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13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对优良地方种质金系综合种选系及其改良系的评价
    陈彦惠; 王海斌; 库丽霞; 吴连成
    2005, 13(4):003-007.
    [摘要](1194) [HTML](0) [PDF 0.00 Byte](1394)
    摘要:
    试验采用昌7-2、郑58、4C274、齐319和P28作测验种,对优良地方种质金系综合种的8个选系和用含热带血缘自交系改良后的8个金系综合种选系进行测交.结果表明:金系综合种选系与齐319可以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改良后的金系综合种选系与我国地方品种旅大红骨的P28可以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金系综合种选系4和6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改良后的金系综合种选系9和10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金系综合种选系蕴涵着增加株高、穗粗和穗长的优良基因。
    2  热带种质在北方早熟春玉米改良中的利用
    苏俊; 刘志增
    2005, 13(4):008-012.
    [摘要](1097) [HTML](0) [PDF 0.00 Byte](1500)
    摘要:
    选用甸骨11A及其导入不同的热带种质及不同的比例和热带种质占25%比例姊妹系共9份材料,以早大黄、红玉米为测验种,采用二因素试验设计,测定了甸骨11A热导系杂交组合的产量和对照优势、农艺性状及自交系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同一自交系在不同的测验种间表现不同。若用“甸骨11A×早大黄”模式则采用Evt5导入甸骨11A选系效果较好;若用“甸骨11A×红玉米”模式,则用Suwan1导入甸骨11A选系杂交种产量高。Suwan1导入甸骨11A的比例以12.5%~50.0%为宜,其中25%的导入比例综合效果较理想。在Suwan1导入甸骨11A占25%的3个姊妹系间,其杂交种产量和农艺性状及自交系本身的主要性状均有较大差异,表明在导入遗传基础较广泛的热带种质的选系中,保持一定数量的姊妹系是有益的。
    3  花粉管通道法将淀粉分支酶基因反义表达载体转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关淑艳; 柴晓杰; 曲同宝; 王丕武 马义勇 张健华; 孙波
    2005, 13(4):013-015.
    [摘要](1529) [HTML](0) [PDF 0.00 Byte](1844)
    摘要:
    实验主要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淀粉分支酶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转入玉米自交系中,同时探讨了不同导入时间、不同DNA浓度、不同导入量等对其转化率的影响,并从中得出花粉管通道法的最佳转化条件。同时将转化的玉米植株进行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并得到了转化植株的种子。
    4  用SSR标记进行玉米功能基因定位及QTL分析
    李凌雨; 邢亚静; 闫彩清; 王学雄; 郭高明 张效梅
    2005, 13(4):016-019.
    [摘要](1320) [HTML](0) [PDF 0.00 Byte](4672)
    摘要:
    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SSR标记研究玉米的功能基因定位及QTL分析的一些研究进展,着重评述了SSR标记在玉米产量性状基因、干旱耐受性基因、抗病抗虫基因及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及QTL分析的主要研究结果,并对SSR标记在玉米功能基因定位及QTL分析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5  改良Reid类群种质及组配的杂交种在吉林省的应用状况
    徐艳荣; 刘兴二; 孙发明; 焦仁海
    2005, 13(4):020-023.
    [摘要](1156) [HTML](0) [PDF 0.00 Byte](1507)
    摘要:
    吉林省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玉米杂交种其亲本系主要来源于Lancaster、瑞德黄马牙(Reid Yellow Dent)、旅大红骨子、塘四平头、吉63群和门14群,近年来又从省外引入和选育一批78599等改良系(P群).重点介绍了改良Reid类群种质的特征特性和应用概况。通过改良Reid类群种质与Lancaster、塘四平头、旅大红骨子、P群及其它类群组配的杂交种分析,阐述了改良Reid类群种质的杂交优势模式及该类群种质在吉林省玉米育种和杂交种生产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6  基因枪介导超甜玉米幼胚转化研究
    胡建广; 李余良; 祁喜涛; 刘建华
    2005, 13(4):024-026.
