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13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高直链淀粉玉米的选育概况与发展前景
    张瑛; 徐晓红; 朱玉芹; 韩萍; 李时群
    2005, 13(1):52-054.
    [摘要](941) [HTML](0) [PDF 0.00 Byte](1803)
    摘要:
    简要介绍了高直链淀粉玉链淀粉玉米育种存在的挑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
    2  超级玉米指标及选育模式
    赵久然
    2005, 13(1):003-004.
    [摘要](1881) [HTML](0) [PDF 0.00 Byte](2602)
    摘要:
    基于目前玉米科研动态和生产需求,提出超级玉米概念和五项育种指标:①超高产.15 000 kg/hm2或比主栽对照品种增产20%;②优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③广适.适宜我国几大玉米主产区;④多抗.抗多种病虫害和多种不利生态因子;⑤易制种.制种产量达7 500 kg/hm2,易保芽率和质量.并提出在产量要素构成上有中穗型密植和大穗型稀植等模式;除利用现有的核心种质和杂优模式,参照目前的郑单958、农大108、豫玉22等成功的杂优模式外,还需进一步进行种质扩增、创新和探索新的杂优模式。
    3  Suwan与我国四大玉米种质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
    陈泽辉; 高翔; 祝云芳
    2005, 13(1):005-009.
    [摘要](1034) [HTML](0) [PDF 0.00 Byte](1855)
    摘要:
    采用NCII设计,研究了4个Suwan群体与我国四大骨干自交系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显示:Suwan群体选系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与四大骨干自交系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和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中,Suwan3的选系一般配合力较高,与丹340组配易形成较强的杂种优势。
    4  RAPD标记对喀斯特高海拔山区适宜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彭忠华; 张明生; 徐如宏; 王进华; 顾金春; 戴保威 张明生 高翔
    2005, 13(1):010-014.
    [摘要](1072) [HTML](0) [PDF 0.00 Byte](1297)
    摘要: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我国喀斯特高海拔山区适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用23条引物对我国喀斯特高海拔山区适宜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杂种优势群划分.从9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3个多态性好的引物扩增材料,产生出201条多态带,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1.6%,通过UPGMA聚类分析,将我国喀斯特高海拔山区玉米地方自交系划分为7个类群。
    5  利用SSR标记技术检测玉米杂交种纯度
    李汝玉; 李群; 谭振馨; 颜廷进; 张文兰; 宋国安; 侯淑贞
    2005, 13(1):015-018.
    [摘要](1000) [HTML](0) [PDF 0.00 Byte](2322)
    摘要:
    对玉米子粒DNA提取、SSR扩增片段检测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并以4个利用常规种子贮藏蛋白质电泳技术难以鉴定纯度的玉米杂交种及相应自交系和9对玉米SSR位点引物为材料,分别筛选出适合这些不同杂交种纯度鉴定的SSR位点引物,建立了一套利用SSR标记进行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技术规程.该程序包括从粉碎干种子提取DNA和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SSR扩增片段,对仪器设备要求较低、简单、快速,易于推广。
    6  国内部分玉米自交系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张丽颖; 刘祥久; 张喜华
    2005, 13(1):019-021.
    [摘要](850) [HTML](0) [PDF 0.00 Byte](1394)
    摘要:
    以分属四大杂种优势群的8个典型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不含反交)为试材,对玉米植株形态性状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穗位、雄穗分枝数、穗上叶数、全株绿叶数、全株叶数、穗上叶距、穗上第1叶夹角、叶向值各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株高、雄穗主轴长、穗上第1叶长各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对于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表现一般配合力高,则特殊配合力也高的趋势;对于既受加性效应影响,又受一定非加性效应影响的性状,一般配合力影响特殊配合力,实际杂交组合的表现受二者共同影响.②要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对亲本的株高、穗位的选择将会带来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应注意选择株高、穗位适中的类型。
    7  利用花粉诱变技术改造热带玉米种质的研究
    李海军; 祝丽英; 刘志增; 池书敏; 张丽华; 张文英
    2005, 13(1):022-024.
