是控制玉米鼠耳病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
    32  72%滴丁·异丙草胺乳油防除玉米田杂草效果
    黄春艳; 陈铁保; 王宇; 黄元巨; 丛林; 朴德万
    2004, 12(4):092-093.
    [摘要](1051) [HTML](0) [PDF 0.00 Byte](1866)
    摘要: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72%滴丁·异丙草胺乳油对玉米田的稗草、狗尾草、藜、本氏蓼等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对野黍和苍耳等耐药性较强的杂草防效较差.72%滴丁·异丙草胺乳油的适宜施药时期为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喷雾处理,适宜用药量为200~250 mL/667m2,在此剂量范围内对玉米安全。
    33  玉米矮花叶病预测预报研究
    王海光; 马占鸿
    2004, 12(4):094-098.
    [摘要](1219) [HTML](0) [PDF 0.00 Byte](1782)
    摘要:
    为了较准确地预测玉米矮花叶病发生流行情况,对该病进行有效控制,根据历史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应用生长模型预测法、马尔科夫链预测法和回归模型预测法对该病进行了预测预报研究,初步建立了玉米矮花叶病流行预测体系.生长模型预测法可对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的春玉米进行玉米矮花叶病短中期预测,对夏玉米出苗后即可进行短中期预测.马尔科夫链预测法可对发生程度作概率预测,可作为玉米矮花叶病长期发生趋势预测预报的一个参考.应用回归模型预测法可进行中期预测,预测一个生长季的最终病情。
    34  真空软包装甜玉米穗保鲜加工技术研究
    董文明; 袁唯; 杨振生
    2004, 12(4):099-101.
    [摘要](1156) [HTML](0) [PDF 0.00 Byte](2923)
    摘要:
    以新鲜甜玉米为实验材料,用保鲜液浸泡,再经过常压灭菌处理,生产甜玉米穗软罐头.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比传统经高压灭菌处理的软罐头甜玉米更能有效保持其营养成分、风味、质地和色泽.并筛选出最佳复合保鲜液。
    35  超甜玉米鲜穗等级标准研究
    王晓明; 张璧; 乐素菊; 曾慕衡 宋占平; 王爱民
    2004, 12(4):102-105.
    [摘要](1355) [HTML](0) [PDF 0.00 Byte](2796)
    摘要:
    运用预测学技术原理的集思广益法和特尔菲法,依据GB/T1.1-2000规定,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国际惯例,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超甜玉米鲜穗地方等级评判标准.它主要表现在超甜玉米鲜穗、净果穗、秃顶穗、凹陷穗和受损穗的概念等方面;同时,对鲜穗收获期、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操作标准、试验方法、判定原则,也对相应的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储藏等方面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该标准利于有效地组织超甜玉米高效、优质生产,带动农作物结构调整,开拓和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指导农产品优质消费。
    36  我国专用玉米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李晓亮; 王常芸
    2004, 12(4):106-109.
    [摘要](1390) [HTML](0) [PDF 0.00 Byte](2251)
    摘要:
    根据我国专用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各类专用玉米的特征特性、研究进展、育种成果及综合加工利用的状况,并分别简明地指出了它们的发展前景,为今后我国特用型玉米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7  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介
    刘志全; 路立平; 沈海波; 高明; 王志刚
    2004, 12(4):110-113.
    [摘要](1011) [HTML](0) [PDF 0.00 Byte](2597)
    摘要:
    介绍了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的历史、高产竞赛的参赛及测产规则、最高产量和主要的栽培技术.分析了竞赛优胜者创造高产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我国玉米生产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是提高高密度下品种的综合抗性和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38  《玉米科学》2004年第12卷总目录
    2004, 12(4):114-114.
    [摘要](299)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