    [摘要](995) [HTML](0) [PDF 0.00 Byte](2657)
    摘要:
    以超甜玉米自交系S1及其杂交种粤甜3号的幼胚为材料,通过优化基因枪转化条件,获得18个可育的转基因超甜玉米株系.研究结果显示,金粉直径、氦气压力和轰击距离等均影响基因枪的转化效率,用1.0μL金粉,轰击距离为12cm,压力为1100Pa时,转化效率最高。
    7  4个CIMMYT玉米热带种质直接利用潜力的初步研究
    高世斌;潘光堂;胡尔良;张继海
    2005, 13(4):027-029.
    [摘要](623) [HTML](0) [PDF 0.00 Byte](1303)
    摘要:
    参照NCⅡ设计,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遗传分析方法,对4个CIMMYT群体进行了群体遗传效应与应用潜力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与5个测交系共20个组合的平均单株产量中有13个超过对照川单25;StayGreen-Y群体的加性效应显著高于Tuxpeno、Pool 26、Pob 25群体;且Stay Green-Y与Mo17和掖478之间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进一步根据Stay Green-y群体内的单株遗传效应分析,鉴定出了加性效应值较高的单株用于自交加代。
    8  3个自选玉米杂交种雄性不育化育种过程及其利用
    马春红; 翟彩霞; 郭秀林; 崔四平 李九云; 郑积德 陈霞; 李广敏
    2005, 13(4):030-033.
    [摘要](1347) [HTML](0) [PDF 0.00 Byte](1912)
    摘要:
    以优良玉米杂交种冀9962(6006×昌7-2)、冀玉988(6048×H21)、冀玉8号(冀257×冀161)为背景,为了提高制种质量和节约种子生产成本,以S组的S、M、R与21A及C组的Rb、Bb、Es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为试材,分别完成了母本6006、冀257、6048同核异质体的转育,结果不育性稳定。通过对不育多胞质杂交种的研究,论证了多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在生产上利用的可行性。父本昌7-2对CMS6006与父本H21对CMS6048均具恢复性,可采用恢复型生产杂交种子;父本冀161不具备对CMS冀257的恢复性,目前可采用掺和型生产杂交种子。
    9  高温条件下玉米自交系材料雄花育性的观察分析
    陈朝辉; 王安乐; 董喜才
    2005, 13(4):034-035.
    [摘要](1103) [HTML](0) [PDF 0.00 Byte](1863)
    摘要:
    在山西运城市7~8月份气温偏高的特殊气候环境下,对120份玉米自交系材料进行了雄花育性鉴定,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材料间的雄花育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育性表现方式有:无花粉粒、花药吐不出、花药不散粉。模拟玉米螟危害雄花节打孔试验表明,即使玉米植株能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雄花内部的水分胁迫是影响花粉正常散出的主要因素之一。
    10  晋单号玉米品种选育回顾及种质利用分析
    贾志森; 智建奇; 郑联寿; 贾春花; 何雪峰; 马淑文
    2005, 13(4):036-039.
    [摘要](425) [HTML](0) [PDF 0.00 Byte](1019)
    摘要:
    山西省20世纪共育成审定玉米品种40个,其中专用玉米2个,占总数的5%;科研单位选育品种35个,占总数的87.5%;在采用的62个自交系中,选系基础材料属于地方品种的有12个,占19.4%;来自综合种和群体材料的有14个,占22.6%;选自杂种的有27个,占43.5%.在62个双亲自交系中,本省自选系47个,占67.7%;外省选育系17个,占27.4%;国外引入系4个,占6.4%。
    11  浅析Tuxpeno和Suwan等(亚)热带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高翔; 曹绍书; 沈建华; 潘敏娜; 祝云芳; 陈泽辉 罗仕文 彭忠华
    2005, 13(4):040-043.