    [摘要](799) [HTML](0) [PDF 0.00 Byte](1350)
    摘要:
    由于种质的匮乏严重地制约了玉米育种的发展,本试验利用EMS花粉诱变技术处理热带种质,以达到改造利用热带种质的目的.结果得到一个具有温带适应性的热带种质。
    8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含油量的研究
    覃兰英; 吴子恺; 罗高玲; 蒋一岚
    2005, 13(1):025-027.
    [摘要](1041) [HTML](0) [PDF 0.00 Byte](1626)
    摘要:
    对一种新型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育种材料进行连续自交三代,结果发现,自交系的含油量能够遗传,通过对果穗和单粒的选择,S3群体平均含油量已达到(21.65±2.21)%,比S2留种群体含油量高,遗传进度为0.28%;对各果穗的平均粒重与含油量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从S2选取的33个果穗计算的相关系数r1=0.275,未达到显著水平,S3选取69个果穗计算其相关系数r2=-0.023,也未达显著水平,这表明果穗的平均粒重与含油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9  玉米自交系对低氮反应的田间与盆栽评价
    春亮; 陈范骏; 米国华; 宋建兰; 张福锁 李建生
    2005, 13(1):028-32.
    [摘要](868) [HTML](0) [PDF 0.00 Byte](1274)
    摘要:
    深入了解玉米自交系的氮效率现状是选育氮高效品种的基础.利用20个自交系在两个地块上、两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它们的氮效率(产量/施氮量)表现.同时,进行盆栽试验,探讨利用苗期生物量实现氮效率快速筛选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氮效率、氮吸收效率及氮利用效率在玉米自交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地块间自交系的氮效率变异较大,CA170(2)、原引1号(5)、早27(17)对土壤氮素的降低反应敏感,减产幅度达到45%以上,是高氮高效品系;478(1)是中产耐低氮品系;武312(13)、北黄4(20)为双低效品系.盆栽苗期试验与田间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差,说明不能达到氮效率快速筛选的目的。
    10  玉米未授粉子房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付迎军; 任海祥; 白艳凤; 王延峰; 孙殷会; 黄艳胜; 邵广忠; 孙广权
    2005, 13(1):033-035.
    [摘要](614) [HTML](0) [PDF 0.00 Byte](1425)
    摘要:
    探讨了不同材料、不同培养基对玉米未授粉子房的影响.确定了未授粉子房最佳培养时期,筛选出一批用于玉米未授粉子房诱导频率高的培养材料。
    11  普通玉米和O2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子粒赖氨酸含量及子粒性状的分析
    高树仁
    2005, 13(1):036-038.
    [摘要](788) [HTML](0) [PDF 0.00 Byte](51)
    摘要:
    用普通玉米自交系和O2玉米自交系进行双列杂交,对普通玉米×O2玉米(普×O2)、普通玉米×普通玉米(普×普)和O2玉米×O2玉米(O2×O2)三种类型杂交组合F1的子粒赖氨酸含量、产量、赖氨酸产量、容重、收获时子粒含水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普×O2组合的赖氨酸含量介于普×普和O2×O2之间,但变化幅度较大;产量和粒重最高,容重和收获时子粒含水量介于两者之间偏近于普×普,赖氨酸产量和O2×O2接近.认为以普通玉米与O2玉米自交系组配杂交种是一种值得探讨的高赖氨酸玉米选育方法。
    12  玉米花药培养中影响褐变的几个因素的初步研究
    刘强; 张春庆 巩东营
    2005, 13(1):039-040.
    [摘要](912) [HTML](0) [PDF 0.00 Byte](1663)
    摘要:
    对影响玉米花药培养中褐变发生的几个因素进行研究表明: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受胁迫程度、基因型、培养基的种类、成份及激素配比都影响到了褐变的发生.通过对以上几个因素的调整,使褐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褐变率大大降低。
    13  子房注射法将Bt基因导入超甜玉米
    李余良; 胡建广; 刘建华 苏菁
    2005, 13(1):041-043.
