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获奖情况
出版道德规范
编委会
审查规范
编辑政策
征稿简则
费用及广告
编辑团队
联系我们
English
2005年第1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导出
显示方式:
简洁模式
摘要模式
1
西南玉米区种质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李高科; 潘光堂
2005, 13(2):003-007.
[摘要]
(
1570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3505
)
摘要:
西南玉米区是我国三大玉米主产区之一,分别占全国玉米总面积、总产量的30%左右.但该区玉米育种和生产用种同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种质基础狭窄的问题,潜伏着玉米病虫害的大流行和大暴发的巨大危机,同时狭窄的种质基础还导致了玉米产量水平徘徊不前.本文重点回顾了近年来西南玉米区种质利用现状及在地方种质、野生种质、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在玉米种质利用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
导出
收藏
2
植物SSR标记的发展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郭瑞星; 刘小红; 谭振波; 荣廷昭; 孙东发
2005, 13(2):008-011.
[摘要]
(
1226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3107
)
摘要: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作为第二代基于PCR的一种新型DNA分子遗传标记,广泛分布于整个植物基因组.对SSR产生的机理、SSR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或QTL的定位、物种进化与分类、品种遗传多样性、品种保护与亲子鉴定、纯度鉴定、杂种优势的机理及其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导出
收藏
3
SSR标记在玉米遗传多态性及杂种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
李凌雨; 闫彩清; 邢亚静; 王学雄
,
张效梅
2005, 13(2):012-015.
[摘要]
(
75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436
)
摘要:
描述了SSR分子标记的基本概念,简述了SSR标记在玉米遗传多态性分析、杂种优势群划分以及玉米轮回选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同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导出
收藏
4
适用于SSR分子标记的玉米单粒种子DNA快速提取新方法
郭景伦; 赵久然; 王凤格
2005, 13(2):016-017.
[摘要]
(
118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785
)
摘要:
研究了玉米单粒种子DNA的提取新方法,利用该方法提取DNA,液氮、研磨、离心、沉淀、SDS、CTAB及氯仿都不用,一个工作人员提取100粒种子(1个检测样品)DNA只需30 min左右,一天可以提取1600粒种子(16个检测样品)的DNA,并且提取的DNA分子量大,不降解,完全可以满足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DNA指纹分析的需要,为DNA指纹技术在玉米种子纯度及真伪快速鉴定中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
导出
收藏
5
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玉米育种
田齐建; 张效梅; 王志
,
曹秋芬
2005, 13(2):018-021.
[摘要]
(
110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307
)
摘要: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开发利用使作物育种家有可能直接根据基因型而不只是表现型进行选择,在作物育种工作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遗传图谱构建、目标基因的标记与定位、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真实性鉴定、杂种优势预测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对今后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导出
收藏
6
玉米自交系产量及主要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沈强云; 许志斌; 王永宏; 王兆川
2005, 13(2):022-025.
[摘要]
(
1218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728
)
摘要: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以宁夏自育的14个玉米自交系和2个常用自交系为母本,与改良Reid、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塘四平头、旅大红骨这5个亚群的代表系Mo17、丹340、掖478、黄早四、B73为父本,进行了产量及主要穗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主栽品种掖单19的亲本掖478与掖52106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以掖52106最高,宁58、郑22、宁70次之;特殊配合力较掖52106×掖478高的组合有4个,仅占配制组合的5%,说明多年来宁夏自育的玉米自交
导出
收藏
7
旅大红骨群自交系杂种优势研究
张丹; 司洪华; 付俊; 陈志斌
2005, 13(2):026-028.
[摘要]
(
112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882
)
摘要:
以5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组成的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旅大红骨群自交系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旅大红骨群与Reid、Pa、Pb群之间的杂种优势均随性状不同而有所差异,杂交组合不同后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也不同;在种质改良过程中Pa×旅模式后代的杂种优势较强,从抗旱性角度来看,Reid×旅模式具有显著优势;旅大红骨群自交系作为父本对后代在多个性状上的影响大于母本自交系,在利用不同性状对后代进行改良时应注重旅群与其他群不同组合模式的应用。
导出
收藏
8
丹玉系列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方向探讨
鲁宝良; 刘日尊; 关国志; 赵文媛
2005, 13(2):029-030.