    [摘要](2174) [HTML](0) [PDF 0.00 Byte](2139)
    摘要: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Tuxpeno、Suwan、墨黄9号和西南山区地方品种等(亚)热带种质选系及改良系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群体Tuxpeno、Suw明和墨黄9号等,优良玉米自交系S37、S11、S1611、QB39、毕405、449、D19、M9、五-151、J51和5311等,优良玉米杂交种恩单2号、会单4号、雅玉2号、桂单19、兴黄单89-2、交三单交和黔单13等,对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Suwan(Tuxpeno等)×西南山区地方品种选系或温改地选系或典型温带种质选系等.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利用(亚)热带种质改良中国骨干类群并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12  黑糯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郭彦; 杨洪双; 张文会; 蒋基建
    2005, 13(4):044-045.
    [摘要](1213) [HTML](0) [PDF 0.00 Byte](1468)
    摘要:
    以国内外收集的8个黑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黑糯玉米子粒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脂肪和硒含量的遗传以非加性效应为主,蛋白质和维生素E含量的遗传中,加性、非加性效应共同起作用;F1与母本脂肪含量、维生素E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F1脂肪含量与硒含量的遗传相关达正向显著水平。
    13  我国饲用玉米品种的研究与育种战略
    孙发明; 刘兴二; 徐艳荣; 焦仁海 王秀玲
    2005, 13(4):046-048.
    [摘要](1279) [HTML](0) [PDF 0.00 Byte](1773)
    摘要:
    论述了饲用玉米品种的选育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育种策略和目标;探讨了饲用玉米品种的划分和分类以及选育方面的几点浅见。同时提出了饲用玉米生产机械化、最佳收割期和推广应用技术。
    14  从农大108和郑单958中得到的玉米育种启示
    段民孝
    2005, 13(4):049-052.
    [摘要](1648) [HTML](0) [PDF 0.00 Byte](2093)
    摘要:
    通过分析玉米优良品种农大108和郑单958的特征特性,提出育种中可以借鉴的策略,从而提高育种效率。通过拓宽种质基础,注重对抗倒性选择,培育耐密性好和生育特性适应广的品种,兼顾对穗部性状选择,制种技术简单并且高产,从而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15  秩次分析法评价非平衡玉米区试产量的应用研究
    何川; 郑祖平
    2005, 13(4):053-055.
    [摘要](1768) [HTML](0) [PDF 0.00 Byte](1692)
    摘要:
    利用中长期滚动式品种比较试验非平衡数据资料的秩次分析法,研究四川省1998~1999年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产量性状资料,对各试验环境进行常规方差分析,并定义三个统计数:平均分级值(H1MS)、产量秩次值(H2MS)、环境区分指数(YM).结果表明:在参试的12个品种中2738、SAU97-1、78599/200H、雅941这4个属于高产稳产性强的品种;秩次分析法较经典方法更全面、更合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6  河北省玉米品种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周玉芝; 段会军; 崔彦宏 周进宝
    2005, 13(4):056-059.
    [摘要](896) [HTML](0) [PDF 0.00 Byte](1448)
    摘要:
    通过对河北省1975~2002年审(认)定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阈值为11.5时,春夏玉米基本能够被分开;当阈值为3.5时,可将河北省审(认)定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分为五大类群:高秆、晚熟、高产型;高秆、中晚熟、中产型;高秆、中熟、高产型;中秆、中早熟、中产型;矮秆、早熟、低产型。
    17  超甜玉米生长势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曾慕衡; 王晓明
    2005, 13(4):060-061.
    [摘要](956) [HTML](0) [PDF 0.00 Byte](1489)
    摘要:
    对6个超甜玉米自交系组配的15个杂交组合的生长势指数进行了杂种优势表现、配合力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5个杂交组合均表现出显著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组合间优势大小也存在明显差异。亲本间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表现出明显差异,效应值较高的亲本是T-24、T-13、T-17。选择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都好的自交系作为亲本是产生强优杂交组合的关键。
    18  大垄双行种植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解析
    武志海; 张治安; 陈展宇; 徐克章
    2005, 13(4):062-065.
    [摘要](1649) [HTML](0) [PDF 0.00 Byte](1933)
    摘要:
    通过采用大垄双行的种植方式,在不同密度下对3种株型的玉米建立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并测定了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大垄双行种植玉米可改善冠层中下层叶片的光照条件,提高叶绿素含量,可使中下层叶片光合速率增加5%~10%,气孔导度增加10%左右。
    19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与运转规律研究
    马国胜; 薛吉全; 路海东
    2005, 13(4):066-069.