    [摘要](1041) [HTML](0) [PDF 0.00 Byte](2562)
    摘要:
    用子房注射法将Bt基因导入超甜玉米品种粤甜3号,获得了1株整合有Bt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定名为ZT11,以发芽成苗的植株计算,基因转化效率达9.09%.经PCR和Southern blot分析,证明抗虫基因已经整合在超甜玉米基因组中,并且为单拷贝.T1代植株PCR检测结果表明,Bt基因能够在转基因后代中稳定遗传,基因分离符合1:1的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
    14  丹598姊妹系与Reid改良系间的配合力分析与评价
    王孝杰; 陈刚; 佟圣辉; 陈丽; 王作英
    2005, 13(1):044-046.
    [摘要](701) [HTML](0) [PDF 0.00 Byte](1283)
    摘要:
    用14个玉米自交系按(9×5)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45个组合,对其子粒产量等11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eid改良系一般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是C8605-2、丹717、A801、丹7841、W9235和丹9046.丹598姊妹系一般配合力高的自交系是丹598-1、丹598-2、丹598-18.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是C8605-2×丹598-1、丹717×丹598-1、A801×丹598-2等15个组合.验证了丹598自交系与Reid改良系间具有很强的杂交优势.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丹玉39、东单 60、丹科2151等杂交种的推广和利用价值。
    15  玉米杂交种吉东6号的选育技术报告
    刘伟; 张世英
    2005, 13(1):047-048.
    [摘要](687) [HTML](0) [PDF 0.00 Byte](1018)
    摘要:
    吉东6号是吉林省吉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农科所以自选系D01为母本,外引系丹59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经过5年的各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两年区域试验中该品种比对照新铁10平均增产14.2%,吉东6号幼苗早发性强,植株生长健壮,高抗玉米各种病害,抗倒伏,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强,一般产量都在8 670.1 kg/hm2以上。
    16  早熟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龙辐玉4号的选育及应用
    祁永红; 李春秋; 王巍; 武博
    2005, 13(1):049-050.
    [摘要](1227) [HTML](0) [PDF 0.00 Byte](1824)
    摘要:
    龙辐玉4号玉米杂交种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1996年春以自育系辐6706为母本,外引系黄流大穗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属中熟类型,全生育期需≥10℃积温2492.9℃·d左右.1997~2001年在各级产量试验示范中均表现高产、稳产。
    17  高产抗病玉米杂交种秦单6号的选育研究
    吴广成; 何代元; 徐志顺; 黄克虎; 安红卫; 罗运超
    2005, 13(1):051-051.
    [摘要](1105) [HTML](0) [PDF 0.00 Byte](1588)
    摘要:
    秦单6号是陕西杨凌秦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自育自交系作为亲本,于1999年组配成的玉米单交种.在陕西省两年春玉米区域试验中平均比农大108增产7.5%,位于供试品种第1位.在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农大108增产9.9%.该品种抗黑穗病,高抗茎腐病、穗粒腐病、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粗缩病和花叶病毒病。
    18  国外种质×国内种质玉米单交种产量构成性状的遗传分析
    邢吉敏; 蔡春泉 王维真 杜占芬
    2005, 13(1):055-059.
    [摘要](1262) [HTML](0) [PDF 0.00 Byte](1449)
    摘要:
    应用莫惠栋最新提出的p+q+2pq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研究84个玉米杂交组合及其13个亲本的株型、穗型、粒型等14个性状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株高、叶夹角、穗长、穗粗、秃尖、结实长、穗行数、行粒数、容重、子粒长、子粒厚11个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穗粗、穗行数、容重、子粒长、子粒厚以加性效应为主;穗位、百粒重、子粒宽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其中子粒宽以上位性效应为主;除容重、子粒厚外,各性状的显性方向为正向显性;除子粒宽、子粒厚外,各性状还受到细胞质效应的影响;狭义遗传力排序为子粒长>子粒宽>容重>穗行数>穗粗>子粒厚>百粒重>株高>穗位>叶夹角>穗长>秃尖>结实长>行粒数。
    19  玉米子粒灌浆及种子萌发特性的粒位效应研究
    李玉玲; 台国琴
    2005, 13(1):060-063.