[摘要]
(
110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023
)
摘要:
通过对2001~2003年期间丹玉系列玉米育种的审定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了丹玉系列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玉米产量每年递增150 kg/bm
2
,才能赶上中国未来对玉米的需求.并提出将来的玉米育种思路:由现在的单株大穗型转移到靠群体增产的中熟、中晚熟型上来。
导出
收藏
9
优良玉米自交系选育新方法
赵久然
2005, 13(2):031-032.
[摘要]
(
1112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647
)
摘要:
针对超级玉米超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的育种目标和以耐密植为核心的多抗广适稳产性育种路线,提出优良玉米自交系选育新方法:新种质、大群体、高密度、强胁迫、变换地、严选择.同时提出理想株型是紧凑型玉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导出
收藏
10
冀玉8号雄性不育化的选育和利用
马春红; 郑积德; 陈霞; 孙世刚; 张文英; 郑彦平; 李广敏
2005, 13(2):033-034.
[摘要]
(
1237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945
)
摘要:
以优良玉米杂交种冀玉8号(冀257×冀161)为背景,以S组的S、M、R与21A及C组的Es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为试材,完成了母本冀257不育系同核异质体的转育,不育性稳定.因父本冀161不具备对该CMS的恢复能力,目前可采用掺和方案,以获得杂交种子的生产应用。
导出
收藏
11
玉米P群自交系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评价
王元东; 邢锦丰; 段民孝; 王继东; 张春原; 郭景伦; 赵久然
,
陈绍江
2005, 13(2):035-038.
[摘要]
(
889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485
)
摘要:
与温带骨干系相比,P群自交系苗期叶色、叶鞘特征特性明显,株型缺乏紧凑类型,生育期偏晚,单株产量低,抗性强,子粒百粒重和容重较高.P群自交系的光敏感反应主要表现在与营养生长相关的几个性状上,如株高、穗位和雄穗分枝数等.在生殖生长性状上光敏感反应比较迟钝.在温带玉米区适应性较好.但是一些P群自交系如沈137、齐319、1127等各项指标光周期敏感仍反应强烈。
导出
收藏
12
8个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及应用评价
左淑珍
,
许崇香; 王红霞; 徐建文
2005, 13(2):039-041.
[摘要]
(
997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402
)
摘要:
按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用NCⅡ分析方法,对8个玉米自交系的9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群体遗传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系331、红系327和红系326的一般配合力高,可直接利用;而红系325和红系328综合性状较差,需改良后利用;红系326×K10等4个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在育种工作中,对玉米的生育期等6个性状宜早代选择,而对单株粒重等3个性状应进行晚代选择。
导出
收藏
13
同异分析方法在玉米杂交种评价中的应用
卢道文; 孙海潮; 芦连勇; 牛永锋; 王永士; 宋世强
2005, 13(2):042-044.
[摘要]
(
108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201
)
摘要:
采用同异分析方法对16个参试杂交种进行了13个主要性状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这种分析方法运算简便,易于掌握,切实可行,应用前景广阔。
导出
收藏
14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漯湘玉1号的选育报告
柳家友; 柏志安; 吴伟华; 张宏套; 张宏生
,
陈志辉
2005, 13(2):045-046.
[摘要]
(
103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930
)
摘要:
玉米新品种漯湘玉1号是河南省漯河农科所与湖南省作物研究所联合选育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株型紧凑、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1996~2003年在河南省、湖南省各类玉米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全生育期夏播90 d、春播105 d左右,适宜在黄淮流域夏玉米区和长江流域春玉米区推广种植。
导出
收藏
15
南斯拉夫玉米种质在新疆的利用研究
阿布来提·阿不拉; 梁晓玲; 冯国俊; 李铭东
2005, 13(2):047-048.