    [摘要](1279) [HTML](0) [PDF 0.00 Byte](1675)
    摘要:
    通过对两种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青贮型玉米科多8号偏重于营养生长,生物产量较高,拔节之前其生长中心为叶片,拔节之后其生长中心为茎秆,干物质积累量吐丝前大于吐丝后,比例为67:33,形成生物学产量的关键时期在大口期至吐丝期,光合产物向子粒转移输出的主要器官是叶片;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偏重于生殖生长,拔节之前其生长中心为叶片,拔节至吐丝25 d生长中心为茎秆,吐丝25 d至成熟期生长中心为子粒,形成生物学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关键时期在灌浆期,光合产物向子粒转移的主要器官是叶片、茎秆和苞叶。
    20  遮光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李潮海; 赵亚丽; 王群; 栾丽敏; 李宁
    2005, 13(4):070-073.
    [摘要](1417) [HTML](0) [PDF 0.00 Byte](1705)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遮光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遮光和穗期遮光均使玉米叶面积指数(LAI)降低,但粒期遮光则使玉米生育后期LAI下降减缓。遮光条件下生长的玉米叶片SOD酶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不同时期遮光处理均可导致玉米减产,减产程度为粒遮>穗遮>苗遮。除千粒重和穗粗外,遮光处理对其它穗部性状指标的效应值均达极显著水平。遮光对玉米叶片衰老和产量的效应在不同基因型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
    21  中早熟玉米品种淀粉积累规律的研究
    许崇香; 王红霞; 左淑珍; 王玲苹; 徐建文
    2005, 13(4):074-076.
    [摘要](1184) [HTML](0) [PDF 0.00 Byte](1321)
    摘要:
    对黑龙江省东部淀粉加工企业常用的4个高淀粉中早熟玉米品种授粉后第18~63 d时的淀粉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早熟玉米在授粉后第18~63d时的灌浆过程中,淀粉的积累呈上升趋势,而积累速率呈下降趋势。第18~23 d淀粉积累速率最快,第28~48 d增长速率较平稳.海玉8在第43 d淀粉含量基本达到峰值,其余品种在第48 d基本达到峰值。
    22  不同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汤海军; 周建斌; 侯晨
    2005, 13(4):077-080.
    [摘要](1404) [HTML](0) [PDF 0.00 Byte](1626)
    摘要: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砂培试验和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玉米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室内培养试验和砂培试验表明,低浓度矮壮素(2.5 g/kg和5.0 g/kg)和6-BA(0.010g/kg)处理提高了农大108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及根系干重,高浓度处理则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土培试验表明,使用CCC、6-BA及其配合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农大108和陕单902玉米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光合作用速率,促进了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的累积。用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与玉米品种及水分供应水平有关。且水分胁迫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明显高于正常水分下,正常水分和水分胁迫下农大108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为1.83%~4.57%和2.31%~7.51%,陕单902分别为2.84%~12.80%和11.05%~15.26%。
    23  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营养积累规律研究
    王永宏; 赵健; 沈强云; 韩礼义
    2005, 13(4):081-085.
    [摘要](875) [HTML](0) [PDF 0.00 Byte](1756)
    摘要:
    对青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全株干物质与青贮营养积累规律、不同器官产量与营养转移规律、全株生物产量积累规律及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贮玉米乳熟期鲜产量最高,随着子粒灌浆和成熟度的提高,全株鲜产量及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但蜡熟期全株具有较高的干物质产量和蛋白质总量,具有适宜青贮的最佳含水量,蜡熟期全株青贮后NDF和ADF最低,消化率最高,收获加工青贮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营养价值。
    24  玉米光周期反应研究简报
    任永哲; 陈彦惠; 库丽霞; 吴连成; 陈晓
    2005, 13(4):086-088.