    [摘要](1046) [HTML](0) [PDF 0.00 Byte](2026)
    摘要:
    对粒重不同的2个纯合稳定普通玉米自交系及其正反交当代果穗上、中、下不同部位子粒的灌浆进程及成熟种子的电导率和萌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部位子粒百粒重均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杂交当代的百粒重高于母本自交系;子粒灌浆速率的高低和有效灌浆期的长短是导致不同材料及不同部位子粒百粒重差异的主要原因.②中部子粒的电导率小于上、下部子粒,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生长指数、贮藏物质消耗率和运转率大于上、下部子粒.种子萌发及幼苗特性的一致性也与粒位效应有关。
    20  农牧交错区青贮玉米粗蛋白含量分析及高光谱反演
    石云鹭; 赵明; 李连禄; 甄兆敏; 王志永
    2005, 13(1):064-068.
    [摘要](982) [HTML](0) [PDF 0.00 Byte](1635)
    摘要:
    为了探讨青贮玉米全株粗蛋白含量的基因型差异和生育进程中的变化特点,对农牧交错区引进和选育的24份青贮玉米杂交种的粗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全株粗蛋白含量具有较大的差异,变幅为6.24%~10.01%,平均值为7.77%;全株粗蛋白含量和生物产量之间总体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分组分析可以呈现出正相关、负相关和无相关三种关系.叶片和全株粗蛋白含量有随生育期的推移而下降的趋势,而且叶片对粗蛋白含量的贡献在前期最高,在中期最低;茎部对粗蛋白含量的贡献在中期最高,在后期最低.各生育期的叶片和全株粗蛋白含量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生育前期叶片粗蛋白含量和收获期全株粗蛋白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生育前期和中期全株粗蛋白含量与生育后期全株粗蛋白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选用植株冠层12个波长的高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导数,与叶片和全株粗蛋白含量作回归分析,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拟合度(R2)可以达到0.8以上。
    21  高油、高淀粉玉米与不同杂优模式普通玉米油分和淀粉积累对比研究
    罗洋; 金明华; 苏义臣; 郑金玉; 冯艳春; 刘凤成; 王青蓝
    2005, 13(1):069-071.
    [摘要](1068) [HTML](0) [PDF 0.00 Byte](1524)
    摘要:
    2002~2003年针对高油、高淀粉玉米品种与不同杂优模式普通品种的油分、淀粉积累动态进行了初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普通型品种类型,高油品种全灌浆期油分平均积累速率较高,完成全程油分积累进度较慢;不同杂优模式品种油分积累对比,显示出全灌浆期油分平均积累效率以"高油系×美杂"杂优模式较高,"Lancaster×Reid"较低.从完成全程油分积累进度看,在中晚熟的3个杂优模式中,"Lancaster×塘四平头"较快,"Lancaster×Reid"较慢,在晚熟3个杂优模式中,"Lancaster×旅大红骨"较快,"美杂×高油系"较慢.高淀粉品种在全灌浆期淀粉平均积累的速率较高,而在完成全程淀粉积累进度上略低于普通品种。
    22  干旱对甜、糯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杨勤; 刘永红
    2005, 13(1):072-076.