[摘要]
(
64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461
)
摘要:
从南斯拉夫引进各类玉米种质为我区玉米育种和生产上所利用,并育成了新玉6号、新玉7号、新玉8号、新玉10、新玉13等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SC704的引进和新玉6号的选育推广分别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导出
收藏
16
高淀粉、高产、多抗玉米杂交种正红115的选育研究
柯永培; 孙群; 杨志荣; 袁继超; 石海春; 余学杰; 赖仲铭
2005, 13(2):049-051.
[摘要]
(
101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067
)
摘要:
以美国玉米带杂交种3163为基础材料,通过南北穿梭同步定向育种新方法,用自交系48-2作测验种在S1和S3早期分离世代连续进行早代测定和定向选育,同步育成玉米新自交系K169及其组配的杂交种正红115(K169×48-2).正红115子粒粗淀粉含量高达75.7%,并具有综合品质优、产量高、抗病及抗倒伏力强、株型好和适应性广等特点.正红115适宜丘陵山区种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及加工利用前景。
导出
收藏
17
极早熟玉米自交系kl3的选育、评价及利用
刘兴焱; 谭福忠; 杨广东; 杨耿斌
,
王巍
,
林彦军
,
王男
2005, 13(2):052-053.
[摘要]
(
838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489
)
摘要:
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玉米极早熟品种的产量低和抗逆性差,如何提高其产量和抗逆性一直是业内人士研究的热点,早熟玉米自交系kl3的成功选育极大的改善了这一现状.介绍了早熟玉米自交系kl3的选育过程、特点及应用情况。
导出
收藏
18
玉米新品种新单23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刘俊恒; 周联东; 张学舜; 刘经纬; 刘贺梅
2005, 13(2):054-054.
[摘要]
(
136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114
)
摘要:
新单23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2000年以自选系新04为母本,新77为父本育成的中熟玉米新品种.根据河南省预试、区试、生产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特点。
导出
收藏
19
玉米冠层结构、光分布和光合作用研究综述
郭江; 肖凯; 张凤路; 郭新宇; 赵春江
2005, 13(2):055-059.
[摘要]
(
1257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4109
)
摘要:
玉米冠层结构的研究与光分布的研究相辅相成.叶片是玉米冠层结构中最主要的器官,先人曾利用叶角分布来表示玉米的空间结构.对玉米冠层结构的描述也集中在叶曲线和叶形的描述上.三维重建技术给玉米冠层结构研究带来新的生机,在此基础上,利用投影Z-Buffer算法和Turtle模型也使冠层内光分布研究得到了发展,弥补了指数模型应用假设的不足,克服了G函数应用复杂和繁琐的缺点.这些研究为准确计算光合作用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玉米叶片空间结构和株型的差异使得光在冠层内的分布不同,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
导出
收藏
20
甜、糯玉米的分子机理
刘坚; 李晚忱
2005, 13(2):060-063.
[摘要]
(
101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3879
)
摘要:
介绍玉米胚乳淀粉合成生化途径中几个关键酶的活性受基因突变的影响,表现甜质或糯质性状的分子机理,进而对甜、糯玉米育种提出了几点建议或设想。
导出
收藏
21
玉米花丝和穗轴中可溶性糖、淀粉变化规律的研究
张丽华; 李金才; 崔彦宏; 李海军; 马瑞崑; 王艳哲
2005, 13(2):064-067.
[摘要]
(
122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332
)
摘要:
在一般大田环境中,控制玉米果穗的授粉情况,研究果穗在套袋和自然授粉时可溶性糖和淀粉在花丝和穗轴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花丝和穗轴中的可溶性糖、淀粉浓度均呈单峰变化,可溶性糖以及花丝中淀粉浓度峰值出现在吐丝后第5天,而穗轴中的淀粉浓度峰值出现时间提前2天.花丝不同部位间可溶性糖浓度由基部向顶部依次下降.而积累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上升,但后期花丝中的物质含量相对稳定.从总体来说,无论套袋还是自然授粉的果穗,各物质变化趋势一致,但后期授粉果穗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量高于套袋果穗。
导出
收藏
22
不同海拔高度对玉米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
刘淑云; 董树亭; 胡昌浩
2005, 13(2):068-071.