    [摘要](1465) [HTML](0) [PDF 0.00 Byte](1769)
    摘要: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和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9h和15h光周期处理后的反应和热带自交系CML288在不同时期两种日照挪动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光周期的敏感程度不同,CML288对光周期的反应非常敏感,黄早四相对不敏感。CML288在9 h的短日照条件下7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在15 h的长日照条件下9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
    25  控制种子发芽技术对玉米抢墒早播后出苗率和粉种率的影响
    张松; 侯立白; 张文; 赵宏亮
    2005, 13(4):089-091.
    [摘要](1341) [HTML](0) [PDF 0.00 Byte](1348)
    摘要:
    通过在玉米顶凌播种的条件下,运用控制种子发芽技术,对玉米种子粉种和保全苗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高分子包衣剂处理的种子与同期裸种相比有较强的抗"粉种"和提高出苗率作用。
    26  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
    星耀武; 王慷林 史新海 张付娟
    2005, 13(4):092-094.
    [摘要](1167) [HTML](0) [PDF 0.00 Byte](1478)
    摘要:
    作者分析研究了目前山东省3种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认为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最高,中间型玉米杂交种次之,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最低。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增大密度使总粒数增多。因此,今后应大力选育和推广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以提高玉米产量。
    27  紧凑型夏玉米单产下降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芳贤; 王东红; 李光聚
    2005, 13(4):095-098.
    [摘要](1529) [HTML](0) [PDF 0.00 Byte](1612)
    摘要:
    对当前影响麦田套种紧凑型夏玉米单产下降的几个主要问题:不重视增施有机肥,土壤微量元素严重不足;播种量偏少,群体密度达不到指标;苗期管理滞后,幼苗生长发育不良;不重视追施攻粒肥,后期叶片脱肥现象严重;收获偏早,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就当前而言,上述问题在山东各地玉米生产上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28  春夏玉米套作高产优质高效特性研究
    宁堂原; 李增嘉; 焦念元; 赵春; 韩宾
    2005, 13(4):099-101.
    [摘要](505) [HTML](0) [PDF 0.00 Byte](1046)
    摘要:
    简述了春夏玉米套作在土壤氮素平衡、子粒产量、营养产量及纯收入等方面的表现,并提出了春夏套作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要点。与单作相比,套作增加了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合理施氮可以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春夏玉米套作,每公顷产量可达18 000kg,纯收入达20000元,同时可以生产近20 000kg秸秆作饲料,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了人畜争粮争地的矛盾,而且提高了农民收入,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统一,在黄淮海地区有很大的推广前景。
    29  两种供氮水平下玉米穗长QTL定位分析
    郑祖平;玉碧; 何川; 李钟 郑祖平; 何川; 李钟
    2005, 13(4):102-104.
    [摘要](1436) [HTML](0) [PDF 0.00 Byte](1902)
    摘要:
    在玉米(Mo17/黄早四)RIL群体中,应用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运用Win QTL cartographer v2.0对两种供氮水平下的穗长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氮水平下检测到1个控制穗长的QTL,位于第1染色体上;在低氮水平下检测到4个穗长QTLs,第1和第5染色体上各2个,说明穗长QTLs与供氮水平之间可能存在交互效应。基于这种互作效应及研究中观察到的两个供试亲本对低氮胁迫的耐性差异,推测仅在低氮水平下检测到的穗长QTLs可能与玉米对低氮胁迫耐性有一定的关联。
    30  玉米复合型种衣剂TB的创制及防效
    郑俊强; 高增贵; 庄敬华; 陈捷
    2005, 13(4):105-108.
    [摘要](1231) [HTML](0) [PDF 0.00 Byte](1532)
    摘要:
    筛选了具有较强生防能力的亲和木霉菌3株和内生细菌2株,并对其与克百威和烯唑醇复配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盆栽和大田防治玉米土传病害的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可以与化学农药复配,复配而成的5%种衣剂TB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与20%的黑穗净相当。
    31  温度调控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侵染的影响
    李富华; 叶华智
    2005, 13(4):109-111.