    [摘要](790) [HTML](0) [PDF 0.00 Byte](1701)
    摘要:
    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对甜、糯玉米播种出苗期进行水分胁迫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干旱直接影响叶片相对含水量、干物质积累速度、叶面积、净同化率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导致植株生长缓慢.但一定程度的干旱(本研究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40%)有利于根系下扎,增大根冠比和叶绿素a的比重,增加脯氨酸(Pro)的积累量.同时,甜玉米种子供给营养能力弱,1叶全展后,必须加强水分管理,否则干旱胁迫影响加剧,但成苗后甜玉米的耐旱能力强于糯玉米。
    23  玉米在诱导抗病过程中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
    翟彩霞; 马春红; 郭秀林; 崔四平; 王立安 陈霞; 李广敏
    2005, 13(1):077-078.
    [摘要](1003) [HTML](0) [PDF 0.00 Byte](2168)
    摘要:
    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玉米叶片,检测玉米叶片中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以1:40的低浓度T毒素预处理的效果最好.96 h的动态测试中,MDA含量较对照平均下降43.g%,从而说明低浓度T毒素培养滤液本身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24  铝胁迫对耐性不同的玉米基因型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许玉凤; 曹敏建; 杨延杰; 闫洪奎 王文和 冯延平
    2005, 13(1):079-082.
    [摘要](905) [HTML](0) [PDF 0.00 Byte](1254)
    摘要:
    试验对两个耐铝酸毒害不同的玉米基因型进行了一些与光合特性有关的指标测定,其中包括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光合速率、叶片温度、蒸腾速率、细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等,研究这些性状与玉米耐酸铝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铝胁迫下,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并且Chla/Chlb的比值也下降,从而造成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但敏感品种(C)下降的幅度较大,耐性品种(T)下降的幅度较小;耐性品种的叶片温度低,蒸腾速率也低于敏感品种。
    25  玉米杂交种氮效率相关与通径分析
    周联东; 吴海燕; 李德孝; 刘俊恒; 刘经纬
    2005, 13(1):083-085.
    [摘要](706) [HTML](0) [PDF 0.00 Byte](1026)
    摘要:
    选育耐低氮高效玉米杂交种是解决氮肥生产率下降、环境污染、生态条件恶化的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选用18个玉米杂交种,以子粒产量为评价指标,将品种分为3类:高度耐低氮、中度耐低氮和低度耐低氮,研究了高度耐低氮品种组合和低度耐低氮品种组合的氮营养性状与子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氮条件下,高度耐低氮品种的氮利用效率、氮转运指数与子粒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氮利用效率对子粒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低度耐低氮品种的吸氮量与子粒产量的相关性较大.因此,氮高效育种目标应在一定的吸氮量基础上,以氮利用效率为主攻目标,并注意对后期氮积累和氮转运指数的选择。
    26  玉米叶龄指数与穗分化回归关系的研究初报
    曹彬; 孙占育 张世杰 曹三潮; 赵志红
    2005, 13(1):086-088.
    [摘要](792) [HTML](0) [PDF 0.00 Byte](1514)
    摘要:
    以1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春播与夏播条件下进行玉米叶龄指数与穗分化期回归关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叶龄指数与雄穗分化期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准.可利用回归方程,依据叶龄指数的观测值来预测雄穗分化期,为玉米指标化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7  玉米氮效率及其研究进展
    王进军; 黄瑞冬
    2005, 13(1):089-092.
    [摘要](985) [HTML](0) [PDF 0.00 Byte](2082)
    摘要:
    玉米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决定了不同氮肥供应条件下氮素吸收能力的差异,选用氮高效品种可以在低氮条件下获得高产,减少氮肥的浪费.近年来国内外对玉米氮效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植株性状与氮效率的关系、氮效率的生理生化基础、氮效率的遗传改良等.对玉米氮效率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如何继续开展对玉米氮效率的研究工作。
    28  麦套玉米叶片数及其应用
    孙士宗; 孙本普; 李秀云; 王继浩 王宝忠 曲百收; 孙在刚; 宋军委 李萌; 袁训成; 李国; 王芳
    2005, 13(1):093-094.