[摘要]
(
977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766
)
摘要:
通过不同海拔高度试验,系统研究和分析了海拔高度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随海拔高度增加,子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提高,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品种间表现出相对稳定性.植株茎、叶品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有规律的变化.随海拔高度增加,灌浆期延迟1~2 d,株高和茎粗减小.海拔高度对玉米子粒品质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生产上应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重视海拔高度对玉米品质的调控作用,以改善玉米品质。
导出
收藏
23
鲜食甜糯玉米子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研究
郝小琴; 吴子恺; 张慧英
2005, 13(2):072-075.
[摘要]
(
104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446
)
摘要:
对利用异隐纯合体杂交法所培育的9个甜糯玉米杂交种及其对应亲本自交系,在鲜食期的可溶性总糖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甜糯玉米杂交种与其对应亲本间、9个甜糯玉米杂交种间、15个亲本自交系间的可溶性总糖含量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甜糯玉米杂交种的可溶性总糖含量高于隐性纯合体wx、su
1
wx;但低于sh
2
wx、bt
1
wx、sh
2
su1wx.甜糯玉米sh
2
13-2号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其次是bt
导出
收藏
24
青贮玉米生物产量与植株主要农艺性状相关的研究
李波; 陈喜昌; 高云; 张宇
2005, 13(2):076-078.
[摘要]
(
992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036
)
摘要:
以区域试验的青贮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对各青贮玉米品种的区试生物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采收期日数和穗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提出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的品种是提高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有效途径。
导出
收藏
25
苗期干旱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崔震海; 张立军
,
马兴林; 凌碧莹
,
陈杰
2005, 13(2):079-081.
[摘要]
(
1452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309
)
摘要:
通过在防雨棚中进行的盆栽试验,以5个玉米杂交种(郑单958、郑单19、四单19、龙单13、鲁单981)为试材,研究了苗期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use efficiency,WUE)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产量和耗水量均随干旱程度的加大而递减,四单19和龙单13的产量对干旱胁迫的敏感度小,耗水量对干旱胁迫的敏感度大(除四单19中度干旱).轻度干旱提高了四单19和龙单13的WUE,中度干旱只提高了四单19的WUE,其它品种的WUE均随干旱程度的加大而递减.相关分析表明,WU
导出
收藏
26
抗旱剂处理对玉米种子的萌发及苗期抗旱力的影响
王学智; 曹敏建; 蒋文春
2005, 13(2):082-084.
[摘要]
(
1302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901
)
摘要:
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了3种不同抗旱剂对玉米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有效微生物群(EM)、旱地龙和木醋液浸种提高了苗期叶片保水能力.且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相比,经过EM、早地龙和木醋液浸种提高了发芽率,减小了对胚根、胚芽、叶绿体以及膜结构的伤害,其中以EM浸种受干旱胁迫影响最小。
导出
收藏
27
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综述
李彩虹; 吴伯志
2005, 13(2):085-089.
[摘要]
(
135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9951
)
摘要:
阐述了国内外有关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间套作的生态效应、生理效应以及对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提出我国间套作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导出
收藏
28
粮饲兼用型玉米青贮产量形成及调控研究
朱霞; 杨文钰; 任万君
2005, 13(2):090-093.
[摘要]
(
1268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1318
)
摘要:
试验选用了在四川当地适合作青贮的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川单21、成单22、雅玉8号、燎原青贮玉米2号与从新疆引进的专用青贮玉米品种新青2号作对比试验,研究其产量形成规律及适宜的种植密度与收割时期.结果表明,鲜物质、干物质产量以及果穗产量均以粮饲兼用型玉米较高,其中以雅玉8号表现最优;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27 500株/hm
2
;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的适宜收获期在抽丝后35~42 d,专用型青贮玉米新青2号在抽丝后28~35 d。
导出
收藏
29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
王霞; 王振华; 金益; 张林; 鄂文弟
2005, 13(2):094-096.