    [摘要](1053) [HTML](0) [PDF 0.00 Byte](1398)
    摘要: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6~40℃,最适为28~32℃;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40℃,最适为25~35℃;病残体产孢的温度范围为8~38℃,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残体产孢时间缩短,当温度为20~35℃时,保湿24h即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弯孢菌在10~38℃部可以侵染玉米植株,使其发病;但在30℃时,病害的潜育期最短,病情发展最快。
    32  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及交配型测定
    孙淑琴; 温雷蕾; 董金皋
    2005, 13(4):112-113.
    [摘要](855) [HTML](0) [PDF 0.00 Byte](1494)
    摘要:
    试验对采自2003年我国部分玉米产区的大斑病菌17个标样进行了分离并对其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我国的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类繁多,出现了0、1、2、3、N、12、23、123、13N、23N、123N共11种类型,尽管0、1号生理小种仍为优势小种,但出现的频率尚不到20%。在此基础上利用菌株对峙杂交法测定了其交配型,发现A、a和Aa共3种交配型,且交配型为Aa的两性菌株所占比例最大,占47.06%,比以前大幅度提高,说明随着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品种的更换,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
    33  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王安乐; 王娇娟; 陈朝辉
    2005, 13(4):114-116.
    [摘要](471) [HTML](0) [PDF 0.00 Byte](1355)
    摘要: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第一代灰飞虱5月25日左右迁飞进入玉米田叮咬吸吮玉米汁液传毒感病是玉米发生粗缩病的根本原因。利用杀虫剂严格选择喷药时期(5月23~27日)杀虫防毒对防治玉米粗缩病十分有效。选择抗病品种或调节播期均不失为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措施。
    34  玉米丝黑穗病及病菌生理分化研究进展
    贺字典; 高增贵; 庄敬华 陈捷
    2005, 13(4):117-120.
    [摘要](1275) [HTML](0) [PDF 0.00 Byte](2517)
    摘要: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病原菌生物学、抗病性鉴定与育种、防治、病原菌生理分化以及植物病原菌生理分化鉴定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35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的研究
    李宝英; 郑铁军; 郭玉莲
    2005, 13(4):121-123.
    [摘要](1398) [HTML](0) [PDF 0.00 Byte](1577)
    摘要:
    试验主要研究土壤温度、湿度及播种期与玉米丝黑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为21℃,玉米丝黑穗的发病率最高为31.3%,17℃低温下发病率为10.9%~16.7%,温度在24℃时,发病率为3.7%~4.8%.从湿度对发病率的影响看,土壤含水量与病害侵染发病有较明显的关系.土壤湿度为15%时利于孢子萌发与侵染,发病率为31.1%,湿度为10%或20%时发病率仅为3.7%~8.8%,说明干旱与高湿条件下均不利于病菌孢子萌发,湿度是决定发病程度的主导因素.早播病害重,晚播病害轻,但玉米产量低,因此提倡适时播种。
    36  南方玉米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任转滩; 马毅 任真真 李合新; 李汉中
    2005, 13(4):124-126.
    [摘要](1525) [HTML](0) [PDF 0.00 Byte](2243)
    摘要:
    南方玉米锈病[Puccina polysora underw.]是近几年我国玉米主产区暴发流行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在重病区已上升为像大小斑病及弯孢菌叶斑病一样的新的主要病害.对锈病的发生情况、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危害损失、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以抗病育种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方法。
    37  浙江省玉米产消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吴早贵
    2005, 13(4):127-131.
    [摘要](1404) [HTML](0) [PDF 0.00 Byte](1614)
    摘要:
    玉米是浙江省重要的旱粮作物.近年来,在鲜食玉米迅速发展的带动下,玉米生产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初步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鲜食玉米产业.根据浙江省玉米生产和消费现状以及有利条件,探讨了浙江省玉米生产的发展趋势和主推技术.
    38  特用玉米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巩东营; 高荣岐; 刘强 巩东营; 刘强
    2005, 13(4):132-134.
    [摘要](1205) [HTML](0) [PDF 0.00 Byte](1647)
    摘要:
    主要以糯玉米、甜玉米为例阐述了我国特用玉米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对玉米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高产、高效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