    [摘要](1026) [HTML](0) [PDF 0.00 Byte](1776)
    摘要:
    通过对麦田套种玉米叶片生长及不同展开叶期追肥对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麦套玉米的叶片总数与单作玉米相同或相差1片,小麦收获时,套种玉米展开叶2~3片,可见叶4~5片为适宜套种时间;麦套玉米应重施攻秆肥,叶龄指数40~50为适宜追肥期.本研究结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麦田套种玉米栽培管理的参考。
    29  玉米栽培理论及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进展
    郭银巧; 李存东; 赵春江; 郭新宇
    2005, 13(1):095-098.
    [摘要](881) [HTML](0) [PDF 0.00 Byte](1737)
    摘要:
    概述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玉米栽培理论技术研究进展以及玉米模拟模型系统、玉米管理专家系统和玉米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智能系统在国内外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概况,指出了现有智能系统的优缺点,同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指出了未来玉米栽培管理智能决策系统的发展方向--绿色栽培和标准化栽培。
    30  青贮玉米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
    王婷; 王友德; 陈树宾; 郭斌; 段震宇 秦廷建 徐斌 张丽华
    2005, 13(1):099-102.
    [摘要](1239) [HTML](0) [PDF 0.00 Byte](1544)
    摘要:
    通过研究青贮玉米的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密度对青贮玉米的单株鲜重、粒重、穗重、分蘖力及绿叶数影响最大,密度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南北疆及其类似地区的青贮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82 500株/hm2,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67 500~82 500株/hm2
    31  双株留苗和均匀留苗对紧凑型玉米农大486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张中东; 何雪峰; 张红梅
    2005, 13(1):103-105.
    [摘要](593) [HTML](0) [PDF 0.00 Byte](991)
    摘要:
    在不同密度下均匀与双株留苗对紧凑型玉米品种农大486个体及群体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均匀留苗相比,双株留苗使农大486植株的生产能力降低,生长势变弱,但改善了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降低了倒伏。
    32  郑单21不同密度与产量及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张新; 王振华 宋中立 张明友; 王金召
    2005, 13(1):106-107.
    [摘要](1279) [HTML](0) [PDF 0.00 Byte](1677)
    摘要:
    研究不同地力水平下郑单21玉米密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郑单21适宜密度为5.62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影响产量;在高肥力水平下,郑单21适宜密度为6.72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及千粒重来影响产量。
    33  新疆亚洲玉米螟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郭文超; 何江; 许建军; 吐尔逊 谭勇峰; 毛刚; 田志来
    2005, 13(1):108-110.
    [摘要](674) [HTML](0) [PDF 0.00 Byte](1137)
    摘要:
    研究表明:新疆一代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盛期应用球孢白僵菌75~120 g/hm2灌心或120~180g/hm2喷雾,防效相当或优于3%呋喃丹37.5~45.0 kv/hm.螟黄赤眼蜂防治新疆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为60万~120万头/hm2,放蜂3~4次,公顷设45~90个放蜂点,放蜂间隔3~5 d,其卵块寄生率为56.2%~95.6%,平均65.45%;卵粒寄生率为33.7%~72.1%,平均55.1%;虫口减退率为35.7%~88.2%,平均62.0%.放蜂技术、蜂卡质量、田间小气候和化学农药等对放蜂效果影响较大。
    34  玉米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郑俊强; 高增贵; 庄敬华; 陈捷
    2005, 13(1):111-114.
    [摘要](774) [HTML](0) [PDF 0.00 Byte](2820)
    摘要:
    土传病害是威胁玉米生产的一类重要病害,其中茎基腐病、丝黑穗病和纹枯病发生尤为严重.由于土传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给防治带来了较大困难.选育抗病品种和种衣剂包衣是目前防治土传病害的主要手段.由于生物防治具有对环境和人畜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将成为玉米土传病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措施.对玉米土传病害的化学与生物防治以及生物型种衣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35  影响糯玉米鲜食品质因素的研究
    宋雪皎; 李首成; 马兴林; 关义新
    2005, 13(1):115-118.