[摘要]
(
1270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5036
)
摘要:
以4个青贮玉米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种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和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差异显著,依次为东青001、东青1号、东青01和阳光1号;不同种植密度间的生物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供试材料的最佳种植密度均为7.143万株/hm
2
,但品系与密度互作之间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的株高影响不大,株高的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青贮玉米的茎粗逐渐减少。
导出
收藏
30
密度对中早熟高淀粉玉米品种淀粉产量的影响
许崇香; 王红霞; 左淑珍; 徐建文
,
林巍
2005, 13(2):097-098.
[摘要]
(
120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774
)
摘要:
对黑龙江省东部淀粉加工企业常用的4个高淀粉中早熟玉米品种在4种不同密度下的淀粉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密度直接影响淀粉产量,而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密度下有不同的淀粉产量潜力.要获得单位面积上高淀粉产量,建议在我省东部第二、三积温带之间应适当增加密度,最佳密度为5.5万~6.2万株/bm
2
。
导出
收藏
31
玉米品种不同密度下的质量效应
刘武仁; 郑金玉; 冯艳春; 刘凤成; 罗洋; 刘志全; 沈海波
,
王兴家; 张希顺
2005, 13(2):099-101.
[摘要]
(
122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3159
)
摘要:
对玉米优良品种四密25、四密21和吉单209的某些质量性状:百粒重、容重、子粒大小、收获时含水量、果穗整齐度随密度增加的变化规律及品种间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优良品种适宜密度下的质量指标。
导出
收藏
32
云南玉米区域试验点对品种判别能力的研究
赵自仙; 高祥扩; 范正华; 杨克昌; 孔建华; 白文睿
2005, 13(2):102-103.
[摘要]
(
829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834
)
摘要:
以AMMI模型中达显著水平的主成分轴上的环境分量Dj作为衡量区试点对品种判别力的参数指标,Dj值小的试点,其与基因型互作效应弱,包含较少的互作信息.对2003年云南玉米区试早熟组12个区试点进行了分析,剔除Dj值最小的4个试点后,交互作用值仅损失13.29%。
导出
收藏
33
鲜食甜糯玉米促早栽培适应性研究
陈冬林; 邓小华; 陈晖; 郑贤陆
2005, 13(2):104-106.
[摘要]
(
860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610
)
摘要:
对引进的6个鲜食甜糯玉米品种,在早播早促栽培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6个品种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产量较高,抗逆性较强,可在永州及相似气候的地区推广种植.其中以中糯301产量最高,湘玉超甜1号为甜玉米品种中产量最高,可作为重点推广品种。
导出
收藏
34
等离子体处理次数、时期对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边少锋; 方向前; 谭国波; 张丽华; 孟祥盟; 赵洪祥
,
柴寿江; 李海元; 孙国臣
,
张凤喜; 付稀厚
2005, 13(2):107-108.
[摘要]
(
899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014
)
摘要:
通过2000~2003年在吉林省桦甸市进行的等离子体处理种子试验,明确了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的最佳处理次数和处理后的最佳播种时期以及增产效果,证明了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可提高玉米产量。
导出
收藏
35
数字图像处理在玉米发芽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张晓宇; 杨锦忠
2005, 13(2):109-111.
[摘要]
(
840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947
)
摘要:
针对目前玉米发芽试验中测量、测算手段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解决这些问题的简便方法.通过对种苗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图像特征,建立其与实测数据的数学模型,应用所建模型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取苗高、苗鲜重等数据.该技术将为玉米种子发芽试验及其他植物种子发芽试验提供新的检测手段。
导出
收藏
36
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郭银巧; 郭新宇; 赵春江; 李存东
2005, 13(2):112-115.