    [摘要](1010) [HTML](0) [PDF 0.00 Byte](2133)
    摘要:
    根据国内外目前有关鲜食糯玉米研究的现状,就与糯玉米鲜食品质密切相关的适宜采收期、速冻保鲜技术、栽培技术措施等因素,以及造成口感差异因子的研究作一简要总结,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36  基于气象因子的玉米生长模型拟合研究
    王道波; 张广录
    2005, 13(1):119-122.
    [摘要](1268) [HTML](0) [PDF 0.00 Byte](1559)
    摘要:
    选取玉米的地上部鲜重作为玉米生物量的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玉米生物量的积累与积温、日均水气压、相对湿度、蒸发量、日照时数、降水量的相关性都达到了0.01显著水平.然后分别以这些气象因子为自变量,对玉米的生物量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分析,定量地表述了玉米生长与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多元微分回归方程,将各个气象因子对玉米生长的共同作用进行研究,拟合结果较好地表达了玉米生长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37  江西省糯甜玉米产业化开发前景
    汤洁; 饶月亮; 戴兴临; 叶厚专; 谷德平
    2005, 13(1):123-125.
    [摘要](751) [HTML](0) [PDF 0.00 Byte](1514)
    摘要:
    江西省是我国鲜食及加工型糯、甜玉米的优势产区,其大部分地区可以春、秋两季播种.另外,糯、甜玉米作为鲜食及加工特用型玉米品种,有着普通玉米高产、稳产的特性,又具有自身优良特性;糯、甜玉米含有较高的支链淀粉及多种类型糖分,是两种有益人体健康且营养丰富的食品;糯、甜玉米作饲料,特别是糯玉米子粒作饲料,可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产业化开发糯玉米和甜玉米是江西省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可极大地促进江西省农业的经济发展。
    38  晋单(糯)41玉米及其产业化开发
    翟广谦; 陈永欣; 韩永明; 董立红; 李文和 段宜英 严峰
    2005, 13(1):126-127.
    [摘要](1111) [HTML](0) [PDF 0.00 Byte](1368)
    摘要:
    叙述了晋单(糯)41玉米新品种的特征特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速冻保鲜和真空保鲜加工技术;在糯玉米产业化中品种、技术、产品之间的紧密关系:品种决定产品档次和种植加工效益,品种又必需有配套的栽培、保鲜加工技术作依托,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特性,保证加工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晋单(糯)41的育成和产业化开发形成了山西省地方性龙头产业,并对我国糯玉米的科研育种、生产开发、加工增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9  贵州省玉米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彭志良; 赵泽英 黄伟秀
    2005, 13(1):128-132.
    [摘要](474) [HTML](0) [PDF 0.00 Byte](923)
    摘要:
    介绍了基于GIS技术的贵州玉米专家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技术与应用示范,详细讨论了在系统开发与推广应用中的指导思想、关键技术和应用效果.系统内含大量的科学试验数据、研究调查资料和贵州省农业领域专家的丰富知识,包含品种选择、播前决策、肥料运筹、田间管理、病虫害与缺素诊断、生产效益分析等决策功能,具有综合、系统、准确的特点。
    40  第九届亚洲玉米研讨会会议通知
    2005, 13(1):133-133.
    [摘要](712) [HTML](0) [PDF 0.00 Byte](898)
    摘要:
    41  关于第九届亚洲玉米研讨会征集展示品种的公告
    2005, 13(1):134-134.
    [摘要](735) [HTML](0) [PDF 0.00 Byte](889)
    摘要:
    42  台州市路桥区新桥正大筛网厂
    2005, 13(1):135-135.
    [摘要](476) [HTML](0) [PDF 0.00 Byte](825)
    摘要:
    43  新桥农用筛网厂
    2005, 13(1):136-136.
    [摘要](543) [HTML](0) [PDF 0.00 Byte](999)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