[摘要]
(
699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630
)
摘要:
在广泛搜集整理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数据和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对玉米生育指标和调控技术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变异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量化表示,构建了基于作物-环境关系的、可适用于不同时空环境的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播前技术方案设计和产中动态调控指标预测两大部分.播前方案设计按照玉米栽培管理流程和生育进程来设计,具体包括:产量目标确定、品种选择和品质目标、播期确定、密度和播种量设计以及水肥管理等;产中动态调控生育指标主要考虑叶龄指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粒叶比.该系统克服了传统专家系统区域性、分散
导出
收藏
37
冀西北高原旱地追氮梯度对饲用青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牛瑞明; 吕爱枝; 郭宝艾; 闫贵龙; 岳春旺
2005, 13(2):116-118.
[摘要]
(
1067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133
)
摘要:
为给冀西北高原饲用青玉米大面积种植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本研究就追氮对饲用青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追氮可显著提高饲用青玉米的产量以及秸秆粗蛋白、真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追氮138 kg/hm
2
时,白马牙玉米的鲜重和干重产量都达最高,分别为45 089.9 kg/hm2和9 378.7 kg/hm
2
,氮肥的增产效果也最高,每施1kg氮可增加干重40.44kg;同时,玉米秸秆粗蛋白、真蛋白含量分别为7.84%和1.97%,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05.2%和
导出
收藏
3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致病性遗传变异
鄢洪海; 夏淑春; 张茹琴
,
陈捷; 高增贵
2005, 13(2):119-120.
[摘要]
(
106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051
)
摘要:
通过对采集国内各地的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接种玉米不同品种,做寄主-病菌互作试验,结果发现,病菌菌株和玉米品种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地菌株对当地主推玉米品种具有一定的致病专化性,证明病菌致病性遗传和分化与玉米品种遗传背景有关。
导出
收藏
39
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亲缘关系的血清学研究
王桂清; 陈捷
2005, 13(2):121-124.
[摘要]
(
64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119
)
摘要:
利用血清学反应,可以对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利用菌丝研磨物的上清液作为抗原可成功制备抗血清,虽然效价不很高,但足以用来研究病菌间的亲缘关系.从血清学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蛋白质水平上,玉米灰斑病菌存在普遍的相似性,说明玉米灰斑病菌具有广泛的同源性,是一种普遍分布的地区间相似的病原菌.研究表明,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的血清学反应不同,主要表现在沉淀线的条数和颜色深浅上,说明玉米灰斑病菌在血清学上存在多样性。
导出
收藏
40
借鉴美国经验科学发展我国的玉米产业
刘治先; 齐世军
,
王鲁岩; 邓广成
,
康忠春
2005, 13(2):125-128.
[摘要]
(
1182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2413
)
摘要:
在分析了美国玉米生产的现状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玉米产业现状,提出了加强优质、专用、抗逆和资源高效利用型玉米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促进节本增效、规范化技术的研制和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建立健全优质、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业化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培育高素质的产业化生产劳动力;开展玉米产品安全性研究等发展方向或措施,为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导出
收藏
41
重庆地区土种玉米含氟量现状的研究
魏光河; 黎晓敏
,
贾云; 潘增详
2005, 13(2):129-131.
[摘要]
(
99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849
)
摘要:
为了解重庆辖区玉米氟含量现状,为后续课题和制定重庆市粮食氟含量地方标准提供资料及借鉴.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按照国家标准GB7484-87<水质氟化物的测定>对采回的玉米样本进行含氟量的测定,计算每个区县的玉米氟含量平均值并作曲线图;同时,以玉米氟污染与地域的关系、玉米氟污染与水氟污染的关系及玉米与稻谷、小麦之间氟污染差异性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重庆辖区玉米的氟含量较低,除了很少几个区县超标外,大部分区县的玉米都没有超标.但位于西部的潼南县严重超标.玉米与稻谷及小麦之间氟污染差异不显著,与水含氟量差
导出
收藏
42
2004年国审玉米品种简介
2005, 13(2):132-132.
[摘要]
(
72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136
)
摘要:
导出
收藏
当期目录
年第
卷第
期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